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分析》(理论课适用)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本讲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解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专业应用模型。
第三讲新型有机(类)肥料习题要点:新型有机(类)肥料的范畴,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新型有机(类)肥料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与土传病害防控;生物有机液体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与深层发酵,特征性碳氮源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固体二次发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拮抗病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促生微生物有机肥料、溶磷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硅酸盐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使用效果,掌握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与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流程。
第四讲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进展习题要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如何协调?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怎样控制流域水环境污染? 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有哪些研究进展?本章重点、难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进展和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讲养分高效管理习题要点:着重介绍养分资源管理的内容、高效利用的原理、实践与示范。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管理过程中的土壤养分释放机制与植物对养分的生物学潜力。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范围农业养分资源管理的现状、限制因素等第六讲习题要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国际前沿与研究热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学。
本讲重点、难点:全球变化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基本过程、与温室气体等全球变化的关联性,国际研究前沿及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第七讲因为与冉伟老师的重合,我的导论课改为: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本章重点:讨论对土壤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用的最新进展,阐述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全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系列实验一土壤学》教学大纲本实验重点、难点:掌握用比重计测定土壤质地的方法。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本实验重点、难点:测定有机质含量时的加样量、加样方法、消煮时间和滴定终点等。
实验四土壤容重的测定和总孔隙度的计算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和总孔隙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紧实度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重点、难点:土壤容重测定过程中的取样、称样、水分含量的测定等环节。
实验五土壤酸碱度及缓冲性能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掌握酸碱指示剂、电位法测定pH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证明不同质地、不同酸碱度的土壤对酸和碱的缓冲能力。
本实验重点、难点:pH计的施用,认识不同土壤类型对土壤酸碱度缓冲能力的影响。
实验六土壤水吸力的测定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吸力的目的、意义以及水分张力计的使用方法在节水灌溉中的作用。
本实验重点、难点:张力计的构造、安装和测定。
实验七:土壤形态特征的鉴定本实验教学要求:通过室内土壤标本观察,要求了解野外土壤剖面观察的一般项目,理解剖面指标的意义,掌握土壤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侵入体、动物穴、湿度、孔隙度、坚实度等土壤形态要素的含义和定量指标,并学会运用坚实度计、比色卡等鉴定土壤性态,学会土壤石灰性、pH值、高铁、亚铁等土壤性质测定,为观察土壤剖面做准备。
本实验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均是上述土壤各剖面形态指标含义的理解及几种土壤性质的测定方法。
实验八: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本实验教学要求:学会正确布置、规范挖掘土壤剖面,实地鉴别土壤发生层、进行剖面记载以及采集纸盒、布袋、整段标本。
课程教学实践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名称(以具体课程名称为准,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3)熟悉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
2. 能力目标:(1)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4)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计算机相关的英文资料。
3. 素质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硬件系统;(3)计算机软件系统;(4)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
2.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1)C语言程序设计;(2)数据结构与算法;(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
3. 计算机网络基础(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网络体系结构;(3)网络通信协议;(4)网络应用技术。
4. 数据库基础(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2)关系数据库;(3)SQL语言;(4)数据库设计。
5. 计算机安全与伦理(1)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病毒与防治;(3)网络安全技术;(4)计算机伦理道德。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理论课程,采用系统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教学大纲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组成由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系主任和土壤学系系主任为组长、主要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毕业生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小组,确立了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查相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测试各50分,最后以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测试总成绩划定相应成绩等级。
确定了4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农化分析和土壤调查与评价)为专业能力测试的主要内容,理论考试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理论考试题库》(每门课程50题)中从题库中按教学内容抽取50题客观题,分为20题选择题和20题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40分,还有10分的主观题。
实验题主要由任课教师和专职实验教师结合制定18套实验内容;参加测试学生通过抽签进入相应的实验室进行测试。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采用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技能考查相结合的方法
1. 理论知识考试
考试内容为本专业四门核心课程的有关内容。
有关老师将这四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建成试题库,每门课程设立选择题和是非题,本次考试从中随机抽出50题作为考试内容,占50分。
2. 实验技能考查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计了室内分析和野外考察中经常遇到18个实验测试项目,由学生抽签决定其考查题目,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率给予记分。
本次考查成绩占50分。
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资源法》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法学专业)课程编码:1102413130学时:48 学分:3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类型:学科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法理学、民法、刑法、行政法教学手段:板演一、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规范,以便在实践中为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服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们了解环境问题的性质、解决的方法及途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掌握我国环境立法状况,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单行立法,国际环境立法等内容,牢固掌握环境法基本制度、环境法律责任、环境纠纷解决等内容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及环境法制观念,能分析和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环境法律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问题有所了解,为学习和研究环境法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同学科意义上环境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教学方法:讲授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一、环境(一)环境的概念(二)在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二、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的提出二、我国的环境保护思考题:1.自然科学上的环境与法学上的环境有哪些异同?2.如何理解人类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二章环境法概述(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们了解环境法的概念、特征和体系,对环境法整体有个宏观的认识,掌握环境法的基本性质,正确理解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和范围等基本理论问题。
通过了解国外环境法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研究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难点:我国环境法的体系教学方法:讲授1学时+讨论1学时第一节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一、环境法的概念二、环境法的特征第二节环境法体系比较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基本法模式二、以英国为代表的整合化模式三、以法国为代表的复合法模式四、以日本为代表的法典化模式第三节我国环境法的体系一、宪法性规定二、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三、环境保护单行法四、环境标准五、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六、国际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思考题:1.我国环境法的体系包括哪些主要部分?2.我国《环境保护法》在环境法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理解和掌握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通过研究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内容和作用,更准确地理解我国环境法的精神实质,并认识它们的整体关联性,全面地理解我国各种环境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为学习和掌握具体环境法律制度奠定基础。
梅瑞尔的教学设计思想
何芳
hefang522@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 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 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 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 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 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 严,给你快乐。”
1950-1960
人们开始对教学目标、 程序教学运动、行为主义学 教学效果、媒体及其 习理论、系统科学等理论。 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认为只要系统考虑教 学过程的各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 内容,教学条件)及 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才 能制定出最优的教学 策略。 认知学习理论逐渐成 为教学设计在学习理 论方面的主要指导思 想,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视听媒 体和其他教学技术的研究成 果、个别化教学系统以及教 学评价理论
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时间
20世纪30-50 年代
传播核心理论
戴尔的“经验之 塔”
特征
重媒体
研究重心
成效
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媒体产品开 与效能 发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 教学过程设 要素 计模式
20世纪60年代 拉斯韦尔的“5W” 重过程
20世纪70年代 霍夫兰的说服性 理论
20世纪90年代 梅罗维茨的媒介 理论
构想
二战后,现代媒体和各种学术理论的 发展;理论应用于设计的实践尝试 ; 在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发展中派生。
理论形成
学科建立
一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重点研究“为什么”的问 题;二是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主要研究“怎么 做”的问题。
教学设计思想的萌芽阶段:杜威和桑代克 教学设计思想的产生阶段: 二战,各种学术理论和媒体技术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阶段:
提高《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
提高《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摘要:本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环境与资源分析测试技能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阐述了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设置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流程、加强实验全过程操作锻炼、进行多种实验方法相结合和逐步改善考核体系的方法来提高《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
通过教改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测试水平。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境资源;分析测试;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43-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等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何保护有限的资源、优美的环境是人类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难题。
而应对这一难题的首要环节便是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当前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资源状况,了解这些环境要素,如当前的清洁程度或受污染程度。
因此,培养具备环境与资源分析测试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了新世纪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的开设恰好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成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环境类和农学类专业有益的选修课程。
该课程特点有:(1)内容广泛,涉及面广。
包括土壤肥力及污染物测定、水质分析、作物营养诊断、农产品安全与品质分析等。
(2)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更新较快。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标准也不断制订,而这些新的检测项目也将被纳入到该课程内容中。
另一方面,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分析测试的方法与设备不断改进,这些更精确、更高效、更安全的测试方法也将被引入到该课程中。
(3)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均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所在课程组成员在《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课程开设之前做了大量的论证和精心的准备工作,而在近年来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
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0f City-Village,Planning Review)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1.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资源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2. 专业特色: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⑴掌握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⑵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⑶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⑷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⑸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⑹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标准学制四年,修读年限3-6年,学分要求修满176.5学分。
五、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地质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导论、环境科学、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水资源与水文学、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管理学。
七、专业主要实验自然地理综合实验、遥感导论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1. 实践教学环节简介:⑴认知学习:包括公益劳动,社团及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劳动等。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7课程名称:环境管理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anagement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是系统地介绍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树立大系统观念—大环境管理思想;介绍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不同领域环境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环境管理在解决环境问题和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不同领域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环境管理的行政、法律、技术、经济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正确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环境管理的原理、制度和实施。
通过《环境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原则和方法,熟悉本专业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对中国的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环境管理对策与措施有较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清和掌握宏观与微观两种环境管理的区别;2.了解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特点;3.明确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管理的涵义1.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发展过程;环境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发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环境管理的微观和宏观含义;了解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二节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论1.主要内容环境管理的手段;环境管理的方法论。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48计划学分:3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适用专业:本课程可作为普通高职管理学基础及相关课程,也可用于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系统培训,还可供有提升管理能力需求的人员自学使用。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管理技能与满足新时代管理要求为目标,首先从工作场景中的管理入手介绍管理的基础知识,介绍古典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然后对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四大基本职能进行系统的介绍。
三、课程教学要求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或"1”。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六、学生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建议1 .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岗位技能职业标准,通过案例展开学习,将每个项目分成多个任务,系统化地学习。
2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等等。
(二)学生课外阅读叁考资料《管理学基础》,何海军,齐绍琼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1 .产教融合,立足实践,将管理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2 .注重应用,兼顾基础,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3 .创新结构,优化内容,满足新时代对管理知识的新要求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教学日历。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适用)A.总说明:一、适用课程范围:该版教学大纲的填写范围仅为“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和“素质选修课”。
课程类别可于《武汉工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查询。
二、文本格式:请勿改变大纲中标题及文本样式。
标题中的课程名称为黑体小二号字体(加粗)。
除标题外,其余需填写内容中的中文及数字的样式为宋体五号字体(勿加粗),英文样式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勿加粗);段落行间距设为单倍行距,段首缩进设为2。
三、表格:请勿改变页边距、表格列宽及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因为软件类型及版本问题,打开大纲模板文件后表格有可能出现少量错位情况,请帮忙调整至对齐,建议使用WPS打开。
四、名称:单位和课程等名称请务必填写标准化全称,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五、联系人:李哲伦;电话:81349129;地址:教务处教学评价与发展中心(白宫208)B.分项说明一、课程信息“课程类别”:公用基础课、素质必修课或素质选修课“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计划学时”:请在括号前填写总学时,并在括号内分别填写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如果没有课外学时,则填写“0”。
“选用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是否自编;是否教育部规划教材“课程网站”:有则填写,没有则填写“无”。
二、课程简介(中英文)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中文要求200字以上、500字以下。
课程简介必须包括课程定义、课程总体内容、课程目的及意义等基本内容。
此外,可以填写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情况、教学方法、课程特色等其它内容。
任何课程都必须有英文课程简介。
三、课程教学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分条目进行阐述。
其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应能对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问题1:为什么要将“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对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答:根据学校“以工程实践为主,满足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各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要求应该在达成“业务培养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类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其中有一条或若干条能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工科专业学生的12项毕业要求中的一条或若干条相关联。
浅议本科实验课程整合设计研究——以湖南农大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分析技术实验课程为例
2 地 理信 息 系统 课 程 实验 教 学研 究 、
地理信息系统 ( eg p i I o ao yt , I ) 集计算机 科 G o ah f m t nSs m G S 是 r cnr i e
业大学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 专业的两门专业基础 课程即地理信息 学、 地理科学、 测绘学 、 遥感学 、 环境 科学 、 间科学 、 息科学 、 空 信 管理 科 系统和资源环境分析技术的 实验教学为例 , 究探讨 实验 课程 间的有 学等学科为一体 的新兴边缘学科 , 研 是高等院校地理信 息系统 、 土地资源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地理教育等本科专业学 生必修 的一门 机结合问题 , 以期为提高实验课程效果 、 培养学 生专业 综合实践技能提 管理、 供参考依据。 专业基础课, 是从事资源管理 、 土地 利用规划 、 乡规划 等工作的 重要 城
一
、
开 展地 理 信 息 系 统 与 资 源 环 境 分 析 技 术 实 验 课 程 整 合 研 究 的
可 行 性 分 析
工具 ,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 要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 系统的基本原 理及其 在资源环境 、 管理决策、 灾害防治等 领域中的应 用 , 许多教 师及研究人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实验中心经过长期购 置积 累目前已经 员已经对该实验课程进行了大 量研究。钟广锐 、 李亦秋 、 田雨等研 究了 拥有了较为完善的用于地理信 息系统 、 遥感 、 资源环境 及化学分析等方 基于 Spr a 、 a GS A c I 不 同 GS软 件 平 台 的 实验 课 程设 u e p M p I、 r S等 M G I 面实验研究必备的实验仪器设 备和软件 , 建成 了功能较完 备 的多 间实 计 ~ 黄解 军、 ; 陈红艳 、 田雨等根据 学生 具体情况、 学科发展和社会 需 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购 置了 Ac I、u e a 、 aG S G S r S S pr p M p I 等 I 软 求等对 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G M 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 采 件、 扫描仪 、 P 、 G S 打印机 , 配备了一定数 量配置较高的电脑 , 可以保证本 用分层 分类指导实现实验教学 内容 的优化 、 生创 新意识 的强化 以及 学 科生实验一人一机 , 实验 室面积 较大 , 同日 容 纳一个 班本 科生 的实 “ 可 寸 开放式 实验教学模 式的深化等 ; 党丽娜 等从实验 室建设、 管理 验。分析实验室购置了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计 、 定氮仪 、 火焰光度计 、 紫 模式和使 用制度探讨了如何 最大效率的发挥 G S 功效 ; I的 由于 地理 外分光光度计等各种常规仪器 设备 , 可以开设 大量 、 量、 中 微量营 养元 信息系统课程有针对地理信 息系统专业开设 的 , 也有针对 非地理信 息 素测定、 硝酸盐测定 、 重金属测 定等多种分析项 目实验 。此外 学院拥有 系统专业 开设 , 学科和专业的差异 对课程要 求也不相 同 , 车自力 、 慧 张 支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分 析技术方 面具有一定 教学经验 、 基 等探讨了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 内容设置和 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分析》(理论课适用)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资源环境分析
课程编号程编号
1320048
英文名称英文名称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 analysis
课程类型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 学时
36
其中其中::理论学时论学时
36
实验学时验学时
实践学时学时
学分
2 预修课程修课程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适用对象用对象
资源环境专业 (生科强化班辅修辅修))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 (200字左右)
资源环境分析是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它包括土壤分析、植物分析、肥料分析、水和大气分析等方面。
课程主要系统地学习土壤的化学组成、肥力特性、交换性能、酸碱度、盐分,植物的营养元素组成与营养成分,肥料养分的含量,无机污染物以及水和大气等测定分析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分析方法、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测定结果的解释与应用等知识,同时还学习本专业所需的现代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为学生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作好研究手段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