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合集下载

血栓 凝血功能指标

血栓 凝血功能指标

血栓凝血功能指标血栓是一种血液凝固的生理现象,它是人体在出血时维持血液循环的重要机制之一。

然而,当血液凝块形成在血管内部时,它可能会引发很多健康问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了解血栓的凝血功能指标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血栓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浓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液凝固的能力以及判断血栓疾病的风险。

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通过测量凝血酶原在血液中形成凝块所需的时间来衡量的。

正常情况下,PT值在11-13.5秒之间。

如果PT值过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之一。

它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凝血酶生成的速度和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也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它在血栓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 × 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纤维蛋白原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之一。

它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参与血栓的形成和稳定。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 g/L之间。

如果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D-二聚体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是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种,用于判断血栓的形成和溶解过程。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浓度在0.5-1 mg/L之间。

如果D-二聚体浓度升高,可能意味着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溶解,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血栓的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血液凝固的能力,判断血栓疾病的风险,并指导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制定。

常用凝血指标解读20150823

常用凝血指标解读20150823

ICU 医生应如何关注出凝血指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谭获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正常止血机制血液呈流体状态凝血与纤溶保持动态平衡出血不止或血栓失衡血管内皮系统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凝血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情况下十二个凝血因子特性编号名称产生部位依赖VitK 活性型Ⅰ纤维蛋白原(Fg) 肝纤维蛋白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 肝+ 凝血酶(Ⅱa)Ⅲ组织因子(TF) 脑肺组织Ⅳ钙离子(Ca 2+)Ⅴ易变因子肝ⅤaⅦ稳定因子肝+ ⅦaⅧ抗血友病因子(AHF) 肝Ⅸ血浆凝血激酶成分肝+ Ⅸa Ⅹ斯图亚特因子肝+ ⅩaⅪ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肝Ⅺa Ⅻ接触因子肝ⅫaX Шa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肝X Шa 激肽释放酶原(PK) 肝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HNWK) 肝缓激肽IIVIIaIII Ca 2+Xa XIa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XIX XIIIaXIXIIXIIa 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块Xa Va PLCa 2+凝血酶IIaIXa VIIIa Ca 2+PL凝血与抗凝系统几种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蛋白C (PC)系统PC→APC P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抗凝系统抗凝机制Ⅲ(TF )Ⅹa凝血酶凝血酶激活纤溶系统内源外源Ⅻa ⅪⅨaⅧa ⅤⅦaⅩaAT-ⅢHC ⅡPSAP APC TFPI几种纤溶物质●组织型/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 u-PA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 / 纤溶酶(plasmin,PL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D-dimmer)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酶纤溶酶纤溶酶tPAtPA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蛋白释放可溶性FDPFDP肝脏吸收PAI纤维蛋白溶解2-抗纤溶酶纤溶酶原t-PA u-PA凝血酶X Шa纤溶酶(PL)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SFM )交叉连接纤维蛋白(可溶性)(稳定性)PL PL PLA B C H A B C H X`Y`D E`X Y D E X`Y`D E` (3P-test?)Bβ1-42 Bβ15-42 其它复合物FDPD-二聚体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凝血抗凝纤溶 抗纤溶体内促栓、抗栓平衡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APTTPT磷脂Ⅻ组织因子(兔脑)ⅪⅢⅨⅧⅦ+TF 凝血酶原凝血酶Ⅱ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联合纠正试验ⅩⅤⅩⅤAPTTPT凝血瀑布Ⅻ、XI 、IXIXaXXa II (凝血酶原)IIa (凝血酶)I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栓VIIaXTFPI组织因子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TFPIⅧⅤX Шa▲PT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国际标准化比值)▲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国际敏感指数)香豆素治疗病人的血浆对正常人血浆回归线的斜率ISI 值决定凝血活酶试剂的质量,ISI 值愈接近于1.0,表明凝血活酶试剂愈敏感几个概念PTR=病人PT/正常人PT(秒) 参考值:1±0.1INR=PTR ISI参考值:1±0.1参考值:1±0.2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凝血指标的分析解读常用检查PT D-二聚体APTT FDP FIB 3P 试验TT凝血常规/凝血功能纤溶三项实验检查结果分析BPCPTAPTTFBGTTD-dimerAT-Ⅲ诊断NNNNNNVIIN N N N N N XII, XI IX,VIIINNNNNVit K 依赖因子N N N N N N N XIIIN N N PF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PF)概述: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u-PA )增多致纤溶酶活性增强,促进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的降解增加,导致皮肤粘膜出血及创面渗血不止。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凝血检查报告单是指一份血液检查报告,用于查看血液凝固的状况。

这个检查被用来帮助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或其他身体状况,例如深静脉血栓、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凝血检查中一些常见的指标、它们的正常范围以及异常结果可能表示的问题。

指标简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些小而薄的细胞,它们在血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在出血时凝结血液。

检测血小板计数的目的在于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血小板来进行正常的凝血反应。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30,000至400,000/mm3。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血液检测项目,通常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形成的速度。

这个检测涉及到一些凝血因子,例如凝血酶原,以及一些辅助因子。

这个检测通常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使用。

正常的PT测量值一般在10至14秒之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一些特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来评估凝血过程中的速度。

这个测试通常被用来帮助确认下列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血管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的APTT数值一般在26至39秒之间。

血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参与到止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中。

这个测试可以检查到一个人是否缺乏足够的血纤维蛋白原来正常地进行凝血。

正常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00至400 mg/dL之间。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中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在血液凝固时被释放。

如果一个人的D-二聚体水平过高,则可能暗示他们正在经历一种血栓形成的情况,例如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正常值通常较低,而一个高于正常值的结果可能需要被进一步诊断,以确认一个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果解读正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这对于需要准备手术或担心有凝血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异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异常,通常会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来确认问题的存在和可能的来源。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用于监测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凝药物使用或一些遗传性凝血障碍。

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处于出血风险状态,而缩短可能提示存在血栓风险。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常用于筛查出血性疾病以及监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

延长的APTT常见于血友病、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

3. 凝血酶时间(TT)TT是衡量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

延长的TT可能出现于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如DIC)等情况。

4. 凝血纤维蛋白原(FIB)FIB指标代表了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是凝血功能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FIB增高常见于炎症反应、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降低则可能提示DIC、严重肝脏功能不全等。

5.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活动度直接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正常性,其异常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障碍。

FⅡ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急性出血等,降低则可能与维生素K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有关。

6. 降钙蛋白I(TNI)TNI是心肌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可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TNI水平升高常提示患者存在心肌梗死、心肌炎等情况,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7.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A)PTA是评估凝血系统对外源激活的能力的指标,延长的PTA可能出现于肝功能障碍、维生素K缺乏等。

正常PTA有助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功能维持。

8. 凝血酶时间比(INR)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用于监测患者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是否达到理想效果。

INR过高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低则增加血栓风险。

以上是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这些指标,以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制定治疗方案等。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暴露内皮下胶原 TF释出
合成PAI
激活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抑制纤溶系统
TXA2:血栓烷A2;TF:组织因子;PAI: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
止血 止血 止血
1.血管壁机制
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
① 血管的收缩: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 ② 血小板的激活:vWF、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③ 凝血系统的激活:启动内外源凝血途径 ④ 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⑤ 抗纤溶作用
凝血酶
程 纤维蛋白原



蛋 白
纤维蛋白单体



XIII XIIIa
以共价键聚合的纤维蛋白网络
3. 凝血因子机制
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
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是指由FXII被激活至FIXa-VIIIa-Ca2+-PF3复合物形成过程。
在体内已不再是主要的凝血途径
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1.血管壁机制
血管壁完整时,血管主要表现其抗血栓活性:
血管松弛、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① 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扩张血管、抑制 血小板聚集功能。
② 纤溶酶原激活物(PA):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③ 抗凝血酶(AT):灭活凝血酶,抑制凝血。 ④ 血栓调节蛋白(TM):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⑤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具有多种抗凝活性
3. 凝血因子机制
根据凝血瀑布学说,人体内凝血分为 三个阶段,两个途径(内源性、外源性) :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凝血功能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凝血因子激活并形成凝块的过程。

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功能监测的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血液中凝血酶原、促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活化时间以及维生素K等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凝血酶原试剂(如Thromboplastin校正时间或Quick试剂)混合,观察加入酵素后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在12-14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及纤维蛋白原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混合,再加入凝血酶和钙离子,观察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在25-35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其测定可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显微镜进行。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较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受损,易发生出血。

四、血小板凝集功能血小板凝集功能是评估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指标,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试验(例如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的聚集能力。

异常的血小板凝集功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

五、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是构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对于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测定可通过免疫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 g/L之间,过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日期:2010-11-08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②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④治疗肺梗塞 2.0—4.0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⑥人工瓣膜手术 3.0—4.0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以及检测凝血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凝血常规可以分析和评估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活性水平,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和出血倾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凝血常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衡量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对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激活状况非常重要。

PT主要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维生素K缺乏、肿瘤和静脉血栓等病理情况。

INR是一种标准化的PT值,常用于国际间的诊断和治疗准则,如学术机构推荐的抗凝治疗指南。

INR大于1.5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而INR大于3可能表示严重凝血障碍。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主要应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和合成。

APTT处于正常范围时,表示患者的内源凝血系统处于正常功能状态;而AP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或使用了影响凝血的药物等。

3.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重要凝血因子,参与形成纤维蛋白聚集体,起到止血作用。

FIB水平的异常可以提示纤维蛋白聚集体形成和稳定性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维蛋白聚集体不稳定,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凝血异常。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体内最重要的止血成分,主要通过粘附在血管壁的损伤处以及聚集形成血小板栓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PLT的测量能够帮助评估患者的止血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PLT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PLT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血浆中凝血酶形成和止血作用的指标之一、TT的延长可能表示凝血酶生成和功能异常,如可能存在凝血酶因子缺乏或异常。

以上仅是凝血常规中的数个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凝血参数和指标如凝血酶原活动度、抗凝血因子、溶血试验等在特定情况下也有临床意义。

凝血五项指标解读

凝血五项指标解读

凝血五项指标解读凝血五项指标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许多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来说,正确解读这些指标并非易事。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凝血五项指标(PT、APTT、TT、FBG和DD)的临床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指标。

一、PT(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PT延长可能原因有:1.抗凝药物使用:如华法林、肝素等;2.维生素K缺乏:如梗阻性黄疸、营养不良等;3.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如先天性因子缺乏或肝病等;4.纤溶系统异常:如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APTT延长可能原因有:1.抗凝药物使用: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2.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如先天性因子缺乏或疾病所致;3.纤溶系统异常:如DIC等;4.冷凝集素综合征、抗凝血酶Ⅲ缺乏等。

三、TT(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速度。

TT延长可能原因有:1.纤维蛋白原缺乏:如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DIC等;2.抗凝药物使用:如肝素、华法林等;3.纤溶系统异常:如DIC等。

四、FBG(纤维蛋白原)FBG是血液凝固的关键因子,其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FBG 降低可能原因有: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3.严重肝病、肾病等;4.抗凝药物使用:如华法林、肝素等。

五、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是纤维蛋白凝块降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纤维蛋白凝块不稳定。

DD升高可能原因有: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严重创伤、手术后等;3.纤溶系统异常:如溶栓治疗等。

综上所述,凝血五项指标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分析这些指标的异常情况,结合临床病史和症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还需注意与其他检查指标的结合,如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

血凝指标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和解读血液凝固指标是一种衡量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方法,常用于临床医学中对出血和凝血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

本文将从凝血机制、血凝指标的分类和临床应用以及应注意的解读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凝血机制凝血是机体为了维持血管完整和控制出血而进行的一种复杂生理过程。

当血管受损后,机体会迅速启动一系列凝血反应,形成血栓以封堵血管损伤口。

凝血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凝血因子激活以及纤维蛋白形成。

二、血凝指标的分类和临床应用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常用的血凝指标,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通过该指标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以及Ⅴ、Ⅶ、Ⅹ等的活性。

临床上常见的应用包括抗凝药物监测、肝脏疾病和凝血因子缺乏等。

2.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也是常用的血凝参数之一。

其反映了凝血因子Ⅷ(抗血友病因子)和Ⅸ(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

临床上可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障碍以及监测肝脏疾病等。

3.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之一,对于维持血液凝固功能很关键。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血小板水平,而血小板功能检测则是评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和反应情况。

在临床上,这些指标常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用药对血小板的影响等。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检测血栓形成和解体的标志物。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提示血栓形成的存在,而血栓溶解后D-二聚体水平下降则表示溶栓治疗正常。

在临床上,D-二聚体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判断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三、血凝指标的解读要点在解读血凝指标结果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结果的参考范围:不同实验室所采用的参考范围存在差异,因此在解读结果时要参考实验室提供的正常参考范围。

肺栓塞凝血指标

肺栓塞凝血指标

肺栓塞凝血指标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指由于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或其他物质(如脂肪、气泡等)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疾病。

凝血指标可以用来评估肺栓塞的风险和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凝血指标与肺栓塞相关的信息:
1.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在体内发生凝血时会明显升高。

在肺栓塞的情况下,血栓形成和纤溶活性增加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因此,D-二聚体常用于肺栓塞的筛查和排除诊断。

2. 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和INR是评估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II、VII、X)功能的指标。

在肺栓塞中,凝血系统的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PT和INR的延长。

3.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VIII、IX、XI、XII)功能的指标。

在肺栓塞中,内源性凝血途径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aPTT的延长。

虽然这些凝血指标可以提供一定的肺栓塞诊断和评估信息,但单独使用这些指标并不足以确定肺栓塞的存在。

临床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等来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肺栓塞,请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凝血综合指数-4.8

凝血综合指数-4.8

凝血综合指数-4.8
凝血综合指数是一个用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通常包括凝血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和血小板计数。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血液凝固能力是否正常,从而协助诊断与治疗相关疾病。

具体来说,凝血综合指数可以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可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可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可以反映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正常值范围一般在0.8-1.5之间。

如果凝血综合指数为-4.8,表示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一般可能是由于以下多种原因导致的:
1.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是血液中参与凝血过程的重要物质,如果患者的凝血因子缺乏,
就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凝血因子缺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如果患者的肝脏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凝血
因子合成减少,进而影响凝血功能。

因此,如果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需要考虑到肝脏疾病的可能性。

3.药物影响: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例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如果患者
正在接受这类药物治疗,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凝血情况,以便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4.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例如营养不
良、长期卧床、重症感染等。

这些情况下,患者需要接受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凝血综合指数-4.8表明患者的凝血功能出现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以上信息供参考。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

凝血常用指标解读凝血常用指标是用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一组指标,包括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原活化时间(PT)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凝血状态,诊断凝血功能紊乱的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面将介绍这些指标的具体含义和临床应用。

1.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或黏膜受到刺激后开始发生出血到停止出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出血时间通常为2-9分钟。

若出血时间延长,可能是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或者是血管壁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APTT):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状态的指标,反映了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血浆的APTT在25-35秒之间。

若APTT延长,可能表示血液中含有凝血因子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意味着凝血功能受损。

3.纤维蛋白原(FIB):FIB是血浆中主要的凝血蛋白,参与血栓形成的最终阶段。

正常成年人的FIB浓度在2-4g/L之间。

FIB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炎症、恶性肿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相关;而FIB浓度的降低可能与肝脏疾病、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相关。

4.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状态的指标,正常情况下为11-14秒。

PT延长可能是由于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的缺陷,如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的合成异常。

5.凝血酶时间(TT):TT是指加入活化剂后,原本液体的血液变为凝块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为15-20秒。

TT的延长可能是凝血因子、凝血酶及其辅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的表现。

凝血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常见于感染、肝病、恶性肿瘤、DIC、脾功能亢进等多种疾病。

通过上述常用指标的检测,我们可以准确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判断病变的性质、程度和预后,并为治疗提供指导。

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可以给予相应缺乏的凝血因子补充,以增加凝血因子的活性,恢复凝血功能;对于凝血酶活性降低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可能需要使用凝血酶替代治疗;对于凝血酶原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紊乱,可能需要进行基因治疗等手段。

凝血7项化验凝血机制、指标意义及灵活结合临床治疗手段和重要步骤

凝血7项化验凝血机制、指标意义及灵活结合临床治疗手段和重要步骤

凝血7项化验凝血机制、指标含义以及灵活结合临床实际治疗手段和重要步骤凝血功能检查是临床工作中很常见的一种实验室检查,其中涉及多个指标,每个指标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第1步明确凝血机制生理性凝血机制如下图所示:第 2 步牢记各项指标含义PT(凝血酶原时间):11~17 s。

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的首选指标,超过正常对照 3 s 以上为异常。

在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过程中,维持 PT 在正常对照的 1~2 倍最为适宜。

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I、V、VI、X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充进(DIC后期)、口服抗凝剂、肝素应用、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等缩短: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季药、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PT%(PT 活动度):70~150%。

与凝血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因此 PT% 的高低能够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如果 PT% 持续下降而无上升趋势,则提示预后极差。

无明显临床意义。

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加重期、重型肝炎、胆道阻塞、胆汁淡积可以反应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0.8~1.5。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用量,且较凝血酶原时间更准确。

增高降低临床意义同PT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43.5 s。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超过正常对照 10 s 以上为异常。

由于肝素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是用来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使其延长 1.5~2.5 倍为宜。

血浆凝血因子W、IX和X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凝血因子XI缺乏症;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II)、V、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痘、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液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血液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SLE等。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

血凝指标及意义血液凝结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之一。

在血液凝固的调节中,血凝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凝指标的定义、常用的凝血指标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凝指标的定义血凝指标,顾名思义,是用来评估血液的凝结能力的指标。

它们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血液常规检测指标,用于监测患者的凝血状态;另一方面,它们还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一些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

二、常用的血凝指标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因子活动状态的指标。

它测量了血液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的时间范围为11-13.5秒。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活动的敏感指标。

它测量了凝血通路中各个凝血因子的活性以及血小板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时间范围为25-35秒。

3. 血小板计数(PLT):PLT是测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结的重要成分,对止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50×10^9/L。

4. 凝血酶时间(TT):TT是测量血液中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Ⅷ和纤维蛋白原等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TT的时间范围为14-18秒。

三、血凝指标在临床中的意义1. 评估凝血功能:通过监测血凝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当PT和APTT延长时,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 引导抗凝治疗:某些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需要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血凝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抗凝治疗的剂量和监测治疗效果。

3. 评估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

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过高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诊断凝血功能异常:血凝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等。

凝血检测指标

凝血检测指标

凝血检测指标
1.什么是凝血检测指标
凝血检测指标是指用于检测血液凝血功能的生化指标。

常见的凝血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钙素原时间(TT)和凝血因子等。

2.凝血检测指标的意义
凝血检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病、肝病、心血管疾病、血栓症等疾病。

此外,凝血检测指标还可以指导肝移植和手术等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

3.常见的凝血检测指标
(1)PT(Prothrombin Time,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是外在凝血途径活化后的凝血酶原结合IX、X、VII、II凝聚成凝血酶所需时间。

临床上常用于监测未达到治疗水平的华法林、制止止血等操作,还可以作为疑似肝病的病人检测肝功能。

(2)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是内在凝血途径活化后的凝血酶原结合XII、XI、X、IX、VIII、VII、II凝聚成凝血酶所需时间。

临床上常用于监测治疗肝病和血栓症的药物疗效。

(3)TT(Thrombin Time,降钙素原时间):TT测定的是血浆或血清中加入适量的降钙素原后的凝固时间。

降钙素原在血症病人血浆中降低,血清中则稳定,临床上常用于判断抗凝药物过量。

4.总结
凝血检测指标在临床上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医生制定和评估治疗方案,对于一些急性和慢性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凝血检测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血凝五项的正常值范围

血凝五项的正常值范围

血凝五项的正常值范围血凝五项是指血液凝固功能的五个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

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对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至关重要。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五项指标的正常值范围。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酶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11-14秒之间。

如果PT值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而PT值缩短可能与抗凝药物使用有关。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酶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表示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也可能与遗传性凝血障碍或抗凝药物使用有关。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150-400 × 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2-4 g/L之间。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形成血栓的重要成分,如果纤维蛋白原水平过低,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评估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0-0.5 μg/mL之间。

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但不能确定具体的病因。

了解血凝五项的正常值范围对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这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相关疾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因此,定期进行血凝五项检查,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检验科凝血学常见检测项目解读

检验科凝血学常见检测项目解读

检验科凝血学常见检测项目解读在检验科中,凝血学是一个重要的检测项目。

凝血功能的正常机制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等指标。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些常见的凝血学检测项目。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凝血系统外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

它通过测量凝血酶原与血浆中Ca2+、磷脂质以及凝血酶原活化因子III(组织因子)复合体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1-13.5秒,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例如,肝功能受损或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能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此外,凝血因子FV或FVIII等因子的缺乏也可能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内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

它通过测量凝血因子XII(Hageman因子)激活后,与磷脂质、因子XI和因子IX等一系列凝血因子形成凝血酶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

正常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一般为25-35秒。

如果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暗示存在凝血因子VIII、IX、XI或XII的缺乏,或者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的影响。

三、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一个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指标。

它反映了机体在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时纤维蛋白形成的调节机制。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为2-4 g/L。

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可能表明慢性肝病、营养不良或凝血功能异常。

而纤维蛋白原浓度过高则可能意味着急性炎症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存在。

四、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一种评估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化程度的指标,其正常参考范围一般为0-500 ng/ml。

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可能暗示体内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失衡,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其他血栓相关疾病的存在。

常用凝血指标解读

常用凝血指标解读

ICU 医生应如何关注出凝血指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谭获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正常止血机制血液呈流体状态凝血与纤溶保持动态平衡出血不止或血栓失衡血管内皮系统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凝血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情况下十二个凝血因子特性编号名称产生部位依赖VitK 活性型Ⅰ纤维蛋白原(Fg) 肝纤维蛋白Ⅱ凝血酶原(prothrombin) 肝+ 凝血酶(Ⅱa)Ⅲ组织因子(TF) 脑肺组织Ⅳ钙离子(Ca 2+)Ⅴ易变因子肝ⅤaⅦ稳定因子肝+ ⅦaⅧ抗血友病因子(AHF) 肝Ⅸ血浆凝血激酶成分肝+ Ⅸa Ⅹ斯图亚特因子肝+ ⅩaⅪ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肝Ⅺa Ⅻ接触因子肝ⅫaX Шa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肝X Шa 激肽释放酶原(PK) 肝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HNWK) 肝缓激肽IIVIIaIII Ca Xa XIa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XIX XIIIaXIXIIXIIa 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块Xa Va PLCa 凝血酶IIaIXa VIIIa Ca PL凝血与抗凝系统几种抗凝物质●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AT-Ⅲ)●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蛋白C (PC)系统PC→APC PS●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抗凝系统抗凝机制Ⅲ(TF )Ⅹa凝血酶凝血酶激活纤溶系统内源外源Ⅻa ⅪⅨaⅧa ⅤⅦaⅩaAT-ⅢHC ⅡPSAP APC TFPI几种纤溶物质●组织型/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 u-PA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 / 纤溶酶(plasmin,PL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D-dimmer)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酶纤溶酶纤溶酶tPAtPA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蛋白释放可溶性FDPFDP肝脏吸收PAI纤维蛋白溶解-抗纤溶酶纤溶酶原t-PA u-PA凝血酶X Шa纤溶酶(PL)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SFM )交叉连接纤维蛋白(可溶性)(稳定性)PL PL PLA B C H A B C H X`Y`D E`X Y D E X`Y`D E` (3P-test?)Bβ1-42 Bβ15-42 其它复合物FDPD-二聚体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凝血抗凝纤溶 抗纤溶体内促栓、抗栓平衡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APTTPT磷脂Ⅻ组织因子(兔脑)ⅪⅢⅨⅧⅦ+TF 凝血酶原凝血酶Ⅱ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联合纠正试验ⅩⅤⅩⅤAPTTPT凝血瀑布Ⅻ、XI 、IXIXaXXa II (凝血酶原)IIa (凝血酶)I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栓VIIaXTFPI组织因子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TFPIⅧⅤX Шa▲PT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国际标准化比值)▲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国际敏感指数)香豆素治疗病人的血浆对正常人血浆回归线的斜率ISI 值决定凝血活酶试剂的质量,ISI 值愈接近于1.0,表明凝血活酶试剂愈敏感几个概念PTR=病人PT/正常人PT(秒) 参考值:1±0.1INR=PTR ISI参考值:1±0.1参考值:1±0.2内容提要正常止凝血功能复习常用凝血功能实验原理如何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凝血指标的分析解读常用检查PT D-二聚体APTT FDP FIB 3P 试验TT凝血常规/凝血功能纤溶三项实验检查结果分析BPCPTAPTTFBGTTD-dimerAT-Ⅲ诊断NNNNNNVIIN N N N N N XII, XI IX,VIIINNNNNVit K 依赖因子N N N N N N N XIIIN N N PF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PF)概述: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u-PA )增多致纤溶酶活性增强,促进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的降解增加,导致皮肤粘膜出血及创面渗血不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BT和BPC检测
BT是指皮肤被刺破后自然出血 到自然止血所经历的时间(min), 反映毛细血管结构/功能以及血小板 数量/功能异常的试验。
BPC是指单位容积(L)全血中 所含血小板的数量,反映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的数量(×109/L)。
参考范围: BT(模板刀片法6.9±2.1mim);IVY 法已少用,Duke法已弃用。
【临床评估】
1.BT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且无质量 控制,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不能作为高凝
状态、术前出血风险和术后出血的评估指
标。不作为常用筛检试验,高度怀疑血管 因素异常时才做!
2.BPC<20×109/L(危急值)有自 发性出血的危险,若合并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更易出血。此时仪器 计数难易准确,需用血小板计数参考 方法做核查。最佳的是抗CD41和抗 CD61染色法。
IX

IXa VIIIa

Ca2+

PF3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 Ca2+
VIIa
VII
TF-FVIIa-Ca2+
V
X
Xa,Va,Ca2+,磷脂(凝血酶原酶)
3. 凝血因子机制


Xa


Va
( 凝
Ca2+
血 酶
PF3


)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 ( II a)
3. 凝血因子机制

血 过
✓主要为抗凝血酶III(AT-Ⅲ),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合 成。
✓通过抑制凝血酶及凝血因子FIXa、FXa、FXIa、FXIIa活性, 起到抗凝作用。 ✓抗凝作用占体内总抗凝功能的50-67%。
✓缺乏肝素情况下, AT-Ⅲ的直接抗凝作用慢而弱。与肝素 结合后,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
✓正常情况下,循环血液的血浆中几乎无肝素存在,AT-Ⅲ 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而增强内皮的 抗凝功能。
影响血液凝固的6个方面
1.血管壁 2.血小板系统 3.凝血系统 4.抗凝血系统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6.血液流变学系统
各系统相互制约 处于动态平衡 保持血液流通
1.血管壁机制
神经反射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
内皮细胞
vWF
血液粘稠
PAF PLT黏附聚集
止血
止血 止血
释放
TXA2 5-HT
4、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及单核 巨嗜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体外抗凝物质:降低血钙浓度而妨碍血液凝固, 如草酸盐、柠檬酸盐
4、抗凝系统
——生理性抗凝物质
•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 蛋白质C系统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 肝素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凝血酶
程 纤维蛋白原



蛋 白
纤维蛋白单体



XIII XIIIa
以共价键聚合的纤维蛋白网络
3. 凝血因子机制
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
内源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是指由FXII被激活至FIXa-VIIIa-Ca2+-PF3复合物形成过程。
在体内已不再是主要的凝血途径
外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 FVIIIa 和 FVa 是 FXa 和 凝 血 酶 激 活 的 限 速 因 子 , (FVIIIa作为辅因子,使FIXa对FX的激活速度提高20 万倍;FVa作为辅因子可使FXa对凝血酶原的激活速度 提高10000倍) ➢ Ⅻa和Ⅶa也可分别自我激活Ⅻ和Ⅶ,加速内外凝血反 应。 ➢ 整个凝血过程中,中心环节是凝血酶的形成。一旦 产生凝血酶,即可加速凝血过程,但受损部位纤维蛋白 质凝块的形成又必须受到制约而不能无限扩大和长期存 在,这一作用由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调节控制。
纤溶:纤溶酶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 (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片。
作用:分解多余的不可溶的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 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组成: PLG(纤溶酶原)→PL(纤溶酶) t-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PAI-1(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 α2-AP( α2 –抗纤溶酶)
BPC手工法和仪器法均界定为(100~ 300)×109/L。
【临床应用】
1.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血小板型止血缺陷)
2.BPC↓与出血
BPC<20×109/L可见自发性出血 和严重出血;
BPC<50×109/L可见轻度外伤和 手术出血;
BPC<80×109/L一般无出血,若 伴用某些药物抗血栓药等)也可见出 血症状。
➢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一期止血缺陷
➢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二期止血缺陷
➢ 纤溶系统异常
纤溶系统缺陷
➢ 综合因素
血栓与止血常用检测项目
(一)BT、BPC (二)APTT、PT (三)TT (四)Fg (五)FDP、DD (六)ATⅢ (七)血栓弹力图
暴露内皮下胶原 TF释出
合成PAI
激活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抑制纤溶系统
TXA2:血栓烷A2;TF:组织因子;PAI: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
止血 止血 止血
1.血管壁机制
血管的止血作用表现为:
① 血管的收缩: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 ② 血小板的激活:vWF、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③ 凝血系统的激活:启动内外源凝血途径 ④ 局部血粘度的增高 ⑤ 抗纤溶作用
大了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作用) 1)FⅩa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Ⅸ。 2)FⅡa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Ⅹ、Ⅻ和Ⅱ。还可
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应,刺激血小板收缩蛋白引起血 块退缩。 ➢ 但是大量凝血酶的产生却反过来破坏FⅧ和FⅤ,这是正常 凝血的负反馈调节,以防止不适当的过度凝血。
3. 凝血因子机制
3. 凝血因子机制
根据凝血瀑布学说,人体内凝血分为 三个阶段,两个途径(内源性、外源性) :
内源性激活途径
外源性激活途径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3. 凝血因子机制
内源性凝血途径

(接触胶原纤维等)



XIIa
XII


血 XI
XI a

原 酶
3.凝血因子机制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 以及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编号 同义名 因子Ⅰ 纤维蛋白原 因子Ⅱ 凝血酶原 因子Ⅲ 组织因子 因子Ⅳ Ca2+ 因子Ⅴ 前加速素 因子Ⅶ 前转变素
编号 同义名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因子Ⅸ 血浆凝血激酶 因子Ⅹ 斯图亚特因子 因子Ⅺ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因子Ⅻ 接触因子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
1.血管壁机制
血管壁完整时,血管主要表现其抗血栓活性:
血管松弛、舒张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抗凝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① 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扩张血管、抑制 血小板聚集功能。
② 纤溶酶原激活物(PA):激活纤溶酶、清除小凝块。 ③ 抗凝血酶(AT):灭活凝血酶,抑制凝血。 ④ 血栓调节蛋白(TM):参与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⑤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具有多种抗凝活性
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的 应用与评估
凝血机制
血液止血过程涉及到血管、血小板、凝固系 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此外还与机体自身的 防护,如免疫应答、细胞的吞噬作用、激肽生成 过程有关。
简单的说,当血管破损,血小板聚集,凝血 酶生成,交联纤维蛋白在聚集血小板的基础上形 成用于堵住伤口的栓子。继而激活纤溶系统,溶 解多余的纤维蛋白,避免形成血栓栓塞,最终修 复破损的血管,以维持血管的完整和通畅。
3.抗凝治疗监测
口服华法林,用PT-INR监测: 一般认为INR <1.5提示抗凝无效;
止凝血过程
血管损伤后出血 止血过程: 1. 血管收缩
● 血管变窄 ● 目的是减少血液流向受损区域
2. 血小板堆积
● 血小板快速流向创伤处 ● 粘附在血管壁上 ● 凝血因子促进血小板堆积
3.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 通过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形成纤维蛋白, 该作用类似“多米诺骨牌”
●在血小板堆上形成紧密的纤维蛋白网
3.BPC假性↓ 见于血小板冷凝集、 异常蛋白血症、血小板卫星现象、高 血脂等,特别是EDTA诱导的血小板聚 集;
BPC假性↑ 见于红(白)细胞碎 片、小红细胞、冷球蛋白血症、疟疾 等。
4. BPC正常、BT↑和血涂片上血小 板分散不堆集,可作为血小板无力症 的筛查试验。
5. BPC正常、BT↑和APTT↑可作为 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筛查试验。
2. 血小板机制

血管受损


胶原暴露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释放
血小板栓子
2. 血小板机制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通透性。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ADP,ATP,PF4等),
增强血管收缩(TXA2,5-HT等)。 提供膜磷脂表面(PF3),提供凝血反应介质。 促使血块收缩(血栓收缩蛋白),形成稳固血栓。
3.BPC用于监测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