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大战略吗?
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
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哪些?| 国家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
战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或国家利益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
不同国家对于国家战略的定义各不相同,国家战略就是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是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
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
国家战略的使用最早出自美国,并将其正式列为军事用语。
国家战略概念来源于大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大战略概念传入美国,到战后逐渐演变成为国家战略,并将其正式列为美国军事术语。
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使用军事力量的同时,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许多国家对国家战略的研究正在开展之中,学术界对它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日本给国家战略下的定义是:"为了达成国家目标,特别是保证国家安全,平时和战时,综合发展并有效运用国家政治、军事、心理等方面力量的方策。
"原苏联及东欧国家不使用国家战略的概念。
有的把它等同于大战略;有的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在于大战略是运用国家力量,达成军事目标,而国家战略则是运用国家力量,达成国家总体目标。
80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也开始了对国家战略的探讨,主要是从区别于大战略的意义上来认识和使用国家战略概念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虽然中国未在正式文件中使用国家战略这一概念,但它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之中。
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尚无统一认定,有的认为,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
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
中国的战略体系不使用"国家战略"的称谓。
国家战略物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家物资储备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正司局级机构,负责拟订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战略和规划,组织国家战略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和日常管理。
中国战略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战略的现状及未来美智库战略预测公司负责人弗里德曼3月6日发文针对中国战略现状及未来展开了分析,指出虽然中国陆基导弹系统强大,但却存在容易受到巡航导弹、飞机、无人机攻击和其他类型攻击的弱点。
而且,中国打持久战的能力有限,其导弹战略也只有在有效侦察能力配合下才能发挥作用。
文章称,维护国内安全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核心战略利益,而国家安全取决于对四个非汉族缓冲区的控制:东北、内蒙古、新疆和西藏。
确保这些地区的安全,意味着中国可免受来自西部草原以及南部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的任何直接攻击。
控制这些缓冲地区不但为中国提供了丛林、高山、草原和西伯利亚荒原等难以跨越的地理屏障,还为其提供了可把任何敌对者置于劣势的防御纵深。
目前,中国西藏和新疆地区一直不安定,其中以西藏的情况最为棘手。
只要印度和中国仍被喜马拉雅相隔,两国就不可能发生直接大规模冲突。
两国都经受不起在那种地形中的大规模战争。
不过,如果中国和印度要穿过喜马拉雅,在山系另一侧建立军事存在,那么两国会出现彼此威胁的情况。
对印度而言,如果中国部队大规模进入巴基斯坦,那么这种威胁就会出现。
对中国而言,如果大规模印度部队进入西藏,这种威胁也会出现。
因此,中国一直做势派大量部队进入巴基斯坦,但实际上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实际驻军并不感兴趣——哪怕是针对印度的。
而且,中国也无意在巴基斯坦采取安全行动。
同样的,在西藏发生重大变动时,印度也不会派军进入。
对印度来说,虽然没有中国部队的独立西藏会很有吸引力,但其却并不想向那里派驻大量部队。
西藏发生动乱可能会得到印度的稍许鼓励和支持,但并达不到威胁中国控制的程度。
中国的重点是维持国内稳定。
维持国内稳定要求资源转移,而这反过来要求中国沿海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以产生资金来流往内陆。
如果出口流动和原材料进口活动停止,国内收入会迅速下降至可能发生政治动乱的程度。
(现在的中国不可能发生变革,但社会紧张局势正在加剧,中国必须利用其安全机构和解放军和控制这些紧张局面。
中国未来的大国战略设想
中国未来的大国战略设想中国战略网作者:海洋萍踪 2010-09-28在最近看了两篇时事论文深受启发,一篇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赵可金的《制定中国大战略,中国不能再犹豫》文章,另一篇是网络战略专家南海先生的《中国该如何制定未来的国家大战略》;他们都认为中国该有一个像毛主席对第三世界划分那样的大战略,而现在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战略走向一直模糊不定,不敢表态,说这样有可能使国民忘记了我是谁,我再干什么,找不到标准。
这篇文章很好,说出了我们的战略盲区;而更让我兴奋的是南海先生的对这一大战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与我长久以来的设想不谋而合,使我甚为欣慰;只是他的设想还相对比较模糊,不够具体,不具备可操作性,作为国家战略决策的指导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合适,我才觉得十分有必要写一篇战略性的文章;本文能够成文,非常感谢两位先生,尤其是南海先生;那么未来的中国该不该有一套像模像样的大战略理论呢?且听海洋萍踪给你一个全面的分析。
其实中国的主体国家战略走向应该是“一洲两洋战略目标”、“内外平衡的大三角战略理论指导思想”与“西进、东出、南下、北上的四大战略突围方向”三位一体的完整的主体国家战略体系格局;充分以内外两个三角为互为依托,挤压俄罗斯、美国与印度生存空间;与这三个现实与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既竞争又合作,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整体指导思想;使我们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实现我们的大国崛起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中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圈。
下面我就具体的解说“一洲两洋”、“内外两大三角”与“西进、东出、南下、北上的四大战略突围方向”的理论内容及其实现的方法与步骤;首先、所谓的“一洲两洋战略目标”主要是指:一、“一洲”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尤其专指沿“乌拉尔山—里海—高加索山—伊朗高原”及其以东的亚洲远东地区;包括西伯利亚的北亚地区、中亚地区、南亚地区(含伊朗)、东南亚地区、东亚地区,为我国的主体国家战略目标区域;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多层大小不一的势力圈,它们有大中华经济势力范围(经济圈)、中华政治势力范围(行政管理圈)、中华军事势力范围(军事圈)、中华文化势力范围(中华文化圈)等不同的势力范围,保证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持续繁荣。
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重大战略调整
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重大战略调整【摘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行重大战略调整。
本文引言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现存问题,强调了调整战略的重要性。
在讨论了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这五个关键战略。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些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呼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重大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将能够适应全球经济变化,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平衡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重大战略调整,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开放政策,国际合作,未来发展方向,行动起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经济增长的背后,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随着全球化、技术革新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中国需要重大战略调整,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这一部分将就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为接下来的论述打下基础。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直面一个重要的问题: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进行重大战略调整。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和中国自身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环境变化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表现出了强大的增长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发展需要。
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前言:21世纪的大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是:首先,促进人类发展使十几亿中国人口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是指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包括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较高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其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包括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的GDP总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首位,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成为成熟技术应用大国,并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迅速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这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教育竞争力、金融竞争力以及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的差距。
第四;在全球格局中不称霸,但积极扮演和平与安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大国角色,对全球事务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利益需求是:中国是历史上文化大国,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大国,正致力于成为未来的综合性大国。
所有这些决定了她的战略定位及其选择不同于任何大国。
作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要,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面。
各种需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基本的生存权益需要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通过自助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国。
第一,主权需要。
它包括领土完整,内政不被干涉,是一国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稳定需要。
与主权需要一样,稳定需要同样涵盖了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内涵。
第三,发展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夺力量制高点。
第四,平等需要。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也不论国家制渡及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第五,正义需要。
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文化历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使命;即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感。
中国如何实现21世纪的国家发展目标取决于我们选择何种发展战略。
中国面临6大战略问题
联合早报网论坛中国面临6大战略问题(275) 2004-10-11中国面临6大战略问题现在我国可以说面临6大战略问题:1:包含台湾、钓鱼岛、南海、蒙古、新加坡在内的国家统一问题(参考:和平为主,武力和要胁并用);2:最能体现我国现行制度的优越性、解决广大农民贫困(三农问题)、节约土地、能源、实现资源集约化生产、扩大服务业规模和全民走向现代化的城市化问题(参考:建立大型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收复台湾以後,可花7年时间建设台海隧道,将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福建省和台湾省联接起来,组建东南超大级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大西安城市群等;在行政区划上,做重大调整。
撤消直辖市,建立大都市区。
全国可分为13个大都市区、20个省和5个自治区,它们分别是:大沈阳[原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一部分]、大大连[辽东半岛]、大北京[原河北省大部和内蒙古一部分]、大天津[原河北省一部分]、大青岛[原山东半岛和原江苏省连云港市]、大西安[原陕西省大部]、大成都[原四川川西]、大重庆[追加川东部分]、大武汉[原湖北省]、大南京[原江苏省大部和安徽省大部]、大上海[追加江苏省一部分和浙江省大部]、大广州[原广东省大部]和大香港特别行政都市区[追加广东省一部分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称呼上可称大****市(例如:大上海杭州市,原有的上海市区可直接称上海市),大都市区的行政区划和省级平行,但注重搞城市、工业和服务业。
省份和自治区也搞城市、工业和服务业,但集中在省会、首府和一、两个重点城市,主要搞农业和农厂品加工[台湾省例外]。
省份有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吉林省[省会?春]、山西省[省会太原]、山北省[省会大同]、直隶省[省会石家庄]、河北省[省会邯郸]、山东省[省会济南]、青海省[省会西宁]、甘肃省[省会难兰州]、河西省[省会洛阳]、河南省[省会郑州]、云南省[省会昆明]、贵州省[省会贵阳]、广西省[省会柳州]、海南省[省会海口]、湖南省[省会长沙]、江西省[省会南昌]、闽南省[省会厦门]、闽北省[省会福州]和台湾省[省会台北]。
中国未来发展
1.四大战略
2.政治 6.做世界大国
新兴发展中国家
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 所要面对问题有很多,比如在中 国的4大战略方向,除北方相对 稳定外,其余3大方向均不容乐 观,黄海方面的朝鲜问题、东海 的台湾、钓鱼岛问题,西面同印 度的领土纠纷,南海周边也是问 题重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恶 炒“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 论”,并以此来对中国说三道四; 更有本世纪日益频繁的负面事件, 诸如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等。
政治方面新方向
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还聚 集了2个世界经济前3的,金 砖4国中的3个,9个有核国 家中的5个以及世界上10支 最强大的军队中的 6支,其 中还有4支同中国发生过战 争或冲突。在新的世界格局 中如何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个重大挑。
经济方面新方向
亚太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就 2008年而言,亚太地区的GDP在全球的 比重就已超越美国的26%,占到全球的 33%。作为亚太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 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处于 俯瞰亚太、总揽全局的地位。战略上 要收拢拳头,稳住重心,力戒目标太 多分散力量,更要避免四面树敌。特别 是对美国既要寻求合作,更要加强战 略防范,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方面新方向
•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向 “自主创新”方向转变,国家制定了《十 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本世纪我国科 学技术应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能力 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 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 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 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等作为总体目标发展
:
•
世 界 大 国
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重大战略调整
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重大战略调整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善,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本文从经济专家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探讨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需要的战略调整,最后列举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二、挑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经济增长模式亟需转变: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大量投资和资源配置。
但这种增长模式已经达到了瓶颈,投资效率逐渐降低,经济增长面临很大的压力。
2.外部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经济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
中国的出口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3.经济结构转型难度大:中国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消费转型到高科技和服务业。
但由于制度体系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这种结构性转型非常困难。
4.人口老龄化: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逐渐明显,经济发展面临类似于欧美等国家的困境,如劳动力市场紧张、养老金体系需要改善等。
5.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战略调整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战略调整:1.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中国经济亟需从强调“基础设施投资”转变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需要更多的知识工作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更具创造力的企业家,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投入上,培育新兴领域,变得更具竞争力。
政府应该开展大规模的科技研发和国家创新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政策和税收支持。
2. 推进业态结构转型和升级政府需要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稳定的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中国的大国战略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大国战略与经济发展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成为了一个新兴大国。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中国不断探索和发展其大国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中国的大国战略在国际制度中,大国地位不仅意味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更具有一种文化传承和思想影响的基础。
对于中国而言,大国战略不仅要考虑内部的协调,也要处理好与其他主要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中国的大国战略,主要集中于地缘政治、海洋战略、经济独立性、文化传承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1. 地缘政治中国地理位置重要,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亚洲的文明古国,也曾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现在也重视其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自助努力的原则,不会将其自身利益牺牲在国际政治中。
但是,中国现在已经走出了这一阶段,开始更多地参与全球事务,其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2. 海洋战略对于中国的大国战略来说,海洋战略也是重要之一。
中国民族志向和国家利益都要求在海洋领域收获更多。
因此,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来保护其海洋权益。
3. 经济独立性中国独特的大国战略还体现在其经济独立性上。
中国已经非常依赖出口,也逐渐发展成一个基于出口的经济体。
因此,未来的大国战略中,中国必须考虑独立性、多元化经济渠道和多方面制定战略,以确保其经济安全。
4. 文化传承中国的大国战略还包括文化传承方面。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语言、信仰和哲学等多个方面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更加注重对其文化传承的保护和传承,这也是其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发展和利用,将有助于加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其更有市场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经济也将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因此,中国也需要更多地培养和利用其人力资源。
中国的经济大战略
中国的经济大战略概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中国的经济大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当前的经济大战略。
创新驱动中国的经济大战略注重创新驱动。
政府积极支持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国致力于成为创新的全球中心,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开放合作中国强调开放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
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并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
中国积极主张多边主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的开放合作战略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稳定。
区域发展中国的经济大战略也注重区域发展。
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
通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推动互联互通,中国希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区域经济环境。
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大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置于重要位置。
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通过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减排措施的实施,中国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结论中国的经济大战略以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和质量提升。
中国在实施经济大战略中,注重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实现经济增长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资料: [insert your references here]。
中国需要大的战略规划
作者: 黄平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国际关系研究
页码: 48-4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战略规划;中国发展战略;崛起过程;大国关系;再平衡;两岸关系;国际关系;对外环境
摘要:第一,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大的战略规划。
这么多年我们好像应对的东西太多,而战略层面的谋划、规划和布局则显得不足。
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当中应当有战略构想,中国发展战略是一个全局、总体性的战略,包括安全、国防、外交和经济等等方面的战略。
第二,应当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有一个总体的战略再来顺势而行,至少相对而言成本低一些,效率高一些,然后效果也会好一些,即使有所调整和改变。
第三,G2的提法我们没有接受。
对于现在提出的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三个层面的因素值得考虑:首先,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包括制度、价值、追求的。
中国外交需要大战略
部世界宣示 自己的和平意愿 ,但西方的思维中普遍认 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最终都会扩展到战略和
军 事方 面 。
质, 积淀成了让无数近代先贤痛心疾首的国民劣根性 。 这种劣根性的集 中体现 ,就是主奴根性太根深蒂固而 公共意识太过缺乏。 中国革命的成功, 只能证明我们破 坏一个 旧社会的成功 ,而建设一个新社会依然任重道
晰会增强中国行动的可信性 , 减少对手的战略误判。 清晰的国家大战略还有利于消解外界对 中国的疑
虑 。 界对 中国 的疑虑 有意识 形 态 和历史 的原 因。 外 西方
担当的重大责任就是 :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公民教育问
题 。笔 者认 为 , 是 中国社会 建 设基 础 的基础 , 中国 这 是
坏力可能反而会更大 。 所以,上述那种貌似合理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 荒谬的, 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这是长期 以来 由G P D 迷信产生的 G P决定论在社会建设中的反映。 中的 D 其
关键 就 是忽视 了中 国的基 本历 史 国情 ,忽视 了执 政 党
实力还不够强大 , 国际社会的警觉 尚不强烈 , 2 年 但 o
和进 步 。
个国家的现代化 , 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是社会的
现代化 , 是人的现代化。这是世界上所有走向现代化国 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当今的社会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社
事实上 ,民众的公共意识是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而 自然产生的,公共意识的培育不是市场经济应 该和能够承载的职能。市场经济所带来 的仅仅是民众
远 。特 别是 从计 划 经济 时期 单一 的 社会 结构 向今 天市
应该看到 ,当今世界 的现实是西方正担心中国的
崛起会威胁西方的领导地位 ,我们现在的反应是不停
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需要大战略
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需要大战略作者:燕继荣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16期中国崛起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条路走得是否顺畅,未来的十年可能相当关键。
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必须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自己,制定国家建设战略这些年,西方世界在大谈中国崛起,而中国似乎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中国如何“崛起”?中国应该以怎样的形象“崛起”?“崛起”的中国应该向世界贡献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中国政府和知识界深入思考,并向世界做出解答。
中国崛起靠什么?美国哈佛大学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研究表明,从16世纪开始,先后有不同的大国凭借不同的权力资源在世界上崛起。
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都是依靠一定的优势成功崛起。
而20世纪美国依靠经济规模、科技领先、普世文化、军事实力、自由国际机制等因素而成为世界大国。
那么,21世纪中国崛起靠什么?约瑟夫·奈认为,“软性的同化权力与硬性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
对于正在发展的中国而言,就要坚持“硬实力”与“软实力”并举的战略——在国际社会中,军事力量和经济文化力量协同发展;在国内建设方面,显性的经济建设与隐性的制度建设齐头并举。
很多研究都表明,制度很关键,一旦制度安排好了,后面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十年就是一个制度调整和制度供给的关键时期。
当下中国的发展,依靠的是所谓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也是一种“混合主义”的威权模式:凭借“市场主义+党国体制+政府主导+经济至上+外向经济+地方激励”等要素,制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但这种模式也留下了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予以考虑。
世界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客观情势将中国的发展推到了历史的重要关头,正如有学者强调,中国应当引领“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时代”,应当对人类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现在,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正值领导人更新换代之际,实现战略转型恰当其时。
如果新一代领导人利用十年时间,能够开创制度安排的新局面,中国的崛起将让世人看到更多希望。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国战略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国战略——《大国发展战略》观后感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学类一班摘要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已提前进入一个大国经济时代,但我国对外经济体系中仍残留很多难以抹去的诟病,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
面对向发达国家转型阶段的瓶颈,我国将采用何种大国战略打破传统障碍,跻身于世界经济的弄潮儿行列之中?如何解决迅猛发展势头与落后人均经济水平的矛盾?本文将会对这些疑问做出合理解答。
关键词:大国战略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经济体系正文李稻葵教授振奋人心的《大国发展战略》讲座着实令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须实行大国战略。
如果继续推进小国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国家可能面临出口额愈高、经济效率愈低的局面。
21世纪的中国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茁壮成长,并在向发达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渐入瓶颈,今天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巨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中国经济对外国市场的依存度出奇地高。
2004年底,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例已达到70%,。
这意味着中国的产品市场极度依赖外国。
事实上,中国出口的产品不断受到外国市场的抵制。
西班牙鞋厂的工人捣毁中国商人的鞋城;美国的国会议员纷纷提出立法抵制中国产品;各种反倾销案件此起彼伏。
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出口市场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
第二个挑战是中国的核心生产技术依赖外国企业。
在电子产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能组装或生产非关键部件,而核心技术在产品中的价值却有日益提高的趋势。
因此,一旦外国市场在核心技术上对我们加以限制,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第三个挑战是中国经济对外界自然资源严重依赖。
这不仅使中国企业日益受到世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困扰,而且一旦这些原材料的运输渠道受到阻挠,将对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
以原油为例,80%以上的原油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的港口,一旦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或正常的运输秩序受到威胁,中国经济的命脉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章念驰 应对周边新挑战 中国需大战略
章念馳: 應對周邊新挑戰,中國需大戰略2011-10-26 00:32:50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和常務副社長周建閩一行,昨天拜訪了上海東亞研究所,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等熱情接待。
(中評社記者攝)中評社上海10月26日電(記者劉曉丹梁棟)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昨天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我們現在還不是一個世界大國,只是一個地區大國,地區大國的地位是確立了,但正因此必然會和周邊國家產生新的摩擦,所以需要建立新的遊戲規則、新的共處辦法。
目前還沒看到國家在這些問題上有哪些戰略安排,還是顯得比較淩亂。
中國需要大戰略。
記者問:在美國戰略東移的大背景下,東亞地區近期出現不少摩擦。
中國應如何妥善和智慧地處理這些摩擦和衝突?章念馳:這是一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在我們崛起的過程當中,現在還不是一個世界大國,只是一個地區大國。
地區大國的地位是確立了,但正是因為是一個地區大國,必然會和周邊國家產生新的摩擦,所以要建立新的遊戲規則、新的共處辦法。
現在中國很困難,一下子就面臨了這麼多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國家崛起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如果說我們進一步的崛起,已經接近世界大國的地位時,我們和世界大國的摩擦也會像現在一樣多起來。
現在世界主要的大國還不把我們當作一個真正的競爭對手。
而周邊的國家比較現實,中國的崛起使它們感到不安,地區的利益需要重新調整。
目前還沒看到國家在這些問題上有哪些戰略安排,還是顯得比較淩亂,不知道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需要大戰略。
比如南海問題,我們就缺乏“南海大戰略”,我們國家沒有提出制定一個南海戰略問題。
我們跟東盟有10+1、10+3的關係,初步有了一個戰略思想,但這個戰略思想還不完全、不完整。
所以,中國現在是一個非常需要智慧的時代,需要我們用新的智慧來制定新的遊戲規則。
我們目前還非常貧乏,不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性和戰略性的國家。
章念馳指出,中國的地區大國的地位確立了,必然會和周邊國家產生新的摩擦。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1. 引言1.1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概述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全球化和多极化格局不断加深。
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与竞争更加频繁。
多极化格局下,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主要国际挑战和风险方面,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治理不平衡等问题仍然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增加,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面临的战略选择备受关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致力于构建和平、安全、繁荣、开放、包容的国际关系格局。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需要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制定合适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策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发展路径,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全球化和多极化格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国际社会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正逐渐向多极化发展。
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正在成为全球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各国的力量对比逐渐趋于平衡,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使得世界上不再有单一霸权国家,而是出现了多个拥有影响力的国家共同承担国际责任的局面。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格局下,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包容和平衡的国际秩序。
中国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和民主的方向发展。
只有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各国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2.2 主要国际挑战和风险主要国际挑战和风险包括: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情势升温,经济全球化受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移民和难民问题持保守态度,引发社会紧张和文化冲突;恐怖主义活动频发,安全形势严峻;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地区冲突和战争难以缓解,中东乱局持续;网络安全威胁逐渐加剧,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传统国际安全观念仍然存在,军备竞赛呈现新特点。
中国的科技大战略
中国的科技大战略
概览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的科技大战略旨在推动创新、加强技术能力,并在全球科技竞
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关键领域
中国科技大战略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物联网和生物技术等。
这些领域被认为是未来科技发展的
重要方向,并具有巨大的潜力。
政策支持
为了实现科技大战略的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资金投入、税收减免、人才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
面的支持措施。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合作
中国积极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经验和资源。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科技经验,同时
也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攻克科技难题,实现互利共赢。
创新型企业
中国的科技大战略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这些企业在科技创
新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优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提供各种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和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科技大战略也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政府强调环保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推动绿色科技和
清洁能源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大战略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经济竞争力
和生活质量。
中国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资料。
中国的教育大战略
中国的教育大战略教育大战略的意义教育大战略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
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其次,教育大战略有助于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
通过普及教育和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中国可以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打破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最后,教育大战略可以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和加强科学研究,中国可以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教育大战略的目标中国的教育大战略主要目标包括:1. 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通过扩大教育覆盖面和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2. 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技能,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4. 推动教育创新和科技发展。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国际间教育合作,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来华研究和研究,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结论中国的教育大战略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将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将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宝贵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 的延续— — 两者 互 为主体 。 与 单纯 的军 事 战略相 比 . 大 战略使
用更 多 的手段 来达 到 同一个 目标 。 好 的大 战略行 走持 久 、 间接 的
路线 , 并 有 可能像 战争 促进 科 技进 步一 样 . 促 进 国 内的政 治 和其
他 许 多方 面 的进 步 。有 了 大战 略 ,军事 和外 交才 会 真正 成 为艺 术, 才能彼 此融 洽 。 只知 道 喊杀 喊打 , 或 只知 道韬 光养 晦 , 都 违背 艺 术 的基本 要求— — 想 象力 与创 造力
本。 在今 后数 十年 。 中国的命运 将 系于 大 战略 的有 与无 、 优 与劣 , 进 而极大 地影 响到 地 区与世 界 和平 。 国人 不 可不 小心 。 大战 略包含 外 交与 军事 大 战略从 军事 战略发 展 而来 . 目的是 综 合使 用 多种 手段 推 进 国家利 益 . 因此保 留有 很重 的军 事 印迹 。从这 个 起 点 出发 , 中 国可 以走 得更 远 . 把更 多 的 内容 纳入 大 战 略 , 比如 政 治制 度 。 中
口 丁 力
“ 大战略” 是 一 个 专有 名 词 . 其中的“ 大” 不 是 虚 张声 势 的 用
词 。大 战略 的范 围很 广 , 涵盖 国家 的所有 重 要方 面 , 从 政 治制 度
到经 济 、 军事 、 外交 , 乃 至文化 、 教育 、 科技 , 无 所不 包 。但 大 战略 不是 这些 内容 的简 单 拼凑 ,不 是类 似 五年 计划 之 类 的东 西 。相 反. 各组 成 部分是 为 大 战略 的 目标服 务 的 . 同时也 保有 相 当大 的 独立 性 , 不然 国民就会 丧失 自由 。 在2 O世 纪 . 一 些 国家在 崛 起 过程 中走 到 了岔 路 , 如德国、 日
国正处在 转 型期 。不 把转 型 的决 心 和 内容加 进 去 ,就很 难有 可
行、 可 信 的大战 略 。 定义 宽泛 的战略 符合 中 国的传 统 。 从《 孙子 兵
法》 开始 , 中 国的 兵 书很 少 有 只谈 军 事 的 , 军 事 总是 被 放在 政 治
之 中 而且 . 古 代 文人 多有喜 谈兵 者 , 其 中不 乏有 大成 就者 . 如诸 葛亮 、 范仲 淹 、 王守 仁 、 曾国藩 。
骤 。好 的战 略将 避免 外交 的被 动 . 军 事 的盲 动 。 如 果一 个 国家 不 知道 战 略 . 已 自先输 一 阵 , 而外交 与 军事 也必 随之 陷人 盲 目。即
使 军 队一时 取胜 . 攻城 略 地 . 最后 仍 不免失 败 。 中 国的军事 与 外交 经 常不 太合 拍 。 因此 , 军 事 与外 交 , 以及 其 他部 门( 如 安全 、 情报 ) 应该 有更 多 的沟 通 与合 作 , 为 同一个 战 略 服务 , 而不是 彼 此独 立 、 互 相牵 制 。 另外 , 应 该减 少把 商业 作 为 国际政 治 的直接 手段— — 美 国的经 济 制裁 、中国 的无偿 援 助都 被证 明是无 益 的 。 大 战略 不 应该 直接使 用 商业 的影 响力 . 不然 就
2 0 1 4 . 1 0◆ I - ◆ 领导文蕞 4 7
会损 害 商业 。 自由的商业 最有 利 于 国家 的长 远利 益 。在金 融 方
面, 中国还 太稚 嫩和 笨拙 , 甚 至有 时吃 了亏 还 不知道 原 因。 以上
这些 部 门都关 系 到 国家 利 益 。 为此. 中国有必 要像 美 国一样 设立 国家 安全 顾 问 的一 职 , 协 调各 方 的立场 卡尔 ・ 冯- 克 劳塞维 茨 说 , 战 争是 政治 的延 续 . 一个 国家 通 过 战争 迫使 另外 的 国家屈 从 于 自己的意 志 战争 是军 事 的最 高形
时还 提倡 养 晦 . 只 能是 自欺欺 人 , 或 者不 知权 变 。 所 以, 中国必须 承担起 大 国的责 任 。 大有 作 为 。必须 明确 的是 , 这 些 责 任是 中国 在评 判 了利 害之 后 自愿 承担 的 .不是 美 国或 其他 任 何 国家 所期
待 中 国做 的
其次 , 同理 , 中 国军事 力量 的“ 晦” 也 养不 住 了 。 中国今 后需 要更 多地 使用 军 事力 量 , 但 未必 直 接用 于 战争 。另 一 方 面 , 中国
需要 非 常 小 心 . 需 要 更 多 的技 巧 , 把 握 住 国际关 系 的微 妙 之处 。
这 些能力 是 中国过 去 2 0 0多 年不 曾掌握 的 。 中国有 一 些弱 小 的 邻国 . 它们 比大 国敏感很 多 , 正如 睡在 大 熊身 边 的兔 子 总是 特别
小 心一样 。也 许 大 熊毫无 恶 意 . 但 它每 一次 翻 身 , 都 可 能对 兔 子
造成 伤 害 。如果 小 国感 到威 胁 , 它们 必 然 寻 后 台 , 彼 此也 更加
团结 . 结果 是对 中国不 利 。
在 外交 、 军事 等手 段 之上 还有 战 略 。孙 子 说 : “ 上 兵 伐谋 , 其 次 伐交 , 其 次伐 兵 , 其 下 攻城 。 ” “ 谋” 便是战略, 在较 小 规模 上 也 称为“ 谋略” 。 战 略是 国家 之 间征 伐 的首要 手段 . 也 是最 优先 的步
当下 . 中国制定 大 战略 . 将 解 决外 交 韬光 养 晦与 军 队武装 保 护 国家 利益 的 目标 之 间 的不 协 调 首先 . 由于廉 价 劳 动力 3 O多年 的 巨大 贡献 , 中国 想在 外 交
46 领导文萃 2 0 1 4 1 0◆ 上 ◆
政策 中继 续韬 光 养 晦 , 却 已经养 不住 了 。 国 门敞开 , 光 芒 大泄 , 无 远弗 届 。 从外 面看 进 来 , 观 者 眼花缭 乱 , 这“ 光” 如何 还养 得住 ?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