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太阳家族》说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太阳家族》说课

【教学内容】

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20课的内容,属于探索宇宙单元。通过小学科学课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究,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认识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但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念、太阳系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这节课就是通过各种相关资料的交流、模型的构建等活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能运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和认识太阳系;能按照相应需求对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对有关数据进行比较、排序,能合理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善于大胆而合理地想象;愿意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保持与发展渴望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方面: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及掌握它们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其中让学生记住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和在虚拟天空中找到八大行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本课的认识和分析,我以让学生自主建构太阳系模型为主要目的,按照生成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的思路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一张海报,并介绍:这幅海报是专门为“太阳家族科普讲座”而精心制作的,遗憾的是如此精美的宣传海报却不能使用,请

同学们找找看,导致海报无法使用的矛盾信息是什么?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提出新问题:太阳系中究竟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这样设计期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调整状态,通过细致观察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初步关注,学生经由紧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二是以情促趣,在印有执教教师照片的宣传海报中寻找相关矛盾点的情境设计,既能拉近师生的关系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搜集信息,交流共享。

第一步:学生网络探究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

本环节属于资料交流环节,此环节的一大难题就是课堂的资料究竟属于教师还是属于学生,资料如何在课堂上呈现。针对这个难题,我给学生提供了“太阳家族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各组的手提电脑打开网站,通过查找网站中的资料,解决太阳系到底有八大行星还是九大行星的问题并学习新的行星标准。这样处理,很好的解决了学习资料的归属问题,太阳家族专题网站的使用让学生自行到网站中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二步:学生通过网络探究八大行星的特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再次借助太阳家族网站了解八大行星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做交流,但是交流的方式别具匠心。我利用“虚拟天文馆”软件,在大屏幕展示出虚拟星空,然后操作软件,让学生在模拟星空中找出八大行星,学生看到哪颗行星,我就操作电脑把它展示到大屏幕,各组再来交流该行星的特点。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八大行星在星空中的大致位置,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交流的兴趣,形成本课的一大特色。

第三环节:整理信息,形成排序。

本环节,我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这一问题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理清“各行星的大小”和“各行星到太阳之间的距离”两条主线。接着让学生按照这两条主线分别对八大行星进行排序,为下一步建立太阳系模型打下基础。这样处理也培养了学生两大科学探究技能——比较与排序技能。

第四环节:应用信息,建立模型。

第一步:利用电脑游戏建立八大行星模型。

首先我让学生打开“太阳系”电脑小游戏,引导学生借助排序表,用鼠标把八大行星拖到相应的轨道位置,构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电脑游戏的使用为学生创造了乐学环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构建太阳系的兴趣。

第二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记住八大行星的排序。

太阳家族八大行星的顺序记忆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本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图片,其隐含的信息为:锅里的水代表水星;金属锅代表金星;黑锅底代表地球;火代表火星;木柴代表木星;沙土代表土星;蓝天代表天王星;大海代表海王星。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联想,把八大行星的名称和图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记住了图中的事物和顺序,也就记住了八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第三步:继续探究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外的其他成员。

学习了八大行星之后,我让学生继续通过网站学习太阳家族的其他成员,学生探究后交流其发现:矮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其他各种星际物质。我随着学生的交流,点击课件形成完整的太阳系建构图,接着出示太阳系动态图,并出示太阳系的核心概念,最后呈现一段关于太阳系家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进一步感受太阳系。

前面几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思维上构建了太阳系模型,更符合建构主义思想。

第五环节:激趣设疑,课后拓展。

在最后这个环节,我先出示一组数列,让学生观察该数列的特点,接着通过将数列和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列的神奇。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中“2.8”的下面没有对应数据,似乎隐藏着一个秘密。最后让同学们课下继续网络探究,搜索提丢斯数列,查找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这样处理,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天文学确实存在着的神奇的联系,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充分展示了“一节课的结束是另一个新探究的开始”的教学理念。【设计特色】

《太阳家族》本是一节资料交流课,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来了解太阳系,这个思路讲常态课还是可以的,但优质课上这么讲,未免有些单调。所以我根据自身优势,把这节课做了改动,以信息技术做先导,为自己量身定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