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诗四首》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

30.诗四首精彩开篇词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歌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一、情境导入在《桃花源记》中,我们结识了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其实,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与陶渊明齐名的还有王维。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让人钦佩,被苏轼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更教人推崇。

这节课,我们将随陶渊明一起去观赏田园,随王维一起去观赏边塞风光。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中生字词。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停顿。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大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道狭草木长(zhǎng 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cháng 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4.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参考答案:*“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你怎么看待陶渊明的“愿”?这里指的是意愿,也就是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使至塞上》诗句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

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30.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X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某某祁县),迁至蒲州(今某某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0、诗四首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诗四首[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某某送别》,指导学生自读《登某某楼》。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和陈与义的《登某某楼》。

二、师生共同赏读三、指导学生赏读《渡某某送别》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渡某某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某某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某某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某某某某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X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某某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某某,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课题30 诗四首第教时1、认识四首诗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课目的2、认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

3、认识掌握借景抒怀,情况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重、难点1、领会诗词的境界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3、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领会光景描绘中包含着的深沉的情思。

教课过程改正建议第一课时《归园田居》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批颂扬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 岁那年辞官而归,此后住在乡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 岁逝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加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依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崇高的节操,能够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况?(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断,时间当是阴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 ) 锄了多长时间?( 从“晨兴” 到“带月荷锄归” ,能够看出他干了一成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址,“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由i草长得旺盛,把地里的营养都汲取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行。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本来的意思就是“起” ,“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消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 “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逝,只作污秽解) 。

第四句说归家已经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 ( 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况。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程,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第一课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目标定向: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

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

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诵读提示 :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4、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a.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某某楼。
①译文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某某楼。
b.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译文: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某某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X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X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某某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渡某某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渡某某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某某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某某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某某某某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X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30 诗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资料联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2、作家作品①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②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3、熟读两首诗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①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②你认为“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③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二)读《使至塞上》,探究下列问题:①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②你有首联中的“单”字读出了什么?③你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读出了什么修辞方法?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④颈联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1)提出听读要求: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限。

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作者链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人。

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

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侍御史。

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

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背景链接《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合作探究(一)《归园田居》1.读准字音秽(huì) 荷(hè)2.读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30、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30、诗四首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 朗读背诵四首诗。

2. 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重点句的赏欣。

一、预习·导学1. 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秽.(huì)荷.(hè)征蓬.(féng)候骑.(jì)燕.然(yān)荆.门(jīng )徙倚..(xǐ)(yǐ)2. 结合注释,读懂字面意思。

3. 分别找出这四首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并揣摩其中含义。

4. 默写这四首诗。

二、学习·研讨《归园田居》(一)导入(二)整体感知1. 概括〈归园田居〉的主要内容。

2. 这首诗可分为几层?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三)研讨探究1. “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指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愿: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保持自己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情感。

《使至塞上》(一)整体感知1. 《使至塞上》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结果只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将官还在燕然前线。

(二)研讨探究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有画,大漠茫茫无边,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一轮圆日斜挂天边。

一个“直”“圆”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将作者孤寂的心境巧妙地融入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一)整体感知1. 概括《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的所见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 《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按什么描绘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由远到近的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
什么顺序描绘的?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2、赏析《登岳阳楼》其一: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
“白头”:诗人已届不惑之年,故言。

“吊古”:不说“伤今”,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风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