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组织行为学 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
(2)需要与动机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人们 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 对象。
(3)个性特征
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
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质
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
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
( 4)经验
( 5)环境与文化
(二)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 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 出解释。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感 觉
内部感觉
物体知觉 知 觉
社会知觉
二、知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
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换。 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1、影响直接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张总生气地说:“好了好了,搞来搞去还不是那一
套,我说了不搞就是不搞,以后不要再提这些了,那就 这样吧,你还是好好地将公司的薪酬调整计划早点做出 来吧。”
刘嘉无言以对。 一整天,刘嘉都觉得没精打采的,感觉很沮丧。她
问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呢?张总为什么这样不信任自己, 连计划都懒得看,唉,还没正式开展工作,就给老板留 下如此不好的印象。刘嘉坐在电脑前,试图写张总催的 那份薪酬调整计划,可是始终无法落笔,一直在胡
(三)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 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 保持不变。
(四)知觉的相对性
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会引起 知觉的变化。
(五)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按照事物的 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 体。
三、知觉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4、梅耶和艾伦的观点(三维结构模式):人们之所以留在 组织中是由于他们愿意(情感),有需要(连续性),或是 感到应该如此(规范化)。 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程度;感情承诺是员工对组织 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 同以及自愿为组织做出贡献的心理。感情承诺高的员工对组 织非常忠诚且工作积极努力,他们以成为组织的一员感到自 豪,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得到物资利益的满足,而是处于对组 织的认同和感情。 连续承诺是个体为组织连续工作的要求,是一个累计的维度; 继续承诺指员工担心离开组织会失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 高工资、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与资历等)而不得不留在组织中, 它多与个人的物资利益直接挂钩,带有明显的交易色彩。
(二)上司承诺:当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时,上司承诺就 发生了。
五、不稳定环境中的组织承诺 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组织承诺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不 是在下降呢?
•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是,组织承诺的回报是 有一定时滞的,那些进行高承诺管理实践、注重 培养员工情感承诺的公司,从长远看会获得更好 的经济汇报。二是,一个组织不论制度建立得多 么详细,实际运作中总有漏洞和死角,而情感承 诺高的员工会为组织的利益着想,自觉地采取积 极的行为完成工作任务。 • 在新的环境下,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职业群体连续 承诺可能会变得更低。通过增加员工连续承诺的 办法来降低离职率的做法在这些群体中效果可能 并不好。
2、“面子”与和谐。中国人强调在工作中达成一致,不要 使人丢“面子”。
3、集体主义。中国人对“圈里”和“圈外”人的分辨是敏 感的。 4、人际关系。中国员工的情感承诺往往与规范承诺交织在 一起,强调社会性的相互回报。“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三节 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组织承诺对离职的影响 二、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 制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2. 情向感。成分──对对象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如喜好 或 “他 定厌 我反 要恶 不映 么、 喜了 是尊 欢一 否敬 张个 定或 三人 ,轻 ,对 或视 因该 者、 为对 要热 他象 么爱 歧的 是或 视喜感仇少欢受视数要,等民么一等族是般。。不要例”喜么如这欢是,就。肯 反映了例你如对,张一三个这人个说人,的“情我绪喜和欢感我受的。工作” 。 这就表明了他对其工作持肯定的态度。而且,
RED
请讨论: 薛宝钗与林黛玉谁更可爱? 分析宝玉挨打后,薛宝钗与林黛玉的行为差异。
第三章 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RED
RED
第一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
从个人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 行为模式或存在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 为模式或者存在的状态更可取。
3. 意向成他分会─表─现主出体积行极为努的力准工备作状的态行,为内倾在向的。心理 动这力样,,打态算度行作动为的一方种式心。理按动照力情,感激激励励着的主方体向采采取 取与行态动度。相因适为应你的对行张为的,厌因恶此感,情它,也所是以个你性可的能重采要 取组回成避部他分,。与他疏远的行为。
2020/03/11
的满意

指导思想
个人主义、竞争、混合的,既有个人
野心勃勃
主义、又有合作
合作
政府的作用 越少越好
虽然不好,但不可 避免,有时是必 企业的合作者 要的
对职工的看法
只是一种手段, 只有经济的 需要
既是手段,也是目 的
本身就是目的
比较方面 最大利润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社会效益
领导方式 专权方式
开明专制、专制和 民主混合
RED
RED
二、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测量

组织行为学第3章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从众行为有表面的与内心的两种反应。
(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3.从众行为的作用
(1)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2)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四)群体规模
• 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小群体成员有更多彼此交流的机会, 因而比大群体内聚力高。群体变大,成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差异增大,异质也增多,所以 大群体成员行为的多样化程度高。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一、群体外部环境 二、群体结构
(一)角色 1.角色认同 2. 角色直觉 3.角色期待 4. 角色冲突
(二)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
1.群体规范的概念 2.群体规范的形成 3.群体规范的改进 4.群体规范的压力 5.群体规范的作用 (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五)群体构成
(六)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 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 • (1)自然凝聚力。 • (2)工作凝聚力。 • (3)领导者凝聚力。 • (4)情感凝聚力。
三、群体互动过程 • 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 •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
四、群体发展阶段
塔克曼(Tuckerman)和詹森(Jensen) (1977)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 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二)间断一平衡模型 间断一平衡模型是由鲍姆加特纳( Baumgartner)和琼斯(Jones)提出来的。该模型为,群体发展 当中的第一次聚会很重要,因为它能营造出群体的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随后是一个 均衡时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然后变化突然发生,这一点被称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之 后由于认识到任务必须尽快完成,这种均衡状态被打破,同时在群体的各项安排上出现了革 命性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

(1)知觉者因素 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 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有 不少实验表明知觉结果受知觉者生理、需要、 动机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20.7 2 18.6 4 15.0 9 10.7 2
1
有创造 力的
有幽默 感的 自立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斤斤计 较的
目光短 浅的 欺软怕 硬的 优柔寡 断的 自卑的
自立的
见钱眼 开的
依赖性 强的 斤斤计 较的 自卑的
2
善良的
3
娴淑的
4
乐观的
温柔的
5
精干的
文雅的
挥霍的
3.1.2 个性与能力
1、个性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 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态度的恒常性
----态度一经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易改变
态度的内隐性
----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3. 态度的形成阶段
(1) 模仿与服从 ----出自自愿,不知不觉的开始模仿;
----受到一定压力的服从。
(2) 同化
----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 行为或新的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所要形成的态度 相近。 (3) 内化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 感慨:一旦有人开始行动起来,周围的人马上就会热 心响应、积极援助,人们多么热心肠啊!
• 将别人的行为尤其失败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哪 怕别人的行为明显受到环境的左右
自利性归因偏差
• 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把成功归因于自 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作外部归因。
返回
3.4 知觉、归因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返回目录
3.1 知觉
3.1.1 感觉与知觉 3.1.2 影响知觉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
返回
3.1.1 感觉与知觉
组织行为学
• 感觉Sensation
–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是对情境的客观记录
• 知觉Perception
–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 人脑中的反映
• 人们很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会试 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和归因,这 一现象就是印象管理。
返回
本章小结
组织行为学
• 知觉是个体对情境的独特描绘和解释,是一种包 含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 对同一刺激情境,表现在知觉判断上往往有很大 的个体差异。
• 人们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有价值的技术手段,以便 迅速知觉。然而它们常常产生偏差,影响到正确 的知觉。
•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个体决策只能达到有限理性的 水平。在有限理性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会受 到知觉水平的影响
• 管理者应合理的利用社会知觉偏差,同时尽力避 免知觉偏差的不良作用
• 有什么样的归因假设,管理者就会采取相应的管 理对策,作为管理者,为了创造更有建设意义的 关系,必须加强人际互动,进行深入的沟通,开 放工作空间,采用团队方式管理,以减少归因偏 差,从而减少各方面的知觉冲突。

0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性和情绪)

0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性和情绪)

本章目录
本章包括: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第二节、个性差异和管理 第三节、情绪 第四节、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第一节、个体差异和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的决定因素 三、五大个性维度 四、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类型指标 五、其他个性特征工具
一、个性的概念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上说,个性的定义是:“个体 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以及 他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假定:第一,人会怎样影响别 人,这主要取决于他的外形(如身高、体重)和行为。 第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 通过和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而形成独特的自我概念。 第三,每个人都具有一些特质和特性,正是各种特质相 互作用,才形成个性的总体表现形式。
一、根据个性特质合理安排工作
霍兰德的个性类型与职业范例 类型 现实 型 研究 型 社会 型 传统 型 企业 型 艺术 型 偏好 个性特质 职业范例 机械师、钻井操作工、装 配线工人、农场主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 学家、新闻记者 社会工作者、教师、议员、 临床心理学家 会计、业务经理、银行出 纳员、档案管理员 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害羞、真诚、持久、稳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定、顺从,实际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分析、创造、好奇、独 理解的活动 立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社会、友好、合作、理 人的活动 解 偏好规范、有序、清楚 顺从、高效、实际、缺 明确的活动 乏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三、情绪智力
(一)什么是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因为情商并不像智商那 样以一个具体数字表示的,更不是一个商数。 (二)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 1.自我意识 2.自我管理 3.自我激励 4.感同身受 5.社会技能 (三)关于情绪智力的几个结论 1.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遗传所决定的,也不是在儿童早期 阶段就已发展定型的,而是在人的一生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 以不断的提高,它能从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 2.研究还表明,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和结果。 3.戈尔曼特别指出,对企业领导来说,情绪方面的因素更为 重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价值观的作用
让我们了解对于自己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 么,让我们对生命中的诸方面确定一个优先次 序,建立一个平衡,找到此时此处最佳的平衡 点。
其次,当你面临重大的决策,很难取舍的时候,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即 使眼前利益受损,时间也将证明你的选择是明 智正确的。
第三,当你面临巨大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价值 观在你背后做坚固的支撑,将迅速帮助你重新 建立信心,你最终还将壮大、强大。
排序
排序
牧师 采购代理商 工业工程师
1宗教经济源自理性2社会
理性
政治
3
唯美
政治
经济
4
政治
5
理性
6
经济
宗教 唯美 社会
唯美 宗教 社会
价值观分类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RVS) 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 终极价值观: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 工具价值观: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
价值观的手段 每一种价值观类型有18项具体内容
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石, 是培养员工认同感的关键
共同价值观可以激发员工的内在 积极性
企业如何进行价值观管理?
确立核心价值观,并以之为主导 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体系。
阿里巴巴:1.客户第一:客户是 衣食父母2.团队合作:共享共担, 平凡人做非凡事3.拥抱变化:迎 接变化,勇于创新4.诚信:诚实 正直,言出必践5.激情:乐观向 上,永不言弃6.敬业:专业执着, 精益求精
想的东西。 安全感:能提供安定生活的保障,即使经济
不景气时也不受影响。
工作环境:工作能在不冷、不热、不脏的宜 人环境下进行。
上司关系:能与主管平等且融洽的相处。 同事关系:能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愉快工作。 变异性:工作之价值在于富于变化,能让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第三章

第三章群体(一)群体的性质与特性一:群体的含义(包括对群体的五点解释)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的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物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在工作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个体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在。

这种心理关系是工作群体的重要前提。

4:发球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的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只有具备了上述五个条件,才可以称为工作的群体。

二:群体的基本模式工作群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

因此,每个工作群体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工作群体本身蕴藏着由群体成员决定的各种资源。

这包括群体成员的智慧才能和工作动机等。

群体本身还有一个决定其成员的角色和规范的内部结构。

这些因素(群体成员所带来的资源和群体结构)决定着内部的相互作用模式和其他过程。

最后,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群体所承担的任务类型的影响。

三:群体的类型1: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正式群体成员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我们还可以把群体细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

四: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1: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小独处时的不安全感。

个体加入到一个群体中之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少,在威胁面前更有韧性。

2: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

3:自尊需要群体能使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

也就是说,群体成员的身份除了能够使外面的人认识到群体成员的地位之外,还能够使群体成员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32
(三)企业管理中对群体压力的运用
•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莱维特(H.J.Leavitt) 提出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四种方 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 开除政策。
• 在企业管理中,应重视群体压力和顺从 现象。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 当的压力是必要的,应避免采取群体压 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
• 扩大问题:资源总量增加,但并不一定都有用。 成员不同点增多,各自特长难发挥。活动和发 展机会减少。协调。冲突多。了解程度越低。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28
第三节 群体内行为
• 一.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 二. 群体决策的概念 • 三.群体决策与风险心理 • 四.群体决策与创造心理 • 五.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
– 5.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
原谅悔过的成员)。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20
• 如果要削弱群体规范,可以采用如下手 段:
– 1.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 2.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
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 3.防止内部分歧; – 4.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 5.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 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 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舆论是大 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价意见。它可以减少群体成员 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
• 为矫正功能 。
–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压力,迫使 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19
4.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在群体正常化和发挥作用阶段,任务角色和维护角 色都很重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3章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第3章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参与
态度改变 行为改变
20
案例:万宝路改变消费者态度
• “万宝路”香烟从1924年开始被推向市场, 当时它是一种极为温和的过滤嘴香烟。“像五 月一样温和”是当的促销口号。早期的促销活 动无一例外地用非阳刚气质的历史人物来宣传 万宝路。到了40年代,万宝路主要被作为一种 优雅的女士香烟来促销,偶尔也有广告展示身 着晚礼服的男士使用万宝路。这时的万宝路都 附有象牙或红美人烟嘴,它在女性消费者中拥 有广大的市场。
• 广告使用“棒小伙”而不是职业模特,更能凸现 男子汉的自信,万宝路牛仔作为“美国最广泛的 男子象征”而被引入。
22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方法
• 1、改变情感成分 • 这种改变强调在不影响消费者的信念或行为的条件下影响 他们对于品牌或产品的好感。方法有: • (1)经典性的条件反射: • (2)激发对广告本身的情感: • (3)更多接触:更多的接触也能导致情感的产生。也就 是说,向某人不断地、大量地展示某种品牌也能使他对该品 牌产生更积极的态度。重复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营销活动的关 键所在
• 任何一种形式的不一致都会导致心理上不 舒服,所以当事者会试着降低失调感,使 不舒服的感觉消失:即个体会寻求一个失 调程度最低的稳定状态。
15
认知失调与认知均衡

P:人
O:主体

X X:人、事、物
认知失调理论: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认知均衡理论: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16
认知失调的三个影响因素
• 1、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importance)(重 要或不重要) :正相关,不重要时失调压力可以 减轻。
• 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 认知系统;
•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不同的群体、社区,群体规范也不同, 不同的群体、社区,群体规范也不同,但不管怎 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 样,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
(二)分类
1.正式规范 . 群体的正式规范是写入组织手册的, 群体的正式规范是写入组织手册的,规定着 员工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员工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
B 群体因素 1)群体的一致性 ) 2)群体成员的地位和成就 ) 3)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 ) C 文化差异
6、群体规范的作用 、 (1)维系群体的作用 ) 整体性——行为、感情和认知的一致性 行为、 整体性 行为 (2)认知标准化的作用 ) 统一标准 (3)行为矫正的作用 ) 符合——接受、认可、鼓励乃至赞誉 接受、 符合 接受 认可、 (4)惰性的作用 )
5、顺从规范
依附非正式规范的压力可能导致服从。 依附非正式规范的压力可能导致服从。 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你肯定渴望被群体接受,这样, 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你肯定渴望被群体接受,这样, 你就会倾向于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大量事实表明, 你就会倾向于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大量事实表明,群 体能够给予起成员巨大压力, 体能够给予起成员巨大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 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 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 从众行为: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 从众行为: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 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 见,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 分类——真从众,权宜从众 真从众, 分类 真从众 群体对于其成员的从众( 群体对于其成员的从众(conformity)压力,对于群 )压力, 体成员个人判断和态度的影响,在阿希( 体成员个人判断和态度的影响,在阿希(Solomon Asch)的经典实验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的经典实验中得到了充分证明。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2.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3.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人们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个性、定型的知觉及心理预期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而本能地忽略或歪曲那些使他们觉得不舒服或威胁到他们观点的信息。

4.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归因(attribution):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6.情绪(emotion):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快乐或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

也就是说,情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

7。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8.情绪失调(emotional dissonance):人被要求的情绪与真实情绪之间的冲突9.态度(attitudes):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相对积极或消极,喜欢或不喜欢。

10.压力(stress):当超出正常水平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出现时,个体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1.2 关键知识点1.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自我概念、认知结构等;(2)知觉对象的特征;包括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3)情境特征;情境或环境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效果。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价值观、态度、知觉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价值观、态度、知觉

3.3.2 归因理论(续) 归因理论(
High
独特性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内部 外部
Low
个体 行为
High
普遍性
Low
High
一致性
Low
3.3.2 归因理论(续)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现: 存在着歪曲原因的错误和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做判断 基本归因错误 时,我们总是低估外部因素,而又过高估计内 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我偏爱:人们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诸如 自我偏爱 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为不走运 等外部因素
美国员工的工作价值观
阶段 就业时间 最重视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勤奋,保守, 工作勤奋,保守, 忠于组织 生活品质,不从众, 生活品质,不从众,追 求自主, 求自主,忠于自我
新教徒工 1940~50年代 作伦理 存在 务实 X世代 1960~70年代中期
成功,成就感, 1970年代中期~80年 成功,成就感,富野心 代后期 工作勤奋, 工作勤奋,忠于事业 1990年代至今 弹性,工作满足感, 弹性,工作满足感,休 闲及人际关系之维护
罗基价值观调查(Rokeach 罗基价值观调查(Rokeach Value Survey)
米尔顿罗基设计了罗基价值观调查方法(RVS). 米尔顿罗基 RVS包括两组价值,每组包括18条个体价值条目.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认可的终极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 存在状态,反映他(她)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指的是更偏 好的具体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的方法.
3.3 知觉

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 个性倾向性

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 个性倾向性

第三章个性倾向性第一节需要一、对需要的理解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这种需求既包括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

就是说,需要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的状态,而这种主观状态是人们对客观条件(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需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产生需要与刺激是分不开的。

刺激是多种多样的刺激,一般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自身机体的刺激,也是有机体内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内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如饥渴、性欲、情感等,它是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的反映;二是外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外部感受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感到的,它是客观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

三、有关需要的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这是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要求劳动防护、社会保险、退休金等。

(3)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为归属与相爱的需要。

当前二项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交需要就成为强烈的动机。

人们希望和同事们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社交欲)。

人们渴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的一员,这就是人的归属感。

(4)尊重的需要。

社会中的人有着这样一种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5)自我实现的需要。

2.奥德弗的“ERG 论”奥德弗(C.P.Aldeffer)的“ERG 论”是在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认为人的需要只有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的需要(R)和成长发展的需要(G)这三种。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这种需要类似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的和某些安全的需要。

它包括多种形式的生理的和物质的欲望,如饥、渴和住处等。

(2)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这种需要类似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社交和尊重的需要。

它包括所有在工作场所中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个人的这种需要要依靠与别人分享和在交流感情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麦克里格还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不是在采 用“强硬的方法”或“温和的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要 在指导思想上变X理论为Y理论。
(二)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 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 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理论来改 变的人的感觉、知觉和认知,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 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1.归因论的内容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论。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 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 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 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二)个性的性质 1.组合性 2.独特性 3.稳定性 4.倾向性 5.整体性
(三)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1.个性倾向性特征 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 观与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能力、性格
4.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不求进取; 5.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所需要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 6.人是缺乏理性的,一般不能控制自己,易受外界 或他人的影响。 麦克里格认为,X理论曾经是企业领导人普遍具有 的——种传统观念,对美国的企业管理有过重大影响。 —— 以X理论为指导思想,管理人员把人和物等同,忽视人 的自身特征和多种需要,特别是社交、友情、受人尊 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把金钱作为促使人们工作的 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这种强制性手段当作管理 的重点之一。认为权力、规章制度和严密的监督控制, 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依照这种理论,工人只是 一种会说话的机器,管理人员必须实行“胡萝卜加大棒” 的政策方能奏效。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饥饿实验 综艺节目《传承者》的点评
组织 行为学
知觉者因素
知觉的格式塔原理:对象特征与知觉组织
知觉对象特征
知觉发生的情 境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
组织 行为学
知觉者因素 知觉对象特征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
如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其刺激强度、声音、 温度、运动状态、新奇性、重复次数、与背景的对比
知觉情境
谬勒-莱伊尔 (Muller-Layer)错觉
组织 行为学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 认知失调理论
指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紧张的

产生,并产生恢复平衡的力量。
改 变
平衡理论
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被 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

力地共存。

一致性理论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

平衡、和谐的需要。
论 自我知觉理论
组织 行为学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 认知失调理论
同化 服从
内化
组织 行为学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 认知失调理论



平衡理论


一致性理论

论 自我知觉理论
指个体所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 度之间或他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冲 突与对立。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减少失调的愿 望有多强烈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导致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2)个体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能 够施加的影响和控制程度 (3)失调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 性
组织 行为学
一、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 、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组织 行为学
1.影响知觉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针对良好的能力与工作的匹配和良好的人格与组织的匹 配两种情况,你认为哪种情况更可能导致成功?解释你的理 由?
举例说明

(2) 所有的员工都最优秀,在组织工作中往往容易产生矛 盾。比如,如果把十个自认一流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 事,每个人都有他坚定的主张,那么十个人就有十种主张, 根本无法决断,计划也就无法推动。可是,如果十个人中 只有一两个特别杰出,其余的才识平凡,这些人就会心悦 诚服地遵从那一两位有才识的领,事情反而可顺利进行。 现在很多公司都拥有一流大学的毕业生,但业绩并不如想 象中的好;而只有几个平凡员工的公司有时却干得有声有 色。 因此,组织招募员工时,确实有很多复杂的考虑, 不是说选一个最优秀的人就可以的,应注意人才要与工作 匹配,人才之间也要配合恰当。在用人时,也必须考虑员 工之间的相互配合,如此才能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 给组织带来利益。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强调“刺激引起反应”这一规律。然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 纳一改这种传统的观念,认为经典的刺激反应理论只能解释所有行为中很小的 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像穿衣、说话与写字等大量行为的产生似乎没有明显 的刺激引发,更多是自发产生的。即使有些行为是由某种刺激引发的,但刺激 在其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小的。斯金纳将自发产生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以区别 由于明显刺激引发的应答行为。他对操作行为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 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社会学习理论,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扩展,它为操作性条件发 射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即榜样的力量和模仿。榜样的影响过程有4步: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力复制过程;4、强化过程(个体 受到鼓励后会得到强化)。
三种理论都是学习理论。都是学习行为的理论基础,都可解释生活中 特定的学习行为。但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只能解释一些具体的,被动 的行为;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则可以解释主动的组织 中的强化行为。社会学习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扩展。

(2)智力测验的智商水平并不精确,因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 于他在一个特定团队中的位置,是一种相对的比较。在智力测验中, 智力水平的高低以智商IQ来表示,智商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叫比率 智商;一种叫离差智商。比率智商针对儿童比较常用,它的计算方法 是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之比乘以100,即:智商(IQ)=(MA/ CA)×100。由于智力并非永远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因此比率智商 对成年来说不太适合,在表达成年人的智力水平是通常用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假设的是,从人类总体来看,人的智力的测验分数是按正态 分布的。计算离差智商时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来计算。某一个 人的离差智商应该是100+15Z,其中Z代表标准差的个数。所以,无论 是用比率智商还是离差智商,所得的结果都是比较值,并不精确。只 能表示出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恰好得了平均分100分,那么就说明有50% 的人比他的分数低,50%的人比他的分数高;如果分数在一个正的标 准差位置,即115分,那么就说明有84%的人比他的分数低,有16%的 人比他的分数高。
1、请评价,在选拔新员工的过程中使用智力 测验的效度水平?智力和创造力有何差异?

评价:智力测试是对智力水平的科学测 验。测验效度指测评的有效性,反映运 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试结果所能真正衡 量被测试对象的程度。在选拔新员工的 过程中使用智力测验的效度水平并不 是很高。
原因如下两点:

(1)智商高并不代表一定有利于工作,一定适合所有的工作 对于智力这一概念现代心理界有不同的看法,广义的智力指 个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人的行为表现。行为表现是心理现 象,但所测验的智力不只是一个单独的智力特征,而是一组 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一般来说,智商比较高的人学习能力比较强,但这两者之间 不一定是完全正相关的。因为智商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有 些学习能力强,它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强。在筛选阶段运用 智力测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基本水平,但并不是对所有的 工作,智力高的人都适合。在实际操作工人中,智商太高并 不一定有利于工作,在一个团体中,所有的认知上都很高, 往往容易产生矛盾。一般来说,智商高的人可以担任比较重 要、比较高难度的技术工作,而智商较低的人可以担任一般 的操作性工作。


(3)微调工作 为了使工作与在职者的能力更加的匹配,我们可以对工作 进行微调,从而改变这种适应性。这种微调可以在工作中 完成,但没有必要对工作的基本活动造成明显的影响,但 又能更好的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能。这一方面的例子有: 改变所使用的设备,或在工作小组中重新委排任务。 (4)对员工培训 这种方法既可以应用于新员工中,也可以应用于在职者中。 培训可以保持在职者当前的工作能力,或在时间变化时为 他们提供新技能。
(2)权术主义(马基雅维里主义)
权术主义高的个体讲求实效、淡泊情感、 相信结果能替手 段辩护,高权术主义者更喜欢操纵和控制别人,赢得利益 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却更多的说服别人。
(3)自尊
自尊与成功预期成正相关,自尊心强的人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须的 大多数能力。另外,自尊心强的人在工作,选择上会更冒险,更可能选择 那些非传统性的工作。并且,自尊心弱的人比自尊心强的人更敏感,更容 易受外界影响。为此,他们更可能寻求他人的认可,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尊 敬的人的信念和行为从事。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自尊心弱的人更注重取悦 他人,他们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的立场上。

5、“所有的组织都会因为招募到最优秀的员工而受 益”,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用一些证据来支持你 的观点?

观点阐述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组织招募员工应该遵循找出最适 合本职位的员工,而不是单纯招募最优秀的员工。优秀但 不一定适合。
举例说明

(1)最优秀的员工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组织的工作。组织招 募员工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工作适合的员工,只有适合该工 作岗位的员工才能给组织带来效益。不考虑职位的实际情 况,不考虑应聘者的个性跟企业的个性是否匹配,即便是 最优秀的员工也可能不适合工作,有可能因工作的性质或 企业的文化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而离职,这必然会对本次招 募造成浪费。例如,同仁堂曾招聘过一个总工程师,但不 到一年就离开了。其实这个人无论业务素质还是个人能力, 都高于同仁堂的部分干部,但就是过于自负,不把其他人 放在眼里。同仁堂的文化是人和文化,可以有不同的意见, 但一定要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提出来,假如不考虑其他团 队成员,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发挥不出来。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 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 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 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 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 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 进行。
(5)冒险性
接受和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影响到管理者做决策所用的时间,以及做决策之 前需要的信息量。高冒险性的管理者比低冒险性的管理者做出的决策更迅 速,使用的信息量也更少。但两组的决策准确性并没有差异。
4、对比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 社会学习理论之间的差异?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将一个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即条件刺激)与一个能 诱发反应的刺激(即无条件刺激)进行多次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 类反应的过程,这种现象最早由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伊凡·巴甫 洛夫发现。
能力、人格与学习
汇报小组:第一组 组长:王红斌 组员:蔡菲 黄臻 卢荣 袁晓倩 伍珍珍 容崎燕 段红娟
目录






1、请评价,在选拔新员工的过程中使用智力测验的效度水 平?智力和创造力有何差异? 2、为了确保个体具备有效地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恰当能力, 应做哪几步工作? 3、阐述控制点、权术主义、自我监控、冒险性等人格特点 是怎样影响个体行为的? 4、对比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 习理论之间的差异? 5、“所有的组织都会因为招募到最优秀的员工而受益”,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用一些证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6、针对良好的能力与工作的匹配和良好的人格与组织的匹 配两种情况,你认为哪种情况更可能导致成功?解释你的 理由?

3、阐述控制点、权术主义、自我监控、冒险性等人 格特点是怎样影响个体行为的? (1)控制点:自己是否掌握命运的认知。
a:内控型: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在工作上会干的更好, 在决策之前积极搜寻信息,对获得成功有更强烈的动机, 更倾向于控制自己的环境。 b:更为顺从,更乐于遵循别人的指导,但是相比内控型人对 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 作的卷人程度更低。
综上所述: 在选拔新员工的过程中使用智力测

验的效度水平并不高
创造力和智力有何差异?


概念不同
【智力】(Intelligence) 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 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 习的能力。尤其是在主流刊物中,当智力的定义与重要性是存在争论的 问题时,研究者们通常能在就这些争议达成共识。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 一个更概括的“智力”的定义也许被应用了:“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 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大英百科全书).

差异

智力是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 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力是知识、 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 优化构成的。智力偏向先天性因素,可以通过开 发来提高。创造力与后天的教育有关,可以通过 不断地培养来提高。智力会影响创造力,但并不 是创造力的全部,同时创造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智 力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