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功利阅读心理的价值与建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功利阅读心理的价值与建构
摘要:阅读学习是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阅读心理是阅读学习的一个层面,也是影响阅读质量的重要原因。

纵观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很多弊端导致阅读效率低下,譬如中学生的不良阅读心理。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学生阅读心理中的非功利心理研究日趋加深。

本文通过对功利阅读心理的表现及成因的研究,界定了非功利阅读心理的定义及建构价值,探寻建构非功利阅读心理的策略,完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非功利阅读心理;表现;成因;价值;建构
一、引言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过程,1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前人积累的经验得以传播,使当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正常运转。

我国西汉著名文献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说到:‘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以此指出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阅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也被相继发现研究,阅读心理就是有代表性的一面。

阅读心理学属于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

纵观当前中学语文阅读,心理因素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占有重要分量,研究也日趋加深。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在中学年龄段具有的特点等多重原因,致使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

焦虑、懒惰、冷漠、自卑等多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近年来,在社会大环境催化下,中学生阅读活动中出现的另一心理问题逐渐被关注研究—功利阅读心理。

二、功利阅读心理的表现
1张必隐:《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作为一种显著的阅读心理问题,功利阅读心理在中学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过分追求生动有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急躁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性格叛逆,敢于追求自我,富于激情,情绪和心理上容易波动,在与之相对应的阅读心理上也有所表现。

大部分中学生对作品中有刺激性的、符合中学生心态的情节过分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找到自己对于学习生活所抱有的理想状态,于是就会产生急躁心理,将主观观点片面的或者错误的解释为作者观点。

同时,很多学生抱着只读喜欢的情节的心态,无法做到认真阅读,体会作品的价值。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情感世界波动是最大的,所以语文阅读作品中涉及到情感问题的情节很受中学生的欢迎。

例如在《边城》中,翠翠和天保、傩送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不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但这类情节却符合学生的阅读要求。

他们渴望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符合个人要求的故事情节,迫切希望看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于是就会产生急躁心理,对这些情节疯狂阅读,以求解决自身的青春期问题。

(二)应付浮躁,急于求成,缺乏深入思考
从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中可以看出,‚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法比较突出。

学生在阅读时急于求成,无法对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往往导致焦虑心理产生。

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一种自我机能,使人警惕即将出现的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抵制。

2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为:只关注阅读数量,希望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达到阅读效果,而忽视了阅读质量;阅读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对作品的意蕴内涵、写作方式等难以进行深入思考;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知识盲目做题,没有掌握阅读技巧。

周而复始,这种不良的阅读心理与学生的行为将会形成循环,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2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三)为达到阅读预期,忽略正常阅读步骤
阅读心理过程有四个基本步骤,分别是:感知、理解、表达、鉴赏评判。

存在功利阅读心理的学生为了尽快达到阅读的预期目标,直接跳过一个或多个阅读步骤。

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完整地完成阅读过程,往往会忽视感知和鉴赏过程,从而大大降低了阅读效果。

同时,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会经历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发展,很容易出现懒惰心理与从众心理。

在阅读过程中,不愿过多思考,反而乐于直接接受他人观点,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对于阅读的预期,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忽略其中的步骤进行阅读,往往会对内容一知半解,产生疑问。

(四)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功利地指向于助力其他科目学习
对于每一科目来说,阅读都是基础。

只有完成阅读这一环节,答对题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

不会阅读,就无法理解文意,无法完成题目要求。

所以,一些中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为了在相关的科目上得到裨益,而并非为了达到审美感受,只是应付性的进行阅读,将阅读的目的功利化。

功利性的心理,致使他们无法体会阅读作品中包含的信息与价值,也会加深学生不良阅读动机的的形成。

(五)学生存在功利审美,快速浏览阅读材料
审美是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法,指人和周围事物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关系状态。

学生以非功利心理为契机,才能更好的达到审美体验,使自身的感情得到升华。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前对阅读材料会有审美感受与理解,从而获得期待视野。

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中,学生容易过分追求审美价值而快速阅读自认为有价值的材料,达到自身对于阅读审美的理解与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审美就充满了功利色彩,致使学生无法真正获得对于作品的审美感受。

学生在阅读《巴黎圣母院》之前,对作品往往会有审美价值的圈定,而艾丝美拉达这一美好形象,似乎更符合审美要求。


是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就会将关注点投放在这一‚美好‛的人物身上,而忽略了对加西莫多这一‚丑陋‛形象的美感体验。

其实,在很多作品中,生理残缺的人也是审美内容之一,忽略了这一人物,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就不会完整。

三、功利阅读心理形成原因
作为一种在中学生阅读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功利阅读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当前教育体制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都是为升学考试做准备。

将阅读定位在考试上,过于狭窄的定位致使学校、家长为孩子选择功利性强的阅读材料,以与考试内容对口为标准;只读与考试相关的文本,其余一律不读,借此来提高阅读成绩。

如果考试规定只考议论文这种阅读体裁,学生就只能接触到这一类文章,往往会陷入读死书的死胡同而无法自拔。

同时,应试教育也导致各个主体对分数有过高追求,学生对知识本身失去了兴趣,阅读教材只是为了获得高分。

(二)教师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将阅读定位于练习上,忽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上阅读课时,教师往往秉承错误的定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阅读练习。

这种心理与行为会对学生形成错误的引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重视数量,一味求快,而忽视阅读质量。

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中,教师一般会总结阅读的规律和答题模式,经常将一些固定化的或者只适用于答题的思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这样做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抑制了其对于阅读学习的兴趣。

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节约时间,达到教学目标与进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往往会采用‚快速阅读法‛。

但这种阅读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实用文体,这类文体语言准确、结构固定,还会出现一些‚首先‛‚其次‛‚最后‛之类的词语进行提示。

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阅
读他们所接触到的作品,不可能一目十行,因为文章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不会在一瞬间被感知。

譬如阅读莫泊桑的《项链》,如果采用速读法,当我们得知项链是假的,回溯故事情节时只会得出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故事情节,而忽视很多文章做的铺垫与暗示。

例如:借项链时弗莱思节夫人爽快地答应了,但还项链时,她根本没有打开盒子看。

这个细节其实是个暗示,没有细读,当然也就无法体会到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作品的意蕴美。

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还会经常设计一些固定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结构是怎样安排的?‛,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心理需求。

这种阅读模式是单向封闭的,有很多弊端。

一方面,忽略了文章中因语义、结构等多方面存在的空白点而形成的艺术感染力,以及读者对这些空白点的补充或者创造性理解。

另外,以教师的感悟体会代替学生,也违背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与创造精神,导致学生按照教师的步调,逐渐形成了功利阅读心理。

另外,在中学学习期间,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只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导致在阅读中出现的功利心理一直伴随并影响学生学习。

(三)学生行为
中学生存在功利阅读心理,与自身行为息息相关。

首先,中学生处于渴望挖掘社会内在的心理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想象力丰富,对作品中描写的样式、情节都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

他们希望通过阅读这种方式,找到从现实生活通向理想社会的渠道。

但是由于元认知缺乏,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无法有效控制自身行为,容易出现急躁、焦虑情绪和功利阅读心理。

其次,学生功利心理的形成与阅读动机密不可分。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动机的构成有两个方面。

一种是由求知欲、理想或目标、审美享受等引发的内部动机。

一部分中学生对于他们所要或者即将学习的知识抱有浓厚的欲望,想通过学习达到理想的状态或者满足他们对于美的事物的审视,这是内部动机所引发的学
习过程。

另一种是由应付考试、从众阅读、荣誉阅读等引发的外部动机。

大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心理都是由外部动机引起的。

由于面临考试升学压力,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然成为应付压力,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来完成。

这种动机不仅会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形成功利性心理,同时在学习效果的持久方面来看,也是不稳定且容易消退的。

同时,这种不良的动机也会影响他人,一些有着从众心理的学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动摇甚至改变自身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功利性心理。

对于中学生来说,过于强调某种形态的动机就会形成功利性阅读心理。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也是一些不良现象得以滋长,例如浮躁心理和功利主义。

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观念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快节奏的生活,使很多人将阅读视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这种心理对中学生的阅读也产生了影响。

功利心理使学生阅读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虚假阅读、有害阅读充斥着中学生的阅读生活。

不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学生都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或存在负面价值的作品,不必倾注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体会,只是寻求一种感官上的新鲜或刺激,将阅读过分随意化。

面对当前中学生语文阅读中存在的功利阅读心理,对于非功利阅读心理的建构迫在眉睫。

四、非功利阅读心理的建构价值
阅读与心理是相辅相成,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外在,是一种手段;心理是内在,有指导作用。

当前中学生功利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建构非功利阅读心理迫在眉睫。

非功利阅读心理相对于功利阅读心理来讲,具体指摆脱急功近利达到某种阅读目的的心态,以平静的心态,按照阅读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四步骤进行阅读。

非功利阅读心理有以下建构价值:(一)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
在先秦时期,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老庄就提出了‚虚静‛学说。

‚虚‛是指把心空出,不带任何主观色彩专注地去接受,‚静‛是指全身心沉浸在所接受的事物中,感受事物的特点。

作为一种审美知觉,虚静是进入审美境界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首要特征是超越功利的,专注于对象的形式。

3阅读活动的主体是读者,读者的心理需要是产生接下来一系列行为的基础。

学生从事阅读过程,完成的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非功利阅读心理为基础,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感受作品传递的共鸣与差异,从而进行思考,不仅获得知识,也会产生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

审美意识和美感是人类特有的感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它体现为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一种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人的审美意识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非功利心态是达到审美境界的最佳途径,在阅读中会带给学生稳定和持久的情感激动和精神愉悦,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4阅读活动不仅是一种审美赏析过程,更是审美接受和创造过程。

中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只有以非功利心态为指导,才能按部就班的完成阅读过程,达到审美享受。

非功利阅读心理有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感悟体会,达到审美赏析过程,有效完成完整的阅读过程。

同时,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以美的规律和美的方法关照学习生活,改变周围世界。

在阅读卞之琳的作品《断章》时,以非功利阅读心理指导阅读的学生,就会拥有自身对于作品的审美体会。

在作者本身来说,通过这首小诗,想要阐释的是相通的人际关系问题,但中学生很难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

如果一味去理解,便会形成对作品的困惑,有可能会失去阅读诗歌的兴趣。

以非功利心理为基础的学生,就会体会到不同层次的美感。

例如画面美、形象美,而不去纠结于诗的内涵问题。

这种审美感受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愉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丰富作品的内涵。

(二)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3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4张文东、王东:《论文学阅读中的审美心理需要》,《华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并提供指引方向的内在原因。

那么所谓阅读动机,就是推动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内部动因。

5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动机能够为他们的阅读行为指明方向、加深强化其阅读过程、对最终的阅读效果也会有影响。

阅读动机有两种形式,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

阅读的内在动机固定存在于内部,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它和行为都不会分开。

而外部动机是和它所影响的行为分离的。

外部动机是导致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功利心理的主要原因。

学生阅读的目的是想要得到好的分数,或者老师家长的表扬,所以急功近利地完成阅读,以求马上达到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外部动机影响下的阅读,不仅会抑制学生阅读内部动机的增长,而且会影响阅读效果。

非功利阅读心理与内部动机的逐渐形成是相互影响的。

以非功利阅读心理指导阅读的学生,按照阅读心理发生的步骤进行阅读,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获得知识,达到自己满足和掌握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内部动机。

通过阅读积累的知识和内部动机相连接,使知识很难被遗忘。

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非功利心理也会使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外动机相结合,逐步加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培养正确的阅读心理,有助于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养成,使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三)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
非功利阅读心理通过影响语文阅读,进而影响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

体现在数学上,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是简单的为了计算出一道题,而是能够通过过程总结方法。

在生活中,以非功利心理为基点的人,比起结果,更注重过程,从过程中享受快乐。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非功利心理,并不是因为这种心理本身是博学或者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为这是一种手段,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以非功利心理指导学习生活,可以使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过程,从而在心态上有所提升,形成良好的心态,应对社会中的功利与浮躁心理。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五、非功利阅读心理的建构策略
功利阅读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家庭环境等,二是个体行为,主要包括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

因此,建构非功利阅读心理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一)关注环境因素
1.教学环境
语文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重视环境的影响。

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干预学生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它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学生既是受影响因素,又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反作用于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机上。

人的动机是受多种条件制约和影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构成物。

6根据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教学情境中激发起来的。

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教师期望等因素都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所以,培养非功利阅读心理,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非功利阅读心理,学校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在语文阅读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充分感受文本的美感,消除心理紧张状态,调节意识活动,使之进入放松的学习状态。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设臵情景对话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与学生交流,培养他们对于阅读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2.家庭因素
学生阅读心理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家庭因素就是其中之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

父母的阅读价值观、抱负、期望、家中的书籍类型以及读书氛围都会影响中学生的阅读活动和心理发展。

为了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家长经常会选择一些固定化的书籍,强迫孩子进行阅读。

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功利性特点,也会间接影响学生产生功利阅读心理。

6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的潜在影响》,《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0期。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一部分主观判断能力,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选择有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

当然,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对于书籍内容、写作手法进行评价,对孩子进行适当引导。

其次,家长要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重视良好的家庭文化的塑造。

研究表明,父母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阅读动机、阅读技能以及未来的成就定向。

父母与孩子共同分享书籍,探讨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树立非功利阅读心理,还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内在兴趣,更能增进家人感情,和睦家庭。

3.社会环境
社会是学生生活学习所处的大环境,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渠道都在以潜在的形势影响学生的阅读心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逐渐产生了对于阅读的功利心理,将阅读当做休闲娱乐的排遣,阅读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也深深影响了中学生的阅读心理。

作为社会一份子,每个人都有义务与责任为后人服务。

传媒、电视等媒体应该多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将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在社会中传承开来,有利于中学生非功利阅读心理的建构。

(二)加强教师干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心理
(1)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

阅读是一种生命行为,一种生存状态,7不能把阅读单单局限于考试与成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臵学生需要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标,布臵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

同时也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臵的目标在学生努力后能够达到。

(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所拥有的权利,让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可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决定。

8教师适当地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这样也会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加乐于从事阅读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将选择权交予学生,会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的内部动机,让学生多角度、宽泛地展示学习效果,帮助学生逐渐树立非功利阅读心理。

7陈万勇、王亚贤:《课外阅读指导的心理缺失与矫正》,《阅读教学》,2006年第12期。

8宋伟琦:《阅读动机培养的教学因素与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