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判断不同情况中的摩擦力方向。
(2)会运用实验验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能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二力平衡条件判断摩擦力的大小。
(4)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滑动摩擦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
(2)通过生活常见的事例知道摩擦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2)增强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意识【教学重点】1、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大小。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学会自主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2、验证“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设计和创新过程3、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教学资源】两本叠在一起的书、铁架台若干、弹簧测力计若干、木块若干、砂纸若干、钩码若干、导学案若干、自行车一辆、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1、请两位学生上台帮忙将两本叠在一起的物理书分开。
2、请这两位同学再将一页页叠在一起的物理书分开。
3、板书课题:摩擦力。
观察现象、积极思考。
回顾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产生条件。
1、引出摩擦力一课。
2、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回忆原有知识为体验“相对运动”做准备。
摩擦力的方向1、让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拖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再一次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手掌放在纸面上,保持不动。
用另一只手拖动纸运动。
3、提问:这两次是否都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4、提问:第二次实验手以桌面为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和以纸为参照物的运动状态。
5、提问:为什么第二次实验中手相对桌面静止仍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6、两次感受相结合,说明“相对运动”是以接触面为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7、总结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方向:(1)判断接触面(2)以接触面为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方向(3)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1、观察、感受。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教具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
2、进行新课(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
同时告诉学生在初1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
初中物理_第3节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
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摩擦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只有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 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探究,理
1
-摩擦力教学设计
解在实验探究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们说说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归纳总结】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3 就是滑
【思考与讨 论】 两相互接触的 物体间,存在 相对运动时,在 接触面上产生 的一种阻碍相 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二) 动摩擦力。
探究滑
动摩擦 (二)实验探究、合作研讨
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 【课件展示】 摩擦力 的利用 与防止
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不 少有关摩擦的知识。自行车的哪些部位 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用的呢?哪些是有 害的?请分析一下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 擦力的地方及方法
【学以致用】 分析交流自行 车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地方 及方法。
置作业 里,我一天的遭遇,题目自拟。
巩固提高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比较抽象的,也是力学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之一,不止一次地出现
在将来的学习中,在初高中都具体学习这一步分内容,在中高考题中都以难点 的形式存在。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对物体间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和物体 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一致,这与所想所见不同,需要理性分析考虑周 全才可以,这就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达 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 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学生还会猜想跟接触面积、物体的速度等因 素有关。作为教师应及时做好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排除干扰 项。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 的具体操作,因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接触面积无关的讨论时间较 为少。这些内容不可能在这一节课就能让学生全部探究完成,应该让学生先熟 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课《摩擦力》教案设计篇1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应使学生能直观看到由于物体运动,在物体的表面上产生了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了解厚海绵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摩擦力》
称
认识滑动摩擦力——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
教材分析 素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增大和减小摩
擦力的方法和应用。
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
教学目标 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付诸实
践。
课例研究综
通过教学有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有一小部分还是
述
需要课后辅导。
学生学习能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力分析
教学策略选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探究摩擦
择与设计 力跟压力和接触面的关系
1、引入摩擦力的概念;2、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影
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压力 教学过程
和接触面;4、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力和减小有害摩擦力
的方法和应用。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8.3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教具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
2、进行新课(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
同时告诉学生在初1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
摩擦力教学设计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摩擦力》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
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却并不熟悉,这留给我们一定的探究空间。
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讲述摩擦力时,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在教学中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学生分析】优势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本节所涉及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相关的生活体验。
劣势以形象思维仍占据主要位置,对直观现象更感兴趣;分析现象,自主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够联系分析日常生活中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及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篇1: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摩擦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具体操作:(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创设了一个情景: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2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范文摩擦力是物理力学中的一个较难的知识部分。
摩擦力是指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了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
因为摩擦力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它只是对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是一回事,所以从物体表面上是往往直接看不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
通过对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几点反思:1、静摩擦是教材上没有的,但需要对学生进行补充。
因为静摩擦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间表现为相对静止。
静止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状态,静摩擦力的学习一是对二力平衡可作一个巩固,二是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的受力分析起很大提高。
2、因为有静摩擦力的补充学习,所以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时间有些紧张,可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静摩擦力和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补充适当练习并学习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3、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根据课本的要求是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运动,通过测力计拉力的示数间接地反映出摩擦力的大小,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有些资料就提到为了避免因不匀速对实验的影响,将用测力计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从而使木块对测力计产生的拉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是真正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
这样改进后确实对实验现象有更直观的表现,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加深,或者说初次接触很难理解,同时不利于二力平衡的巩固。
所以建议还是采用教材所给方法。
4、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应多设计几个探究因素,比如接触面积、是否匀速等等。
这对学生理解摩擦力大小是有好处的。
5、在学完摩擦力后,可将力、弹力弹簧测力计、重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作一次联合测试,以便综合了解学生对于力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程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3节《摩擦力》。
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力的作用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摩擦力的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摩擦力演示仪、弹簧测力计、实验用小车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小车、测力计、粗糙程度不同的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走路、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 实践情景引入:摩擦力演示仪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6.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主要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摩擦力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在生活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3)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2. 答案:(1)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说课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的说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作用。
2.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了解摩擦力的分类。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分类。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验器材:木板、滑轮、弹簧测力计、毛巾、瓶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图片,如自行车刹车、鞋子摩擦地面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学生分享对摩擦力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摩擦力的概念。
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分类(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表面摩擦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2.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三、学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如摩擦力等于物体受力的大小乘以摩擦系数。
2.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摩擦系数,并进行计算。
四、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并分享讨论结果。
2. 教师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增加接触面积、增加摩擦系数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分类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实验探究、讲解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分类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摩擦力的知识。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 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运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棉布、木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骑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停止蹬车,无论路面多么光滑,自行车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也是这样.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力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探究知识点一:摩擦力体验摩擦力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2. 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具备什么条件才会产生摩擦力呢?教师演示实验用两个刷皮鞋的毛刷毛对毛和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学生看到刷毛的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引导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还有产生的条件.2.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c.接触面不光滑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分类和方向。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科学的实验设计和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够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检验,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学器材:每组学生一组金属块一盒、弹簧测力计、侧面和平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方体,长木板,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释疑巩固一、摩擦力的定义、条件和分类。
通过: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
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学生利用课桌和手的推动,自己动手感受摩擦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建构摩擦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识摩擦力,并完成反馈一,请学生代表展讲。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生成问题,自主建构摩擦力的概念,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布置反馈练习一完成反馈练习一二、问题二:摩擦力的分类。
出示图,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摩擦力。
通过推手的实验学生提出两种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进一步出示图片;解决问题,引出滚动摩擦力,并得出滚动摩擦力小于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
引导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学生讨论,说出测量的方法,归纳其原理。
明确测量的步骤、测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前面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以生活中观察的到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引导学生将(1)提出猜想;学生先做猜想,再说出猜想的依据。
初中物理_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5科学探究:摩擦力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会产生摩擦。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会产生摩擦。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意识。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程度和压力有关。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引入新课:取一根比较光滑的不锈钢钢管,中间系一块红布条作标记,在讲桌下准备好洗洁精和毛巾。
精和毛巾。
找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找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分分别交到男女生手中。
别交到男女生手中。
女生胜,请男生分析失利原因,引入摩擦力。
女生胜,请男生分析失利原因,引入摩擦力。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一:认识摩擦力1、学生根据要求实验,感受摩擦力,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要求实验,感受摩擦力,回答问题。
(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手放在桌面上滑动(2)(2)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学生思考讨论:(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时,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桌面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手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手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2)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说明刷子受到的力是怎样的?)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说明刷子受到的力是怎样的?手在滑动手在滑动 (摩擦)(摩擦) 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的运动刷子在桌面滑动刷子在桌面滑动 阻碍刷子运动阻碍刷子运动总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为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3篇)
God will not treat hardworking people badly, nor will he sympathize with fake hardworking people. It knows howhard you work.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3篇)《摩擦力》教学反思1对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
譬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较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习还是有兴趣的。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
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
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
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
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摩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三节摩擦⼒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摩擦⼒。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的⼤⼩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法:①经历影响摩擦⼒⼤⼩因素的研究。
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分析、概括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乐理探索⾃然现象和⽇常⽣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活,⼜服务于⽣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的⼤⼩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压⼒与重⼒的区别,摩擦⼒的定义。
教学⽅法:对摩擦⼒的定义采⽤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因素采⽤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减⼩摩擦⼒的⽅法采⽤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教师演⽰⽤:⼩车、弹簧秤、⽊块、⾦属块、实物投影学⽣演⽰⽤:⼩车、长⽊板、⽑⼱、弹簧秤、⽊块、⾦属块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师:前⾯我们学习了哪两种⼒?⽣:重⼒、弹⼒师:什么是重⼒?什么是摩擦⼒?⽣:思考回答。
⼆、引⼊新课⽼师⼿持杯⼦静⽌不动,请学⽣思考:杯⼦受到什么⼒?(教师演⽰,学⽣思考回答)师:杯⼦受竖直向下的重⼒,杯⼦静⽌,根据⼆⼒平衡条件,杯⼦还受到⼀个⼿施加的竖直向上的⼒,这个⼒就是摩擦⼒。
(板书:第三节摩擦⼒)三、学习新课(⼀)动⼿做⼀做,感受摩擦⼒。
引导学⽣逐步做以下三个活动:1.将⼿掌⽤⼒压在桌⾯上并向前⽤⼒,但⼿掌相对桌⾯静⽌。
2.将⼿掌⽤较⼩⼒压在桌⾯上并向前⽤⼒,使⼿掌相对于桌⾯滑动。
3.⽤两根⼿指在桌⾯上模仿⼈⾛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向。
思考回答:你感到摩擦⼒是⼀个什么样的⼒?作⽤在哪?作⽤⽅向如何?教师总结: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上会产⽣⼀种阻碍相对运动的⼒,这个⼒叫滑动摩擦⼒。
2、摩擦⼒产⽣条件: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不光滑。
3、摩擦⼒的⽅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向相反。
(⼆)动⼿做⼀做,测量摩擦⼒。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5F=μFn
Fn表示物体受到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以与重力无关。
教学反思
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初中学过的力的认识息息相关,又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重力和弹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学质疑、交流探究,获得新知。
①人走路时的摩擦力分析;
②拔河比赛取胜之道;
③自行车中的摩擦力问题。
(二)精讲点拨,拨云见日
1.关于摩擦力的方向问题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没有关系,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②演示课本58页3.3-2用弹簧秤拉木块的实验。
实验三:①将手平压在课桌上向前移动,②用力推动一撂书本,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作用,思考下列问题。
.实验四:演示课本3.3-2,拉动测力计使其匀速运动。①将木块平放、侧放;②在木块上放上几个钩码;③铺上毛巾。
利用所学摩擦力的知识,分析下面的实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和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知道增大、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和实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摩擦力,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手,实
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品质。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会正确对待摩擦力,思考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引出课题)
(二)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合作尝试,自主探究
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A.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B.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C.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这种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生: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在课本“问题与猜想”的指导下猜想,并设计实验(材料在所在的实验台上)。
1、提出猜想
教师引导: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分析:由生活出发会发现: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摩擦力就会越大,物体接触面越粗糙,物体的摩擦力会越大。
教师引导:那由实验来确定下摩擦力与物体质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设计实验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利用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遇到学生可以考虑三个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
(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
(3)咋样设计实验方案和处理实验数据?
提醒学生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的原理,保持木板水平及小车的匀速直线运动,才能达到二力平衡。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3、实验并收集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并积极的交流讨论。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轮流将不同的探究过程通过摄像头展示给全班,教师评估各小组的探究。
师生:接触面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师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大小有关”进行点拨)
师:为什么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发生相对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课件展示: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四)概念深化,认知升华
1、摩擦力的增大或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
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归纳小结,当堂训练
(六)布置作业,分层训练
必做作业:综训30页17题、20题
选作作业:
回去搜集一下生活中摩擦力的相关有趣知识和同学分享。
并思考下地球上没有摩擦力会咋样?
学情分析
“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刚刚学习了力、重力、二力平衡后,接着学习摩擦力,可能会出现有些知识的应用不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引导。
本节课既要引导学生从“现象”领会“本质”,又要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设计实验,收集、分析、解释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猜想、探究等,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智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恰当的评价。
效果分析
优点:
(1)引课较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能基本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
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增加教学容量,以训练接纳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3)教学实施恰当,教学效果较好;
建议:
(1)要培养让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2)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
本节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产生,作用效果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各种力以及二力平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介绍常见力的最后一种,起到了收尾总结的作用,并结合之前所学的力的知识初步对生活中的各种力的现象。
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测练习
1.写出下列各种摩擦的名称:
(1)皮带传送机运煤时,煤块与皮带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_____;
(2)洗筷子时.抹布和筷子之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已于2003年元旦在我国上海投入运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约是普通列车的三到四倍,原因是利用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使列车能在轨道上“浮”起来,从而大
大减小列车与轨道间的__________.气垫船是采用__________的技术制成的交通工具,简单地说,其原理就是船体与水面间形成__________,使船体悬浮在水面上,从而大大地减小船体航行时的阻力.
3.下列措施中可以减小摩擦的是()
A.鞋底上制有凹凸的花纹 B.铁轨要铺在枕木上C.自行车刹车时,闸皮紧压在车圈上D.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
4.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给自行车的轴加润滑油
B.在自行车的把套上做出凹、凸花纹
C.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装滚动轴承
D.磁悬浮列车行驶时,车身悬在空中
5.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那么下列哪种现象不会发生 ( )
A.饭将从我们嘴里滑掉B.人将寸步难行
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D.物体将漂浮在空中
6.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神舟5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7.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三个实验: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
实验二: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垫有棉布的水平木板上运动
实验三: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放有砝码的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拖动木块应做什么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实验一、二为什么要用同一木块,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实验一、三为什么要用同一水平木板?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狗用200N的水平拉力拉总重为5000N的雪橇在冰面上匀速向西前进,速度为1m/s,雪橇所受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_.若在雪橇上再装些货物,则摩擦力将___________.若雪橇以2m/s的速度匀速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力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课后反思
1.新课用筷子提米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播放视频《鬼子来了》的片段,及出示自行车让学生找所学的相关物理知识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2.本节课能很好地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顺利地完成了探究任务。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人性的、和谐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4.在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实施这两个方面还需多进行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方案往往缺乏逻辑性和严密性,研究的过程更是胡乱操作,从而导致个别研究小组的结果出现明显的错误。
课标分析
本节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并且通过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物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