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同一律 免犯逻辑错
逻辑第一讲 同一律
人。
拿破仑要来检阅。
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是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前提
战友说,拿破仑总爱按照顺序提三个问题:你多 大了;你在部队里服役多久了;你是否参加过我
指挥的两次大战中的一个?
瑞典人用法语按顺序背出答案:23岁,首长;3 年了,首长;都是的,首长。
检阅时,打破顺序:你在部队里服役多久了;你 多大了;(是我疯了还是你疯了?)
课余生活儿更精彩?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理 由儿。
违反了同一律,大学课余社会实践,被换成了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更精彩。 首先,实践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 其次,实践可以提前培养社会适应力。 再次,实践可以给自己挣点儿零花钱。 最后,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答案是不好 这样写,好不好
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681页,收录了一
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请以愿 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愿景、理想、前途、希望等概念近似,有人 写成了理想、前途、希望等, 但理想、前途、希望都不等于愿景。 愿景是理想境界,有图景之意。理想、前途、希望,侧重信念。
脸是大家熟悉的器官,以脸为题写一篇800字 左右的文章。
脸----貌------面概念近似,有人以“谈以貌取人”、 “面朝大海的联想”为题作文。 显然貌这个概念的范围比脸要大,它们是包含关系, 至于“面朝大海”中的“面”是面向之意,与题目似是实异。
唐伯虎 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 苏轼 诗人读诗。可得10分。3分是诗,7分是读。 如何过去 旅行者过大河,河里有10条鳄鱼,河上有一座
桥,桥上有一只老虎,他如何过去? 阿凡提 要眉毛吗?要胡子吗?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 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校长又提出要 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校长说: “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 才有发言权!”鲁迅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 个银币拍在桌子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 权。”——鲁迅故意违反同一律,偷换“有钱 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创造出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力地批判了校长克扣办学经费、又压制教授 们提反对意见的行为。
考研逻辑考点解析:同一律
考研逻辑考点解析:同一律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要求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律、逻辑规则和要求,否则就会犯各种逻辑错误。
逻辑对推理论证有些最基本的要求,即我们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必须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与充足理由律等逻辑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具体说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是怎样就是怎样,这就叫保持思想的同一性。
如果用公式表示:A就是A;A = A。
A表示任一思想。
(二)同一律的要求第一: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人们在运用概念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违反这一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无意识地、不自觉地把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
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本来不同的概念混同起来,故意制造概念混乱。
(与混淆概念不同的是,混淆概念是无意的,而偷换概念则是有意的)第二:在命题方面:同一律要求人们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命题的同一性。
违反这一要求就会犯“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的错误。
混淆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判断,当作相同的判断来使用。
(有时是无意)从而使本来应该得到证明的论题得不到证明。
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一个完全不同的判断去替换原来的判断。
也使本来应该得到证明的论题得不到证明。
例:李四买了块新手表。
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4分钟;后来他又把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4分钟。
李四因此推断:他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李四推断的正确评价?(A)李四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4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4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李四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比,应该是直接和标准时比。
逻辑学 思维形态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概念、命题的运用都保持确定性,不把不同的概念、命题混淆起来,不随意地把一个概念或命题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命题。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第三章
在上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关于概念、命题和推理的一些一般知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了对这些思维形态起作用的几个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为人们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提供了起码的准则,也为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提供了出发点和基础,因而也被称为逻辑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2)卖小狗的姑娘
(3)遇难船员
(4)小干部
(5)世界奇闻
(6)人世间的经典
(7)悬殊不大
(8)刑警队长
(9)雪山飞狐
(10)射雕英雄传
(11)看相的
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矛盾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同思维的确定性一样,也是正确思维所必须具备的。无论是日常思维,还是科学理论,都不允许有自相矛盾。在论证中,人们常常通过揭露矛盾来进行反驳。
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虚假理由
“虚假理由”即以虚假的命题作为理由。
例:
(1)宇宙的中心
(2)呆气
(二)预期理由
“预期理由”即以真假尚未确知的命题为理由。
例:
(1)气功治癌
(2)飞碟
(三)推不出
“推不出”是指理由与推断之间无逻辑联系或无充分的逻辑联系。
例:
(1)澄子寻衣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法律逻辑——同一律教师手册
教学目标
思维逻辑错误。
能力目标:通过掌握同一律基本内容和要求避免犯逻辑错误。
职业素养目标:学会同一律律避免犯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学时
1学时
学生基础与
教学策略
学生基础: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具备基本自学能力。
教学策略: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策略,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然后下达具体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并练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二、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三、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教学反思
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教学资源
单元设计方案,同一律的相关知识,设备图片库,多媒体课件,实训任务单等。
教学设备条件
多媒体教室、图书馆。
教学方法手段
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现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
准备资料
任务单、教材、法律条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以下知识点: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逻辑思维训练(7)传统逻辑的基本规律
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1
第一节 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
逻辑规律有基本的和非基本的之分。
非基本的逻辑规律——属种词项间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性质命题直接推理应遵守的规则、三段论公理等——仅适用于一 种或少数几种思维形式。 基本的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能够保证 思维的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适用于多种甚至全部思维形 式。
worthy to be Fra bibliotekesired9
第二节 同一律
混淆或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命题)这 祥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 论题。 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有人说: 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
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
15
鲁迅先生的《门外杂谈》记载过这样—件事情:甲乙 俩人,一强一弱,扮着戏玩。先是甲扮武松,乙扮老虎, 结果乙被甲打得要命。 乙埋怨甲,甲则道:“你是老虎,不打,不是给你咬 死了?” 乙只得要求互换角色,结果乙破甲咬得要命,乙说怨 话,甲又道: “你是武松,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 这是旧戏《月连求母》中的一段,对此鲁迅先生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与希腊的伊索、俄国的梭罗古勃寓 言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这段戏揭露了甲玩弄偷换概念的诡辩手法,把戏台 上的武松当作真武松来咬,把戏台上的老虎当作真老虎 来打,这就偷换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14
从前有个秀才生了一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有点出息,就给 儿子取名叫“学问”。后来又过了好几年,又生了一个儿子,想 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又生个儿子,就随口给儿子取名叫“年纪”。 又过了几年,他又生了一个儿子,想想人都老了,又有了个儿子, 觉得有点好笑,就给这个儿子取名“笑话”。 十几年后,秀才已经是个老头了。三个儿子长大了,有一次 三兄弟到山上去砍柴,快天黑时回了家。老秀才问自己的老婆, 三个儿子砍了多少柴。 她老婆回答他说:“年纪有一大把,学问一点都没有,笑话 倒有一箩筐!”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 家的舞会。他邀请一位年轻漂亮的贵族小姐跳舞,这个小姐 傲慢而冷淡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并不生气,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 不知道您怀着孩子。”说完很有礼貌地对她鞠了一躬走开了。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理论及应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可以规范思维的确定性和协调性。
本文将阐述这“三律”的理论并举出其应用。
(一)同一律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
其公式是:A是A,A表示任一概念、命题和其他思维形式。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例如: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
我是人。
因此,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
二、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不能转移或偷换论题;三、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不能混淆或偷换语境。
(二)矛盾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对于两个相互矛盾和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相互矛盾的命题必有一假,相互反对的命题可以同假)。
其公式是:A且非A。
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A的矛盾命题。
则两个反对命题不能同真。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否则就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水不是物质”(三)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即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
其公式是A或者非A,A表示任一命题。
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一。
不能犯“矛盾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但同时反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如:既说“此矛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则。
(四)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在这“三律”中,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矛盾律和排中律,因此说说这两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
一、使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二、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对矛盾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对反对命题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1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所指的范围必须等同。否则,就会犯 “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 “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用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 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律, 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4)概念的内涵: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中的反映,它反 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 “是什么”。 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 用定义的方法。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出概念所反映的 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 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 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直言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 谓项构成。依据判断的质划分,可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 断两种。依据判断的量划分,可以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 和单称判断三种。
2.准确把握概念
(1)概念的含义 ①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②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 性与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 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3)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 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个语词可以表 达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如果不作 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3)如何恰当地运用判断:首先要对认识对象的情况(如对象 的性质、范围以及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等)有正确的认识。 其次要运用内涵明确、外延确定的概念构成判断。此外,在 概念的搭配方面、在判断的联结方面也需恰当,否则,就会 产生判断不当的毛病。
思维方式与方法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得分:01. 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是( B )A. 定义B. 划分C. 限制D. 概括2.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C )A. 循环定义B. 定义过宽C. 以比喻代定义D. 定义过窄3. “由于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几年来,这里增加了几十种鸟类”这一判断从概念使用的角度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A. 将集合概念误用作普遍的非集合概念,用数量词加以限制.B. 多余的限制语C. 划分不全D. 限制不当4. “犯罪就是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这一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B)A. 定义含混B. 定义过窄C. 以比喻代定义D. 同语反复5. “大学生”与“共青团员”两个概念之间是( C )A. 真包含关系B. 真包含于关系C. 交叉关系D. 反对关系6. 在“这片森林方圆二百里”这一判断中,森林是一个( B )A. 普遍概念B. 集合概念C. 单独概念D. 负概念7. 下列各组概念属于属种关系的是( B )A. “山西省”与“太原市”B. “山西的城市”与“太原市”C. “联合国”与“中国”D. “亚洲”与“中国”8. 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 A ) A. 定义B. 划分C. 限制D. 概括9. 某地有一年高考录取分数线为520分,招生委员会为了便于管理把考生的档案分成两类:一类是520分以上的,另一类是520分以下的.招生委员会所做划分的错误在于( A )A. “划分不全”B. “层次不清”C. “子项相容”D. “多出子项”10. 不能限制的概念是( B )A. 普遍概念B. 单独概念C. 非集合概念D. 正概念11. 经济犯罪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走私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所以,走私活动是经济犯罪.这一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B )A. “四概念”B. “中项不当周延”C. “大项不当周延”D. “小项不当周延”12. 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都是准予离婚的,这个案件不是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所以,这个案件不是准予离婚的.这一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C )A.“四概念” B. “中项不当周延” C. “大项不当周延D. “小项不当周延”13. “法律逻辑学是电大法律专业的必修课,法律逻辑学不是电大理科学生的必修课,所以,电大法律专业的必修课不是电大理科学生的必修课.” 这一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D)A. “四概念”B. “中项不当周延”C. “大项不当周延”D. “小项不当周延”14. 主谓项都不周延的性质判断是( C )A. 全称肯定判断B. 全称否定判断C. 特称肯定判断D. 特称否定判断15.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这一判断是( A )A. 全称肯定判断B. 全称否定判断C. 单称肯定判断D. 特称肯定判断16. “《廉政准则》是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这一判断是( C )A. 全称肯定判断B. 全称否定判断C. 单称肯定判断D. 特称肯定判断17.“鲁迅是思想家,鲁迅是文学家,所以,文学家是思想家.”这一三段论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D )A. “四概念”B. “中项不当周延”C. “大项不当周延”D. “小项不当周延”18. 主谓项都周延的性质判断是( B )A. 全称肯定判断B. 全称否定判断C. 特称肯定判断D. 特称否定判断19.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所以,有些具有强制性的是义务教育”这一推理是( A )A. 换质法推理B. 换位法推理C. 换质位法推理D. 对当关系直接推理20. 性质判断的质是( A )A. 性质判断的联项B. 性质判断的主项C. 性质判断的谓项D. 性质判断的量项21. “一场足球比赛的结局甲队或者赢或者输.”这一选言判断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C)A. 选言肢判断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B. 选言联结项使用错误C. 选言判断选言肢不穷尽D. 选言肢判断内容虚假.22. “一种溶液或者是酸性的或者是碱性的.”这一选言判断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B)A. 选言肢判断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B. 选言判断选言肢不穷尽.C. 选言联结项使用错误D. 选言肢判断内容虚假23. 古希腊柏拉图学院的门口树着一块牌子:“只有懂几何者方可入内”.一天,来了一群不懂几何的人.如果牌子上写的内容得到准确理解和严格执行,那么,以下哪一项是真的?(D)A. 他们会被允许进入B. 他们是否会被允许进入,不确定C. 他们可能会被允许进入D. 他们一定不会被允许进入24. 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无效式是(C)A. 肯定后件式B. 否定前件式C. 肯定前件式D. 肯定否定式25.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判断是(D)A. 联言判断B. 假言判断C. 相容选言判断D. 不相容选言判断26. 下列判断是复合判断的有 (A) A. 联言判断B. 性质判断C. 关系判断D. 全称肯定判断27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无效式是(A)A. 肯定后件式B. 否定后件式C. 肯定前件式D. 肯定否定式28. “这一案件的案犯是甲或者乙” 这一判断是 (C)A. 联言判断B. 假言判断C. 相容选言判断D. 不相容选言判断29.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推理是 (A)A. 联言推理的合成式B.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C. 相容选言推理D. 不相容选言推理30. 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是 C A. 否定后件式B. 肯定否定式C. 否定肯定式D. 肯定前件式31. “犯了盗窃罪是应被判刑的,某甲有小偷行为.因而某甲是应被判刑的.”所犯的逻辑错误是(D)A.转移论题B. 自相矛盾C. 模棱两可D. 偷换或混淆概念32. 甲:“B经常为赌博提供场所,这是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我认为应该把B拘留起来,处以一千元罚款.你的意见如何?” 乙:“B的为人并不坏,平日乐于助人,只是他的性格软弱一些,缺乏斗争性.”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B)A. 偷换或混淆概念B. 转移论题C. 自相矛盾D. 模棱两可33. 不适合反对关系的逻辑规律是 (C)A. 同一律B. 不矛盾律C. 排中律D. 充足理由律34.“甲:我看这个案子厂方能胜诉. 乙:我看正相反.丙:我认为你们说的都不对.”丙犯的逻辑错误是(D)A. 偷换或混淆概念B. 转移论题C. 自相矛盾D. 模棱两可35. “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这段话违反的逻辑规律是 (B)A. 同一律B. 不矛盾律C. 排中律D. 充足理由律36. “在一片漆黑的大楼里,只有一点灯光在闪烁.”这段话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C)A. 偷换概念B. 模棱两可C. 自相矛盾D. 转移论题37. 我认为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辨护”是不对的,•罪犯怎么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这段话违反的逻辑规律是 (A)A. 同一律B. 不矛盾律C. 排中律D. 充足理由律38.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命题从逻辑规律的角度来分析违反的逻辑规律是(A)A. 违反同一律B. 违反不矛盾律C. 违反排中律D. 违反充足理由律39. 甲问:“该犯是否可以缓刑?”乙答:“该犯曾立过功,对他的判决是过重了些.” 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D)A. 偷换或混淆概念B. 自相矛盾C. 模棱两可D. 转移论题40. “价值规律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 所犯的逻辑错误是(B)A. 模棱两可B. 自相矛盾C. 偷换概念D. 转移论题41. 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共同之处在于( A )A. 都断定至少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B. 只能有一个选言肢是假的..C. 只能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D. 选言肢是可以同时为真的.42. 证明中的选言证法所运用的推理是( A )A. 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B. 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C. 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D. 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43.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继续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推理是( A ) A. 三段论推理B. 对当关系直接推理C. 关系判断间接推理D. 换质位法推理44. 类比推理的思维进程是 ( B )A. 由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推出特殊性知识为结论B. 由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特殊性知识为结论C. 由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D. 由个别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为结论45. 前提考察的同类事物的数量多少对结论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归纳推理是 ( C )A. 完全归纳推理B.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C. 科学归纳推理D. 概率归纳推理46. “禁止违反规定选拨任用干部”与“必须不能违反规定选拨任用干部”两个判断之间的关系是 ( )A. 等值关系B. 反对关系C. 下反对关系D. 差等关系47. “党员领导干部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 是 ( B )A. 真值模态判断B. 规范模态判断C. 性质判断D. 关系判断48. 在“上海世博会是一次规模巨大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全球盛会.”这一判断中,“上海世博会”是 ( C )A. 普遍概念B. 集合概念C. 单独概念D. 负概念49.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作为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B )A. 以比喻代定义B. 定义过宽C. 定义过窄D. 同语反复50. “要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还须有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作风.”这一判断是 ( A )A. 联言判断B. .相容的选言判断C. 不相容的选言判断D. 假言判断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1. “将人分为成年人、未成年人、男人和女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A, 划分标准不一B. 子项相容C. 划分不全D. 多出子项E. 以分解代替划分2. 概念概括的规则有( CD )A. 概括必须由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B. 概括的极限是单独概念C. 概括必须由种概念推演到属概念D. 概括的极限是哲学范畴E. 概括必须由部分推演到整体3. 下列概念不能划分和限制的是( BC )A. 泰山B. 著名逻辑学家C. 发展中国家D. 月亮E. 演绎推理4. 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不同,概念可分为( DE )A. 集合概念B. 非集合概念C. 正概念D. 单独概念E. 普遍概念5. “商品是有价值的”.其中,“商品”这个概念是( BCD )A. 单独概念B. 非集合概念C. 正概念D. 普遍概念E. 集合概念6. 下列各组概念中不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ACDE )A. “毛泽东选集”与“纪念白求恩”B. “单独概念”与“概念”C. “青年”与“团员”D. “负判断”与“否定判断”E. “太阳系”与“地球”7.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可分为( CD )A. 集合概念B. 非集合概念C. 正概念D. 负概念E. 普遍概念8. 下列概念概括错误的是( ABCE )A. “太原市”概括为“山西省”B. “亚洲”概括为“中国”C. “车间”概括到“工厂”D. “刑法”概括为“法律”E. “山西电大”概括为“中央电大”9. 下列各题中混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包含逻辑错误的有()A. 这个县的果品公司专门调拨了三十万公斤本地产的水果给外地,每斤才两角钱.B. 这个书店上半个月就卖出四万七千多本书籍.C. 我们村去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由于较好地贯彻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仍然获得了亩产口粮983斤的好收成.D.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E.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10. 同一个邻近属概念下的种概念间的全异关系,又可以分为( AB )A. 矛盾关系B. 反对关系C 交叉关系D. 属种关系E. 真包含关系11.判断和语句的关系表现为:( ABCDE )A. 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B. 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C. 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D.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表现形式E. 判断和语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2. “这个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这个行为不是合法行为.”这个推理是()A. 非演绎推理B. 换位法推理C. 换质法推理D. 省略三段论E. 演绎推理13. 在三段论前提和结论中都出现的项有( AB )A. 大项B. 小项C. 中项D. 主项E. 谓项14. “凡金属都是导电的,所以,导电的都是金属.”这一推理是( BC )A. 正确的换位法推理B. 错误的换位法推理C. 违反“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D. 换质法推理E. 省略三段论推理15. 下列换位法推理错误的是( ABD )A. 凡法律都带有强制性,所以,带有强制性的都是法律.B. 有些被告不是罪犯,所以,有些罪犯不是被告.C. 有些被告是罪犯,所以,有些罪犯是被告.D. 有的电大学员不是党员,所以,有的党员不是电大学员.E. 有的电大学员是党员,所以,有的党员是电大学员.16. 判断的基本逻辑特征( AB )A. 任何判断都必须有断定B. 任何判断都必须有真假C.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D. 语句是判断的逻辑特征E. 判断不一定有真假17. 违反三段论“前提中不周延的大项或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AC)A. 大项不当周延B. 中项不当周延C. 小项不当周延D. “四概念”错误E. 两否定前提得结论18. 三段论推理中包含的三个项是 ( CDE ) A. 主项B. 谓项C. 大项D. 中项E. 小项19. “经济犯罪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走私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所以,走私活动是经济犯罪.”这一推理是(BCDE)A. 正确的三段论推理B. 错误的三段论推理C. 非演绎推理D. 违反“中项在前提中必须至少周延一次”规则E. 犯“中项不当周延”的逻辑错误.20.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粗放式发展不是科学发展,所以,粗放式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推理是()A. 三段论B. 演绎推理C. 错误的三段论D. 犯中项不周延逻辑错误E. 犯大项不周延逻辑错误21. 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有效式是( AB )A. 肯定前件式B. 否定后件式C. 肯定后件式D. 否定前件式E. 否定肯定式22. 一部较差的翻译作品,或因原作水平不高,或因译者的水平不高.现已知这部较差的翻译作品的译者水平不高.所以,不是因为原作水平不高.这个推理是()A. 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B. 相容选言推理C. 不相容选言推理D. 正确的推理E. 错误的推理23. 联言推理的基本形式有( AB )A. 分解式B. 合成式C. 否定肯定式D. 肯定否定式E. 肯定前件式24. 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有( ABCD )A.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B.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C.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D.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E. 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进件25.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规则有ABCDA.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B. 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C.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D.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E. 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26. 只有掌握线索,才能顺利破案.某公安局掌握了线索.所以,某公安局一定能顺利破案.这个推理是A. 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B. 必要条件假言三段论C. 不相容选言推理D. 正确的推理E. 错误的推理27. 假言联言推理的基本形式有 ABCDA. 简单构成式B. 简单破坏式C. 复杂构成式D. 复杂破坏式E. 肯定否定式28. 假言选言推理的基本形式有ABCDA. 简单构成式B. 简单破坏式C. 复杂构成式D. 复杂破坏式E. 否定肯定式29. “如果刺激老虎,那么它要吃人;“如果不刺激老虎,那么它要吃人;或者刺激老虎或者不刺激老虎;总之,老虎是要吃人的.”这一推理是A. 二难推理B. 三难推理C. 假言选言推理D. 假言联言推理E. 假言三段论推理30. 下列属于演绎推理的有 ABDEA. 三段论推理B. 选言推理C. 类比推理D. 联言推理E. 假言推理31. 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有( ABCD )A. “混淆概念”B. “偷换概念”C. “转移论题”D. “偷换论题”E. “模棱两可”32. 下列判断中不能用完全归纳推理推得的是 ( )A. 人皆有死B. 我班有10名党员C. 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D. 24和28之间没有质数E. 天下乌鸭一般黑;33. 下列违反不矛盾律的是( DE )A. 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去指称同一个思维对象B. 用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去指称同一个思维对象;;C. 用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概念去指称同一个思维对象;D. 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判断同时予以肯定E. 对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同时予以肯定;34.“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北京人口超过700万,•上海人口超过700万,天津人口超过700万,重庆人口超过700万,因此,我国所有直辖市的人口都超过700万.”这一推理是( )A. 必然性推理B. 或然性推理C. 不完全归纳推理D. 完全归纳推理E.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35.“这次汽车撞人,司机既不是有意的,也不是无意的.所以,我们既不能说他有罪,也不能说他无罪.”这句话违反的逻辑规律和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 违反不矛盾律B. 违反排中律C. 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D. 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E. 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36. 排中律适应的关系是( AD )A. 矛盾关系B. 反对关系C. 差等关系D. 下反对关系E. 交叉关系37. 任何论证都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的 ( ABC )A. 论题B. 论据C. 论证方式D. 前提E. 结论38. 下列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的有( )A.. 广大农民无数次观察到冬天下大雪,第二年收成就好.因而得出结论:“瑞雪兆丰年”.B..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处,它就逐渐失去了绿色;把它重新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就又逐渐重新获得绿色.由此可得出结论:光和植物产生绿色有因果关系.C. 在一具尸体检验中,法医除了发现死者体内有超出常人正常含量的砷的残余物外,没有发现其他的致命伤痕和疾病.法医推测,此人可能是砷中毒死亡.D. 某人失踪多日,后在水库发现其飘浮的尸体.因该人家中近期连遭不幸,他精神非常痛苦.所以公安人员推测该人是自杀身亡的.E. 在非洲,进行考察的动物学家们通过几年的观察,看到的狮子都是吃饱后就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于是就断定:所有非洲狮子吃饱后都懒得动.39. 下列运用回溯推理得出结论的有()A. 广大农民无数次观察到冬天下大雪,第二年收成就好.因而得出结论:“瑞雪兆丰年”.B.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处,它就逐渐失去了绿色;把它重新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就又逐渐重新获得绿色.由此可得出结论:光和植物产生绿色有因果关系.C. 在一具尸体检验中,法医除了发现死者体内有超出常人正常含量的砷的残余物外,没有发现其他的致命伤痕和疾病.法医推测,此人可能是砷中毒死亡.D. 某人失踪多日,后在水库发现其飘浮的尸体.因该人家中近期连遭不幸,他精神非常痛苦.所以公安人员推测该人是自杀身亡的.E. 在非洲,进行考察的动物学家们通过几年的观察,看到的狮子都是吃饱后就懒洋洋地躺在地上.于是就断定:所有非洲狮子吃饱后都懒得动.40. 不矛盾律适应的关系是( AB )A. 矛盾关系B. 反对关系C. 差等关系D. 下反对关系E. 交叉关系41. 下列限制中属于缺少限制语的有 ( ABC )A. 对于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我们都应学习和借鉴B. 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C. 我们应当坚决抵制西方思想的侵入D. 青年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防止知识老化.E. 他收到了数百封书面表扬信42. 论证的三要素是 ( ABC )A. 论题B. 论据C. 论证方式D. 前提E. 推理43. 推理的正确性与逻辑性的关系可表述为:( ABCD )A. 凡正确的推理必定是有逻辑性的推理B. 凡不正确的推理,却不一定是没有逻辑性的推理;C. 凡有逻辑性推理,不一定是正确的推理;D. 凡没有逻辑性推理,必定是不正确的推理.E. 凡有逻辑性推理,一定是正确的推理;44. 逻辑基本规律的基本特征有 ( )A. 客观性B. 普遍性C. 确定性D. 复杂性E. 多样性45. 下列各组概念不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 ABDE )A. “环境污染”与“化学污染”B. 亚洲”与“中国”C. .“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D. .“三农”与“农民”E. “山西省”与“太原市”46. 以“如果不能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就不可能在事业发展上有新突破.”为前提进行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其小前提可以是 ( AD )A. 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B. 不能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突破C. 不可能在事业发展上有新突破D. 可能在事业发展上有新突破E. 在解放思想上没有新突破47.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 ABC )A. 前提与结论的联系不同B. 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C. 思维的进程不同D. 前提与结论的数量不同.E. 思维的结论不同48. 非集合概念中类与分子的关系是 ( AB )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 属与种的关系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E.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49. 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可靠性程度的条件是 ( ABC )A. 前提中被考察的对象情况要尽量增多B. 注意搜集可能出现的反面事例C. 尽可能选择具有广泛性的对象情况D. 对对象与属性的因果联系的分析要正确E. 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情况50. 科学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 AC )A. 推理的根据不同B. 前提数量对结论可靠性的作用不同C. 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D. 思维的进程不同E. 因果关系不同三、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1. 概念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 B. 正确2. 任何概念都要通过语词来表达B. 正确3. 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 B. 正确4. 属种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 B. 正确5. 二分法是把一个属概念分为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种概念的划分方法.A. 错误6. 单独概念不能限制 B. 正确7. 哲学范畴不能概括 B. 正确8. 定义有检验概念是否明确的作用 B. 正确9. 定义项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外延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窄 A. 错误10. 定义项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外延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定义过宽 B. 正确11. 否定判断的谓项都是不周延的.A. 错误12. 否定判断的谓项都是周延的.B. 正确13. 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B. 正确14. 任何一个三段论,其中的每一个词项必须并且只能在两个性质判断中各出现一次.B. 正确15. 凡没有逻辑性的推理,不一定是不正确的推理.A. 错误16. 凡有逻辑性的推理,不一定是正确的推理.B. 正确17.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B. 正确18. 判断有民族性,语句无民族性A. 错误19. 语句是判断的语言表达形式B. 正确20. 任何一个三段论必须有也只能有三个不同的词项.B. 正确21. 联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P或者q A. 错误22.选言推理有相容和不相容两种类型.B. 正确23. 只要选言判断的选言肢是穷尽的,那么该选言判断就是正确的.A. 错误24. 相容选言推理的无效式是肯定否定式.B. 正确25. 如一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单独引起某一后果,同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也不能引起这一后果,这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这个后果的充分条件.A. 错误26. 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是否定肯定式B. 正确27.选言判断的选言肢必须穷尽是一个选言判断正确的必要条件.B. 正确28. 区分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关键是看其各个选言肢是否可以同真.B. 正确29. 无论是相容的选言判断还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都要求选言肢必须穷尽.B. 正确30. 如果一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单独存在都可引起同一后果,那么这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这个后果的必要条件.A. 错误31. 任何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三部分组成的.B. 正确32. 同一律是关于思维确定性的规律.B. 正确33. 类比推理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逻辑形式.B. 正确34. 不矛盾律不适合于反对关系.A. 错误35. 论题大体上相当于推理的前提.A. 错误36. 逻辑论证可先于实践探索真理.B. 正确37. 排中律不适合于下反对关系A. 错误.38. 科学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必然性.A. 错误39.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B. 正确40. 演绎推理为归纳推理提供前提.A. 错误41 类比推理具有生动的说明作用 B. 正确42. 列举是揭示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A. 错误B. 正确43. 概念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A. 错误B. 正确44.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对前提数量的要求不同. B. 正确。
逻辑基本规律1.
松鼠问题
一位猎人:我 们绕松鼠转了 一圈,因为树 下留下了一圈 脚印。
另一位猎人: 我们没有绕松 鼠转一圈,因 为没有看到松 鼠的尾部。
违反同一律
马克。吐温 马太福音第六章二十节“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三)正确理解同一律
同一律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总是一成不 变的,所要求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 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
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 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则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加以运用。
混淆概念
例析: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姑 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 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 张贰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
偷换概念
例析:
甲: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 乙:不能那样说,骄傲会使人落后。
少校痛苦地说。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 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英国数学家拉姆齐
悖论有两种:语义悖论和逻辑悖论。
语义悖论:认识论悖论,涉及语义、 意义、命名、定义等。
逻辑悖论:语法悖论,不涉及内容, 只涉及类、关系。
对悖论的认识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 由于违反逻辑规律,有人认为是由于 概念或命题的自我涉及,有人认为是 忽视了不同的语言层次,有人认为人 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之 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矛盾律要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
错误
自相矛盾:对关于同一思维对象的两个 具有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判断 同时予以肯定,造成概念自毁或命题逻 辑矛盾。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三、 排中律
排中律是使思维和语言表达保持明确性的一条规律。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谈到革命人民应该如何 对付国内反动派的时候说:“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两者必居其一”,“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这是对排中律的一个形象生动的说明,也是运用排中律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既不想把老虎打死,也不想被老虎吃掉”,那他就是违反了排中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是群众,所以他是真正的英雄。
在这个三段论中,“群众”这个概念也没有保持同一内容,前一个“群众”是指亿万群众组成的整体,后一个“群众”是指某一个人。由于违反了同一律,而造成推理上的“四概念错误”。
我们知道,概念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在词汇学上叫“多义词”。为了保持概念的同一性,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使用多义词要特别谨慎细心。一段话或一段文章中,一个词的词义要保持一致。这也就是说:在一段话或一段文章中,如果一个词语表达某一个概念,它就必须都表达这一个概念,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或几个概念。
同一律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说,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论题也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任意转换。有一本讲逻辑的书引用了一段文章作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这里转引如下:
逻辑同一性原则
逻辑同一性原则一、什么是同一律同一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前后一致的。
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可用公式表示为:P是P也可表示为:如果P,则P。
公式中的P可以是任一的概念、判断等。
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什么事物就是什么事物,而不能是其他的事物;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属性,就是什么属性。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概念已经确定在某一意义下使用(即具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那么,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都必须保持同一个意义(即保持同一的内涵和外延),不能随意改变,不能与别的概念混同。
例如:“粉笔”这个概念,它反映的是“能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具”这类事物,它就反映了这类事物,不能又反映铅笔这类事物。
“大学生”这个概念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其内涵是“在高等院校里学习的学生”,其外延是古今中外的一切大学生,我们不能把在中学读书的个子高大的学生称为“大学生”,也不能把参加成人中等教育学习的年龄大的学生叫做“大学生”。
同一律在判断方面的要求是:一个判断断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就必须断定这个事物具有某种属性;一个判断是真的,那么它一定就是真的,如果一个判断是假的,那么它一定就是假的。
例如:“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驱者”这个判断,它断定了孙中山先生具有革命先驱者的属性,它就必须断定孙中山先生具有革命先驱者的属性,而不能又断定他不具有这个属性;如果这个判断是真的,它就一定是真的,不能又说它是假的。
“鲸鱼是鱼”这个判断,它断定鲸鱼属于鱼这个类,就必须断定鲸鱼属于鱼这个类。
如果这个判断是假的,它就一定是假的,不可能又是真的。
二、同一律的作用(1)遵守同一律能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思维的确定性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思维具有确定性的条件下,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2)遵守同一律有利于交流思想。
如果我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不遵守同一律,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使用的概念、判断等,时而是这种含义,时而又是另一种含义,思想就会产生混乱,这样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概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本规律就是相对于特定规律而言的。
我们以前曾经谈过许多逻辑规则,比如定义规则、分割规则、三段论规则等等。
这些逻辑规则相对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裕理由律这四条逻辑规律来说,都具有特殊性。
它们只在特定的思想逻辑形式里有效率。
相对于这些逻辑规律来说,逻辑的基本规律则具有普遍性,就是对这些规则的进一步归纳。
因而它们广泛地适用于于各种思想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把它们称作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普遍有效性。
逻辑规律是思维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对一切思维过程都有制约作用。
任何正确的思想,无论是概念、命题还是推理,都必须具有确定性。
有确定的内容,确定地反映客观对象,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一特征。
同一律明确提出任何思想与自身同一,矛盾律建议思想不自相矛盾,排中律则确定两个矛盾思想的中间可能性。
严格遵守这三条规律就是思想具备确定性的必要条件,违背了它们的建议,则势必犯下逻辑错误。
这从逻辑规律在思维中的促进作用说道的。
再者,充足理由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它是思想具有论证性的必要条件。
违反了它的要求,同样犯逻辑错误。
1二、客观必然性。
逻辑规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思维自身的规律,因此有其主观性。
但逻辑规律不是同客观事物毫无关系的纯思维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即一切客观事物在其存在时必须具有的规律。
因为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只能是该事物而非他物;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不能是虚无;一切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一切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三、逻辑思维具备确定性和论证性的特征。
其中,思维的确定性又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就是有关思维具备确定性的规律,充裕理由律就是有关思维具备论证性的规律。
数学和逻辑学:为什么逻辑是一切的基础,学好逻辑学才能学好数学
数学和逻辑学:为什么逻辑是一切的基础,学好逻辑学才能学好数学展开全文数学和逻辑学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公理的正确性,以及逻辑的严密性,因此数学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像欧几里得几何这种数学体系,完全依赖于逻辑。
但是,数学和逻辑又是完全独立的两门学问,不能混为一谈。
一般认为,逻辑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它的基本原理其实都是大白话,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很有道理,更关键的是,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那些看似大白话的基本原理。
同一律:苹果就是苹果,不是橘子首先要说的是同一律,它通常的表述是,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这句大白话背后的含义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个体,不是群体。
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什么事物。
苹果就是苹果,不会是橘子或者香蕉。
因为有同一律,我们才可以识别出每一个个体,这在数学上可以用A=A这样的公式表示,而且当一个个体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去之后,它就不会在原来的地方而会出现在新的地方。
同一律:苹果就是苹果,不是橘子·比如我们有一个等式X+5=7,当我们把5从等式的左边移到右边去之后,就变成了X=7-5,等式的左边只有X,不可能再有5这个数字了。
·很多孩子解方程,把数字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同时,忘记了把原来的数字消去,最后题做错了,自己还有家长只是觉得粗心了而已。
其实在每一次粗心的背后,都有概念不熟悉的深层次原因。
具体到这个问题,就是根本不理解同一律。
同一律:苹果就是苹果,不是橘子同一律在集合论中特别重要,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必须都是独一无二的。
比如我们说整数的集合,里面只能有一个3,不能有两个,如果有两个,就出错了,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在违反同一律,一个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偷换概念,具体讲就是把不同含义的概念使用了同一个名称,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
同一律:苹果就是苹果,不是橘子人有些时候偷换概念是不自觉的,比如很多词的含义有二义性,他搞不清楚,造成了自己头脑的混乱,或者把一个个体和一个集合等价起来,以偏概全。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下面再举两例说明.-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下面再举例说明.-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1919年,英国着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这是数学史上着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三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下面举例说明.-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中张老师和赵老师的推测形式分别是"如果P 则Q"和"P并且非Q",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推测成立且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因此,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推测均不成立,即事实上余涌考上了清华.因此,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即E项为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守同一律免犯逻辑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没有严谨的思维则又是学好数学的硬伤.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违反逻辑思维的规律而产生错误屡见不鲜.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或判断与其自身应同一,反映同一个对象的思想是确定的,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个含义,不能偷换它的含义,这人人皆知的朴素的规律,实际上就是逻辑学中的基础定律——同一律. 要避免产生逻辑性错误,首先必须遵守同一律,那么在数学解题中到底有哪些违反同一律而产生逻辑性错误呢?本文试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一、以点代面
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共性的一般规律对个体而言必成立,但反之则未必然,特殊的个性特征不一定能反映出整体的一般规律,不能以点代面.
例1 已知函数f (x)=(a+1)x2+a2x+a2-1为奇函数,求a的值.
错解1:由函数f (x)=(a+1)x2+a2x+a2-1为奇函数得
f (0)=0,得a= ±1.故所求的a的值为±1.
错解2:因为函数f (x)=(a+1)x2+a2x+a2-1为奇函数,故f (-1)=-f (1),即f (-1)+f(1)=0,2(a+1)+2(a2-1)=0,a2+a=0,故a=0或a=-1.
分析:a=1时, f (x)=2x2+x不合题意;a=0时,f (x)=x2+1,也不合题意;而a=-1时,f (x)=x,符合题意,因此所求a的值为-1.
评注:上述两个错解的原因均是以点代面,即以特殊来代替一般,奇函数虽然可以推出“f (0)=0、f (-1)+f(1)=0”成立,但反之不成立.即“函数f (x)=(a+1)x2+a2x+a2-1为奇函数”是“f (0)=0、f (-1)+f(1)=0”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故最后所求得的值必须进行验证.
二、扩大外延
在数学解题中,最常见的扩大外延错误就是将变量的范围扩大,原因常在于
增加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例2 已知二次函数f (x)=ax2+bx,满足1≤f (-1)≤2,3≤f (1)≤4,求f (-2)的取值范围.
分析:上述解答的错误在于扩大了外延:由1≤f (-1)≤2,3≤f (1)≤4先求出a,b的范围,再求出f (-2)的取值范围,结果范围被扩大了,而应这样解答:由待定系数法可得f (-2)=3f (-1)+f (1),再由1≤f (-1)≤2,3≤f (1)≤4可得所求的范围[6,10].
三、类比错误
人们总习惯于把感悟到的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类似信息进行比较,然后迅速进行内化并形成新知,这就要求必须合理选择类比对象,并搞清它们间的异与同.
例3 正方体容器中AC1盛满水,E,F,G分别是A1B1,BB1,B1C的中点,若三小孔分别位于E,F,G三点处,则正方体中的水最多会剩下原体积的
例 4 有两个命题:①如果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那么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②如果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分别平行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那么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为
A.①为真命题②为真命题
B.①为真命题②为假命题
C.①为假命题②为真命题
D.①为假命题②为假命题
错解:选A.
分析:由平面几何知,“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以及“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均是真命题,难道在立体几何中这样的类比一定成立吗?不妨举反例:如图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A1-AD-B 的两个面分别与二面角C-DD1-B的两面垂直,但它们的大小分别是90°与45°,
既不相等也不互补.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四、转化不当
数学解题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但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原则,转化不当是很多同学在解题时最常犯的逻辑性错误.
例5 已知向量a=(-2,-1),b=(λ,1). 则a与b夹角θ为钝角时,λ的取值范围为
将n用n-1代换得:
a1b1+a2b2+…+an-1bn-1=2n(2n-3)-1
两式相减即得bn=2n.故存在等比数列{bn},bn=2n,使a1b1+a2b2+…+anbn=2n+1(2n-1)-1成立.
分析:上述解答在于转化不当,由:a1b1+a2b2+…+anbn=2n+1(2n-1)-1及a1b1+a2b2+…+an-1bn-1=2n(2n-3)-1,两式相减即得bn=2n.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n≥2”,
即n≥2时,bn=2n,而在n=1时,由a1b1+a2b2+…+anbn=2n+1(2n -1)+1得,b1=1,故存在数列{bn},{bn}=
时,使得a1b1+a2b2+…+anbn=2n+1(2n-1)-1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五、假设错误
当研究一个一时难以确定的问题时,常常会进行一些假设,借此增加解题条件,拓宽解题途径,但最后必须判断这个假设是否能够成立,否则就会犯假设错误.
分析:对于图3,由于此时BE+DE<BD,从而图3的情形不可能,应舍弃.因此本题实际上第一种假设是不存在的,是犯了假设错误,从而所求的正确答案为A.
六、偷换概念
把思想内容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混为相同概念而互相代替或实际进行的判断与需要解决的判断不是一回事,这种错误可称为偷换概念.
例8函数f (x)在[a,b]上单调,且f (a)·f (b)<0,则方程f (x)=0在区间[a,b]上
A.无实根B.至多有一实数根
C. 有且只有一实数根D.至少一实数根
错解:选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