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十单元测试题(人教版有答案)
2017年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七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2017年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七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单元测评二(第五~七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43分)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4900阅读下面的字,完成第1~3题。
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化。
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②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
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化学术的最早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化的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
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③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
“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④“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
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单元练测3(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单元练测3(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遽:立即B.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蹈袭:沿循C.逮.于周秦诸子之书逮:及,到D.聊书于此,以俟.他曰俟:等待解析:A项,遽:遂,就。
答案:A2.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B.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C.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D.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解析:C项,“采取”在文中的意思是“择取,选用”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接纳”。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②然以.笃好深嗜之故③亦每以.余事及之④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⑤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人诗⑥其亦足以.自立矣⑦聊书于此,以.俟他日A.①②④/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⑥/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解析:①②是介词,因为;③介词,在;④介词,用;⑤⑥⑦连词,用来。
答案:B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遵宪是我国晚清时期人,《人境庐诗草》是以其书斋名命名的一部诗集。
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则在其基础上加上《三国志》。
C.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
D.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早期倡导者有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
解析:C项,“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应是《尔雅》,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答案:C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
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虽一行作吏,百数十家。
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内练习合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练习题《儒道互补》练习: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B )A.曲肱(gōng)社稷(jì)稽首(jī)鲜克有终(xiǎn)B.熊蹯(fán)弑君(shì)信禀(bǐng)上下相蒙(mēng)C.衮职(gǔn)嗾使(sǒu)忿懥(zhì)观其辟丸(pì)D.孝悌(dì)舟舆(yú)布橐(t uó)靡不有初(mǐ)解析:A稽首(qǐ) C辟(bì) D悌(tì)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①盍各言尔志?(盍:何不)②曲肱而枕之(肱:胳膊)B.①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②受国之垢,是谓之耻(垢:耻辱)C.①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爱)②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即:虽然)D.①愚人无智,空口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爽:爽口)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适合,符合)解析:爽,败坏。
3.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D)A.既来之,则安之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C.何以利吾国?D.斗且出,提弥明死之解析:死,为动用法。
4.下面各句,从句子类型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D)A.何以利吾国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何功之有哉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解析:定语后置。
三、翻译下面语句。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吃过,居住不要追求安稳,对什么事情要反应敏捷但是要少说话。
向有道德的人看齐,这样就算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目录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 (1)阶段综合测评(二)(六~十单元) (11)模块综合测评 (21)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臵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单元质量检测三(第六至七单元)(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根底稳固(20分)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接受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时机D.那么文辞.不能达辞:言辞解析:机:关键。
答案:C2.以下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便即护短..不纳B.亦犹夫人..之情也C.须大段..著力D.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解析:A项,护短: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辩护。
古今含义相同。
B项,夫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项,大段,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D 项,体格:古义,文章体裁;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答案:A3.以下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B.传之子孙,受享无穷C.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解析:履:名词作动词,踩。
答案:C4.以下各组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人圣贤之.域B.用之那么..直..愈明木受绳那么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D项,判断动词,是。
答案:C5.默写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局部。
(3分)(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谏》)(2)战战兢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语类》)(3)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那么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那么政事为根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单元检测三(第八-十单元)
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单元检测三(第八-十单元)单元测评三(第八~十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5495005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巨擘,往往一门数杰。
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
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
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
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
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
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
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8~10单元) Word版含解析
阶段质量检测四(8~10单元)(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A5.默写名句名篇。
(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人教版模块综合测评(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表达的自然无为的原那么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根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以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缺乏〞。
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那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假设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表达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逆广阔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
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开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那么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
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总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 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表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含安静之治、自然之治、纤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假如要掌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用要、不适当的政府干涉。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公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睦的实现创建优异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照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认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贤人常没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正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
四是严格依照自然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贤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重点集中表此刻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但是弗能为” ( 郭店简本《老子》 ) 。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假如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违逆广大公众的自然天性和梦想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指引和协助,而是承办取代。
综合剖析老子对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拥有明显的差别。
一是层次不一样。
依道治国所波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波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详细问题,因此依道治国能够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
二是目标和目的不一样。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公众循序渐进,进而使政权稳固,社会平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公众挣脱被随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人教版附答案)
2017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综合测试题(人教版附答案)综合测评(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490063阅读下面的字,完成第1~3题。
墨竹画的流析尹石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
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已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已: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已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
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头吧。
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
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
因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湖州”,被誉为“竹圣”。
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
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
、苏二人为挚友,“竹苏题”,皆得益彰。
与可的墨竹理论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与可画竹的诗却透露出一些“堂奥”。
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
于是虽然有“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兆页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人画家。
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
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
高中语文 全册模块综合测评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阅读题共65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5分。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3分)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是:一是具备勇气坦白承认自己心中的疑问;二是把一切不言自明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把这些事情作为问题加以探索了解。
然而,要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思想必须处于真正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
我们的精神思想不能追随任何实际的目的,亦即不能受到意欲的指挥。
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接收直观所见的世界和自己的意识所给予我们的教诲。
文学家把生活、人的性格和人的处境之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想象力;他们把这些图像活动起来,然后让读者尽量发挥自己的思想能力,以思考、琢磨这些画面。
所以,文学家可以同时满足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人,不管他们是傻瓜还是智者。
但哲学家却不以此方式展现生活,而是对生活抽丝剥茧,概括出成熟、完善的思想。
在这一工作完成以后,哲学家现在就要求他的读者以哲学家本人同样的方式、以同等的程度思考事情。
因此缘故,哲学家只有很小的读者群。
据此,我们可把文学家比作带给人们鲜花的人,而哲学家带给人们的则是从鲜花里提取的精华。
文学作品相对哲学著作还拥有这一巨大的优势:文学的众多作品可以同时并存而又相安无事。
事实上,就算这些作品彼此差异很大,它们也可以同时为同一思想的人所欣赏和珍视。
相比之下,某一哲学思想体系甫一露面,就已经睥睨着它的兄弟姐妹,处心积虑要毁灭它们,就像上台登基的亚洲国家的君主一样。
这是因为正如一山只容一虎,同样,只有一种哲学可以君临天下。
也就是说,哲学体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孤独、不喜交际的,一如那些孤独守在丝网中央的蜘蛛:它们现在就静候苍蝇自投罗网。
而一旦另一只蜘蛛向它靠近,那只是准备开始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因此,文学作品和平共处,就像安静、平和吃草的绵羊,但哲学著作天生就是猛兽;那种破坏和毁灭一切的欲望使它们甚至成为首要是吞噬自己同类的蝎子、蜘蛛、昆虫幼体一类。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练习)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 含解析
基础夯实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违背。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C.填然鼓之.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指示代词。
C项,音节助词,无义。
D项,助词,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容..中道,圣人也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C.好学..近乎知D.吾从而..师之项,古义:指自然而然。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
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 ;和也者, 。
(2)好学近乎知, , 。
(3) , , ,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 ;诚之者, 。
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4)天之道也人之道也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一)导学号549500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高中仿真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语文试卷(一)含答案解析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仿真检测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传播丝绸之路到唐代时已发展到历史上的极盛时期。
通过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往来,唐文化无所顾忌地大量吸收外域文化。
隋唐时期涌入中国的外域文化规模确乎巨大,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美术、音乐,中亚的袄教、景教、摩尼教、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等。
第八、九、十单元 单元阶段检测(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八、九、十单元阶段检测(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驰驱..少暇驰驱:奔走,效力。
B.而惩.黛玉之孤僻惩:恐惧,害怕。
C.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虞:忧虑。
D.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要:总之。
解析D项,“要”的意思是“应当,必须”。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马牛而襟裾..D.范增数目.项王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A3.下列各项中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C.而不为古人所束缚D.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他均为被动句。
答案 D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辍耕之.陇上B.于由动之.静时得之C.吾欲之.南海D.故吾国之.文学中解析D项为结构助词“的”,其他均为动词,到。
答案 D5.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之作..耳B.大家C.无虑..百数十家D.却与小姑..别解析A项,“树立”这里指“完成”;B项,“大家”这里指“有声望的大诗人、大词人”;C项,“无虑”这里指“大约”。
答案 D6.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B.“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是“有我之境”。
C.“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对春色阑珊的惋惜,是“无我之境”。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题答案
怀柔区2008—2009学年度高二第四学段模块结业考试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阅读文章。
1—5题,每题3分,共15分。
1 D2 D3 C4 A5 C二、阅读文章。
6—10题,每题3分,共15分。
6 D7 D8 B9 B 10 C三、中国文化常识。
11—13题,每题4分,共12分。
11.每空1分答案略12.每空1分仁道礼自然13.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意思对即可)四、阅读文章一。
14—19题,共24分。
每小题4分。
14.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在材料取舍详略方面很有特点。
15.鉏麑诚守诺言,尽忠国家;提弥明勇猛善战,讲究策略;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16.文章讲述了“赵盾弑君”事件的全过程,即赵盾为何弑君,该不该弑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这是其“详”。
文章叙述了晋灵公荒淫的行经,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将来晋灵公如何派武士暗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
17.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18.“赵盾弑君”是合乎礼法的,但“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19.董狐坚持原则,秉笔直书,体现了天地正气。
五、阅读文章二。
20—25题,共24分。
每小题4分。
20.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22.这句话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准,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这句话深刻的说出了严于律己自身修养的道理。
23.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
24.真知的获得,必须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
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高中同步测试卷(十)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而其中小有舛.漏舛:差错B.多一篇之损.矣损:损失C.士当以器.识为先器:器量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奖:奖励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马牛而襟裾..B.然则以文人名.于世C.焉足重.哉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④/③⑤/②⑥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霜叶红于二月花B .有益于将来C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D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10题。
(22分)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测试卷及答案(8)
高中同步测试卷(八)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语言基础(15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大段:仔细B .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切己:切身C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丑:厌恶,憎恨D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自文:自己写文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若读之.数过②随其所见,笔之.于书B.⎩⎪⎨⎪⎧①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②然.纵不读书C.⎩⎪⎨⎪⎧①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②木受绳则.直D.⎩⎪⎨⎪⎧①变而为.院本②化而为.鸟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A .乃为人欲引去B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C .君子喻于义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下列各句中,与“决定目之为经矣”中的“目”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B .笔.之于书C.吾妻之美.我者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且须分个内外..B.须是遇事..之时C.古之学者..为己D.若是中人..之资质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2017年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带答案)
2017年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四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带答案)单元测评一(第二~四单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阅读题(4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导学号5495005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8~10单元) Word版含解析推荐
阶段质量检测四(8~10单元)(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A5.默写名句名篇。
(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十单元测试题(人教版有答案)单元测评三(第八~十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第1~3题。
纵观中国古代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
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如此独特的中国式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史学业之修养。
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
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
于是,掌握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
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学、书法、绘画、玄学、天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
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
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
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
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
比如宋代大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
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受重视。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学与中国古代化史上一种中国式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史学业的修养。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解析B项,偷换概念,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
答案B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头。
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解析A项说法无中生有。
答案A3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解析D项说法绝对,原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答案D二、内本阅读(1分)阅读本选段,完成第4~7题。
治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
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
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凡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
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
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
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
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天工开物•卷上•锤锻第十》)4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断/永不可断也/B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断/永不可断也/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断/永不可断也/D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断/永不可断也/答案A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熟铁,又称铸铁,是由铁矿石炼成的铁,含碳量在17~4%之间,质脆,不能锻压。
B铁华、铁落,铁华就是铁花,铁落为氧化铁皮。
二者都是锻造时的损耗物。
淬,即淬火,将烧红铁器突然浸入液体中,使其坚硬。
中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技术。
D锻,用锤击等方法,使可塑状态下的金属材料成为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器物。
解析熟铁:又称锻铁,含碳量在01%以下的铁,由生铁精炼而成,有韧性、延性,容易锻造和焊接。
答案A6下列有关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
B炼铁炉中的燃料,要用十分之七的煤炭和十分之三的木炭混合而成。
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锤打。
D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其质地不坚。
还需要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
解析B项,理解错误,原的意思是“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
答案B7把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3分)(2)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
(3分)解析第(1)句中“同形而分类”的意思是“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第(2)句中翻译的重点是虚词“乎”“为”等。
参考答案(1)取它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2)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
三、外本阅读(16分)导学号490061阅读下面的言,完成第8~11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8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本题考查言断句的能力。
正确理解言词语的含义是断句的关键。
本题断句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镌与修者官”,“镌”在这里指官吏降级,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很容易断错。
其他几个有关官职变动的词语,如“降”“进”“再迁”等也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
答案B9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