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2.祭祀活动3.书;数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6.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7 。

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8 。

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五经正义9 . 进士科10 .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11 .27612.出身门弟之分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15汉代16.县考、府考、院考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18乡试、会试、殿试19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20史籀篇21状元、榜眼、探花二、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

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

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

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

“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 B“明其理” C应科举 D“学其事”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6.西周时期教育主要特征为……………………………………………()A.政教一体,学在官府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A. “存天理,去人欲”说B. “致良知”说C. “教为圣人”说D. “知行合一”说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B.修己以安人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D.学而优则仕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A. “生活即教育”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C. “主动”、“习行”D. “教学做合一”10.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D.见闻为与开心意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分)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1.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2.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

3.文翁兴学——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

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

蜀郡从此学风大盛。

4.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

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

6.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1.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学校教育的产生: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

2014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4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中国教育简史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一、填空题1、成均庠2、习礼习武3、国学乡学4、稷下学宫《弟子职》5、小艺小学大艺大学6、社会生产力学术下移7、博士弟子制视学制度8、四姓小侯学为文学鸿都门学独尊儒术养士美习俗选用贤才9、勤学不舍、博达疏通、学为世用10、重振儒术、兼容佛道11、越名教而任自然颜氏家训二、选择题1、D2、C3、B4、A5、B6、A7、C8、B9、A 10、D 11、B 12、A三、名词解释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三个方面。

在这一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掌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独占,使得西周的教育具有极强的阶级性。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不分地域、不分贵贱、贫富。

孔子认为,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

兼陈中衡——“兼”是全面的,“陈”是陈列,摆出来,“中”是符合,“衡”的本义是秤,意味着标准、尺度。

“兼陈中衡”就是全面展示相关事物,体现出它的本质来,才能防止片面性。

六学二馆——是唐朝时期的官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六学,崇文馆、弘文馆二馆。

六学前三学属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专科性质,二馆为收藏、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次相授受——是汉代的私学的教育方法和制度,即先由教师交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教其他弟子的方式,故名“次相授受”。

这一方法的创立者是董仲舒。

这种“滚雪球”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传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教学相长----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他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它深刻揭示了教与学职教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国开形成性考核高分题库之中国教育简史-887946

国开形成性考核高分题库之中国教育简史-887946

中国教育简史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万木草堂答案:万木草堂,位于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

1891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租借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的邱氏书室部分房舍作为讲学堂(长兴学舍),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

答案:<《天演论》答案: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

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答案:<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答案: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最基本的问题应从乡村改造的主体——人”身上去寻找。

农民的病症,可概括为“愚、贫、弱、私”四个字。

所谓“愚”,是指中国最大多数的农民缺乏知识力,不但没有必备的知识,而且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所谓“贫”,是说中国大多数的农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困难,挣扎在生与死的夹缝中,不知什么叫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

所谓“弱”,是指中国大多数的农民缺乏强健力,身体衰弱,生死听天由命,谈不上科学治疗和公共卫生。

所谓“私”,是说中国大多数的农民缺乏团结力,如一盘散沙,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的陶冶和公民的训练,难以自立自强。

存在这四个基本缺点,就谈不上任何社会改造和建设。

而要根本救治这四大病症,就要在“除文盲,作新民”的目标下推行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夯,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

希望中国,人人都是富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的新民。

文艺教育,旨在攻“愚”,主要应从文字和艺术教育入手,使农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作为承担一切建设事务的人才。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试题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试题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六艺学在官府文翁兴学苏湖教法“三,百,千,千”八股文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简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

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私学是怎样兴起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什么意义?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民国元年教育方针庚款兴学设计教学法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简述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实施情况。

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评述1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试述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举措,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越名教而任自然”“豫时孙摩”教、养、取、任明人伦三纲五常三纲领八条目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简述荀子论教育作用的基本观点。

简述王夫之关于学与思的观点。

简述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要见解和主张。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试述孔子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

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万木草堂《天演论》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洪仁玕“三宝”之说山海工学团《新教育大纲》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

简述并评价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简述梁启超关于培养“特色之国民”的观点。

简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共30分,每题15分)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

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附题目)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一、填空题1、l、西周官学在设置上可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层次上可分大学和小学两级。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泮宫。

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和墨家。

3、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

4、“因材施教”的提法源于朱熹《四书集注》。

5、汉代太学建立于公元前124年,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弟子。

6、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所文艺专门学校是鸿都门学。

7、魏晋南北朝颜之推时期写的《颜氏家训》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8、一般认为公元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9、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10、《中庸》关于学习的五个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判别改错题l、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层级设置上看,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改正:2、“礼”和“射”是西周大学中最主要的课程。

(×)改正:“礼”和“乐”3、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教育。

(√)改正:4、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

( √)改正:5、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百,而以后者为重心。

(×)改正:以道德教育为重心6、孔子认为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要以完善人格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改正:7、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是政治和刑罚的基础。

(√)改正:8、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改正:9、孟子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改正:10、《大学》所要求的教育目标是“明明德’’、“亲民”、“至善”其中“明明德”是最高要求。

(×)改正:最高要求是“至善”11、汉代太学建立于汉文帝时期。

(×)改正:建于汉武帝时期(前124年)12、“三纲”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3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3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3一、名词解释1.“越名教而任自然”:答:这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越名教”就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让人象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

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2.“豫时孙摩”:答:是《学记》总结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摩”指学习观摩原则。

3.教、养、取、任:教、养、取、任答:是王安石在给宋仁宗的上书中提出了“教,养,取,任”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教”是培养人才;“养”是合理对待人才;“取”是选拔人才;“任”是任用人才(3分,缺一项扣一分)。

4.明人伦:答:明人伦是孟子概括的学校教育的目的。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三纲五常:答:三纲五常中“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6.三纲领八条目:答:《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称之为“三纲领”;为实现这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朱熹称之为“八条目”。

二、简答题7.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答:颜之推写成《颜氏家训》一书:(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强调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主张父母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和放任。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要特别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除《五经》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8.简述荀子论教育作用的基本观点。

中国教育史简答及论述题

中国教育史简答及论述题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中国教育史简答题(1)带答案

中国教育史简答题(1)带答案

简答题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家教奠基,父母有责教儿婴孩,勿失良机偏宠有害,严教师爱注意环境的影响注重家庭的语言教育重视儿童心理观察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积极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是陪养人才的制度,成为国家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学校不断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

科举考试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相辅相成,关系相当密切。

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学校教学安排围绕科举进行,导致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

这种风气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第三,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催生了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

3.古代私塾教育的特点及意义:特点:(1)多由私人经办,办学形式多样。

(2)注重启蒙,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私整教有十分强调对儿童进行严格的基本训练。

例如,在生活礼节方面,要求儿童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堂室必洁等。

(3)制定学规,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蒙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大,为了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须知》《学则》等,对儿童的衣服冠腹,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都作了详密的条文式规定,(4)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意义:(1)蒙学教材丰富:(2)营学教师的散业精神:(3)产生了一批蒙学教学理论;(4)运用小学教育的读写教学方法。

4.古代书院的特点及精神: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

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关。

中国教育史重要简答题

中国教育史重要简答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广州电大从化分校黄海燕作业一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

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

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22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

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

第二是扩建太学。

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

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

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

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

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

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

(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

《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

(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

《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机考网考纸考题库及答案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机考网考纸考题库及答案

最新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机考网考纸考题库及答案本人针对该科目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题库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1.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诗》“____》“____》、《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____”。

2.“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____ -书。

3.“ ”、“____ ”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4.主持和推进熙宁兴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学者——。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____ 。

6.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有____国子学和____ 国子学。

7.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____ 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即人性是“____ ”的。

8.中国第一所官方举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一一。

9.张之洞所著的一一,其中内篇宗旨是——,外篇宗旨是____ 一。

10.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

11.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__———。

12.梁漱溟的“____ 一”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

13.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的____,成立。

14.抗大全称是____ 。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15.豫时孙摩16.六学二馆17.民国元年教育方针三、简答I每题15分,共30分)18.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19.西方列强对华文化侵略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四、论述题(30分,二选一)20.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21.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渊源、主要观点及意义。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

目录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三、简答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五、简答题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答:(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答:(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广州电大从化分校黄海燕作业一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

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

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

-22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

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

第二是扩建太学。

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

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

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

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

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

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

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

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

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

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

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

清代又颁行了新卧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

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

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

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

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

第三,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

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以纠正。

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

每日学新课之前,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

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书全部理清,称为“理书”。

8.科举考试的内容有过哪些主要演变?-99-101-105隋唐科举常科主要为明经、进士两科。

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考试过程为先贴经,然后问经义,然后答时务策;进士科最初只试策、帖经,后还要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

宋代科举以进士为主,神宗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

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含义的小论文。

明清科举的八股文就是从经义演化而来的。

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八股文,其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

八股文题目都出自“四书”或“五经”的文字,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是阐述经文义理的作文。

八股文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发展到顶点的产物。

作业二⒈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114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传统儒学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新型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但这类新式学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1)它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之地。

这些新式学校都是申报朝廷批准后兴办的,当然不是私学,但却是以个案处理,零星举办,缺乏基础教育的根基,必然影响教育效益和质量。

(2)教育范围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其他学科多为这两个方面的延伸。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带有半殖民地的强烈色彩。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

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旧学基础的人才能入学,学校均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仍有祭孔典礼,讲究礼制,都是旧官学的传统,新式教育其实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方面。

⒉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119-121-122封建传统教育运行的最大支撑机制就是科举制度,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

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靠八股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由于学业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做官的“正途”,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

所以,发展新教育必然要改革科举制度。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新学制的建立意味着旧的科举制度已无存在的基础,清政府于是决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意味着封建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

⒊如何评价癸卵学制。

-129-1301904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

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套用了传统的办学体制。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着旧教育的各项制度。

第五,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

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⒋新文化运动在文教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134-135新文化运动中在文教方面的最大推动,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白话文的推行不仅推动了文学革命,而且使口语和书面语一致,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除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推行国语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成果。

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

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男女平等教育的确立。

⒌实施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动机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失败的原因何在?-150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设置,旨在改变以往教育行政官僚化,克服教育行政流为文簿案牍形式的缺陷,并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行政的联系。

实施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主要措施: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机关,与此同时,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国立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

每区设评议会为审议机关,设研究院为学术机关,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分掌各类教育行政。

大学院制实施一年之后便不得不废止又恢复了教育部,究其原因在于:行政管理与教育研究的运作毕竟有较大的区别,本想使行政机关学术化,反而使学术衙门化,结果与初衷相反。

另外,这个体制是以中心大学为核心,容易忽视其他学校及其类别教育的利益和需求,造成诸多矛盾。

⒍1922年学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创新?-1621922年新学制取消了大学预科,从而使大学可以集中进行专业教学,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水平。

⒎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体制是如何构成的?其中为什么会有明确的主次之分?-229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

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现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

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

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

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

作业三⒈简述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243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反对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的溺爱,结果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严慈有度。

他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引用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话,强调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指出儿童时的“精神专利”,易于学习特别是背诵经典。

他还强调要使子弟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

⒉道家和法家是怎样从不同立场否定传统教育的?-255-256道家反对儒家的“有为”即提倡各种道德规范和政治教化的人为措施,为此,老子提出“绝学无忧”的主张。

认为学习的效果是不断增益,增益越多对人越有害;而修道的效果是不断减损,即消除那些不良的知识、虚伪僵化的道德即各种追求名利的世俗欲望,达到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也就是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

这样,道家实际上持教育有害论。

法家推崇法治,主张教育无用论,认为只有刑法可以使人弃恶从良,因此法家大力提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⒊简述《学记》中“大成”的阶段性教育目标。

-277《学记》中有一个九年“大成”的教育方案。

学生每年入学,每两年为一个学习阶段,有明确的目标:第一年考察“离经辨志”,即能够断句分章的阅读和明确学习志向。

第三年考察“敬业乐群”,即学习态度认真和乐于群体活动。

第五年考察“博习亲师”,即学习的广博度和对师长的亲和度。

第七年考察“论学取友”,即讨论学问的分析能力和正确选择学友,此时可谓“小成”。

然后是融会贯通,巩固深化,到第九年,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可逆转)”,也就是“大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