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刘小群版)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教案标题:机械设计基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或高等教育阶段的机械设计课程。

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1. 课程导入(5分钟)- 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30分钟)- 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学、材料力学等。

- 解释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

3. 机械设计方法和工具(40分钟)- 介绍机械设计的常用方法,如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等。

- 演示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如AutoCAD、SolidWorks等。

- 给学生分发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深入学习和实践。

4. 实践操作(60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实践操作,如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等。

-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分享经验和互相学习。

5. 案例分析(30分钟)- 分析和讨论机械设计的经典案例,如机械结构设计、传动系统设计等。

-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设计思路、优缺点和改进方向。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

2. 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3. 实际机械零件和装配件。

4. 经典机械设计案例和相关资料。

评估方法: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2. 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成果评价,如绘制的图纸质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程度等。

3. 课后作业和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机械零件的设计4.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机械设计的优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 第三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4. 第四课时: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5. 第五课时:机械设计的优化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设计任务:评价学生运用机械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内容6. 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7. 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8. 传动系统设计9.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10. 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材料选择、力学分析、传动系统设计、强度计算和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设计任务,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择2. 第七课时:机械设计中的力学分析3. 第八课时:传动系统设计4. 第九课时: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5. 第十课时: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材料选择、力学分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机械零件的选材、设计方法和工艺。

3. 熟悉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学分析。

4.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 机械设计的定义1.2 机械设计的要求和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2.1 选材原则和方法2.2 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2.3 常用机械零件设计方法介绍3. 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3.1 动力系统的类型和特点3.2 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3.3 动力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 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4.1 运动系统的类型和特点4.2 运动分析的基本方法4.3 运动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5. 机械系统的力学分析5.1 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5.2 力学分析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机械设计竞赛、课程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

3. 课程设计:评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包括设计方案、计算书和设计报告等。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 课件:机械设计基础课件。

3. 案例资料:机械设计案例资料。

4. 设计软件: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

5.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设备。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第9-12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第13-16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第17-20课时:机械系统的力学分析第21-24课时: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第25-28课时:课程设计第29-32课时:期末复习与考试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熟悉机械设计中的各种常用材料和零件。

4.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1 机械设计的定义1.2 机械设计的目的和意义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1 设计原则2.2 安全原则2.3 经济原则3. 机械设计的方法3.1 设计方法3.2 设计步骤3.3 设计工具4. 常用材料和零件4.1 常用材料4.2 常用零件5. 机械设计的应用实例5.1 简单机械设计实例5.2 复杂机械设计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3 常用材料和零件的选择2. 教学难点:2.1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2.2 常用材料和零件的性能及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设计的应用实例。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设计简单的机械。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 课件:机械设计相关图片、图表、实例等。

3. 工具:绘图板、尺子、铅笔等。

4. 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 讲解: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设计简单的机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2. 设计作业:评估学生设计的机械作品,考察其设计思路、创意和创新能力。

3. 小组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讨论的表现,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设计相关的企业或实验室,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依据;(3)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任务2. 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 机械设计师的要求和素质第2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第3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1.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平衡条件2.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4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1. 机械系统的动力源和动力传递2. 机械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计算3. 机械系统的动力性能优化第5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 机械设计案例介绍2.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设计案例总结和启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图样、设计软件教程3.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台、测量工具、模拟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材,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刘小群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刘小群版)

教学课题: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概论1.1 机器的组成1.2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1.3 机器应满足的要求和设计制造程序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数控111、112教学地点: 32#402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机器的组成及特征;2、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区别3、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教学方式与手段: PPT教学用具: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析内燃机的组成引出机器的概念一、讲授新课1.1 机器的组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着各种机器。

如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各种机床设备及计算机等。

如图0.1所示内燃机,是由活塞1、连杆2、曲轴3、齿轮4和5、凸轮6、气门顶杆7、汽缸缸体8等实体组成。

当可燃混合气体在缸体内燃烧推动活塞1时,与之相连的连杆2就会将运动传至曲轴3,从而使曲轴3转动,向外输出运动和动力。

内燃机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可燃混合气体在缸内经过吸气—压缩—燃烧—排气这一工作循环,将燃烧所得的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又如图0.2所示的颚式碎石机,是由机架1、偏心轴2、活动颚板3、肘板4、带轮5、固定颚板6等组成。

其中,偏心轮2与带轮5固连,电动机通过带传动驱动偏心轴转动,使活动颚板作平面运动,从而扎碎活动颚板与固定颚板之间的矿石。

颚式碎石机就是通过活动颚板的平面运动实现扎碎矿石的机械功。

机器的种类繁多,结构形式和用途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机器有三个共同的特征:(1)都是人为的各种实物的组合;(2)组成机器的各种实物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3)可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称为机器,仅具备前两个特征的称为机构。

所谓的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各种实体组合,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主要用来传递和变换运动。

由此可见,机器是由机构组成的,但从运动角度来分析,两者并无区别,工程上将机器和机构统称为机械。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计算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

4.机械设计中的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机械设备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

2.知识讲解:2.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图纸设计和选用材料、零件和构件等,以满足机械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的过程。

-机械设计分为机械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和机械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

2.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制造简易性。

-设计方法:确定设计任务、收集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评价设计方案。

2.3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应力:介绍正应力、切应力和轴向应力等的计算方法。

-强度:介绍静应力强度、动应力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刚度:介绍刚度的概念和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变形:介绍零件受力产生的变形和变形计算的基本方法。

2.4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运动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几何特性和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给出一个具体机械设备的实例,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设计方案。

4.小结和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机械设计的疑问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流程。

3.学会使用机械设计的相关工具和软件。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机械设计的定义和作用机械设计的分类和特点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材料力学基础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3.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设计需求的确定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计算和优化设计图纸的绘制4.机械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制图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5.机械设计的创新和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方法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步骤。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设计知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机械设计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安排1.第一次课: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材料力学基础和机械原理2.第二次课: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讲解设计需求的确定和设计方案的制定讲解设计计算和优化3.第三次课:机械设计的常用工具和软件讲解制图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的应用4.第四次课:机械设计的创新和团队合作讲解创新思维和方法讲解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五、作业和考核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设计任务,巩固学生的机械设计知识。

2.课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课程报告,总结学习收获和经验。

3.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适合的机械设计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书。

2.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演示。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3. 机械设计的数学基础:介绍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

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机械设计软件应用:介绍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及其应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实践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4.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机械设计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实践设备:提供必要的实践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5. 设计软件:安装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供学生学习和使用。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结合实践操作。

3.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一:机械设计概述(2课时)章节二: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4课时)章节三:机械设计的数学基础(6课时)章节四:机械设计实例分析(6课时)章节五:机械设计软件应用(4课时)章节六:机械零件设计(6课时)章节七:机械系统设计(4课时)章节八:机械设计优化(2课时)章节九: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4课时)章节十:总结与复习(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术要点,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2. 授课时间:共计36学时,每周上课3学时,连续开设12周。

3.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周:机械设计概述- 机械设计的定义与分类- 机械设计的重要性与应用领域- 机械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第二周:力学基础- 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各种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分析第三周:材料力学基础- 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 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疲劳力学等 - 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第四周:零件设计基础- 标准零件的选择和使用- 零件的尺寸与公差设计- 主要零件的设计案例分析第五周:机构设计基础- 机构的分类与结构形式- 机构运动学分析方法- 常见机构的设计与优化第六周:传动设计基础- 常见传动方式及其特点- 传动参数的计算与选择- 传动装置的设计与选型第七周:机械零件加工工艺- 常见零件加工工艺流程- 零件加工设备及工具的选择- 零件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第八周:机械设计软件应用- 常用机械设计软件介绍- 三维建模与装配设计- 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第九周:机械设计案例分析- 常见机械设计案例探讨- 基于案例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案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第十周:机械设计创新与实践- 机械设计的创新思维培养- 实践操作与实验研究- 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第十一周:机械设计工程实践- 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机械设计项目- 实地考察与调研- 实践报告撰写与答辩第十二周:复习与总结- 重要知识点梳理与回顾- 重难点问题讲解与答疑-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总结与反思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PPT展示,系统介绍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了解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概念、任务、分类和发展趋势。

2.机械零件设计:包括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等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3.机械传动设计:介绍传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和设计方法,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4.轴承和联轴器设计:分析轴承的类型、性能和选用原则,介绍联轴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5.机械结构设计:阐述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包括结构要素、强度计算、稳定性分析等。

6.机械创新设计:探讨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7.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理论教学:48学时3.实践教学:16学时(含课程设计、实验等)4.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机械设计概述第2-4周:机械零件设计(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第5-7周:机械传动设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第8-9周:轴承和联轴器设计第10-11周:机械结构设计第12周:机械创新设计第13周: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第14周:课程设计第15周:实验第16周:复习与考试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2.实践环节:30%(课程设计、实验等)3.期末考试:40%七、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主编:X,出版社:X)2.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手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等3.网络资源: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在线课程资源4.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八、教学效果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机械零件的选型、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等。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了解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和规范。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讲解齿轮、轴承、联轴器等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3.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和规范:介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讲解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公差、配合和表面粗糙度等。

4.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后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展示机械设计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表现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一、教案概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分类、任务和基本原则,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机械零件设计:讲解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包括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等。

3.机械传动设计:介绍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4.机械系统设计:讲解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部件设计和装配图绘制,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5.机械创新设计:介绍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验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现场教学法:参观企业生产现场,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结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包括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果等。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他人评价:开展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2. 熟悉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3. 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5. 课程设计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分析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2. 第二课时:讲解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分析机械设计实例。

3. 第三课时: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讲解设计要求和评分标准。

4. 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程设计成果的完成情况,包括设计报告、图纸和实物模型。

2.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对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及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参考书籍:《机械设计手册》、《机械零件设计》3. 网络资源:相关机械设计的学习网站、论坛和视频教程4. 软件工具: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5. 实物模型:展示常用机械零件和完整的机械设备模型七、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

2. 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

3. 熟悉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4. 能够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设计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机械设计的定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3. 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动力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载荷计算动力传输和动力平衡4. 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运动学基本概念和运动方程运动分析和运动控制5. 力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应用力学原理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设计软件:准备机械设计相关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用于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进度。

3. 设计项目:评估学生在实践设计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机械设计中的标准与规范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设计中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

掌握常用的机械设计标准和规范。

2. 教学内容标准和规范的概念与分类。

国际和国内常用的机械设计标准。

标准件和规范件的设计应用。

讲授法:介绍标准和规范的基本知识。

案例分析法:分析标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4. 教学准备教材:补充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资料。

教学课件:展示标准和规范的图表及应用案例。

5. 教学评价知识问答:评估学生对标准和规范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应用标准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设计参数和选材。

3.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与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机械零件的设计与选材3. 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 机械设计的实例分析5. 机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机械设计的过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机械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4. 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 计算机及其辅助设计软件(CAD)。

3. 实物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3. 分析机械零件的设计与选材,让学生了解不同零件的设计要求和选材标准。

4. 讲解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和注意事项。

6.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介绍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演示实例操作。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机械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布置课后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机械零件设计与选材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与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掌握情况。

七、教学难点1. 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2. 机械零件设计中力学知识的应用。

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操作与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关于机械设计课程的说明讲授任何一门课程,都得首先对它有个轮廓的了解,因而有必要先对机械设计课程作一简要说明。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主门干课程,属技术基础课。

因而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先修课程,而且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设计合用的零(部)件及简单的机械,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

因此,本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

另一方面,本课程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所以是一般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属于设计性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的机械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动训练。

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特殊性本课程的教学环节除了(包括自学)外,还应有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现场教学、答疑辅导、设计作业及课程设计等。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但它远非本课程的全部,因而企图通过单单学习书本知识就把这门课程学好,最后必将落得一知半解,缺乏实践能力和设计素养,不能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这一点,务必提醒每个学生都必须充分注意,并随时加以警惕。

如果学生在作习题、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时,不注意进行理论和技术分析,不认真查阅手册、图册和有关资料;做实验时不详细弄清实验目的、原理、仪表功能及测试方法;在现场教学中不细心观察零件的结构、材料、制法、工作情况、失效形式和有关机器的运转性能,就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机械设计者。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绪论学时分配: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机械的组成及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2.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

2. 掌握机器、机械、机构、零件等概念。

3. 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教学手段与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1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学时分配:5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熟悉运动副及其分类,明确运动链和机构的区别。

2.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3. 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机构及运动副的概念、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 自由度计算,虚约束。

教学手段与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2章平面连杆机构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及其演化。

2. 明确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

3.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压力角、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和死点位置等基本概念。

4.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按给定的连杆长度和连杆的两个位置设计四杆机构、按给定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

2. 压力角、传动角、行程速度变化系数和死点位置。

3.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教学手段与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内容:作业布置第3章凸轮机构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凸轮机构的特点,能按运动规律绘制S-ф曲线2. 掌握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了解凸轮机构的自锁、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1. 常用从动件运动规律的特点,刚性冲击,柔性冲击,S-ф曲线绘制2. 凸轮轮廓设计原理—反转法,自锁、压力角与基圆半径的概念教学手段与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4章间歇机构学时分配: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

2.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和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教学手段与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5章齿轮传动学时分配:1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齿轮机构的特点,熟悉渐开线性质,理解渐开线齿廓啮合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概论1.1 机器的组成1.2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1.3 机器应满足的要求和设计制造程序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数控111、112教学地点: 32#402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机器的组成及特征;2、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区别3、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教学方式与手段: PPT教学用具: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析内燃机的组成引出机器的概念一、讲授新课1.1 机器的组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着各种机器。

如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各种机床设备及计算机等。

如图0.1所示内燃机,是由活塞1、连杆2、曲轴3、齿轮4和5、凸轮6、气门顶杆7、汽缸缸体8等实体组成。

当可燃混合气体在缸体内燃烧推动活塞1时,与之相连的连杆2就会将运动传至曲轴3,从而使曲轴3转动,向外输出运动和动力。

内燃机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可燃混合气体在缸内经过吸气—压缩—燃烧—排气这一工作循环,将燃烧所得的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又如图0.2所示的颚式碎石机,是由机架1、偏心轴2、活动颚板3、肘板4、带轮5、固定颚板6等组成。

其中,偏心轮2与带轮5固连,电动机通过带传动驱动偏心轴转动,使活动颚板作平面运动,从而扎碎活动颚板与固定颚板之间的矿石。

颚式碎石机就是通过活动颚板的平面运动实现扎碎矿石的机械功。

机器的种类繁多,结构形式和用途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机器有三个共同的特征:(1)都是人为的各种实物的组合;(2)组成机器的各种实物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3)可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称为机器,仅具备前两个特征的称为机构。

所谓的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各种实体组合,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主要用来传递和变换运动。

由此可见,机器是由机构组成的,但从运动角度来分析,两者并无区别,工程上将机器和机构统称为机械。

构件:运动的单元。

可以是单一的零件(图0.3),也可以是由多个零件构成(图0.4)。

零件:制造的单元。

机器的组成1、组成:原动部分、工作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2、分类:动力机械、加工机械、运输机械、信息机械等。

1.2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1.3 机器应满足的要求和设计制造程序1.3.1机器应满足的要求:1、使用要求2、经济性要求3、社会要求4、可靠性要求5、其他特殊要求1.3.2 机器设计、制造的一般程序二、课堂小结1、零件、构件、机器的概念;2、机器的组成及特征、分类。

三、课堂练习0-1简述机器的组成和类型。

0-2各列举出两个具有下列功能的机器实例:原动机、将机械能转换成其他形式能量的机器、变换或传递信息的机器、传递机械能的机器。

0-3指出下列机器的动力部分、传动部分、控制部分和执行部分:汽车、电动自行车、车床、录音机。

四、作业布置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教学课题: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2.1 运动副及其分类2.2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数控111、112教学地点: 32#402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作图方法3、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符号教学重点与难点:1、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2、平面机构简图作图方法3、机构运动简图的符号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用具: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刘小群主编教学过程:利用模型结合现实具体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一、复习旧课1、零件、构件、机器的概念;2、机器的组成及特征、分类。

二、讲授新课2.1运动副及其分类2.1.1运动副的概念把两构件直接接触并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方式称为运动副。

2.1.2运动副的分类通常用三种接触形式联接起来,即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

按照接触的特性,分为低副和高副两种。

1.低副两构件通过面接触组成的运动副称为低副。

(1)转动副(2)移动副图2-1 运动副2.高副两构件以点、线的形式相接触而组成的运动副称为高副。

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副的画法及算法,以便为下节课的自由度做好铺垫。

结合课本例题进行讲解2.2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2.2.1 机构运动简图及分类表示机构各构件之间相对运动关系的简单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

从机构运动简图可以了解机构的组成和类型,即机构中构件的类型和数目、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以及运动副的相对位置。

利用机构运动简图可以表达一部复杂机器的传动原理,可以进行机构的运动和动力分析。

机构中的构件可分为以下三类:①机架—机构中的固定构件称为机架,它的作用是支撑运动构件;②主动件—由外界给定运动规律的构件称为主动件,一般主动件与机架相连;③从动件—除主动件以外的全部活动构件称为从动件。

2.2.2 机构运动简图的符号1.构件的表示方法轴、杆、连杆通常用一根直线表示,两端画出运动副的符号,如图2-2(a)所示;若构件固联在一起,则涂以焊缝记号。

2.运动副的表示方法两个构件组成的转动副和移动副的表示方法分别如图2-3(a)、(b)所示。

图2-2 构件的表示图2-3 低副的表示方法2.2.3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按下述步骤进行。

(1)分析机构的结构和运动情况(2)确定构件、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3)选择视图平面(4)选定适当的比例尺μl,绘制机构运动简图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介绍了运动副的知识,重点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掌握机构简图的绘制,为后面自由度的计算打下基础。

四、课堂思考P18 1、2、3五、作业布置2-2、2-3教学课题: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2.3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1)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数控111、112教学地点: 32#402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2、理解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的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1、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2、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的概念教学方式与手段: PPT教学用具: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刘小群主编教学过程:给合例子讲解,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1、运动副的知识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二、讲授新课2.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2.3.1 自由度与约束条件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具有三个自由度。

对构件独立运动所加的限制称为约束,自由度减少的个数等于约束的数目。

运动副所引入的约束的数目与其类型有关。

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2.3.2 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为Pl表示机构中的低副数目;Ph表示机构中的高副数目。

2.3.3 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复合铰链两个以上的构件用转动副在同一轴线上联接就构成复合铰链。

L H32F n p p=--例2-5 试计算图2-9所示振动式输送机的自由度。

解:(1)机构分析主动件1绕A轴转动,通过相互铰接的运动构件2、3、4带动滑块5作往复直线移动。

(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构件2、3和4在C处构成复合铰链。

此机构有五个活动构件,六个转动副,一个移动副,即n=5,p L=7,p H=0。

该机构的自由度由式(2-1)得F=12.局部自由度机构中某些不影响整个机构运动的自由度,称为局部自由度。

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将局部自由度除去不计。

3.虚约束这种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称为虚约束。

(1)重复转动副(2)重复移动副(3)重复轨迹(4)重复高副机构中对传递运动不起独立作用的对称部分(指高副),则为虚约束。

三、课堂小结本次课介绍了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这也是本章的重点部分。

掌握自由度计算的方法和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四、课堂思考P18 5、6、7、8、9五、作业布置教学课题: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2.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2)2.4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数控111、112教学地点: 32#402教学目的与要求:1、进一步理解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的概念2、掌握带有特殊结构的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3、机构确定运动的条件教学重点与难点:1、带有特殊结构的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2、机构确定运动的条件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用具: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刘小群主编教学过程:复习前一节所进的基本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一、复习旧课(含作业讲评)上次课我们介绍了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特别是一些特殊结构要注意合适处理后再进行计算,比如虚约束等等。

图2-12 几种虚约束二、讲授新课例2-6 试计算图2-13所示行星齿轮机构的自由度。

解:该机构从受力角度考虑布置三个行星齿轮,其中有两个(如齿轮2’和2”)对传递运动不起独立作用,引入了两个虚约束。

因此该机构活动构件数n=4,低副数p L=4(转动副A、B和复合铰链C),高副数p H=2(齿轮副D、E),求得机构的自由度为若将内齿轮3固定不动,则减少一个活动构件及C处的一个转动副,这时机构的自由度为L H32342422F n p p=--=⨯-⨯-=L H32332321F n p p=--=⨯-⨯-=P18课本有误,正确应为:机构的主动件数目必须等于机构自由度的数目,且自由度应该大于等式1。

具体图形见课本P18 2.3.4 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是用运动副联接起来的、有一个构件为机架的、具有确定运动的构件系统。

若机构的自由度为零,则各构件间不可能产生相对运动,这样的构件组合称为桁架,而不是机构。

因此,机构的自由度必须大于零。

例2-7图2-15所示为巧克力包装机的托包机构,试判断其运动是否确定。

解:主动件1作旋转运动,通过连杆凸轮组合机构传动使构件4慢速托包和快速退回。

滚子绕自身轴线转动为局部自由度。

构件2、3间有相对转动,构成一个转动副。

构件4与机架5构成两个移动副,其一为虚约束。

该机构n=4,低副数p L=5,高副数p H=1,由式(2-1)得该机构的主动件数为1,等于自由度,故其运动确定。

另可再补充些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的习题来讲解,巩固自由度计算。

三、课堂小结本次课介绍了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一些复杂的平面机构,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计算,做了进一步的加深巩固练习,掌握自由度的计算,并通过自由度的计算,得出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四、作业布置2-4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L H32342511F n p p=--=⨯-⨯-=教学课题:第3章平面连杆机构传动3.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应用和特点3.2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教学时间:教学班级:教学地点: 32#402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2、理解曲柄存在的条件3、掌握机构类型的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1、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2、曲柄存在的条件3、机构类型的确定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用具: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刘小群主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件,多举生活的例子,加深对一、复习旧课1、自由度的计算2、自由度的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几种特殊结构二、讲授新课具有四个构件(含机架)的低副机构称为四杆机构,多于四个构件的低副机构统称为多杆机构;连杆机构的缺点是:低副中存在间隙,会引起运动误差,而且它的设计比较复杂,不易精确地实现较复杂的运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