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详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大一统是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军事方面达到高度统一,也就是加强 中央集权或加强君权。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之子)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之子) 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
一、西汉的建立 原因 西汉(公元前202年—9年)是中国唯一一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 1、西汉建立 P55《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 饿。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 相或乘牛车。” 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批的田地 荒芜。 2、西汉初年社会境况?原因? 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 假如你是汉高祖,你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什么呢?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汉高祖面对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巩固政权,采取了什么政策?
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原因:① ② (一)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①解甲归田 ②释奴为民 ③轻徭薄赋 2、作用: (二)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文景之治的原因): 2、作用: 3)人足(富足)。——《资治通鉴》 都鄙(城市、乡村)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城市和乡村的库存的粮食都满了,库存的铜钱非常充盈。 西汉初年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饿。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批的田地荒芜。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出现。

学生需要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以及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和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通过课件展示文景之治的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撰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文。

8.板书(课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关键信息。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时空观念: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所在位置,梳理汉初统治者治国的相关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3.历史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和认知,培养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思想、以及民本思想等专业名词的历史解释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知识能力运用。

4,史料实证:通过对汉朝初年相关材料的分析,得出汉初面临的困境,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汉初民本思想到今之民生的发展演变,帮助学生树立民生为立国之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概念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唱《爱我中华》的部分歌词,从汉族、汉语、汉字、汉学家这几个词语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西汉建立I1教师讲述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汉朝的史实,让学生把相关信息在书本上勾画下来。

二、休养生息政策带着以下问题开启密室逃脱游戏:汉初社会状况如何?出示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僮。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家治国思想?汉高祖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呢?出示材料: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解锁第一扇门:休养生息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出示材料:五月,兵皆罢归家。

一一《史记•高祖本纪》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一一《汉书•高帝纪》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一一《汉书•食货志》解锁第二扇门: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三、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材料: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一一《汉书•文帝纪第四》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dn],肉二十斤;九十已上,又赐帛[b6]人二匹,絮(粗的丝绵)三斤。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 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安定和发展有何历史 作用?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经济恢复发展; 巩固西汉统治;
随堂训练
1、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随堂训练
2、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 期( C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景帝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 “务民于农桑,博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 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农业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 源,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议一议: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一说,当时 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 所,闹饥荒,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长 期 战秦 乱的 造暴 成政 的、 。
二、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
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 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 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
刘恒中子,庶出长子, 西汉第六位皇帝 。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三、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的统治的措施?
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 本,关心农桑。 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 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1.唯物史观:运用辩证的观点来掌握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及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2.时空观念: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视频,掌握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内容。

4.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要性,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素养。

5.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分析,要重点掌握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要关注民生,勤政爱民,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的概况: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1)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3)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鼓励生产)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轻徭薄赋)(4)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二、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③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2.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1.(2022年中考真题•聊城)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

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2022年中考真题•天津)2021年中考真题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表演剧本-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表演剧本-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汉高祖刘邦与大臣的对话(西汉建立,百废待兴,汉高祖刘邦召集群臣讨论怎么解决西汉当时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

场景如下:)齐声: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邦:平身。

刘邦:(愁眉苦脸)如今,朕已得天下,但是面临诸多困难,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甲:陛下莫愁。

臣认为可对这些刁民采取严刑酷法,严加管理,天下就能太平。

乙:慢着,陛下,万万不可啊。

秦朝速亡的教训难道大家都忘了吗?暴政,天下只会更乱。

刘邦:嗯,(点点头),说得有道理。

护卫:陛下,有一士兵求见。

刘邦:又有什么事啊?让他进来。

护卫:诺。

(请进)丙:陛下,又有大量难民涌入京城,再不禁止,将会大乱。

甲:陛下,臣认为应把这些刁民赶出京城,不出,斩立决。

乙:陛下,不可啊。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巩固新的王朝,一定要稳定民心啊。

丙:陛下,秦朝的严刑酷法一定要谨慎啊。

甲:陛下,秦朝的迅速走向灭亡是因为长期实行暴政。

但,目前天下大乱,臣认为,严刑酷法必不可少啊。

护卫:陛下,又有士兵来报,京城难民又出现大规模的骚乱,场面难以控制啊。

刘邦:哎,下去吧。

把带头闹事的人先行扣押下来。

护卫:诺。

甲:陛下,不能再迟疑了,这些带头闹事者必须得,斩,先稳定局面。

丙:陛下,这种方式太粗暴了,必然会激起反抗。

秦朝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啊。

乙:陛下毕竟严刑酷法在短时间内老百姓都不敢反抗。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啊。

带头闹事者可以带回来询问事情的缘由,再行定夺。

刘邦:好。

就按这个去办。

丙:臣认为,当前社会局势,应当要“与民休息”,才能稳定政局。

乙:臣也认为应当要,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以稳定民心。

天下苦秦久已。

甲:陛下,如今汉统一天下,可以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刘邦:好,各位大臣今天的提议都不错。

先回去拟好具体决策,明天上朝再议。

退朝。

齐声:多谢,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观频、思考问题阅材,完成思维导图识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羽起义性质的不同阅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识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历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历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第一篇章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指向目标1)【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

(指向目标1)【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目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流程设计图文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流程设计图文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后,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 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而将相 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授 课 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初中部 田 玲 指导审核: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初中部 金 波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难道不是在于有没有好的谋略吗?
谢谢 看


谢 感收
谢看
谢谢 看
谢谢,收精品课件
资料搜集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城:长 安
建 立 者:刘 邦
一、西汉的建立
汉朝又称两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汉高祖
“汉并天下”瓦当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后,西汉建立后,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增加农业劳动力。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休养生息政策
知识拓展 在中国古代,田赋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主要赋税。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 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 为减轻。这一政策,对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开垦荒地等有推动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部编版七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o o o第 11 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西汉成立成立者:刘邦,他就是汉高祖。

时间:公元前202 年。

国都:长安。

oo o西汉早期社会:各处残缺荒凉,人民流浪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凉,人民得不到饱暖。

养精蓄锐政策目的: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固社会形势。

养精蓄锐详细举措:1、刘邦命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返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开释为老百姓,以增添劳动力。

2、鼓舞人们致力农业生产,采纳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农民o o o 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养精蓄锐的影响:使汉初的经济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形势稳固下来。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文景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平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国家累积了大批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特别充盈。

这一期间历史上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形成原由:1、文帝、景帝持续推行涵养生息政策。

2、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倡导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怀农桑,进一步减少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取销了一些严刑苛法。

、4、文帝、景帝倡导节俭治国,反对豪侈浮华。

本课要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02 年,刘邦成立西汉,定都长安。

2、刘邦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固社会形势推行养精蓄锐政策。

3、养精蓄锐详细举措:①、刘邦命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返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开释为老百姓,以增添劳动力。

②、鼓舞人们致力农业生产,采纳轻徭薄赋的政策,减少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4、文景之治形成原由:①、文帝、景帝持续推行涵养生息政策。

②、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倡导以农为本,要求各级管理关心农桑,进一步减少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③、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取销了一些严刑苛法。

、④、文帝、景帝倡导节俭治国,反对豪侈浮华。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集体备课人:林志主备人:林志时间: 2019 年【学习目标】
1、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导课多媒体课件展示汉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的作者汉高祖是谁呢?他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授课(一)西汉建立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54页西汉的建立,思考:1.西汉的建立者,建立的时间以及都城在哪?2.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生:…邦都城:长安(因其都城在长安,而东汉的都城在洛阳,所以历史上称其为西汉、东汉)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他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则材料,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阅读完这段材料后,请同学们思考:西汉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西汉初年到处是残破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片凋敝之色。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西汉初年会出现这样破败的景象?可以结合我们第十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的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连皇帝出行也凑不齐毛色相同的马匹,而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就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西汉初面临的问题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首要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

假如你是西汉初年的大臣,你会如何为刘邦出谋划策,治理国家呢?学生回答:……师:我们看看刘邦和大臣的对话,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吸取了大臣的意见,采取与秦相反的政策,与民休息的政策,就是休养生息。

(二)休养生息政策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休养生息政策,思考: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1.含义: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已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2.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3.目的: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4.内容:a.“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b.释放奴婢为平民c.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d.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5.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过渡语)汉高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政局得以稳定,汉朝初年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是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文景之治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汉文帝和汉景帝。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55页文景之治,思考: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1.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休养生息政策内容:a.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b.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c.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3.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我们称这一局面为“文景之治”。

4.文景之治的影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开创奠定了物质基础。

接下来同学们思考一下: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博赋敛”。

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当时社会的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

另一方面,农业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存,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巩固统治。

大家在思考: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有利于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

拓展:平定七国之乱虽然汉出经济发展的的很好,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汉初刘邦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政治动乱,七国之乱,但是很快就平定了。

既然是周亚夫评定的,我们来看看周亚夫这个充满智慧汉朝车骑将军。

汉朝经历几代发展,汉朝疆域非常辽阔,大家看看西汉时期的疆域。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的凋敝和为此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经过西汉初年,70多年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使得西汉呈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背景:七国之乱郡国并行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诸侯王。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

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

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

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

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

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汉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非刘姓不王“的誓约,立诸吕为王。

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汉高祖诸子,控制很严。

齐王刘肥是汉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

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

吕后死后,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其兄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

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

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

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

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朝廷的安抚下只好退兵。

汉文帝以汉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

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

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

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

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

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汉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

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

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

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

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刘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七国之乱弈棋事件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次兄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乱之时,汉高祖亲征平叛。

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

英布逃亡被杀。

当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

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汉惠帝、吕太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

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

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

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饮酒玩乐。

吴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

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

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

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

吴王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七国之乱起因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

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汉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