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教案湘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湘教版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学情分析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
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三、自主读识(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
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 湘教版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4、能复述“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2学情分析我班共71名学生,大部分学生爱看课外书、喜欢读成语故事、喜欢读寓言故事的好习惯。
“鹬蚌相争”这个故事部分学生应该知道,但其中蕴含的哲理,不一定明白,有的可能只可意会,不会言传。
因而,对于这篇课文的的教学,我求提高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
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会做人。
3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3、能复述“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实录一、提问导入: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狐假虎威》这则寓言,谁告诉我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故事讲的是有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赶走了各种小野兽。
师:那谁又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呢?生: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师:你们已经对寓言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当我们学习寓言时首先要看看这个故事,然后再想想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那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二、学习课文师:在课题中“鹬”、“蚌”、“争”都是生字,请跟我读。
生跟读。
师:“争”字不但会认,而且要会写,谁来说说“争”的意思?生:争夺、争吵、争执……师:好的,那相争呢?鹬蚌相争呢?生:就是鹬和蚌互相争吵,互相争执。
师:那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这个故事,看看它们是为什么争吵,怎么争吵的?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生:没有。
师【播放课件】:那我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对,它最爱吃蚌壳里鲜美的蚌肉。
蚌大家见过吗?生:见过。
师【播放课件】:大家看,蚌长着能开能合的壳,壳里是娇嫩鲜美的蚌肉。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湘教版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学情分析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
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三、自主读识(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
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湘教版word版本

鹬蚌相危1教课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领会课文包含的真理。
4、能复述“鹬蚌相危”这个故事。
2学情解析我班共 71 名学生 , 大部分学生爱看课外书、喜爱读成语故事、喜爱读寓言故事的好习惯。
“鹬蚌相危”这个故事部分学生应当知道,但此中包含的真理,不必定理解,有的可能只可领悟,不会言传。
因此,对于这篇课文的的教课,我求提快乐趣,让他们畅所欲言。
从而理解此中的道理,学会做人。
3要点难点1、理解课文,领会课文中包含的真理。
2、懂得宽容、礼让、与人和平共处。
3、能复述“鹬蚌相危”这个故事。
4教课过程活动 1【导入】教课实录一、发问导入: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恃强凌弱》这则寓言,谁告诉我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故事讲的是有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赶走了各种小野兽。
师:那谁又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呢?生:寓言就是经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师:你们已经对寓言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当我们学习寓言时第一要看看这个故事,而后再想一想此中所蕴涵的道理。
那今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二、学习课文:在中“ ”、“蚌”、“争”都是生字,跟我。
生跟。
:“争”字不仅会,并且要会写,来“争”的意思?生:争、争执、争⋯⋯:好的,那相争呢?蚌相争呢?生:就是和蚌相互争执,相互争。
:那同学真地默个故事,看看它是什么争执,怎么争执的?生默文,巡。
:那么在个短短的故事中间,都有啊?你来。
生:都有和蚌:有啊?来你。
生:、蚌,有夫。
:好的,你?生:没有。
【播放件】:那我来看看,什么啊?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河。
:,知道它吃什么?你。
生:吃蚌。
:,它最吃蚌壳里美的蚌肉。
蚌大家?生:。
【播放件】:大家看,蚌着能开能合的壳,壳里是嫩美的蚌肉。
那么文中的蚌在干什么呀?生:蚌在晒太阳。
【播放件】:我看看个晒字,它是“日”字旁,因它与太阳有关。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3 湘教版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如《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等,也明白这些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的嘴巴又尖又长)(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先概括段意,然后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活动3【讲授】细读课文,理解寓意(一)品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狐假虎威教学设计2 湘教版

狐假虎威1教学目标1、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加强阅读指导,发挥伙伴交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4.1.2学时重点识字、写字。
4.1.3学时难点识字、写字。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竟猜谜语,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1)黄袍袍,黑斑斑,龇牙咧嘴瞪眼睛;森林里面称大王,捕食野兽本领强。
(老虎)(2)模样像狼脸儿长,三角耳朵猫儿黄,昼伏夜出捕肉吃,毛皮好做女士装。
(狐狸)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狐假虎威”领读课题。
问:“假”有几个读音?(两个读音:jiǎ、jià)在这里应读jiǎ,为什么这样读,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大家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大家加油啊!【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文本中的关键“人物”。
告诉“假”的读音,但不告知理由,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的意思的能力。
】活动2【活动】配乐朗读听感结合。
学生轻轻地打开书一边听录音,一边看书。
活动3【讲授】阅读课文识记字词师:“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想不想自己读一读?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这些生字是我们读书的拦路虎,要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要先把它们清除。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教案湘教版(2021年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教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教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教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假、掉、违”等10个生字,让学生学会用“如果……就……”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朗读、感悟、表演品读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尝试用学到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掌握10个生字的音、形、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寓言寓意。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和表演促进对寓言的理解。
难点领悟寓言中蕴含的意思.突破方法:通过感悟、讨论来明理。
四、教法与学法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题:狐假(Jiǎ)虎威(Wē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
学习第1~5自然段.(1)自由读文。
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湘教版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学情分析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
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三、自主读识(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
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假、掉、违”等10个生字,让学生学会用“如果……就……”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朗读、感悟、表演品读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尝试用学到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掌握10个生字的音、形、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寓言寓意。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和表演促进对寓言的理解。
难点
领悟寓言中蕴含的意思。
突破方法:通过感悟、讨论来明理。
四、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iǎ)虎威(Wē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
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
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
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
(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自然段)
(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
(小黑板出示)
表演前的准备:
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
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③试一试:试着演一演,你想怎样演好这个角色呢?
(4)请学生分角色表演。
(狐狸、老虎、小动物)请学生评价。
(5)神气活现的狐狸,半信半疑的老虎,顺利逃脱的小动物们,如果我再给你们一次表演的机会,你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呢?小观众们,现在老虎还是摸不着头脑,你们是观众,是旁观者,请你们来告诉老虎真相,帮它拨开疑团吧!
3.学习第8自然段。
(1)引读:老虎不知道这些野兽是怕自己才逃跑的,还以为它们真的怕狐狸呢!
(2)学到这里,“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你理解了吗?
三、说一说。
出示图1(狐狸)、图2(老虎)、图3(作者)
小朋友们,你最想对它们中的谁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威风)吓跑(野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只河蚌)。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演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指名学生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理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
(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完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
(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2、3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第2、3两段中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 自由读。
2. 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执)
3. 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
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4. 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哪个人配合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 请一对搭档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 评价。
8. 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4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 录音范读。
2. 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书: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 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 交流
五、发挥想象。
1. 鹬和蚌贝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 交流。
(或可先同桌讨论)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渔翁得利
第三课时
一、我会组词
狐()虎()
兽()跟()
二、加偏旁变生字,再组词。
分()()羊()()
西()()龙()()
三、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1.《鹬蚌相争》中的鹬的蚌互不相让,彼此放在一起时,它们想到的是(),没想到的是(),鹬蚌相争比喻双方拼死相争,却让第三者行利。
2.请你再寅出知道的几个寓言故事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