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所抵达的真,才是永恒的真
顾城《远和近》全文鉴赏
顾城《远和近》全文鉴赏导语: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关于顾城的远和近的经典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
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小编带来的《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
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归途诗歌(精选12篇)
归途诗歌(精选12篇)篇1:归途诗歌归途诗歌往事如烟,回首才发现。
自己已经走出很远,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走上了回家的`路,踏上属于自己的归途。
是的,是归途。
一条不仅可以回家,而且可以回到过去的路。
路还是哪条路,景还是原来的景。
而人已了无踪迹。
曾记否,在路旁的那棵大柳树上。
我们曾掏过鸟,追过蝉。
在路下的小河中,我们也摸过鱼,逮过蛙。
在月夜下的小路上,我们还谈过天,论过地。
在这路上我们追过,赶过,打过,闹过。
也曾等待对方到来,望着对方远去。
可如今。
路还在,树还在,河还在,月还在。
人却已无迹可寻。
人生多无奈,去日亦方多。
漫漫长路,何时可回?篇2:诗歌:《归途》诗歌:《归途》一精神的`确支离破碎昏死地躺着也算是某种禅颠簸,陷入泥潭二蛙,肉食者披着危险的色泽震荡,歪嘴诡笑三我吞下了大地的毒药病倒在回家的路上灰烬,远山朦胧四乞求体内有一台永动的熔炉即使从未有过羽翼也能飞翔假寐,轰轰隆隆五即使呕吐即使风霜满目呢喃原野呢喃山冈有一只拳头刀剑也怕他露出的白骨篇3:归途归途天色慢慢暗下来,海水最后漫到小船了,大家将各自的海货提到穿上,齐力将小船当心地推进来,让小船漂浮在水面上。
大家上了船,船主把控好小船的均衡,拿竹篙将小船撑出浅滩处,随即发起机器,小船“突突突”向前驶去。
此时,青山岛上的航标灯正好亮起来了,一会儿红灯,一会儿绿灯,变换闪烁着,为北水道交往的船只指引方向。
船主坐在船尾,左手掌舵,右手不时用水瓢舀些海水倒到发起机的水箱里。
小船在宁静的水面上匀速行进,大家都静默着。
此时,天边如眉毛的弯月悬挂着,星星也在顽皮地眨着眼睛。
小船离青山岛越来越远,整个岛沐浴在苍茫的夜幕中,只看到一座黛色的海岛轮廓。
在青山岛的对面,深水港码头的灯光在水面上摇曳着,海水闪着点点金光。
节日的`码头显得安静许多,人们都在度假。
“快看,半岛沿线那么多汽车!”船主的儿子叫起来。
可不,这天是五一假日,岛城洞头的旅游又井喷了,上午八点多就呈现堵车现象,自驾游出行个性多。
现实几种——郑希耕的诗与存在主义(DOC)
现实几种——郑希耕的诗与存在主义诗人简介:郑希耕,男,1966年生,现居北京,业余写作。
已出版随笔集《幸福意志》,诗集《繁芜歌》。
内容提要:本文对郑希耕的诗歌作品进行解读,从诗歌主题延续、精神追寻、意象体系、形式特征及审美流向五个方面的分析中,探讨诗人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及诗学观。
关键词:郑希耕繁芜歌诗歌存在主义作者:小天才存在主义是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之一,精神实质表现为世界荒谬、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三个方面。
郑希耕在他的诗中融入了关于存在主义的深刻思索,通过精湛的文学语言,开展了独特的诗歌创作。
一、主题延续——生存、死亡及爱欲。
诗集《繁芜歌》中收录了诗人从1994年至2015年期间创作的二百余首诗,作品跨越诗人的青年和中年期。
由于诗人经验的日渐丰富,思想的持续发展,前后期作品在诗歌艺术技巧、风格以及内容精神上的深广度有所不同,但生存、死亡和爱欲三大主题贯穿始终,从早期延续至中后期。
因本节论述的是主题延续过程,且诗人的创作仍在开展,故暂将诗人目前的作品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解读(此后文中出现的诗人创作时期,以此划分为主),生存与死亡主题合并讨论,爱欲主题单独论述。
在诗人早期创作阶段,生存与死亡已作为主题展现。
诗作中呈现的生与死,并非以孤立姿态存在,而是彼此相连,密不可分。
岁月在文字中被压缩入瞬间,出生与死亡仅有几行之隔,触摸生即是触摸死。
死亡充满神秘的吸引力,黑色虚空毗邻温暖襁褓,诗人并未只见其一。
尽管与生存的时间相比,死亡的完成只需短暂的瞬间“一生中只用一个下雨的时辰/埋葬灵魂就已足够”(《阳光照上大地》1998),但死亡的确是人生终结,认识到死亡,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勇于在超验中描绘死亡,才能做到“在黑暗里,生命尊重自己的完整”(《阳光照上大地》1998),这也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悲剧论在诗人早期诗歌中的自发性初步体现。
进入中期阶段,诗人的创作日渐成熟。
在此期间,诗人经历了父辈去世和后代降生,且伴随个人生活事件的丰富,思想深广度的扩展,诗人的创作呈现出质的飞跃。
波德莱尔 押韵
波德莱尔押韵(最新版)目录1.波德莱尔的简介2.波德莱尔的诗歌特点3.波德莱尔的押韵技巧4.波德莱尔的影响和贡献正文波德莱尔,全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的诗人、评论家,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 19 世纪中叶,其诗歌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众多诗人。
波德莱尔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次,波德莱尔的诗歌形式独特,他善于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和隐喻,使得诗歌内涵丰富而深邃;最后,波德莱尔的诗歌情感真挚,他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诗歌中,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押韵技巧是一大亮点。
他善于利用押韵的变化和规律,创造出独特的诗歌韵律。
波德莱尔的押韵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灵活运用押韵形式。
波德莱尔不仅精通传统的押韵方式,还善于创造新的押韵形式,如音韵、半音韵、邻韵等,使得诗歌在保持韵律美感的同时,更具有丰富的变化。
2.巧妙安排押韵的位置。
波德莱尔在诗歌中精心设置押韵的位置,既有规律的押韵,也有不规则的押韵,使得诗歌在节奏上富有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3.运用押韵传达情感。
波德莱尔将押韵与诗歌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通过押韵的方式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力度,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波德莱尔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表现在他对诗歌理论的探讨和诗歌评论方面。
他提倡诗歌应当反映现实生活,强调诗歌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定稿)
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诸城市程戈庄初中北校王明良【内容提要】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
诗歌与音乐共生的一刻,同时注定了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其根源在于诗歌是语言艺术,而语言本身就是声音形象与概念的二元组合。
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如同音乐之瞬间的消失是一种宿命,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也是一种宿命。
乐府的采诗过程所造成的诗歌传播与存在方式的改变,为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作出准备:诗歌从口头向案头的转换为诗歌内在音乐系统——“文气”,以及外在声音系统“平仄”创造了条件,“文气”以及“平仄”系统的产生都是案头创作的结果,是对于声音和意义的精心构造,它们的出现使得诗歌成为一种沉默的歌唱。
对于“文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诗歌文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
四声的发现以及对于平仄系统的不断严格化,使得诗歌语言在内部建立了自己的规范。
于是,“文气”以及“四声”从内外两个方面宣告了诗歌的独立,使得诗歌内部以四声为物质基础的“形”与以“文气”为筋骨的“神”完全齐备,诗歌通过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一个形神兼备的律化世界。
对于永恒的追求,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关键词】诗歌、音乐、诗乐套语、诗乐共生、《诗经》、乐府、文气、四声【正文内容】一、诗歌的原生态——诗乐短语词语在进入诗歌的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先于诗歌而存在的音乐结构,诗歌语音结构模式是先于诗歌语言,乃至于先于具体诗歌和音乐而存在的音乐模式。
诗和音乐最初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礼记·乐记》)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声律》中也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
”诗乐共生,这是对于中国诗歌和音乐起源的描述。
【诗中情味】阿多尼斯《短章集锦》
【诗中情味】阿多尼斯《短章集锦》《短章集锦》(叙利亚)阿多尼斯孤独是⼀座花园,但其中只有⼀棵树。
我对⽔仙怀有好感,但我的爱属于另⼀种花,我叫不出它的名字。
⼲渴,但只有我得不到的⽔,让我⽌渴。
⾼峰过后便是下坡?我不信:⾼处永远将⼈引向更⾼。
你对⾃⼰说的⼀切,你都会对别⼈说,即便你⽆意如此。
据说,仿效是容易的,噢,但愿我能仿效⼤海!有时候,太阳不能把你照亮,⼀⽀蜡烛却能照亮。
但愿我产⽣愿望的能⼒,胜于我实现愿望的能⼒。
孤独的男⼈:⼀翼翅膀;孤独的⼥⼈:被折断的翅膀。
好吧,我将从孤独中脱⾝,但是,去往何处?我站在镜⼦前,不是为了看⾃⼰,⽽是为了确认:我所见的真是我吗?我说太阳是另⼀个阴影,但我没有证据;我说⽉亮是另⼀团⽕焰,我有许多证据。
我往昔的⽇⼦是座坟,但其中没有⼫体。
我的记忆真是奇怪:⼀座长满各式草⽊的花园,就是见不到果实。
我认识的所有词语,都变成忧愁的森林。
那个夜晚,我为什么觉得:天空是夜的竖琴,星⾠是绷断的琴弦?是因为我独⾃⼊眠吗?为什么那些只梦见光明的⼈,有时候也会赞美⿊暗。
写作吧:这是最佳的⽅式,让你阅读⾃⼰,聆听世界。
时间已经错过,你⽆法成为⾃⼰,⽆法了解你是谁。
童年已经逝去。
⼥⼈:能降下泪⽔的云。
⽣命,是死神服⽤的灵丹;所以死神长⽣不⽼。
绝望长着⼿指,但它只能抓住死去的蝴蝶。
乌云也有思想,由闪电记载,由惊雷传达。
爱,是持续瞬间的永恒,恨,是仿佛永存的瞬间。
规则,往往是重复的例外。
⽆论我们⾝在何处,都有泥⼟伴随,那是永恒的相会;⽆论我们⾝在何处,都有时光伴随,那是永恒的离别。
⼤海没有时间与沙⼦交谈,它永远忙于谱写浪涛。
如果⼤海是森林,那么词语便是飞鸟。
万物都会⾛向死亡,只有⼈除外,是死亡向他⾛来。
绝望是习惯,希望是创新。
最遥远的光亮,⽐离我们最近的⿊暗还要靠近我们:距离,通常只是神话。
不,是⽣命在发号施令,死神只是忠实的记录员。
快乐长着翅膀,但它没有躯体;忧愁有着躯体,但它没有翅膀。
⽔是永恒的躁动者,⽯头在睡眠中歌唱。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等你,在雨中》是现代诗人余光中写于1962年的一首爱情诗。
此诗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雨中等待一个美丽纯情的少女的焦急复杂的心态,感情真挚、热烈。
全诗句式参差,语意顿挫,音韵柔婉,语言优美典雅,尤其是心理描写更加细致动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永恒,刹那,刹那,永恒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的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作品注释1.红莲:典出乐府诗《江南》,原诗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吴宫:原指吴国的宫庭,这里亦泛称江南,因江南可采莲。
3.桂桨:以桂木为桨,语出《楚辞》。
4.木兰舟:用木兰树所造的船。
桂桨与兰舟俱言舟楫的华美典雅。
5.姜白石:南宋人,原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工诗词,通音律,词极唯美。
创作背景1962年夏,诗人突击写出《莲的联想》系列诗三十首,倡言“新古典主义”。
《等你,在雨中》为系列诗之四,作于1962年5月27日,收入《莲的联想》,是余光中爱情诗的代表作,但诗歌的意义并不局限在纯爱情主题,而包括表现爱情的选择的途径,和从爱情中升华出来的一种皈依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哲学思考。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空灵的爱情诗,描述了一次约会前的等待心理。
诗中将写景与抒情、用典与象喻精巧地熔铸为一个整体。
第一节以写景为主,背景是在莲池旁边。
读泰戈尔的诗有感
读泰戈尔的诗有感读泰戈尔的诗有感(通用2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泰戈尔的诗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泰戈尔的诗有感篇1读泰戈尔的诗,能让人心情平和。
那是一种在和大自然交流,在和世间万物细细交谈得舒心。
你能感觉到跟随着泰戈尔的诗在森林里漫步,感受鸟从你身边飞过,花朵开遍你走过的道路,而路的尽头是含笑等待的姑娘。
“天空没有鸟的翅膀,但我已飞过”,这样充满哲理却又美得妙不可言的句子比比皆是。
“春天携带着绿叶和繁华进入我的躯体”,似乎春天已经在我身上种下美好,只要静静感受,就能收获一大捧鲜花和可以随意打滚带着清香的草地。
有人曾说过,读一行泰戈尔的诗就可以忘却人世间的一切烦恼。
我深以为然,从泰戈尔的诗里你感觉到美好,于是心灵里充满了宁静和快乐。
他的描写不是那种强硬的描写花儿有多红,大自然有多美好,而是带着你从他的视角去感受世间万物。
你读着“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读着“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读着“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泰戈尔的思想光辉和哲学思考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他的诗中。
他不仅反映自然,也通过诗篇反对封建压迫,反对种姓制度,鼓励人们奋起反抗改变命运于是,他的诗可以跨越国界,可以跨越人种,跨越阶层。
因为,人世间的美好他带你游遍,人世间的黑暗他带你反思。
人类之间的感情有无数共同之处,千年前的“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至今传承,伟大的创作者总能捕捉到这些璀璨的瞬间,诉之于笔下,人们感同身受。
泰戈尔无疑也是那一个被神所偏爱的人,爱情与背叛,自由与压迫,自然与哲学在他的诗中完美统一。
请你一定要读一读泰戈尔的诗啊。
因为我希望有一天,你推开窗的时候,能想到泰戈尔的那句世界从我窗前经过。
这样,你就能在平凡又枯燥的生活里感受到一刹那的美好而这美好,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动力,带给人微笑与希望。
诗歌海明威真实的高贵
诗歌海明威真实的高贵1.真实的高贵在大自然,荒野的风雨中淬炼,痛苦的挣扎中磨砺,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凝聚。
2.海明威的笔下如刀刻,真实的高贵展现无遗,拒绝虚伪,追求真实,虽然苦涩,但终有收获。
3.高贵不在财富与权势,真实的高贵在灵魂深处,它是一种人类的箴言,传递着真挚与坚韧。
4.海明威的文字犹如剑,真实的高贵在其中闪现,诚实的思想,勇敢的灵魂,深深地铭刻着我们的心田。
5.高耸的大山映衬着天空,这才是真实的高贵之所在,雄浑与壮阔在那里盛开,真实、坚定、独立在一起。
6.真实的高贵在 everyday life,我们每一天都在稀释它的光芒,海明威呼唤我们回归本心,去寻找真实的高贵,永不停歇。
7.海明威的笔墨在流淌,将真实的高贵淋漓尽数,不凡的灵魂,坚毅的信念,像一盏灯笼,照亮黑暗深处。
8.真实的高贵在每个人身上,虽然自小,却能耀眼生辉,他们通常不是曾经的闪耀,而是深沉地铭刻在心底深处。
9.海明威用他凝练的文字,使真实的高贵闪烁着光芒,不畏颠簸,坚持追求,我们在其中拨开麻雀虫虫。
10.那些真正高贵之人,不为财富,不为荣誉,有些人朴素,有些人深沉,他们只为自己的声音和思维自由。
11.如果真正的高贵在钱里,那么沉浸在金钱堆里的人,一定虚幻得像天空中的云,他们遗失了灵魂,遗失了生活。
12.高贵不在受人敬畏,真实的高贵在你的思想中,保持清晰,择善固执,抵抗日常的长期侵蚀。
诗歌鉴赏(精选10篇)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精选10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鉴赏篇1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为曲调名。
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
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
“清风明月”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
它的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
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
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
这种借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
”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何况一别就是十来年,“相思”怎得不“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后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
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
”嘱是“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她怎样地盼望期待了。
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这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
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
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
泰戈尔关于母爱的诗句
泰戈尔关于母爱的诗句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戈尔关于母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泰戈尔关于母爱的诗1《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yǎn),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赏析:(1)《金色花》无疑又是一首充满大胆新奇想象之作,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
(2)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的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或故意做违拗之语,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
(3)而泰戈尔的想象却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他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通题材。
伟大的作家大多都具备这种才能,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与众不同的奇妙之处。
泰戈尔关于母爱的诗2《母亲》泰戈尔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所哼的那些歌调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殿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住我的目光布满了整个天空诗歌简介:诗歌《母亲》强调了泰戈尔对母亲的无限思念,虽然不记得母亲,却记得在晃动我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谣,记得母亲在庙里为我晨祷,记得母亲在远处对我的凝住。
诗歌形式知识:如何在诗歌中表现出生命之美和永恒
诗歌形式知识:如何在诗歌中表现出生命之美和永恒在诗歌中表现出生命之美和永恒是每一个诗人的追求和梦想。
生命之美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而永恒是人类心灵中最无法抹去的信仰和追求。
通过诗歌的形式,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出生命之美和永恒的主题,展示人类优美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
首先,通过优美的诗歌语言,可以更好地表现生命之美。
在诗歌中,诗人可以用丰富的象征意义来表现人类生命的美好。
比如,诗人可以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美景,如山川之美、河流之灵、绿树荫蔽、花开又落,以及风声鹤唳、枫叶飘舞等等。
这些自然景观,可以用来表现生命中的转瞬即逝之美。
同时,诗人也可以通过描绘人类生活中的情感之美,如爱情之深、亲情之浓、友情之长久,以及对生命的感恩、对人性的尊重等等。
这些情感和思想,都是表现生命之美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诗歌中的形式应用,可以更好地表现生命之永恒。
诗歌中所体现的思想或主题,都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来表现。
比如,通过对生命历程的描述,表现生命的历史性和唯一性;通过对时间或空间的描绘,表现生命的无限性和广阔性;通过对想象或幻想的运用,表现生命的超越性和追求。
相比于散文和小说等其他文体,诗歌创作更加强调形式美与思想美的完美融合,通过音韵、韵律、押韵等方面的运用,更加生动地表现出生命的永恒之美。
最后,通过诗意的抒发,可以更具力度地表现生命之美及永恒。
在诗歌中,作者不仅仅是通过言语的形式,传达生命之美和永恒,还需要通过内心的情感抒发,将内在的感受与外在的表达相互融合。
这样的抒发,既可以表现出生命之美的内在价值,也可以表达出对生命永恒的盼望和追求。
诗歌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外在的艺术形式,更在于诗人通过对生命之美的探寻及对永恒的追求,引发读者对人性、思考及生命的反思,从而构建起不断发展的文化精神。
总之,诗歌中的形式、语言、情感等方面都可以有效地表现出生命之美以及永恒。
每一位诗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感悟、创作和抒发,表达生命的深邃价值,寄托对永恒的向往和追求。
心灵追问 朝圣神明-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
心灵追问朝圣神明-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心灵追问朝圣神明——泰戈尔《吉檀迦利》赏析《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它由103首诗歌组成,是泰戈尔在他50岁那年从自己已发表的不同诗集中选出103首,亲自译成英文,取名《吉檀迦利》,这本诗集发表于1916年,是泰戈尔哲理诗集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对20世纪世界文坛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流传。
1912年,泰戈尔将《吉檀迦利》翻译成英文,第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因此而成为东方文坛荣获此奖的第一人。
在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是何等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那些爱和平的人民。
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天真无邪的儿童在海边追逐嬉笑,看见了挑灯顶罐、裙带飘飘的印度少女在田间行走,听到在园中、渡口吹着芦笛的印度工人向人们轻声诉说……你是什么人,读者,百年后读着我的诗?我不能从春天的财富里送你一朵花,从天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片金影。
开起门来四望吧。
从你的群花盛开的园子里,采取百年前消逝了的花儿的芬芳记忆。
在你心的欢乐里,愿你感到一个春晨吟唱的活的欢乐,把它快乐的声音,传过一百年的时间。
是谁,有如此摄人的魄力,在扉页上穿越沧桑问候世纪读者的来意?是那位东方智者,连须眉间都缠绕着对世间美好的诠释和对神的赞颂。
他时而像本邦圣雄甘地般用铮铮的笔锋掀起文海波澜,时而却又安详得与特蕾莎嬷嬷有几分神似,潺潺的语丝如花鸟般清新地飘洒纸上。
是时,他的诗歌交织着轻柔与澎湃,洋溢着美丽与庄严。
他不是神明,却以诗歌呈以“献给神的礼物”,自诩为“神的求婚者”;他的诗篇用呐喊让失聪者聆听欢颂,用希望让盲者重见艳阳。
Onthedaywhenthelotusbloomed,alas,mymindwasstraying,andIknewitnot.Myba sketwasemptyandtheflowerremainedunheeded.莲花开放的那天,唉,我不自觉地在心魂飘荡。
诗人阿信《抵达》赏析
阿信原名牟吉信。
出生于甘肃临洮。
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
长期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任甘肃合作民族师专政史系副教授。
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及其他。
诗作获《飞天》杂志优秀作品奖,甘肃省第三、四届文学创作奖等,曾参加《诗刊》第十四届"青春诗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令自己满意的成就:以甘南草地和青藏高原为背景的诗歌、散文创作近期目标:出版诗文集《大地西行》。
《抵达》风抵达一片草叶的时间,阳光穿越草叶上寂静的露水河水抵达一座草原的时间花朵和帐篷,醒在草晨的大雾之中我抵达玛曲的时间鸟在空气中隐形牛羊正把自己从大地上交出【名作赏析】这首诗原载于《星星》2010年第9期,我不知道这首诗有否收录于诗集《阿信的诗》。
我也不知道阿信这首诗写于几月,我想应该是在八九月份吧。
因为诗中所描述的三幅画面正是玛曲草原应有的景象。
作为甘肃临洮人的阿信与草原、黄河有着不解的情感,这些情感都表达到他的诗作里面。
“虔诚、沉静、通灵,不张扬”是诗人的个性。
他在甘南这块风水福地过着平淡的生活。
“歇下来的时候,有杯茶喝;喝茶的时候,有根烟抽”。
写诗二十多年至今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才出了第一部诗集《阿信的诗》。
他自似是一颗小草扎根在甘南的草原。
这首诗分为三节,一节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第一小节,或许是草原上的一个早晨。
由风、草、阳光、露水,构成一幅草原静静的画作。
小草在风的吹拂下颤动着;阳光折射到草叶上的露珠闪着晶莹的光芒。
这是一幅草原风景画,是整个玛曲草原上的一幅截图,被诗人截获了,然后以诗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
诗的第二小节,还是那个草晨。
在晨雾中的景象,黄河流经玛曲草原,或者说玛曲就是黄河的女儿。
或许诗人阿信与河流有着特殊的情感,先是家乡的洮河,后来是甘南的黄河。
河流的描写也是其诗作的重要素材。
我们可以想象晨雾散去的草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黄河如一条锦带围绕玛曲草原,在草原上转了个大弯。
格桑花和其它不知名的小花,在碧绿的草丛中,以一种幼小玩强的生命力,为草原点缀万紫千红。
诗歌的真谛是什么
诗歌的真谛是什么
诗歌的真谛是什么
文/木虫
诗歌的真谛并不是诗,而是社会、人生、感情、思想的结晶体。
因此,诗人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不必苛求完美,不必追求夸奖。
只要有内涵、有深度,有真善美,有修养,有道德,有高度,自然就会有诗。
诗人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对社会的领悟程度,对人生的感悟程度,是诗歌的最终境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诗歌;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诗歌;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诗歌;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诗歌是一个人的总和。
不要拿诗人调侃。
诗人就是一群善于思考的人,也是社会上的普通人。
他们既不是神仙,也不是精神病人;他们既不是自恋狂,也不是梦想家。
他们就是生活着、感悟着、思考着、深爱着、努力着的一群人。
他们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相,追求公正,追求自由,追求幸福,追求永恒的一群普通人而已。
诗歌有时候也可以不叫诗歌,就是短句、就是偶得、就是语句、就是凝练的日记、就是心得罢了。
诗人有时候也可以不叫诗人,就是喜欢的思考的人,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喜欢想象的人,喜欢把自己想到的,记录下来的人。
《三字经》是诗,《道德经》也是诗;《离骚》是诗,《红楼梦》也是一种诗;《浮士德》是诗;《忏悔录》也是一种诗。
因此,最好的诗人,其年龄应该是在不惑之年之后。
所以,诗歌的真谛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诗人,而是生活的实质。
2013.12.10.。
庞德《诗章》中的“人间天堂”解读
庞德《诗章》中的“人间天堂”解读关键词:庞德诗章“人间天堂”摘要:庞德《诗章》对西方社会精神和生态危机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探索,而《诗章》就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
诗人心目中的“天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天堂”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我曾试图描述天堂/ 别动/让风儿来叙述/ 那就是天堂/ 请神灵们宽恕我/所创作的/请我爱的人们宽恕/我所创作的天堂”,这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鸿篇巨著《诗章》中的最后几句。
整首诗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寻求家园为隐喻,他和奥德修斯一样经历了苦难,为的是寻找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诗人的想象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历经地狱、天堂、仙界、人间,时间又横跨远古和现代,地域从希腊到中国,诗人苦苦追求的是人间的天堂,他在史诗中反复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究竟在人类社会是否存在“天堂”?怎样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天堂”?诗人穷其一生对西方社会精神和生态危机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探索,而《诗章》就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
诗人心目中的“天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天堂”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一、“神圣的永恒的世界”庞德在1927年写给他父亲的信中勾勒了这部史诗的框架,他考虑《诗章》有三部分组成:1.活人下阴间;2.历史重复;3.“神秘瞬间”。
这个构思和传统史诗但丁的“神曲”不无相似之处。
对天堂的描述也是但丁似的。
因此在《诗章》的前五章、十五章、十六至十九章,充满了诗人对“天堂”的瑰丽想象,这个天堂是圣经中描绘的,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主题,那是基督徒死后去的极乐之地,请看诗人《诗章》三中的诗句:“神飘浮在湛蓝的天空/ 耀眼的神灵,托斯卡尼,/第一道曙光在露水消失前出现/ Panisks,从橡树中来/ Dyras,从苹果树来/ Maelid①,穿过树林,叶子充满低语/ 白云插过湖面,湖面上是神灵/ 水中是杏白色的泳者……”以上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伊甸园景象:在祥和宁静的美轮美奂的环境中,天使们沐浴在永生的幸福中。
现代爱国诗歌(精选25首)
现代爱国诗歌现代爱国诗歌(精选25首)导语:我们处在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消费观念、生活观念、思想观念都有了变化,但有一种情怀亘古不变,那就是爱国情,是我们对祖国最诚挚的热爱和最深厚的情感。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现代的爱国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都做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现代爱国诗歌1、《我的祖国》长江、黄河横越的山川神洲处处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征程如金色的灯盏光芒照亮了远航的船帆我的祖国您用睿智的灵魂带领普天大众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使祖国鲜花般娇艳描绘出东方的璀璨我的祖国鲜花般美丽的祖国从你的精神里从你的蓝图中读懂了燃烧的灵魂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我的祖国从边疆到海岸有你的娇娆美丽我怀揣质朴的情感将满腔的深情遥寄愿祖国更加繁荣璀璨我的祖国黄河、长江、长城铸就了亘古的河山改革、开放、发展点亮世界的眼光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我的祖国黎明般的太阳怀抱着坚定的信念将澎湃的斗志化作永恒的执着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伟大的祖国东方文明的摇篮犹如奔驰的列车迎着世纪的曙光擎起燃烧的信念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2、《为你祝福,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曾记否,六十年前,风雨飘摇中,千疮百孔中,你颤颤巍巍地站起来。
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世界:我站起来了!我的祖国,六十年来,你饱经沧桑却又不失傲骨!洪水无情,她曾肆虐你,疫情顽固,它曾缠绕你,风沙凛冽,它曾吹打你,雪灾冷漠,它曾冰封你,地震猛烈,它曾摧残你,过去的岁月里,危机,时刻虎视眈眈。
昂首挺胸,你扛住了一切!我的祖国,你就是大漠里的仙人掌,汲取养分,争取阳光,打败干旱,战胜贫瘠,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植根大地而生生不息,用你单薄的身躯,庇护着八方的平安。
我的祖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忆往昔,辉煌岁月!改革开放开启了你的前程,你大步而来,阔步前进,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从温饱走向了小康,你向世界展示亚洲雄风的精彩,你向各国人民亮出了中国的魅力!我的祖国,六十年磨砺,祥云火炬完成了你百年奥运的梦想,世界瞩目你,人民拥抱你!我的祖国,你是我的骄傲,我为你欢呼。
《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
《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龟虽寿,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这篇古文表达了词人对时间的看法和理解,反映了内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伤,下面是《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古诗词吧!《龟虽寿》原文及字词翻译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字词注解:“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骥: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枥(lì):马槽。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暮年:晚年。
已:停止。
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
但:仅,只。
养怡:指调养身心。
怡,愉快、和乐。
永年:长寿。
永:长久。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龟虽寿翻译: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躺在马棚里,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品赏析:《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
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所抵达的真,才是永恒的真刘波:人杰兄,你好!你的第一本诗集名为《回家》,在我看来,它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简单行为,而是一种带有古典意味的审美考察。
尤其是在如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回家,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位移,更是精神层面上的还乡。
其实,诗歌是我们还乡最好的方式,先不谈“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人们只要一下笔,似乎就回到了内心的故乡,这永恒的母题,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皆如此,他们在纸上还乡中构筑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安守于这份恬淡和宁静,让回家能够真正呼应对这个世界的洞察。
你这些年的写作经历,想必也是一次次在现实中回家和在精神上还乡交替行进的过程吧。
陈人杰:说起《回家》,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门破窗残,老屋顺着自己的思路老下去;故园安静,是亲人的骨殖被掩埋多年后的安静;高低不平的狗吠,栀子花,一个小孩像跌跌撞撞的灯,从街巷里跑过……黑夜扑不灭白发的霜,冷啊母亲,快把火炉点亮;而当母亲不在,姐姐就像更年轻的母亲,接过灯火,“当另一口井水映出你的命运,我被井绳磨烂的小手,就只有交给秋风来疼了”……说起《回家》,就想起多年后四千里外的教室里,我的影子常被剌眼的阳光围剿,是结婚离婚后,我的生活再次尘土飞扬。
小窗上女儿的脸,像多年前母亲站在村口送我的那一幕。
就这样,一座坚硬的城市,因女儿的呼吸带给我少许柔软,就像故土,因我记住您的皱纹而愈加沧桑。
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一种表达比诗歌更能触及灵魂。
这承载着生命的家,记忆中飘渺的家,任我怎样追寻都无法抵达的家,就这样魂牵梦萦,我必须重新审视它的存在,是有家可回还是本来就无家可归?家是不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最迷人的谎言,或是纯粹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有意思的是,几千年了,诗人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但至今没有一个诗人敢称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即便终生身在故乡桃园的诗人,也时时在故乡的天空下流浪,守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痴癫。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们就这样携带着小小的、有限的肉身,赋予着青春的激情和向往,寄托着一颗不甘沉浮的灵魂,向天地迈出脚步,家成为我们在日落时分似是而非的驿站或下一个渡口,是回头,是眺望,是永远回不去的母亲子宫,是无家可归之人的借酒消愁和精神幻觉。
刘波:从整体上看,你的诗重在抒情,这种方式似乎也更符合你的性情。
你身上好像有着浓郁的诗性气质,这肯定与个性有关,不知道是不是还与你后天的生活经历相联。
从你的诗歌中也可看出,你有着为人生而写作的准备,包括观察、体验、感悟和对记忆的咀嚼,这些都可能是写作的源泉。
当初是一种什么力量促使你拿起笔来写诗?这样的问题虽然显得太过简单,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写诗或不写诗的理由,它们甚至内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有的诗人写着写着就消失了,而有的诗人自从与诗结缘,靠兴趣维系的坚守,就是一生的事业。
我相信你在诗歌之路上也会如此,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难以割舍,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理智上,诗歌都是精神书写的一个重要坐标。
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你也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陈人杰:艾略特说,成为诗人的三个法则:一须是神指定的,二须有伤口,三须有学识。
对我而言,写诗是从伤口开始。
16岁那年,母亲的离逝令我伤痛欲绝又深感绝望。
死真切地发生在我身边,像眼前被拆去了一堵墙,我看见了模糊的远山,那里曾闪烁着远方希望的灯火,现在是坟茔还是鬼火?我像被剥去一层皮感到刺骨的寒冷。
在凄惶又决绝的纪念中,突然蹦出这样的句子:泪水紧咬埠头的石阶,日子好硬啊,母亲。
从那一刻起,我似乎有了朦朦胧胧的诗歌感觉,但遗憾的是,从自发到自觉,我整整用了22年,直到2009年才完整地出版了个人的第一本诗集《回家》。
我的愚笨,“以一种激情从生活的沉渣中烧炼出少许金粒”(凯丝琳?瑞恩语)的写作,也使得我的诗歌越来越受制于生活经历和内心的沉淀。
没有大经历大悲恸就没有诗歌,也就是你所说的为人生而写作。
刘波:你的写作好像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轨迹,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与社会接触比较多,尤其是对于底层与弱势群体,你之前曾大量写到这方面的题材。
你有一组诗名为《在底层》,分别写过擦鞋工、补鞋匠、出租车司机,在此前后还写过建筑工人,在光鲜时尚的城市生活中,他们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人。
当我们在纸上替他们诉苦,代他们画像时,其实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悲悯情怀,当然,这种悲悯不一定是自上而下的同情,也不是“施舍”。
从你的书写中,我能看到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这可能与你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和认知有关,回头想想,我们又何尝不是其中的一员。
正是有着感同深受的理解,才会写出至情至性的文字,它们没有浮在修辞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人生的肌理和灵魂中,这样的入心之作方可打动读者,继而让人产生信任感。
陈人杰:诗人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热爱诗人。
我们现在写乡村绝不是田园牧歌的乡村,而是在都市化背影下被压榨被扭曲的乡村,我们写小姐等,不是《西厢记》《白蛇传》里的莺莺和白娘子,而是来自于在这个急剧变革的年代里与我们血脉相连被迫抛家别子的姐妹,甚或是紧紧植根于我们内心的“原罪”意识或卑微的身份。
换言之,写底层、写保安保姆就是写巨大的乡土记忆。
她不管做了《二奶》,做了宠物,被养在城市深处,在别人的称呼里,藏起自己的乳名……成为《擦鞋工》,无论她对城市有多么衷心的祝福:“擦掉灰尘,这城市的明净有如大海的明净,但城市对她只有两句话/第一句:多少钱擦一双?/第二句:罚款……元//对于第一句,她童叟无欺/对于第二句,不等你开口/她就拎着凳子跑掉了”,但他们都是文明的子宫留在我们身上的脐带。
所以在底层的写作里,我始终铭记“诗是用语言忠实而完美地保存不可表达的尝试”(沃尔特?德拉梅尔语),只要我们准确地把他们记录下来,诗意就产生了,就展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就达到了保存不可表达的尝试。
我想信任感即来源于此,我们不必高谈阔论平民视线、底层意识、普世情怀,只有沉下来,再沉下来,把一种他们特有的声音、语言、气息捕捉住,用庞德的话说,即诗歌的三大元素(声音、形状、意义)复合推进,才可能取得朴素而又丰富的效果。
刘波:何以有那么多诗人诗作让人无法产生信任感?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在诗人身上。
如果不将自己放到写作中,没有对人生的千锤百炼,写出的文字是无法让人产生共鸣的。
有的诗人写的诗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美学上,又怎么能去说服别人呢?你真正将自己的生命放到了诗歌中,不管是之前写底层,写亲情,写世间的悲剧,还是近年来写西藏,写高原,写人生的变迁,这些都与你对生活本身的挖掘紧密相联,一旦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也就能参与这些事情对自我的重塑。
当你以诗歌的方式来记录这些现实时,它们因真实而有了其独特的价值。
虽然属于个体的感悟,但无不渗透着时代的气息,这种从个人经历到公共经验的书写,你在其中充当了一个从经验到诗意的转化者。
因此,书写现实人生,不是照搬与复制,而是要作适当的转化和重构,这样才能够从中获得创造的新意与美感。
陈人杰:诗人尼?斯特内斯库说过:“一首诗之所以能有普遍的感染力,一方面是因为它结合一定的空间和特殊的民族文化对人类的普遍状况进行了探索,另一方面则在于它表现情感意境的独创的和特殊的方式。
”国内很多优秀诗人,他们的诗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对日常生活的独特体验,对微小事物的深层挖掘,对人类情感中的隐秘角落予以敏锐的捕捉,借助诗歌所抵达的真,因为拥有生活的内核,而呈现出更真实的力量,也渗入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区域,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歌就是去蔽”的核心意义所在。
刘波:在我看来,你虽然专注于抒情,看似浪漫,但从根本上说,你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
这可能与你长期从事秘书工作有关,饱尝了世事悲喜、人间冷暖,对很多事情看得比别人通透,但对诗的那种执著情怀,又让你不可太过功利,这样,向下与向上的力量博弈,可能才成就了你今天的写作风格。
那种在矛盾中挣扎的困苦,在人生冲突中寻求平衡的意志,都在你的诗中有所反映,这或许才是诗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所映照出的真实。
诗歌要求准确的表达,它其实是容不得虚假的,以现实为底色,通达的也未尝不是诗的神秘。
“我专注现实,现实以诗歌补偿,用经历说话使我的诗歌有一个与人生可以呼应的磁场,因而诗歌就不再玄思,也使我的诗歌可观可感可触摸。
”这应该是你写诗多年后自我心路历程的直观投射,立足于现实,终究超越了现实,如同你在诗中所写:“对于人生胜境,我们望不到头/但月亮通晓这一切”(《雪里行步》),这就是诗与现实的关系,你以此完成了对自己生命诗学的建构。
陈人杰:诗歌凌空蹈虚也好,追求玄思也罢,都必须有自己可以依托的“语境”,也即在场感,介入现实的深度,构成了诗歌的底色和温度。
一首好诗如果不能辨认出生活的四季,便难以触摸到人生灵魂的四季。
同理,没有经历的痛感就像未经苦难的呻吟未经检验的信仰一样,疼痛和虔诚难免虚情。
关注现实生存人生疾苦,以普通人的视角书写生活,是血液本身的声音,是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
歌吟中的悲怆感是与生俱来的,痛感总被社会和心灵纠缠,我无法选择超脱出世,而是选择来到社会和人性的最底层。
在那里,我重获自由,并且知道那里是诗人永恒的故乡。
刘波:从现实中获取诗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歌的一种美德。
但现实中又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现在无法解决,也可能永远无法解决,这种人生悖论真正使困境成了文学永恒追索的命题。
你对现实经验的处理,是否也曾遇到过犹豫、棘手和无能为力之时?现实在诗歌中的呈现是有难度的,更多时候,诗人其实要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
挑战难度,可能就是写作的动力。
“多少年了,我习惯从总体上把握自己/却无法进入自己的局部/我不了解自己的秘密//无意中,我一直做着懵懂的人”(《在我身体的某个角落》),这往往是一个思考者的常态。
细部清醒,整体混沌,而这又何尝不是诗的格局呢?在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求得诗意存在的合法性,并让所有表达的生动有迹可寻,这是很多诗人努力的方向。
我在你的诗中读到了这种人生困惑的美学,它貌似是对当下时代的回应,也可能是对荒诞现实的一种诗学拷问。
陈人杰:现实荒诞,诗歌并不荒诞,而且我们所定义的荒诞实际上是我们强加的逻辑思维和道貌岸然而造成人性的背离。
诗歌化解着现实中的困惑、挤压,这是古今诗人的共性,譬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从“独酌无相亲”,到“对影成三人”,最后“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都是现世无法排解的愁苦在诗歌里找到了慰藉。
反言之,正因为当今世界的缤纷驳杂的色彩,和情感世界无限的丰富性,才促成了诗歌的奥妙无穷,也设下了难以设防的陷阱。
诗歌是心灵的产物,但可能因为对个人趣味的过分关注,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诗歌文本与现实生活的疏离。
一首诗其实就是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借助诗歌邀请读者从另外的视角观察世界,跟他一同聆听、思索,同呼吸共悲喜,以达到对生活本质的共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