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背景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②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③唯物史观: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之处,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难点: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多媒体展示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汉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多媒体展示楚汉之争形势图]师:根据材料,指出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领导者。

谁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典故呢?生:刘邦和项羽。

刘邦取得胜利。

鸿门宴、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等。

师: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生:不同。

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二人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

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师: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及原因]师总结:刘邦方面:①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②重视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

③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战略根据地。

项羽方面:①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

②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

③缺乏战略支援地。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观频、思考问题阅材,完成思维导图识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羽起义性质的不同阅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识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材从刘邦建立汉朝、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的治理三个方面来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出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汉初年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填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讲解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图片:准备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图片。

4.视频: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刘邦建立汉朝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独创教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副标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昌盛之世二、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三、本课立意:本节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王朝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思考对今天社会安定繁荣有哪些借鉴意义。

四、素养目标:(1)通过了解楚汉之争的概况与思考结局的原因,理解西汉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基本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文帝、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盛况,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思考对今天构建安定、繁荣的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

同时思考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且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五、重点及突破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原因(史料教学了解内容,阅读文本梳理原因)六、教学主旨:思考“治世”之因探究以史为鉴七、主题线索:一场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一个审时度势的国家政策——一个治承前启后的治世局面——一个值得深省的以史为鉴八、教学过程:(1)德育切入点: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思考对今天构建安定、繁荣的和谐社会有哪些借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九、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成为大汉天子,意气风发地衣锦还乡沛县,在和乡亲们把酒言欢之时,大声唱起一边吟诵:“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然而刘邦看着父老乡亲依旧过着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的生活,他思绪万千,再看看这个大战之后残破荒凉社会惨状,刘邦一直在思考:究竟采取什么办法来来巩固政权呢?拯救这个社会呢?我们一起走进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寻找答案吧!(2)点拨精讲主题板块一:一场你死我活的帝位之争(1)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拥有重兵占据优势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开始了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在垓下打败楚军,反败为胜,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3页教材和相关史事思考这是为什么?(主要从收揽民心和用人方面思考,根据学生反馈,适时启发点拨,并追问这个结局印证了什么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2)提问西汉“人地时”建立概况,并让学生在课本71页地图找出都成长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秦朝的基本情况;2.了解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3.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

2.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对“文景之治”进行深入理解。

三、教学内容1.秦朝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特点2.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暴君秦二世被推翻–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西汉的意义3.“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改革法律制度–推行教育–诸侯地方自治–对外扩张和稳定边疆–影响:兴盛文化、社会秩序稳定。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讨论3.制作PPT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扼要讲述秦朝的基本情况秦朝的基本情况是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剪裁和重点可自行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决定。

第二步: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1.讲述暴君秦二世被推翻和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

2.西汉的意义:秦末乱世结束,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第三步:“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1.根据教材,讲述“文景之治”的特点。

2.分组讨论“文景之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步:课堂总结、问题讨论1.通过制作PPT形式讲述本课内容的总结。

2.小组讨论和展示“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

3.回答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疑问和问题。

六、教学评估1.每堂课结束后做一个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评分。

3.期中和期末考试对所学知识的检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增强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接下来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一一、课堂导入:导入分为两部分,一是开场白:“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华丽转身为一个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可谓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袭,然而在这种华丽背后是一片萧条,新兴的大汉王朝是否会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短命悲剧呢?刘邦及其继任者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由此出示学习目标。

带领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对目标进行分解。

二是图片对比,课件展示两组图片,一是秦始皇陵墓照片,二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陵墓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的冲击,以陵墓为切入点感受两个王朝不同的命运走向,引起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不同治国策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二、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过渡,话剧展示《刘邦的烦恼》。

(操作,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设计意图,通过话剧刘邦的烦恼,使学生从刘邦的角度分析汉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以及刘邦采取了怎样的手段才实现国家安定。

同时通过两位大臣不同治国策略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暴政和仁政的区别)3、过渡,要求学生提炼话剧告诉我们的历史信息。

汉初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4、史料呈现: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人相食”三个字的定位凸显汉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5、提问,造成汉初这一惨状的原因。

6、过渡,刘邦如何解决的,由此推出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二)休养生息政策1、释义: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文帝亲尝汤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

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

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心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了解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问题探究】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有何变化?答案提示:时期代表的阶层战争目的利益对象秦亡前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推翻秦的统治国家和人民秦亡后新的统治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个人(2)【问题探究】四年的“楚汉之争”为什么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力量相对薄弱的刘邦?答案提示:①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②善于用人,比如韩信、萧何等;③骄兵必败,项羽败在过分骄傲上。

(3)【问题探究】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①目的变化:秦亡前,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秦的残暴统治;秦亡后,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国家统治权。

②阶级立场变化:秦亡前,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自然要反秦;秦亡后,他们实际上已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个立场自然主张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2.西汉建立(1)刘邦建国①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期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互相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4. 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练习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 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出现。2. 西汉初期各帝王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政策。3. “文景之治”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1. 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文景之治”出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3. 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解决办法:1. 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2. 利用历史文献和史料,详细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政策。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景之治”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4.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授新课时,我可能过于注重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今后,我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可能过于依赖练习题目,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今后,我应更多地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在课后作业环节,我布置了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小短文。然而,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仍然存在模糊之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巩固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

从内容上看,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题目设置了三个板块: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西汉的建立是“休养生息” 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前两个板块的结果。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还要了解秦末的社会形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突出了历史史实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之间的这段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观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兴亡的史实,对于秦朝速亡原因有一定认识。

不同程度接触过有关汉高祖的史实,但对“文景之治”缺乏了解。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难以理解,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古文功底较弱,欠缺独立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图文信息等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学习,认识该政策是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3.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文帝治国政策,理解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修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会以史为鉴。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教师指出:“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玮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感受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简朴的作风。

“文景之治”的原因与表现。

休养生息政策。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出示历史时间轴,引导学生复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所学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等,并由此导入西汉的建立。

探究新知一、西汉的建立(一)建立【教师活动】讲述刘邦建立西汉的概况,引导学生完成有关西汉建立的表格。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二)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教师活动】出示关于西汉初期状况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提问:西汉建立后,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材料,了解西汉初年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的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战争的破坏、繁重的徭役和赋税。

【教师活动】提问:面对西汉初年的这种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并思考后回答,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一)目的【教师活动】出示历史剧本,找3名学生分别扮演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学生完成活动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天子,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3名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后完成表演,并与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刘邦建立西汉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介绍名词“休养生息政策”,讲述汉高祖实行该政策的目的。

【学生活动】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知道西汉初年实行该政策的目的是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二)内容【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总结出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包括:“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经济:休养生息政策1.[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括休养生息政策的对应措施,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意义。

2.教师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解释引出“黄老之学”的概念、道家思想的演变。

教师讲述:休养生息政策,源于当时社会上黎明百姓间流传的以清静无为为宗旨的黄老思想。

其中黄是指黄帝,老是老子,因为他们都被尊为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这么命名。

与我们第八课百家争鸣所学习的,追求“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逍遥”“齐物”的人生境界的老庄道家不同,黄老之学有选择地吸收了法家、儒家、阴阳诸家的一些思想元素,主张“无为而治”、恩威并施的政治思想。

3.结合史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无为而治”的了解。

教师讲述:以此为本源,陆贾为汉初的统治集团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描绘了美好愿景,他说: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老百姓都很安然,官府里就像没有官吏一样,乡里没有诉讼发生,老老少少都没有忧愁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平的议论传播,晚上邮驿大道上没有奔跑的邮卒,夜晚的乡里不会突然发布征发徭役的命令,夜里狗不叫、鸡不鸣,年老的人在家中享受着美味,壮年男子在田里耕耘。

这就是“无为”思想的最高政治理想。

其主要内容,即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

(二)政治:郡国并行制4.过渡:“无为而治”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修养生息政策。

在政治方面表现为“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5.问题设计:为什么会实行郡国并行制呢?6.过渡:于是,汉代一方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也就是西汉前期形势图上的绿色这部分,是由中央政府统治的区域。

另一方面又分封诸侯国,左边地图上红色就代表的诸侯国的领地。

7.对比战国七雄和西汉初年的形势图,分析封国与郡县制的分布特征及其背后的区域文化差异。

8.汉初分封诸侯国的范围和战国七雄时的其余六国基本重合;实施郡县制的范围与原来秦国的疆域范围重合。

这是因为东西文化、区域文化具有差异和冲突。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第10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汉两朝政策的对比,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二、教学重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三、教学难点:秦汉两朝政策对比,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由于秦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继续展开反秦斗争,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打败项羽,自立为帝,开始了西汉的历史。

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归纳找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渡:刘邦建立西汉,面临的社会现状,请看以下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西刚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设问:1.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2.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处于这样的境况?生:秦的暴政,长期战乱造成的3.汉初的统治者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师总结:为恢复发展经济,刘邦实行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

学据教材55页归纳:生具体内容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鼓励农桑、轻徭薄赋”过渡:刘邦之后,继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师:展示史料,分析文帝景帝时期实行的政策:材料一: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材料二: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持三十税一。

七上历史新教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上历史新教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1课《⻄汉建⽴和“⽂景之治”》教案课《⻄汉建⽴和⼀、新课标标准⼀、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休养⽣息政策、“⽂景之治”,知道⻄汉从建⽴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秦亡后,项⽻、刘邦⼜进⾏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了我国历史上有⼀个统⼀的封建王朝——⻄汉。

⻄汉建⽴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产,改善⼈⺠⽣活,实施了休养⽣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祖的⼉⼦⽂帝和孙⼦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息政策,减轻⼈⺠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发展阶段,⼈⺠⽣活更加安定,史称“⽂景之治”。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素养⽬标三、三、核⼼素养⽬标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汉初“休养⽣息”政策和“⽂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认识到休养⽣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教学过程四、四、教学过程(⼀)新课导⼊【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吸引学⽣注意⼒,开展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1.楚汉之争与⻄汉建⽴(1)教师活动回答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2)学⽣活动(3)教师活动楚汉之争与秦末农⺠起义有何不同?(4)学⽣活动(5)教师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63第⼆段,概况⻄汉建⽴的信息。

(6)学⽣活动2.汉⾼祖的休养⽣息政策(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汉建⽴时的社会景象。

材料1:(汉初)⺠失作业,⽽⼤饥馑。

凡⽶⽯五千,⼈相⻝,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货志》材料2:(汉初)⾃天⼦不能钧驷,⽽将相或乘⽜⻋,⻬⺠⽆所盖藏。

——⻄汉·司⻢迁《史记·平准书》(2)学⽣活动①⽥地荒芜;②⼈⼝锐减;③国库空虚;④⼈⺠流离失所。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分析1.本课立意本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第一目讲述秦朝被推翻后,为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

第二目介绍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第三目讲述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的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三、学习目标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史料研读法、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组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第二组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诗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进行图说历史讲解。
解读材料得出:西汉经济残破荒凉,人民生活困苦等。
经济恢复问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活跃气氛,为新课做铺垫。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培养学生历史名词的解读能力。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外知识拓展内容的具体史料达到论从史出的效果,培养学生充分获取史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填充图册
2.纪律片《中华通史》文景之治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
新课
学习
新课
出示《大风歌》歌词和唐朝诗人王珪《咏汉高祖》诗歌,学生诵读后,问:汉高祖是谁?诗歌歌颂他的什么事迹?教师指出: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探究问题: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刘邦,前202年,长安(板书)
1.根据投影展示的资料—垓下之围,请同学图说历史—“楚汉战争”的简要经过。从前206年——前202年经历四年的战争,由弱到强的刘邦打败了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朝,史称西汉。(课本落实时间、建立者、都城)
设计
意图
课堂
小结
材料二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率为什五税一;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高祖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政策?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③减轻农民的赋税。④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
三、文景之治(板书)
出示汉文帝、汉景帝的图文资料,简单了解两位皇帝的情况,他们都分别继承了前代皇帝的政策,继续执行休养生息政策。
1.阅读教材介绍汉文帝、景帝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并出示与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对比表格,填充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景象。
2.材料研读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名词解释:问:请同学们从字面上理解什么是“休养生息”?出示解释:(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我们看看汉高祖都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的政策?
2.史料研读:
材料一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出示刘邦图像,讲述: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这种现实,汉初统治者只有废除秦朝苛法,与民休息,恢复社会经济,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另外,刘邦本人亲自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目睹了秦亡的过程,他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什么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刘邦(板书)
南站校区教学设计(教案)(电子稿)
课题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型
新课
授课
教师
孔玉新
授课
班级
初一年级
授课时间
2017.10
教学内容及重点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还要了解秦末的社会形势与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因暴政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最终在秦末农民起义的烈火中被推翻,最终取得胜利的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面对因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战火造成的社会残破景象,刘邦和他的继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们吸取历史教训,执行了正确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得西汉王朝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起来,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朝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
思考: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等)。刘邦颁布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政策意义深远,为大汉王朝逐步走向了繁盛,出现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材料研读:
出示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设问:结合以上这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2.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基础及难点分析
我校初一学生的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更多是通过影视资料了解的,而且更关注一些被演绎了的情节,并不清楚真正的史实,为基本史实的讲述增加了难度。初一学生古文基础薄弱,在古文资料阅读上存在着困难,应当采取给出白话文翻译等措施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休想生息政策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