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学生能够掌握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关于人生、道德和伦理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论语,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智者的思想,培养品德和道德意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感悟,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课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你们对论语有了解吗?你们认为古代圣贤的智慧与现代社会有何联系?- 开启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展示与解读(10分钟)- 呈现《论语十则》的全文,让学生快速浏览,了解文章主题。
- 带领学生逐段解读,突出每一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则论语进行讨论。
-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实经验,讨论这则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 定时提醒学生注意时间,鼓励他们提出深入的问题和观点。
4. 小组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包括他们的发现、观点和感悟。
- 学生间互相交流和提问,促进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5. 大讨论(15分钟)- 整合小组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引导全班进行一场大讨论。
- 学生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或就某一观点展开辩论。
- 教师及时总结和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得到启发和收获。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概括出学生的共识和得失。
- 鼓励学生反思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四、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理解《论语十则》中的价值观念。
通过小组讨论和大讨论,学生得以展开思考与辩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学习的原则。
同时,在总结和反思环节,学生能够将思考和理解转化为书面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论语十则说课稿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课文所选的《论语十则》,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3)德育目标: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1.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2.情景教学法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
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
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5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并理解其含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论语》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教辅资料;2. 复制好《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2. 引导学生谈谈对《论语》的了解,并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背景。
二、学习《论语》十则(30分钟)1. 教师出示《论语》十则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其中的篇章;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并向整个班级分享;3. 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享内容,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
三、思考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每则经典语录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2.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则经典语录,写出一段与之相关的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并展示给全班。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进行点评;2.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阅读《论语》剩余的篇章;2. 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理解每则经典语录的含义和价值观,并能够进行思考和拓展。
同时,通过写作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论语》的深入思考。
但是,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了十则经典语录进行学习,可能会有其他经典语录被忽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论语》十则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讲稿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字音归类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十则》中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投影显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第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1)正音,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归纳整理:a) 生字词:愠(yùn)b) 多音字:论(lún)语c)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读yuè,愉快。
四. 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第一则:1.字词补充:“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论语十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十则论语涵盖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所选的十则论语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通过学习这十则论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语法知识和诵读技巧等方面还比较薄弱。
但是他们对于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语句。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论语》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2、教学难点(1)体会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张苗苗教材分析:本课特点:《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课所选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并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内容人生理想、人生信念为主。
《论语》是经典著作,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有重要影响。
学生分析:前面学过了《童趣》,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掌握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
学生记忆力好,背诵应该不成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把《论语》的智慧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论语》相关知识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了解文言文一般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背诵课文、理解并会运用所学的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感悟、理解文意,背诵、熟记并运用本课所学的名言警句;2、合作探究,翻译文章,解答疑难;3、分类、归纳整理《论语》十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修养;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积累词语;2、朗读背诵,理解运用。
教学难点:翻译课文、整理归纳文言词语。
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
2、背诵法:背诵全文;3、合作探究:小组翻译,找出疑难,全班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读课文,了解孔子及《论语》,重点学习前四则。
第2课时:重点学习后六则,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1、查找孔子及《论语》相关资料;2、结合课下注释,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意思;3、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有感触的地方做标注。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启蒙学读物。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
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
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
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罔、殆、矣、诲、”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教案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教案【导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本教案以《论语》为基础,选取了其中的十则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儒家文化和思想,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2.理解《论语》中的几则主要观点;3.分析思考《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4.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论语》中的观点,分析其背后的道德观念;2.了解《论语》对人生哲学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与预习(10分钟)1.教师通过谈论学生对《论语》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3.让学生阅读《论语》的前五章进行预习,了解基本观点和内容。
二、主体活动(30分钟)1.教师讲述《论语》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解释其中的观点。
2.学生小组讨论: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以及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3.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深入思考和互动交流。
4.教师展示一些精彩回答,并进行点评。
三、主体活动(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第四则:“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学生就这句话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如何看待忠诚和信任?以及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思考,互相交流,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4.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
四、主体活动(30分钟)1.教师讲解《论语》第七则:“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学生根据这句话展开讨论:如何理解孝、弟、诚实、爱众、亲仁等观念?3.学生就讨论结果撰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体现在生活中的实践。
4.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归纳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林晓婉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课文内容和地位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因此教师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
本单元延续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属于短章文言文,着重叙述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它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
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标结合上述的本文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知识前后的相互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a朗读品析,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b合作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将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反思自我言行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b体会传统文化的蕴味,激发学生对民族经典文化的热爱3、重点难点新教材凸现人与社会的道德信念和人与自我的修身养性, 注重整体感知经典作品的丰厚义道, 强化自我心灵深人细微体验。
在联系生活经验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形式, 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培养团队合作、协助精神和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为政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掌握《论语》中的相关名句和典故;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为政才能。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相关名句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名句和典故,阐述“为政才能”的重要性;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典故,并探究其含义和启示,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讲授:教师简要介绍《论语》中的“为政篇”的背景和内容,并解读其中的名句和典故,例如:“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句和典故对于“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论语》中的“为政篇”的主要思想和对于自己的启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讨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4. 情景模拟:根据《论语》中的名句和典故,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各种不同的政治情境,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为政才能”的重要性,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为政才能”来解决问题。
五、巩固与拓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论语》中“为政篇”的读后感;2. 探究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史书和其他哲学著作,深化对“为政才能”的理解,并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名句和典故,引导学生探究“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参考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参考一、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章,篇目分别是:学而、为政、兄弟、述而、泰伯、颜渊、子罕、雍也、述而、尧曰。
本篇目主要教授的是儒家思想和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和意义;•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论语十则》的思想内涵;•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对儒家思想的基本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及意义;•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论语十则》的内涵和意义;•合作学习法: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教学手段•PPT讲解:介绍儒家思想和《论语十则》的内容和意义;•课件视频:展示历史文化背景和讲解中的其他内容;•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分享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谈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介绍《论语十则》的大致内容和意义。
2.讲课环节(30分钟)•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观;•详细解读《论语十则》中各篇目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3.探究式教学环节(30分钟)•要求学生每人都进行一篇目的深入探究,并自主填写探究表格;•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相互讲解自己的探究内容。
4.小组展示环节(3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探究和讲解;•其他学生进行反馈和提问。
5.总结(20分钟)•让学生自主分享本次学习的感想和收获;•回顾儒家思想和《论语十则》的重要性和意义。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十则”是指《论语》中的十篇章节,包括:学而篇、为政篇、子罕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公冶长篇、子夏篇、憨山篇、述而篇。
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分别从十则的角度,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和思想,阐述其对我们现在的启示和意义。
二、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和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重复和深化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今天,这句话也同样适用。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为政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论语·为政篇》中的经典语录,强调了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和行为对于整个团队或国家的影响。
如果领导者本身不正,就算发出了令令也无法得到履行。
这在现今也同样适用。
领导者的品德和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领导者本身不正,组织也就难以取得成功。
四、子罕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论语·子罕篇》中的经典语录,强调了实践和乐于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知识本身不足以解决问题,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乐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这在今天也同样适用。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保持乐于实践的态度,才能获得成功。
五、先进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是《论语·先进篇》中的经典语录,试图描述圣人的品质。
其中“知者不惑”是指圣人具有智慧和洞察力,“仁者不忧”是指圣人具有仁爱和慈悲之心,“勇者不惧”是指圣人具有勇气和胆略。
这些品质在今天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
具有智慧、仁爱和勇气的人,不仅能成为别人的榜样,也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和成功。
六、颜渊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篇一:论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启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罔、殆、矣、诲、”等字音、字形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过程和方法: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4、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课时:2课时《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对这就是孔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子所著的《〈论语〉十则》一、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对这就是孔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子所著的《〈论语〉十则》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2、教师引导学法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些方面入手该学3、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学生慢读前五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并疏通文意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4、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5、概述每段段意四、研讨与思考A、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谈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谈修身做人的:(吾日三省吾身)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五、课堂延伸1、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教育他们呢为什么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或警句六.总结延伸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七、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八、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篇二:论语六则说课稿一、说教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六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2)能力目标: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3)德育目标: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二、说教法1.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3.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三.说学法1.这是同学们进入七年级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四.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课时略五.总结延伸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十则》《十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侧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编者所选的十则语录则是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和处事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其简洁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变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有不解、不屑的消极心态但作为语录体典范的《论语》浅显易懂朴素的道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透着我们的意识即使现在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备课的出发点就是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积累经典为己所用“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此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积累”教、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诵读”积累积累包括对孔子及《论语》地位、影响的了解;结合注释对文意的理解;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整理归纳;对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的记忆;语录体的特点及运用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或图片了解孔子及《论语》学生会找到很多资料比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宣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孔子的思想是影响了古今中外的智慧以此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儿时的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比如:孔子儿时学母亲教的字因为字多怕第二日母亲检查时出错他反复练写直到熟练地不写错一字才放心睡觉这样的故事让孔子走下圣坛学生对孔子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当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学生如何学如何积累如何将祖国优秀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我想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在多重对话中开展诵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背景诵读举行【故事会】引领学生走近孔子激趣导入;理解诵读举行【背诵比赛】引领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背诵记忆是深入理解的基础;探究诵读预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感悟诵读写【凡人名言】记下心得体会在语文实践中将所学内化为精神力量背景诵读、理解诵读环节学生活动以比赛形式展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那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诵读和感悟诵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师生对话师生对话能充分暴露学生理解上的误区以便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在理解语录的基础上我预设了一个话题:你从《十则》中找到了些学习方法些语句告诉了你求知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原则二、生生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生生对话定在了学生有疑问之处通过集思广益找到问题答案三、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中仍会有一些问题是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这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找到答案所在1、抓住句眼与文本对话比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有同学认为是谈求知态度有同学认为是谈学习方法如果断章取义“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有个难点“朋”是谁注释中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那么自远方来干什么来吃饭酒足饭饱的愉悦而已来闲谈东家长西家短八卦娱乐消磨时光彼此无增益收获不大来探讨交流思想、互相提高境界切磋生活和事业探讨人生不虚度时光才是读书人快乐的追求引导学生抓住句眼反复读学生发现:单从字面看这既有方法也有态度但孔子是从求知的态度来讲的学习并去实践是快乐的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问题是快乐的他这两句话重点放在“不亦说乎”和“不亦乐乎”上了这是告诉我们学习时抱着虚心、勤勉、实践、合作探讨的求知态度既会有所得也会收获快乐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同今日各位专家老师为着新课程改革齐聚一堂谈经论道收获很多不亦乐乎啊!2、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有生活才会永久《论语》中的道理虽朴素但不免抽象需要预设一些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情境问题:你是不是经常会因得不到他人理解而痛苦会在与人交往中孤独无助会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手足无措《论语十则》中有没有值得你可取之处问题中假设了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论语》中找寻方向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意见相左时有同学会被气哭其实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数学课后“强不知以为知”给自己带来了“一无所获”的恶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学生对语录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四、与心灵对话《新课程标准》中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感悟诵读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放声朗诵全文掩卷思考:你想用些句子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从中积累了些成语工工整整写下来然后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记下你的心得体会学生在感悟中强化了认识用这些名言警句来警醒、反思自己积累在脑海中终身受益总之整篇文章的教学基本上是本着诵读文本和联系生活这样两个原则意图达到积累语言健全人格热爱祖国文化的目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2)能力目标: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3)德育目标: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二、教学方法1.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3.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三.学法指导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四.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教学步骤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一则来教育他们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教育他们呢为什么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要求自己呢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4.总结延伸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5.布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
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
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
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
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
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
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
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
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
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