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目标选择

合集下载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它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全面、战略的高度审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并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时代命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这个原则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发展的结果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盼。

科学发展观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各个方面的协调。

这包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质量,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全球发展,协调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则是要注重长期发展,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形成党政市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发展局面。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认为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而创新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深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观与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与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与价值观董振华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础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境界。

每一名共产党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始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价值目标不能动摇。

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普遍地存在着价值问题,即对一事物进行“好”或者“坏”、“有用”或者“无用”的评价问题。

人们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些问题,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这都是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通俗地讲,“价值观”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人的“好坏观”,即人们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等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

人人都有价值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关于任何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用以评量事物之轻重,权衡得失弃取的“尺子”。

人们就是用这样的天平和尺子去称量、评判一切人和事物,从而得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由此产生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凡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都是有价值的;凡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都是有价值的。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不仅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提出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理念,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持把握技术进步和科学进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善民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国际合作,坚持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理论上讲,科学发展观是一种针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理念,它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它强调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加快经济建设,又要注重社会发展,注重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而且要着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民生,实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最大的特点是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以科学技术推动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发展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政治发展中,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文化发展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

在社会发展中,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强调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

在政治发展中,要加强政府治理能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文化发展中,要注重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

在社会发展中,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生态优先、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原则。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政治发展中,要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在文化发展中,要注重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社会发展中,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出 了以畸形推进为核 心的不平衡发展 状态。现代化是一个均衡 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 现 涉及的 范围包 经济、 会、 括 社 政
治、 文化的各个方 面。因此 , 学发展观是 中印两国现代化 的战略选择 。 科 关键词 : 科学发展观 ; 中国; 印度 ; 代化 现
中图分类号: ̄1 D0
是从这个基础 上发展起来 的, 因而 , 须 由这个 基础来 解 也必 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J 2 恩格斯也在 晚年指 出, 在
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 “
收稿 日 : 1 ~ 4 1 期 2 0 0 —0 0
作者 简介 : 李云霞( 6一) , 1 4 , 河北新 乐人 , 9 女 河北师 范大 学法政 学院教授 , 生导 师, 学博士 , 究方向 : 国际关 系与 中国外 交、 中 硕士 法 研 当代 发展
就。改革开放 多年来 , 我国保持 了年均 9 %以上 的高速增 长 , 国内生产 总值 由 31 人均 8 元增加 到 1 元 , 国经 济总 3 9 中
展是社会发 展 的最基 本 内容 , 会 的经济发 展水 平越 高 , 社 政 治、 、 文化 生态发展 的基 础就越雄厚 ; , 否则 人类无 法生存 , 就 谈不上其他 方面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 : “ 直接的物质生 活资料 的生产 , 因而—个民族或一个 时代 的一定 的经济 发展阶段便
观 。其核心是 以人为本 , 即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 以实现人 的 全面发展为 目标 , 以满足人的全 面需求和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强 劲引擎。但是 , 在现代 化发展 的过 程 中也 出现 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协调 、 乡之间、 城 区域之 间 发展不平衡等诸多 问题 。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孙蚌珠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孙蚌珠

经济发展
除了增长外, 还伴随着经济结 构、社会和政治 体制变革。
经济发展的衡量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 它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 它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 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并以冰岛水平为基准。例如,1981年 冰岛、美国、新加坡、 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并以冰岛水平为基准。例如,1981年,冰岛、美国、新加坡、 中国、印度的人均GNP各为 020美元 各为11 美元、 390美元 美元、 260美元 310美元和 美元、 美元和260美 中国、印度的人均GNP各为11 020美元、15 390美元、7 260美元、310美元和260美 而这5个国家的PQLI各为 各为100、97、89和75。 元,而这5个国家的PQLI各为100、97、89和75。 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 但其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 但其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 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但其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 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人权等。 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人权等。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 翻两番, 经济 翻两番 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法制更加更加完备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 文化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 文化和健康素质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经济增长的衡量
通常以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 ) (GDP)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 )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 GNP: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的以货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的以货 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GDP: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 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劳务的总和. 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劳务的总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kdh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kdh

2009年第2期(总第125期)湖湘论坛HUXIANG FORUMNo.2,2009GeneralNo.12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策略的制定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发展价值基础,发展价值的形成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主体主观选择的共同结果。

发展主体所设定的价值目标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产生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经历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转变,同时又面临着整个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

面对互相冲突的多重价值体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社会发展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佳价值选择。

一、社会发展价值选择的理论根据真理因素和价值因素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是社会发展价值选择的理论根据。

社会发展价值的选择一方面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能满足社会主体发展的基本需要,并指向主体的理想要求。

社会发展价值选择的合规律性是价值原理服从真理原理的客观要求,合目的性是真理原理服从价值原理的目的要求。

由此可以说,坚持真理因素与价值因素的统一是社会发展价值选择最基本的要求。

社会发展价值的选择必须以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为基础,不能提出超过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要求。

同时,社会发展价值的选择源于社会主体的基本需要,而主体的基本需要又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相一致的。

社会发展价值的选择是依据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满和对实现理想社会的愿望而定的。

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而人的发展需要是同人所处的历史现实条件分不开的。

随着社会发展的前进和人类生活的进步,人的发展需要具有递进性,他总是立足于现实社会,展望着理想社会,以此客观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

因此,不同的社会发展价值都各有其历史性特点,这些特点相对于不同的条件而表现为优点或表现为缺点,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某一特定社会发展价值选择是否更为优越的问题,而只能在具体条件下,看其是否更具有适当性。

“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题库

“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题库

“科学发展观”知识测试题库一、填空题:(每空分,共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的长远利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共产主义、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是()。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消除贫富差距)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职能应更多地放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做到(、发展经济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是(胡锦涛)提出来的.我们党处理国际事务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于().不断深化多边安全合作,加强同各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对话磋商.宣传工作的“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三、多选题:(每题分,共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济南市 250100)摘要: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定向、规范、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决定性影响,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正确定位,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定型、价值目标定位、功能目标定性和目标系统定值的科学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目标选择;科学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现代化是人类诀别传统、创建新型现代社会的革命性进步过程,它总是受特定的现代化目标所导向、规范和控制的,不同的现代化目标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选择现代化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实行了一种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片面经济增长型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活力和财富涌流,迅速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社会结构失调等现象,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难以持续发展,这深刻反映了现有现代化模式的不合理性及其革新的必要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适时提出了一种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

科学发展观正确总结概括了中国乃至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统领原则和行动规范。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其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科学定位。

一、现代化目标的概念、结构与功能分析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仍多有分歧,简单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西化论、工业化论和过程论诸种②。

其中的西化论把现代化等同于全面西方化的过程,它包含着明显的文化歧视内涵,在实践上也已为当今世界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现状所证伪。

工业化论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一种经典和狭义上的现代化定义,也是较被认同的一种现代化概念。

考研知识点归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考研知识点归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考研知识点归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主要特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的一种发展观,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必须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都是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不断进行创新,适应时代的变化。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必须弘扬法治精神,保障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教训,探索和发展的一种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特点。

其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再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此外,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勇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常规指标

教学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常规指标

教学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常规指标■常规指标按任务完成情况对照标准相应计分,考评得分不超过指标额定标准分。

■每项一级指标总分为100分,二级指标分值由考核责任部门根据标准和工作实效进行考核计分。

■常规指标考核涉及加分的,达到额定标准分后,转入创新指标进行计分。

■常规指标考核与校院两级管理职权相对应,促进教学单位加强基础管理,提高项目建设和涵发展水平。

1.2.3.4.5.6.7.8.9.10.教学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控制指标■教学单位必须满足10个控制指标考核达标,才能参加综合考核优秀评选。

■教学单位有7个控制指标考核不达标,综合考核成绩即为不合格。

■未有毕业生的教学单位,相关指标考核为达标。

附注:各院系2012年额定到账科研经费按照博士、教授和讲师人数及科研基本条件进行测算(测算办法由科研处解释),具体额度如下:经管学院50万元、政法学院7万元、马克思学院24万元、教科院30万元、教技学院60万元、体育学院25万元、文学院55万元、外国语学院41万元、历史学院26万元、数统学院61万元、物电学院120万元、化环学院190万元、地理系21万元、生科院110万元、机电学院28万元、计科院117万元、音乐学院12万元、美术学院50万元。

教学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创新指标■创新指标为加分指标,达到相应标准即予加分。

■创新指标加分上不封顶,鼓励教学单位开拓创新,加大涵发展、特色发展。

教学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扣分项目教学单位年度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除对当事人予以处理外,同时对其所在单位核算后的目标考核总分予以扣分。

一、教学工作1、发生1次一般教学事故扣0.2分,1次严重教学事故扣0.5分,1次重大教学事故扣1分,扣分可累积。

2、在建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验收不合格的,校级每项扣0.2分、省部级每项扣0.5分、国家级每项扣1分,扣分可累积。

二、校园稳定工作1、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造成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或人身伤亡事故,每件扣0.5分,扣分可累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涵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涵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涵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均衡发展。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更要关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民主法治,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在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在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城乡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党内团结,推进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合作。

在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多元文化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社会各个群体的和谐共处,推动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满足当前人民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

在经济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政府的廉洁高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在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传承和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最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路与实现途径 精品

最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路与实现途径 精品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路与实现途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可见,十七大报告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从实践中来的,一定要到实践中贯彻下去。

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的是科学地确定科学发展的理念、思路与实现途径。

一、科学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包括如下内容。

1、“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少数人,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由不同的人群构成。

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包括参加、支持、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阶层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源,而是根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一般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科学发展观的一般的理论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又符合本部门特点的具体的发展方案。

避免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和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3、驾驭全局的理念。

全局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并具有特定性质、功能的有机整体。

驾驭全局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不能只见部分,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化的指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化的指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与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化的指向作者:齐卫平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05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式提出始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治国理政实践中鲜明地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相连接,意义非常重大。

此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2015年初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第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一、理念科学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保证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①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实践发展的行动纲领。

实践进程推进思想进程,理论创新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导作用十分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理念科学化的水平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程度。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过程就是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把破烂不堪的旧中国改变成为欣欣向荣的新中国,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起步。

67年来,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当下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迎来了中国人民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

从历史过程看,党领导下国家治理的实践过程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治理模式、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的治理模式。

三种模式都印上时代的烙印,尽管在国家治理效果上存在差别,但它们共同构成党治国理政实践的发展历程。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治理模式下,党顺利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社会深刻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在机械照搬苏联模式进行国家治理中,虽然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国家发展遭受曲折,甚至发生十年“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的严重破坏,但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一些重大成就不应抹杀。

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化目标选择

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化目标选择

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化目标选择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济南市 250100)摘要: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定向、规范、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决定性影响,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正确定位,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定型、价值目标定位、功能目标定性和目标系统定值的科学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目标选择;科学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现代化是人类诀别传统、创建新型现代社会的革命性进步过程,它总是受特定的现代化目标所导向、规范和控制的,不同的现代化目标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选择现代化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实行了一种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片面经济增长型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活力和财富涌流,迅速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社会结构失调等现象,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难以持续发展,这深刻反映了现有现代化模式的不合理性及其革新的必要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适时提出了一种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

科学发展观正确总结概括了中国乃至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统领原则和行动规范。

中国要在本世纪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其中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科学定位。

一、现代化目标的概念、结构与功能分析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仍多有分歧,简单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西化论、工业化论和过程论诸种②。

其中的西化论把现代化等同于全面西方化的过程,它包含着明显的文化歧视内涵,在实践上也已为当今世界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现状所证伪。

科学发展观解释

科学发展观解释

科学发展观解释科学发展观指的是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发展观。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主张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及全体人民福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强调在实践中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协调统一。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核心理论,科学发展观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和根本,将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全面阶段性发展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

第三点是协调发展,“五位一体”统筹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生态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节约。

第四点是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科学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点是创新驱动,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后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自尊、自信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实施科学发展观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识,这需要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早在2004年,中央就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开展全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和中小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要在各个领域贯彻落实。

在经济领域,要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要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在社会领域,要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在政治领域,要加强人民政治参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实到位。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中国基本国
情 的 必然 结果
( 一 ) 三 个 没 有 变 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就 曾提 出.我 国 的基本 国情 和社 会 主要 矛盾 没有变 的判断 。而 党的十 八大报 告在 此基础 上 新增 了 “ 我 国是世 界最 大发 展 中国家 的 国际地 位没 有变 ” 的判断 。将之前 的 “ 两个 没有变” 发展到 “ 三个没有 变” 。 第一 ,“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的基本 国情没有变” 。从 1 9 5 6年 确立社会 主义制度到 实现我 国的社 会主义 现代 化 ,至少 需 要 一 百 年 的 时 间 。 这 种 长 期 性 ,是 由 历 史 前 提 、现 实 国情 和世界经济 发展 趋势决定 的。第二 ,“ 人 民 日益增 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 同落后 的社会生 产之 间的矛 盾这 一 社会 主要矛 盾 没有变 ” 。 目前 ,就中 国的发展全局来看 ,虽然我 国一跃 成 为世界第二 大经 济体 ,但 人均水平依然低于全球平 均指数 , 生产力水平较低 且发展 不平衡 ,所 以生 产力发 展不 足 的基 本社会矛盾形态没有 发生变化 。第三 ,“ 我 国是世界最 大发 展 中国家 的国际地位 没有变” 。立足 国际 ,放 眼全球 ,我们 仍是世界最大发 展 中国家 。虽然 我 国在改革 开放 后 ,取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 就 ,综 合 国力 和 国际影 响 力都 有所 提 升 。 但 中国仍然是发展 中 国家 ,我们必 须 明确这 一事 实 .客观 地 、全面地 了解 中国具体 国情 ,为 国家 的改革 和发 展提供 事实依据。 ( 二 )三个世所 罕见 十八大指 出 .“ 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 设 中肩负任 务 的艰 巨性 、复杂 性 、繁 重性 世 所罕 见 ” 。第 解 放和发展生产 力任 重道远 。改革 开放 至今 ,近四十 年时间我们取得 的成 绩是 斐然 的 。但 所面 临的 问题也 是前 所未 有的 .近几年来 中国经济 增速 持续放 缓 .如何 让 一个 十三亿 人 口的大 国依然 保持强 劲 的发展势 头成 为今后 发展 的难题 。深化改革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成为重 中之 重。 第二 ,面临矛盾和问题 的规模 和复 杂性前 所未 有。 中国正 处于社会 转型的特殊 时期 、深 化改革 的重要 时期 和决胜 小 康 的关键 时期。抓住社会 发展 的重 要战 略机遇 期 .解决 改 革和发展 当中的矛盾 与问题 已迫 在眉 睫。第三 ,可 以预 料 和难 以预料 的各种风 险和挑 战难 以避免 。机 遇常 常伴 随着 挑战 ,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 一项前 无古人 的开创性 事 业 ,中国共产 党面临着太 多的 未知与 挑战 。如何在 三年 后 建成小康社会 ,如何在三 十年后 实现 现代 化 ,这都 需要 一 批又一批共 产 党人 、需 要 一代 又 一代 中华 儿 女不 畏 艰 险 、 艰苦奋斗 。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充分吸收实践创新的形成的成果和成就,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宗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的小康,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稳中求进、防范风险,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民生至上,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人民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关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并提出“科学、民主、公正”的要求,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合理的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让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提供了科学指导。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至上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鲜活性和先进性,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管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目标选择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现代化目标选择王忠武(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济南市250100)摘要: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定向、规范、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决定性影响,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正确定位,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定型、价值目标定位、功能目标定性和目标系统定值的科学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化目标选择;科学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现代化是人类诀别传统、创建新型现代社会的革命性进步过程,它总是受特定的现代化目标所导向、规范和控制的,不同的现代化目标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要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选择现代化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实行了壹种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片面经济增长型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活力和财富涌流,迅速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社会结构失调等现象,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难以持续发展,这深刻反映了现有现代化模式的不合理性及其革新的必要性。

正是于这种背景下国家适时提出了壹种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

科学发展观正确总结概括了中国乃至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统领原则和行动规范。

中国要于本世纪内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全面创新发展模式,其中的壹个关键内容就是对现代化目标进行优化选择和科学定位。

壹、现代化目标的概念、结构和功能分析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目前仍多有分歧,简单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西化论、工业化论和过程论诸种②。

其中的西化论把现代化等同于全面西方化的过程,它包含着明显的文化歧视内涵,于实践上也已为当今世界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现状所证伪。

工业化论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壹种经典和狭义上的现代化定义,也是较被认同的壹种现代化概念。

过程论则认为现代化是指18世纪以来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所发生的总体深刻变化,它能够分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和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俩大阶段,这是壹种对现代化的广义的理解③。

无论从广义仍是狭义理解,现代化均是人自觉地追求某种先进发展目标和结果的社会运动。

所谓现代化目标能够理解为人于现代化实践中的预定任务、预设指标和预期效果的统壹,通观历史和现实我们能够见到,人类现代化的基本和具体目标是综合多样且不断变化的。

对于现代化目标的结构形式能够也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具体认识和建构。

如从宏观系统的层面分析,我国曾经先后选择过工业现代化目标模式、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模式和小康社会目标模式。

从宏观历史变迁的角度我们能够分析现代化目标的历时态结构。

按照何传启先生的观点,于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能够分为俩大阶段,第壹阶段即第壹次现代化,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其基本特征和目标是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等;第二阶段即第二次现代化,指人类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主要目标和特征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等等④。

上述俩大阶段仍能够也应该具体分解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以及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

从共时态角度考察现代化社会的既有静态结构,能够发现现代化包含着众多的具体项目,主要有经济增长、产业和就业、生活消费、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人文进步等具体内容和指标。

从目标的性质和效能结构考察,现代化目标包括价值目标、功能目标、质量目标、数量目标诸种层次和形式。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的选择,它总是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发生发展和存续的,这也就意味着现代化必然存于着客观的空间结构形式。

环顾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可谓是差距巨大、存于多级分层的,正确认识现代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正确选择现代化的空间目标结构,对于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从微观具体的构成要素的层面解析,由国家、地区或者单位组织正式制定的每项现代化目标均是内涵确定、相对独立的特定目标形态,壹个完整形态的目标结构大体上均包含着目标方针、目标项目、目标定值诸构成部分,其中目标方针是关于目标的指导思想、宗旨方向、标准原则的概括说明,目标项目是目标方针的具体展开,而目标定值则规定了目标项目应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三者共同组成了具体现代化目标的微观具体结构。

现代化目标是现代化的观念模型和行动指南,对于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迄今为止的人类现代化格局和处境于很大程度上就根源于人类对现代化目标模式的不同选择。

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的作用最主要的首先是它对现代化活动具有定向和定性功能。

现代化建设是人的壹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创造价值的自觉活动,这种活动是受现代化目标内控和定向的,目标定位如何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关系极大。

现代化作为壹种追求先进文明的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而现代化作为壹种既定社会形态其具体结构、类型、特点等等也是多样化的。

所有这些具体性质方面的差异均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不同目标模式的选择。

如按照传统工业化目标模式就会形成传统粗放和不可持续型的现代化道路和方式,按照知识化目标模式则需要走信息技术主导和知识创新带动型发展道路,选择循环经济型发展方式,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这壹目标模式,就应当走和谐发展道路和通过全面统筹方式来实现现代化。

其次,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建设具有规范和控制功能。

由国家、政府和组织确定的现代化目标包含着对发展的宗旨、理念、方向、原则的定位,它具体规定了发展的任务、方略、政策、标准和要求,因而对现代化发展必然具有重要的规范和控制作用。

再次,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主体具有强大的励志和激发功能。

现代化的主体是人,人的理想志向和奋斗精神是现代化最为深刻持久的动力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是中国人民壹百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它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壹种为理想信念和切身利益而奋斗的强烈情感和顽强意志,这种情感和意志能够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第四,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成效具有评价和检测功能。

现代化目标规定了发展的目的任务、具体指标和工作要求,它能否最终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是判断现代化建设之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也是检验目标设定是否科学的客观尺度。

显然,没有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就不会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行动,离开了预定的现代化目标比照,我们也无法判断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得失。

最后,由于之上诸方面的共同影响,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成败具有首要的决定作用。

目标是行动的启端和指南,目标决策的错误必然招致行动的失败,即所谓“壹招不慎,满盘皆输”。

回顾历史和现实,那些过错、过高、过急的发展目标均必然会造成损失和代价,像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给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可谓典型案例。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化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至关重要,由此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要有效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要求正确地选择和设定现代化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化。

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科学化首先需要正确选择现代化的世界参照坐标。

现代化是壹个动态开放的世界性发展过程,对于处于后发阶段的中国而言实现现代化必然是壹个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

要使追赶成功必须明确且锁定追赶对象,使现代化目标具有准确性,为此就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世界现代化总体进展情况,且依此为基准选择参照坐标。

有国内学者提出,要“根据世界过去发展速度估算未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且把这个发展水平作为未来50年中国现代化的参考目标”⑤,这壹见解是很有针对性和必要性的。

因为我们设想的现代化目标是于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它当然是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而言的,离开了对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2050年时的情况分析,中国现代化目标就将失去客观参照系,也因而难以是科学的。

确定科学的现代化目标除了要以世界现代化进展为外部参照外,仍必须严格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国情国力,且依此作为现代化目标定位的内部根据和参照。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数量,加之中国现代化属于典型的外生后发类型,所实行的又是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特殊的国情条件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独特性,完全照搬任何外来模式和外部经验几乎均行不通。

无论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解决人口就业和三农问题,仍是推进民主法治和社会保障建设,莫不如此。

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民人格,全面掌握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情况,真正认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优势、劣势和潜力,于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科学的现代化目标。

正确的现代化目标应当既符合发展和现代化的运动规律和客观条件,又应当符合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就是说它应当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整合统壹。

现代社会是壹个客观复杂的物质体系,其发生发展具有自身内于的客观规律性。

选择现代化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内于规律和要求条件才具有科学可行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规律实质上是人的活动规律,符合人的需要和利益,反映人的理想和意愿,能够保障人的权益和促进人的幸福和发展,这是现代化目标之科学合理性所必不可缺少的主体性的根据和保证条件。

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角度分析,现代化目标是对未来发展状态的预先构想和理论设计,实际上是现代化实践过程的壹种主观反映和思想条件。

无论各种具体现代化目标的性质和水平有多大差异,但从其根本来源和动力上分析,均是由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需求推动促成的,均能够说是对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壹种反映和应对形式。

作为具体发展实践的具体反映形式,任何现代化目标均要于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和创新发展。

就中国具体现代化目标而言,它的基本内涵和项目指标既是确定、成型的,又是开放和有待发展的,它要保持科学先进性就必须和时俱进,同动态鲜活的现代化实践保持具体历史的统壹性。

为了保证现代化目标的科学性,必须树立实践第壹的思想路线且建立实践反馈和创新机制,坚持用发展条件来确定和夯实现代化目标基准,用发展需要来定义和规范现代化目标内容,用发展效果来评价和检验现代化目标正误,用发展的经验及教训来不断修正和优化现代化目标体系,实现现代化目标对现代化实践的持续统壹、高度适应和有效促进。

科学的现代化目标应当既适合主体目的和客体规律、又适应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建立于系统内部根据同外部环境条件的最佳结合点上。

现代化社会是壹个全面变化、宽幅开放和和时俱进的社会形态,经济格局、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社会问题等各种社会要素无不处于高度变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