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详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原因 西汉(公元前202年—9年)是中国唯一一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 1、西汉建立 P55《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 饿。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 相或乘牛车。” 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批的田地 荒芜。 2、西汉初年社会境况?原因? 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 假如你是汉高祖,你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什么呢?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汉高祖面对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巩固政权,采取了什么政策?
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原因:① ② (一)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①解甲归田 ②释奴为民 ③轻徭薄赋 2、作用: (二)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文景之治的原因): 2、作用: 3)人足(富足)。——《资治通鉴》 都鄙(城市、乡村)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城市和乡村的库存的粮食都满了,库存的铜钱非常充盈。 西汉初年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饿。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批的田地荒芜。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出现。
学生需要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以及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和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通过课件展示文景之治的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撰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文。
8.板书(课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关键信息。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时空观念: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所在位置,梳理汉初统治者治国的相关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3.历史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和认知,培养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思想、以及民本思想等专业名词的历史解释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知识能力运用。
4,史料实证:通过对汉朝初年相关材料的分析,得出汉初面临的困境,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汉初民本思想到今之民生的发展演变,帮助学生树立民生为立国之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概念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唱《爱我中华》的部分歌词,从汉族、汉语、汉字、汉学家这几个词语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西汉建立I1教师讲述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汉朝的史实,让学生把相关信息在书本上勾画下来。
二、休养生息政策带着以下问题开启密室逃脱游戏:汉初社会状况如何?出示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僮。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家治国思想?汉高祖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呢?出示材料: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解锁第一扇门:休养生息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出示材料:五月,兵皆罢归家。
一一《史记•高祖本纪》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一一《汉书•高帝纪》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一一《汉书•食货志》解锁第二扇门: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三、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材料: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一一《汉书•文帝纪第四》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d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b6]人二匹,絮(粗的丝绵)三斤。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巩固西汉统治;
随堂训练
1、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随堂训练
2、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 期( C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景帝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 “务民于农桑,博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 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农业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 源,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议一议: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一说,当时 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 所,闹饥荒,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长 期 战秦 乱的 造暴 成政 的、 。
二、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
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 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 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
刘恒中子,庶出长子, 西汉第六位皇帝 。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的统治的措施?
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 本,关心农桑。 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 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1.唯物史观:运用辩证的观点来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2.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视频,掌握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内容。
4.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要性,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
5.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要关注民生,勤政爱民,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的概况: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1)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3)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鼓励生产)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轻徭薄赋)(4)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二、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③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2.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1.(2022年中考真题•聊城)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
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2022年中考真题•天津)2021年中考真题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表演剧本-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汉高祖刘邦与大臣的对话(西汉建立,百废待兴,汉高祖刘邦召集群臣讨论怎么解决西汉当时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场景如下:)齐声: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邦:平身。
刘邦:(愁眉苦脸)如今,朕已得天下,但是面临诸多困难,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甲:陛下莫愁。
臣认为可对这些刁民采取严刑酷法,严加管理,天下就能太平。
乙:慢着,陛下,万万不可啊。
秦朝速亡的教训难道大家都忘了吗?暴政,天下只会更乱。
刘邦:嗯,(点点头),说得有道理。
护卫:陛下,有一士兵求见。
刘邦:又有什么事啊?让他进来。
护卫:诺。
(请进)丙:陛下,又有大量难民涌入京城,再不禁止,将会大乱。
甲:陛下,臣认为应把这些刁民赶出京城,不出,斩立决。
乙:陛下,不可啊。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巩固新的王朝,一定要稳定民心啊。
丙:陛下,秦朝的严刑酷法一定要谨慎啊。
甲:陛下,秦朝的迅速走向灭亡是因为长期实行暴政。
但,目前天下大乱,臣认为,严刑酷法必不可少啊。
护卫:陛下,又有士兵来报,京城难民又出现大规模的骚乱,场面难以控制啊。
刘邦:哎,下去吧。
把带头闹事的人先行扣押下来。
护卫:诺。
甲:陛下,不能再迟疑了,这些带头闹事者必须得,斩,先稳定局面。
丙:陛下,这种方式太粗暴了,必然会激起反抗。
秦朝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啊。
乙:陛下毕竟严刑酷法在短时间内老百姓都不敢反抗。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啊。
带头闹事者可以带回来询问事情的缘由,再行定夺。
刘邦:好。
就按这个去办。
丙:臣认为,当前社会局势,应当要“与民休息”,才能稳定政局。
乙:臣也认为应当要,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以稳定民心。
天下苦秦久已。
甲:陛下,如今汉统一天下,可以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刘邦:好,各位大臣今天的提议都不错。
先回去拟好具体决策,明天上朝再议。
退朝。
齐声:多谢,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观频、思考问题阅材,完成思维导图识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羽起义性质的不同阅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识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历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第一篇章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指向目标1)【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
(指向目标1)【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目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流程设计图文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后,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 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而将相 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授 课 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初中部 田 玲 指导审核: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初中部 金 波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难道不是在于有没有好的谋略吗?
谢谢 看
收
谢
谢 感收
谢看
谢谢 看
谢谢,收精品课件
资料搜集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
城:长 安
建 立 者:刘 邦
一、西汉的建立
汉朝又称两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汉高祖
“汉并天下”瓦当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后,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增加农业劳动力。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休养生息政策
知识拓展 在中国古代,田赋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主要赋税。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 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 为减轻。这一政策,对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有推动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o o o第 11 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西汉成立成立者:刘邦,他就是汉高祖。
时间:公元前202 年。
国都:长安。
oo o西汉早期社会:各处残缺荒凉,人民流浪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凉,人民得不到饱暖。
养精蓄锐政策目的: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固社会形势。
养精蓄锐详细举措:1、刘邦命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返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开释为老百姓,以增添劳动力。
2、鼓舞人们致力农业生产,采纳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农民o o o 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养精蓄锐的影响:使汉初的经济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形势稳固下来。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文景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平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国家累积了大批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特别充盈。
这一期间历史上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形成原由:1、文帝、景帝持续推行涵养生息政策。
2、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倡导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怀农桑,进一步减少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取销了一些严刑苛法。
、4、文帝、景帝倡导节俭治国,反对豪侈浮华。
本课要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02 年,刘邦成立西汉,定都长安。
2、刘邦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固社会形势推行养精蓄锐政策。
3、养精蓄锐详细举措:①、刘邦命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返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开释为老百姓,以增添劳动力。
②、鼓舞人们致力农业生产,采纳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4、文景之治形成原由:①、文帝、景帝持续推行涵养生息政策。
②、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倡导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少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③、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取销了一些严刑苛法。
、④、文帝、景帝倡导节俭治国,反对豪侈浮华。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集体备课人:林志主备人:林志时间: 2019 年【学习目标】
1、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导课多媒体课件展示汉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的作者汉高祖是谁呢?他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授课(一)西汉建立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54页西汉的建立,思考:1.西汉的建立者,建立的时间以及都城在哪?2.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生:…邦都城:长安(因其都城在长安,而东汉的都城在洛阳,所以历史上称其为西汉、东汉)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他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则材料,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阅读完这段材料后,请同学们思考:西汉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西汉初年到处是残破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片凋敝之色。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西汉初年会出现这样破败的景象?可以结合我们第十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的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连皇帝出行也凑不齐毛色相同的马匹,而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就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西汉初面临的问题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
假如你是西汉初年的大臣,你会如何为刘邦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呢?学生回答:……师:我们看看刘邦和大臣的对话,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吸取了大臣的意见,采取与秦相反的政策,与民休息的政策,就是休养生息。
(二)休养生息政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休养生息政策,思考: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1.含义: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已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2.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3.目的: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4.内容:a.“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b.释放奴婢为平民c.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d.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5.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过渡语)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政局得以稳定,汉朝初年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是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文景之治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汉文帝和汉景帝。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55页文景之治,思考: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1.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休养生息政策内容:a.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b.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c.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3.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我们称这一局面为“文景之治”。
4.文景之治的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开创奠定了物质基础。
接下来同学们思考一下: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博赋敛”。
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当时社会的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
另一方面,农业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存,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巩固统治。
大家在思考: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有利于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
拓展:平定七国之乱虽然汉出经济发展的的很好,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汉初刘邦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政治动乱,七国之乱,但是很快就平定了。
既然是周亚夫评定的,我们来看看周亚夫这个充满智慧汉朝车骑将军。
汉朝经历几代发展,汉朝疆域非常辽阔,大家看看西汉时期的疆域。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的凋敝和为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经过西汉初年,70多年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使得西汉呈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背景:七国之乱郡国并行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
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汉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非刘姓不王“的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汉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汉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
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后,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其兄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
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
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
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朝廷的安抚下只好退兵。
汉文帝以汉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
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
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
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
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
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汉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
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
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
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
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刘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七国之乱弈棋事件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兄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乱之时,汉高祖亲征平叛。
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
英布逃亡被杀。
当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
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汉惠帝、吕太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
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
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
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饮酒玩乐。
吴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
吴王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七国之乱起因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