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教案:5 孔乙己-word文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教案:5  孔乙己-word文档

5孔乙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侍候、品行、惋惜、恳切、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2.深刻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思想。

3.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4.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内涵,体会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或本文的写作背景,以便带入情境。

2.教师运用提问点拨法、组织引导法等,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小说精练而含义深刻的语言,提炼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社会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唐代有位诗人叫孟郊,他在46岁时写过一首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瞧他那得意劲儿,大家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得意吗?因为他考中进士了!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他当然得意了!可是,在封建科举体制下,像他这样金榜题名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甚至连个秀才也考不上。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群不幸者中的代表——孔乙己。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资料《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收录于小说集《呐喊》。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以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为线索,描绘了孔乙己这位贫苦书生的悲惨遭遇,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腐朽,批判了旧社会的科举制度和礼教对人们的束缚。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语言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乙己的生平遭遇,理解作者对旧社会的批判。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以及作者通过孔乙己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2.理解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如科举制度、礼教等,以及这些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领悟其写作风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孔乙己》的学习。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行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分析角色:通过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象。

4.欣赏语言:让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语言,领悟其写作风格。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写作练习。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孔乙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篇幅精炼而意义深刻, 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点比较多, 所以选取教学重点很有必要。

鲁迅小说教学重点不在情节, 在细节、在关系, 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 抓住关键句以勾联起有关内容。

但本课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笔者还是打算从情节入手,来初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后面的课程中来重点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

1. 教材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

《孔乙己》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该单元是小说单元, 以体悟所折射的社会生活为主题, 通过小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映, 使读者对讽刺的人、事进行反思, “ 小” 人物、“ 小” 事件是该单元文选特征。

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反映, 这篇文章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进行探求, 学习小说解读方法。

2 .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对小说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是培养阅读小说作品的兴趣;二是提高小说学习的文学素养;三是培养体悟作品内涵的能力;四是对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 二) 学情分析认知能力: 能读懂文章大意, 但缺乏解析深度。

知识水平: 对鲁迅比较熟悉, 接触过《故乡》《社戏》等鲁迅小说, 对鲁迅的写作风格有一定了解, 但知识建构不完整。

二、教学环节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砚、屡、蘸、舀、打折了、不屑置辩、绽出、颓唐”等;2.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3.通过抓住典型事件,来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教法: 提问点拨法、组织引导法。

学法: 朗读法、质疑问难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课程教学设计

孔乙己鲁迅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知识小窗1.作家作品简介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阿长与山海经入选自短篇小说集中呐喊)的有(社戏>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阔绰(chuò)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2018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孔乙己》
的作用。

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
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年的“五·四”运动约
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

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提示走进小说,理清
(二)、自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较有感受的词句或疑问处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本文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

该文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通过对其生活片段的描绘,展示了其善良、贫困、受人嘲笑的形象。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二.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面临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培养善良、同情心等美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孔乙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理解其内心世界。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作品背景,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

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乙己形象特点。

2.分析塑造孔乙己所使用的方法。

3.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孔乙己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作者简介鲁迅,周树人,字豫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热风》。

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三、了解背景戊戌变法前,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缺乏。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

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初读感知(一)采用圈点批注法读课文:1.标注生字词语。

2.标注段落序号。

3.思考:主人公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二)积累词语附和( hè)不屑( xiè)置辩荤(hūn )菜咸亨(hēng)酒店羼(chàn )水擦拭(shì)蘸(zhàn)酒绽(zhàn)出阔绰(chuò)舀(yǎo)水涨(zhàng)红哄(hōng)笑间(jiàn)或着(zháo)了慌打折(shé)腿门槛(kǎn)踱步(duó)舀酒( yǎo )砚台(yàn )颓唐( tuí)之乎者也: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5课《孔乙己》一等奖创新教案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探究人物形象,洞见社会风貌。

2.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并成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人物形象,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2.难点:洞见社会风貌,感受封建制度的病朽和社会的冷酷,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思考。

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学准备:完成基础知识识记、小说情节的梳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文体。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便是:(出示课时目标)课前布置了两个任务,现在来检测一下:1.找出本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2.根据课文前三段绘制了酒店的布局和人物位置。

(二)走进咸亨酒店:认识社会1.酒店内的陈设与人物的位置是怎样的。

(请一位同学上台分享,画在PPT上,边画边讲解。

)2.这些人物对彼此是什么样的态度明确:掌柜-欺骗-短衣帮,短衣帮-不信任-掌柜;掌柜-讨好-长衫主顾3.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咸亨酒店(请用一个四字词概括)明确:阶级对立、人情淡薄…追问:仅仅是咸亨酒店如此吗--社会亦是如此。

明确:我们由此窥见的是一个阶级对立、人情淡薄的社会。

追问:那孔乙己在哪里呢明确:他不属于任何一群人,却被这个阶级对立、人情淡薄的社会包裹其中。

(三)探察咸亨酒店:分析人物1.老师发现,不管这些人对彼此态度有何差异,但是对“孔乙己”的态度却尤其一致,请大家试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明确:笑。

2.他们为何会笑孔乙己“笑”的背后蕴含的是这些人对孔乙己的什么态度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与笑有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预设: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酒客:冷漠、麻木、无聊(教室作为咸亨酒店情景创设、学生读、扮演,提示“孔乙己”三个字的语气)②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小说,作者是鲁迅。

本课通过讲述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坚持读书的穷秀才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丑恶。

文章语言幽默讽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近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难以理解,同时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难点:对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文章主人公孔乙己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文章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学习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4、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领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学习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先生著名小说《孔乙己》,也是讲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二、知识链接、作者回顾: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等专集。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以作为武器,从各个角度向封建礼教发起进攻,深刻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5《孔乙己》教案

5《孔乙己》鲁迅◇教材分析◇《孔乙己》全文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启示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重要字词。

2.探究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体会小说精巧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比阅读,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刻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对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印象深刻。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其中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荤.菜(hūn)羼.(chàn)阔绰.(chuò)绽.出(zhàn) 绰.号(chuò) 间.或(jiào)夹.袄(jiá) 颓.唐(tuí) 乱蓬蓬.(péng)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教材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三.教学重点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不幸遭遇及其悲惨的结局。

四.教学难点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把握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33篇白话小说。

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他:“在先生的小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同学们,你知道鲁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乙己》——板书:孔乙己(鲁迅)展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阔绰(chuò)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201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2018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5 孔乙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重点)3.通过研读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深镇的咖啡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玛丽张的确被判无期了。

”2015年8月9日,一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的孔乙己体改编的文章爆红于网络。

在这之前,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有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人物形象吧!二、预习展示1.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5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羼.水(chàn)阔绰.(chuò) 间.或(jiàn)3.理解词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明确:鲁镇咸亨酒店。

(2)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叙写了哪些事?明确:人物有:孔乙己、掌柜、“我”、喝酒的客人;主人公是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故事情节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明确: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4自然段)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

(第6自然段)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

(第7自然段)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第8自然段)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11自然段)2.按照小说的情节,划分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教学设计作者:张红霞(张红霞山东日照市外国语学校山东省特级教师)学习目标一、品读孔乙己的形象,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感悟小说主旨。

重难点一、品读孔乙己的形象,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感悟小说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阿长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其中《社戏》、《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集?《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鲁迅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指《呐喊》集)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国文。

我问他的好处。

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1924年1月12日《晨报副刊》)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苦人”?社会又是怎样“冷淡”的?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孔乙己》,了解他的生活环境,理解他的形象特点,探究他的悲剧命运。

设计意图:《孔乙己》是初中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这一环节既是对初中阶段所学鲁迅文章的回顾,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孔乙己》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尝试从不同视角复述故事:掌柜眼中的孔乙己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短衣帮眼中的孔乙己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内容,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形象及社会地位,为下面深入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命运及小说的社会意义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点研读,欣赏人物形象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本文虽没有直接刻画孔乙己的眼睛,却有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例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读了课文后你对孔乙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下面我们选择一个切入点,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对人物描写进行品读赏析。

人的面部往往能给人鲜明的印象,我们就先从脸色入手吧。

(一)赏析脸色1.跳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描写孔乙己脸色的句子,思考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在划出的句子旁边作简要的点评。

2.赏析四次脸色。

学习方式:学生交流,互动评价,教师点拨。

(1)“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这是孔乙己最初出场时的脸色。

问题:“青白脸色”说明了什么?你从本段哪句描写当中还能看出这一点?穷困潦倒,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温饱得不到保障,弄到将要讨饭了;“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一句也可以看出。

这些描写表现出孔乙己经济地位的低下。

(2)“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这是孔乙己被揭偷了人家的书时的脸色。

问题:①你觉得这句中哪个词用得生动传神?②他是怎样争辩的?“窃”和“偷”有什么区别?①“涨”写出孔乙己羞愧、急切、竭力争辩的样子,表现他死要面子的特点。

“绽”使人感到孔乙己额上暴起的青筋似乎清楚可数,逼真地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的神情。

②一样的意思,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可孔乙己却认为不可相提并论。

他宁肯承认“窃”而不肯承认“偷”,为什么?揣摩一下孔乙己的心理。

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书,这就更高人一等了。

其实这是强词夺理,自欺欺人。

(3)“孔乙己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是孔乙己被人问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时的脸色。

问题:为什么会颓唐不安?从“灰色”的脸色,你读出了怎样的心境?“笼”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读书、科举、做官是孔乙己一生最大的梦想和追求,屡试不第成了他一生的奇耻大辱,是他最大的痛楚,无可争辩,只好掩饰;“灰色”写出他颓唐悲凉的心境;一个“笼”字说明这种灰色不仅笼罩在他的脸上,还笼罩在他的心里,笼罩了他悲剧的一生。

(4)“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的脸色。

问题:通过“黑而且瘦”想象一下孔乙己受到了怎样的折磨?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恰当即可)孔乙己这样悲惨的境遇,招来的仍然是“笑声”。

学生读11段最后一句。

教师指导:孔乙己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离去。

纵观全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取笑他,尤其是取笑他的不幸。

于漪老师说:“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悲剧使人泪下,可是我们读了文章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

”这就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足见社会的冷漠。

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

问题:还能从哪里看到他的地位低下?例名字的由来,“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被丁举人打,连小孩子都不愿理他,人们记得的是他欠的钱等。

教师小结:纵观四次脸色:青白——红——灰——黑而且瘦,脸色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孔乙己的好吃懒做、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低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步步预示着他的悲剧命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又教给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从某一角度切入,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品析。

同时在品析过程中还关注到人物前后的变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从神态描写的角度,抓住他脸色的变化,来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命运。

我们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孔乙己的形象?(二)自主品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析,每个小组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选一个角度,也可以选多个角度赏析。

赏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还要兼顾到前后的变化。

先自己赏析,然后小组交流。

小组推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学生互动评价,教师点拨提升。

预设:1.外貌重点分析从长衫到破夹袄的变化。

长衫在他心里是读书人的象征,象征着他的身分、他的理想、他的尊严的底线。

可是最后一次出场的时候却换成了破夹袄。

可见他不仅生活的垮塌,更突出他精神世界的垮塌。

2.行动重点赏析从“排”到“摸”的变化。

“排”写出他在短衣帮面前排阔气、得意炫耀的神情。

“摸”写出他的穷困潦倒,动作吃力。

两相对比,突出他生活的每况愈下。

3.语言重点赏析他的语言特点以及从极力争辩到不再争辩的变化。

(1)满口之乎者也,说的都是文言。

文言是什么?是古代的书面语。

用书面语来当口语,一是显示他是读书人,写出他的迂腐、穷酸。

(2)跌断,跌,跌……突出他的死要面子。

(3)当人们说他偷东西的时候,从极力争辩到不再争辩。

说明他已无力争辩。

设计意图:既从多角度理解品读了人物形象,也是赏析人物形象方法的迁移运用。

(三)理解命运问题:通过以上品读,我们看到一个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孔乙己,作者是怎样交待他的命运的呢?“大约”“的确”矛盾吗?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句交待了孔乙己的命运;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

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

但是,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

“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设计意图:透过人物的描写,理解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同时领略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四)理解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及社会意义问题: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探究。

1.社会原因(1)社会的冷漠麻木: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伴随着人们的笑声的,人们对孔乙己的痛苦、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只是一味的取笑。

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

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

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2)封建科举制度: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

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科举做官。

这样,考上的,往往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往往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

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实际上科举制度并没有使考中者都成为丁举人,也没有使落第者都成为孔乙己,相反,科举制度也造就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文天祥等一大批国家栋梁和文化大师。

”相比之下,与其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不如说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3)封建制度:问题:默读1-4段,说说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咸亨酒店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中,你能够读出封建社会怎样的特点?这个店是旧社会各个阶层往来聚会的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这个酒店的一台一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而孔乙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虚伪势利的社会里,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自身的原因(1)性格原因:好喝懒做、自命清高。

(2)问题:孔乙己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命运呢?一是可以像范进一样坚持考下去,最终成就功名。

二是可以如蒲松龄一样,换个方式成就人生。

蒲松龄科举考试一直考到71岁,落魄一生。

但他没有因为科举不第而被打倒,而是有意地搜集民间传说及鬼狐神怪的故事,写了一本书——《聊斋志异》。

这说明,当人的梦想破灭时候,换一种思路,人生会更精彩。

孔乙己没有做到,所以说他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

所以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设计意图:开阔思路,从多角度理解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拓展延伸:刘云龙在《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中写到:“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

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

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

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

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

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