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资本左右下的当下中国文学
举例分析文学生产
举例分析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作为一种活动,自其发端伊始就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作家的创作,而是包括了从文学创作到传播、接受等诸多环节,共同构成了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文学活动,在这样的意义上而言,文学创作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受制于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或消费等文学生产诸要素,从而使纯粹的主体创作转化成为一种制度化写作。
文学生产对于主体创作的这种作用,推动着文学的进步、扩展着文学的影响,却又制约甚至泯灭来源于主体的活力。
因而,马克思1859年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木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
例如,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全方位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扩展,使当代中国文学生产的体制生态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变方面,体制管理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文学生产的传播过程,文学生产的传播体制在遵从政策约束的前提下,越来越自觉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方面,文学生产的技术化手段面临颠覆性的变革,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学生产正在发生更加强大的影响。
一方面,以实用化和经院化为特征的文化/文学教育体制衍生出对于文学
消费趣味和消费能力的巨变;一方面,跨国资本对我国文学生产体制的渗透,事实上已经稳步展开。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国文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古代,中国文学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也在向世界“走出去”,逐渐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
中国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这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翻译和销售情况逐渐好转,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学界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许多不同的原因,我们将对其中的一些原因进行分析。
中国文学自身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大推动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出色的文学传统,这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文学作品中不乏经典之作,如《红楼梦》、《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当代中国文学也有着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莫言的《蛙》、余华的《活着》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刻画,向国际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和时代感。
这些优秀的作品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国际读者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文学艺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政府支持下,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翻译和推广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各国语言,走进了国际读者的视野。
中国政府也积极出资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的推广和宣传,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交流空前频繁,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跨国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
跨国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跨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跨国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跨国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首先,跨国文化的交流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素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
这使得中国作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创新点。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在其作品中广泛运用了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和意象,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语言风格。
其次,跨国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呈现出更多元化的风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学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跨国文化的涌入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不仅表现在文学题材的拓展上,也体现在文学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上。
例如,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风格赢得了国际读者的喜爱,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跨国文化的交流还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深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家不仅需要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关注全球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
这种关注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人性探索和价值追求,从而使得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例如,中国作家蔡骏的小说《盗墓笔记》系列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全球化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读者共鸣,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然而,跨国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文化的多元化和碰撞可能导致文学作品的同质化和失去本土特色。
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时,中国作家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力,避免盲目追求西方文学的模式和风格。
另一方面,跨国文化的交流也可能加剧文学市场的商业化倾向,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趋向于满足市场需求而非追求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莫言小说鉴赏:莫言_种的退化_的历史哲学
弗里德里克·詹姆森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认为“所有第三世界的本文都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本文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
”①;第三世界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总是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②他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民族寓言”的“最佳例子”,“阿Q是寓言式的中国本身”③。
在詹姆森看来,小说是民族历史的隐喻,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思考是深刻的,因此他把鲁迅小说作为“民族寓言”的标本。
“种的退化”是莫言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分析这个主题能更深刻体会莫言小说的内涵,巴尔扎克说:“小说是民族的秘史”,在一定意义上,莫言“种的退化”观念也是民族历史的隐喻。
一、“种的退化”的历史内涵邓晓芒认为莫言的历史观有着对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层次的反思乃至批判④;张清华认为莫言的《丰乳肥臀》实践了“伟大小说的历史伦理”⑤;毕光明认为莫言的创作“在强烈的个性中寓含着深广的历史内容”⑥。
虽然人们研究了莫言小说的历史内涵,但是正如《红高粱家族》中的最后几段是“难破译的密码”一样⑦,莫言的“种的退化”观念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红高粱家族》的开头与结尾是理解“种的退化”的关键,先看结尾:“我痛恨杂种高粱。
……在杂种高粱的包围中,我感到失望。
……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灵魂的孩子,你到墨水河里去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回到你世界里去。
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努力找到它。
你高举着它去闯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
”⑧莫言强调“纯种红高粱”是“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显然莫言把“杂种高梁”和“纯种红高粱”当作民族历史的隐喻,但是这样的“纯种红高粱”在我们的世界里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早已成为“家族的亡灵”了。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在现代社会中都面临着转型和变革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人们国际交流渠道的不断拓展,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转型。
一方面,海外华文文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了全球华人文学的一部分,其作家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创作展现了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一过程中,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无论是在题材、风格还是受众群体上,海外华文文学都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些海外华文作家深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中国文学的痕迹。
一些海外华文作家也通过自己的作品回应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共生共荣的态势。
在现代社会中,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不仅是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回应和建构。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反映了当代华人在全球范围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的现代转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在文学领域中所体现的现代意义。
【注:如需扩展可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2000字】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随着海外华人社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崭露头角。
海外华文文学以海外华人为主要受众和创作对象,不仅表现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世界,同时也融入了本地文化和语言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内容。
从内容上看,海外华文文学多以海外华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为主题,反映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承受和挣扎,同时也传承和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文学的出路.doc
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文学的出路摘要: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思考中国文学发展的出路,还是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纪元”,都无法忽视中国元素。
但中国文学创作又不可能“闭门造车”。
因此,中国文学的发展在固守传统文学内在特质的前提下,还需要摄取更多西方文学的有益因素来发展中国文学,实现二者的融合。
此举既可以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注入新的时代内核,又可以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出路进行开创性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文学创作;中国元素;西方文学;融合中国人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初,随后,西方文学不断扩大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影响。
纵观西方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整体脉络,由最初的“全盘西化”,一直到中国的先进人士希望能借助于西方的文化理论来解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起的一百年的时间里,中西方文化理论不断融合,也不断发生摩擦与碰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学的发展能够反映中国不断追求民族启蒙与民族解放,实现自身不断进步的过程。
可见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主体性,实现独立的过程。
一、西方来“客”:西方文学创作思潮的引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创作“中国小说观念的建立,最终是引进参照西方小说观念体系而实现的,西方小说观念对中国小说观念的最后形成及其在现当代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到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种主要以王国维为首。
王国维接受了德国美学思想,因此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不应该继续“文以载道”的说法限制,而是要回归自然。
他认为,文学就是单纯用来描写人生痛苦和欲望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学都不应该与政治牵扯太多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不少朝代,很多文学家又同时是政治家,因此文学自然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学不能拥有正常的地位和应有的价值。
王国维的观点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开始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并试图将传统文学理论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转变,这表明文学理论开始掺杂现代化的因素。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摘要】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指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本文从重要性和意义两方面引入该主题,阐述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和原因。
在现状分析中,指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逐渐增加,但与西方文学仍存在差距。
原因分析中,从政策支持、作品质量、翻译团队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传播中的不足之处。
展望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文学创作、推动翻译质量提升和加强与国际文学交流合作等建议,以促进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和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现状分析,原因分析,重要性,意义,未来发展1. 引言1.1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性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
中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国外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中国文学“走出去”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崛起,中国文学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也应该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的认可和重视。
中国文学“走出去”也可以为中国作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多样化和交流,还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2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意义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意义在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认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文化之一,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通过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接触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精髓,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文学“走出去”也可以为中国作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让其作品得到更多国际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可以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华文文学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崛起并迎来了现代转型。
与此中国文学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
本文将探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主要从主题、语言和文化传承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可以体现在主题的转变上。
过去,华人作家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移民生活和身份认同问题。
他们通过刻画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华文文学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主题,如家庭、爱情、社会问题等。
华人作家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多样化。
与此相比,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可以体现在对传统主题的重新解读上。
在中国,经历了上世纪的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传统的作品主题不再被视为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唯一途径。
相反,作家开始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存在意义。
他们通过对人性、自由和权力等问题的思考来重新审视传统主题,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语言也是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语言多样化,既有中文,也有英文、法文等。
这一多样性体现了作家遵循自己的创作欲望和表达方式的权利。
海外华人作家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创作,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和读者需求。
相比之下,中国文学主要以中文作为创作语言。
在现代转型的进程中,中国作家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他们开始运用一些现代词汇和文化符号,从而使作品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语言上的变革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层次,也反映了作家的创新意识和对新时代文学发展的思考。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也涉及到文化传承的问题。
海外华人作家在现代转型中经过了一段文化断裂和重建的过程。
他们既想保持自己的中国文化传统,又想适应所处的多元文化环境。
他们常常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以创造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作品。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海外华文文学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承载着华人移民的情感和思考,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
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当时大量中国人移民到东南亚、欧美等地,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异国他乡,他们不仅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还要面对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困扰。
这些移民的个人经历和矛盾心理成为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题,比如邹韬奋的《黎明前的黑暗》、郑振铎的《奋斗》等作品,以及后来的余华、莫言等作家的作品。
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创作题材上,更重要的是它对文学语言、形式和风格的影响。
海外华文作家常常处于两种文化之间,他们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经历了西方现代文学的洗礼,因此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比如马原的《天涯之虹》采用了大量西方的写实手法和流派特色,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学元素相结合,让作品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实际。
海外华文文学还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主题和议题。
由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的特殊性,他们的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类命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比如海岛派诗人林海音的诗歌作品,在热带气候、海洋环境和岛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描写,呈现出独特的自然主义色彩。
海外华文文学还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补充。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作品未能被保存或传承下来,海外华文文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很多起初被忽视的作品如林语堂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等,通过海外华文文学的宣传和推广,重新被人们发现和赞赏。
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密不可分。
它不仅在创作题材、形式和风格上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还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主题和议题,重新解读和补充中国文学传统。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与此同时,在中国的文学领域中,文学的现代转型也在快速进行中。
本文将探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指的是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创作的文学作品。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衰落和政治的动荡,许多人选择离开中国前往海外。
这些华人在异国他乡中保持着对祖国的思念和渴望,通过文学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主要以传统文学形式为主,如诗歌、散文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向现代文学转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华裔作家开始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兴起,他们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创作方式,这些作品表现出现代性和个人性特征。
随着90年代的到来,海外华文文学凭借着网络技术等现代化媒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海外华人不断增多,文学作品逐渐开花结果。
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水平不断提升,作者们在创作中也越来越注重现实社会问题的表现。
如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严歌苓的《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都表现出对现实中各种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又是什么呢?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形式上,更涉及其艺术风格、主题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方面面。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现代转型,代表作品有《茉莉花》、《围城》等。
这些作品的诞生,使得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走向了现代文学,并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示出更强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水平。
如今,中国的文学创作更加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存现实和精神思考,表现出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的特点。
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上,从传统的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向更多元、跨文化的作品转型,如以张爱玲、王小波等代表人物的“文化小说”、余华的“区域文学”等等。
结语总之,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都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文学的转型,同时也表现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创作风格和内容。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学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当下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中国作家也在国际文学界崭露头角。
这个现象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更是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地位日益增强的表现。
本文将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中国文学“走出去”指的是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被广泛传播、翻译并受到赞誉的现象。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渠道和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国际图书市场上,不少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并被外国读者阅读和传播,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都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有不少中国作家通过获得国际文学奖项或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而被世界瞩目,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庸作品在国际上被引入电影、电视剧等多媒体领域。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可以说是逐步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中国作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他们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学接轨,在作品中融入更多世界元素,提高了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阅读价值。
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日益增加,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是积极的、稳定的,是中国文学迈向国际舞台的必然趋势。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增加。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容易地传播到国际上,受到海外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2. 中国作家的创作素材和视野中国作家的创作素材和视野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学作品能够走向国际舞台,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状况、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创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作品和国际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中国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更多世界元素和国际化视野,使得作品更具有全球性的关注度和价值。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社群中产生的华文文学作品,其特点是传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却融入了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指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受到现代性的冲击和影响,开始脱离传统形式,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有着一些相似的特点和共同的背景,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两者都受到了现代性的影响。
在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思想和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激发了中国文学界的思考和变革。
同样地,海外华人随着移民潮的兴起,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开始发生转变,这也反映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
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在海外华人社群中,华人作家们既要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要面对所在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多元的风格和主题。
与此相比,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主要是在中国国内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家们更多地面对的是自己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变,时代变革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
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在一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海外华人作家在面对西方现代冲击的加入了自身华人的文化传统和海外生活的体验,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转型形式。
与此相比,中国作家则着重于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和重构,在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尝试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语言。
这两种现代转型形式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多样性。
中国文学应对WTO策略
场。 但我国 许多文化产品目 前仍无力与之竞争, 这集中 经济实力和发达的全球信息网络将社会政治理念、 道德 表现在我国具有版权 、 自主开发的文化产品极其缺乏, 伦理、 例 价值观念 、 交往方式等等肆无忌惮地输^到中国。 代毫无防范地 接受西方的 生 如音像制品。中国 文学产品 所受的冲 击虽然因 文学创 这会使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 作 有一个感受、 加工、 表达的时间过程会滞后一些, 近期的 活方式、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这往往能起到政治、 经济 强 度会小些, 但竞争是必然的和严重的。特别是那些生 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更加危险的是, 资产者还把他们 的心理素质、 价值偏爱、 生活方式变成一种时代精神、 世 活 经济 旋涡” 中心” 在 和“ 地带的作家们会先期感受到 “ 风暴” 的强烈袭击。面对欧美强势经济所造成的强势文 界 潮流, 不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他的敌对阶级
维普资讯
塑夏墼曩垦 皇
2 0 . 02 3
每 ; 囊
元产阶级的意识里, 而且还在顺利地将它扩展到地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 全球化’ 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 球上 人群居住的 各个角落。 美国 经济战略研 究所所长克 的文化过渡地带, 其文学呈现了‘ 全球化’ 语境下变动的 莱德- 普雷斯托维次最近在他的一篇题名为《 谁来统治地 特点, 它们在那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 球村 的文 》 章中写 “ 道: 全球化是美国 最根本的国家利益 点 到了2 世纪最后 2 : O 0年, 随着中国的人世谈判到 之所在”他还不打 自 招地说:全球化有时看来像是世界 人世成功, “ 中国两岸四地的文学语境发展到基本一致的 其他地区人民的美国化。这些人担心美国这个巨人将会 程度。出现了诸多全球性的相同特征: 其一是文学多元 统治全球”l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 。4 人心的征服是 并存的发展洛局: 其二是都市文学的繁荣和表现领域的 真正的征服:正如孙子兵法所言, 是可谓“ 不战而届人之 扩张; 其三是个人化写作倾向的加重; 是仅仅依恃于 其四 兵”. 都市经验而写作的新生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 他们 ‘ 另 类’ 的写作方式而表现出与先前的文学传统截然不同的 写作姿 其五是 态; 作为 生产陕 乐的大 众文 化的繁 它甚 荣, 至改变了文学的身份, 消弭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 那么, 中国文学该如何应对加人 WY O所带来的冲 文学被包装、 被抄作, 借助于机构而生产价值的形式 击呢?总的思路是: 以加入 WT O为契机, 以增强中国文 限, o 6 r 台港澳作为世界 学的综 台竞争能力为主 面向 线; 现实, 从我国 两岸四 地文 越来越严重-[在这个特别动荡时期,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近年来,海外华文作品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已经受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关注。
作者们通过努力探索和构建,关注异域文化和审视文学文化的碰撞,成功地传达了在文学的传统语境之外的意象、新的叙事方式等。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对比,开启了新的文学发展模式,从而推进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进程。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不仅在语言层面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文学形式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中国文学一直以诗文著称,依靠传统押韵和韵脚来叙事,以此为特点,展示了古代中国文学的典型形式。
而大多数海外华文作家则不同,他们经常采取比较散文化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语言的简洁性,倾向于运用象征意象以及新的叙事手段来表现发生在远离祖国的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社会的内容。
这与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分化、特征和精神特性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此外,由于海外华文作家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较深,他们追求发现多元文化背景交融所带来的新的景观和审美,受其所影响,用差异化的视角、新的艺术风格来叙述中国文学生成的特定文化风景。
这充分展示了和发展的文学审美视角,表达出反思现实中社会现象如何进一步影响到文学的本质和民族文化的理解的思想。
由此可见,海外华文文学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文学发展。
中国文学在受到西方文学影响以及融入海外华文文学的叙事风格和理念之后,实现了从故宫式传统文学到现代独立视角、主体性鲜明的现代画卷的转变,使得它在文学发展史上层出不穷,并取得了跨越的审美进程,给了当代文学发展极大的洗礼和贡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现代转型既有文学文具及表现形式上的变化,也有审美视角上的不同。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来看,海外华文文学的广泛流行与普及,为它带来了巨大的洗礼,推动了中国文学审美上新的起点。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学逐渐开始走向世界。
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学走出去”。
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开始走向世界,并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崛起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根本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经济实力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有助于中国文学在国际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因此,中国的经济实力是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其次,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也是衡量“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府出台的文化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国文学在国际上推广,为文学推广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例如,中国政府每年都会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文化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对文学出版和推广方面有着更多的重视。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推广,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快速地走向全球,吸引更多的读者。
同时,互联网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学创作者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在国际上,中国文学作品通过各种网络活动进行推广,比如中国作家网的作品推广计划,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魅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文学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光辉历程,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和民族风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种文化价值在今天的中国文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对于那些更喜欢文化交流和包容的读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和民间故事小品也可以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总之,“中国文学走出去”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的,其背后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实力的快速提升以及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
随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相信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评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
民族寓言:“西方文学”的一种镜像——评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之时,一种普遍的民族乐观主义似乎正在中国中上层阶级中悄然兴起。
随着“和平崛起”论的风行,一股新的民族主义(=国族主义)浪潮必将出现,而且事实上已经初露端倪(如“中华性”、“大中华”之类概念已经开始在知识分子中流行)。
当此之时,中国文学批评将大有可能再次成为民族主义批评,而弗里德里克•杰姆逊著名的“民族寓言”说也很可能大受青睐。
鉴于中国曾深受政治化批评之害,在进口和消化这种外来“文化商品”之前,对它进行一番仔细的审视是完全必要的。
本文认为,杰姆逊的民族寓言说源于西方文学研究专家(如杰姆逊本人)虚构的一种阅读困境,即“第三世界文学”看起来似乎是西方早已过时的现实主义文学。
杰姆逊借助其独特的“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文学”、“民族”、“寓言”等概念“解决了”这一困境,从而证明第三世界文学乃是体现了文学“真理”的特殊现实主义文学。
它通过个人经验的叙事表达了整个民族的集体经验,是一种政治性的文学,是当今时代最先进的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对手。
本文认为,杰姆逊的这一著名学说实际上并非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学的如实认知,而是作为西方学者的杰姆逊个人一己的虚构,其合理性是极其有限的。
中国批评家在采纳时应非常谨慎。
关键词:第三世界文学民族寓言象征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一按照杰姆逊自己的叙述,他的民族寓言说源于西方读者遭遇“第三世界文学”时的特殊经验。
在杰姆逊看来,第三世界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似乎还停留在现实主义阶段,现实主义是西方读者面对第三世界文学时最根本的困扰所在。
杰姆逊关于第三世界文学的“叙事”通常是这样的:先表明对西方读者来说第三世界文学看起来是非常落后的文学即现实主义文学;然后说明这种初步印象可能是错误的,是误解的表现;最后提出颠倒的看法,认为第三世界文学固然是现实主义文学,但不是先前帝国主义西方所产生的那种现实主义文学,而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庶民地位”的民族必然产生的那种现实主义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社群中创作的文学作品,而中国文学是指在中国境内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两种文学形式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海外华文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留学生文学。
当时,一些中国留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反映了他们在海外的生活经历和对中国社会的关切。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抗争情绪,成为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开篇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外华文文学逐渐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20世纪上半叶,许多著名的华人作家如鲁迅、郁达夫等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并在海外华人社群中发表了大量重要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承袭了中国文化传统,又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而中国文学则在20世纪初迎来了蓬勃的现代文学运动。
这一运动通过摒弃古典文学的束缚,推崇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作品。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也受到了外部影响。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经了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些事件不仅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许多作家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发,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探索和批判。
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和相异之处。
两者都受到了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冲击,这反映在作品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文化背景上。
两者在文学创作的目的和受众方面也有所不同。
海外华文文学更多地关注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而中国文学更多地关注国内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着渊源和互动关系。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海外华人作家在中国文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做出了贡献。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是指晚清时期至现代时期形成的文学体系,其中包括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作家。
在经历了多年以来的激烈的变革之后,中国的近现代文学现已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近现代文学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既受到了海外文学的影响,又对海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及其影响全球化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广泛性、深远性的文化现象,它已经影响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文学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近现代文学也不断在不同的方面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1. 文学主题方面的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学营造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文学主题,其主题与全球文化的相互作用直接相关。
例如,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题侧重于揭示社会现实、表现人民命运和探索人性。
在这些主题中,既有反背德思想和传统道德的文学作品,也有揭示贪官污吏和黑社会的作品。
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主题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生命感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反思。
2. 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影响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形式和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除了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新的文学形式也开始涌现。
例如,网络文学和微型小说就是一个新型的文学形式;此外,在语言方面,外来语和网络用语等新的语言形式也开始融合到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当中。
二、接受西方文学的启示作为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近现代文学从来没有停止过与西方文学的交流和借鉴。
特别是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国近现代文学不断成为西方文学的一个地之所以为类别。
同时,中国近现代文学也借用了西方许多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精神。
1.现代主义文学无疑,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西方文学开始表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对现代世界的关注。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也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中呈现出了现代人在面对社会现实时遇到的挫折和矛盾;又如茅盾的《子夜》中描绘的是一个农村的下层人物在面对现实困境中所表现出的矛盾心理和不安。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海外华文文学是指在海外华人社区产生的华文文学作品,它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延伸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交融的特点。
海外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海外华人社区的变迁,其创作主题、风格和表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本文将从创作主题、风格特点和表现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过去,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关注华人社区的生活、情感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题材,如《客园》一书描绘了华人在海外的困境和追求。
而现在,随着海外华人社区的多元发展和文化融合,创作主题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既有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作品,也有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作品。
近年来许多海外华文作家开始关注女性议题、种族问题和同性恋议题等,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探讨这些社会现象。
海外华文文学的风格特点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海外华文文学在风格上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喜欢运用华文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如喜欢运用暗示和联想等手法进行意境的构建。
而现在,随着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学创新和与当地文学的交流,他们开始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如小说、散文和纪实作品等,使其更贴近当地社会和文学市场。
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文作家开始将中西文化相结合,运用双语和双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广泛的吸引力。
海外华文文学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由于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海外华文文学更多地是通过文字和书籍进行表现和传播。
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表现方式也得到了扩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文作家开始通过博客、微博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来发布创作和与读者交流,使得作品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被读者所接触。
海外华文作家还通过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学节,与其他地区的作家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国际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这里所说的新生代写作是指继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莫言、韩少功等80年代中后期成名的先锋派作家之后登上文坛的一拨年轻作家。
他们在90年代中期走上文坛,90年代末渐渐地获得名声,如今,他们的创作从质上讲尚不如前述先锋派作家,但是,从量上讲,也即从他们在各种文学刊物上出现的频率看,他们已经超过了80年代成名的前述先锋派作家,而成为支撑当今各种文学期刊的中坚力量。
尤其是经过99年《青年文学》、《作家》、《时代文学》等刊物的联合推介,“新生代”作为一个批评概念已经大致成立。
如果说,先锋作家的精神根基是80年代的启蒙主义,他们将作为思想武器的启蒙主义和作为写作策略的现代主义结合,继“五四”作家群在本世纪初的努力之后在世纪末中国完成了又一次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那么新生代作家则在先锋文学思潮之后涌上文坛,将作为精神背景的后启蒙状况和作为写作策略的新浪漫主义结合,形成了一股写私人生活经验、写小人物生存状态,重视身体性、当下性的新浪漫主义写作潮流。
过去,我对新生代写作是毫无保留地赞美的。
我曾经将他们在道德上的紊乱状况理解为是抵抗精神奴役、思想压抑反常态表现,将他们在写作上的私人化理解为对伪宏大叙事的反动,将他们在写作技术上的退步理解为是努力摆脱文坛先锋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如此等等。
但是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道德紊乱有可能是因为没有信念,出于真正的堕落,私人化有可能是因为生活资源的枯竭,进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写作技术上的退步可能仅仅是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一、谁剥夺了他们的生活资源新生代作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生活资源的日益单一,是写作资源的日益枯竭。
随着跨国资本的进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信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生活赖以存在的各种资料处处都打上了跨国资本的烙印;我们用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是他们的生产的,即使是在中国国内生产的大多数也用的是他们的技术、他们的标准;我们吃的肯德鸡、麦当劳、必胜客是他们的提供的(他们不仅提供了食物,而且还提供了我们吃饭的标准范式);我们听的迪斯科音乐,看的好莱乌电影是他们制作的(他们不仅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视觉和听觉的材料,还同时提供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就精神生活的资料,同时也附带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标准。
而且这种标准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精神领域。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两次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峰30年代一次,出现了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茅盾《子夜》、曹禺《雷雨》,而50、60年代则出现了杜鹏程《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等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是可以掂出生活的沉沉的份量的,他们是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生活中诞生的,是时代的本质生活的真切反映。
但是在今天的小说中,例如,卫慧的《上海宝贝》我们已经难以看到生活的份量。
我不是说这些作品中没有生活,而是说,它所反映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让人费解,仿佛来自地球的另一端。
《上海宝贝》中,我们只能看到酒吧、派对,躲在屋中一边手淫一边写作的所谓作家,各种无业人员以及来自大洋彼岸的人物,但是见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人。
女主人公倪可热爱的对象分别是来自德国的马克以及由西班牙货币豢养的天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设置的人物,其魅力的源泉不是来自中国本土--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学识,他们在工作中的成功,而是来自他们背后的那个神秘的西方背景,他们或者直接来自某个西方国家,或者有一个在西方国家赚钱的母亲,“西方”作为魅力被毫无抵制地引进了小说的,成为小说吸引读者的技术性手段。
由此我得说,当代写作正在日益地丧失自己的操守,正渐渐地成为“西方”这个巨大广播网在中国的发言人。
他们正将“西方”这个词浓妆艳抹地塞给读者。
[!--empirenews.page--] 问题是,《上海宝贝》中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吗?我在心里说,这不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并没有抄袭纽约、东京、柏林生活的打算,然而在作家们的笔下这却成了生活的最主要的图景,仿佛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质。
夜幕下上演的酒吧游戏、迪厅舞蹈在多大的程度上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面貌?这种和“西方”直接接轨的内容在多大的程度上粉饰了我们的真相?如果这是谎言,那么是谁将这一谎言搬上了小说,进而又是谁将它隆重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如果,有一个出版商、一个作家,他们在一起虚构这种生活,然后将它塞给读者,他们告诉读者这就是生活,你渴望它,想念它,那么就在我的小说中满足你的好奇和想象吧?--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正在堕落为跨国资本的附庸,成为他们的宣传工具。
而与此同时,他们正通过这伪造的生活,遮蔽着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的真相。
一个有着近10亿农民的国度,一个有着数亿蓝领工人的国度,在文学的世界中,我们却难以看到农民题材、工人题材的作品,为什么?是谁,用什么东西遮掩了他们的存在?是谁将他们驱逐出了文学的领地?我曾经观察《作家》、《青年文学》、《钟山》、《花城》、《北京文学》等杂志,常常这些杂志上会连续数期都看不到一个农民题材的或者工人题材的小说。
这些,中国生活的最大多数,这些中国生活最本质的方面,为什么得不到表达?因为他们的生活对我们今天的写作者缺乏吸引力,因为他们的生活无法满足跨国资本对利润以及对粉饰生活、炫耀中产阶级趣味的需要。
中国生活的本质方面就这样被掩埋了,而我们的作家和出版商,当他们头碰头,肩并肩地数着他们赚进来的钞票的时候,他们不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的揭示者在工作,还是作为跨国资本在中国的代理人在工作。
跨国资本在使当代城市生活迅速世界化--走向模仿、戏拟、单一,进而剥夺了作家真正的生活资源的同时,正在敦促我们的作家和出版商按照他们的标准伪造另外一份生活。
我们的作家正被一种可耻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生活趣味左右,他们已经堕落为城市中产阶级趣味的最无聊的代理人,他们以中产阶级的趣味为自己的趣味,为贫民大众制造绣上了中产阶级生活幻觉的眼罩,他们悄悄地转移了贫民大众对自身生活的真实感受,而代之以中产阶级赝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走到了贫民生活的反面,成了真实生活的敌人。
如今,我们年轻的作家们都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他们在城市的集中程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发现一个真正的农民作家,甚至,我们难以找到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作家了,即使是生活在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的作家也寥寥可数。
即使是在城市中,年轻的一代作家也很少有当过工人的经历。
他们大多是一些大学毕业以后被他们小小的写作才气娇惯坏了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彻底地和工人、农民绝缘了。
--这是这一代新生代作家和陈村、王安忆、韩少功、莫言、张承志、贾平凹、张炜等的最本质的区别。
跨国资本正通过电视、电影、广告,通过夜幕下的酒吧、迪厅、歌厅,通过各种家用电器将它的生活标准强加给他们,进而通过他们强加给我们的人民。
跨国资本的进入,使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世界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城市生活经验变得同一了。
让我们想一想,20年前,西部城市兰州和东部城市上海的区别,让我们想一想20年前,南京和北京的区别,然而现在呢?同样是高耸入云的大厦,同样是霓虹灯下不夜的酒吧、舞厅,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具有个性的城市了,即使是我们去扬州、苏州这样的边缘城市,除了那些做秀的老街(它们是90年代以来可以营造的[!--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假古董),其他一切都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没有什么两样。
在跨国资本的左右下,不仅仅是城市的外部面貌,更重要的是城市内里的精神,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正在以几何级的加速度消失和崩溃,进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力也被划一了。
这就是现实。
二、谁剥夺了他们的体验能力因为中国的迅速市场化,城市生活世界化了,新生代作家再也不可能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拥有中国乡村生活,或者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活的经验,他们失去了拥有这份经验的可能,进而新生代作家失去了对真正的中国生活经验的体验能力。
他们对“肯德鸡”的膜拜心理妨碍了他们深入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中去,窥视我们这个时代城市生活中不同于西方生活的秘密,他们被这个时代城市生活的表面上的世界化迷住了眼睛(更不用说对农村生活的理解了)。
实际上,我始终相信无论如何地世界化,中国城市生活的最核心的东西一定是和西方不一样的,他一定不是麻药文化、朋克文化、雅皮士文化的翻版,它不可能就是巴黎生活、纽约、伦敦、柏林生活的再现,问题是如果我们以博尔赫斯、塞林格、卡尔维诺、海勒、黑塞、帕斯捷尔纳克、略萨、加缪、罗布-格里耶、马尔克斯、福克纳、卡佛、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等等为标准,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发现它。
所以,我说,跨国资本的进入,对于中国的新生代作家,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经验的西方化,同时也意味着写作图式的西方化,他们不仅仅被剥夺了生活经验的资源,同时也被强制性地在写作图式上套上了博尔赫斯、塞林格、卡尔维诺、海勒、黑塞、帕斯捷尔纳克、略萨、加缪、罗布-格里耶、卡佛、马尔克斯、福克纳、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这些标准。
试想一想,上述作家,哪一个不是在被西方跨国出版商充分操作之后才来到中国的?即使他们本非西方作家,并非来自发达国家,甚至他们在姿态上还处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是经由西方国家的文学奖项和出版商的认可,进而通过西方出版界的渠道进入中国的。
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可西方的体验方式,同时也体验了否定西方的体验方式,跨国资本显得如此自信,在提供我们赞美它的方式的同时甚至将批评它的方式也一并提供给了我们。
在这种背景中,新生代写作的前景不能不让人感到耽忧。
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不是奠基于其对哺育了他的文化母体的真切的体认,他最大程度地回到了他的文化本土之中,真切地捕捉到了那个神奇的文化之母给予他的奇妙的艺术灵感,进而在这文化的哺育下,他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图式。
前些年,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陕军的异峰突起(如陈忠实的《白鹿塬》等),近年,豫军的声威大振(如李佩甫《羊的门》等),那些小说题材上的文化感,体式上的中国化都是有目公睹的。
但是,目前的文学界和批评界都弥漫着一股崇洋媚外的气氛,仿佛博尔赫斯、塞林格、卡尔维诺、海勒、黑塞、帕斯捷尔纳克、略萨、加缪、罗布-格里耶、马尔克斯、福克纳、卡佛、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已经成了世界文学的共同标准,只有向他们看齐的小说才叫现代小说,而利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技术、章回体小说的结构方式的小说就不叫现代小说。
是谁把“肯德鸡”的标准塞给了我们新生代作家?批评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现在有必要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了。
过去,我们对那些满口洋文,仿佛是博尔赫斯、塞林格、卡尔维诺、海勒、黑塞、帕斯捷尔纳克、略萨、加缪、罗布-格里耶、马尔克斯、福克纳、卡佛、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派到中国来的钦差大臣的批评家是没有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