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陈独秀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
陈独秀人物分析报告陈独秀(1879年-1942年),原名高寿,字独秀,江苏常熟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本文将从他的早期生活、政治理念和文化活动三个方面对陈独秀进行人物分析。
陈独秀早年伟岸的人格特质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为他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期间,陈独秀推崇西方科学与自然,崇尚民主和自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中国同盟会和同兴会等革命组织的活动,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
陈独秀对遭受封建压迫和国家割让的中国社会状况感到深深的忧虑。
他提出了“一切愿足下的心首恶者、勿问何人”和“信用至上”的主张,倡导逐步实现革命与改良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他强调要通过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能够摆脱列强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陈独秀的文化活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担任《新青年》杂志的主编,提倡新文化运动。
他提出了“实用主义文学”和“民众文化”等理论,鼓励文人撰写现实主义小说和描写工农生活的作品。
他倡导普及教育,提倡女性解放,呼吁废除传统礼教。
陈独秀的文化思想为当时的青年人提供了新的思想空间和创作方向,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运动。
综上所述,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化活动家。
他在早年就展现出了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理念和行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化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独秀以他的智慧和才情,为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为中国 脱中国 再中国(下)——重读陈独秀、梁启超、严复有感
于 《 大中华 )发刊辞》 后紧接刊发 《 ( 孔 而后家庭 蒙养乃 有所施 ,国民道德发端 于
子教义实 际裨益 于今 日国民者 何在 ,欲 昌 此 ,且为爱 国之 义所 由导源。人未有不重 明之其道何 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看起 来是 在从政 治 问题 其亲而能爱 其祖 国者 。节 者 ,主于 不挠 , 转 向思想文化教育 问题 ,但细绎其 旨,便 主于有 制 ,故 民必 有 此 ,而 后 不 滥 用 自
些 经 验 应 对这 一 局 面 的 呢 ?简 要 地 说 ,当
自然相应转换成 :如何 才能培养 出能承担
时对此问题 的回答基本 可分 为新 旧两派 。 此历史责任的政治力量。
守 旧派 把 一 切 问题 归 为 新 学 、新 政 ,极 端
就此论 ,陈独 秀 《 告青 年 》 开 篇 敬 显然便是对这 一历史 困境所提核心 问题 的
思考上的高度不 足 ,使得其现实压迫更易 然其预 备 亡 国,且 以 自力 促 其亡 则 一 ” 。
激 起 对 反 的 反抗 情 绪 。
“ 志行纯洁之士” 和 “ 最谨 饬” 之士个人
相比 ,新派思考者则 主要认为 ,当时 操守或无可议 ,但 由于不能振拔 于其时弥
中国所以陷入困局 ,此 中人 的要素实居重 漫 的沮丧暮气萎靡氛围状态 ,故其实际仍 要地位。不仅当政 者本 身对现 实至此要 负’ 是随社会 已成之波迁流 ,当然不 足以承担
可相 比对 ,梁启超 的 《( 大中华 )发
道理上不 能服人 ,而且 因此辈此种逻辑事 刊辞》 则 把 当时 习惯认 为 “ 国全社 会 全 实上和表 面开 口孑 子 、闭口礼教 ,其实本 之 中坚者” 的上 流 士大 夫按 现 状 分 为六 L 身为当世 风俗道德败坏之最大源泉 的狡黠 类 。六类中包括在上 轨道政治社会 中一定 贪诈之官僚政 客之逻辑 相同 ,心理上便极 有 功 的 “ 行 纯 洁 之 士 ” 类 型 ,和 从 中 志 激人 反感 。也就是说 ,当时守 旧派虽然人 又分出的在上轨道政 治社会非常被需要 的 数 众多 ,并 多有地位势力者 ,因此颇具现 “ 最谨 饬者” 类型 。梁 氏对他认 为涵盖 了
近代史人物陈独秀评价两千字
中国历史人物—陈独秀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
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的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价陈独秀。
我的家乡是安庆市,作为陈独秀先生的老乡我深感自豪也深为其思想、博学、人格、个性、理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真知灼见与正确预见所折服。
人如其名,“独秀”即独特而优秀的品质和才华是我中华最值得自豪的人物。
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在宣扬民主、自由、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地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扬弃不能不说是他的独特而优秀之处,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值得吸收的精神财富。
我一直尊敬和欣赏陈独秀的才气、智慧和人格,他是当今中国政坛与思想界无人可比的人才,但他的真实思想与行为却被世人所忽视或者说误解了,而那些荒谬的观点却在中国风靡一时,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悲哀啊!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学识渊博,懂日、英、法三国文字,工宋诗,善写隶书,对旧学很有功底,新学造诣尤深,思想锐利,通晓中西文明,是民主自由和科学的倡导者,他的政治预言已被现实证实(比如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东欧巨变而解体等)是正确的,而且对于现在的中国正走向民主与自由历史趋势同样有现实意义。
我想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也许就是陈独秀提倡科学精神的延续吧,毛泽东一直很尊敬与欣赏他的前辈兼老师陈独秀先生,但遗憾地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陈独秀的民主与自由的普世真理而是走向了民主与自由的反面独裁(专制),也没有陈独秀的学识渊博和高尚人格,进而酿成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带来了专制这个消极影响,如果毛泽东很好贯彻了陈独秀的民主自由与科学那今日之中国也不会出现国共两党两岸对立,也不会出现众多的官僚与贪官,经济发展也会比现在发达多了,至少在经济上中国起步会早五六十年时间,如果从陈独秀提倡民主自由科学起一直执行和贯彻它那么这种政治思想经过八九十年(1915-2004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民心了。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传》读后感近日,适逢建党九十周年,我认真读了《陈独秀传》,感触颇深。
历史上对陈独秀的评价很有争议,包括党内对这位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独秀这个人很复杂,有很大的功,也犯了很大的错,但我认为,相比较而言,他的功劳应是主要的。
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倡使用白话文,破除封建思想,宣扬马克思思想,而他还是党的缔造者之一,虽然他的性格倔强固执,导致最后因思想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而犯了错误,但相比他的功劳来说,他可以说功大于过。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反对我们”之后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
他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份进了共产党。
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
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
……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在其他许多人的评价中,多数的舆论都认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
在这些评价中,值得提出来的是他最亲近的一位托派理论家的说法:郑超麟在《悼陈独秀同志》一文中说:“陈独秀同志能够从卢梭主义,进于雅各宾主义,进于马克思主义,进于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
陈独秀生平评价_2
陈独秀生平评价_2
陈独秀,字汝钧,后改字叔旻,号端阳子,浙江宁波人,是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者,主要从事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曾被誉为中国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从小,陈独秀自学成才,具有雄厚的学识和创新精神。
他历经艰辛,发表众多著作,以及发表了《独孤论》等一系列的文学著作、《新青年》杂志等。
他的文章与George Washington、ThomasJefferson等美国建国先贤的英雄事迹相值,受到众多人的称赞。
他批判封建制度,推崇民主自由,通过他开展的科学、文化运动,引导人们从传统观念中脱离,把追求更高的创新理念放到前面,这在那个时代是个革命性的举动,受到众多同道仰慕。
他创办的青年主义以及北洋政府的改革措施,都促使中国经历了革命的地位,并且使许多中国人的思想出现波澜。
此外,他的社会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
总之,可以说,陈独秀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意义深远,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民族理想的先驱。
我对陈独秀小认识
我对陈独秀小认识纵观历史,陈独秀的出场是以一个文弱书生创办杂志宣传思想,鼓动人心。
之后再教材中以一个右倾妥协派盖棺定论。
这种评价未免太草率,太鲁莽,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错误人人都会犯,但是,它并不是评定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谁说陈独秀文弱书生,没有力量?谁说陈独秀懦弱怕事,没有胆识?谁说陈独秀吃软怕硬,没有骨气?文人有文人的特殊思想与魅力。
他们没有在沙场上马革裹尸,但他们的笔是更锋利的刀,直插敌人的心脏。
陈独秀虽说没有纵横沙场,但他却驰骋文坛,写出的文章足以令敌人畏惧,虽说没有硬朗的体魄,但他却参加过“军国民教育暗杀团”胆识可见我在这里并非神话陈独秀,只是要一个比较公正的对待,一个对陈独秀新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很好的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自由、民主、科学之风飘然笼罩正处于动荡的旧中国,让人们看到未来的社会。
他说表述的思想是那个时代青年的追求目标。
他鼓吹的思想自然触及当局的利益,牢狱之灾在所难免。
不知多少次在监狱中的苦苦等待,但他却依然研究文学、艺术。
那种临危慨然让我钦佩。
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从不缺乏对党的认识,但他缺乏对直觉的肯定。
缺乏对现实的面对,喜欢选择逃避。
大革命时期是国共第一次合作。
一种新生力量与一种薄弱力量的结合,创造出强大的北伐军,随着北伐的进程加快,它越来越强大,致使某些人想独揽军权。
中山舰事件后。
陈独秀意识到事态的变化,多次致电共产国际,建议退出国民党。
(1926年,根据共产国际要求,陈独秀主张中共退让,2月,在上海因病治疗,一度“失踪”。
3月,中山舰事件后,陈独秀多次要求致电要求退出国民党,后根据国际意见而对国民党退让)且,迫于当时北伐形势,此时分离必然导致北伐的失败还要背上一个消极避战的罪名,只好迁就老蒋。
当老蒋提出“整理党务案”时,陈独秀只能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配合国民党工作,致使导致发生“四、一二惨案”,后来与汪精卫的合作也是依照共产国际的意思。
所以,大革命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陈独秀。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关于陈独秀,360百科是这样说的,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曾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
1922年11月5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岁。
这个简短的百科中,大家已经能够认识到陈独秀的贡献,我们把陈独秀的贡献做一简单概括。
一、陈独秀的历史贡献陈独秀的历史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仍然是中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注意是上海)创办《青年》杂志,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号问世。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创刊词《敬告青年》,首次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
为了区别于上海青年,从第二卷开始,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不久,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陈独秀曾犹豫地说:“因为要办《新青年》,每月出一期,上海那边恐怕走不开。
”“没关系,你正好可以把杂志带到学校里办。
”蔡元培说,“北大还要聘请一大批名流学者任教,正可以帮你编杂志。
”陈独秀随即将《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
之后,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沈尹默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纷纷加入《新青年》的阵营,为其撰稿并参与编辑工作。
这样,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以《新青年》为阵地,一个崭新的文化阵营在中国出现了。
陈独秀评价(1)
陈独秀评价陈独秀(1879年-1942年),字公千,号一山,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理性、进步和民主,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陈独秀进行评价与分析。
一、思想家的标志陈独秀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民主主义:陈独秀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认为民主政治是解放人类的根本途径。
他强调人民权利的保障,主张实行普选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这种民主思想对于当时封建专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观念。
2.科学思维:陈独秀崇尚科学思维,主张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他倡导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陈独秀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文化自信:陈独秀强调文化自信,提倡融合中西文化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成果。
他认为,只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陈独秀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教育改革:陈独秀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够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陈独秀的影响力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活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以科学、民主、新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呼吁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
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人物之一,陈独秀的思想和行动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在他所领导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扬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生活的理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先驱之一。
而其主要代表作品——《新青年》,更是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化史上一本“承前启后,绵延至今”的经典之作。
在《新青年》中,陈独秀主张“变旧生新”,不断推陈出新,振奋人心。
他认为,旧的文化传统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必须开展“维新”运动,以求文化的“独立”与“自由”。
同时,在这场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还着重强调年轻人应具备英才精神和文艺能力,发挥年轻人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想方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靠什么,新文化就靠什么”。
他认为,新的文化必须要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既要以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为前提,又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果,以推动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国进民进”的思想,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愿景,“新青年”们也开始抛弃旧有的中国文化,接纳新的文化理念。
在实践方面,陈独秀深信年轻人的力量。
他提倡年轻人要在观念上改变,尽情地表达自我,大胆地创造新事物,并且在行动上不断地挑战自我和现实,从而将自己的创意和人生价值体现出来。
他认为,年轻人不应该被束缚在旧有的观念和传统中,而应该坚持自我,敢于向传统文化发起冲击,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出民族和时代的华章。
然而,在陈独秀的“新青年”运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弊端。
首先,陈独秀在推崇新文化的同时,也对旧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和婚姻等进行了颠覆性的批评。
这种批评导致了当时传统文化阵营的反感和压力,陈独秀因此也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和抵制。
其次,在“新青年”运动中,陈独秀强调年轻人的独立自主和创新意识,却忽略了实际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走向现代化,老旧的政治结构和封建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伟大建党人物素材——陈独秀
伟大建党人物素材——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我眼中的陈独秀
我眼中的陈独秀从没有像这次这样去了解陈独秀,至少是没有像这样看有关他的视频,有关他的论文,然后知道了他很多在历史书中没有学到的事情,知道了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陈独秀一生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是这样看待的。
一、陈独秀的历史贡献与成就。
辛亥革命前后十余年间,陈独秀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中心。
1903 年,他参与总理《国民日日报》编辑事务,“发刊未久,风行一时”。
1904 年,他创办《安徽俗话报》,从编辑到排版、校对,一一亲历亲为。
日夜梦想革命大业的他乐在其中。
1914 年,因“二次革命”失败而被迫流亡的陈独秀在章士钊的邀请下,第五次赴日,参与编辑政论性杂志《甲寅》。
期间,他结识了李大钊,开始用“独秀”这一笔名撰写政论文。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德赛大旗,成为“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胡适和陈独秀两位安徽人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广东人,开启了“胡陈时代”。
反清时,他曾参加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的暗杀团;“五四”时,这位北大文科学长“独立高楼风满袖”,散发传单,被逮捕坐了98天牢,如此“以身试法”,在“五四”学者中绝无仅有。
陈独秀有一句名言:“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监狱与研究室是民主的摇篮。
”他一生四次入狱,用行动实践了誓言。
1918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并任书记,随后在北京、武汉、长沙、济南等地进行建党活动。
可以说,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
所以,陈独秀的一生是伟大的。
二、陈独秀的过失与错误(一)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以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实际工作中推行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风云人物陈独秀——“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上)
风云人物陈独秀——“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上)陈独秀出身于书香门第,先从儒学秀才转为康梁维新派,后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又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期领导人转向党内异端“左派反对派”,最后寂寂而终。
他在北大红楼度过五四时期,不仅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更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新文化运动发起组织者。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怀宁(今属安庆),早年走的是读四书五经、经科举入仕的道路。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相继爆发,他目睹国家民族积贫积弱、被列强恣意宰割,深感焦虑与悲愤,下决心与科举决裂,开始参与政治活动。
1901年以后的10多年,陈独秀先是追随康梁维新派,后来组织岳王会等反帝反清的革命团体和活动,参与辛亥革命、讨袁斗争。
这期间,曾办报、办学、结社,5次赴日留学或避难,爱国救亡成为他这段人生道路的主基调。
1915年,袁世凯掀起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的逆流。
这时,陈独秀第5次留日回国,他痛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酝酿另一种革命。
他认识到,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要先“革中国人思想的命”;要实现根本救亡,要先廓清蒙昧、启发民智。
他放出豪言:“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经友人帮助,陈独秀当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他以这份杂志为主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旧道徳和旧文学,擂响新文化运动的隆隆战鼓。
《青年杂志》创刊号为了发展新文化出版事业,1916年11月底,陈独秀从上海来到北京,和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一起募集资金。
12月26日早上,他下榻的旅馆来了位不速之客,是他十几年未见的老友蔡元培。
两人曾共同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组成暗杀团,还一起试验炸药。
蔡元培此时即将就任北大校长,准备厉行改革、整顿校风。
他与陈独秀稍事寒暄,便直入主题,邀请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并当场和他商量起整顿北大的办法。
为中国 脱中国 再中国(上)——重读陈独秀、梁启超、严复有感
从 陈最初这样 一种设计 与 目标 来说 , 实 ,便视而不见或曲为带过 ,对传统 不利 陈所致 力 的这场 新文 化运 动是 非 常成 功 的现象和事实,则往往夸大 ;而同时 ,其
的。 为 ,确 实到了 1 1 、12 99 90年前后 , 对 欧 美 新 潮 有 利 的 现 象 和 事 实 则 常 常 夸 中国出现 了一批 陈独秀所希望的充满朝气 大 ,对 欧 美 新 潮 不 利 的 现 象 、事 实 与 批 与 自信 ,勇于行动和论述的青年 。而这批 评 ,则 或一 带 而 过 或 曲为 回护— — 这样 一
觉其新鲜 活泼之价值 与责任 ” ,不 能 “ 奋 对 比 ,提 供 种 种 有 益 于 中 国青 年 活 力 之 兴
其智能 ,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 ,视之若 仇 发与中国在 世界争 存之 观念与 行为方 式 ,
敌 ,若 洪 水 猛 兽 ” ,明 辨 其 “ 可 与 为 不 以通过对青年志气之感发 、错误观念精神
人身则人身死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对此局 面 的作 为 路 径 ,则 在感 发 青 年志
盛 ,陈腐 朽 败 之 分 子 充 塞 社 会 则 社 会 气 ,抉 发其 认 为有 问题 之 种 种 观 念 精 神 状 亡” 。陈认 为其 时 的中国社会 ,则 “ 陈腐 态 ,标示这些 观念精神状态与种种破坏性 朽败之分子 ” 充 斥 ,而青 年 又不 能 “ 自 政治 、社会 、文化现象之关系 ,同时作为
独秀为 《 年杂 志 》 所作 的发 刊词 《 青 敬 快刀理麻 ,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 ,自度 度
告青年》 中。《 敬告青年 》 开始便把社会 人 ,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 日也。 ”
比作人 身 ,以为 “ 青年 之 于社 会 ,犹新 显然 ,这些表述包含着陈独秀对 民国 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 陈代谢 ,陈腐朽 初年政治表现和 当时居于政治舞 台与社会
文学革命论读后感
文学革命论读后感文学革命论于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该论的作者是陈独秀,其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文学革命论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昨日深夜读了陈独秀先生的《文学革命论》,颇有感触,虽然1917至今已有100多年,但是《文学革命论》和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可以说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新大陆,即使在今天,任何一个文学爱好者重读之后都会引起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思。
陈先生说,要推倒臣服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其内涵在于摆脱古典文学的贵族化,开创一种平易近人的大众化文学。
读书不多,但在我目前所了解的当代中国文学来看,即使是最热门的几种文学主张也在形式化之下大肆泛滥。
为了摆脱“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当代文学将此流变成了所谓的西化文学,文章中动不动就是伯格森、弗洛依德,到处充斥着西化文章中的新名词,可以说言则欧美,好像读者读的越艰难,越能体现出作者的知识渊博,至于思想的深度却像是盘子里的水——一眼看到底,还大言不惭称之为国际化。
而陈独秀先生所提出的“推倒陈腐普张的古典文学”则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复古热和读经热,中国古代的《论语》《道德经》这些东西是西方文明拍马难及的,甚至于西方所谓的文明成果,都是受启发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正如顾准先生在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文中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本酝酿不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相反倒是抑制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土壤.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东西往往成了压抑人们创造力的实用工具,指望从旧有制度、文化中寻觅所谓的新科学想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而已”(大意如此).而这种文学的新动向却比前两类更为可怕,它似乎是想凭借“中古时代的火箭登上月球”的夸张,想法令人肃然起敬,但做法令人瞠目结舌.新文化运动距今一个世纪,作为“新文化运动”理论大旗的《文学革命论》和《文学改良刍议》早就被人们忘记,但是细细探究,回顾历史,我才发现所谓文学革命并不是一席演讲、一篇文章、一场运动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共同推进。
陈独秀的客观评价介绍
陈独秀的客观评价介绍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后来在大革命中陈独秀被批为右倾主义,最后被开除党籍,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陈独秀的客观评价介绍曾经人们因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而否定了他的一生,但是时间和真相告诉了我们陈独秀是被右倾的,真正犯错的是当时苏联引导的共产国际。
陈独秀的一生都在反对,最早的时候和胡适之间的书信往来就是胡适对他的评价,所以两位虽然道路不通,但却是终生的知己。
从研究陈独秀的学者书中我们看到了陈独秀是那代知识分子救国的缩影,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又献身的精神,这是人格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陈独秀的一生奉献了两个儿子的生命,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革命,他在世的时候入狱四次,晚年生活贫困,最后在疾病中去世,活着的时候没有鲜花与掌声,而且成为自己同志的打击对象。
众矢之的,所以他很冤屈,大革命的失败他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但是事实上错误在苏联。
陈独秀的一生其实对中国的贡献是功大于过的,但是他遭受的打击却非常惨重。
陈独秀是中国真正的英雄人物,陈独秀贡献一有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二是领导了五四运动,三是创建了共产党。
但他的过错在与不得不执行共产国际的政策向国民党的让步,最后不能忍罪名而被开除党籍。
陈独秀的一生是爱国的,而且宁折不屈,为真理而奉献一切,对陈独秀的评价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是负面,但是小编相信总会有一天,陈独秀头上那顶“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也会脱掉的,中国总会给与陈独秀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陈独秀嫖娼案是真的吗陈独秀在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时候曾有一起嫖娼案,陈独秀好友胡适曾指责当时小报的报道和人们的传言都是无稽之谈,部分文界学者竟视之为真,真是奇怪。
嫖娼是陈独秀和夏元瑮都做的事情,但是将挖伤某妓之下体是人们借着私人行为对陈独秀的公然攻击。
陈独秀嫖娼是真的,但是挖伤妓女下体是假的。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陈独秀,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民国以来,尤其是到五四运动、大革命和抗战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陈独秀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离开了“举人“的旧路,踏上了“共产党”的新路。
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既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是指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
无庸讳言,陈独秀在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对一些问题也确实是矫枉过正。
然而,矫枉过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来说,不啻为跳出窠臼的必要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观点“固然偏激武断,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能不说,它是打破宗法礼制、圣贤名教一统天下的禁锢,为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进程,立下不世之功的。
” 因此,毛泽东和孙中山都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然而,长期以来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
对此,一位台湾的学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乎实际的。
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导者,而鲁迅和胡适乃是陈独秀主办《新青年》时代的左右大将罢”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非常注重启迪民智、民德的工作。
【同步素材】陈独秀------倔强坎坷的一生
【同步素材】陈独秀------倔强坎坷的一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很正面的印象,但是性格决定命运,陈独秀的倔强坎坷的性格也就决定了他的倔强坎坷的一生,中国的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更像一个大熔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其实就是一部共产党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作为中共最主要的创立者,几十年来,他被先后戴上了九顶帽子,即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
如今,这些帽子先后被一一摘掉,2002年出版的党史一卷,将长期以来的“右倾投降主义”改为了“右倾机会主义”。
2004年4月,胡锦涛在纪念任弼时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谈到大革命失败时,又给予了新的说法,将其表述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这是到目前为止由中央领导人所作的新的定性,获得了学界普遍好评。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姚金果对此深以为然:“陈独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能全归咎于他,有共产国际的原因,加上党太年轻,缺乏经验,所以他所犯的错误应该是集体错误。
”在中央党史研究室“镇室之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姚金果承担了第二编“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编写工作,之后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的编写。
姚金果告诉本刊记者,苏联解体之后,有关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大批档案文件得以解密,越来越多的事实正以它们的本来面目先后回归,与之相伴的便是历史评价的修正,陈独秀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被共产国际束缚手脚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年轻的中共蒙受巨大的损失。
陈独秀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不管其所奉行的路线政策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迫违心的,都逃脱不了应当承担的领导责任,他因此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离开了连任五届的中共最高领导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解密档案显示,从1923年到1927年的5年中,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开过122次会,作出过738个决议,即平均两天一个决议。
党史人物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生平
• 他后来因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被 撤销党职,转向托派立场,被 开除出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 迫害和监禁。
• 抗日战争期间,他拥护国共合 作,反思苏联模式的缺陷,批 判斯大林的极权主义。
陈独秀的生平
• 1942年5月27日,在 四川江津病逝。
• 1943年1月,陈独秀 葬仪在江津“康庄” 前坡举行。墓文为: 独秀陈先生之墓。
• 陈独秀也有一些缺陷和错误。他在国共合作时期过分 高估了国民党的革命性和可靠性,忽视了国民党内部 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在被开除出党后过分依赖了托 派的意见和指示,忽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过分保守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忽视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陈独秀的影响
陈独秀的思想
• 他在国共合作时期提出了任务解析论,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而不是直接实现社会主义。他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无产阶级 和农民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应该与国民党合作,利用国 民党的影响力和组织力,发动广大群众参与革命,而不是与国民党对抗或取代国民党。他认 为中国共产党应该遵循共产国际的指导,而不是独立自主或与共产国际决裂。
陈独秀的影响
陈独秀的影响
• 陈独秀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新文化 运动中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束缚,为中国思想界带来了 一股清新的气息。他在五四运动中引进了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指导。他在中国共产 党的创建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中国革命积 累了经验和教训。
陈独秀的影响
• 他在被开除出党后转向托派立场,认为斯大林背叛了列宁的遗志,建立了一个官僚专制的体 制。他反对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和指挥。他提倡无产阶级多党制和工人民主。他批判中 共领导的农村武装斗争,主张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
陈独秀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陈独秀的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他的英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通过研究和了解他的一生,我深信他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伟人,他的拼搏精神和创新思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生于1879年的湖南省湘乡市,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的家庭中。
然而,他并没有在传统观念的桎梏下停留,而是积极寻求理想和进步。
他的英雄之处在于他从小就对知识的渴望,并通过勤奋努力获得了优秀的学业成绩。
这种不畏艰辛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鼓舞了我追求梦想的决心。
在陈独秀的革命生涯中,他曾参与并领导了多次改革运动。
他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对社会矛盾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社会变革的独特见解启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提出了“学无止境,革命抒词”的理念,鼓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这一思想让我明白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在陈独秀的革命活动中,他通过斗争和奋斗,致力于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命运。
他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重要阶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他在文学艺术、教育、政治领域的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以后的社会变革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事迹让我明白改变社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世界才会发生改变,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影响者。
陈独秀的革命理念和行动使我深受启发。
他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解放,为此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他坚持信仰,追求真理,不断学习和思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他的英勇和智慧使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陈独秀的一生充满着失败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原则,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屈服于压力和困境。
他的坚持和勇气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明白坚定的信念和毫不动摇的意志是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的关键。
陈独秀事迹
党史人物--陈独秀先进事迹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
“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相参的人物。
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在建党之初,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
陈自幼丧父,随人称“白胡爹爹”的祖父修习四书五经,得到的评价是:“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有人讥讽为自大,其实此名来源于家乡的独秀山。
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38个之多。
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只眼”、“实庵”、“致中”等。
签发中共中央文件,常用“T·S·Chen”。
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脆简称一个“老”字。
陈独秀少年时便痛恨八股,为敷衍母亲而去应考,却高中第一名秀才。
进入20世纪后,陈独秀作为第一代赴日留学生,于1901年自费进入东京专门学校,即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不久又进成城学校,即日本士官学校预备科。
回国后,陈独秀在上海、安徽等地参加反清革命运动,并创办民俗报刊,在当地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后办《新青年》杂志名扬全国。
蔡元培闻其大名,特聘他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陈独秀上任以后并不开课,而是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大多荟萃于北大文科,陈独秀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
1919年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大力鼓动,被师生视为领袖,曾一度被捕。
出狱后他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前往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共产党发起组的前身。
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时,正是由上海组织发起并通知各地代表到会。
尽管陈独秀因受聘广东省教育厅长(后不到职)没有出席大会,只派包惠僧代表他参加,在缺席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书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陈独秀.作者:陈铁健
最后更新:2009-03-18 20:37:43 来源:南方周末
标签陈独秀1949-2009年60年间,陈独秀著作出版经历了内部限制印发与公开出版发行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前一个阶段,陈独秀作为戴着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反党、托陈取消派、叛徒、反共产国际、反革命、汉奸、间谍等9顶帽子的反面人物,他的著作只供少数人批判,而无法与广大读者见面。
1980年代后,随着历史问题的拨乱反正,陈独秀的8顶帽子已陆续摘掉,他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正面人物。
2004年4月30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纪念任弼时百年诞辰讲话中郑重地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改作“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右倾错误”,陈独秀在人们心目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似应合法化了。
1984—1993年间,三卷本《陈独秀著作选》相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者写于1991年12月的“编辑说明”中说:“对于陈独秀诋毁中国共产党,诬蔑工农红军和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错误言论,本书全文照录,不予删节,以供读者研究和批判”。
字里行间,“批判”遗风犹在,且不无防身自保之虑。
其实,这部分言论虽不免有误,却可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
对照近年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档案文件,人们可以追溯历史进程的清晰脉络和重大情节,重估这些言论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不是仅靠口诛笔伐的政治大批判能够了结的。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
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
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
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近年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
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编入本书的档案文件,目前仅限于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以及联共(布)中央已经公布的,并有陈独秀本人签署或与他人合署的文件。
某些宣言和决议虽确知由陈独秀草拟,但未署其名,均未选入。
即便如此,这些仅有的文件,也能够告诉读者,1920年代陈独秀如何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总司令、中共创始人、第一代领袖、联共和共产国际东方战略的执行者,沦落为斯大林中国革命失败的替罪羊而被逐出中共的历史真相。
《陈独秀著作选编》任建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本书第六卷,收入陈独秀音韵学著作《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连语类编》以及与他的学生、语言学家魏建功来往书信。
文字学著作,收入《小学识字教本》、致台静农、陈立夫、陈可忠等人书信。
《小学识字教本》,是陈独秀文字学研究集大成之作,常人不甚了解,这里不妨多说几句。
1927年被莫斯科赶出中共领导岗位后的陈独秀,集注精力于中国文字拼音化和音韵学研究,
以回避他与莫斯科和中共中央的政治分歧。
1929年写成《中国拼音文字草案》,售予商务印书馆。
当时,陈独秀是当局通缉的“共党首领”,自然不能出版,书稿亦杳无下落。
1932年,陈被捕入狱后,他充分利用当局给予的优待条件,多读、深思、勤写,学术成果丰硕可观,真正兑现他早年提倡监狱和研究室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的主张。
1938年8月,经胡适、张伯苓、陈中凡等联名保释出狱。
此后,陈独秀远离国、共及托派,自谋发展不成,避居四川,虽清苦困窘,仍傲然屹立。
偶尔接受官方转托朱家骅、张国焘给他的贻款,却坚拒另组反共新党。
当时,国共合作抗日,中共党人可以参政,中共军队可以领饷,无党无派的平民学者陈独秀接受友人和弟子的馈赠(暗含不为陈知的当权者旨意),自应视为无亏大节。
居川期间,陈独秀在《实庵字说》《识字初阶》基础上,写《小学识字教本》。
原定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并两次预支稿酬一万元。
教育部长陈立夫认为“小学”二字不妥,建议改书名为《中国文字说明》。
陈独秀以“小学”乃音韵字、文字学综合之古称,也是他研究文字形、声、义三者统一而非三者分立的特点,拒改书名。
此书不能出版,他令家人不得动用稿酬。
《小学识字教本》书稿由国立编译馆油印50册分赠专家。
梁实秋分得一册,十分珍爱,日后带往台湾,请专人描清字迹不清处,影印500册,仍感不佳。
再请人费时十月,将全稿重描无误,书名改作《文字新诠》,隐去作者姓名与《自叙》,代之以梁序,于1971年由台湾语文研究中心影印出版。
梁私下告友人,此为陈独秀遗作。
《小学识字教本》得以传世,梁氏功莫大焉。
陈独秀晚年,继续坚持思想启蒙,重竖科学民主旗帜,提出一系列有强烈震撼力的独到见解:
1.民主主义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是“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对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
未来世界,将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2.社会主义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使最大多数人民幸福。
建设社会主义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马上废除私有制,初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而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
3.肯定“前期”苏俄,否定“后期”苏俄。
斯大林在苏俄的恐怖专政,是苏俄制度造成而非个人品质问题;“任何独裁制度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可能分离的”。
没有民主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相成而非相反;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权绝不能创造社会主义,苏联早已不是社会主义。
4.世界大战中不能引发革命,殖民地不能获得解放独立。
“此次若是德、俄胜利了,人类将更加黑暗至少半个世纪,若胜利属于英、法、美,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我们如果能努力自新,不再包庇贪污,有可能恢复以前半殖民地的地位,倘若胜利属于德、意、日,我们必然沦陷为殖民地”。
5.放弃对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的信仰。
“列、托之见解,在中国不合,在俄国及西欧又何尝正确”。
“重新估定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人物。
……在我自己则已估定他们的价值。
……久拟写一册《俄国革命的教训》,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
”胡适读过陈独秀的这些“最后见解”,称其为“终身反对派”,陈独秀足以当之无愧。
半个世纪过去,陈独秀上述论断有些被证明是错误的,有些则是卓识远见。
国民政府认为他
攻击斯大林,有碍联苏抗日,下令禁刊陈的文章。
已经排除王明影响的中共中央,托朱蕴山等人游说陈去延安养老,免得他在外边“胡说八道”,也为陈拒绝,说是“我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托派上海中央猛批陈时,托洛茨基多次派人劝陈赴美参加第四国际领导事务。
陈表示在祖国危难之际,他哪里也不去。
贫病交加,四面受敌,陈独秀依然不遗余力地探索变革之道,期望再造中华。
陈独秀一生(1879-1942)跨越了19世纪到20世纪,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而又复杂多变、充满争议的人物。
其所守定不变者,是进化、民主、科学、爱国和社会主义五大根本问题,始终如一,至死不渝。
他常能高瞻远瞩,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相信人类社会进化永无穷期;他坚信包括马克思主义及领袖人物在内,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和“包医百病”的学说。
他是一位彻底的思想解放者。
“推倒一世豪杰,扩拓万古心胸”,1903年,青年陈独秀所写的这12字座右铭,是他终生奋进的写照。
苦难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然而他遗文中蕴含的勇于思考、弃绝盲从、永不停滞、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薪火相传,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