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太阳家族》说课
6年级科学教案 青岛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0. 太阳家族“黄冈杯”一等奖
太阳家族教材分析:《太阳家族》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
关于宇宙星空,在之前的教材中学生对于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互关系已经有所涉猎,本课在此基础上拓展认知,从星系角度对太阳系有个比较深入的学习,也是对后面神秘星空银河系的认识的初步渗透。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太阳系的相关知识。
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特点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会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2、能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并会应用;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借助对数据的分析,完成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太阳以及各大行星的板演展示图、图画纸、卡纸、剪刀、彩笔、圆规、轻粘土、各类近似球类的东西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师播放浩瀚宇宙视频)谈话:茫茫的宇宙浩瀚而神秘,太阳系就是这宇宙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太阳家族来探究它的奥秘。
(板书课题)提问:关于太阳家族你想了解它的哪些问题?学生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通过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两个方面问题来探究太阳系家族。
课件出示问题:1、太阳系家族成员2、八大行星的特点。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明确任务。
教师提出活动提示。
2、小组同学活动。
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
3 、小组汇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收获:太阳系家族构成。
恒星特点。
行星特点及家族成员。
(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为矮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特点(角色扮演)。
4、欣赏八大行星的视频。
教师总结。
5、明确行星大小以及与日距离。
出示八大行星构成图,读图获取信息。
出示准确数据图表。
青岛小学科学六下《20太阳家族》word教案(1)
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探索宇宙太阳家族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太阳是一颗恒星。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活动二:探究太阳系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活动三: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1.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
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3.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三)拓展活动:(四)问题解答:问题一:什么是恒星?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1.绕日运行;2.近似球状;3.轨道清空。
问题四: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答: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问题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答: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太阳家族 青岛版
太阳家族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太阳家族”。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数星星.swf”视频播放歌曲flash“数星星”。
学生跟随齐唱,闭眼想象浩瀚星空。
2.问题导入:问题1:每当大家唱着这首儿歌,仰望夜空时,我们能看到哪些星体?问题2:白天还会看到哪些天体?【板书:太阳星星月亮】问题3:太阳、月亮、星星都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你认为谁的位置最重要?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
二、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认识恒星(1)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大家都认为太阳的位置最重要,那么,同学们对太阳有哪些认识?举例: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2)评价学生,给出“恒星”概念大家说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了很多与太阳有关的知识,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因为课前搜集资料也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重点提出,其中有些同学提到了太阳发光发热。
实际上,自身能发光发热,也是星空中一大类天体的标志性特点,这类天体就是“恒星”。
像太阳这样,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我们称之为“恒星”。
【板书:恒星—太阳】(3)学生再谈谈对恒星的认识。
举例: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由于恒星离我们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
《推荐》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太阳家族》简案
教课资料范本《介绍》青岛版科学六下《太阳家族》简案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1 / 3一、讲话导入: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无处不在的能量,你知道这些能量它的最后根源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太阳不过太阳系中一个小小的成员,你想知道太阳系家族中的知识吗?今日我们就到太阳家族中去看一看。
揭露课题: 16、太阳家族二、研究活动(一)谈谈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1、课件提出问题 ;(1) 什么是恒星?(2)太阳家族有哪些成员?2、小组沟通,认识太阳家族的特色。
3、师生总结:认识恒星和太阳系。
课件出示。
( 二) 研究太阳家族。
1、提出问题,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小组沟通收集到的八大行星的资料。
(1)太阳家族的基本成员行星有哪些?(2)八大行星的摆列次序是如何的?(3)为何冥王星降为矮行星了呢?3、教师课件演示。
4、师生总结出八大行星的特色。
5、认识小天体中的星际物质和彗星,提出彗星的彗尾是如何形成的? ( 三) 讲堂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稳固练习:1、恒星是自己能()、()的星体。
太阳是一颗恒星。
太阳系由太阳、环绕太阳运行的()、()、()及()构成。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3、太阳系中离太阳近来的行星是()A、木星 B 、金星 C、水星 D、地球4、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A 、火星 B、木星 C、土星 D、金星四、拓展活动 : 建构太阳系模型。
(讲堂上没有时间可课下进行。
)1、如何建构太阳系模型。
2、指引学生剖析 74 页的表格内容。
2 / 33、学生进行制作。
3 / 3。
小学科学_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家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20、《太阳家族》【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教材中“探索宇宙”教学单元的第一课。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太阳系各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太阳系主要成员及其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
本课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教学目标】1、能根据相关信息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用适当的方式交流信息、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2、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太阳系,乐于探究与发现其中奥秘的欲望;能关注科技的发展,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中。
3、能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知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教学难点】借助对图表的分析,完成模型的制作【教学准备】图画纸、剪刀、圆规、课件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课1、师: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大家猜一猜,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呢?很多科学家坚信:除了地球,在其它星球上一定还有生命存在,所以,科学家不断地向太空发送信号,希望得到外星人的回应。
假如有一天,外星人真的发来信号了,你会怎样介绍你所在的位置?(太阳系的地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所在的位置。
(播放视频)2、看,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太阳家族,认识一下这个家族的各个成员。
(板贴:太阳家族)二、探究过程1、太阳师:太阳系的中心成员是谁啊?(太阳)为什么说它是中心成员呢?同学们懂的可真不少,请你再来看看这段资料,告诉我:为什么太阳是中心成员呢?(课件出示文字资料:太阳是一个炙热的气球体,它能发光、发热,是恒星,是太阳家族中唯一的一颗恒星。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案《太阳家族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案《太阳家族》第一章:太阳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形状、温度、距离等。
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如提供光和热能,影响气候变化等。
1.2 教学内容:太阳的形状和大小太阳的温度和能量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和相互作用1.3 教学活动:观察图片:展示太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太阳的形状和大小。
感受太阳的热量:让学生站在阳光下,感受太阳的温度,并讨论太阳能量的来源。
测量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使用尺子和绳子模拟太阳与地球的距离,让学生测量并理解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二章:太阳家族成员的认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家族的成员,如行星、卫星、小行星等。
让学生知道各成员的特点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太阳家族的成员及其分类各成员的特点和特征2.3 教学活动:观察图片:展示太阳家族的成员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各成员的形状和特征。
制作模型:让学生使用纸张和剪刀制作太阳家族的成员模型,并展示给同学们。
分类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游戏,将太阳家族的成员按照特点和特征进行分类。
第三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风、太阳黑子等。
让学生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生活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太阳活动及其类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作用3.3 教学活动:观察图片:展示太阳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太阳活动的特点。
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太阳家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家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太阳能的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太阳家族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太阳家族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保护太阳家族的措施和方法4.3 教学活动:观察图片:展示太阳家族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关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太阳家族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太阳家族一、【课标内容】学生对宇宙空间科学,发明和新技术等的关注和感受越来越多,积累了大量经验和问题。
教材以此为六年级科学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和生长机,以地球的构造、宇宙新科技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认识自然界事物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运用搜集整理信息,考查设计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探究学习。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得到培养。
《太阳家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结合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
描述他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让学生在搜集整理和制作模型中经历操作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总结。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介绍了各色的橡皮泥、纸板、铁丝、圆规、彩笔等本节课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通过重现学生交流的情景图,太阳系示意图及太阳系的组成。
提示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太阳家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说说自己对太阳家族的认识。
探究太阳家族。
通过重现学生交流的情景图。
行星的定义及行星的资料卡引导学生对太阳家族成员适合了解。
活动三,制作太阳系模型,通过呈现学生活动的情景图,八大行星体积对比的示意图,及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质量的比较表格,为学生进行模型制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通过制作太阳家族模型的活动,使学生将获得的有关太阳家族成员及构成的信息加以巩固和应用。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我们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后调查研究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课遵循查阅资料交流分享动手制作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信息的整理归纳总结出规律。
青岛小学科学六下《20太阳家族》word教案 (1)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探索宇宙太阳家族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1)师生交流收集资料(2)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太阳是一颗恒星。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活动二:探究太阳系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4.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研究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
活动三: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1.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
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2.生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
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三)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四)问题解答:问题一:什么是恒星?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1.绕日运行;2.近似球状;3.轨道清空。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20.《太阳家族》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20.《太阳家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太阳家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结构特点、地表的变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及太阳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的视角延伸到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拓展学生认识的空间,形成对宇宙的宏观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欲望。
本课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太阳、地球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及具体成员的特点。
通过前期的探究活动,学生对地球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太阳系各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太阳系的组成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比较少。
本课内容具体呈现以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分层次地了解、探究太阳家族,制作太阳系模型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太阳系的正确认识,并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2、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阳系家族模型;3、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4、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2、愿意合作交流;3、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2、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观察等方式探究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准备】教师:资料整理卡,关于太阳系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就在今年的2月15日,我们的邻邦俄罗斯出现了一位天外来客,谁知道这件事情?请看相关报道。
(课件播放俄罗斯陨石视频)师:看到这个天体事件,你有哪些疑惑?(指名学生回答,师引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太阳家族》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0、《太阳家族》精选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太阳家族》是本册教材中“宇宙”教课单元的第一课。
经过先期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有了必定的认识,可是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点、太阳系主要成员及其关系等有关内容认识得比较少。
本课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研究的视角延长到太阳系,经过各样有关资料的沟通、模型的建立等活动,认识和认识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构成及八大行星的摆列次序,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研究宇宙、热爱科学的欲念。
【教课目的】1、能依据有关信息制作简略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余门路获取的科学资料;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定性解说;能用合适的方式沟通信息、展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激发学生想要认识太阳系,乐于研究与发现此中神奇的欲念;能关注科技的发展,领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停完美中。
3、能经过阅读、察看、议论等方式研究太阳系的构成及其特色,知道八大行星的摆列次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色。
【教课准备】图画纸、卡纸、剪刀、彩笔、圆规、各样大小不一样的球、课件资料。
【教课过程】一、导入活动1、师:茫茫的宇宙浩大而神奇,我们对它充满着联想。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就不停地对宇宙进行研究和研究。
(播放太阳系的视频资料)2、师:在浩大的宇宙中,太阳系就像一粒小小的尘埃,可是在我们眼中它倒是特别宏大的。
今日我们一同走进太阳系,来认识一下太阳家族的成员。
(板书课题)【设计企图:经过一段视频资料,使学生感觉和领会到宇宙的浩大和神奇,初步成立起太阳系的空间观点,激起学生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研究的欲念。
】二、研究活动活动一:研究xx 家族的成员1、师:太阳家族里都有哪些成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借助手头的资料找出太阳家族的成员,并且认识一下它们的特色?2、学生合作沟通。
3、互动沟通,出示课件:① xx 有什么特色?② 你说的这几颗星有什么共同特色?它们被称之为行星。
③ 卫星是怎么样运动的?它们为何都绕着太阳转?④ 对于彗星你们认识什么?⑤小行星它主要散布在哪里?当前发现的大概有35 万颗。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案《太阳家族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案《太阳家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大小、温度和能量。
2. 掌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太阳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太阳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太阳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三、教学难点:太阳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太阳能电池板、灯泡、电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太阳的基本特征:介绍太阳的大小、温度和能量,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
3.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讲解太阳对地球的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太阳的重要性。
4. 太阳能量的转换和利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能电池板,讲解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原理,演示太阳能电池板点亮灯泡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太阳能的利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六、太阳家族的成员:1. 引导学生了解太阳家族的成员,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各成员的特点和分类。
七、太阳系的结构:1. 讲解太阳系的结构,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2. 通过模型展示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布局。
八、太阳活动与地球的关系:1. 讲解太阳活动(如太阳黑子、耀斑等)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电磁干扰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太阳活动与地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九、探索太阳系的边界:1. 讲解太阳系的边界,如柯伊伯带、奥尔特云等。
2.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太阳系边界的探索成果,如旅行者一号、卡西尼等。
青岛小学科学六下《20太阳家族》word教案(2)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探索宇宙
太阳家族
一、充分放手倡导自主
在教学“四季成因〞的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拐杖的作用,适时给予点拨,学生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归纳、总结,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四季的成因。
二、运用多媒体化繁为简
教学过程中课件的使用,能使教学难点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
太阳系离我们较遥远,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接触相关的知识,所以,单凭课堂上有老师单粗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
但是有了课件的使用,一切就不同了,学生可以直观看到遥远的太空,走进太阳系,用以往不曾有过的视角去审视茫茫宇宙。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以弄懂的知识,一下子就被学生认识了。
如:“四季的成因〞的知识,枯燥、没什么吸引力,但学生在老师课件的演示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情况,还
能用语言自己归纳出四季的成因,成为课堂的亮点。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课堂上了解的知识是有限的,40分钟之内,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人文评价突显个性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自信,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力求结合所教内容,运用突显个性的人文评价。
青岛版小学科学《太阳家族》优秀教案
23、太阳家族【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教学目标】1、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关于太阳家族的科学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太阳系家族模型。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太阳家族的相关资料;制作太阳家族模型所需要的材料:各色的橡皮泥、纸板、铁丝、圆规、彩笔等。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家族的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谈话:同学们,茫茫的宇宙浩瀚而神秘,我们队它充满了遐想。
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和研究。
让我们走进浩瀚的宇宙,来感受一下它的那份神奇吧!2、教师播放关于宇宙的视频资料,突出太阳系,学生观看。
3、谈话: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4、找学生汇报: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系非常的渺小。
5、谈话:虽然太阳家族在浩瀚的宇宙中非常的渺小,但是在我们的眼中它是非常庞大的。
今天我们走进太阳系,来认识一下太阳家族的成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太阳家族的相关资料。
(可以就自己想了解的方面进行交流,也可以交流太阳系的构成)2、游戏闯关。
教师叙述闯关规则: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就可以给自己小组加一分,最后积分多的小组获胜。
第一关:说说我们的太阳家族。
(1)课件出示太阳家族示意图,请仔细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于太阳家族的哪些信息?(2)找学生汇报。
比如太阳本身的特点(自己能够发光发热)(3)在刚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找学生汇报图中出现的太阳家族成员的名称:如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并选择某个天体说说它的特点。
青岛小学科学六下《20太阳家族》word教案 (1)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探索宇宙太阳家族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1)师生交流收集资料(2)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太阳是一颗恒星。
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活动二:探究太阳系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4.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研究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
活动三: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1.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
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2.生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
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三)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四)问题解答:问题一:什么是恒星?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1.绕日运行;2.近似球状;3.轨道清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太阳家族》说课【教学内容】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0课的内容,属于探索宇宙单元。
通过小学科学课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究,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
但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念、太阳系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
这节课就是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方面:能运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和认识太阳系;能按照相应需求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对有关数据进行比较、排序,能合理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善于大胆而合理地想象;愿意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保持与发展渴望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方面: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及掌握它们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
其中让学生记住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和在虚拟天空中找到八大行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对本课的认识和分析,我以让学生自主建构太阳系模型为主要目的,按照生成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的思路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一张海报,并介绍:这幅海报是专门为“太阳家族科普讲座”而精心制作的,遗憾的是如此精美的宣传海报却不能使用,请同学们找找看,导致海报无法使用的矛盾信息是什么?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提出新问题:太阳系中究竟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这样设计期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调整状态,通过细致观察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初步关注,学生经由紧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二是以情促趣,在印有执教教师照片的宣传海报中寻找相关矛盾点的情境设计,既能拉近师生的关系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搜集信息,交流共享。
第一步:学生网络探究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
本环节属于资料交流环节,此环节的一大难题就是课堂的资料究竟属于教师还是属于学生,资料如何在课堂上呈现。
针对这个难题,我给学生提供了“太阳家族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各组的手提电脑打开网站,通过查找网站中的资料,解决太阳系到底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的问题并学习新的行星标准。
这样处理,很好的解决了学习资料的归属问题,太阳家族专题网站的使用让学生自行到网站中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二步:学生通过网络探究八大行星的特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再次借助太阳家族网站了解八大行星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做交流,但是交流的方式别具匠心。
我利用“虚拟天文馆”软件,在大屏幕展示出虚拟星空,然后操作软件,让学生在模拟星空中找出八大行星,学生看到哪颗行星,我就操作电脑把它展示到大屏幕,各组再来交流该行星的特点。
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八大行星在星空中的大致位置,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兴趣,形成本课的一大特色。
第三环节:整理信息,形成排序。
本环节,我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这一问题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理清“各行星的大小”和“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两条主线。
接着让学生按照这两条主线分别对八大行星进行排序,为下一步建立太阳系模型打下基础。
这样处理也培养了学生两大科学探究技能——比较与排序技能。
第四环节:应用信息,建立模型。
第一步:利用电脑游戏建立八大行星模型。
首先我让学生打开“太阳系”电脑小游戏,引导学生借助排序表,用鼠标把八大行星拖到相应的轨道位置,构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
电脑游戏的使用为学生创造了乐学环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构建太阳系的兴趣。
第二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记住八大行星的排序。
太阳家族八大行星的顺序记忆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本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图片,其隐含的信息为:锅里的水代表水星;金属锅代表金星;黑锅底代表地球;火代表火星;木柴代表木星;沙土代表土星;蓝天代表天王星;大海代表海王星。
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联想,把八大行星的名称和图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记住了图中的事物和顺序,也就记住了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第三步:继续探究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外的其他成员。
学习了八大行星之后,我让学生继续通过网站学习太阳家族的其他成员,学生探究后交流其发现: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其他各种星际物质。
我随着学生的交流,点击课件形成完整的太阳系建构图,接着出示太阳系动态图,并出示太阳系的核心概念,最后呈现一段关于太阳系家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进一步感受太阳系。
前面几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思维上构建了太阳系模型,更符合建构主义思想。
第五环节:激趣设疑,课后拓展。
在最后这个环节,我先出示一组数列,让学生观察该数列的特点,接着通过将数列和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列的神奇。
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中“2.8”的下面没有对应数据,似乎隐藏着一个秘密。
最后让同学们课下继续网络探究,搜索提丢斯数列,查找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这样处理,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天文学确实存在着的神奇的联系,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充分展示了“一节课的结束是另一个新探究的开始”的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太阳家族》本是一节资料交流课,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来了解太阳系,这个思路讲常态课还是可以的,但优质课上这么讲,未免有些单调。
所以我根据自身优势,把这节课做了改动,以信息技术做先导,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节网络探究课。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设计特色:特色一:问题导入,问题结束。
讲课开始我便以太阳系到底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设疑,激发学生的课堂探究兴趣。
在课结束时,我又出示了天文学上有名的“提丢斯数列”,通过数列和太阳系各行星到太阳距离的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列的神奇,感受到太阳系各行星的位置排列是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的,进而发现数列中“2.8”的下面没有对应数据,让学生课后探究这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这样处理,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充分展示了“一节课的结束是另一个新探究的开始”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特色二:点线面体,循序构建。
如何让学生认识太阳系,是我这节课最关注的问题,以往的授课方式是先让学生总体感知太阳系,然后再认识太阳系各成员。
为了更符合“建立模型”这一科学探究技能的要求,我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的搜集数据,认识太阳系的主要成员;然后把行星按体积“从大到小”及离太阳“从近到远”两条主线排序,并根据排序构建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轨道平面图;接着出示太阳系动态模型,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了整体感知;最后,出示太阳系之旅的视频,将太阳系个成员的立体影像呈现到学生面前。
这样设计,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从静到动,让学生在思维上构建了太阳系模型,更符合建构主义思想。
【授课效果】一堂课的授课效果,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效果。
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效度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度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才有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我从形式到内容做出了很多创新设计,这些设计无一不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
1.科学探究目标的达成。
为了让学生能能运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和认识太阳系,我为学生提供了“太阳家族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在网站中学习,搜集信息;为了发展学生比较与排序的探究技能,我以“各行星的大小”和“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为主线设计排序表格,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比较与排序能力;为了锻炼学生建立模型的探究技能,我在学生了解了八大行星排序的基础上设计了电脑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构建太阳系。
网站、表格、游戏的创新使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应用数据的科学探究过程,很好的完成了科学探究目标的达成。
2.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我除了提供“太阳家族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外,还创新使用了天文爱好者喜欢的“虚拟天文馆”模拟软件,让学生仿佛置身宇宙,在星空中找出八大行星。
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八大行星在星空中的大致位置,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兴趣,形成本课的一大特色;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记忆顺序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设计制作了八大行星联想记忆图片,让学生通过联想,把八大行星的名称和图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记住了图中的事物和顺序,也就记住了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确实起到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正是由于“网站、虚拟天文馆、太阳系电脑游戏、八大行星记忆图片”等各种创新材料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乐学的环境,本节课学生能够展开大胆而合理的联想,进行愉快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太阳家族的成员。
课的最后“提丢斯数列”的创新使用更是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了高潮,试讲时,尽管下课了,学生还是在电脑前久久停留,不愿离去,渴望发现提丢斯数列中的秘密。
本节课,正是教师创新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使每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才使本课真正成为一堂和谐高效的课。
【课后反思】圆梦信息化课堂心理学认为: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认知结构。
我们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他们的心智模式和成年人是不同,被称为“数字土著”。
对于他们来说,手机、电脑及其他数字设备像玩具一样简单,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东西。
同样,与数字化体验相比,他们会觉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而乏味。
宇宙空间教学是整个小学科学教材的难点,涉及星座的认识、星座在四季中的位置变化、日月食的观测、月相的观测、太阳系和宇宙天体观测等,由于认识对象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亲自感知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教学中还像传统课堂那样,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那“数字土著”们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决定了本节课不能以传统方式来上,必须创新课堂,改革课堂,以打造“信息化课堂”为目标,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更要把它作为课堂的组成部分。
经过一次次的试讲与修改,现在的设计,已处处透露着“信息化课堂”的影子:搜集信息阶段,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中自主学习;汇报交流阶段,学生在模拟星空中寻找八大行星;构建太阳系时,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对太阳系小游戏进行拖动操作;更重要的是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把各组学生的电脑联网,每组学生的操作全部在大屏幕上显示交流,让各组同学尽情分享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