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测试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编整理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

新编整理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选择题1.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呼吁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推行公司制C.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废除国有制2.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

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A.土地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民主与法制建设D.国有企业改革3.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

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开始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XX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后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新阶段。

材料中的新体制指的是()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B.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邓小平乘专列驰骋2441公里后,抵达深圳,这次完全意义上的私人之行,却让中国改革开放国策得以延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B.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他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3单元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测试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3单元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测试

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下列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农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C.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D.农民家庭收入很少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大步是(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B.发展民营经济C.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D.设立经济特区3.下图是“大包干纪念馆开馆仪式”。

这个纪念馆应建在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 )A.北京B.深圳C.安徽凤阳小岗村D.上海4.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

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预计当年粮食产量可达3~3.5亿吨,结果未能实现。

198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这个水平,主要原因是( )A.进行土地改革B.实行三大改造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关于下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缩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C.实行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D.逐步把大中型企业转化为小型企业7.党的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的主要改革内容是( )A.采取改组、联合等形式加快改革步伐B.推行股份制、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D.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8.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进行的农村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乡镇管理体制C.多种经济成份并举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二、简答题9、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三、阅读下面材料:10. 三十多年前,一声惊雷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打开了,中国从此有了全世界羡慕的中国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答案见后)一、选择题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该会后实行的改革首先开始于()A.农村B.中小城市C.大城市D.国有企业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20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方是()A.华西村B.小岗村C.叶桥村D.水利村3. 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人民公社严重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正在朝小康道路前进C.全国农村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D.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4. 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

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B.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5.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

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A.土地所有权变化B.乡镇企业的出现C.经济体制的变革D.农民积极性提高6. 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C.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D.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7.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近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如表所示。

出现下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78—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时间1978年1990年2000年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133.6元686.3元2253.4元12363.4元配收入A.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B.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的完成D.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8. 如右图所示,1979—1982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集体劳动盛行B.国家政策适当C.自然灾害减少D.科学技术发达9. 在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乡镇管理体制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多种经济成分并举10. 1985年,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试行工资改革,办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安徽小岗村里,矗立着“大包干”纪念馆,记录着“包干到户”带给农民的好处。

“包干到户”能带给农民好处,是因为它( )A.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B.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C.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D.克服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2.李大爷家住盐城近郊,以务农为生。

下图是他家1978—1988年10年间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李大爷家这10年间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国有企业的改革3.1979年底,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

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

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4. 20世纪80 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

经营所得“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杜化5.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说明了( )A.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B.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批评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 D.农民反对“大包干”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的是( ) A.包产到户 B.政企分开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城市改革7. 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驰骋风云的企业都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新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20世记80 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

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C.家廷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杜化2. 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使农民收入得到平均分配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3.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

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4. 农业部部长韩长斌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就像一个‘三部曲’。

”其中的“第一部曲”是()A.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废除地主剥削制度,土地归农民所有C.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D.建立乡镇企业,为农村的发展开辟新路5. 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C.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6. 下列事件中能够提高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有()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一场攻坚战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废除人民公社制度C.建立经济特区 D.国有企业改革8. 1984年刚上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练习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选择题1.邓小平说:“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利下放给农民。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A.农业合作社B.农业集体化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阅读表格,你认为人均口粮和人均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收入1976年35000斤230斤32元1979年132300斤800斤200元A.人民公社的建立B.生产方式的改革C.土地改革的完成D.科学技术的进步3.“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公私合营B.经济特区的建立C.国有企业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B. 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C.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5.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的很多观点都有创新性,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下列有关邓小平观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③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④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①③④②D. ②④①③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A.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 提出了社会主义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建立经济特区7.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改革的企业是()A. 乡镇企业B. 国有企业C. 私营企业D. 中外合资企业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农村推行了()A. 分田到户,由农民自己耕种的制度 B. 组织生产互助组实行互助合作制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生产队责任制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A. 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C.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10.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A. 国有企业的改革B. 企业的股份制改选C. 把企业推向市场D. 所有制变革二非选择题1..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选择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安徽、四川农村开始试行的改革是()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这段《凤阳花鼓词》反映的是建国后哪一时期的凤阳面貌?(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3.右图的纪念馆主要是为了纪念()A.土地改革B.三大战役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经济特区的建立4.20世纪80年底,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

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増至95%以上。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6.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右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7.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随堂检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随堂检测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下列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的是( )A.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上的自主权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打破了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大锅饭”D.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2.一位工人兴奋地说“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只要大家努力干,厂子干好了,大家的收人就多了。

以后再也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子了。

”这说明当时我国开始进行(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国有企业改革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打破“铁饭碗”和职工“下岗”等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主要与我国的哪重大变革有关( )A.加强民主建设B.农村经济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D.国有企业改革4.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人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人(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下表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徽省风阳县粮食产量增长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掀起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乡镇企业的发展6.今天的凤阳农民彻底告别“凤阳地多不打粮,孩子一停就逃荒”的贫困状态,走向高裕主要是因为( )A.土地改革完成B. 走合作化道路C.参加了人民公社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7.“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说明了( )A.人民公社的优越性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批评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D.农民反对“大包干”8.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点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B.国有企业改革C.改革分配制度D.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9.“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选择题
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历经多次调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B.农业合作化运动扩大了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
C.人民公社化运动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自主经营
2.“说凤阳,道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改革鼓点先敲响,盖了楼房喜洋洋。

”这两段花鼓词反映了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迁。

发生这一变迁的原因是()
A.掀起大跃进运动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以路遥先生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曾引起收视高潮,故事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为背景,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其中主人公孙少安带领生产队冲破种种桎梏,率先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4.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某地农村的春联习俗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了以下春联,请你帮助判断以下这些春联出现先后顺序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毛主席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广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5.1980年和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6.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7.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

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化
8.在煤油灯光中,高中文化的严宏昌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保证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段场景记录的应当是()
A.雷锋日记
B.改革的军令状
C.土地改革回忆录
D.大跃进运动目标书
9.下列为某农民在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对外开放的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D.经济特区的设立
10.据统计,小岗村农民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岗村农民()
A.改良了农作物品种
B.更新了耕作方式
C.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D.赢得了政策支持
11.最近报刊络出现最多的词是“十九大”“高铁”“一带一路”“新能源”“租售同权”等,翻开旧报纸,“特区”“联产承包好”“厂长责任制”“乡镇企业”“专业户”“奖金”等词语,最有可能出现在()
A.1972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2年
1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以股份制改革为中心的国企改革。

1994 年的《公司法》颁布实施后,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公司制度改革’的名义下,国企改革推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上述材料反映国企改革的涉及的内容有()
A.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B.变革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
C.采取改组联合形式
D.推行股份制和公司制
1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14.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15.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在北京西绒胡同正式挂牌开张后,西方国家驻京记者闻讯而至,美联社记者采访后,发出电讯稿将之比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进行”。

“又一次进行”的含义是指()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一:197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强调进步扩大生产队自主权的基础上,对农民自发组织的包工到组和包产到组给予了肯定。

从而,为进一步实行包产到户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理论准备。

到1983年底,全面实行包干到户。

党中央进行逐步完善土地的改革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奖励,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材料二:中国大力推进减贫事业,让7亿人口摆脱贫困。

仅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10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017年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送出的民生“大礼包”更是“红包满满”。

材料三:1950﹣﹣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1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累计吸收外资超过1.7万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

这些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

难怪今年两会期间,有外媒表示“世界发展需要中国道路”。

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哪一领域进行的成功探索?这一探索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仅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而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国家是怎样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D;
2.D;
3.D;
4.B;
5.D;
6.A;
7.B;
8.B;
9.A;10.C;11.C;12.D;13.A;14.D;15.A;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农业或农村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农民的尝试、中国共产党的肯定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广。

17.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性,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内容:在所有制上,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