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y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被认为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石。
经典中提到了这四个概念,并强调了它们的内在性和不可外铄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仁义礼智进行解读,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仁是一种温暖的品质,指引着人们在社会中以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仁的价值观,呼吁人们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人。
其次,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义体现了个人责任和义务感,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义的概念包括忠诚、正直、尊重和公平等。
例如,在《孟子》书中,孟子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正义与义务,并称其为“人之所以为人”。
第三,礼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
礼的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注重仪式和礼仪,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例如,在《大学》中,论述了礼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应该按照规范行事的观念。
最后,智指的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智是认识社会、理解世界和培养个人才能的关键。
儒家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个人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仁义礼智》这句话还提到了“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句话强调了这四个价值观是人类内在的天性,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条件所赋予的。
它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能力。
这一概念在儒家经典中被反复强调,以提醒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天性,并努力发掘和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经典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强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之忧”,应“人和”,还对天地呐喊 “我善养吾之浩然之气”,这所有的 一切, 勇气自信和美好品质,来自哪 里?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仁 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的内涵。
检查预习:字音
孺子 rú
状语后置 于乡党朋友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状语后置 万物皆备于我矣 状语后置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定语后置
这个人的做法,对吗,可以学习么?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
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 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 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 不偷了。
能辨别是非对错,有羞耻感, 能谦让,有同情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仁
义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礼
智
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
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
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 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 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 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 灵完整的人。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
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①要“扩而充之”,②要“求”之,③要 “存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 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 弃”。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延伸思考:应该拉吗?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 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 子用手去拉她吗?”
为什么一个盲人能够逃生?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二单元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T 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七、仁义札智,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出自《孟子•告子上》中 “仁义礼智,非由外镌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 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人与“非人”的分水岭。
众生平等,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是向上成为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成为普通人、小 人甚至是衣冠禽兽的路。
孟子认为人人都可成为尧舜, 关键是要有“不忍人之心”,要有“仁义礼智”。
孟子 的观点无疑为人的道德发展指明了方向。
IllU!1.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3.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二、古今异义1.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古义:2.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古义:用来……的方式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基舷亦实]同纳,结交 通复,求取 同地,燃烧今义:在意,介意三、一词多义[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 无羞恶之心 1.恶< ③ 廉君宣恶言 、④彼且恶乎待哉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翹L「①无辞让之心,非人也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辞③莫辞更坐弹一曲谦让借口,托词推辞〔⑤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厌恶 憎恶 不好 什么①是非之心3.是彳•I②人之有是四端也■「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4.于彳〔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②知皆扩而充之矣5.而<・③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④强恕而行[①非恶其声而然也正确表转折,却表顺承表假设,假女口表修饰同“燃”,燃烧*这跟6.然<②若火之始然(―)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非由外濟我也■2.名词作动词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舜明于庶物■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亦在乎熟之而已矣(2)旷安宅而弗居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外:从外部事:侍奉明:明白熟:使..... 成熟旷:使……空闲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表示判断)2.仁,人之安宅也(“也”表示判断)3.义,人之正路也(“也”表示判断)(二)省略句自暴者不可与(之)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之)有为也(省略代词“之”):讎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三)状语后置句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于乡党朋友”作状语,后置)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于禽兽者”作状语,后置)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结构“于孺子之父母”后置)(四)宾语前置句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自”作“贼”的宾语,前置)(五)定语后置句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定语“美”后置)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篠夂•律强]门)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摘要:
一、仁义礼智是人的固有品质
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
三、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义礼智
五、结论
正文:
仁义礼智是人类的基本品质,自古以来就被广泛讨论。
这些品质并非由外部环境塑造,而是人类本身就具备的。
这一观点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是科学的。
仁,代表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本能,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义,指的是遵循社会规则,诚实守信。
这是人类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
礼,是表达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通过礼仪,我们能更好地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
智,即智慧,是人们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能力。
智慧使我们能够适应环境,不断进步。
仁义礼智并非由外部因素塑造,而是人类基因中自带的。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些品质。
例如,仁爱和同情心有助于亲属间相互照顾,从而提高基因传承的概率;遵循社会规则和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个人生存机会;智慧则是人类在面临生存挑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因此,仁义礼智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部分,天生就具备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体现仁义礼智。
例如,关心他人,尽己所能帮助他人;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智慧。
通过这些行为,我们不仅能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还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21-22版: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步步高)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释文题“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不用心去思考、领悟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只要用心追求,扩充这四端,就能得到仁、义、礼、智,否则就会失去仁、义、礼、智,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火之始然.同“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纳 “内交”即“结交” ②徼(yāo ) 求取 ③燃 燃烧(2)一词多义①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②谓⎩⎪⎨⎪⎧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③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而公子亲数存.之: ④辞⎩⎪⎨⎪⎧ 听其狱讼,察其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近者奉辞.伐罪: 朝辞.白帝彩云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⑤备⎩⎪⎨⎪⎧ 万物皆备.于我矣: 养备.而动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犹得备.晨炊:答案 ①狠心,残忍/忍受/容忍,忍耐 ②认为/叫作 ③保存/存在/生存/看望,慰问 ④口供/口实/命令/辞别/推让 ⑤具备/完备/防备/准备(3)古今异义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东西的)头。
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及相关文言现象,能翻译课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对比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及文言现象,疏通文意;反复揣摩,互相探讨,理解孟子“四端”说的真正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词、句。
教学难点: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自己的潜能。
学法指导:导学法、诵读法、交流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
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检查自学情况1、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误。
2、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和特殊句式三、关于“性善论”“四端说”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①例: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试想一下,如果在人与人交流更频繁的现代社会,如 果人人以“不忍人之心”对待别人,与人为善,那么,现 代社会中的人际冷漠便涣然冰释,人人皆成为尧舜了。
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 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
也;义,人之正路也。 [评析] 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放 弃而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说话违背礼义,这就 叫自己残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义而行,这就叫自 己放弃。仁是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
[问题6] 选文5以“种五谷”设喻,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说明将“四端”“扩而充之”成为仁、义、礼、智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问题7] 选文6,孟子用“自暴自弃”阐明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阐明坚定本性追求仁、义、礼、智的必要性。
三、一词多义 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1.恶②无羞恶.之心 ③廉君宣恶.言 ④彼且恶.乎待哉
厌恶 憎恶 不好 什么
①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辞③莫辞.更坐弹一曲
谦让 借口,托词 推辞
④故人西辞.黄鹤楼
辞别
⑤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拒绝,辞却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出自《孟子·告子上》中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一句,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 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拥有这些。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人与“非人” 的分水岭。众生平等,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是向上成为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成为普通人、小 人甚至是衣冠禽兽的路。孟子认为人人都可成为尧舜, 关键是要有“不忍人之心”,要有“仁义礼智”。孟子 的观点无疑为人的道德发展指明了方向。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 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 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 假如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吗?
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 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 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 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shuò)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羞恶——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 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是非——能明辨是非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扩而充之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 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是否因此就 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要达到“仁义礼 智”的境界,应该怎么做呢?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第二则小结
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 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 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 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 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
如何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求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 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点点,很少。 庶民:一般人。 庶物:万物之理。 人伦:各种人际关系。 行:推行。
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只 有一点点,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 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舜明 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 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 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 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来源和意义
3.观点的科学性分析
4.结论
正文
一、引言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这一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意思是指人的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不是由外在因素所塑造,而是天生固有的。
孟子的这一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来源和意义
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源于他对人性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天性中就包含了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等美德。
这一观点与儒家思想的主张相契合,儒家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大同,而这一过程需要遵循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
三、观点的科学性分析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和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的一些固有特质,而环境因素则可以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
孟子的观点可以被理解为人的天性中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美德,而人的环境和教育
则可以促进这些美德的发挥和发展。
这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是相符的。
四、结论
孟子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虽然出自古代,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高中语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德
倡导社会公德,鼓励人们遵守社会 规范,维护公共秩序和良好风尚。
职业道德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 正确的职业观念,积极履行职业责
任。
家庭美德
弘扬家庭美德,倡导尊老爱幼、男 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家 庭伦理道德。
个人品德
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培养正直、善 良、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注重个人品德、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 ,强调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结果,重视 社会和谐和集体利益。
西方道德评价标准
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权利保护,强 调道德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重视 个人竞争和自我实现。
当代社会如何借鉴东西方道德观念优势
01
尊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借鉴西方道德观念中尊重个人 权利和自由的精神,同时结合 东方道德观念中强调社会责任 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形成既尊 重个体又关注社会的道德观念
智之启迪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 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
通过诵读经典文献,让学生了解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思想。
德育课程
开设德育课程,引导学生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良好 品德。
校园文化
营造充满仁爱、正义、礼制和智慧 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受到熏陶。
文明礼貌,树立良好形象
我们要保持文明礼貌的态度,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德,树立良好 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
THANKS
这个君子形象具有仁爱之心、正义之 感、礼仪之规和智慧之思等特点,能 够以身作则、引领风尚,为社会树立 正面的道德榜样。
03
仁义礼智思想内涵探讨
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2024版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程思政《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程背景与意义•仁: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义:公平正义,担当责任•礼:尊重他人,文明交往目录•智:明辨是非,善于思考•总结与展望01课程背景与意义思政课程重要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政课程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主题内涵挖掘人性本善课程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仁义礼智等美德。
倡导道德自觉课程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诚信意识强化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解读经典文献、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时代精神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课程注重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02仁: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仁之概念及其历史渊源仁的基本概念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指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具有同情心和包容心等品质。
历史渊源仁的思想起源于古代儒家学说,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释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关爱他人的表现关心他人的生活和情感,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传递温暖和关爱。
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关爱他人,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社会,具有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2)原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2)原文3、【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
(3) 【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
(2)庶物:与庶民的涵义相近,指万物,庶在此是众的意思。
(3)非行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
这一点本是人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住,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
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
只有自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保有了仁义的本性。
4、【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1)反身而诚,(2)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
朱熹《集注》云: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2)反身而诚:赵注云: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
朱熹《集注》云: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
(3)强恕而行:赵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
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
恕,推己以及人也。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
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
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
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摘要:
1.引言
2.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是我固有的
3.主观唯心主义的解释
4.科学性分析
5.结论
正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是孟子的著名观点。
这一观点意味着仁义礼智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品质,而非由外部环境灌输而来。
从主观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可以被解释为人类的主观精神是创造世界的源泉,物质世界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但是,这一观点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本性是由基因和进化过程决定的。
基因决定了人类的生理特征,也影响了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些行为和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了人类的本能,这些本能包括了对于仁义礼智的追求。
因此,仁义礼智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并不意味着仁义礼智是从外部环境灌输而来的。
相反,这些影响可以被看作是激发和培养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品质的过程。
人类在接触外部环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本性和需求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自我实现的过程。
因此,孟子的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并不是纯粹的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
1. 仁从古代儒家思想中,仁是指对他人的爱和尊重。
孟子说:“仁者,人也。
”即仁是人性的本性。
在现代社会,仁被视为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
然而,仁并非由外界给予,而是人内在的素养,是我们固有的特质。
即使外部环境变化,仁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2. 义义是指正确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在传统我国文化中,义被视为一种道德标准,是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然而,义并非是由外部规则强加而来,而是源自个体内心的自我约束和选择。
这种自我约束不是因为外部的压力,而是出于对道德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义也是固有于人性的品质,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3. 礼在古代礼仪之邦,礼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规则。
尽管现代社会的礼仪风俗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礼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
然而,礼并非是由外部强迫而来,而是固有于人性的慎独和敬畏。
这种敬畏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不受外部环境的左右。
4. 智智是指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在儒家思想中,智是培养仁义礼的基础,是指导人正确行为的智慧和见识。
然而,智并非是由外部灌输而来,而是固有于人的本性。
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受外部环境的左右。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是科学的。
因为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固有品质和内在素养,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改变。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人的仁义礼智始终存在于内心深处。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要注重人内在的修养和道德追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丰富的智慧,才能真正做到“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在我看来,这个观点的科学性在于它强调了人的内在素养和本性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被外部环境左右,而是要自觉培养和坚守自己的仁义礼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清醒和明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的观点,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一)中心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入井 先王之政 例证
喻证
扩而充之 : 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对比论证
(三)异于禽兽
庶民去之 (正) 君子存之 (反)
结论: 仁义礼智——人之本性
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 译文: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 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 思想、领悟罢了。
四端说
(正)
恻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性善论)
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 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认为他是个 百分之百的白痴。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 “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 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 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 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 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 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 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 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讨论:何谓“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举例说 明)
正面: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葡萄牙航海家 麦哲伦,为了证明地圆说,进行首次环球航海,最后死 在充满艰辛的征途上。
反面::“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
小结:“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如果一个 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 仁义礼智,也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当然,一个人仅 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要“扩而充之”, 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充实,孜 孜不倦地追求。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 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最美好的种 子(定语后置),如果不成熟还比不上稊米、 稗子。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选文五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反 ) (正)
扩充必要
夫仁,在乎熟之
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 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 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 不由,哀哉!”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 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 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 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 (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 恶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 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 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 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 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残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 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 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选文四
方法途径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自我体验)
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 (社会实践)
小结: 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但 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 “强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 道。所谓恕道,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时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说,“反身 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限于自 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 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判断句 状语后置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状语后置
写作训练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 “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 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 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 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 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 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 样的个性?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 为话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说理的方法,写一 篇小杂文。
结论: 仁义礼智——人之本性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 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推己及人;名词作状语) 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 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 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 (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 (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 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心理——(有这种心理 的原因)不是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要想 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 这样的。
①制作学习卡片 例如: 学习卡片(一) 类 别:文言实词
课 文 实 词 内 例 句 解 释
《仁义 礼智, 我固有 之》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 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 旷安宅而弗居
通“纳”,收入,结 交 通“邀”,求取
要
旷
空,使空闲
学习卡片(二)
类 别:文言句式
课 文 例 句 类 型
《仁义 礼智, 我固有 之》
四端说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一)中心观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入井 先王之政 例证
喻证
扩而充之 : 保四海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对比论证
讨论:何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举例说 明)
正面: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 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 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 会施舍,爱护动物,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 不能和(他)说什么,自弃的人不能和 他做什么。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 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 道路。使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居住,丢 开正当的道路不沿着它行走,可悲啊!”
写作特色:
(1)善用寓言,说理形象。 (2)善用排比,增强说理气势。 (3)善用典型事例、对比论证,增强说服 力。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 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译文】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很 少,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 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 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三)异于禽兽
庶民去之 (正) 君子存之 (反)
反面:“我爸是李刚”事件、西安药家鑫事件,在他们 眼中,人的生命竟如草芥,他们根本不能称其为“人”。
讨论:何谓“羞恶之心,礼之端也” ?(举例说 明)
正面: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 反面:《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
讨论:何谓“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举例说 明)
正面: “小让” :“孔融让梨”;在公交车上 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大让”:鲍叔牙把万人争夺的相位拱手相 让给管仲; 在生死面前,谭千秋老师把生的希望 留给学生,“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贸中心大 楼里的人仍保持谦让的风度,使场面变得有秩序, 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位盲人,牵着一只“导盲犬”, 竟然在人们的谦让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词类活用
• (1)反身而诚 • (2)强恕而行
(意动用法,认为真诚)
(名词作状语,按照恕道)
• (3)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使动用法,使……成熟)
• (4)旷安宅而弗居
(使动用法,使……空着)
特殊句式
• • • •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判断句 (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状语后置句 (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定语后置句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孟子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检查预习:字音
孺子 rú
怵惕 chù t ì
恻隐 cè
荑稗 tíbài
铄 shuò
强 qiǎng
重要实词
• • • • 乍:忽然 内:通“纳”,收入,结交 要:通“邀”,求取 旷:空,使空闲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 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 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