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赤壁赋第3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赤壁赋》(第三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到……去
2、与“而又何羡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而今安在哉
3、翻译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用“/”断句
庄子《内篇·徳充符》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东坡赤壁赋云盖将自其变者观之虽天课后作业:
1、背诵四五两段。
2、复习本课知识点。
课堂反思:。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赤壁赋第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了解写作背景;研读文章第1段,把握其中的重要的文言知识和作者情怀;2.背诵第1段。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诽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何谓“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
御史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3 赤壁赋 导学案3
赤壁赋(课前)【语基梳理】1、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3)山川相繆(通“缭”,环绕)(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一词多义(1)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②歌.曰(歌词,名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2)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3)下: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下面)(4)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②如.怨如慕(副词,像)(5)之:①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不知东方之.既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6)于: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3、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2)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渔砍柴)(5)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7)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8)哀.吾生之须臾(为动用法,为……哀叹)(9)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1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4、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
5、文言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4)、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7)、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8)、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赤壁赋(课后)【巩固训练】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属.客/从属.幽壑./负荷.缪.斯/山川相缪.B.窈窕./挑.衅徘徊./低徊.浩荡./安步当.车C. 登仙./纤.细洞.箫/侗.族横槊./数.见不鲜D.袅娜./安娜.蛟.龙/说教.麋.鹿/靡.靡之音2、下列各项中都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輮使之然也B.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①虽一毫而莫取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①举匏樽以相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不知东方之.既白②耳得之.而为声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月出于.东山之上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始得西山宴游记第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的】能正确地翻译文句;归纳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课前预习】1.了解作家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
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柳宗元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精品学案》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赤壁赋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默写全文二、请问作者的月夜之游,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明确:据说,东坡泛舟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客之言即苏子之言,他们各代表了贬谪黄州后的苏轼思想的一个方面,但最终乐观的一面战胜了悲观的一面。
三、总结正因为苏轼的这一番人生感悟,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才使苏轼后来在遭遇再度的贬谪时能,愈挫愈奋,巍然屹立。
所以从苏轼的人生不幸中,你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呢?那就是笑对人生。
四、拓展延伸阅读《后赤壁赋》,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景及表达内容上的异同五、课外阅读《苏东坡突围》及《苏东坡传》六、练习补充:苏轼的《定风波》定风波原文【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导学案完全版
⑸思路的进一步扩展,由古及今,由课本到课外,写一个人物形象,比如母亲、教师、医生等等。
⑹老师示范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不是吟咏母亲的恩情的诗句吗?孟母三迁,赵太后送子作人质,这不是母亲为子女的前途而考虑深远的体现吗?
⑺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老师略作点评。
⑴文章原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老师解说本句式之妙处:
作者由目之所见──当前江月之景,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而且由身之所在──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目之所见、身之所在是作者所设背景,由景而生的两个联想把曹操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与写景融合起来,从而使自然之景饱含文化底蕴。
语言样式:“□□□□□□①”,此非□□□②之诗乎?□□□□□□□□□③,此非□□□④之□□□□□□⑤者乎?
⑵例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此非王子安之诗乎?饮贪泉而不贪,处逆境而乐观,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
⑶例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面对挫折,笑对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李白之诗,表达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⑷学生仿写,自荐美文,或小组推荐,全班共享。
(注:①处引用诗句,②④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③⑤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某种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表达他的乐观豁达的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优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技能目标通过诵读培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背景介绍关于古代文体——赋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在内容上大多是借物言志,艺术上重铺排.重辞采.重音韵,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
在发展史上,赋主要经历了古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个阶段。
其中,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倡导秦汉古文.改革六朝骈体文的产物,始于唐而盛于宋,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这些作品大部分又返回到古赋中主客问答和散体化的结构方式。
关于《赤壁赋》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浏览黄州的赤壁矶,相继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赤壁赋》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虽身处逆境却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
三、预习练习(一)加点的字注音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旌.旗()糜.鹿()酾.酒()横槊.()渔樵.()扁.舟()匏.樽()枕藉.()蜉蝣..()()..()()无尽藏.()狼籍.()窈窕(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的通假情况并解释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举酒属客()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专题《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赤壁赋》中“水”与“月”的论述与苏轼的人生观有何关系?4.苏轼认为,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
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自主探究《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
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文法导析1.“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文章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多了些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既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抑扬顿挫,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本文的抒写更为自由。
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文章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2.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饱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声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听觉。
而文中的对仗句,使语言声韵和谐。
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
高中语文 4.3《赤壁赋》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3《赤壁赋》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
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简介“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四专题 赤壁赋》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理解苏轼其人,熟悉《赤壁赋》的写作背景。
2.读、背、译《赤壁赋》。
3.理解《赤壁赋》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苏轼其人】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3]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4]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赤壁赋(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自读导学】通读课文第四、五段,解释划线和加点的实词虚词,翻译文中句子,并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释:翻译:【总结】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字(词)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五、总结“而”“之”{的用法(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倚歌而和之(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侣鱼虾而友麋鹿(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2)凌万顷之茫然(3)哀吾生之须臾(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5)苟非吾之所有(6)耳得之而为声(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8)吾与子之所共适【课内探究】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之从悲情中解脱出来?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总结】诚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学习重点】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一、了解文学常识(一)作家作品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二)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史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赤壁赋导学案(第三课时)
赤壁赋导学案(第三课时)上篇教学文章,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赤壁赋导学案,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今天小编继续分享的是赤壁赋导学案(第三课时),祝大家学习愉快!赤壁赋导学案(第三课时)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情绪变化的原因;2、感悟作者旷达豪迈的胸襟;3、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学习重点理清脉络。
标记每一段中表现情感的,并结合翻译转化成自己的话。
分层概括。
切分段落的层次,思考每层意思和本段主题的关系。
复习回顾齐诵第一段;小组赛读第二段,读出重音和节奏;小组赛读第三段,读出情感和气势。
教师评价并为小组积分自主学习&展示1、理清结构,理解作者情感走向及原因(一)乐:(二)( )(三)( )合作探究&展示1、客心情转为悲凉,原因有几个?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第4段中,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发了什么哲理?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3、作为说理部分的第三、四段,作者进行了几组对比?试着结合原文的词句说明。
巩固落实1、标记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①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正襟危坐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侣鱼虾而友麋鹿2、下列句子各是哪种特殊句式?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何为其然也③而今安在哉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⑤而又何羡乎⑥凌万顷之茫然⑦是造物之无尽藏也⑧渺渺兮予怀3、完成《创新设计》之“活页规范化训练”拓展阅读《苏东坡突围》余秋雨一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赤壁赋》学案 第3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学案第3课时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第3课时学习目标:1、欣赏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美景。
2、品读苏轼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及其深邃的哲思与感悟。
(重点、难点)3、感受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精神情怀。
4、学习本文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请认真阅读下面资料,这将有利于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苏轼坎坷的人生。
(知人论世)1069因苏轼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有人则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受尽了诟辱折磨,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元丰三年(1080),侥幸获释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为了帮补生计,便带领家人在门口东面的髙垄之地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
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漫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朝,但随后又遭贬到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岛),最后病死常州。
苏轼在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中,留下了累累的诗文。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部分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精神与情怀。
(文如其人)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赤壁赋第三课时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
赤壁赋第三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驾驭并积累第四五段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段意。
2、提高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美丽、形象语言的实力。
3、能知人论世领悟主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学习重点】1、驾驭重要的实词与虚词,疏通段意。
2、提高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美丽、形象语言的实力。
【学习难点】提高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美丽、形象语言的实力。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深化学习1、疏通词句(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逝:斯:盈:虚:彼:卒:消长:(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盖:曾:(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且夫:苟:一毫:(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所共食。
竭:造物者:食:(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狼藉:相与:枕藉:既白:2、翻译下列句子(假如是特别句式请指出)(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所共食。
(5)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研读问题,深化探讨。
(1)以改变和不改变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找出表明改变和不改变的词语。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改变?(3)结尾段主观情感如何?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4)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三、迁移运用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整理归纳最终两段出现的文言现象,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三课《赤壁赋》教案1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望,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学生活动
学生边欣赏多媒体边和着音乐同唱《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兴趣。
物人
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
(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可分为பைடு நூலகம்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轻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赤壁赋
第3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的】
1.研读课文第4、5段,梳理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准确地翻译文句。
2.理解“主客问答”所反映出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3.背诵最后两段。
【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第4、5段。
2.指名口头翻译文章第4、5段,师在黑板上板书重点词语。
(更酌、既尽、狼籍、相与、枕藉)
【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4段
2.本段写什么?(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3.苏子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怎样的感悟?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得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不要去追求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应适应现实,不妨陶醉在宁静恬适的大自然的怀抱中)
4.比较主与客的对话:
a. 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b. 反映出的人生态度有何不同?
(前者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既然人生是如此地短暂,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业呢?对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时,往往就陷入了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中;后者受庄子影
响,表现出平静超然的心态和旷达的态度:一个人不应发无病呻吟,应适应现实,不妨陶醉在大自然中)
5.“主客对话”显然是《赤壁赋》的重点所在,想一想,这段对话反映了什么?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消极与积极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矛盾。
一方面,他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贫困,心情极苦闷,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遣:“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对古人的怀念,反映了他依然胸怀抱负,想超脱却终究未能也不甘超脱,总之,是积极入世的。
在逆境中,他能从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中寻得快乐,可见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旷达的。
在苏轼的内心,实质上有着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愤世嫉俗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性格。
)
6. 诵读第4段,该如何把握节奏、语气?
(苏轼第4段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
)
(二)学习第5段
1.指名翻译;标注出重要词语: 2.本段感情色彩如何?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
【当堂检测】
1.解释重要词语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2.特殊句式: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总结提升】
1.文章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
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
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语言有何特色?
(1)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
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作业布置】
1.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定风波苏东坡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何妨”、“谁怕”、“任平生”三个词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
表现出作者自信率真,从容豁达,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个性特征。
②这首词所写之景有什么变化?“也无风雨也无情”一句有什么作用?
由雨而晴(斜照,天晴了)的变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对全诗所写景物的变化、作总结,表达诗人对外界的变化,不管有利无利,都不在乎的心情,反映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
2.完成印发小练习。
3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