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2 ( 第2期) 期 总 0
20 02年 3月
东 北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o g e Unv ri f ia c n c l li o r a o n bi iest o n n ea dE o O l¥ D y F ll ̄
Nm 2( u G
S N 2) e o 0
.
Mac,20 r h 02
试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中 国化
杨 丽 霞
( 国开警 学 院 . 中 _ l 辽宁 沈阳 103 ) 1 0 4
摘
要 : 中国传 统哲 学 存在 着 丰 富 音唯 物 主 义 、辩证 法 思 想 和唯 物 史观 的 某 些 因素 ,从 理 论 观 勺
典哲 学 , 是黑 格 尔 和费 尔 巴 哈 的哲 学 , 是 确定 这 无 疑 的 。但 是 , 克 思 主 义 绝 不 是 离 开 世 界 文 马
体 , 而四时 阴阳 是万物 的根本 , 夏 宜 养 阴 。 因 春 人 体 内 的 肝 属 木 , 属水 , 肾 心属 火 , 属 土 , 属 脾 肺 金 , 们 之 间 相 生 相 克 。五 行 相 生 相 克 的顺 序 它 是 : 生火 , 生土 , 木 火 土生 金 , 生 水 , 生 木 ; 金 水 金
序 。 Biblioteka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中有 源 远 流 长 的唯 物 主义 思 想传 统 。如 “ 行 ” 起 源很 早 , 马 迁在 《 五 说 司 史 记 》 曾推 测 黄 帝 立 五 行 ” 中 建 。对 “ 行 ” 的 五 说
明确 论 述 , 早 见于 《 较 尚书 ・ 范 》 。它 概 括 出 洪 中 了水 、 、 、 、 “ 行 ” 相 应 的 属 性 : 向 火 木 金 土 五 及 水 下 、 湿 、 威 ; 向 上 , 烧 , 苦 : 可 直 可 润 味 火 燃 昧 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早期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哲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中国哲学语录中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保证马克思主义这些的准确性。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结合还可以对中国哲学进行总结、概括,将中国哲学真正经济价值进行继承发挥,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结合前言马克思主义要想与中国哲学结合必须要本着中国化的形式发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中国哲学界学者的认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精华,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工具,为中国哲学提供了非常丰富哲学思想资源,弘扬中国哲学的思想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严谨的与时俱进理论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完善,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各个方面的发展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项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了哲学思想、政治经济、科学社会等部分组成。
另外,马克思主义又有着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可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做到与时俱进。
而李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阶段[1]。
2.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全面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发展期间可以根据国家的发展现状指出对应的战略机遇期,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显示出来,为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会怎样才能促进国家快速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还可以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优秀人才。
其在发展期间可以制定出一项完善的战略发展对策,实现人才战略强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传统1938年10月。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题时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
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哲学传统,因为不论是孔夫子还是孙中山,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当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似乎已成中国学术界的共识。
但正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往往被遮蔽了:如何来理解中国哲学传统换言之,如何来理解毛泽东所讲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阐明,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总结和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大概是难以实现的。
一、中国哲学传统:一种还是两种对于中国哲学传统,中国人近百年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具体地看。
这些不同的看法可大致归纳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从商周之际一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哲学是自成一系发展起来的,孔子开启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这就是中国哲学传统。
至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及哲学的大量传人中国,中西古今文化与哲学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新哲学的蓬勃开展。
则是对中国哲学传统的冲击、破坏和背离。
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只存在着一种传统。
这种观点多为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主张。
早在新文化运动初始之时,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杜亚泉就已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一方面,他强调中国思想数千年来有着自成一系的传统:“我国先民,于思想之统整一方面,最为精神所集注。
周公之兼三王,孔子之集大成,孟子之拒邪说,皆致力于统整者。
后世大儒亦大都绍述前闻,未闻独创异说;即或耽黄老之学,究释氏之典,亦皆吸收其精义,与儒术醇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
1 1 6 0 2 9 )
国社会 主义社会构 建和发展 , 并在相结合 与指导 的过 程 中形成具 有 中华 民族之特色 的新型马克思 主义理论 , 而马克思 主义理论就 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新 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是 中国化马克思 主 义哲学 。因此 , 从理论层面剖析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就其 理论创造 而言 , 就是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 。一言 以蔽之 ,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 催生 了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哲学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和 中
产党在 民族战争 中的地位》 一文 中就 已提 出的。此 文章对 于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这一命 题的观点表述 为 : 马克思主义必须 和我 国的 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 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 提出 的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深化改革 、 社会转 型关键 时期 的中国, 如何使 党和国家 制定 的各项 路线 、 方针 、 政策继续或者更加 符合最广 大人 民群 众 的根 本利 益 ,
式 已然成 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研究 的主流模 式 。由此 , 马 克 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和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便作为两种具有完全不
同 内涵 的概 念 油 然 而 生 。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层 面 剖 析
一
的;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国化 是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实践过程 和产生过程 , 是动态的。而两者 的相 结合研 究可谓 是动静结 合 的 研究 , 共为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结 语
、
在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与中 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关 联 时, 就不得不 涉及囊括 了两者 的更宏 大的命题 , 即马克思主义 中 国化 。“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 的概念是 1 9 3 8年 , 毛泽 东在《 中 国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化的哲学体系,追求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中,关注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注重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研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回应时代的呼唤。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强调的仁爱亲和、中庸和谐等可以理解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平衡和协调。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公正,反对剥削压迫,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社会公正的实现路径,同时也能够更加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的提升。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速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个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必然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全球挑战,为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为人类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提供有利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并深度挖掘这两种哲学思维方式的优势,不断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人们学习和社会进步。
况且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当中都得到了检验,因而它是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而存在的。
由于社会环境和生产形式在不断变更,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
具体到其传入我国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在中国早期、国内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征,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是由于一种意识形态要想较好地融入一个国家和社会当中就需要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本国社会的发展。
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被许多国家和学者所传颂和发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做出新的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概念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需要与中国的国情、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结合与贯通,同时还需要不断发展以形成能够较好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重要思想。
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融入中国过程当中需要发展和结合的内容,同时也是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好机会。
况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关性,因而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因而在本文当中我便会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断重新解释和丰富的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变化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最初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和不稳定的状态当中,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所取得的胜利吸引了中国有识之士的注意力,他们将这种思想引入到了中国社会。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作者:王新华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均是重要的哲学体系,两者之间在十九世纪初次接触,并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与结合,且在沟通过程中产生了些许矛盾,但这并不会对双方哲学思想造成影响与破坏,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彼此沟通深度。
基于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相关讨论,首先根据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彼此间存在的关系,进而根据其理论与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融合的有效方法,并详细论述了其实现路径,旨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传统哲学;融合;关系;方法与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融合的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决定两者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当代的文化思想领域中始终占领主导地位,因而决定着其与我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然性。
因为当代是传统的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是与传统之间紧密相连的。
而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所起到的指导作用,首先就要对相关文化思想进行全面性的精准分析,引导他们更好的向着正确的道路迈进。
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
这主要是因为,大众对于文化观念的理解,经常性的以特定的观点视为自己的立场,而大众利用这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实际的社会历史环境与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与实际环境的相互融合,将会直接影响着大众的思想立场。
指导是依托于被指导的基础的行为,只有通过在经历有效的指导后,才能真正体现出指导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被指导方,不仅具有我国当代不同文化思想,同时也包含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传统哲学理念。
而想要进行指导,就应积极探究,否则将无法分辨出孰是孰非、无法真正明确优劣,进而就会影响有效的融合。
由此能够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想要在我国当前的文化思想领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能效,就应深入探究我国传统哲学,并将其自身与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思想及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区分为政治层面中国化和学术层面中国化,防止以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代替学术层面的中国化;积极发掘和吸取中国哲学的精华及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不仅要把中国哲学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或相似的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的或虽有而未展开的那些内容加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警惕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渗入;要大胆汲取现代西方文明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思考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其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百年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入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元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化的探索和分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民族化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来决定的,其发展体系的研究是哲学体系研究中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民族化的立场和观点,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以工人阶级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和思考问题,科学化地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对本民族哲学思想进行创新和辩证地扬弃,这代表了民族发展的最高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反思与创新[J].常昊.才智. 2013(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是对时代本质的集中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超越了民族界限及地域限制的哲学体系,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国家的指导哲学体系,更是世界化的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适合本民族需要且适合与本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哲学体系和形式。[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J].潘俊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和为贵,和平共存,共同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和被持续探讨的理论理由。
两者的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先一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近代化)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始其历程之后,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在现当代中国的哲学史中展开了。
具体而言,可以将两者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百家争鸣,批判与指导,和谐共建。
当代,无论是“综合创新”,还是融会“中、西、马”三大哲学形式构建“中国现代哲学”,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处理是三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刍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刍议作者:丘岗许鲁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现代化始终是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走向胜利的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光辉篇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把握这些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的精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75-0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八十多年历程中,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代表。
对此,本文谈两点学习体会。
在中国社会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它不仅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且产生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伟大理论成果。
这一系列过程和成果都是在世界和中国社会的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反过来又对世界的格局和时代的特征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新世纪,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挖掘丰富的思想财富和智慧启迪,使我们达到与这个过程和成果的实际意义相称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应当担当的重要任务。
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和发展环境。
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时代,成形于先秦时代和发展了两千多年,哲学始终是在私有制和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政治环境中发生作用的。
20世纪初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逐渐传入中国。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09010743 唐大江论文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论文摘要: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的现代化潮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自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列强打开了国门,由闭关锁国逐步融入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陶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总原则,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中国追求现代化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救亡图存,二是强国富民。
现代化从内容上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自身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
从洋务运动开始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经过了近150年的历史,实现现代化,是这150年问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包含两方面的科学内涵: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论形态的统一。
从井冈山斗争算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经过了80多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哪些历史性贡献呢?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锻造了近代以来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政治权威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运动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政府封建政治体制内部通过改良的方式谋求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探讨
等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除此之外,马哲理论体系也是辩证
法、唯物论以及唯物论历史观的进一步统一。而中国传统哲 学思想则是指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相互融合、统 一。由此可以看出,马哲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存在 一定的联系。 马哲理论体系中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所 以,唯物主义主张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物质在不同形态下 的一种表现,精神以及意识都是物质的一种产物,如果没有物 质,就不会产生精神,而没有精神,也不会有意识的存在,精神 与意识对物质存在强烈的依赖感.也就是有了物质,才有了精 神。物质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会依赖人的精神和意识, 时问、空间以及运动等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不能被 创造,也同样不能被消灭。马哲理论体系将物质作为基础,因 为物质是马哲理论体系的基础,是物质进行体现的一种基本 反映.因此,要思考问题就需要以物质作为起点,根据它的发 展规律进行思考。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早期含有较强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子 将“道比作为世界本原”,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周而复始之 后,世间万物得以生成,继而说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苟子哲学思想则是对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 法的统一,并且在当时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反对人 们将自然界发生的特殊现象比作为“天”的意识;而对历史经 验进行总结的韩非,则是朴素唯物主义者与辩证法的大思想 家,并在《解老》中指出:“道”是“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 就是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表现在天道观方面;到了三国西晋 (下转第147页)
对州
承担“败诉”风险,这一点与检察机关刑事公诉相一致。但明 显差别是两种诉讼程序的理念不同,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可 以讯问当事人,而行政诉讼不存在讯问程序,行政诉讼中更多 地还是体现双方当事人的平等性。所以,行政诉讼会产生更 多“败诉”的可能性。此时,检察机关如何承受“败诉”风险,从 理论和实践理解“败诉”结果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检察 机关认为“败诉”不可饶恕,那就可能陷入上诉、撤诉(如果给 予检察机关撤诉权利)、不合理抗诉的泥潭。或关系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哲学思想的交流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思想则有道家、儒家、佛家等。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实现两者的相结合,需要深入探讨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建立新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作用在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不同哲学学派的碰撞与融合,探索更多新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相结合、重要性、研究背景、基本原理、传统思想、相互补充、发展、实现、作用、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强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于经济社会结构的批判性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而中国哲学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实现相互借鉴和互相促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智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国哲学的传统,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势必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
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它们具
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它是在 19 世纪欧洲社会变革和工人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历史和社会的
重要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
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包
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哲学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道德、伦理、人性、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但它们在一些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都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对社会现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中国传统哲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在长期的发展和交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进行了融合和交锋,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一、哲学思想的更替和融合哲学思想的更替和融合在历史上一直存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通过儒、道、墨等学派进行阐述,这些学派所代表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欧洲传入中国,其学说经过改良和贯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中国哲学思想也与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等现代理论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 哲学思想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绝对的,精神是相对的”。
与之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天人合一”,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两种哲学思想在本体论上都强调物质和精神存在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法的思想方面,通过阶级斗争和经验的检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物质文化的矛盾和对立构成了社会的运动发展”的观点。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和“中庸”等,重视思维的辩证关系和动态发展。
可以看出,两种哲学思想体系在辩证法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和人民公社运动等。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强调“仁政”、“强佐弱安”等,强调政治思想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关系。
两种哲学思想都强调政治思想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政治理论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三、新时期下哲学思想的飞跃与创新在新时期下,中国哲学思想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首先,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其次,在社会现实面前,哲学思想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现代化刍议
政治环 境 中发生 作 用的 。2 世纪 初年 ,随 着西 方 资产阶 级哲 学 马克 思主 义哲学 中 国化的基 本 立场 、 本 原理 、 O 基 指导 原则和 方法
开始 在中 国传播 ,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也逐 渐传入 中 国。 以后 , 着 随
论。 从理论 宗 旨上讲 , 克思主 义哲 学的 价值追 求是 实现共 产主 马
产生 了重要的 影响 , 且也深 刻地改 变 了马 克思主 义哲学 在 中国 而
社会 的生存 和发展 环境 。
中的哲 学精神 、 学原 理和 哲学 方法 。 强调对 中国社 会任 何重 哲 它 大 问题 的认识 和 分析 , 必须 实事 求 是, 实际 出发 , 从 辩证 地 、 历史
引中 国共 产党 人缔造 了~个 新中 国和 开创 了建 设有 中国特 色 社 上回答 了在 新 的历 史时期 “ 么是 新时 期党 的领 导, 什 怎样实现 新
会 主 义的新 时代 , 而且 产生 了毛泽 东哲学思 想 、 小平哲 学理 论、 邓 时期党 的领 导” 时代 课题 。 锦涛 同志 关于科 学发展 观构 建和 的 胡
中国新 民主 主 义革 命 、社会 主义革 命建 设和 改 革开 放的 社会 变 义理想 的 社会 制度 ,其基 本 原理 是辩证 唯 物主 义和历 史唯 物主 革, 不仅 从根 本上改 变 了中 国传统哲 学 赖以 生存 的根基 , 而且 从 义 。为 了实现 中国社 会最 广 大人 民群 众获 得全 面解放 的崇 高 目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中国化是 正确认 识 中国社会 的世界 观和方法 根本上动 摇和 否定 了以儒学 为主流 、 合佛道 的 中国哲学 在 中国 标 , 融 社 会意 识形 态领 域 中的影 响地 位 。不仅 对中 国传 统哲 学 的发 展 论 , 这种世 界观 和方法论 是贯 穿于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义理论 体系之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权威资料]
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D22 A 1673-0992(2011)01-0131-01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在内容与终极目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印证,互相诠释,可以凭借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更好的理解无产阶级这个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无;整体性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完备的哲学体系的展开往往本身就是一部简化了的历史,生命力较强的哲学可以展开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与真实的历史相印证。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部自然的进化史、精神的进化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可看成是一部经济史、十九世纪的社会发展史。
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论证既是哲学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史。
与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物质统一论不如说是商品统一论。
实践、活动、劳动异化也在体系的后期为生产活动、经济矛盾所取代。
哲学思想不同于科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哲学体系的创新更多的表现为具体历史哲学的创新,新的历史现象、语汇为马克思展开他的哲学创立了条件,在剥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外壳之后所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统一并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新学说的创新性。
如果不是一个完全的非理性主义者就会认同哲学性加上时代性就具备了科学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也附证哲学具有历史现实性,传统哲学的科学性也因此勿庸质疑。
哲学的特点使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东西方前后、相互传承,可以说能够传世的哲学思想必然大同小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过程中曾间接和直接地吸收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西方哲学中,特别是18世纪法国哲学和19世纪德国哲学都受到过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例如:伏尔泰、:莱布尼茨、黑格尔等,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
他读过《易经》和《老子》这两本中国古代辩证法著作。
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中的“正反合”受到了中国“阴阳合”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实际上他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深刻的科学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首先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空背景,但两者在探讨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关注点。
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社会发展。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心灵的栖息。
两者在关注点上的共同之处为它们融合的奠定了基础。
一、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继承和发展,可以使两者的内涵得到更为丰富的提升。
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入研究和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
二、对话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可以促进两者在思想、理论和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形成新的理论结晶,为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实践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既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发展和进化,也是对现代世界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哲学思考和探索。
这种融合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独立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方法。
在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与冲突、理论体系的整合与统一等问题。
正是这种碰撞与冲突,促使了两种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相互借鉴与交流,推动了两者的融合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之关系作者:潘俊杰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最为重要的一对关系和被持续探讨的理论问题。
两者的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先一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近代化)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始其历程之后,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在现当代中国的哲学史中展开了。
具体而言,可以将两者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百家争鸣,批判与指导,和谐共建。
当代,无论是“综合创新”,还是融会“中、西、马” 三大哲学形式构建“中国现代哲学”,都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关系处理是三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关系;创新[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1)02-0064-06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哲学和文化领域始终纠结在一起的两大重要理论问题。
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哲学领域作为一种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两者都出现后,存在着思想与主义的论争、角色及地位的变换;两者之间的角色以及实际地位的变换,不仅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进程,也反映了中国革命和文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两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建构、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轨迹,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现当代哲学建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一、时间上之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也称之为“近代化”)一般认为肇始于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则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了半个世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性质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后来以“中体西用”简称之。
“中学”指以儒家学说为主的传统文化和哲学,“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和商务、教育、外贸、西洋各国法律、制度等社会科学。
“中体西用”论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建通讯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救亡图存。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以后,学者们以各种方式表述过。
1880年,王韬在为郑观应所撰《易言》所作序中写道:“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韬园尺牍》)又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韬园文录外编》)。
1892年,郑观应提出:“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盛世危言•礼政•西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沈寿康以南溪赘叟的笔名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1896年,梁启超指出:“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西学书目表后序》),对两者的关系予以辩证的定位。
同年,礼部尚书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
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
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2]张之洞在1898年5月出版的《劝学篇》中进一步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3]“中体西用”的提出和运用虽然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挽救清末危局的政治策略,但是它对中国近代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本土的文化在面对和引进、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动或者主动的回应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看作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历程的开端。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而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但“中体西用”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有其文化市场。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但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时间要早于“五四”运动。
在中国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英国传教士威廉士于1887年在上海创办的《万国公报》。
该报很早就登载过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消息,1899年2月出版的《万国公报》介绍了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并把它们通称为“大同学”和“安民新学”。
1899年3月,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上发表了《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文中引用并意译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及其文字第一次出现在中文报刊上。
此后,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相继刊登了一些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译文。
1902年10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了简要的介绍。
然而这些介绍都是在所谓“更研哲理牖新知”的旗号下,作为西方政治学派中的一派加以介绍而已,其目的是借此向清政府施加压力,逼迫清廷行君主立宪政体。
而在中国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同时,曾十分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
他们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用一种赞赏的态度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
1896年孙中山旅居伦敦时,就开始了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并知道了马克思。
1905年5月,孙中山访问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书记处,会见了当时第二国际的主席王德威尔得及书记处书记胡斯曼。
在会见中,孙中山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并说明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和纲领,并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病”,“他们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4]为此,孙中山还请求第二国际书记处接纳他的组织为第二国际成员。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但这也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共两党的合作及有关文件中合作思想的表述。
尽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进行了大量的摘译,较系统地进行了介绍。
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宋教仁等人都曾在《民报》上著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摘译《共产党宣言》中有关的章节内容,为将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造势。
1906年1月,朱执信以笔名蛰伸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学说,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从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虽然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晚于前期的介绍者,但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真正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河。
由于后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播和创新的贡献已为人们所熟知,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进入了共时阶段,其标志就是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的形成,进而奠定了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和“在中国”的西方哲学三足鼎立的基本构架,学术界简称为“中”、“西”、“马”三大哲学体系。
这三大哲学体系之间在20世纪及其后中国的哲学史上共同发展,经历了“百家争鸣”、批判和指导、和谐共建三个阶段。
从时间上可以据此划分:第一阶段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5年中共“七大”,其标志为中共“七大”及其报告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的确立,这一阶段是“中”、“西”、“马”各种哲学思想和流派“百家争鸣”的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1946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批判和指导中国传统哲学及其他哲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陆续提出“和平崛起”、“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具有哲学内涵的国家社会发展观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进入“和谐共建”的新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相互关系、角色地位的变换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角色之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发生关系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两者的关系和角色地位的变换按时间的线索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百家争鸣”。
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和哲学流派之一传入中国,在此期间,许多西方其他的政治思想或哲学流派也同时在中国传播,共同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而后者也作出各种不同的哲学回应。
三者之间相互激荡,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20世纪上半叶,不仅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大哲学思潮之间争鸣,而且每一思潮内部又有不同哲学流派或者派别间的论争。
例如,自由主义思潮中又可以划分为古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也可以划分为国粹派、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等阵营。
总的来说,自由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激烈反对孔子儒家传统文化和哲学,与文化保守主义相对立。
文化保守主义一般来说也赞成民主政治、不反对科学,但对孔子儒家传统文化和哲学持肯定态度,而对于激进的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持抵制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初是属于自由主义阵营的一分子,但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更为激进的革命派别,与有着资产阶级性质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本质不同的;因此,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很快从自由主义阵营中分化出来,不仅在理论和主义上鼓吹革命,对于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持批判态度,而且,通过组织共产党、联合工农群众等革命实践活动,企图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阶段——批判与指导。
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是从阶级立场和革命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的,当然也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品格就是其批判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认识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哲学都是阶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最大不同则是其斗争性、革命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些认识决定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其他哲学的批判态度。
本文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孔子及其儒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批判,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关系的第二阶段——批判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