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最新2018-2019学年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名校精编)
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3、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已整理)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doc
教学计划第一学期学校:科目:数学年级:二年级(3)班教师:日期: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师: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学生分析二年级(3)班共有学生61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9人。
二年级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技能,对数学学习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
因此,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更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一),5、观察物体(一)6、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7、认识时间8、数学广角——搭配(一)9、总复习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019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2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18-2019】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内容是: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其中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训练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三、教学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进度表时间周次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备注1长度单位2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角的初步认识7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8表内乘法(一)9表内乘法(一)10表内乘法(一)期中测评11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12表内乘法(二)13表内乘法(二)14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15认识时间/数学广角16数学广角/总复习17总复习18复习迎接测评19复习迎接测评20期末测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
板书:23+45=12+25=24+55=26+13=41+52=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2019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长度单位(3课时)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观察物体(4课时)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八、数学广角…………………………………………………………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一课时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材第2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
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二自主探究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生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生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
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3、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完美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完美版)全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018-2019学年秋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课题:认识线段课题:长度单位——练习一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不进位加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笔算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练习课课题:减法不退位减课题:《退位减》第二课时课题:《退位减》第三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课题:《退位减》第五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第一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加减混合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练习五课题::解决问题学校:黄市学校 班级: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课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六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整理和复习课题: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整理和复习●练习七学校: 黄市中心小学班级: 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一)学校: 黄市中心小学 班级: 二年级 科目: 数学 授课人: 时间: 年月 日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二)学校: 黄市中心小学 班级: 二年级 科目: 数学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三)课题: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1)学校: 黄市中心小学班级: 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2)课题:表内乘法(一)第三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2-6的乘法口诀)第一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2-6的乘法口诀)第二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2-6的乘法口诀第三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课题: 2-6的乘法口诀第四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课题2-6的乘法口诀第五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2-6的乘法口诀第六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2-6的乘法口诀第七课时学校:黄市学校 班级: 科目:数学 授课人: 时间: 年 月 日课题:2-6的乘法第八课时学校:黄市学校班级: 科目: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整理和复习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9 月日课题:观察物体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 观察物体学校: 黄市学校 班级: 二年级科目: 数学 授课人: 时间: 2003 年 9 月 日课题:观察物体课题:7的乘法口诀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03 年9 月日课题:学校: 班级: 科目: 授课人:时间: 年月日课题:8的乘法口诀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 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03 年9 月日课题:8的乘法口诀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 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03 年9 月日课题:8的乘法口诀学校: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03 年9 月日课题:9的乘法口诀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月日课题:练习二十课题:解决问题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月日课题:整理和复习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月日课题:量一量,比一比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月日课题:认识时间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月日课题:认识时间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月日课题:认识时间学校: 黄市学校班级:二年级科目: 数学授课人:时间: 2013 年月日。
2018年秋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3、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 1 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 厘米和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 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 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 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新小学数学精1 品资料设计最新小学数学精品资料设计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 课时最新小学数学精2 品资料设计第1 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018-2019学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教师电子备课(学年第学期)学科:册数:教师姓名:任教班级:教学进度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2、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18-2019学年度最新第一学期(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精选教案
订正时说说为什么这样改写
请学生看图列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五、补充练习:
1、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1)
加法算式:(个)
乘法算式:(个)
(2)
加法算式:(个)
乘法算式:(个)
(3)
加法算式:(个)
乘法算式:(个)
2、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6+6+6+6+6+6+6
(可以再加几组小鸭)
问:一共有多少只鸭子?
请学生先列加法算式
指名板演:
4+4+4+4+4+4+4+4+4+4+4+4=48
问: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请学生列乘法算式
指名板演:(写在加法算式的下面)
4x 12 = 48
12x 4 = 48
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说出算式中各个数代表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2、比较发现:
请学生观察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
教师小结: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
3、小结:
教师:既然乘法这么简便,那么我们要运用好它。
列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4、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乘法算式中各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乘法算式讲解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2+2+2+2
3、8个5相加,和是()写成乘法算式是:()。
4、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3,写作()×(),读作()乘()。
板书设计
乘法
4+4+4+4+4+4+4+4+4+4+4+4=48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推荐文档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2)提出新问题: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
(板书:长度)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
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
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
(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
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
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
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补充板书:单位。
板书:厘米)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③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在生活中找1厘米: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4)小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作: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6)小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①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②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④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1-2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
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一、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长度单位:厘米cm1厘米2厘米3厘米7厘米10厘米26厘米1cm2cm3cm7cm10cm26cm课后反思: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启发思考:长边不止20厘米长,该怎么量?(在20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最后加起来)交流测量的结果。
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
问: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也可表示为1m。
②课件展示③: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0到100,有100厘米,也就是1米。
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
③学生操作: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
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④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右边哪里是1米。
⑤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1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1米。
⑥学生操作:用1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1米长吗?⑦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①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②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1米长,上面有100厘米。
启发思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操作:用20厘米的直尺量一量1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并引读:1米=100厘米)2、用米量。
(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
(3)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
尺子要放平放直。
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P8第3、4、5题。
3题:用新铅笔在米尺上比出。
4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
5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
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表示较长的长度。
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米10厘米40厘米1厘米1米35厘米5厘米28米六、课外活动: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
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用直尺和1米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标注:1米、2米、3米、6米、9米进率: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1m=100cm100cm=1m课后反思:第3课时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米长的绳子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4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线段都是直的。
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3、找线段。
(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