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常识板书

现代文学常识板书

现代文学常识板书一、现代文学的开端1. 新文化运动是现代文学的开端。

那时候一群热血的知识分子,像陈独秀、胡适等,觉得旧文化有点束缚人啦,就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这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 鲁迅的狂人日记可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呢。

这篇小说写得超级犀利,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文学流派1. 文学研究会。

这是个很有影响力的流派,主张“为人生”的艺术。

像叶圣陶、冰心等作家都属于这个流派。

他们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实,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比如叶圣陶的倪焕之,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和追求。

2. 创造社。

这个流派就比较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啦。

郭沫若、郁达夫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家。

郭沫若的女神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郁达夫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像沉沦,把那种在异国他乡的孤独、苦闷还有性的压抑都写得很真实。

三、小说大家1. 茅盾。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子夜就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状况。

2. 巴金。

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可是很有名的。

尤其是家,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里的年轻人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的追求,以及他们和封建礼教的抗争。

3. 老舍。

他特别擅长写北京的市民生活。

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一开始是个勤劳、纯朴的青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车,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梦想一次次破灭,最后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行尸走肉。

四、诗歌领域1. 徐志摩。

他的诗充满了浪漫和柔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首再别康桥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把对康桥的那种眷恋之情写得如梦如幻。

2. 戴望舒。

他被称为“雨巷诗人”,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给人一种朦胧、忧伤的美感。

五、戏剧方面1. 曹禺。

茅盾,陈独秀,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之关联及异同

茅盾,陈独秀,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之关联及异同

茅盾,陈独秀,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之关联及异同作者:宋莹莹来源:《卷宗》2018年第21期摘要:1917-192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相互交杂,互相辩驳的一个相当混乱的年代。

旧的思想和文体仍在苦苦支撑,新的思潮和精神却又源源不断。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紧紧地压在国民的头顶,内忧外患,社会环境复杂无比,这时,最需要的是有睿智的人从这些缠缠绕绕的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最适合当时中国混乱的社会环境的“良方”。

关键字:现实主义,矛盾,鲁迅,陈独秀现实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其实,在20年代以前,作家们只是朦朦胧胧的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意识到在中国必须要推行写实的,表象的,自然的文学,传统的文论体式和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正在悄悄出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在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向现实主义靠拢,概念并不明确。

直到30年代初才正式定名为现实主义。

期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试验探索和批判,尝试了多种文学体式,才渐渐地走向成熟。

在近代文学中第一个真正涉及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是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潭》中说道:“欧洲文艺思想之变迁,由古典主义变为理想主义,再变为写实主义,更进而为自然主义。

”这与茅盾的观点不谋而合,茅盾也曾大力倡导过自然主义,而这些都是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一步步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靠拢。

1917年,在他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鲜明的在中国文坛上竖起了写实主义的大旗: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明确的表明了他反对旧的腐朽的古典主义文学的立场,已经开始初步的认识到了写实主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去缛就简,就要首先从思想上纠正当时的陈腐落后的文学现状,要着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让文学从那些不切实际的,腐朽的晦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的到人民中间去,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论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对应用文的“革命”

论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对应用文的“革命”

括应用之文。他谈到的文 学“ 革命 ” 同样是既 包括 文 学之 文的“ , 革命 ”也 包括应 用之 文的 “ , 革命 ” 。他 高张 文
学革命的大旗 , 不仅 为 中国文学开辟 了一个新 局 面, 而且首 开现代应 用文写作研 究 的先声。他在 《 文学革命 论》 中猛 烈地抨击封 建应用文 , 目的就是要 通过 应用文 的“ 其 革命” 来推 动五 四新 文化运动 的发 展。在 纪念五 四运动 9 0周年之 际, 很有必要重温 陈独 秀的《 文学革命 论》 继承 和发扬五 四时期应 用文“ , 革命” 的精神 。 [ 关键词 ] 陈独 秀; 文学革命论 ; 四新 文化 ; 五 应用文 [ 中图分 类号 ] H12 3 5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52 (0 0 0 —0 3 —0 02 2721)2 13 4
种 】 2%。也就 是说 铭文 是将 祖宗 功 德 铭刻 于器 物 l
上的文体 , 用于 宣扬 先祖 功德 , 昭示后代 , 训诚
子孙。
[ 收稿 日 ] 20 一l 一 3 期 09 l 0 [ 作者简介] 章 勇(99 )男 , 17 一 , 安徽桐城人 , 广西师范学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 : 学。 08 写作
* 本文为 2 0 年 7 09 月在昆明召开的第 十届现代应用文 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
14 3
广西师 范学 院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命”也包括应用之文 的“ , 革命 ” 。
21 00矩
“ 墓志”是随葬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 , , 内容包 括姓名 、 家世 、 生平 事迹 和韵语颂 辞等 。所记 内容 真实 , 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 是确定墓葬年代 的 也 依据。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代表观点: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正 面 评 价
通过创办《新青年》,陈独秀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开创了五 四这一新时代。当年,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 中提出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两大口号, 可谓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最强音。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无人企及。不过,《新青年》时期的陈 独秀,也并非完美无瑕,他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也值得后人深思。《新青年》 时期陈独秀的言论主张,有三点需要反思。
负 面 评 价
◇第一,提倡民主的人缺乏民主气质。
胡适重新回首这一段,颇有感触地写道: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 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 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这种容忍异己的民主气质恰是《新青年》时期的陈独 秀缺乏的。一个提倡“民主”的人,在自己主办的刊物上,基本的编辑底线应该 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然而,对那些反对意见,陈独秀不仅不予以考虑,反 而必不容别人的异见。
负 面 评 价
谢 谢 欣 赏

生 平 简 介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直 至“五大”,陈独秀都是最高领导人,先后 有书记、委员长、总书记的职务之称。 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 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 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 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 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江津。 晚年生活困顿,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 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 《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少有的杰出代表作。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1917年文学革命发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时三十年。

这一时期,文学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创新,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展现出蓬勃生机。

本文将全面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特点与影响。

一、文学革命与初期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文学革命。

这场革命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倡导文学民主,反对封建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这场革命迅速席卷全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学作家们纷纷摒弃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致力于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民众生活的作品。

他们注重个性解放,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元化与流派纷呈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现代文学的瑰宝。

同时,以茅盾、老舍等人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流派,则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描绘,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地域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还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些流派和风格的作品各具特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景观。

三、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的繁荣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文学批评家们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发展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学理论和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陈独秀与新文学运动

陈独秀与新文学运动

陈独秀与新文学运动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陈独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陈独秀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独秀生于1879年,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

他从小就展示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父亲也成为了一位知名的文学家。

陈独秀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并且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文学团体。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观念,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

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领导作用。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批判了封建文化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观点。

陈独秀主张文学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命运。

他认为文学应该成为改变社会的工具,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呼唤社会进步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这种观点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许多作家投身于社会问题的创作。

陈独秀还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理念。

他认为文学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沉浸在古文的繁复和僵化中。

他主张用白话文来写作,以便更好地传达思想和观点。

他的这一理念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独秀的新文学运动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

他通过自己的文字和演讲,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争取民主权利。

他的这种积极参与和倡导,使得新文学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影响。

然而,陈独秀的新文学运动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激进和偏激,过分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

他的一些观点和行动也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打压和抵制。

但无论如何,陈独秀的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简要评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报刊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的简要评述:1.创办《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之一,该刊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舰性刊物。

通过《新青年》,他提出了废除儒家经典、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的主张,倡导现代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批判,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2.推动白话文运动:陈独秀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以取代旧有的文言文。

他倡导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传播知识,使知识更加普及和易于理解,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现代化。

3.重视社会批判和社会问题报道:陈独秀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并通过报刊发表大量的社论和评论,批判封建社会、宣传社会改革的思想。

他通过报刊活动推动了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关注,努力引起公众的共鸣,并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4.倡导女权主义:陈独秀积极倡导女性解放和平等,通过报刊活动宣传妇女参政、平权等女权主义观念,为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做出了贡献。

5.引领新文学运动:陈独秀在报刊活动中提倡文学的现代性和自由创作,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他支持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批判作用,鼓励作家挑战传统文学观念,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风格。

总的来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活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报刊的平台,推动了现代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批判传统观念和社会不公,倡导社会改革和女权主义,引领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变革,为新文化运动的成功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进步性: 二、进步性: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 (5)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 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 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 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 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要的成果。 要的成果。
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 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 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 义的文化运动。 义的文化运动。 一、特点: 特点: (1)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 切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切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2)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3)以“科学”与“民主”作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文 科学” 民主”作为旗帜, 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 化运动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 (4)抓住了要害,对当时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之主要惰性 抓住了要害, 精神力量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的批判。 精神力量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的批判。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答案解析
第一个十年( 1917 - 1927 ):又称五四时期文学。

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文学革命,新文学要革古典文学的命。

标志文学革命的开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是此时期最重要的作家。

第二个十年( 1927 - 1937 ):又称左翼时期文学。

1930年3月初,“左联”的成立。

文学创作在长篇小说、多幕剧取得很大成就。

文坛三足鼎立:左翼、京派和海派。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此时期主流。

第三个十年( 1937 - 1949 ):又称战争时期文学。

文学因受战争、政治的影响而分成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形成不同风格: 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的推动者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的推动者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的推动者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的推动者中国的现代文化思潮在20世纪初迎来了一场重要的推动力量——新文化运动。

而在这个运动中,陈独秀作为主要的推动者和倡导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陈独秀的背景和观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成就等方面来探讨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陈独秀的背景和观点陈独秀,字孤舟,江苏常州人,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他与李大钊、胡适等人一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深知中国当时的落后和封建社会的弊端,积极主张革命和改革。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学革命”和“民主革命”。

他主张用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取代旧有的封建思想,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革命改造。

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并强调日常的白话语言应成为文学和社会交流的基础。

此外,陈独秀还强调了个人自由解放、女权主义和对民主政治价值的追求。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成就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而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贡献良多。

首先,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积极推崇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民,更易于传播和理解。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现代文学豪迈而不拘泥,开创了自由的、个性化的文学风格。

其次,陈独秀对于女权主义的追求和对封建旧俗的批判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

他支持女性平等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呼吁废除封建婚姻、父权制度等社会不公平现象。

陈独秀的主张引导了一批积极的女性参与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为中国妇女的权益争取了更多的空间。

此外,陈独秀的民主主义观点对中国的政治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他主张民主政治,呼吁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与文学理论

民国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与文学理论

民国时期的新文学运动与文学理论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新文学运动,出现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学理论家和作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新文学运动是民国时期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学现象之一。

它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战乱动荡的历史背景,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在这个时期,不少文学家开始反叛传统文学,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理念和创作范式。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自由、平等和人性的追求。

在新文学运动中,文学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陈独秀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提倡文学的进步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文学要迎合新时代的需求,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

他提出的“文学即批判”的概念,影响了整个民国时期的文学界。

另外,胡适也是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文以意为本”的理念,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深刻的感受,表达个体内心的体验。

在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不少作家纷纷加入到文学创作的浪潮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鲁迅的文学作品直面社会问题,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极大地启发了后来的一代作家。

除了鲁迅,还有一些被称为“思想派”的作家也在新文学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胡风提出了“呐喊文学”的概念,主张文学要关注人民的呐喊声,关注社会底层的苦难。

朱自清则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和深入,描绘出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

这些作家的理论和作品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鲁迅和“思想派”作家,还有一批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家出现在新文学运动中。

他们通过新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

闻一多、郭沫若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较受欢迎的诗人代表。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文学的多样性和进步性开创了新的道路。

陈 独秀新文化运动知识革命

陈 独秀新文化运动知识革命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知识革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陈独秀,作为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引领了一场知识革命,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在政治上,封建帝制虽已被推翻,但封建思想的残余依然根深蒂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在文化上,传统的儒家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陈旧的观念和礼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陈独秀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些问题,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从思想文化入手,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他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礼教和旧传统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在陈独秀看来,“民主”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更新。

他倡导的民主,是要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民主观念的传播,对于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则是陈独秀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的有力武器。

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科学的精神要求人们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摒弃那些没有根据的迷信和臆想。

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这份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吸引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的参与。

他们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特别强调了文学革命的重要性。

他认为,旧文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他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白话文的推广,使得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为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这些作品以崭新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反映了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觉醒。

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知识革命,也并非一帆风顺。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局 限 性叁Biblioteka 对于新文化时期陈独秀的 评价
对于新文化时期陈独秀的评价
新 文 化 时 期 陈 独 秀 的 评 价 1932年10月30日,胡适在北大国文系作《陈独秀与文学革命》的演讲中, 高度赞扬了《新青年》时代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做出的三大贡献: (1)由我们的玩意儿变成了文学革命,变成三大主义; (2)由他才把伦理道德政治的革命与文学合成一个大运动; (3)由他一往无前的精神,使得文学革命有了很大的收获。 与此相呼应,傅斯年也把陈独秀称作“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 星”。
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
陈 独 新 秀 文 与 化 运 动

陈 独 秀 简 介
陈独秀
(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 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 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 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 的启蒙思想家。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直 至“五大”,陈独秀都是最高领导人,先后 有书记、委员长、总书记的职务之称。 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 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 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 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 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江津。 晚年生活困顿,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 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 《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少有的杰出代表作。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 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 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军阀统治 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 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 伦理思想 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 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 ,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 法制度和道德规范 和道德规范。 法制度和道德规范。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 同盟会, 领导的 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1915年 的斗争。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为《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 年》),高举 民主”和“科学 这两面旗帜 》),高举“民主 和 科学”这两面旗帜 高举 民主 科学 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 。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 打倒 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 全面否定儒家学说 孔家店 全面否定儒家学说。他在创刊号 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 科学的口号 口号, 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 动了进攻。 动了进攻。
五四以后: :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 月五四运动爆发, 年 月五四运动爆发 失败给陈独秀上了严峻的一课,促使他开始,对资 失败给陈独秀上了严峻的一课,促使他开始, 本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 本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 年 月日 新青年》上发表了《谈政治》一文。 《新青年》上发表了《谈政治》一文。他在文章中 指出国家的阶级属性,指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指出国家的阶级属性,指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 指出由少数资本家所把持的共和政治为社会主义所 代替“乃不可逃避的命运”。并在文章结尾郑重宣 代替“乃不可逃避的命运”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 称:“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 阶级)的国家, 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 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谈政治》 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谈政治》 一文观点十分鲜明, 一文观点十分鲜明,标志着陈独秀已经转变为马克 思主义者了。 思主义者了。

试论陈独秀的独立文学思潮

试论陈独秀的独立文学思潮

试论陈独秀的独立文学思潮【摘要】文章认为在陈独秀的思想体系中,文学思潮虽只占其中较小的一部分,但却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学理思路。

首先,陈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把文学革命看作是国民革命的一部分;其次,陈氏还对中国的旧文学予以极力批判;再次,他当时所倡导的是文学的实用功能,反对的是文学的虚无性;第四,这种文学思想应该是源于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现实需要,新文学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反传统。

【关键词】陈独秀;文学思潮;启悟胡适先生在其《四十自述》中曾写到:“当年如果不是陈独秀如此不容讨论余地,文学改革、白话文就不会有如今效果”,[1]可见陈氏在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中的作用,而这一切则皆源于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

所以这场文学革命运动并非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与当时中国一方面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一方面又备受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残酷现实息息相关的。

因此当时有很多像陈氏这样的有识之士急于向西方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要解决中国的旧文学、旧传统根本无法适应西方的新思想、新潮流的问题。

基于此,陈氏便顺势在1915年创办了著名的《新青年》杂志,并很快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此后,陈氏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抨击孔教及封建宗法制度的文章,开始大张旗鼓的宣传民主与科学,并在1915年至1918年间掀起文学革命的高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当时在胡适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后,陈氏便于1917年2月1日在《新青年》杂志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宣言,即《文学革命论》。

在文中他正式向中国的旧文学和旧文化“开战”,并提出了著名的新文学“三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这6大文学主张在当时可谓如春雷一般震惊了国人,也由此也引领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运动。

浅议胡适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浅议胡适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浅议胡适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任务来。

”“五四”正是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时代,正如人类学家基尔兹所指出的,当一个社会产生了政治、经济危机,加上文化迷失方向的时候,那时最需要意识形态来拯救;而意识形态的传播与阐释,则必须发挥文化先驱的主体中介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五四文化先驱者虽是作为“历史的人”的出现而存在,却发挥并创造了超越普通大众的“人的历史”的作用。

胡适曾自信地说:“白话文的局面若没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至少也得少出现二三十年。

”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一场震惊中外的新文化运动由一班文化先驱者在短时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陈独秀、胡适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干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

陈独秀担任北大文校长时,发掘了包括胡适、周氏兄弟、钱去同等在内的一批《新青年》作者和北大文科教授,是新文化阵营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

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信仰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独秀代表中国人民翻帝反封建,追求进步的社会理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陈独秀不仅在国家斗争和社会进步中大有作为,在现代文学发展中也有他卓越的贡献。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而陈独秀与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

一、陈独秀“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思想,因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

这种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在五四以前,所谓的文学大都是雕琢阿谀的,陈腐铺张的,迂晦艰涩的,而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中所倡导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恰恰是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过程。

陈独秀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文章内容也要趋向实际,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中国传统的文言文形式发生改变,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使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这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陈独秀的文化建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而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勉励青年冲上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期刊中的文中所运用的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而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使现代文学朝着更加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三、文艺理论主张: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
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

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

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

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铭墓志,极量称物,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

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

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

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岐黄,即曰著手成春。

”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

陈独秀对应用之文和文学之文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使文学更趋于文学性,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得以发展和壮大,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及其一生的文学
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所主张的思想理论及其文化建设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得不说,在现代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中,陈独秀是功不可没的。

叶佩婷
2012101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