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论语的教育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的教育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了论语,并从中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学习的推崇和对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好学,不怕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
这种学习态度的培养对于现代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一个人只有保持学习的姿态,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其次,论语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
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说:“教诲不严,师之惰也。
”这句话意味着教育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
论语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
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在《论语·述而》一章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教育者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最后,论语还强调了教育的持续性。
在《论语·学而》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论语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哲学的经典著作,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应该个性化,并且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例谈《论语》对教与学的启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作品,是儒家学派最为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共20篇,512章,15000余字,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生活、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论语》中有关教育和学习的言论也十分丰富。
其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论语》对教与学的启示。
一、关于教“如何教”的问题指向教师群体。
《论语》中大致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二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第一个问题,《论语》中提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讲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一个光荣神圣又特殊的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学而不厌”是对教师知识储备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宝库和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厚积薄发。
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新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诲人不倦”是对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要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不能厌倦、懈怠和敷衍。
教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厌倦的情绪会伤害到学生脆弱的心灵,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论语》中提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任劳任怨,把爱学生和忠于教育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心甘情愿地做学生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论语》中还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个观点与启发式教学有关。
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尤其要注意启发和应对学生。
在什么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为启发的时间点尤为重要。
学生在愤和悱的状态下往往能更好地领悟新知识。
二、关于学“怎样学”的问题指向学生群体。
《论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包含了众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承载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它们对现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2. 学而篇:培养良好品德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诚信、尊重、谦虚等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使其具备优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 为人篇:注重个体发展在《论语·为人篇》中,孔子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独特角色,并发挥个人的特长和能力。
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学而时习之篇:重视实践和实践《论语·学而时习之篇》中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经验和反思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卫灵公篇:倡导尊师重道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强调了尊师重道的信念。
他认为学生应该恭敬敬仰老师,并从老师身上汲取智慧和知识。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6. 其他相关思想除了以上几点,《论语》中还包含了许多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如尊重学问、注重自律、追求真理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7. 结论总的来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关注个体发展,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倡导尊师重道等等。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才德兼备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启发《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集,至今仍对现代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德行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德行教育,认为“人无不可教也,无不可使也”,即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变得更好。
这启示我们,现代教育不仅仅应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
只有通过德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孔子弟子中的颜回曾说:“子非鲁无能焉”,意思是在其他地方,自己的才华不会有所发挥。
这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擅长的领域。
教育应该重视个体差异,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优势。
只有以个性化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
三、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论语》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表明在师生互动中,互相尊重和遵守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教育需要强调师生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建立。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
四、勤奋和毅力的重要性《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勤奋和毅力的故事和名言。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取得成果。
这对现代教育也有启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勤奋和毅力,让他们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五、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孔子尊重传统,强调学习和继承古代圣人的思想道德,同时又注重创新和进步。
这告诉我们,现代教育应既尊重传统,传承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只有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上所述,《论语》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教育应注重德行教育,重视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勤奋和毅力,同时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
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中,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
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智慧,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浅析《论语》蕴含的教育智慧。
《论语》凸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即“立德立言,立功立事”。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道德的修养,才能有言谈举止上的优雅和得体,才能有实际的成就和事业。
这一理念对当代教育意义深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重视学生和孩子的品德修养,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和孩子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论语》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于因材施教的重视。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和孩子的特点不同,应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也是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鼓励学生和孩子发展多元化的才能和兴趣,将教育目标和方法个性化。
《论语》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学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观。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一种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学生和孩子的榜样。
他们要有耐心和热情,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
这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他们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养,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更加耐心的心态,为学生和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论语》注重了教育的实践性。
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认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运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他强调了以“实践”为检验教育成效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论语》的智慧箴言与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的智慧箴言与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一些智慧箴言,并分析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
2. 学而篇:学习与道德修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
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可以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
3. 为政篇:领导与服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领导和管理中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现代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但同时也要强调服务的价值。
学生应该明白,真正的领导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更要关注整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4. 八佾篇:团队合作与互助精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八佾篇》)这句话强调了友谊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通过组织团队项目、鼓励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
5. 公冶长篇:宽容与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宽容他人,并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展示宽容与理解的态度。
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
6. 季氏篇:修身与自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季氏篇》)这句话强调了修身与自律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约束力。
《论语》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启示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深刻表达了孔子对人类处世之道和社会伦理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学习与修身篇:培养品德与才能《论语》中强调学习和修身是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核心。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如诚信、忠诚、自律等,以及各种实用技能。
只有通过全面发展个体的品德和才能,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做贡献。
社交与人际关系篇:培养合作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在《论语》中,关于社交与人际关系也有许多深入的探讨。
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提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只有懂得与他人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其做出贡献。
政治与领导篇:培养公民责任感与领导才能《论语》中还涉及政治和领导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以及领导才能。
这包括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与责任,并赋予他们参与社会决策的机会。
通过培养公民责任感,我们可以培养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公民。
教育方法篇:发展个性与启发式教学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提倡量身定制的教育方式。
这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启示: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结论《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许多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启示的思想。
通过培养品德与才能、合作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公民责任感与领导才能以及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现代教育,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强调学习态度和方法在培养学生应有品质和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要虚心谦逊,勇于提问和探索,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可以启发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3. 德行与品德培养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论语》中常提到“仁”、“义”等关于德行的概念。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核心,而非仅仅是知识传授。
在现代教育中,对于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不只注重知识技能,还需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4. 个性发展与适度规范孔子主张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倾向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点与特长。
他同时也强调对学生行为的适度规范和约束。
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提醒我们,在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
5. 师道尊严与师生关系孔子非常强调师道尊严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并与学生建立亲密而尊重的关系。
这一观念使我们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涉及情感交流与人际互动。
6. 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
他认为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时也应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并注重公平正义。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担当和社会意识的公民,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识,促进社会进步。
7. 思辨与批判思维孔子注重思辨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求真理,并相信通过不断思考和讨论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
现代教育应当倡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8. 知行合一孔子强调知行合一,即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他认为只有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
《论语》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作者:齐贵来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06期一、教育是政治的基础、立国的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
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话说明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
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贱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造成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二、有教无类,教育要面向大众“有教无类”是《论语》中具有跨时代现实意义的光辉思想。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了平民教育。
浅谈《论语》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谈《论语》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乃古典名著,其书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在宋代的岁月中可谓是朝花夕拾,沉淀着古代教育的要义。
对于当今社会,《论语》也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教育启示。
首先,《论语》强调礼义的重要性。
礼义在《论语》中可谓是重中之重,开篇就以孝悌讲起,中间又不时提到道义尚德,实践中古人以“孝”“悌”“忠”“义”为内容,尽绵薄之力,营造崇尚之风。
以礼义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可谓切实可行ad va luab l e,特别是在每一位家长及学生的身上。
此外,《论语》更注重立意的培养。
“仁者,不忧、不惧”,“士则知而行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所倡导的“以德服人”,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仁爱、谦虚、客观、宽容的立意。
健全的立意,则能给予人士指导用辩方法去判断问题及作出决定,从而避开颓废败坏、行为扭曲是非恶乱。
最后,《论语》也在肯定古代传统教育的同时,倡导客观、成熟的大义教育。
古之说教也,其重视传达柔,以宽慰得,不拘于准则,也不强求绝对,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及学问,尽量为人们营造礼让的教育场域。
综上,《论语》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可谓是极富启示,无论是培养优秀的社会道德、注重公平合理的教育指导,还是秉持大义进行实践,都是现代教育中可以
借鉴提升教育品质的精华部分。
《论语》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 学习的内涵《论语》是儒家的典籍,思想深邃,普遍影响中国古代和今天的教育,其论述的学习之道,可以在西方教育文化中得到尊重。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完成自身修养和发展思维、才能和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而学习从哪里开始呢?他认为:“学而时习之,则不愧于也”,意思是早期的学习是有必要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学习的基础是宣扬:博学多闻是学习的基础。
2 知识广泛、思考深刻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知”有两层意思:1是学习知识的数量;2是知识的质量,即深入、周全。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学习要加强宽度和深度,而不能只考虑知识的数量,用饱食终日不如读书一日动一日,从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细微表达出自身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钻研的精神,提升思想的素养,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孔子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说也”,可见,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极大努力才会获得成功,认真学习不是友达比谁付出更多,而是要有固定的目标,恒心不懈地学习,就是将辛苦变成自身最宝贵的财富,越是艰苦的道路,学习者越能体现自己真正的智慧和能力,最终实现成功的豪迈。
4 吝啬把握精神资源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衣服不褙,居处不乱,言语不饰”,所谓“少之时”,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握好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要将精神资源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一定要将学习的精神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学东西不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必须从每个细小的地方抓住,今天不放弃,明天成功便在前头。
5 勤奋进取不断成长孔子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说明学习总是要在不断追求突破,学习过程中要以谦虚的态度去接受新的知识,勤奋进取也是学习的基本素质,即及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养成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得自己在成长过程能够更加全面、深刻。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现代教育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以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注重培养个体的特长和潜能,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在论语中,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每个人都有其适合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的认识。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二、倡导实践教育在论语中,孔子非常重视实践教育。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验证和应用。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切实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道德教育孔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在论语中,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新的道德挑战,因此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强调师德师范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不得已而讲礼”,并强调了教育者的师德和表率作用。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职业操守和教育素养,使他们能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五、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孔子提倡学习应该持续终身,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学习的热爱和追求。
古文课文《论语》的现代价值与教育意义
古文课文《论语》的现代价值与教育意义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虽然这部作品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它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教育意义。
现代价值1. 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论语》中强调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这些道德原则,在现代社会依然具备重要指导意义,帮助人们建立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良好人际关系。
2. 领导力与管理智慧孔子教导学生时经常涉及领导力与管理智慧。
《论语》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领导者道德修养、责任感以及对他人鼓舞和引导的原则。
这些原则对于当今组织管理和领导者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3. 家庭伦理与个人发展《论语》中探讨了家庭伦理、个人发展和品德修养等议题。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强调家庭和个人幸福、道德观念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教育意义1. 培养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论语》鼓励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探索真理,并提供实际行动指导。
通过研读《论语》,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思维。
2. 弘扬传统文化与国粹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研读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通过教育,年轻一代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3. 塑造公民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尤其是对他人负责和关心社会的情怀。
通过阅读《论语》,学生可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倡导公平正义,并拥有积极投身社会的责任感。
结论古文课文《论语》不仅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领导力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同时培养思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塑造公民素养。
这些都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因此,《论语》依然应该成为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意义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意义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大师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之一。
这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教育理念 1: 严师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严师之道,认为教育需要严格要求和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进步。
他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在学生面前展示你的真正水平,才能教导他们。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严格要求并提供真实反馈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教育意义1: 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这一教育理念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自律的品质。
只有经受严格要求和评价,学生才能理解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努力改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意义2: 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严师之道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
学生在接受严格要求和评价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踏实、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
这种态度将伴随学生一生,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教育理念 2: 为人师者,先立志孔子强调了为人师者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他说:“立志坚决,欲穷书而晓”;“志士弗忧虑”。
这意味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育意义1: 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这种教育理念的意义在于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
当学生看到他们的老师坚定地追求理想,不断努力和进取,他们将会被激发出追求卓越的渴望。
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努力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教育意义2: 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会在教育过程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当学生看到他们的老师以崇高的理想为引领,追求真理和良知,他们也会对这种价值观心生敬仰,并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理念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了学与思的统一,认为学习和思考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联系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联系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的记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虽然论语的成书时间早于现代教育的出现,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却与现代教育有许多联系。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联系进行探讨。
一、尊重个体差异论语中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与现代教育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理念相呼应。
现代教育强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和个别化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可以说,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思想与现代个性化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二、培养仁爱之心论语中提倡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使其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现代教育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同理心。
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词表达了为他人着想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关注他人和集体利益的理念相一致。
三、注重道德教育论语强调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强调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品德修养。
现代教育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
现代社会需要有高尚的道德风尚和道德规范的人才,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发展良好的社会秩序。
因此,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的道德教育理念相契合。
四、强调实践教育论语中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现代教育也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追求卓越与自我完善论语中提倡通过勤奋努力来追求卓越和自我完善。
现代教育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
学生应通过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论语》谈当今的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引发的思考——学《论语》谈当今的教育艺术谭家镇中心小学张标《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
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
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如今,在国学经典学习的浪潮中,《论语》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今天,简要谈谈学习《论语》后对当今教育艺术的一些启发。
1、因材施教,让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
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这个教学原则。
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教育和个性教学,是一种有创意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提倡教育平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有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如此众多的弟子,要做到各尽其才,各显神通,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
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
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以其在《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孔子的教育观念强调人的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核心,只有道德高尚、品德纯正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意味着孔子重视道德的力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现代教育应该吸取孔子的这一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真正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公民。
其次,孔子注重实践教学和德育相结合。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有重点,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
同时,他也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相辅相成。
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使人们正确运用知识,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这对现代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既具备知识和能力,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第三,孔子的教育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自觉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索问题。
他主张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要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互动和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这对现代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生互动的平台。
最后,孔子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孔子主张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他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分析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分析《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了丰富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分析《论语》中的教育理念,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第一,注重实践教育。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曾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教育理念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强调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发展所学知识,注重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尊重个体差异。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吾徒也。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应该因材施教,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个体的多样性,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三,培养道德品质。
《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仁”、“礼”、“孝”等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道德问题,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品质的人。
第四,强调师生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讲究了师道尊重的原则,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同时,他提倡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认为教育需要师生互动、相互尊重。
在当代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良好沟通,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第五,重视终身学习。
《论语》中的教育理念还体现了对终身学习的重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强调学生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究竟有没有意义呢?答案肯定是有的。
《论语》虽然不适应现代教育体制,但他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曾说:不管对孔子和《论语》看法如何,无人会否认《论语》的经典地位。
所谓经典,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百世而不磨。
就如李里先生所说,经典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他所具有的深度,广度和永恒性上。
经典就是能够超越时间空间,长期存在,任何时代的人,任何地域的人读了经典都会觉得有价值,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
比如西方的《圣经》,印度的佛经,中国的四书五经。
这些经典凭借自身的价值,并借助政治或宗教力量影响着本民族。
经典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
《论语》作为这样一部经典,对现代教育肯定是有意义的。
李里先生在《< 论语>讲义》一书中说,为什么世界上的古文明都断代的断代,灭亡的灭亡,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屹立于世界,就在于中国文化讲究继承性,强调对前辈的肯定,所以中华文化史肯定之肯定之肯定。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论语》的前十篇是孔子弟子第一次把孔子的话进行结集,第一次编辑,后十篇实际上是第二次编辑。
是将第一次编辑过程中遗漏的部分再集结起来。
在前十篇里孔子的精神,思想体系基本上都完备了,后十篇很多都是对前十篇的补充,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就从《论语》前十篇讲写教育的话中来探讨一下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一篇《学而》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是讲治学和培养人才的标准。
学什么呢,标准什么呢,是立志,是学习人生大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李里先生把这句话讲得很详细,他说这句是整部论语的提纲,灵魂。
说人只有学习人生大道,并实践于人生中,真正地受用,才有内心的喜悦。
孔子所讲的学习,是学习人生大道,小到日常习惯的养成,大到健全人格的培养,仁、礼、义、孝等等,都是学习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
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
它那简明扼耍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
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
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
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
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
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
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当你立下一
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
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
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
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
部体现。
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
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
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向以为是。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
后自己跟着他唱和。
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
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
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
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4.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
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
他感伤于“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即便身处逆境困丁•陈蔡之间,还不时也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是不是我们的道义不行了?)他也直接表达过对社会的不满,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
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
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喜爱。
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
”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
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
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
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心存“浮云之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述而篇》)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
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你的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
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
所以当时光飞逝,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同学物质生活已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时,我们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著与淡泊,坚守住那份“浮云之志”。
我们的财富,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整个社会中,在自己那淡定的心里。
二、教什么人
《论语》中好学生的特质有三:一、不贰过。
二、止于至善。
三、举一反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可在孔子的眼中理想学生是什么样呢?孔子在《雍也篇》中给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人无完人,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确实是一种了不得的境界修养。
简单的六个字,却是人格的至善。
好学生颜回对学习有这样一番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由此看,有志于学习的人总是有一颗坚定的、务实的、止于至善的探索之心。
此外,《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生要学会迁移,要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
比如在《学而篇》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认为,子贡学《诗》的前提,便是举一反三。
类似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达。
如《述而篇》中孔子有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认为,告诉学生一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以上几点,时至今日,对我们学生的素质培养都起到一个指向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的人格奋斗目标,那么当代教育就实
现了它的全部价值。
三、教什么
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
文,指文化;行, 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
这几点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
吻合的。
这里蕴涵的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 “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
四、怎么教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雍也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如愚”。
笔者认为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像启发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都是无法实施的。
而孔子检测其学力的方法便是在课后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颜回,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所以一个学生课堂活跃与否并不能说明其教学效益的高低,能否迁移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鲁莽的子路,上课从来就喜欢抢嘴,甚至插嘴。
但效益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
《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
厉直接的。
然而却有中庸之效。
此外,像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
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
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
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
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
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 “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教学有法无定法,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
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丁•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指向。
笔者坚信其中的奥秘,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