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思之窗与课后试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思之窗与课后试题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思之窗与课后试题答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

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

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理科班: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C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人而不仁,如礼何 • C、为政以德 •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① 政治主张:“仁政”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③ 伦理观:“性本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 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下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
接近的是 B
• A、老子 B、孔子
• C、孟子 D、王夫之
3.(山东平邑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考试)温总理2008年1月三次南下指挥抗雪 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 导人心才能安”;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 温总理多次强调将救人放在抗震救灾工作的 第一位,以上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在我国 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 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组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组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引言分析:内容简介: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目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件5 )(可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件5 )(可用)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 1课
主讲:程 明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②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 法家代表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此法乃帝王之法,一人之法)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 墨家创始人墨子 ——代表小生产者追求公平的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
《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孔子说: 我仁; 荀子说: 我义; 老子说: 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 战场上见高低!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本原因诸子百家家儒家墨家法家历史影响孔子核心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孟子(战国中期)荀子(战国后期)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太学建立影响第3课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北宋代表思想南宋代表著述思想评价陆王心学南宋代表思想明中期后代表背景思想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背景特点苏格拉底思想主张评价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性质核心代表(2)但丁的长诗《》。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康德启蒙运动影响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文学体裁代表人及代表作特点、地位春秋末年《诗经》战国时期楚辞《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汉赋西汉东汉唐诗初唐盛唐中唐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汉字的演变起源成熟演变特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楷书草书行书京剧的产生形成发展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伽利略对经典力学的贡献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背景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意义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内容发展进化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瓦特改良蒸汽机成果意义电气革命的出现成果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诞生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兴起标志主要内容前期后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提出内容评价实践辛亥革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背景内容意义第17课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及主要论著精髓深远影响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转折主要内容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新课标第一网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目的成果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获得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__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 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有渰(yan)凄凄 ,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
单元线索: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儒学从创立到蔚然大宗:孔子、孟子、荀子
“独尊儒术”(汉代): 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
理学(宋明) 儒学的新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程朱、陆王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
牛耕和铁器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土地制度 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二: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 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 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三: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 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 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必修III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班级:组别:姓名:等级:【单元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奠定儒家思想基础;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体系完整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宋朝: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分析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一)孔子的思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政治思想:(1)思想的核心是“”,要待人宽容,即“”。

(2)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恢复周礼,主张“”。

2.教育思想:(1)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二)老子的思想:1.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2.指出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老子的思想社会是“”的社会。

其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考点分析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战国儒家代表及思想1.孟子:主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孟子和荀子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二)战国道家和法家:1.道家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国家的需要。

【核心要点突破】“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教材分析
(1)通过实行看图式教学、表格对比、关系连线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材分析
思考:何谓“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概念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此九派成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为“十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
3.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问: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教育: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礼治国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的成就
•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 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晚年对《诗》《书》《易》《礼》《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 样评价孔子,“他是唯一有 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 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 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 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和儒学的兴起
身世
孔子的生平
从政经历 成就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
“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等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 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 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 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荀子是儒家的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单 元 解 读
宏观上:儒家思想地位的升降 演 变
微观上: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孔庙——杏坛
2005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 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
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 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 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 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 成《孟子》一书。尊称“亚 圣”。
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
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 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 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主张从六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来培养学生
4、文化成就:
整理编纂了《诗》、《书》、《礼》、《易》、 《乐》、《春秋》,合称“六经”,、对发展儒家 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孔子政治思 想的评价
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 命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 “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解读] ④反映了在“学术文化”上的影响。⑤反映了对后世 的影响。
栏目导航
21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31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 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 想的哲学基础。
栏目导航
15
(2)发展: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相对 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 法治 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 专制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栏目导航
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
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
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
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
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
题意相符。]
栏目导航
1 234 5 67
43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读] 史料强调了“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栏目导航
27

第一课 百家争鸣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体系的构建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 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
2、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
——思想主张
①政治主张:“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 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 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 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3、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亚圣)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 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 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年高望重,曾三次 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 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 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1、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因 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春 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55 岁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 返鲁,专心执教。
(一)仁义担当的儒家
【拓展思考】“仁”和“礼”之间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具备“仁”的内 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 好地践行“仁”的品德,二者相互制约。“隆礼”是儒学的表 层结构, “贵仁”才是它的思想核心。两者结合的方法是遵 循“中庸”之道。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在中国历史上士与“士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中华民 族的脊梁。史学家钱穆曾讲:“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 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
——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 2.战国诸子的共同点 战国诸子对于天地人三方面,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展开唯心主义和唯 物主义的斗争。在天道观方面,儒家有“天命”,墨家有“天志”,老 庄有“自然”。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有“周道”,墨家有“尚同”, 老庄有“小国寡民”,法家有“今世”。在人道思想方面,儒家称 “仁义”,墨家称“兼爱”,老庄称“真人”,法家称“利众”。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
6.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多次阐述关于“仁”的含义,这些不是以祖先 神的崇拜为出发点,而以人的理性为基点;不是以氏族群体为出发点, 而是以个人修身为基点;不是以维护一方面牺牲另一方面为出发点,而 是力求照顾到人际双方要求为基点。 孔子强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要靠自己努力,从“我”做起。 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主 张恢复西周礼制,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同时他也把君子的自我道德修 养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成为 儒家“人学”的思想核心,在儒学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没有变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士的兴起及影响 周代贵族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天子分封诸侯,诸 侯分封卿大夫,而士没有实际封地,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因古代学在官府, 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为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 的称呼。 士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上可以为卿相,下可以为士民、布衣,士的 社会地位和职业千差万别,在差别中又有共通的东西,即智慧、知识、道 德和勇敢。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处不需。 士正是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优游于社会各个角落,这个阶层成为上流社会 与下层社会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因此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提出讨论话题,如:“如果你是儒家学者,如何解决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问题?”、“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等。
(3)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形成共识。
(4)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学派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过程:
(1)布置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各学派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知识掌握程度。
(3)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体系。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6.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7.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相结合,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文、读书笔记等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何价值?”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学者的辩论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站在不同学派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3)讲解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以及法家韩非子的法治、权术、术数等观点。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县高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编题人:周莹审题人:沈顺国学生姓名:班级: 2016.09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
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2)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阶级的重用。

(3)思想文化: 兴起,“学在官府”到“ ”,在社会上

一些以 、
为宗旨
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运
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 “ ”为核心; “ ”,即强调统
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 ”,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
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 ”和“ ”,“ ”。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观点。

(3)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③提出“ ”的政治主张。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 。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3.墨家
(1)墨子:主张“ ”;宣扬“ ”;提倡节俭主
张“ ”;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孔子与儒学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拨】
1.百家争鸣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对儒、法、道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统治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和礼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者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3.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评价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

而秦朝短命而亡的史实说明法家学说对人民群众具有残酷性的一面。

总之,韩非的理论对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有促进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秦朝的短命而亡,说明其有历史局限性。

【巩固提高】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
①政治方面,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确立
②经济方面,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确立
③教育学术领域,私学兴起,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④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对百家争鸣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B.“百家争
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百家争鸣”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诸子百家彼此互不相容,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3.下列对孔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人称“至圣”, 思想核心是“仁”②孔子
首创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贵族垄断文教局面③孔子的“己所
不欲, 勿施于人”, 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④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⑥《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它是孔子整理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关于孟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②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③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④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关于荀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荀子提
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C.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D.荀子认为人
之性恶是不能改变的
6.下列关于孟子和荀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B.孟子和荀子
对人的本性的认识是相同的
C.孟子和荀子都有民本思想
D.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学思想,使儒
学体系更加完整
7.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有民本思想,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民本思想的是( )
A.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B.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C.孟子主张施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8.下列关于老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这符合
唯物主义观点
B.老子强调顺其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这没有积极意义
C.老子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祸福都
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9.下列关于庄子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B.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C.庄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D.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0.下列关于法家学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B.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C.韩非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的愿望
D.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称其所畏以楚其哀,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以上四种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4)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