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跨文化传播的方式
昆曲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以孔子学院为例
梦” , 以恢宏 的气势、 哀婉的情节 、 刚柔相济 的唱词 时我们也注意到 , 在 国际文化交往 中 , 中西方戏剧 比肩英国文豪莎士 比亚的作品 , 成为 中华优秀传统 的融合 逐 渐成为 一 种倍受 青 睐 的新 景 观 。 2 0 1 6年是 0 0周 年 。2 6 文化 的一 座 丰碑 。 如今 , 随着 世界 多元 化 的发展 , 各 汤显祖 与 莎士 比亚两 大世 界 文豪逝 世 4
开 传播 。
活 动地 点 及 相 关 孑 L 子 学 院
活 动 内容
美 国密歇 根 大学 音 特 邀江 苏省 苏 州昆剧 2 0 1 21 乐学院及孔子学院 , 0 . 2 4 纽约 亚太 文化 艺 术 院 开展 昆剧 经典 系列 中心 推广活动
.
德 国海 德堡 大学 孑 L 特 邀 中 国 海 峡 两 岸 戏 2 O 1 3 . 0 6 . 0 2 子学院 曲同台演 出昆曲《 牡丹 亭》 三段折子戏
发展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一
为平台 , 该活动对昆曲的海外传播和传统文化的弘
扬起到了重要作用。由英 国利兹大学和中国对外经 贸大学的师生首次合作 , 从《 仲夏夜之梦》 和《 南柯
、
昆 曲艺术在 孔子 学 院传 播 的基础
重 塑文化 自信 的 2 1 世 纪 ,重拾 传 统 文化 的呼 梦记》 取材 , 改编成舞台剧《 仲夏夜梦南柯 》 于2 0 1 6
1 6日 在莎士 比亚 国际戏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演 出;除此之外 , 英 国壁 虎剧 团和上 海话 剧艺 术 中心根 据 “ 临 川 四梦 ” 和《 仲夏夜之梦 》 改编 的话剧 《 梦境》 于2 0 1 6年 1 0 月在 上海 上演 。 显 而易 见 , 昆曲文 化正 以 国际化 的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中国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作为具有表演艺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发展意义。
受众培养作为继承和发扬昆曲的重要环节,对于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昆曲的特点、受众培养的意义、培养受众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受众培养促进昆曲的发展和传承。
一、昆曲的特点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音乐元素、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刻的戏剧内涵而闻名于世。
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具有高度的舞台美学价值。
昆曲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包括唱腔、乐曲、器乐等,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
昆曲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歌艺、音乐和舞蹈功底,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
昆曲的戏剧内涵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和繁衍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音乐元素、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刻的戏剧内涵而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二、受众培养的意义1. 传承经典艺术。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需要通过受众培养来传承和弘扬经典艺术。
2. 促进戏曲文化传统的创新发展。
通过受众培养,可以培养一大批对昆曲艺术有浓厚兴趣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受众,为昆曲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3. 丰富文化生活。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深刻的戏剧内涵,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培养受众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提高受众对昆曲的认知和了解,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受众培养:1. 开展昆曲普及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昆曲演出、举办昆曲讲座、举办昆曲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昆曲知识,增加受众的对昆曲的认知和了解。
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
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当代昆曲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探讨一下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
1. 电视媒介电视是当代昆曲传播中相当重要的媒介之一,不仅为昆曲从舞台走向千家万户提供了直接而广泛的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昆曲剧种的更新换代和艺术形式的创新。
在电视媒介的支持下,昆曲表演不仅能够在传统剧院中进行,也可以通过特制的摄像机和放大屏幕传输到更广阔的观众面前。
2. 互联网媒介互联网是当代传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昆曲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昆曲文化逐渐通过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在线音乐、视频网站等多种形式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一文化遗产。
同时,互联网也为昆曲创作者和演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平台。
3. 常规文体媒介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不会取代传统的文体和媒介,在当代昆曲传播中,书报、文化杂志和其他形式的出版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常规媒介,昆曲演员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与传统观众之外的群体建立联系,扩大昆曲的影响范围。
4. 非常规文体媒介除了传统的书报杂志、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当代昆曲在传播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文体手段,如街头宣传、线下文化活动、影视剧等。
这些非常规手段不仅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帮助昆曲更好地融入到当代社会中。
综上所述,当代昆曲在传播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媒介手段,从电视、互联网以及传统的书报等常规媒介,到街头宣传、线下文化活动等非常规媒介,不断拓展着昆曲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昆曲、关注昆曲、传承昆曲,在当代社会里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胡 婷(浙江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浙江杭州310024) 摘 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瑰宝,其跨文化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传播学领域中的拉斯韦尔理论能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和基础,通过与成功的具体传播实践相结合,能够提炼出良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这些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传播主体应对传播内容有全方位的了解,深刻认同并热爱;传播内容应求同存异,强调人类共同价值;传播渠道应多元化、现代化,注重中西合作;传播过程应洞察传播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进行培养挖掘;传播效果应以受众为标、业界为标、学术为标。
关键词:中国戏曲;青春版《牡丹亭》;拉斯韦尔;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J8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01-0071-04一、引言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迈出更大步伐,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历史悠久的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价值观、审美观的艺术化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粤剧、京剧等剧种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1]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对扩大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之路道阻且长。
从外部因素来说,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弱势文化的传播会遇到诸多障碍;从内部因素来说,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存在传播途径较单一、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忽视受众因素等问题,系统且长效的运作机制缺位,完整的对外文化输出战略缺失。
[2]中国戏曲对外传播之路虽然曲折,但也有成功的范例。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改变,昆曲表演艺术也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挑战。
首先,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昆曲表演技巧需要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才能得以保留和发展。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注重师徒传承,师傅们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徒,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昆曲表演艺术的精髓。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不仅保证了昆曲表演艺术的延续,同时也传递了昆曲文化的精神内涵。
然而,单纯的传承并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昆曲表演艺术也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昆曲表演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传统的昆曲表演技巧的基础上,艺术家们通过引入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使昆曲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
例如,一些昆曲演员会将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入到表演中,使得昆曲表演更加富有活力。
同时,他们还会选择一些当代的题材,通过昆曲的表达方式来演绎现代社会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昆曲表演艺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
传承是昆曲表演艺术的根基,而创新则是昆曲表演艺术的动力。
只有经过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推动,昆曲表演艺术才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然而,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观众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观众对于昆曲表演的需求和口味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年轻观众对于传统的昆曲表演可能缺乏兴趣,而更倾向于现代的娱乐形式。
因此,昆曲表演艺术需要更好地与观众接轨,通过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另外,昆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人才的匮乏问题。
由于昆曲表演技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
然而,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很多年轻人对于昆曲表演艺术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
因此,如何培养更多的昆曲表演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昆曲传承与创新路径
昆曲传承与创新路径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是昆曲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昆曲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传承的重要性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传承昆曲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递。
因此,昆曲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传承的方式和方法
昆曲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口传、师徒传承、书本传承、演出传承等。
其中,师徒传承是昆曲传承的主要方式,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和现场教学,让学生学习昆曲的技艺和精髓。
此外,书本传承也是昆曲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出版昆曲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昆曲。
三、创新的必要性
昆曲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传递,更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时
代的变迁和观众的需求,昆曲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创新的方向和方法
昆曲创新的方向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剧本创新、表演创新、音乐创新等。
其中,剧本创新是昆曲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创作新的剧本,让昆曲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表演创新也是昆曲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技巧,让昆曲更具现代感和观赏性。
音乐创新也是昆曲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创新音乐编排和演奏方式,让昆曲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总之,昆曲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在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昆曲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
传统教育传承对于昆曲的受众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昆曲是通过师徒制传承的,传统的
教育方式使得昆曲只能在少数传统家庭中得到传承。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传统昆曲
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需要将昆曲教育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通过设立昆曲专业,培养更
多的昆曲人才。
还可以通过开设昆曲课程,将昆曲艺术介绍给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大众,提
高他们对昆曲的认知和兴趣,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基础。
多元化推广可以为昆曲的受众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传统演出形式,可以通
过电影、电视剧、音乐录影带等多种媒体形式将昆曲艺术传播给更多的观众。
在电视剧
《红楼梦》中,通过昆曲的表演,增强了观众对于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
以组织昆曲比赛、巡回演出等活动,将昆曲的艺术魅力展示给更广大的观众。
通过多元化
推广,可以扩大昆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需要面临现代社会中的受众培养问题。
通过改革演出
形式、教育传承和多元化推广等方面的努力,可以为昆曲的受众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只有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保持其传统的特点,昆曲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和欣赏。
昆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为例
昆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上海昆剧团“临川四
梦”为例
杨小强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2()18
【摘要】上海昆剧团(以下简称“上昆”)“临川四梦”完整版作品自2008年推出后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成功,打破了四梦只有牡丹亭的困境,同时,海外巡演加深了外国观众对昆曲的认知。
本文以上昆“临川四梦”海外巡演为例,分析和解读临川四梦演出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时代作品的打造、自身创作能力的提高、排练团队的聚合培养、本土化宣传渠道的构建,是上昆海外文化传播成功的重要原因。
然而,文化差异较大、文化品牌稀少、外文作品稀缺,仍旧是当下昆剧海外传播面临的困难。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昆及相关艺术组织跨文化传播的模式及作品衍生的路径,探究剧团运营模式的改进方法。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杨小强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92
【相关文献】
1.昆曲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以孔子学院为例
2.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中国梦文化研究——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例
3.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4.基于"5W"模式的城市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晋江承办第18届世中运为例
5.乡音版《临川四梦》当代传播实施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曲的创新与跨界研究教案
昆曲的创新与跨界研究教案教案标题:昆曲的创新与跨界研究教案目标:1. 了解昆曲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表演形式。
2. 探索昆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和跨界研究。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昆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提出问题:你对昆曲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昆曲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创新和跨界研究?第二步:昆曲的历史与特点(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总结昆曲的历史背景和表演特点。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三步:昆曲的创新应用(20分钟)1.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昆曲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应用,如电影、舞台剧、音乐会等。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昆曲创新应用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昆曲创新应用的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子。
第四步:昆曲的跨界研究(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昆曲与其他艺术形式或学科的结合,如舞蹈、戏剧、文学等。
2. 小组研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昆曲相关的艺术形式或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展示。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昆曲跨界研究的见解。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个人思考:请学生写下他们对昆曲创新与跨界研究的感悟和思考。
2. 全班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观点,进行全班讨论。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教学资源:1. 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音频等。
2. 相关书籍和文章:关于昆曲的历史、特点、创新应用和跨界研究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昆曲历史、特点、创新应用和跨界研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个人思考:评估学生对昆曲创新与跨界研究的思考深度和独立思维能力。
教学延伸: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昆曲演出、参与昆曲创作或与相关艺术家进行交流。
昆曲传播策略分析
02
昆曲传播现状分析
昆曲传播渠道与方式
演出传播
通过昆曲表演、演出,将昆曲艺术传播给观 众。
媒体传播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传 播昆曲的有关信息、报道和节目。
文化交流传播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将昆曲艺术传播到海外 。
昆曲传播效果评估
观众反馈评估
通过收集观众的反馈,评估昆曲传播 的效果。
收听率、收视率评估
传播方式单一
目前昆曲的传播方式比较 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
03
昆曲传播策略制定
明确传播目标与受众群体
要点一
传播目标
提高昆曲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昆曲的传承与 发展。
要点二
受众群体
昆曲爱好者、戏剧观众、文化旅游者、青少年学生等。
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与方式
传统媒体
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高昆 曲的曝光度和认知度。
总结经验
对每次传播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 因,积累经验教训。
改进不足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 善传播策略。
持续创新
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保持昆曲传播的 活力和吸引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传播策略与方案
调整传播渠道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 ,以提高传播效果。
优化传播内容
根据观众需求和喜好,调整传播内容,如增加昆曲的历史文化背景 、表演技巧等,以提高观众兴趣。
加强合作与推广
与其他文化机构、媒体等合作推广昆曲,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传播策略
发展历程
昆曲艺术的现代传播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寻的昆曲摘要: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剧作大家辛勤耕耘,一部部旷世之绝唱展现在世人面前,甚至在中国制造过长达200余年的社会性痴迷。
然而到了近现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昆剧逐渐走向了衰落,甚至一度濒临灭绝。
在现代,昆曲艺术要想重获新生、重现辉煌、重现其迷人的艺术风貌,就必须“入乡随俗”,充分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与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被现代人所接受与认同,才能拥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关键字:昆曲艺术,现代传播,普及方式正文:.昆曲是中国艺术的奇葩,是中国戏曲美的典范,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戏剧,也是享誉世界的古老剧种.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将其誉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善的一种形式”.然而,昆曲在明末清初发展到顶峰取得辉煌成就之后,受到社会局势动荡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曲高和寡等原因,开始走下坡路。
尤其是以徽剧、京剧为代表的北方戏曲的崛起,给了昆曲致命一击,演出市场几乎退出历史舞台。
解放初期,一场由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排演的《十五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并以此“救活了一个剧种”。
与此同时,国家也成立了昆剧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保护昆曲的八字方针。
然而昆曲依然在现代社会日渐式微,作为人们记忆中的民族雅乐,渐趋沦为博物馆陈列艺术。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布“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位列榜首。
这一新闻的发布,或许可以将沉睡在中国古人心中的雅乐,拉回到现代人乃至全球大众的视野。
1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有令人梦幻的好莱坞电影,有令人陶醉的嬉皮士音乐,有令人心跳的美剧风云,欧美的成了经典,国产犹如敝帚。
这无疑对昆曲的复兴构成巨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一个现代社会,昆曲艺术要想重现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流传千年的“百戏之祖”在当代社会也需要“与时俱进”。
长期以来,昆曲的观众趋向老年化,昆曲的曲高和寡及其博大精深,让“快餐文化”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只会对昆曲产生尊重与敬畏,因为有限的经历中,面对如此厚重的文化、如此优雅的艺术,他们认为这只属于古人,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也欣赏不了。
昆曲传播计策
昆曲传播计策的高度1.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提升昆曲社会范围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昆曲,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韵,整合了传统文艺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在经济世界化的形势下,昆曲的传承和和振兴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十分重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韵极大水准上蕴藏在自身特色独具的文化与文明里。
昆曲的传播首先要回归到此层面,这符合昆曲“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通过这种回归应属高度的定向传播,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民在心理上对传统文化概念性的认同感和责任心转移和细化到昆曲上,形成观看昆曲不但仅一种娱乐活动,而且是对自身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知识、造诣、鉴赏力实行的一次检验和审视的心理自觉,达到全社会对昆曲历史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认知认同,为昆曲下一步在历史文化和市场上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昆曲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工具,能够起到与中华传统美德相互促动的积极作用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在伦理道德上的“忠孝节义”和人格理想上的“刚健有为”。
昆曲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综合艺术,题材范围较广,经典剧目流传颇多,且大多都是惩恶扬善、赞美忠孝的,如《清忠谱》《琵琶记》《桃花扇》等。
优秀的传统剧目还能够在更高层面发挥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
发挥昆曲的艺术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也会悄悄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之中,逐步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选择之一,为更多普通人了解昆曲、欣赏昆曲、热爱昆曲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二、昆曲传播要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1.学生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对象昆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必需。
另外,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参与创作,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渗透到昆曲作品中,使昆曲婉转悠扬,清丽淡雅,具有其他剧种难以企及的雅致美,被推为“百戏之祖”。
从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从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摘要】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昆曲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其深厚的历史与流传,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本文首先介绍了昆曲的历史与流传,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昆曲中的创作与表现。
接着,探讨了昆曲中独特的叙事与表演手法、音乐与唱腔、舞台美术与服饰,以及人物塑造与演员表演,展现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分析,可以看到昆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体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昆曲这一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叙事、表演手法、音乐、唱腔、舞台美术、服饰、人物塑造、演员表演、传承、发扬、传统文化1. 引言1.1 昆曲的历史与流传昆曲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昆曲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被誉为“戏曲之花”,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昆曲的流传主要通过口传、师徒传授和舞台演出等方式。
在古代,昆曲多由专门的曲艺团体演出,传统昆曲分为南戏和北戏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南方和北方的地域特色。
南戏多以细腻、柔美、婉转为特色,北戏则以雄壮、豪放、激昂为特色。
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戏曲之冠”,对后世的文学、戏曲、歌舞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昆曲的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通过昆曲的表演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为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1.2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昆曲中的创作与表现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在昆曲中,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剧目和曲目,还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被改编成昆曲剧目,展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昆曲的传播策略研究
昆曲的艺术特点
1 2
唱腔
昆曲的唱腔具有平缓、优美的特点,注重声音 的控制和表达。
表演
昆曲的表演注重身段、动作和表情的细致表现 ,追求真实、自然。
3
剧本
昆曲的剧本以文学性著称,多数为经典文学作 品改编,如《牡丹亭》、《西厢记》等。
昆曲的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
01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剧种之一,代表了中
详细描述
在昆曲的表现形式上,可以尝试结合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影视艺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具有视觉 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昆曲表演形式。同时,在传播内容上,注重故事情节的选取和改编,以贴近现 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利用新媒体拓展昆曲传播渠道
总结词
新媒体是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扩 大昆曲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从传统的口传心授到现代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昆曲在传承与发扬 中不断演变。
多种传播策略的运用
本研究通过分析昆曲在舞台表演、影视制作、数字化媒体等领域 的传播实践,总结出多元化的传播策略。
昆曲的独特价值与影响力
研究证实了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在文化 传承、艺术教育、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影响力。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昆曲的传 播现状、受众特点、传播渠道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建议 。
02
昆曲概述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 一。
发展
昆曲经历了从元代至今的漫长发展过程,不断吸收各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
THANKS
计划
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包括推广时间、目标受众、推广渠道、预算等,确保昆曲 传播策略的有效实施。
昆曲的传播策略研究论文
昆曲的传播策略研究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愈加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昆曲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更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然而,如何更好地传播昆曲,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这项文化遗产,一直是古典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昆曲传播的策略,旨在实现昆曲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一、昆曲的特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和剧本构思。
昆曲以其的“高超的音乐技巧、华丽的武术跳跃、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文雅深刻的感情世界”被人们誉为“中国艺术的珍宝”。
二、昆曲的传播现状随着现代娱乐业的发展,昆曲受到了空前的冲击,面临着传承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国能唱良好昆曲的人不到500人,年龄都在60岁以上,低龄演员几乎没有。
这一数字足以骇人听闻。
李铁夫院士曾多次呼吁要重视昆曲的传承,他认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昆曲研究中心,推进昆曲技艺的传承和推广,是当前昆曲保护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三、昆曲传播的策略(1)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昆曲的文化地位和知名度。
通过建立昆曲学校、提高昆曲表演者的收入待遇、增加政府和社会层面的资金投入,让昆曲在更广泛的人群和市场中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
(2)文化创新在推广昆曲时,可以采用一些新型的表演方式和场地,例如拍摄微电影、推出小型音乐会等,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并让昆曲走进生活。
同时,也可以将昆曲尝试和当今的一些流行元素进行融合创新,接受年轻观众的审美和口味需求。
(3)组织演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面向公众的昆曲表演活动,使得那些没有接触过昆曲的人也能够了解昆曲这一人类文化的珍品。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昆曲会演,例如昆曲夜话、爱心昆曲之夜等,可让更多观众了解和接触这一艺术形式。
(4)推广昆曲教育昆曲传承需要注重教育。
政府可以建设各地的昆曲学校,并进行师资培训和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还可以配合社会力量,制作多种形式、介质的昆曲教育资料,丰富昆曲教学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作者:沈欣宇方雯周怡沈书瑶高羽辰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7期摘; ;要:推进昆曲国际化进程,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凝聚性体现,有利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除了积极开展国外演出、关注戏曲翻译外,还应对戏曲的推广模式进行创新。
南京兰苑剧场隶属于江苏省昆剧院,精美的昆曲演出吸引了大批外国观众。
遗产旅游模式将昆曲推广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使游客对昆曲有全方位的深度体验。
关键词:昆曲;跨文化传播;遗产旅游;戏曲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昆曲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肩负着超越艺术审美的意义与责任。
但就在昆曲总体复苏、发展情况较好的大前提下,不难发现一些影响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主要障碍——语言不通,翻译难得精髓,以及文化背景的缺失。
南京兰苑剧场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的表演地,本身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文化对外输出的源头。
此外,兰苑剧场每年的外事演出吸引了一大批国外观众。
在这样的前提下,发展遗产旅游成为兰苑剧场对外推广昆曲文化的新的发展方向,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采访了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国家二级演员施夏明老师,拟对南京兰苑剧场昆曲表演的对外推广模式进行研究,旨在对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建设性方案。
一、戏曲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剧本译介(一)翻译与表演形式相结合。
中国戏曲是集诗、乐、舞于一身的表演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语言和文艺涵韵[1](109-122)。
戏曲剧本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特点,采用了大量的典故、专门术语及特定意象,所以翻译想传递其中的意象美、音象美、味象美是十分困难的。
在中国文化本身具有独特性、中西文化差异如此巨大的前提下,翻译显然是助推中国戏曲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
虽然近年来有很多优秀戏曲剧本的英译本出版,但真正的戏剧需要在剧院里体验,因此仅进行剧本翻译是不够的,还需要和唱词、身段等表演形式相结合。
翻译戏曲剧本除了保证准确、优美外,还要特别注意使字幕的节奏与分行紧密配合剧情的节奏和演员的表演。
此外,还应注意同样的戏词在不同表演情境下可能传达的不同意思。
有时,字幕翻译需要根据剧情不同而改变。
如在《白罗衫·看状》一折中,一个“请”字在不同情境下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翻译,分别译为“Enter.”“You are excused.”“Please.”观看戏曲演出排练是一种很重要的校验剧本翻译稿的方式,译者在翻译出剧本初稿后,应根据现场演出情况对翻译内容作出调整,和演员的表演相配合,做出贴合表演剧情的英文翻译剧本。
江苏省昆剧院的第九任翻译郭冉曾说:“一般来说,我第一遍翻译完后不会交稿,会去看演员的排练,根据现场演出情况对翻译内容进行调整,有时候还会和演员交流,听听他们对戏的理解和感受,再对英文剧本进行修改。
”[2](二)双语字幕,走合作翻译道路。
江苏省昆剧院是全国戏剧院团中为数不多的选用中英文双语字幕的院团,特聘的加拿大籍学者石俊山与剧院内专门从事曲词翻译工作的人员把所有上演的折子戏、名著改编后演出的新戏逐句翻译,并使之登上字幕屏。
自石俊山开始,江苏省昆剧院一共签约了九位外籍翻译,并且专设了“英文翻译兼演出部对外业务经理”职务,经过十几年积累,目前江苏省昆剧院基本做到100%中英文字幕演出,为吸引外宾前来观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昆曲的对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目前国内一些院团缺乏英文字幕常规常备的意识,往往临近出国演出时才临时做翻译,而且存在各院团“各自为政”的现象,表现在各院团字幕翻译风格不一——有的偏口语化,有的偏学术化,容易使外国观众感到困惑。
因此,做好经典剧目的舞台翻译是当务之急。
在舞台演出的字幕翻译上,应该体现国家团队的力量,整合中外专家资源,作出规范、通用、典雅的翻译版本。
采用戏曲研究专家、中国翻译人员和外国母语者合作翻译的模式,既可以保证戏曲中专门术语的翻译准确性,又可以强化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可接受性。
这是戏曲跨文化传播一种比较具有操作性的翻译模式。
(三)字幕翻译与文学翻译双线并行。
除了结合中外翻译人才走合作翻译道路外,字幕翻译和文学翻译双线并行的翻译模式也是促进戏曲的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对比同一剧目的字幕翻译版本和文学翻译版本,可以看出字幕翻译更重答意——用词更简单通俗、语句更简短凝练。
比如在《玉簪记·琴挑》一折中,将“伤秋宋玉赋西风”译为“The autumn wind has inspired great elegies”,虽然牺牲了对唱词中的典故“宋玉赋西风”的翻译,但是在答意方面更加清晰,更贴合剧情,便于外国观众理解。
由此可见,舞台字幕翻译并不以雅致工整为目的,更多的是方便外籍观众在观看演出时理解戏曲表达的中心故事[3]。
因为绝大部分外籍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时,主要是对整体的表演氛围和传递的中国戲曲文化感兴趣,无暇顾及具体的唱词。
所以,在对戏曲剧本进行翻译时,应根据不同需要翻译成通俗版和文学版,字幕翻译以介绍戏曲表达的中心故事为主线,文学翻译以严格翻译剧本语言为基准,各有侧重,从不同层次实现戏曲文化的对外推广与传播。
二、国内创新性推广模式——遗产旅游(一)兰苑的遗产旅游新模式。
南京兰苑剧场为江苏省昆剧院驻地,位于南京市朝天宫4号,原江宁府学故址。
在这几十年的发展期间,俨然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昆曲文化圈”,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四海八方的昆曲爱好者。
兰苑在南京的外籍人士中有不小的知名度,一场折子戏演下来,台下的外籍观众不在少数。
如何在遗产旅游的新思路下做好昆曲的对外传播?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青年昆曲演员施夏明解释,兰苑在2020年计划联合江苏省外事办,组织在华留学生、海外旅行团,参加一系列专题讲座、演出、化妆体验等方面的普及活动,以期首先通过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体验活动,提高外国友人对于昆曲的兴趣,而后再举办一些关于昆曲文化的讲座,引起外国观众文化层面上的共鸣,甚至吸引相关领域的外籍人士、学者通过这样的活动投入对昆曲文化领域的研究,更是昆曲对外传播过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
兰苑在探索新模式、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妨借鉴西方的一些模式。
中国遗产保护既要重视传统历史文化和物质遗产中的精神元素,又要考虑在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更要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出发,在遵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4](119-120)。
我们在对施夏明老师的采访中提到兰苑是否有可能同周边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共同发展的问题,施夏明老师表示,兰苑剧场的位置靠近朝天宫,剧院管理方面非常希望能将戏曲的宣传和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对于推广中国传统的、古典的文化大有裨益。
(二)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考虑。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两类,昆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能成为旅游开发的新素材。
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其真实性。
“真实性(authenticity)”是全球遗产规划和保护中的重要概念:“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真实性’的获得和使用,需要充分地了解某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
”①兰苑剧场通过定期举办昆曲表演、普及讲座的形式向大众展现昆曲文化,而其依托的正是朝天宫的江宁府学旧址。
朝天宫是江南地区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南京市博物馆的所在地。
江苏省昆剧院充分利用了江宁府学这一珍贵遗产,将演员排练厢房、演奏室、观剧场都安排进来,使前来听戏的观众一踏进兰苑大门便真实感受到朝天宫这一古建筑群的丰富文化积淀。
此外,剧场内昆曲表演让观众领略到的唱词之韵、水袖之美、文化之思,于无形处同样体现着昆曲文化的“真实性”。
探索兰苑遗产旅游的真实性时,我们亦能通过对兰苑的合理规划设计,体现出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历史、文化上的价值。
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根据文化地理情境,而不是参照一套普适原则”[5](18-20),江苏省昆剧院驻扎于江宁学府故址,因地制宜,不仅基本维持了古建筑的原样,更发挥出了独特的价值,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昆曲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厚重。
江苏省昆剧院在这几十年间不断创新,面临传承形势,推出“个人专场”吸引观众、激活传承;还推出一系列昆曲乐器演奏音乐会等,让实力派演奏员从幕后走到台前,以多种形式激发文化遗产的新鲜活力。
兰苑的遗产旅游化出于真实性的考虑,以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为目标,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发展昆曲文化,增加其内涵多样性,既不能失其本味,又不能一成不变、裹足不前。
(三)遗产旅游的可行性考虑。
在对施夏明老师的采访中,当谈到发展兰苑剧场遗产旅游化的可行性时,施夏明老师表示,因为朝天宫是由南京市博物院管辖,兰苑直属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虽然现在提倡文旅合并,但很多机构的规章制度、资源方面仍然不是共享的,对于兰苑开展遗产旅游的后续仍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
三、国外演出——宣传与创新(一)理念先行,演出前进行知识普及。
中国戏曲的语言对于外国观众来说理解难度很大,因此,在对外传播时,更要注重文化上的有效沟通,提前给外国观众做好功课,才能保证戏曲演出对文化的高效传播。
例如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圣芭芭拉演出时,路边电线杆上挂满宣传剧照;演出前召开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充分带动传媒舆论;采用多元现代的传播路径宣传演出,制作人白先勇举办讲座、研讨会及座谈会,字幕译者李林德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昆曲公共选修课,报纸、戏曲论坛上更不乏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宣传[6](71-74)。
在新媒体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江苏省昆剧院的兰苑小剧场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方式,利用账号“环球昆曲在线”直播剧场演出,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施夏明老师在采访中提到,江苏省昆剧院基本每年都有机会出国演出,且在出境演出时也会做一些配套的预热宣传,包括讲座,以及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发布相关的报道信息。
但总体来说,传统戏曲在国际营销中依然存在推广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绝大多数外国人对昆曲的了解只停留在皮毛。
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多元化的传播途径,除了在海外举办以戏曲为主题的“文化节”等活动外,还可以借助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宣传渲染文化氛围,甚至可以凭借来华留学生和孔子学院的推广,使之成为新的传播力量。
(二)选择合适剧目,适当开拓创新。
施夏明老师告诉我们,对于兰苑来说对外演出的机会不算多,但是几乎每年都有。
到一些国家进行外事演出时,兰苑剧场往往选择表演经典剧目,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牡丹亭》,以及小的武戏,如《三岔口》。
外国观众理解中国文言文的曲词显然很有难度,最简单的呈现方式便是通过肢体的表演,“摸黑打架”的情节观众一看就懂,这也是武戏尤其受外国观众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