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感理论的旅游景区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游客期望感知分析的旅游景区开发研究——以青龙瀑布为例

基于游客期望感知分析的旅游景区开发研究——以青龙瀑布为例
入旅 游 研究 , 美 国两个 旅 游 目的地 进 行 了 研 究[ 。 对 2 ] 尹莱 特 和牛 顿 ( n ih &Ne o ) Er t g wtn 以香 港 为 例 , 用 运 I A 方法 分析 了旅 游 从 业 者 对 香港 作 为 国 际旅 游 目 P 的地 的评 价 , 香 港 提 高 国 际旅 游 竞 争 力 指 明 了方 为 向[ 。乔 安 娜 和 苏 珊 ( o n a To g &S sn A. 3 ] Ja n n e ua Mo r) o e 以西澳 大利 亚海 洋公 园为 例 , 用 I A、 务 运 P 服 质量 差距 (evc u ly g p 两 种 方 法 研 究 了游 客 s rieq ai a ) t 的满 意度 , 海洋 公 园的经 营与 管理 提供 了相 应 的对 为 策[ 。国 内学 者谢 丽佳 通 过 采 用该 方 法 研 究 了上 海 4 ] 会 展 业 的发展 情 况 , 上海会 展业 未来 工 作重 点 和营 为 销 资 源配置 提 出了参考 建 议[ 引。周 学 军 运 用 I A 方 P 法, 以三 峡 旅 游 线 路 为 例 , 究 了旅 行 社 的 服 务 质 研
积 极 的现 实意 义 。 本课 题 的研究 目的 主 要 在 于 运用 调 查 问卷 的形
式, 获取 真实 的市 场信 息 , 调查 影 响游 客旅 游 体 验 因 素 的 重要 度及游 客 的满 意度 , 以通 过 I A 方 法 ( 要 P 重
性 一 绩效 性分 析 法 ,mp ra c- efr n eAn l— I o tn eP roma c ay
AAAAA 级旅 游 景 区。 因此 , 青 龙 瀑 布 景 区 开 发 在
本 研究 采 用 重 要 性一 绩 效 性 分 析 法 , 方 法 子 该 17 9 7年 由 马 提 拉 和 詹 姆 士 ( ria a s 提 Mat l ̄J me ) l 出[ 随 后伊 万斯 和晁 恩 ( v n &C o ) 该 方法 引 ¨, E as hn 将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草原旅游开发研究_张薇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草原旅游开发研究_张薇

2014年11月第43卷第6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Nov.2014Vol.43No.6[收稿日期]2014-09-17[作者简介]张薇(1983-),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草原旅游开发研究张薇(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摘 要] 地方依恋是指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情感联系,研究地方依恋理论对旅游区开发和管理以及游客和居民满意度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地方依恋理论对草原旅游开发的主体和客体产生的深层次影响,从居民情感归宿、区域特色和基础设施3个方面提出草原旅游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 地方依恋;草原旅游;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 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14)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06--0075--05 我国草原旅游开发研究兴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得益于国内学者对草原旅游的深入研究和内蒙古草原旅游专题规划的出台。

在研究初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草原旅游资源开发,根据草原旅游资源特点,分析草原旅游发展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旅游开发选址和发展特色生产,进而影响草原旅游发展。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草原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区空间布局、开发经营模式和开发主体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草原旅游开发就产品设计而言,涉及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节事、特色购物等;就空间布局而言,主要涉及案例研究区域的分区布局和不同草原旅游景区间的合作竞争;就开发经营模式而言,涉及外来介入和内部自主;就开发主体而言,包括参与主体和收益对象,涉及政府、企业和社区。

浅议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浅议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对旅游地地方意义的研究还有许多实践意义。其
一是利用现象学和主题分析法获得旅游者赋予旅游
地的意义, 将这个意义结构作为一种基于旅游者主观 体验的旅游地评价。相关研究包括Hayllar & Griffin 对悉尼 The Rocks 历史城区的地方意义调查, 研究表 明 “亲 切”和 “真 实”是 绝大 多 数 旅 游 者 赋 予 The Rocks 的意义[ 14] 。而Bricker& Kerst et t er 对American River 上的激流泛舟者的调查研究则发现不同旅游 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大相径庭, 和旅游者的个人特征 及其对旅游地的依附水平有关, 地方意义可能是复杂 和多样的[ 15] 。
地方理论有多种研究取向和应用方向, 人文主义 地理学、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设计与规划学是和旅游研 究关系最密切的3 个领域。旅游地形象策划属于城市 设计与规划学的范畴, 国内研究较多, 这里不再探讨。
人文主义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是国外研究的两个最 重要的取向, 且这两个取向存在密切联系。国内这方 面研究尚是一片空白, 以下着重介绍这两个研究取 向。
地方 性 是一 个 地 方不 同 于其 他 地 方的 特 性。 Relph 认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客观物质、功能( 活动) 以及 意义 三 重属 性, 地 方 性就 体现 在 这三 重 属性 中[ 4] 。其中地方意义( pl ace meaning) 是人们赋予地方 的象征意义、思想感受、态度和价值等, 是地方的主观 属性。不同的人赋予地方不同的意义, 地方意义是复 杂多样, 甚至相互冲突的。
kruse关于利物浦的旅游景观调查研究发现甲壳虫乐队成为地方意义的中心而这个地方意义是一个混杂体既包含历史形成的真实成分也包含后来复制的成分还有大量伪造的成分davidson关于澳大利亚乡村音乐之都tamworth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旅游地的地方意义可以是全盘挪用的与历史真实无关

基于居民地方感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居民地方感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居民地方感理论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讨作者:赵东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11期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地理学者段义孚在其代表作Pace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s ofExperience(《空间与地方》)中,将感觉( Sense)引入空间(Space)与地方(Place)的研究中,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地方研范式,地方感( Sense of Place)即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国内地方感理论研究始于21世纪初,地方感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

从产生的过程看,地方感是人与地方不断互动的产物,是人以地方为媒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2个维度,其核心内涵体现社会文化建构的过程,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

以旅游地居民为对象的地方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研究内容停留在对居民人地情感连结研究,认为居民地方感是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将地方感认为是一种故土情结或家园依恋。

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居民与旅游地的这种情感联结会影响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21世纪初,学者利用这种情感连结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冲突问题。

之后对旅游地居民地方感的研究涌现大量成果,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内容更加细致,如环境保护、旅游参与度、旅游支持度、旅游管理规划等。

综上可知,旅游地居民地方感理论可以从旅游地居民与旅游地的情感联结方面解决旅游发展产生的问题,促使旅游业持续发展。

一、目的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目的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或直接作为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或间接参与旅游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利益的主要相关者。

目的地居民还是当地乡村文化最活跃的因素、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当地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品质,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价值感知。

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探索

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探索

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体验式旅游是一种注重游客主观感受和互动体验的旅行方式,逐渐成为旅游业中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们对旅行方式的需求逐渐从传统的景点观光转变为注重个性化、情感化和参与性的体验,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过去,景区规划主要注重景点建设和设施配套,忽视了游客的情感需求和体验感受。

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游客需求的多元化,传统的景区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追求。

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

我选择研究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探索,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提升游客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景区。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方法探索,希望能够为景区规划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

【背景介绍结束】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探索,分析体验式旅游的概念和特点,并总结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原则。

通过案例分析成功的体验式旅游景区规划实践,探讨如何制定适合的景区规划方法。

本研究旨在挑战与应对体验式旅游景区规划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未来体验式旅游景区规划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体验式旅游带来的价值以及展望未来,总结出对体验式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景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体验式旅游景区规划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为提升景区规划质量和游客体验水平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体验式旅游是当前旅游行业中的热门话题,其独特的体验性和个性化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基于体验式旅游的景区规划可以提升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景区规划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而体验式旅游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可以让游客在景区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体验,从而提升景区的吸引力。

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

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
护 意识 ,采取 积极 的 预 防措 旅 游地 地 方性 的营 造 、地 方 特 色 的挖 掘 和 保 护 提 供
施 ,如在 规 划 的前期 接 洽 阶段 ,规 划 的供 需双 方 签订 指 导 ,有助 于 解决 旅 游开发 中的 商业 化 、舞 台化和 庸 有关 知识 产权 的合 同,充 分 考 虑 到 规 划 编 制 过 程 中 俗 化 问 题 。
首 先 ,在 以经 济 绩 效 为 主 要 目标 的旅 游 开发 背
业机 密(盈利模 式 、项 目投 资建 设金 额 、资 金来 源 、项 景下 ,旅 游规 划往 往 注 重 资 源 的旅 游 经 济 价 值 而 忽
目投资 回报等 )被 规划 编制 机 构泄 露 ,导致 旅游 规 划 视 其 历 史价值 、科学价 值 和 艺术 价值 ,末 能认 识 到资
制机 构利 益 受损 ;其 二 ,规 划 编制 机构 的 商业 秘 密被 体 验和 人与 特定 地 方 的情 感联 结 关 系。地 方感 理论
泄露给 规 划 需求 方 ,导 致 规 划 编 制 机 构 在 竞 标 中利 与 方法对于旅 游规 划具有 重要 的指 导 与借鉴 意义 。
益受损 ;其 三 ,规 划需 求方 (尤 其是 旅游 开 发 商)的商
需求 方(尤 其是 旅 游开 发 商)利 益 受损 。
源本 身所 具 有 的地 方 情 感 、认 知和 精 神 上 的 意义 和
第三 ,专利权 问题 。旅 游 规 划 中 的专 利 权 问 题 价 值 。地 方感 理论 的应用 有 利于 在 旅游 规 划 中反 映
主要集 中在 旅 游商 品的开发 与设计 等领 域 。 国 内许 人 的需求 、态 度 与价值 观 的多样 性 ,实现 资源 价值 的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景区仿古商业街景观设计探讨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景区仿古商业街景观设计探讨
(三)历史文化 每个城市经过较为漫长发展,时代烙印较为鲜明。城市本身 蕴含较为丰富历史,历史记忆普遍存在。传统的文化街区,城市 内部文物建筑,或者山水格局,无疑普遍承担记忆载体作用。然 而,对于目前我国城市,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新的烙印逐渐 形成。旅游景区为实现自身良好建设发展。一方面,城市记忆应 力求实现保存。另一方面,时代精神也应充分得到彰显。然而,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面临新时代冲击,建筑文化危机较为严 重,现代建筑为实现良好发展,普遍面临较大挑战。城市景区建 设过程中,风格标准雷同问题普遍存在,普遍忽略城市自身特有 历史。对于中国旅游景区,只有学会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并不断 发扬历史,才能充分实现城市景区文化重现。
所带来的收益和面临的问题,同时肯定了社区旅游给当地居民做 出的贡献,并指出确保乡村居民获权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学者索 菲尔德在《赋权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一书中对旅游赋权的概念有 进一步的解释。他指出,赋权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作为一种居民参与、管理控制、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力 量和过程,赋权深深根植于旅游发展的政治学之中,对居民赋权 是社区可持续旅游发展重要的前提和条件。然而许多国家的社区 被置于决策
2016年1月下半月刊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景区仿古商业街景观设计探讨
夏登江1 何宗亮2
目前,社会发展较为迅速,人们日常休闲方式也在逐步改变,旅游业开始兴起。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加强服务设施 方面设计,尤其是商业街,景区中每天接待大量客流,通过商业街景观,景区得到充分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同样得到体现。然而, 景观建设实际过程中,普遍相互之间进行抄袭,景区风格难以实现创新,同质化严重,难以充分突出城市特色。本文针对如何实现 基于地域文化的商业街设计展开相应研究。
旅游景区为实现自身良好发展,应不断完善各项服务设施, 特别是注重加强商业街设计,着重突出当地城市特色,表现出民 族文化,建筑与景观才能更具个性,当地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发 展。然而,很多开发商,遵循经济效益为先的原则,仿古建筑难 以突出特色,相互之间进行抄袭,甚至更严重的进行直接复制, 地域性特色难以充分发挥,不具备良好文化性,游客难以有真正 良好的心理体验。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商业街设计研究,初步展 开一定探讨。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市旅游形象调查研究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市旅游形象调查研究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市旅游形象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游客感知来探讨西安市的旅游形象。

在西安市旅游资源概况中,调查显示西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访问。

通过游客感知调查设计,得出游客对西安市旅游形象的评价、对旅游体验的感受以及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结果显示游客对西安市的旅游形象整体较为正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西安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表明可以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市场推广手段入手,以改善西安市的旅游形象。

结合实证数据,提出了一些提升西安市旅游形象的建议,希望能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有助于西安市旅游形象的深入理解和改进,促进西安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安市、旅游形象、游客感知、调查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体验、满意度、现状分析、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游客感知的调查研究,探讨西安市的旅游形象及游客体验,为进一步提升西安市的旅游形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游客的感知调查,可以了解他们对西安市旅游资源、服务质量以及整体形象的评价,进而分析西安市旅游形象的现状,为提升西安市的旅游形象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安市的旅游市场需求,促进西安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旅游形象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访。

游客对西安市的旅游形象印象如何,以及他们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如何,直接影响着西安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声誉和发展前景。

通过对游客的感知和评价,可以深入了解他们对西安市旅游形象的认知和看法,为市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研究西安市旅游形象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认知—情感—整体”三维视角下的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湘江古镇群为例

“认知—情感—整体”三维视角下的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湘江古镇群为例

“认知—情感—整体”三维视角下的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湘江古镇群为例一、概述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认知、情感和整体感知等方面。

这些方面在旅游者的体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遗产旅游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本文旨在从“认知—情感—整体”的三维视角出发,对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湘江古镇群为例,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通过对湘江古镇群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遗产旅游地的规划、管理和营销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认知方面,本文将探讨游客如何通过对遗产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形成对旅游地的初步认知。

情感方面,将研究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满意度、愉悦度等,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他们对遗产旅游地的整体评价。

整体感知方面,将综合分析游客对遗产旅游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揭示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的整体特征和规律。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择湘江古镇群作为研究区域,主要基于其在中国历史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重要地位。

湘江古镇群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沿湘江流域分布,是湖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区。

这些古镇群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

通过对湘江古镇群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采用“认知—情感—整体”三维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关于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游客对湘江古镇群形象的感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揭示游客对遗产旅游地的认知、情感和整体形象感知。

通过实地考察法深入了解湘江古镇群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为研究结果提供实证支持。

基于SWOT法浅析景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以峨眉山景区为例

基于SWOT法浅析景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以峨眉山景区为例

51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8月下半月刊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对旅游者具有长久吸引力的是旅游风景区特色的景观和文化,和自然景观相比,文化起着灵魂的作用。

同时,若不能有效开发景区资源,而使得景区资源在不经意间遭到破坏的话,对整个景区的文化旅游也是一种伤害。

因此,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

一、峨眉山景区旅游资源介绍峨眉山是全国知名的风景名胜,其旅游景区近年来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上成效卓著,以下分别从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四方面来简要介绍其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内容。

(一)优势分析峨眉山在中国各大名山中具有独特的优点:雄秀兼备。

正如唐代李白所叹“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宋代诗人范成大则概括为“秀甲天下”。

峨眉山管理部门在充分认识到这两大特色后,以此为突破口,充分打造峨眉山的秀美风景,使之成为景区吸引人的一大理由。

而峨眉山在开发路线时,考虑到以特色吸引人,分别划以冷线的连绵山峰与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林区和热线的金顶体验游。

冷线路以游客步行上山为主,沿途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可以让人将城市的尘嚣与繁杂一洗而尽,热线路则主要为时间紧凑的游客准备,平稳的盘山公路带着游客由下而上感受到了不同气候带的自然生态变化。

(二)劣势分析峨眉山是国家5A级景区,但景区的管理远不如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等四川省内5A级景区管理成熟。

主要表现在:一、允许私家车开入景区,增加了景区的环境保护压力,同时更增加了景区车辆、人流量的负荷,使得本来就举世闻名、人满为患的景区在游人稍多的双休日,就已不堪重负,堵车的情况时有发生;二、允许村民在景区山道上自行贩卖小商品,使得峨眉山这一本来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景区,商业化异常严重,村民一味地向游客兜售小商品,更有甚者见游客不买便大肆刁难,使得游人游兴大减;三、景区缺乏足够的垃圾清运人员,在景区内随处可见的垃圾,以及野生猴吃剩的蕉皮、花生壳,严重影响了景区形象。

基于地域自然、人文旅游景区的导示设计研究——以西藏扎囊旅游景区为例

基于地域自然、人文旅游景区的导示设计研究——以西藏扎囊旅游景区为例

史颖颖 SHI Yingying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Wuh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430200 Wuhan Hubei)16摘要:我国多数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在设计上只考虑到单一的功能性,地域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导视系统设计缺乏融合、渗透,设计孤立,适应人群范围有限,缺少较为充分的构思与策划。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旅游景区的导视设计为案例,找到符合西藏山南地域艺术文化特征的现代导视系统设计的切入点,得到适合扎囊的导视系统设计解决方案,以期对我国其他旅游景区的导视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导视设计;西藏山南文化;融合Abstract: The guiding system of most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 only considers a single function in design, and the regional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guiding system design lack of 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isolated design, limited scope of adaptation to the crowd, lack of sufficient conception and planning.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guiding design of Zhanang Scenic spot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s a case, the author fi nds the design entry point of modern guiding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nnan region of Tibet, and obtains the design solution of guiding system suitable for Zhanang.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results have referencential signifi cance for guiding design of other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Key words: guide design ;Shannan culture of Tibet ;fusion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2.02.016收稿日期:2022-01-12作者简介:史颖颖(1981─),女,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基于景观视角的游客感知研究综述

基于景观视角的游客感知研究综述

基于景观视角的游客感知研究综述旅游景观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景观的品质和游客对景观的感知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针对基于景观视角的游客感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景观视角的游客感知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游客对景观的感知和体验,为旅游业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 景观景观理解与关注焦点景观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和满意度。

许多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将景观作为旅游资源来管理和规划。

例如,研究表明,游客对自然景观优于人工景观,同时,游客更容易关注到在景区内适合于拍照的景点和历史古迹。

因此,景观资源的开发应符合游客的需求和兴趣点。

2. 游客感知景观的主要元素游客感知景观的元素包括视觉元素、嗅觉元素、听觉元素、触觉元素和味觉元素。

在这些元素中,视觉元素是游客感知景观的主要因素,而且游客对景观的视觉体验与其他体验相比更加敏感。

3. 游客对景观的整体评价游客对景观的评价不仅限于个别元素,而是基于对整体景观感受而做出的评价。

常见的景观评价方法包括问卷、游客意见反馈、游客体验和游客数量等。

当游客数量越多时,景观评价通常会越高。

除了游客数量之外,阴影、植被和水体的特征都是影响游客感知的重要因素。

4. 游客感知景观对旅游业的影响景观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旅游业的收益、吸引游客、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消费意愿等方面。

一些研究表明,游客通常会选择那些具有独特和吸引人的景观,所以景观的规划和管理对吸引游客、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增加旅游收益来说非常重要。

总之,基于景观视角的游客感知研究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观管理和规划需要关注游客的需求和兴趣点,特别是注意不同种类景观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方法和理论上更加深入,以便更好地解决景观管理和规划的问题。

地理研学旅行的地方感知价值分析

地理研学旅行的地方感知价值分析

教育产业与教学实践165地理研学旅行的地方感知价值分析厉真(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摘要:随着新课改在中学教育阶段的深入,研学旅行这一理念随之应运而生。

地理研学旅行基于地理学科的基础上,旨在培养学生从尺度较小的家乡地理区域的依恋,逐步上升到对国家的地方依恋,升华为学生的家国情怀。

同时,也进一步将理论转为实践,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研学旅行;区域认知;地方感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倡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1]。

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加强学校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把旅游、学习和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研学旅行是借助于地理学科相关内容开展的地理探究性学习与体验式旅游深度融合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在学校等有关部门组织下,根据学校所处区域特色、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地理教学内容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教室,踏入“田野”的一种地理实践活动。

中学地理学习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所以,地理研学旅行的主题、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区域性,结合教材内容与地区特色,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家乡区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地方感知能力[2]。

本文将对地理研学旅行的地方感知进行价值分析,主要分为地方感的培养和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一、地理研学旅行的地方感价值地理研学旅行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某一区域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研学导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六大问题入手: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3]这六个问题分别从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演变、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某一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

感知价值 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感知价值 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3、推广环保知识:在公园内设置环保宣传标语、发放环保手册等,提高游 客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行为。此外,可以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比赛、 环保摄影比赛等,使游客更加环保问题。
4、鼓励游客参与:积极鼓励游客参与公园的环保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环 保清洁日等。这不仅可以提高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还能增强他们对公园的地方 依恋。
2、增强游客对景区的情感依恋: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增加游客参 与度等方式实现。让游客更多地参与到景区的活动中来可以增强他们对景区的归 属感和认同感。
3、推广环保理念:在景区内广泛宣传环保理念和知识,让游客了解保护环 境的重要性及具体行动方式。这可以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设置环保宣传标语、 导游讲解等方式实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500名游客的数据。问卷包括游客对北 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感知价值(包括功能性和享乐性价值)、地方依恋(包括 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根深蒂固)以及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
结果与分析
1、感知价值与环境责任行为
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感知价值(功能性和享乐性 价值)与他们的环境责任行为呈正相关。这意味着,游客对公园的实用性和娱乐 性的感知越强烈,他们就越有可能表现出环境责任行为。这可能是因为游客对公 园的感知价值越积极,他们对公园环境的和维护也就越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游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感知价 值与地方依恋均对他们的环境责任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游客的环 境责任行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景区的整体质量:包括环境质量、景观美感、设施服务等方面。这 可以通过加强景区管理、改善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实现。

基于场景分类的中外游客地方性感知分析--以《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为例

基于场景分类的中外游客地方性感知分析--以《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为例

基于场景分类的中外游客地方性感知分析——以《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为例[J]. 地方性是指地点的身份特色,表现着地方文化的本质。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被差异化地理解与重构。

选取以展现地方性为核心的《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为例,分析中外游客相关网络评论的文本及图像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及场景分类技术,剖析比较中外游客对平遥的地方性的感知深度及异同。

研究发现,对于地大型情境体验剧,6年观演人数超308万,对中外游客均影响广泛。

本研究因此选取《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为案例。

为了多角度剖析中外游客的感知差异,本文采取了图像结合文字的途径。

从图像视觉角度切入,是探究游客在情境体验剧中的地方感的必要研究方法。

情境体验剧以空间视觉为主要的表达载体,游客在主观意念支配下产生的摄影行为,是其偏好的表露[6]。

本研究利用场景分类技术对观看《又见平遥》的中外游客上传的点评图片进行复杂场景分类,并结合文本评论,揭示中外游客对地方性不同层次的感知深度和异同,为全球化场景下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1.1 地方性的层次分类 地方性的研究确定是地方性建构的基础。

Relph认为地方性包含地方的自然环境、人的活动以及地方的价值内涵[7]。

吴必虎认为地方性包含地方先天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及后天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特性[8]。

具体而言地方性由浅入深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本性:地方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本性:在地方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建筑、城市形态等人文物理实体;第三本性: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第四本性: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特征[9]。

已有的关于地方性感知的研究多以地方性元素的直观感知描述为主,而将地方性进行分层次的进一步研究仍有较大空间。

1.2 情境体验剧中的地方性 情境体验剧是为观众带来真实戏剧及地方文化体验的旅游演艺项目。

它多建于旅游地,并与当地特色的文化背景结合,以“情境”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将戏剧事件发生的环境以及地方时代背景进行最大程度的营造和还原[10]。

浅议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浅议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其三, 研究旅游者、居民赋予旅游地的意义的差 异与冲突, 可以更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 管理旅游地。
其二, 研究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 可以了解 旅游者的偏好, 从而更好地进行旅游产品规划和旅游 地促销。McAvoy 对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地方感对比研 究表明, 白人赋予某旅游地的意义从强到弱依次为自 由、教育、文化和宗教, 印第安人则恰好相反。因此体 验性个人化的旅游产品最受白人欢迎, 宗教旅游产品 最受印第安人欢迎[ 16] 。Young 对澳大利亚某旅游地 的研究表明, 旅游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和促销材料试 图传达的地方意义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了解旅游者的 地方意义可以提高促销效果[ 17] 。
要素组合状况选择旅游目的地, 他们对某个特定的旅 游地具有更大的心理偏好, 地方依附是产生这种偏好 的根本原因[ 7] 。地方依附理论因此被首先引入旅游研
究, 接着有关地方意义的理论也被引入旅游研究。 ( 一) 旅游地的地方意义研究回顾 独特的地方意义使一个地方成为一个旅游地, 旅
游业也不断使地方意义发生变迁。研究一个地方如何
对旅游地地方意义的研究还有许多实践意义。其
一是利用现象学和主题分析法获得旅游者赋予旅游
地的意义, 将这个意义结构作为一种基于旅游者主观 体验的旅游地评价。相关研究包括Hayllar & Griffin 对悉尼 The Rocks 历史城区的地方意义调查, 研究表 明 “亲 切”和 “真 实”是 绝大 多 数 旅 游 者 赋 予 The Rocks 的意义[ 14] 。而Bricker& Kerst et t er 对American River 上的激流泛舟者的调查研究则发现不同旅游 者赋予旅游地的意义大相径庭, 和旅游者的个人特征 及其对旅游地的依附水平有关, 地方意义可能是复杂 和多样的[ 15] 。

段义孚地方思想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启示

段义孚地方思想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启示

232018年4月下半月刊段义孚地方思想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启示李 润 李玉琼 汪顺美地方与空间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其地方与空间思想思考阐述的不仅是人的感官感受到的各种感情,还融合了美学和哲学等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存在的本质联系,展现了人类对地方和空间认识的新角度。

本文认为在区域旅游开发中,要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赋予人文情怀,将其规划开发为一个可见的或者不可见的能吸引游客满意的稳定的地方,给予游客以强烈的安稳幸福感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

引言在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中,地方与空间理论是核心内容,其地方与空间思想思考阐述的不仅是人的感官感受到的各种感情,还融合了美学和哲学等内容。

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存在的本质联系,展现了人类对地方和空间认识的新角度。

他的思想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景观园林的设计思路等。

本文通过研读有关段义孚的精品著作,发现将其地方和空间的思想引用到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案列较为稀少,因此,通过从其空间和地方与人的情感和生存相联系,研究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充分将其理论及其阐述的本质和实际相联系,推动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以期对区域的精神生态和环境生态在开发的过程中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

一、地方思想与区域旅游开发在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中,地方不但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地方开发规划得当,不仅让人感觉安稳幸福,也让人有强烈的归属感。

由此看来,地方使人具有稳定感与安全感。

第一,地方要能给人以身份认同。

即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如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要给游客以强烈的“归属感”,要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站在游客的角度深入客观地分析其内心深处能够满意的旅游目的地的载体,让游客身临其境时,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要来这里,最好让其有足够的存在感,充分地给予游客身份认同感。

第二,稳定与完整的地方有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地方感理论视角下的国内旅游研究

地方感理论视角下的国内旅游研究

地方感理论视角下的国内旅游研究基本概念的研究(一)地方感的概念作为现代人文地理学地方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是一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的情感联系(Tuan Y F,1974)。

Tuan 最早提出地方感这一术语,“地方感包括两个含义:地方固有的特性(地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依恋)”。

其中,地方性主要以某一地方的客观物质、社会功能及地方意义所展现出来,是人类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情感链接,也是一种经过社会文化所改造的特殊人地关系(朱、刘博,2011)。

简而言之,地方感是人将自我情感融入其所处环境并通过人-地相互作用而逐渐产生的一种反应,受到个人历史记忆、情感融入、价值观念等情感因素的影响。

Steele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张春霞、蔡兴燕,2009)。

(二)地方感、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地方感以人类的主观体验为基础,其内涵涉及了某一地方本身的特征及对该地方的情感依恋与认同,而与地方感相关联系的另外两个概念是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地方感、地方认同及地方依恋三概念进行了持续的研究,试图从心理层面厘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Williams 等将地方依赖(placedependence )和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看作是地方感的两个维度,地方认同是个人对地方产生的一种依恋型情感,而地方依赖则是在功能上的一种依恋。

作为地方感的两大维度,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与地方居民满意度、社区发展期望、社区发展积极性、公共设施发展支持度等因素相关(尹立杰等,2012)。

Brichker等学者将地方感纳入地方依恋的一部分,将地方依恋分为地方认同、地方依赖、生活方式三个维度,而Kyle等人则将地方依恋分为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社会联系三个维度(朱、刘博,2011)。

Scannell和Gillord提出的三维框架概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即包括地方、人和心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地方感理论的旅游景区开发研究作者:熊莎莎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摘要:首先从地方感的相关概念入手,指出了其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之后以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为例,对其旅游资源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围绕着地方感这一理论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开发构思。

关键词:地方感;景区;旅游开发;毕昇故里地方感从人的感知、态度、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在特定地方中的体验和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结关系,是近十多年来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它主要应用于旅游景观设计、旅游形象策划和旅游市场营销等领域,对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本文则围绕着地方感的相关理论,以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为例,提出了旅游景区开发相关构思。

一、地方感理论概述(一)地方感的概念地方感(sense of place)是指个人和群体依靠体验、记忆和依恋对地方产生的深厚的依附感①。

它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尤其在地方的主导意义和地理体验质量的探索等方面。

Steele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

张捷曾指出,地方概念是阐释旅游地整体形象的重要工具,是旅游者对一个旅游地感知、感受、审美和判断以及形成对旅游地整体印象的基础,也是旅游地吸引力的基础②。

国外有许多案例探讨了地方感在社区建设和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认为地方认同强的居民更乐于参加社区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决策;国内的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也涉及了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感知评价。

地方感即赋予某一地方特定的涵义,以至于地方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也成了地方的一部分,游客一旦对某一特殊的地方产生依恋或依赖的感觉,他就会愿意为这一地方做出贡献,并产生深深的依附感。

对整个旅游业而言,最重要的地理基础就是地方感。

(二)地方感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地方感是阐释景区、游客与当地居民关联机制的重要理论,对景区竞争力、景区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游客会随着对景区直接或间接的意象而产生出情感的依附作用,而这正是影响景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景区被认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激励游客旅行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产品的核心。

景区有特色活动的地点、场所,其最大的特点是吸引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来访,并以此目的而经营。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的数量越来越多,景区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金融风暴来袭,国家拿出4万亿来扩大内需,各种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文本也如火如荼的问世。

在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过程中,各规划专家必须要重视地方感的作用。

当地居民、游客与景区联系得越紧密,对地方依附的程度就会越深,最后就会产生像“第二个家”一样的特殊情感。

这对景区的发展具有“功在其外,不为而为”的效应,并且这样的情感越深,越容易产生扩散效应,成为景区发展的无形推动力,有助于景区依附感的形成。

景区规划专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若重视将地方感这一理念糅合进来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游客对景区产生一种很强的依附感和认同感,最终可为景区争取更多的回头客,对景区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在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过程中,地方感理论应始终贯穿其中,以此来指导景区的开发和经营,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现状探讨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座落在英山县域腹地,地辖英山县的草盘地镇和陶河乡,面积237平方公里。

景区东临桃花冲、西临牛背脊骨山、南临英太寨、北临黄泥山,与周边的吴家山、桃花冲等旅游景区遥相呼应。

结合旅游区实际情况,可将景区按照地方感理论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天气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以及人文活动等六大资源。

毕昇故里旅游风景区的山地、河谷、地貌、生物景观等自然资源都是与邻近地区存在一定雷同性,但其毕昇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独有的,因此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的综合旅游资源与吴家山、桃花冲相比,综合竞争力占有一定优势,具体分析见下表1所示。

(本表采用10分评分制,各旅游地最后分值计算方法为:分值=∑第I单项分值×权重)表1 毕昇风景区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分析表综上分析,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在人文资源、体验深度等指标上占有相对优势,可进入性和自然景观方面与其他景区基本持平,其综合竞争力指数最高,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三、基于地方感理论的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开发构思旅游景区是具有多重行为意义的空间,旅游景区的地方特性彰显出景区的地方感,景区居民和游客对这种地点特性文化和景观的差异性感知基础上,通过人—人感知系统与人一地感知系统产生扩散诱导效应,进而不同的旅游区呈现出差异化的竞争力与竞争潜力。

借助地方感这一理论特征,可对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开发进行相应合理的构思。

(一)合理进行定位,深化主题形象1.合理进行定位在开发推广景区旅游产品之前,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的游客制定出不同的体验时间和介绍内容。

从客源市场区域来看,近期应定位于毕昇故里旅游区周边300公里的湖北、安徽两省的一、二级城市。

从旅游动机和出游目的看,近期的一级目标市场定位是文化寻根,包括当地的吴楚文化,毕昇文化,还有血缘寻根,当地的姓氏寻根归族等;在这个一级目标市场定位下,二级目标市场定位是探险漂流体验旅游,相对于其他地方的漂流项目,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的漂流将有四种不同类型,目前主打的是毕昇峡谷的漂流;中、远期定位应逐步扩大到度假、公务、商务、会议、文化、科考、体育、生态及其它专项客源市场。

2.深化主题形象在确定地方感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形象定位是文脉在旅游开发中加以利用的常见方式。

旅游景区主题的确定必须体现旅游地的特色,应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突显个性,通过细节强化主题。

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开发有以“探险体验”为主题的活动项目,如毕昇大峡谷漂流;有以“山水观光休闲”为主题的活动项目,如毕昇湖休闲度假游;有以“文化寻根朝拜”为主题的活动项目,如毕昇故里寻根游;也有以“红色革命纪念”为主题的活动项目,如陶家河红军革命根据地游览等。

所有一切定位鲜明的体验主题项目,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游客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效应。

(二)挖掘地域特色,鼓励社区参与居民是景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居民对景区发展的参与度、认可度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依附感是景区开发形成一定竞争力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关于地方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社会影响,减少旅游者与居民间冲突,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

旅游发展可能会导致旅游地交通阻塞、商店或其他场所人员拥挤、犯罪率提高,从而干扰旅游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研究显示,当居民感知旅游发展导致犯罪率升高等负面影响时,他们渴望更多游客前来旅游的愿望会因此减弱。

因此,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应尽量挖掘地域特色,鼓励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共同打造良好的景区运营环境。

(三)策划体验项目,设计延伸产品1.策划体验项目地方感理论认为,就旅游个体而言,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活动的主体内容,其满意程度决定了旅游景区的质、感知和竞争力水平;而就旅游总体而言,每个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内容、时空特点和结构特性,是旅游行业规划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景区高水平的游客体验与感知度,会对潜在的游客产生诱导效应。

旅游景区若想增强游客的共识和认同感,赢得更多的回头客,就需要在体验环境营造的基础上,策划相关娱乐项目,打造一系列参与性较高的体验活动。

毕昇故里旅游区可举办一系列节庆活动,如以“毕昇文化在英山、毕昇文化属于中国、毕昇文化也属于全世界”为主题的中华首届国际毕昇文化旅游节;以“寻找毕昇文化,抢救毕昇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世纪坛毕昇铜像揭彩仪式;以“毕昇故里,神仙飞渡,大别山丛林第一漂”为主题的湖北英山毕昇大峡谷丛林漂流节;以“让毕昇文化为英山旅游做主”为主题的英山名人名流毕昇文化茶话会;以“风格独特的乡间艺术”为主题的湖北英山民俗表演艺术节等。

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的策划,可获得相当数量的回头客。

2.设计延伸产品景区还需根据自身特色开发设计相关的延伸产品,以此来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毕昇故里旅游区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可适当开发相应土特商品和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在尽兴玩乐的同时,留得一份难忘的记忆。

如在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方面,可设计系列蚕丝制品、大别根雕、缠花工艺品、明信片、卡通式泥活字、手工刺绣等;在土特产品方面,可开发绿茶、山野菜、猕猴桃、药材等系列商品。

将地方感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应建立基于地方感的旅游地规划设计理念、方法与程序,并体现在规划调查、研究、规划设计等技术环节中。

正因为有了地方感的文化因素,景观才有了内涵,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才能得到提升,从而使其更具吸引力。

无论是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价值发挥,还是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或是旅游者旅游质量的提高,地方感研究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注释:① [英]约翰斯顿等.柴彦威等译.人文地理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37.②张捷.区域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人文地理,1997,12(3):20-24.参考文献:[1] 吴莉萍,周尚意.城市化对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三个乡村社区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09(2).[2] 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旅游学刊,2007(11).[3] 李九全,王立.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区旅游竞争力探析.人文地理,2008(4).[4] 唐文跃,张捷等.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07(6).[5] 谭梦昕,宋保平.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乡村体验式旅游开发——以西安汤峪镇官上村农家乐为例.江西农业学报,2008.20(6):152-154.[6] 中国·英山毕昇故里风景旅游区开发总体规划(2008-2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