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十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法探索
教唐诗宋词 时 , 过于理性化 , 抠字 眼 , 使唐 遵循介绍作者 、 扫除字词障碍 、 翻译 、 布置
需要 老 师 把 选 修 教 学 与 必 修 教 学 区分 开 ,
诗宋词被肢解得体无完肤 。 还 有一些教师 针对这 门课存 在的教学特 点 , 进行对话式 的教学 , 在 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教学理念指
!隆 厦 岛 l 圃
——●■—— —●
垒
苏教版高中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教法探索
一江苏省运河中学 傅晓璐
摘要 : 苏教版选修课 《 唐诗宋词选读》 对高中语文教学有较 高的教学要求 , 通过 词选读 》 中出现 的一些 教学 问题 进行剖 析, 提 出了比较鉴赏 、 归类和引 申、 单总结 合等高效的教学方法。
解 读 ,提 高 学 生 的 审 美 能 力 与 文 学 修 养 ,
背诵 的教学模式 , 忽视 了学生的思维与情 导 下 , 采 用 适 合 的 教 学 方 法 进 对 诗 词 进 行 ( 2 ) 教材处理不 当。 学。必修阶段的古典诗词数量少 , 难度系数 也小一些 , 教学要求不高。许多语文老师没 目标定位低 , 课时分配不当, 没有突出重点。
经; 由 意境 到格 律 , 从联想到词 眼, 以 鉴 赏 感 体 验 。
为纬 。 其次 , 《 唐诗宋词选读》 还有着吟诵、
( 2 ) 基 础 性 与个 性 化 的统 一 。 虽 然 必 修 与 选 修 都 对 学 生 阅 读 鉴 赏 以及 风 格 等 方 面 加 深 了解 。 除 了相 同风 格 的诗 人 比 较鉴 赏外 , 不 同风 格 的诗 篇 的 比
分析其 定位与文本 特点 , 对现 在《 唐诗 宋 过 程 进 行 了强 调 ,重 点 考 查 这 一 过 程 的
高中语文 专题一 综合技能培养 古代诗歌鉴赏七法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五、辨技法 古典诗歌的意境、主旨常借助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在赏 析时要通过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读懂“诗言志”。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 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例如,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 胸臆、虚实结合、想像、衬托、用典、象征等;从修辞角度来看,常 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代等。如杜 牧的《赤壁》,吊古伤今,情景交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凭吊古迹,遥想当年一干英雄人物意气风发,在战场上大 显身手,而今国势衰弱,英雄何在?诗人不禁吊古伤今,感慨万分。
二、看作者 通过明辨诗人,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而 确定作者的朝代、风格,是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 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例如,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 诗“雄奇豪放”,属于浪漫主义;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属于现实主义。又如同是宋代词人,“苏辛”(苏轼、辛弃疾) 的词属于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柳永的词则属于婉约派的代 表。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特点。
三、知背景 一看诗前“小序”,往往诗人的写作缘由和背景尽在其中。例 如看《孔雀东南飞》的诗前小序,就会略知故事内容。二看“注释”, 有些诗歌注释中写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例如读文天祥的《过 零丁洋》,看注释就知诗人为元军所俘,路经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著 名诗篇。
四、找诗“眼” 所谓诗“眼”,应指最为精炼、传神的能表现一首诗的意 境、主旨的画龙点睛的词或者句子。例如,刘禹锡《秋词》(选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今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的诗“眼”是“胜”字。因为“悲 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主题,而这首诗却别开生面,赞 颂了秋日天高气爽、明净辽阔的碧空,比春天的早晨还要美的 境界,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又如,白居易《琵琶行并 序》全诗的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75302087】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十 专题检测(十) 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撷(jié)拚却(pīn)解剖(pōu)B.症结(zhènɡ) 银(gāng) 沉疴(kē)C.巨擘(bò) 百啭(zhuǎn) 酗酒(xù)D.郴江(chēn) 溽暑(rù) 蘅皋(hénɡ)答案D解析A项“撷”读xié,“拚”读pàn;B项“症”读zhēnɡ;C项“啭”读zhuàn。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风吹过蔷薇因风:顺着风势B.月迷津渡津渡:河流的渡口C.一川烟草一川:平原D.可堪孤馆闭春寒可堪:岂,哪答案C解析“一川”为“满地”的意思。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①这是说,诗与画的意境可以相通,读诗时仿佛是欣赏一幅画,而观画时又好像是吟诵一首诗②文学与艺术意境是可以相通的③由此意推而广之,我们在读古人诗词时,不但常是如同观画,而且有时仿佛是看电影或聆听乐曲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罗敷歌贺铸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①。
目断书鸿②,平淡江山落照中。
谁家水调③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④桥东,十二玉楼空更空。
注①丝桐:指美妙的音乐。
②书鸿:传书的鸿雁。
③水调:曲牌名。
④罨画:色彩斑杂的彩画。
(1)阅读词作后说说“黄叶西风”的描写,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黄叶西风”的秋景描写,把原词句所具有的听觉感受与眼前的视觉感受融为一体,渲染出了一种凄清萧疏哀怨悲惋的意境,与词首悲秋的气氛相照应。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答案前四句重在抒发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达人世聚散的感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心中的“淡淡的愁”。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综合检测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
《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庄重严肃的事。
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国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
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
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
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
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
后来颜元孙的侄子颜真卿在湖州做官,将《干禄字书》书写上石。
高中语文 专题十一 综合技能培养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本题的考查点是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 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在做题时既要体察物态,又要体察诗 人描摹物态之妙;同时,还要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 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 咏物诗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从描写角度看, 除了正面描写之外,咏物诗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 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考生在鉴赏时要重点把握全诗 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具体到本诗,根据注释和 诗中的“万古冤”及“忆家园”等不难概括出诗歌的情感。从“子 规”这一意象以及其叫声的凄切、哀伤可知,本诗突出一个“冤” 字,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范仲淹的同情以及对范仲淹遭遇的无比愤慨。
2.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常用修辞:比 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答题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 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其常见提问方式有: (1)这句诗(词)好在哪里?(2)请对某句话进行简要赏析。(3)某句蕴含了 怎样的感情?(4)这句诗(词)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解答这 类题,首先,应看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 其次,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或艺术特点,阐明表面意思,挖掘深层含 意;最后,根据需要阐释其表达作用或艺术效果。就本题来说,该句 属于抒情议论句,表面意思是“刻意去闻兰花的香味是闻不到的,它 香在无心处”,结合这首词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进一步分析 其深层内涵,即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自己,所以易被忽视,难 被重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检测-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六)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Word版含解析.doc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六)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命题揭秘]鉴赏语言风格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直白式:就是直接告诉学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学生阐释分析。
这类“风格术语”学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
(2)隐含式: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学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做简要分析。
(3)综合式:就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
[典例剖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诗意助读】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参加秋试。
端坐在考场中的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春蚕嚼桑叶的“沙沙”声。
河津桃花浪起,正等你鱼跃龙门;月殿桂子正香,正待你蟾宫折桂。
愿君如大鹏高飞,扶摇直上;如丹凤朝阳,恰逢明时。
再携书佩剑踏上茫茫征程。
明年的今天你就定会金榜高中,踏上仕途,甚至青云直上,回头一笑,人间的科考举子依旧在忙着读书应考。
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技巧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题步骤明特色→列例证→析感情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K[对点通关]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十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对应学生用书P84]比较鉴赏有多种形式,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
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根据高考考题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题要领。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试题解析] 这道题属于开放性比较题目。
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题要领]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宋]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十 综合技能培养 Word版含解析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对应学生用书P84]比较鉴赏有多种形式,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
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根据高考考题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题要领。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试题解析]这道题属于开放性比较题目。
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题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宋]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七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二)——技巧举例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二 ——技巧举例,术语辨析[对应学生用书P58]一、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举例赏析1.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地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3.表现手法(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3)想像: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十二++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答案病例诊治[对应学生用书P10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答案的拟制是制约考生得分的一个“瓶颈”。
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得明白“瓶颈”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因“病”施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诗写“雨后”池塘景象,从“动”与“静”设题,正合此诗妙处。
命题非常标准,答题角度(从“静”与“动”的角度)限制明确,要求具体(“赏析”)。
答这一个题的要求是在读懂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其表述思路是:怎样写“静”——怎样写“动”——怎样体现“动静结合”。
三个要点答到一个给2分,缺乏分析扣2分,存在其他问题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生所犯的毛病主要有:一、未说行话[病例1]这首诗先从首联、颔联描写池塘水面的静,用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檐楹来表现,而颈联、尾联则是通过一阵东风吹来,吹动杨柳舞动,水面泛起波纹来描写它的动,全诗形成了一种静中之美、动中之丽的图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偏偏没有点出“动静结合”的术语。
[并发症]常识错误(绝句没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单独一个句子也不成“联”)。
[得分]4分。
[病例2]水面的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正是微风拂动吹起的朵朵涟漪,明镜一般可照射出檐楹的影子,由下及上,由上到下地写到东风垂杨舞,风过池面,荷心声音起伏,更勾画出一幅静谧的池塘与大自然风声结合的画面,拟人、比喻使画面美丽动人。
高中语文 专题五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语言的鉴赏(二)语言风格学案 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五综合技能培养诗歌语言的鉴赏(二)语言风格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诗歌语言的鉴赏(二)——语言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橫波亭为青口帅赋①元好问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这里指高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提炼出一个概括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风格术语),如通过诗歌中的“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倚剑长歌〞等词句,很容易感悟到诗歌的语言风格为“豪迈〞。
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如诗歌的豪迈语言风格表达在情感(豪情万丈)、遣词用字(“插〞“压〞)、意境开阔(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等方面。
[答案]豪迈。
一是思想情感之豪迈,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长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四综合技能培养诗歌语言的鉴赏一——炼字、炼词含答案
诗歌语言的鉴赏一——炼字、炼词[对应学生用书P33]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
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考查方向1.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2.对寻常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分析“过”“随”两个动词所在的第三联,看其分别表现了什么情景,给人什么印象。
“过雨看松色”中的“过”字,在句子中突出的是松树经过一场雨洗刷后显示出来(青翠的颜色)的样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检测-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二)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Word版含解析.doc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二)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命题揭秘](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二)考查角度(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典例剖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诗意助读】风雨不断吹打着凋残的花枝,落花满地,沾满泥浆,风吹不动。
池水绿波荡漾,带来阵阵寒意,雨过天晴,而红日却已西沉。
卷起半边窗帘,看见燕子双双归来。
想隐瞒内心的愁绪,却双眉紧锁,奈何不得。
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重新着棋,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鉴赏“四法”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如果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如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3.画中语境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年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2 综合技能培养 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形象的鉴赏一——人物形象[对应学生用书P16]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一般的考查角度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答案]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一、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命题方式及答题思路、表述方式1.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变式提问:(1)是什么身份?(2)形象的特点?(3)形象的意义(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或理想或品质)?3.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比较鉴赏命题角度及解题要领[对应学生用书P84]
比较鉴赏有多种形式,其中有同一诗歌不同用语的比较,有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比较,有直接给出两首诗的比较;有的求同,有的求异。
诗歌比较鉴赏直接引入高考试卷,这是诗歌鉴赏考查的一个飞跃,扩大了诗歌鉴赏命题的范围,提升了诗歌鉴赏的高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根据高考考题归纳出了诗歌比较鉴赏的主要命题角度,并总结了一些解题要领。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 这道题属于开放性比较题目。
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题要领]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
来。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 这道题要求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
对比。
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志不已。
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
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前者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后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
(3)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三、不同诗人同一描写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对比问题]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试题解析] 这道题也是课外诗句与课内诗句的对比,所不同的是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描写景象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
汪元量的诗是一首写景诗,但景中含情:身处南宋灭亡之时,自己又被押解北上,看到“大江东去水悠悠”,看到“夕阳”、“寒鸦”,却渐渐看不到“东西四百州”,怎能不产生悲痛心情呢?苏轼的诗是一首怀古诗,面对大江,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都已不复存在,不由产生感慨。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灭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题要领]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表达的感情。
(3)结合全诗描写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鉴赏。
四、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对比问题]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一是找异,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愁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前一首诗中荷“背西风”的原因是“相倚恨”,荷有恨其实是诗人有恨,后一首诗中写荷花怕热,因而“低面深藏碧伞中”,写得活泼有趣,表露出了怜爱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 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