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PPT23(课件+试题,打包21套)6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论语》导读ppt课件
• 【原文】 • 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注释】 •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 • 三:虚指,多次。 • 省:反省。 • 信:诚信。 •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学业。
• 【译文】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 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 简介ຫໍສະໝຸດ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
总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计有《学而》、《为政》、《八 佾》、《里仁》、《公冶长》、 《雍也》、《述而》、《泰伯》、 《子罕》、《乡党》、《先进》、 《颜渊》、《子路》、《宪问》、 《卫灵公》、《季氏》、《阳货》、 《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 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 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 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 想所依据的经典。
论 语 导 读
儒家的经典 道德的规范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论语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 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 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 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 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 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 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 。 料 。
书名 由来
《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 记· 坊记》。汉朝人引用《论语》或 单称《论》,或单称《语》,或者 称《传》或《记》,甚至不是孔子 所言也称“孔子云”,“似乎可以 看出,汉人把《论语》等同于《孟 子》、《荀子》、《墨子》,作为 诸子的一种”。 《论语》书名的含义,《汉书· 艺文 志》的解释较为稳妥,“《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 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新2.”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PPT课件23(课件+试题,打包21套)3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1)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________
判断句 (2)偃之言是也! ________ 判断句 (3)亡之,命矣夫! ________ 主谓倒装句 (4)贤哉,回也! 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5)不吾知也! 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6)求,尔何如? 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7)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____________ (8)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____
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明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分别是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 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 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 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5)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6)噫!天丧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有次序地引导别人,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假字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智 ”,____________ 聪明、智慧 通“___ 导 ”,_____ 引导 ②道之斯行 通“_____ 悦 ”,_____ 高兴 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通“____ 誓”,______ 发誓 ④夫子矢之曰 通“___ ⑤毋吾以也 通“___ 停止 已 ”,____ 暮 ”,____ 晚 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____ 稀 ”,______ 稀疏 ⑦鼓瑟希 通“____
论语选读ppt23(课件+试题,打包21套) 人教课标版2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3.特殊句式 (1)是知也。_判__断__句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_判__断__句_ (3)其何以行之哉?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4)于斯三者何先?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_
4.语句翻译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_懂__就__是__懂__,__不__懂__就__是__不__懂__,__这__就__是__聪__明__啊__。__ (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__君__子__的__过__错__好__比__日__蚀__月__蚀__:__他__犯__过__错__,__人__们__都___看__见__了__;__他__改__正__ _过__错__,__人__们__都__仰__慕__他__。___ (3)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_人__格__卑__下__的__人__犯__了__过__错__,__一__定__会__掩__饰__。
(3)连用多个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提示 多个反问连用,增强了气势,大大增强了论证的效果。
⑤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 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 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
(2)本段列举了事例后运用了哪种分析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 运用了假设分析法。这样写,宕开一笔,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假设,自然 得出结论,使论证更加有力。
④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纵观历史风云,哪一次 战役的作战计划不是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审议,再修改、再审议才最 终制定的?如果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何来一次次战 役的胜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会有 多少无谓的牺牲?(3)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去思考,到底 是不是我们的错,有则改之,并做出改进,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
论语选读PPT23(课件 试题,打包21套) 人教课标版1
动词,治理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____________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竭尽,用尽 (2)事父母,能竭其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3)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____ 数词作动词,重复,再次出现 (4)不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 “ 贤 ”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崇尚 (1)贤贤易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这里指 (5)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1)生而知之者,上也。_______ 判断句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_______ 判断句 (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4)君子笃于亲。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5)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6)陈亢问于伯鱼曰。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____________
4.培养德行和“好学”何者为先?根据第3、4、6则选文
问题的认识。 答案
按照孔子的观点,“好学”的基本点是努力培养好的德
行和“好学”两者谈不上谁先谁后。然而现在所谓的“
完全不同。因为这样,它跟培养德行之间就有了一个孰 培养德行具有根本的意义。
论语选读ppt23(课件 试题,打包21套) 3
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
⑨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
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
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 “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 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
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中含
(1)通假字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智 ”,____________ 聪明、智慧 通“___ 导 ”,_____ 引导 ②道之斯行 通“_____ 悦 ”,_____ 高兴 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通“____ 誓”,______ 发誓 ④夫子矢之曰 通“___ ⑤毋吾以也 通“___ 停止 已 ”,____ 暮 ”,____ 晚 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____ 稀 ”,______ 稀疏 ⑦鼓瑟希 通“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4)以吾一日长乎尔。 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6)异乎三子者之撰。 __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7)浴乎沂,风乎舞雩。 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
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1)
【思悟亮点】 (1)①~③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提示 文章首先阐述“争”“不争”体现的意义,然后用达尔文、老子的话体 现的意义来剖析“争”与“不争”的内涵。
④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⑤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曾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 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 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 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
论语选读ppt23(课件+试题,打包21套) 人教课标版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 艺理论批评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 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传世的《论语》共有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 20篇。《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孔子曾 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
明主旨 本课五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 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 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通“_杰___”,__形__容_高__大__ ②是鲁孔丘与 通“_欤___”,_句__末__语__气__词__,__表__示__疑__问__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通“__尔__”,_你____ 通“_避___”,_躲__避___ ④植其杖而芸 通“_耘___”,_除__草__ ⑤使子路反见之 通“__返__”,_回__去___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 的现实意义?
答案
4.选文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
延伸探究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 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是如何看待 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的? 答案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 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著。(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 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 艺理论批评家。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 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传世的《论语》共有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 20篇。《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孔子曾 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
明主旨 本课五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 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 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通“_杰___”,__形__容_高__大__ ②是鲁孔丘与 通“_欤___”,_句__末__语__气__词__,__表__示__疑__问__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通“__尔__”,_你____ 通“_避___”,_躲__避___ ④植其杖而芸 通“_耘___”,_除__草__ ⑤使子路反见之 通“__返__”,_回__去___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 的现实意义?
答案
4.选文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
延伸探究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 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是如何看待 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的? 答案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 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著。(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 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选读ppt23(课件+试题,打包21套) 人教课标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4)虚词归纳 子为谁:_表__判__断__,__相__当__于__现__代__汉__语__的__“__是__”_ 杀鸡为黍而食之: 动词,做
①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动词,担任,充当 不足为外人道也:_介__词__,__跟__,__同___
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 连词,表修饰 而谁以易之: 通“尔”,代词,你 ②而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连词,表并列 趋而辟之:_连__词__,__表__顺__承__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_连__词__,__表__转__折__,__却__
见其二子焉: _介__绍__,__引__见_
xiàn 才美不外见: _显__露___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_出__现__
②与
是鲁孔丘与: _通__“__欤__”__,__句__末__语__气__词__,__表__示__疑__问__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_连__词__,__“__与__”__ _“__其__”__连__用__表__选__择___ 鸟兽不可与同群: _连__词__,__跟___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动__词__,__参__与__
(2)引用《像犹太人一样思考》中的名言,有何作用?提示 是为了论证“开阔自己的视野,拥有创新思维,不断进取,才能拥有意 料之外的收获”这个观点。
文外名句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 简要分析。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 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 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论语选读PPT23(课件+试题,打包21套)5
2.选文第9则和第10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 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 答案 在这两则对话中,子贡和子夏都能从对《诗经》的研习中,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领悟到人生的道理,这受到孔子的热情赞扬。 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 联想的肯定。《诗经》中的这两句话,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谈话中,是 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现孔子注重引 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同时也启示我们, 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有新的 发现、新的创造。
•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不要停止;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
14、当你决定坚持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外名句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行之·思之 ①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 易。”(1)“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 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 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 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 泰然。
论语选读PPT21(14份) 人教课标版6
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
何 谓 也?”子夏曰:“富 哉言乎!舜有
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做了
天下,选 于
众,举
皋陶,不
仁 者
远矣。汤
天子,从众人中选择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
有天下,选 于 众,举 伊 尹,不 仁 者 远矣。”
2.如何理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 话? 答:
提示:“我欲仁,斯仁至矣”句中,关键是“欲”, 这是一种努力,是一种追求态度。
答案:这句话是说: 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 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仁德是美德,是高尚行为, 也是儒家最高的德行范畴。古往今来有不少人认为,高 尚的德行离自己很远,难以求得。其实,那高尚的德行 是离自己很近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追求它。追求它,它 就离你很近;不追求它,它就离你很远。
家 无怨。”
仲弓曰:“雍 虽
不敏,请 事 斯语矣。”
仲弓曰:“我冉雍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论语· 颜渊》)
3.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问 知。 子曰:“知 人。”
樊迟问
仁。 子曰:“爱人。”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未 达。 子曰:“举 直 错 诸枉, 能
‘恕’乎!己 所 不欲, 勿 施 于人。”
里是“可以用来”的意思。
其:助词,表推测,大概。
(《论语· 卫灵公》)
5. 子贡曰:“如 有 博 施 于民 而 能 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
济 众,何 如?可 谓 仁乎?” 子曰:“何事 于仁, 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呢,
论语选读ppt23(课件+试题,打包21套) 人教课标版4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Nhomakorabea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知文明理
释文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 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运用形 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 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按照孔子的观 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 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4.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
答案
延伸探究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中小学校却明确 指出,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矛盾的态度 的?
答案
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见利勿忘义 ①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古人尚且明白“义”对 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明白精神的富 有高于物质的富有,我们要谨记:见利勿忘义。 【思悟亮点】 (1)本文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 引用名言开宗明义,快速入题,观点鲜明。
2.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答案
是要求。孔子告诫后人,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含 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等,所有这些,都是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组成部分。
3.在第9则中,孔子为什么感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Nhomakorabea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知文明理
释文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 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孔子运用形 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 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按照孔子的观 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 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4.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
答案
延伸探究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中小学校却明确 指出,不提倡中小学生“见义勇为”。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矛盾的态度 的?
答案
多读厚积 ——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见利勿忘义 ①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古人尚且明白“义”对 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明白精神的富 有高于物质的富有,我们要谨记:见利勿忘义。 【思悟亮点】 (1)本文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 引用名言开宗明义,快速入题,观点鲜明。
2.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答案
是要求。孔子告诫后人,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含 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等,所有这些,都是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组成部分。
3.在第9则中,孔子为什么感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精品课件21(14份)6
八、名句默写 1.夫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2.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泰伯》)
答案: 一、wù fá n wǎnɡ ɡāo yáo hó nɡ 二、1.“知”通“智”,智慧 2.“错”通“措”,安排、 安置 3.“乡”通“向”,先前 三、1.①动词,是 ②动词,治理 ③动词,认为 2.① 名词,智慧 ②动词,了解 ③动词,知道 ④动词,主 持 3.①动词,任用 ②动词,举起 ③动词,发动 ④ 形容词,全 4.①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
四、1.使动用法,使……立,使……达 2.形容词作名词, 邪恶的人,正直公正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4.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生活 5.形容词作动词,安于;名词作动词,利用 五、1.爱护别人。 2.可以用来。 六、 1.宾语前置句 2.状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4.宾语 前置句 5.宾语前置句 6.状语后置句
七、 1.克, 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 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2.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 要加给别人。 3.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 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4.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 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人。
5.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 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 命。 八、1.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PPT23(课件 试题,打包21套) 人教课标版5
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为体
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的作用。同 发现、新的创造。
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唯有如此,才
3.选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请结合文本一
延伸探究
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答案
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 “ 有教无类 ” 的话,应该对个性 不能厚此薄彼。
的前进。(4)
(4)本文在表达、结构、语言方面有着哪些特色? 提示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材料丰富且信手拈
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
畅,且略带古典气息。可以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
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
⑧“易与天地准 ” ,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
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
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
⑨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1)回也非助我者也。_______ 判断句 (2)起予者商也。_______ 宾语前置句 (3)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4)何谓也?___________ 省略句 (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_________ 省略句 (6)绘事后素。_______ 省略句 (7)礼后乎?_______
连词,原因 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____________
论语选读ppt23(课件 试题,打包21套) 6
就果真“施于人”?其实不然。自然的生长规律早已在宇宙洪荒时便已 定下,随着亘古流传下的规则推着它前行。帮蝴蝶打开束缚它的蝶蛹又
当如何?不!那是你在摧残生命。
(2)第①段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文章开始就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蝴蝶破茧成蝶、雄鹰翱翔蓝天、动物
坐等喂食等比喻,巧妙引入论题,水到渠成,引人入胜。
①归
归聚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______
事情 今日之事何如:______ 事故,变故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__________ ②事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_____ 从事、实行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 侍奉,服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__________
明主旨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 “仁”的认识和态度。孔子对 “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 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仁”的人生 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被动句 (7)不仁者远矣。_______
4.语句翻译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不做。 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ppt课件大全
论语ppt课件大全
目 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精粹选读 • 论语中的智慧故事 • 论语的现代意义 • 论语的实践与应用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孔子及其弟子
详细描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其言行和思想的著作,成书于 战国初期。
论语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孔子提倡父慈子孝,认为父母应该关爱子女,子女应 该孝顺父母,这对现代家庭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有指导
意义。
输入 标题
夫妻和睦
孔子强调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 稳定和幸福的基础,这对现代家庭维护夫妻关系和家 庭和谐有启示作用。
父慈子孝
兄弟友爱
孔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注重培养 子女的品德和文化素养,这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和方
诚信之道
谦虚之美
孔子提倡诚信,认为诚信是立人之本,这 对现代人建立信任和信誉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
孔子提倡谦虚,认为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 习和进步,这对现代人提升自我修养和追 求卓越有启示作用。
论语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和谐管理
孔子提倡和谐,认为和谐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对现代企 业管理者实现企业内部和谐与高效运作有指导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词
尊重他人与换位思考
详细描述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不 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 情。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总结词
实事求是的态度
详细描述
这句话强调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不要虚假夸大或掩盖事实。这种态度有助于我 们保持客观、理性,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目 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精粹选读 • 论语中的智慧故事 • 论语的现代意义 • 论语的实践与应用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孔子及其弟子
详细描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其言行和思想的著作,成书于 战国初期。
论语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孔子提倡父慈子孝,认为父母应该关爱子女,子女应 该孝顺父母,这对现代家庭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有指导
意义。
输入 标题
夫妻和睦
孔子强调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 稳定和幸福的基础,这对现代家庭维护夫妻关系和家 庭和谐有启示作用。
父慈子孝
兄弟友爱
孔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注重培养 子女的品德和文化素养,这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和方
诚信之道
谦虚之美
孔子提倡诚信,认为诚信是立人之本,这 对现代人建立信任和信誉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
孔子提倡谦虚,认为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学 习和进步,这对现代人提升自我修养和追 求卓越有启示作用。
论语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和谐管理
孔子提倡和谐,认为和谐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对现代企 业管理者实现企业内部和谐与高效运作有指导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词
尊重他人与换位思考
详细描述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尊重他人,不 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 情。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总结词
实事求是的态度
详细描述
这句话强调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不要虚假夸大或掩盖事实。这种态度有助于我 们保持客观、理性,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尧舜其犹病诸: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担__忧__、__忧__虑__
3.特殊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判__断__句___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判__断__句___ (3)富哉言乎!_主__谓__倒__装__句__ (4)何谓也?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 (5)何如?可谓仁乎?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 (6)舜有天下,选于众……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7)不仁者远矣。_被__动__句__
(3)古今异义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古义:__爱_护__别__人__。__ 今义:丈夫或妻子。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__可__以__凭__借__。___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4)虚词归纳
舜有天下,选于众:_介__词__,__从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介__词__,__给_ 于 何事于人,必也圣乎: _介__词__,__在_ 君幸于赵王: _介__词__,__被__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_有__高__尚__志__向__和__节__操__的__人__以__及__仁__义__之__人__,__不__会__因__贪__生__怕__死__而__ _损__害__仁__,__只__会__牺__牲__自__己__的__性__命__来__成__全__仁__。__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译文:_没__有__仁__德__的__人__不__可__以__长__久__地__处__在__贫__困__中__,__也__不__可__以__长__久__地__处___ _在__安__乐__中__。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_事__情___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_事__故__,__变__故_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_事__业__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从__事__、__实__行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_侍__奉__,__服__侍_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_举__起__,__抬__起_ 举类迩而见义远: _提__出_,__举__出__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_发__动__,__出__动_ ③举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_推__荐__,__选__拔_ 戍卒叫,函谷举: 攻__克__,__占__领__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拿__,__用__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__全__,__都____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举直错诸枉 通“__措___”,__安__排__、__安__置__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通“__向__”,_先__前___ ③知者利仁 通“__智___”,__精__明__
(2)一词多义
天下归仁焉:_称__许__、__赞__许__ 秦伯归女五人: _出__嫁__ ①归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_返__回_ 臣请完璧归赵: _归__还_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_归__聚___
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文外名句 1.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答案
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由己度人的思想。孔子主张 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 同情和爱护。
3.在选文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 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⑥让生命成为他们自己吧!莫削天性之足适善意之履,莫用好心办 了坏事。哪怕是“己所欲”,也要用理智的冷眼和平和的心境判断是否 应该“施于人”。
就果真“施于人”?其实不然。自然的生长规律早已在宇宙洪荒时便已 定下,随着亘古流传下的规则推着它前行。帮蝴蝶打开束缚它的蝶蛹又 当如何?不!那是你在摧残生命。 (2)第①段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文章开始就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蝴蝶破茧成蝶、雄鹰翱翔蓝天、动物 坐等喂食等比喻,巧妙引入论题,水到渠成,引人入胜。
精读研析பைடு நூலகம்——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要点突破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理能力?
答案
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 “仁”。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界,固然“克己复 礼为仁”,而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于外,心行相发,内外如一,同 样亦为“仁”。
延伸探究
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答案 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 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 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 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 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 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 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 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地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固 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 方面。
2.词类活用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__“__直__”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正__直__的__人__。_____ _后__“__直__”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变__得__正__直__。__枉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邪__恶__的__人___ (2)不仁者远矣:_形__容__词_作__动__词__,__疏__远__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立人::动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站__得__住__。__达__:_ _形__容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通__达__________ (4)不可以长处乐: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安__乐__的__生__活_ (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安__、__利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安__于__,__利__于__
答案
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这三则选文 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4.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仲弓、樊迟、子贡等人的回答各有 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 “仁”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
(4)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句话紧承上文,由“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象”,使论证走向深入。
⑤君不见那花间纷飞的蝴蝶,若没有当初蜕变的痛苦,又怎会成就 日后美丽动人的翩翩舞姿;那九天盘旋的苍鹰,若是不经历那断崖折翅 的刻骨铭心,又怎会成就笑傲长天的勃勃雄姿。(5)
(5)第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段运用假设对举的手法,句式整齐,语气亲切,感情真挚。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知文明理
释文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
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孔 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 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 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 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 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 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那个时代,
4.语句翻译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_不__合__乎__礼__的__不__看__,__不__合__乎__礼__的__不__听__,__不__合__乎__礼__的__不__说__,__不__合__乎__礼_ 的__不__做__。__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选__拔__正__直__的__人__安__置__在__邪__恶__的__人__之__上__,__能__够__使__邪__恶__的__人__变__为__正__直__的__人_ 。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读__书__人__不__可__以__不__抱__负__远__大__,__意__志__坚__强__,__因__为__他__担__当__的__东__西__重__,___ _而__且__路__程__遥__远__。
②川端康成曾写道:“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浅眠。”大师并未撷下这 朵芬芳,也并未用闪光灯打扰它彼时的宁静。
③然而,总有人穿上“善意”的外衣却大行伤害之事,将天然生长的 野菊移于温室,将翱翔天际的飞鸟拘于小小笼中,还美其名曰“保护”, 实则伤害了它们最引以为傲的天性和自由。如果将天性比作双足,那么 善意便是助行之履,倘若削足适履,以善意伤害原本的天性,那便是适 得其反,本末倒置了。善意的力量不在你手中,而在于你的内心,在于 你的一念之间,成全抑或不成全它们的天性,满足抑或不满足你自己喜 爱的“欲望”,决定权完全在于你。(3) (3)第③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 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 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 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 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 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
3.特殊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判__断__句___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判__断__句___ (3)富哉言乎!_主__谓__倒__装__句__ (4)何谓也?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 (5)何如?可谓仁乎?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 (6)舜有天下,选于众……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7)不仁者远矣。_被__动__句__
(3)古今异义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古义:__爱_护__别__人__。__ 今义:丈夫或妻子。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__可__以__凭__借__。___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4)虚词归纳
舜有天下,选于众:_介__词__,__从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介__词__,__给_ 于 何事于人,必也圣乎: _介__词__,__在_ 君幸于赵王: _介__词__,__被__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_有__高__尚__志__向__和__节__操__的__人__以__及__仁__义__之__人__,__不__会__因__贪__生__怕__死__而__ _损__害__仁__,__只__会__牺__牲__自__己__的__性__命__来__成__全__仁__。__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译文:_没__有__仁__德__的__人__不__可__以__长__久__地__处__在__贫__困__中__,__也__不__可__以__长__久__地__处___ _在__安__乐__中__。
②事
今日之事何如:_事__情___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_事__故__,__变__故_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_事__业__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_从__事__、__实__行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_侍__奉__,__服__侍_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_举__起__,__抬__起_ 举类迩而见义远: _提__出_,__举__出__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_发__动__,__出__动_ ③举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_推__荐__,__选__拔_ 戍卒叫,函谷举: 攻__克__,__占__领__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拿__,__用__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__全__,__都____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举直错诸枉 通“__措___”,__安__排__、__安__置__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通“__向__”,_先__前___ ③知者利仁 通“__智___”,__精__明__
(2)一词多义
天下归仁焉:_称__许__、__赞__许__ 秦伯归女五人: _出__嫁__ ①归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_返__回_ 臣请完璧归赵: _归__还_ 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_归__聚___
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文外名句 1.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答案
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一种由己度人的思想。孔子主张 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 同情和爱护。
3.在选文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 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⑥让生命成为他们自己吧!莫削天性之足适善意之履,莫用好心办 了坏事。哪怕是“己所欲”,也要用理智的冷眼和平和的心境判断是否 应该“施于人”。
就果真“施于人”?其实不然。自然的生长规律早已在宇宙洪荒时便已 定下,随着亘古流传下的规则推着它前行。帮蝴蝶打开束缚它的蝶蛹又 当如何?不!那是你在摧残生命。 (2)第①段开篇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
文章开始就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蝴蝶破茧成蝶、雄鹰翱翔蓝天、动物 坐等喂食等比喻,巧妙引入论题,水到渠成,引人入胜。
精读研析பைடு நூலகம்——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要点突破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理能力?
答案
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也就是孔子的 “仁”。它实际上是告勉学者:欲求达到“仁”的境界,固然“克己复 礼为仁”,而居心敬恕与无怨,且展现于外,心行相发,内外如一,同 样亦为“仁”。
延伸探究
孔子的“仁”的学说蕴涵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 答案 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 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 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 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 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第二,“克己 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 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 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地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礼”固 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 方面。
2.词类活用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__“__直__”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正__直__的__人__。_____ _后__“__直__”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变__得__正__直__。__枉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邪__恶__的__人___ (2)不仁者远矣:_形__容__词_作__动__词__,__疏__远__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立人::动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站__得__住__。__达__:_ _形__容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通__达__________ (4)不可以长处乐: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安__乐__的__生__活_ (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_安__、__利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安__于__,__利__于__
答案
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这三则选文 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4.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仲弓、樊迟、子贡等人的回答各有 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 “仁”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
(4)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提示 这句话紧承上文,由“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象”,使论证走向深入。
⑤君不见那花间纷飞的蝴蝶,若没有当初蜕变的痛苦,又怎会成就 日后美丽动人的翩翩舞姿;那九天盘旋的苍鹰,若是不经历那断崖折翅 的刻骨铭心,又怎会成就笑傲长天的勃勃雄姿。(5)
(5)第⑤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段运用假设对举的手法,句式整齐,语气亲切,感情真挚。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知文明理
释文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
孔子所作的回答。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孔 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 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常被人们看成是伦理的消极原则(即否定性的 原则),因为它似乎只是强调人“不要”做什么。其实,它暗含着一种积 极的、正面的、肯定的伦理原则:己所欲,施于人。孔子明确地把这种意 思表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 就得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要使别人通达。在孔子那个时代,
4.语句翻译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_不__合__乎__礼__的__不__看__,__不__合__乎__礼__的__不__听__,__不__合__乎__礼__的__不__说__,__不__合__乎__礼_ 的__不__做__。__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选__拔__正__直__的__人__安__置__在__邪__恶__的__人__之__上__,__能__够__使__邪__恶__的__人__变__为__正__直__的__人_ 。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_读__书__人__不__可__以__不__抱__负__远__大__,__意__志__坚__强__,__因__为__他__担__当__的__东__西__重__,___ _而__且__路__程__遥__远__。
②川端康成曾写道:“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浅眠。”大师并未撷下这 朵芬芳,也并未用闪光灯打扰它彼时的宁静。
③然而,总有人穿上“善意”的外衣却大行伤害之事,将天然生长的 野菊移于温室,将翱翔天际的飞鸟拘于小小笼中,还美其名曰“保护”, 实则伤害了它们最引以为傲的天性和自由。如果将天性比作双足,那么 善意便是助行之履,倘若削足适履,以善意伤害原本的天性,那便是适 得其反,本末倒置了。善意的力量不在你手中,而在于你的内心,在于 你的一念之间,成全抑或不成全它们的天性,满足抑或不满足你自己喜 爱的“欲望”,决定权完全在于你。(3) (3)第③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君; 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父;自己对弟弟有所期 望,就按照这个期望来事兄;自己对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这个期 望来对待朋友。放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一原则可以浅显地理解为: 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别人幸福;自己期望顺利,所以使别人顺利; 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