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保持水土

保持水土

《水土保持教育》教案暴宇一、舟曲泥石流引入主题师:2010年8月8日,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有千余人在这次灾害中死亡,数百人失踪。

舟曲曾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如今,泥石流又让此地遭遇灭顶之灾。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播放舟曲泥石流录像)(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大事,教育学生有思想、有爱心、善观察。

)师:一个美丽的城市就这样顷刻间变成了废墟,时间和记忆也永远停留在了泥石流发生时的1时40分。

师:看到这些震撼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育学生献出自己的爱心。

)师:全国人民都向舟曲伸出了援助之手,与舟曲人民共度难关。

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将8月15日定为全国哀悼日。

可是灾难并没有停止,8月8人舟曲的这场泥石流有1471人遇难,294人失踪;8月12日四川多个地震区发生泥石流,有24人遇难,79人失踪;8月18日云南贡山发生泥石流,有28人遇难,64人失踪;9月1日云南保山发生泥石流,有24人遇难,24人失踪;10月11日台湾发生泥石流塌方事故,有22人遇难,16人失踪。

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46人死于泥石流。

(通过录像片了解泥石流的相关资料,对泥石流有个初步的认识。

)师:看了这些资料我们不禁会问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危害呢?老师这里有一段资料片,看完之后你就会对泥石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播放泥石流资料片)其实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出示黑龙江省沙化地图、牡丹江山体滑坡图片)·二、实践活动过程:1、灾难频发的原因师:泥石流的破坏力可真大,发生在舟曲的泥石流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找了相关资料,请第一小组同学来汇报。

(第一小组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汇报引发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师:看来造成泥石流的原因很多,那什么才是导致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

水土保持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2)

水土保持学第三版教学设计 (2)

水土保持学第三版教学设计一、引言水土保持学是一门重要的环境科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等。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水土保持学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掌握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程旨在介绍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水土保持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掌握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理解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原理;3.掌握水土保持的基本技能,如植被恢复、地貌治理等;4.能够独立进行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论1.1 水土保持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2 水土保持学的研究内容; 1.3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1.4 水土流失的分类和预测。

第二章水土保持工程2.1 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 2.2 林业工程和土地治理; 2.3 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 2.4 坡面治理和水土保持结构。

第三章水土保持综合技术3.1 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 3.2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建设; 3.3 水土保持监测和评价; 3.4 水土保持法律和政策。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课件和教材,向学生传授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水土保持实践活动,如植被恢复、地貌治理等;3.讨论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加深对水土保持学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定量评估;2.实践评估:组织学生参加水土保持实践活动,并对其表现进行评估;3.终期考试:对学生总体掌握情况进行定量评估。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水土保持学》第三版,王海、方外生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年版。

参考书目1.《水土保持工程学》第二版,杨复军、赵群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第三版,邱岳峰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版。

水土保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2)

水土保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2)

水土保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土壤侵蚀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植被的生态功能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掌握制定水土保持计划的步骤和方法;•熟悉水土保持工程的类型和设计要求;•能够分析和解决水土保持的现实问题。

2. 教学内容第一章水土保持基础1.1 水土保持的概念和目标1.2 水土流失的类型和特点1.3 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第二章地表覆盖与侵蚀控制2.1 植被的生态功能和作用2.2 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2.3 植被恢复与管理第三章水土保持规划与管理3.1 水土保持规划和制定3.2 水土保持地力评价3.3 水土保持技术和措施选取第四章水土保持工程4.1 坡面工程4.2 坑槽工程4.3 直接保持工程第五章水土保持案例分析5.1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案例分析5.2 恢复治理成功案例分析3. 教学方法•理论授课:讲解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水土流失类型、流失影响、植被的生态功能、土壤侵蚀治理措施等。

•课堂练习:针对知识点进行实例分析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采取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土保持工程和措施的效果。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水土保持实际问题,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4. 教学评估•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听讲、练习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等。

•学习成果:采用考试或论文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课堂表现: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表现、课堂提问等。

5. 教学资源•教材:《水土保持学》第二版•视频资料:包括水土保持案例分析、工程操作解说等•实验设备:包括水土流失模拟仪、植被恢复实验等•教学软件:包括GIS、CAD等软件6. 总结本教学设计重点围绕水土保持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展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水土保持的概念、技术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认真策划和组织教学流程,并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设计。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模板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3. 了解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一、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 水土保持的定义;2.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3. 水土保持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草场建设、植被恢复等;2. 工程措施:坡面防护、梯田建设、沟道治理等;3. 农业技术措施:轮作、间作、节水灌溉等;4. 政策法规措施:水土保持规划、执法监督等。

三、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1. 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2. 地方水土保持法规;3. 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四、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参观水土保持工程现场;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效果;3. 学生撰写水土保持工程报告。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学生讨论水土流失的危害,引起学生对水土保持的关注。

二、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1. 教师讲解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水土保持措施的优缺点;3. 教师点评,总结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

三、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1. 教师讲解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2. 学生讨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水土保持工程现场;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效果;3. 学生撰写水土保持工程报告。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2. 学生掌握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3. 学生了解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4.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水土保持学电子教案

水土保持学电子教案

⽔⼟保持学电⼦教案第⼀章绪论[教学⽬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了解⽔⼟流失的现状、趋势和危害;国内外⽔⼟保持的状况和趋势;⽔⼟保持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掌握⽔⼟保持的含义。

[教学重点]:⽔⼟保持的含义。

⼀、⽔⼟保持的定义北京林学院森林改良⼟壤教研组编著的我国第⼀部《⽔⼟保持学》(农业出版社,1961)中指出:“⽔⼟保持学是研究⽔⼟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流失等⾃然灾害从⽽保障⽣产发展的⼀门新的⾃然科学”。

⾟树帜与蒋德麒主编的《中国⽔⼟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1982)中,⽔⼟保持学的定义为:“⽔⼟保持学是在劳动⼈民防治⽔⼟流失灾害,发展农业⽣产实践中产⽣和发展起来的⼀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表⽔⼟流失的形式、发⽣和发展规律与控制⽔⼟的基本原理、治理规划、技术措施及其效益等,以达到合理利⽤⽔⼟资源,为发展农业⽣产、治理江河与风沙,保护⽣态环境服务”。

该书还特别强调了“⽔⼟流失”和“⼟壤侵蚀”的区别。

《中国⼤百科全书?⽔利》⽔⼟保持分⽀中明确指出:⽔⼟保持学是⼀门研究⽔⼟流失规律和⽔⼟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丘区和风沙区⽔⼟资源,维护和提⾼⼟地⽣产⼒以利于充分发挥⽔⼟资源⽣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技术科学。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以下⼏个⽅⾯的含义:1.⽔⼟保持是对⽔及⼟两种⾃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保持不等同于⼟壤保持。

2.保持的含义不仅限于保护,⽽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

3.⽔⼟保持的⽬的在于充分发挥⼭丘区和风沙区⽔⼟资源的⽣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当地农业⽣态环境,为农业⽣产和建设服务。

4.⽔⼟保持学是近年来才形成的⼀门综合性很强的应⽤技术科学。

⼆、⽔⼟流失现状、趋势、危害1.⽔⼟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壤侵蚀遍布全国,⽽且成因复杂,强度⾼,尤其以西北的黄⼟、南⽅的红壤和东北的⿊⼟⽔⼟流失最为强烈。

水土保持教案初中

水土保持教案初中

水土保持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原因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水土流失的定义、原因和危害。

2. 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2. 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图片3. 课堂讨论话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是水土流失造成的,那么水土流失到底是什么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原因和危害。

2. 学生通过PPT课件和课堂讨论,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水土流失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水土保持的作文。

2. 学生通过家庭作业,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水土保持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O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水土保持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水土保持应用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有关水土保持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基本思想,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强化水土保持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要求学生选择所关心的与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提高学生资料获取、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基础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土壤生态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土保持的概念及原则;土壤侵蚀形式及影响因素;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及方法、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方案的特点。

难点:土壤侵蚀过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原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水土保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态环境建设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实地观察和室内测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了解水土流失问题的特点与变化,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课程学习中。

水土保持学教案

水土保持学教案

水土保持学教案教案标题:水土保持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水土保持的关注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认为水土保持对环境和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知识讲解:1. 介绍水土保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和林业活动等。

3. 介绍水土保持的原理,包括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4. 讲解水土保持的方法和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合理施肥等。

5. 强调水土保持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如某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鼓励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保持项目或农田,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2. 分组进行小型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制作水土保持设施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结与评价:1. 学生总结所学的水土保持知识和方法。

2. 学生评价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3.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鼓励学生对水土保持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2.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某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树苗、工具等。

教学评估:1. 学生对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水土保持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对水土保持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程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水土保持学的相关领域,如土壤保育、水资源管理等。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

初中地理水土保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掌握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2. 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提问:什么是水土流失?为什么水土流失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2. 新课导入(1)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

(2)介绍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区域及治理成效。

3. 案例分析(1)分析水土流失对农业、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草地建设等。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每组选一个典型水土流失区域,分析其治理方法及成效。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水土保持实地考察,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

(2)让学生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撰写考察报告。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及治理成效。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如观察、记录、分析等能力。

4. 考察报告:评价学生的报告撰写能力,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等。

五、教学建议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教学。

水土保持教案范文

水土保持教案范文

水土保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土保持的概念、意义和作用,掌握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评估和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二、教学内容1.概念:水土保持的定义和概念。

2.意义: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意义。

3.基本原理: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4.方法: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和实施方法。

5.环境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对环境的影响。

6.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所居住的城市或乡村是否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能列举一些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保持对环境和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2.知识讲解:2.1概念和意义-定义:水土保持是指有效保持和利用水和土壤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意义:水土保持能够减少土地资源的流失,保持水资源的稳定供应,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基本原理-种植措施:植被能够稳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沟渠措施:合理规划沟渠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降低侵蚀力。

-工程措施:包括建造水库、坝堰、护岸等工程来遏制水土流失。

2.3方法和实施-种植措施:选择合适的植物,合理布局植被,并加强管理。

-沟渠措施:合理规划沟渠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及时清理沟渠。

-工程措施:根据地形和需求建造相应的水利工程,并加强维护。

3.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水土保持实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学生自由讨论以下问题:-当地存在的水土保持问题有哪些?-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5.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常见措施和实施要点。

6.拓展任务:-学生可以前往附近的农田或山区实地考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并拍摄照片或记录实地观察结果。

水土保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水土保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水土保持学第二版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水土保持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水土资源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掌握土壤侵蚀的基本过程和控制方法,理解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认识水土保持的意义和内容,并通过案例学习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土壤侵蚀的基本过程和控制方法;3.熟悉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应用;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案例学习和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水土保持学》,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年。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章水土保持学引论1.1 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1.2 水土保持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1.3 水土资源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第二章土壤侵蚀学2.1 土壤侵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 土壤侵蚀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2.3 土壤侵蚀的成因和规律 2.4 土壤侵蚀的控制方法和技术第三章水文学3.1 水文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3.2 降雨、入渗和流域产流的基本过程 3.3 水文资料的调查和分析方法 3.4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措施第四章水土保持实验4.1 小流域模拟实验 4.2 坡面侵蚀实验 4.3 模拟降雨实验 4.4 水土保持技术示范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学习、示范、实验实践等;2.教学手段: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具、实验设备等。

评分标准1.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等(占比20%);2.期中考试:闭卷,考察对该课程的基本理解(占比30%);3.期末考试:闭卷,综合考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占比50%)。

学习建议1.认真听课,积极参与互动,与教师、同学交流;2.做好笔记,关注最新研究进展和民间资讯;3.参考和借鉴优秀案例,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4.积极参加实验实践,实践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5.勤奋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掌握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水土保持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水土保持的概念和意义。

2. 水土流失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 水土流失成因的复杂性分析。

2. 针对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选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视频资料、案例分析等教学材料。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什么是水土保持?为什么水土保持如此重要?”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水土保持的概念和意义- 解释水土保持的定义,阐述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水土流失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介绍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等。

- 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 介绍针对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如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我国水土保持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土保持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土保持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水土保持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探讨1. 引导学生针对水土流失成因的复杂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水土保持。

2. 讨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水土保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土保持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土保持的论文。

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设计

概述水土保持规划学是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涵盖了水文、土壤学、植被学等知识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在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领域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目的水土保持规划学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了解农村环境的生态基础知识学生需要了解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

2.掌握水文学、土壤学、植被学等基础知识作为水土保持规划学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水文学、土壤学、植被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水文循环、土壤形成和类型、植被组成和生态特征等内容。

3.熟悉水土保持规划法规和标准学生需要熟悉当前水土保持规划的法规和标准,包括“水土保持法”、“水土流失定量化分类评价标准”、“农村生态建设规划设计指南”等。

4.具备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与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基础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工具,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应体现以下原则:1.实践性教学针对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教学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实际案例,并通过考察实际环境场地的方法,促使学生掌握实践性技能。

2.引导性教学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让学生现场观察和实践规划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交流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答案,从而达到知识的自主获取。

3.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和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该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教学目的和方法原则,考试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理论考试理论考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考核方式,其目的是评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模板下载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模板下载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意义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

3. 培养学生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

教学难点:1. 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选择和实施。

2. 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土保持相关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水土保持相关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土保持如此重要?二、新课讲解1. 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讲解水土保持的定义、范围和目标。

2. 水土保持的意义:阐述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3.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a. 农业水土保持:讲解农作物的合理种植、施肥、灌溉等。

b. 林业水土保持:讲解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林的建设等。

c. 工程水土保持:讲解水库、渠道、梯田等工程措施。

d. 生物水土保持:讲解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4. 水土保持的实施方法:a. 政策法规:讲解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b. 技术推广:讲解水土保持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c. 社会宣传:讲解水土保持知识普及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水土保持?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积极参与水土保持行动。

五、作业1.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和问题。

2. 写一篇关于水土保持的短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意义、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水土保持是一门有关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科学,为了应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

本课程旨在掌握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基础准备。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1.课程内容:–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级管理–水土流失与防治–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布局规划–水资源管理与治理2.课程目标:–熟悉水土保持规划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水土流失和其他重要问题的评估和诊断方法–能够设计适应不同情境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具有研究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教学方法1.给学生讲授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基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小组作业;3.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和收集数据;4.精心设计期末大作业,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优秀作品可发表在相关期刊上。

四、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30%):包括课堂作业和小组作业。

2.实地调研报告(20%):教师要求学生组织实地调研,撰写相应报告。

3.期末大作业(50%):学生根据自选的研究课题,用以上所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写作。

五、教材1.《水土保持学》(第2版),周卫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第2版),张学民,科学出版社;3.《水土流失定量研究方法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六、参考文献1.张天保.中国水土保持学[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2):1-4.2.李宗省.基于阈值的山地水土流失特征——以四川锦屏河流域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09.3.雷汉金.最新土地利用规划工程设计[M].中国国土出版社,2015.七、课程流程课时内容教学方法第1-2课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讲授和讨论第3-4课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管理讲授和案例分析第5-6课水土流失与防治讲授和案例研究第7-8课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布局规划讲授和实地考察第9-10课水资源管理与治理讲授和学生报告第11-15课学生实地调研、小组作业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汇报第16-18课学生大作业答辩和总结。

水土保持工程学教案

水土保持工程学教案

水土保持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一、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危害(同《水土保持学》)1、水土流失状况2、水土流失危害二、水土保持的成就与作用三、水土保持的原则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2、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4、在已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地结合起来;5、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水上流失。

综合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土地规划、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6、因地制宜;7、生态经济效益兼优的原则;8、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二节水土保持工程概述一、概念水土保持工程是应用工程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土壤流失,保持水资源,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水的保持和土壤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水、旱灾害,防止土地退化,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土壤流失机理。

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地资源损失和破坏的过程及其工程防治措施;以及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分配,保护、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2、研究内容(1)山坡防护工程这类工程主要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水簸箕、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蓄水池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在流域土壤流失治理中,实施简单,投资少,效果好,易于群众接受。

(2)山沟治理工程这类工程主要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蓄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护岸工程等。

在流域土壤流失治理中,实施技术要求较高,投资较大,在防止和减轻土壤流失中能取到一定的效果。

(3)山洪导排工程这类工程主要有:排洪沟、导流堤、泄水建筑物等。

水土保持学教学设计 (2)

水土保持学教学设计 (2)

水土保持学教学设计前言水土保持学是农业与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保护中,水土保持学的地位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水土保持学课程,并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来加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水土保持学知识的能力。

目标与目标群体目标提高学生的水土保持学知识基础,帮助他们理解水文循环,土壤物理和物化性质以及环境污染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使他们熟悉并掌握水土流失方案和控制的基础知识。

目标群体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涉及农业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土地管理等专业。

教学内容以下是教学内容和建议教学时间:第一次课程 1小时主题:水土保持学导论•介绍水土保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给出水土保持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给出水土保持的目的和原则第二次课程 1小时主题:水文地理学•介绍水文循环、水文历程和水源管理概念•介绍水文流量计算和雨量-径流模型•提供水文地理学的应用例子,例如洪水预测等第三次课程 2小时主题:土壤物理学•介绍土壤的定义、成分和特性•介绍土壤孔隙度和水分特性、土壤质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介绍土壤侵蚀的过程和类型,并讨论土壤侵蚀的评估方法第四次课程 2小时主题:土壤化学学•介绍土壤物化性质,例如植物营养元素、土壤pH值以及土壤有机质•了解农药和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土壤污染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第五次课程 2小时主题:水土流失控制•为什么要控制水土流失,介绍流失类型、原因和影响•了解基本的水土流失控制方法,例如保持植被、控制土壤侵蚀、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提供水土流失控制的案例和实践措施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一些案例、问题和材料•案例研究:学生将对特定的案例研究进行研讨并提出反思•课堂辩论: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草案,辩论过后对学生的论点进行“点赞”或“踩”。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的评分: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实验成果的评分:实验结果的个人表现,个人实验记录和实验小组效率评估•实践案例报告的评分:学生独自或小组完成的有关水土保持学应用的实践项目报告总结在这个教学计划中,我们提供了几个关键点的主题、建议的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设计

大学水土保持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授课班级:环境工程系三年级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防治技术,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水土保持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水土保持基本概念及原理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类型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4.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水土保持基本概念及原理- 介绍水土保持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讲解水土保持的原理,如水土保持的生物学基础、工程学基础等。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类型- 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

- 介绍水土流失的类型,如坡面侵蚀、沟谷侵蚀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类型。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介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梯田、梯地、拦沙坝等。

- 讲解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如植物配置、水土保持林等。

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如气候、地形、人为活动等。

- 介绍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应用。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成功经验。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土保持基本概念、原理和防治技术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现状、趋势和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状况和趋势;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掌握水土保持的含义。

[教学重点]:水土保持的含义。

一、水土保持的定义北京林学院森林改良土壤教研组编著的我国第一部《水土保持学》(农业出版社,1961)中指出:“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辛树帜与蒋德麒主编的《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1982)中,水土保持学的定义为:“水土保持学是在劳动人民防治水土流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地表水土流失的形式、发生和发展规律与控制水土的基本原理、治理规划、技术措施及其效益等,以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该书还特别强调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区别。

《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水土保持分支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水土保持是对水及土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保持不等同于土壤保持。

2.保持的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3.水土保持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和建设服务。

4.水土保持学是近年来才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科学。

二、水土流失现状、趋势、危害1.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国,而且成因复杂,强度高,尤其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强烈。

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轻度以上的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125万km2。

2.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水土流失,除自然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

经过几十年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人口膨胀,粮食和能源危机导致的毁林开荒等难以有效制止,加上一些经济建设部门开矿、修路和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使得现有的土地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我国的水土流失程度在局部近期有加剧的趋势。

3.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损坏了大量的水土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恶化了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环境,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6)土地沙化(7)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三、水土保持的原则四、(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五、(2)提高土壤抗蚀能力(3)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4)把保护土地与改良土地结合起来(5)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6)因地制宜(7)生态—经济效益兼优的原则(8)以“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区域的综合整治与经营四、水土保持的措施体系(1)规划经营措施(2)水土保持林草措施(3)工程措施(4)水土保持农牧业技术措施(5)水土保持法律性措施五、国外水土保持的发展状况与趋势1.欧洲由于欧洲阿尔睥斯山区各国山地森林覆盖率大,植被好,农业利用主要是牧业,土壤面蚀作用较轻微,而山洪、泥石流、滑坡侵蚀作用强烈,危害作用大。

在欧洲,水土保持工作与防治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称为荒溪治理。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围绕因滥砍乱伐而引起的山地荒废,欧洲阿尔睥斯山区各国开展了以恢复森林为中心的森林恢复工程。

奥地利在15世纪就出现了以防治山洪为目的的拦沙坝。

欧洲各国的山区水土保持工作与山区流域综合治理是紧密结合的。

各国政府农林部林业司下设荒溪治理处或山区流域治理处主管全国山区水土保持工作。

政府每年拨款资助各州具有山洪、泥石流发生危险的流域开展综合工作。

2.美国美国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完整实施水土保持的机构,而且有专门的经费渠道。

美国农业部中设有土壤保持局,它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水土保持;自然资源调查;乡镇资源普查的保护与开发。

由于美国国家掌握了相当数额的水土保持经费,所以国家可以通过国会每隔几年列一专项,进行一些小流域的治理。

美国的水土保持措施分为坡面治理与沟壑治理措施两大类,其中坡面治理措施主要有: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田间工程措施、造林草措施;沟壑治理措施主要有:草皮排水道、封沟育林草、沟头防护、削坡填沟、坝库工程等。

美国水土保持十分重视技术推广工作,包括:提供设备、技术标准、技术资料、信息;帮助水土保持规划与实施;组织参观先进治理样板或技术;出版技术手册、规范;举办培训班或讲座。

3.日本日本的水土保护事业主要是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而实施的,农林部和建设部负责主持水土保持工作。

在日本,水土保持的目的是控制山地侵蚀、搬运,并防治山区流域荒废,发生泥沙灾害,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山腹工程、溪流工程、滑坡防止工程等。

六、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与气象学、水文学的关系各种气候因素和不同的气候类型对水土保持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另一方面,通过综合治理,改变大气层下垫面形状,对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及水文特征加以调节与改善。

2.与地貌学的关系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水土流失过程又对地形进行在塑造。

3.与地质学的关系许多水土流失的形式的发生与地质条件有关,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涉及地基、地下水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运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的知识。

4.与土壤学的关系土壤是水蚀和风蚀的主要对象,土壤的物理性状与水土流失有密切的关系。

5.与应用力学的关系第二章水土保持理论基础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理论[教学重点]: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经济学的观念生态经济学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符合系统,研究其矛盾运动中发生的生态经济问题,阐明它们产生的生态经济原因及解决的理论原则,从而揭示生态经济运动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将流域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评价、调控和经营管理,是生态经济学理论在流域整治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二、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和组成1.概念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是由流域生态系统和流域经济系统相互交织而成的复合系统。

它具有独立的特征和结构,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性,与系统外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能够经过调控,优化利用流域内各种资源,形成生态经济合力,产生生态经济功能和效益的开放系统。

2.组成要素(1)人口(2)环境(3)资源(4)物资(5)资金(6)科学技术3.组成要素的结合(1)结合的动力—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要求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纯生存需求阶段、物质需求阶段和包括优美环境在内的全面需求阶段。

(2)结合渠道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结合,不但要有需求作动力,而且还必须通过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渠道,才能完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结合。

(3)结合的手段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经过投入产出渠道相互结合,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交织连接的结果。

三、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1.有序的耗散结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由于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就需要不停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来趋于或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在这一复杂的运动变化中,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形的机制。

因此,流域生态经济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有序的组织结构—耗散结构。

2.网络结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结合,不仅是点的结合和单链条上的结合,而且是纵横交织的网络结合。

3.立体结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有明显的三维空间特征。

如:云南的茶胶人工森林。

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1.物质循环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是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物质与经济物质相互渗透、互相转化、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

2.能量流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是指做功的能力,包括正在做功的能量和未做功但具有潜在做功能力的能量。

生态系统的太阳能、生物能、矿化能和各种潜能称为自然能量。

自然能量投入经济系统中,按照人类经济活动的意图,沿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技术行为所规定的方向传递和变换,成为经济系统中经济能量。

3.价值增殖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消费着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不但转移了旧价值,而且创造了一定数量的新价值,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4.信息传递人类控制生态系统,是通过获得信息流控制能流和物流来实现的,生态经济管理就是科学地调节物流、能流和价值流。

五、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是保持生态平衡条件下的经济平衡,是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有机结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是在“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化过程中,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的平衡状态。

1.基本特性流域生态经济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具体表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是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动态性。

2.平衡的模式由于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使不同类型的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或同类系统在不同的时序上呈现出不同的流域生态经济平衡状态。

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同组合,可归纳为3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1)稳定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在这种平衡状态下,系统自我调节力因抵偿外部不当的干预力而减弱,但能勉强维持系统原来的功能和结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处于保持原有水平和规模的在生产运动,在运动中不出现非正常的异变。

(2)自控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各种内外因的激发使生态经济系统出现各种异变时,系统可凭借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迅速恢复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状态,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保持原来的生态经济平衡状态。

(3)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在这种平衡状态下,系统中各要素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都处于融洽协调的关系中,生态经济系统在自控、稳定的同时,不断完善和进化。

第二节大系统控制原理[教学重点]:大系统控制论在流域生态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一、概念大系统控制论是控制论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它研究各种不同领域(生物生态、社会经济、工程技术)中,大系统的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