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检查与临床应用
肌电图临床应用PPT课件
2、反映电位
电位振幅叫波幅,电位的振幅反映纤维的数 量,及同步程度,低于正常值20%意味着传 导纤维有丧失,或同步程度有改变,明显减 低或消失意味轴突存在变性,如波宽明显变 大,也是髓鞘的表现。
临床应用:
1、诊断周围神经病变和损害,如臂丛损害,腕 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神经损害,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药物中毒周围神经病,酒精中毒周围 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腓骨肌萎缩症等格 林巴利。 2、结合针极肌电图,可对前角细胞、神经根、 周围神经病损与肌原性疾病的鉴别。 ①臂丛损害:上臂丛 肌皮、腋神经、岗上神经
肌原性损害:包括肌营养不良、肌炎、先天性肌病 等。
特点:有些可见自发电位,但运动单位数量正常。 平均时限下降,波幅降低,多相电位增多。
废用性:一般只有最大用力时波幅降低。
对上运动神经原病变一般无异常肌电图 表现,对检查不能配合者如小儿神志不
清者均不能获得满意检查结果。
看图
而专家指出,SEP在刚问世不久,就异常
2 、胫神经SEP、T12——腰髓后柱电位、果点周 围神经电位、臂点——腰丛、皮层——原发体感 皮层电位主要观察:周围神经、根、脊髓、原发 体感皮层的传导时间,潜伏期延长,波幅低或消 失,果点损害提示周围神经损害,T12、C7根, 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消失,提示根性损害。 皮层潜伏期延长,波幅改变,提示腰髓以上病变 及顶叶病变。 SEP、通路、深感觉通路、后索和内侧丘系,上 达皮层
肌电图临床应用课件课件
三 神经--肌肉接头处疾病诊断,药量
调节及治疗效果的观察:
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暂时性 新生儿重症肌无力、其他肌无力、青 少年肌无力、肉毒毒素中毒等。通过 肌电图测定,肌肉运动单位测定、重 复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检查可确定。 并可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疾病的肌 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及腾喜龙试 验的观察。
所测股神经运动潜速率减慢, 所支配的股四头肌可神经源性损 害。
第31页,幻灯片共94页
股神经
第32页,幻灯片共94页
坐骨神经:
外伤、生殖器、泌尿系统肿瘤侵 润、骨盆骨折、不正规肌肉注射均可产 生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根及各段神经传导速 度测定,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测 定,坐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测定, H反射,F反射均可帮助诊断。
第9页,幻灯片共94页
腰椎间盘脱出:
病 变 多 见 于 L4---L5 及 L5---S1 间 , 肌 电 图 对 诊 断和定位诊断有帮助。如脊旁肌的肌电检查有 纤颤电位,说明是后肢分出以前损害,神经根支 配的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可以下降,而传导速度不
受损。H反射有利于S1根受累的诊断,下肢F波或 下肢感觉诱发电位(SEP)有时也有一定帮助。 国内材料表明在腰椎间盘脱出者,肌电图的 阳性率与手术发现的符合率为87%,国外材料 表明肌电图异常与CT扫描相比正确率更高。
①肌强直症:
–典型肌强直电位发放。表现为 持续性肌纤维电位发放,伴有 频率、波幅明显变化,以及 “轰炸机俯冲样声响”。肌强 直多见于手部小肌肉及眼轮匝 肌。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意义
肌电图、诱发电位临床作用和社会价值
肌电图、诱发电位所能开展的检查项目有:
一、肌电图(EMG)
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
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
它们的主要临床作用:
(一)肌电图:它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
(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
(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
(4)神经的再生能力;
(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肌萎缩、麻木、无力、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还可作为神经损伤手术后或治疗后的监测手段,以及提供康复、伤残、法医鉴定的客观指标。
(二)神经传导速度:是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如多发性神经病、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外伤等,结合肌电图可鉴别前角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原性疾病等。
临床运用较多的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起病多隐匿,其临床症状的出现,往往迟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已很明显,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神经肌电图检查对其病理改变较为敏感,可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临床住院的糖尿病病人皆可建议行此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神经病变,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还可以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肌电临床应用资料
肌电临床应用资料
一、什么是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
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是应用电子放大技术,包括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和肌肉动作电位的采集、放大、测量以及解释。疾病和损伤可改变神经肌肉的结构及生理,从而导致这些电位在时间过程(起始、时限)、幅度以及形状的变化。
肌电图检查诊断(electrodiagnosis)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围神经及肌肉病变。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二、肌电图与诱发电位仪的临床应用
1、开展项目:
肌电图
1)运动单位自动分析(MUP)
2)干扰相(重收缩)自动分析(IP)
3)扫描肌电图(EMG)
神经电图
4)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5)感觉神经传递速度(SCV)
6)多节段传导(SSCT)
7)F波(F-wave)
8)H反射(H-reflex)
神经肌电图检测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正常肌电图
肌肉放松时的肌电图 插入电位 终板噪声 电静息
7
插入电位
8
轻收缩时的肌电图
肌肉随意收缩时,出现的动作电位称运动单 位电位( Motor Unit Potential MUP ), 它表示一个前角细胞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电活 动的综合结果。
运动单位电位分析参数
时限(Duration) 相位 (Phase) 波幅(Amplitude)
28
运动传导速度(MCV)
方法:
两端点距离(mm) MCV m/s = ——————————————
— 传导时间ms(两端点潜伏期之差29)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30
感觉传导速度(SCV)
方法 a.顺向法(刺激:远端 记录: 近端) b.逆向法(刺激:近端 记录: 远端)
是指躯体感觉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以后 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它能反映躯体感觉通路 各级神经结构功能
46
胫后神经SEP
47
2019/12/20
48
正中神经SEP
49
SEP临床应用
1、脊髓病变的诊断及术中监护 2、臂丛神经节前与节后损害的鉴别诊断 3、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4、脑死亡等
50
闪光
视觉诱发电位
57
定性诊断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检查是神经电生理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它依据神经系统解剖学定位原则,对周围运动和感觉障碍进行定位、定性,判断神经损伤的类型(脱髓鞘或轴索变性),辅助临床明确病变部位,发现临床下病变,鉴别中枢和周围病变,判断病变累及范围,从而为临床提供详细的客观证据。肌电图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神经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等项目。
对肌肉的检测可用于区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并可进行新生电位和功能的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
一、肌电图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康复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内分泌科、手足外科、儿科、肛肠科等,以及法医鉴定事项。
二、肌电图应用范围包括:
1、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2、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
3、肌源性疾病(肌纤维):各类型的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强直性综合征、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其他疾病的肌病等。
4、周围神经疾病:颈腰椎病、脊柱病(累及神经根及脊髓)、各种周围神经损伤、病毒感染、肿物压迫等。格林巴利综合症、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肘管综合症。
5、神经丛疾病:臂丛神经损伤、上下臂丛神经麻痹综合症、腰骶丛、马尾神经损伤。
6、脊髓疾病: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病变、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侧索硬化病、脊髓空洞及各种外伤、炎症、肿块压迫等病变、截瘫损害功能的评定。
7、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检查是神经电生理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它依据神经系统解剖学定位原则,对周围运动和感觉障碍进行定位、定性,判断神经损伤的类型(脱髓鞘或轴索变性),辅助临床明确病变部位,发现临床下病变,鉴别中枢和周围病变,判断病变累及范围,从而为临床提供详细的客观证据。肌电图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神经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等项目。
对肌肉的检测可用于区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并可进行新生电位和功能的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
一、肌电图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康复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内分泌科、手足外科、儿科、肛肠科等,以及法医鉴定事项。
二、肌电图应用范围包括:
1、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2、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
3、肌源性疾病(肌纤维):各类型的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强直性综合征、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其他疾病的肌病等。
4、周围神经疾病:颈腰椎病、脊柱病(累及神经根及脊髓)、各种周围神经损伤、病毒感染、肿物压迫等。格林巴利综合症、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肘管综合症。
5、神经丛疾病:臂丛神经损伤、上下臂丛神经麻痹综合症、腰骶丛、马尾神经损伤。
6、脊髓疾病: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病变、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侧索硬化病、脊髓空洞及各种外伤、炎症、肿块压迫等病变、截瘫损害功能的评定。
7、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第四部分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报告书写
书写报告是肌电图检测中最后也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步,直接体现了肌电图检测者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思路,报告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在某些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肌电图的结果可直接提示诊断。
一、肌电图报告书写的原则
1.结果的描述应详细和客观。
2.结论的描述应准确和简洁,密切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尽最大可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3.电生理检测能够提示诊断线索,有助于定位,但是不能进行病因诊断,结论中可以提示是否支持临床诊断。
4.电诊断检查方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患者的检查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每位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检查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检查所见,随时调整检查方案,直至得出可以解释患者临床症状的结果,满足临床医生的需要。
二、书写报告的格式
出报告之前,应记录有关的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如下几项。
1.描述有关检测内容:(1)神经传导检测(NCS):刺激和记录的部位、距离、潜伏期、速度及波形、波幅等。(2)F波:记录潜伏期、出现率和速度。(3)针电极肌电图:记录检测肌肉的名称及各种生理状态
下的肌电活动的变化,包括插入电位、静息电位、随意轻收缩及大力收缩时的波形、相位、波幅等。
2.结论:根据描述的结果做出初步的结论,尽可能为临床提供帮助。
3.签字:负责技术操作的技师或医生将全部检测结果记录到报告上,完成结论并签字,由有经验的负责临床神经电生理的医生再次复核签字。
三、结论书写形式和举例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1)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为了更加规范肌电图的操作,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制定了简单的、便于操作的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并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共识,辑录如下,仅供参考,希望能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
第一部分概论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技术。狭义肌电图通常指运用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特性。广义肌电图包括常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测(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 Uition,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linkreflex)、单纤维肌电图(singlefiberelectromyography,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以下主要介绍比较常用的肌电图操作规范。
一、肌电图检查的适应证
1.前角细胞及其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肌肉内注射肉毒毒素部位的选择(部分患者)。
二、肌电图检查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1.必须使用三相电源插座和插头供电,并保证插座的地线完整。
2.遵守仪器使用的安全要求,由专业人员定时检查设备的漏电情况,当出现触摸设备外壳有电击样感觉或电源线破损等情况时,应
及时停止操作。
3.不要将刺激电极置于心脏区域,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和地线应置于肢体同一侧,以减少通过躯体的泄露电流。
4.对于意识障碍或存在感觉障碍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意外损伤。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为了更加规范肌电图的操作,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制定了简单的、便于操作的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并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共识,辑录如下,仅供参考,希望能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
第一部分概论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技术。狭义肌电图通常指运用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特性。广义肌电图包括常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测(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NCS)、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link reflex)、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SFEMG)、运动单位计数、巨肌电图等。以下主要介绍比较常用的肌电图操作规范。
一、肌电图检查的适应证
1. 前角细胞及其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 肌肉内注射肉毒毒素部位的选择(部分患者)。
二、肌电图检查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一、必须使用三相电源插座和插头供电,并保证插头的地线完整。
一、遵守仪器使用的安全要求,由专业人员定时检查设备的漏电情况,当出现触摸设备外壳有电击样感觉或电源线破损情况时,应及时停止操作。
一、不要将刺激电极置于心脏区域,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和地线应置于肢体同一侧,以减少通过躯体的泄漏电流。
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测定方法及MCV的计算: 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
经支配的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测定其 不同的潜伏期,用远端和 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差,即为 神经的传导速度。
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测定方法: 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 或套在手指或脚趾末端,阴 极在阳极的近端;记录电极 置于神经干的远端(靠近刺 激端),参考电 极置于神经 干的近端(远离刺激部位); 地 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 录电极之间
•波幅降低(轴索功能) < 正常值低限(伴或不伴波形离散)
•F波出现率降低 < 75%
潜伏期<2.5 传导速度>50 波幅>7 下肢可以低一些2、3均可。
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F波 H反射
•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 经特别是根的功能
电极放置:同MCV 测定,不同的是阴极放 在近端
超强电刺激 •H反射 电刺激诱发的 脊髓单突触反射
SEP:感觉通路的判断,病变在哪个阶段 (神经丛、神经根、脊髓、中枢)
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SEP的临床意义
正中神经: N9/P9:臂丛 N11/P11:周围神经进入颈髓突触前电位 N13/P13:脊髓灰质后角?枕骨大孔之下? N14/P14:内侧丘系(下部脑干、丘脑) N20:以后是皮层近场电位,丘脑下结构 P25、N35、P45感觉皮层
肌电图检查与临床应用(内容参考)
肌电图检查与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200040)陈向军
定义
肌电图检查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以判定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运动神经肌肉疾患诊断的检查方法。
肌电检查的内容
包括直接记录肌电图(EMG)、刺激神经记录肌肉诱发电位(MCV、SCV、重复电刺激)、记录各种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屈肌反射、H反射等)。
肌电检查应用范围
应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运动医学等。
一、临床诊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定损伤部位和程度,决定治疗方案,推断预后,提供客观指征,判定疗效。
1、内科及神经内科:肌电检查主要应用于区别神经元性肌萎缩及肌源性肌萎缩,有助于各
类神经肌肉疾患的鉴别诊断,以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提供鉴别诊断。
2、骨科,神经外科:确定神经损伤和神经压迫征的存在,判定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判定神
经再生以估计预后。
3、耳鼻喉科:诊断耳源性原因引起的周围面神经麻痹,判定损伤程度及恢复情况。
4、眼科:区别神经元性受损或肌源性受损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分析眼肌功能。
5、口腔科:研究咀嚼肌的功能
6、泌尿科:可测膀胱括约肌功能
7、妇产科:有助于子宫肌功能的研究
二、科学研究:在针灸和针麻机制的研究中帮助针灸、针麻、药物药理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用的数据,在药物、药理的研究中提供有用的方法。
三、运动医学:分析各科运动时肌肉的作用、力量、疲劳
检查方法:
一、肌电图检查适应症:
1、神经元性疾病:(1)脊髓前角C受损疾病
(2)神经根、丛及周围N病
2、肌源性疾病
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4、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统病
肌电图检查在法医临床中的应用
• 禁忌症:神志不清、不合作者。 有出血性、感染性疾病者。 高血压、心脏病者慎做。
特点:
1.肌电图检查属针极介入性、配合性检查。 2 .肌电图检查时无固定检查程序。 3.肌电图反映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运动系统功 能。 4.肌电必须观察“四态”下的电位变化。 5.神经损伤2~3周以后为肌电图检查有效时间。
• 病例:女,36岁。1月前左手桡骨小头骨折,术 后手指不能伸直,没有感觉障碍。
• 电生理:指总伸肌、示指伸肌、桡侧伸腕肌呈不 完全失神经支配,肱桡肌、肱三头肌、第1骨间肌、 拇短展肌正常
• 桡神经运动传导可诱发出波幅低的CMAP • 结论:后股间神经不全受累
• 男,20岁,左足下垂1个月。1月前过量饮酒后“意识不 清”1整天,当清醒后发现左足和足趾背伸困难,小腿外 侧、足背和足趾麻木。
•
股二头肌短头L5、S1、2—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骶丛
• 臀上神经:臀中肌L4、5、S1—骶丛
• 臀下神经:臀大肌L5、S1、2—骶丛
• 脊神经后支:椎旁肌有损伤表现有神经根损伤,不提示神经根序数。
二、神经传导速度
MNCV(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 SNCV(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多; • 重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
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1
不能绝对化,脱髓鞘时也可波幅降低(部分纤维传导阻 滞及相位抵消);轴突变性也可传导速度减慢(快传导 纤维累及明显)。一般来讲,波幅降低<50%,速度减 慢至正常低限的80-90%以下,提示脱髓鞘。波幅降低 >50%后,传导速度下降到正常低限的70-80%,仍提 示为轴突变性
神经失用/断伤鉴别:一周后刺激病变远端,诱发出 CAMP/SNAP为失用,否则为断伤
反射或晚反应
瞬目反射:三叉神经刺激,眼轮匝肌记录
❖反射通路:
R1:三叉神经- 三叉主核-面神 经核-面神经 R2:三叉神经- 三叉脊束-对侧 或同侧中间神经 元-面神经核- 面神经
❖异常表现
A:正常反应 B:三叉神经传入异常 C:面神经传出异常 D:三叉主核、或脑桥内中间
❖物理因素
温度: 速度:温度降低,速度减慢 波幅:局部作用升高,节段作用降低
神经节段的长度
弥漫性病变,节段越长越易发现
局灶性病变,“稀释”作用,测量误差, 一般10-12cm,有时用微移
检测方法
❖MCV:利用超强刺激,刺激运动神经或混合
神经,记录肌肉M波(CMAP),无需叠加
❖SCV:
✓ 顺向记录:超强刺激指神经,在近端神经 干上记录感觉神经复合电位(SNAP), 需叠加技术
神经元与同侧面神经核中 继异常 E:三叉脊束及其核、或延髓 内中间神经元至双侧面核 通路异常 F:延髓内未交叉中间神经元 至同侧面核通路异常 G:延髓内已交叉的中间神经 元至对侧面核通路的异常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三)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三)
第三部分常见疾病的临床应用
一、前角细胞病变一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根据1998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修订的ALS诊断标准,确诊ALS 者需同时具有延髓运动神经元和颈髓、胸髓及腰骶髓4个节段中3个节段以上部位的前角细胞受累。因此,诊断ALS时,除常规NCS的测定外,还需测定以上4个节段支配肌肉的针电极肌电图。
1.NCS:
(1)神经选择:正中神经和(或)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和(或)腓肠神经。
(2)结果:感觉传导正常。MCV可有轻微减慢以及CMAP波幅降低,与肌肉萎缩的程度明显相关。
2.针电极肌电图:
(1)肌肉选择:针电极肌电图是诊断ALS最重要的检测手段。包括对延髓和脊髓(3个节段)肌肉的检测。延髓节段可选择舌肌或胸锁乳突肌;脊髓节段包括上肢肌肉、胸或腰段棘旁肌和下肢的肌肉;通常首选肢体远端的肌肉。
(2)结果:广泛分布的神经源性损害(3个或以上节段的神经源性损害)。在安静状态下可见异常自发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束颤电位及CRD电位等);肌肉轻度收缩时可见高波幅、宽时限、多相波百分比增多的MUAP;肌肉大力收缩募集电位表现为高波幅的混合相或单纯相。
二、神经根病变
神经根的病变可单独影响运动或感觉纤维,也可以同时影响二者。前根的损害出现相应支配区肌肉神经源性损害和(或)运动传导异常。由于很少累及后根神经节,感觉传导测定一般正常。
(一)颈神经根病变
1.NCS:
(1)神经选择:上下肢常规检测的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图检查与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200040)陈向军
定义
肌电图检查是记录神经肌肉的生物电活动,以判定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运动神经肌肉疾患诊断的检查方法。
肌电检查的内容
包括直接记录肌电图(EMG)、刺激神经记录肌肉诱发电位(MCV、SCV、重复电刺激)、记录各种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屈肌反射、H反射等)。
肌电检查应用范围
应用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运动医学等。
一、临床诊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定损伤部位和程度,决定治疗方案,推断预后,提供客观指征,判定疗效。
1、内科及神经内科:肌电检查主要应用于区别神经元性肌萎缩及肌源性肌萎缩,有助于各
类神经肌肉疾患的鉴别诊断,以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提供鉴别诊断。
2、骨科,神经外科:确定神经损伤和神经压迫征的存在,判定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判定神
经再生以估计预后。
3、耳鼻喉科:诊断耳源性原因引起的周围面神经麻痹,判定损伤程度及恢复情况。
4、眼科:区别神经元性受损或肌源性受损引起的麻痹性斜视,分析眼肌功能。
5、口腔科:研究咀嚼肌的功能
6、泌尿科:可测膀胱括约肌功能
7、妇产科:有助于子宫肌功能的研究
二、科学研究:在针灸和针麻机制的研究中帮助针灸、针麻、药物药理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用的数据,在药物、药理的研究中提供有用的方法。
三、运动医学:分析各科运动时肌肉的作用、力量、疲劳
检查方法:
一、肌电图检查适应症:
1、神经元性疾病:(1)脊髓前角C受损疾病
(2)神经根、丛及周围N病
2、肌源性疾病
3、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4、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统病
二、检查前准备:
1、病人准备:取得病员的配合
2、针电极的选择与消毒:引导范围小,可引导出单个单位电位,其时限、电压、波形可供
测量,临床应用最普遍。
三、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1、体位:使肌肉得到自然放松又能作各种运动
2、插针:使用针电极检查时,将针电极插入皮下,按顺时针向三点、六点、九点、十二点分别更换方向,提插探查
3、检查程序:放松状态,轻用力收缩,重收缩;MCV/SCV/H反射/RNS
4、肌肉选择:检查肌肉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及萎缩肌肉的分布决定。
a.根据病损性质不同,选查肌肉的重点不同:
神经根,丛和神经疾病选择N支配的肌肉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检查病损肌肉及常见的选择性受损肌肉
肌源性检查肩带肌,盆带肌,近端肌为主
b.根据肌肉病损程度可选择严重萎缩肌肉,中、轻度萎缩,肥大的肌肉
c.神经损伤,神经吻合术判定神经再生时,选检查离吻合处最近的神经支配肌肉。
记录与报告检查时目测所见报告:应该文字简明、确切、完整,报告中应包括检查项目,检查所见数据,提出诊断根据,诊断印象。
注意事项
1、查前要认真了解病史和体检:因肌电检查目的不同,加以人体肌肉数量多,肌电检查不
能用固定的导联和程式,这与心、脑电图不同,需要自己询问病史、认真查病人,才能明确每个病员的检查目的,确定相应的检查内容、确定检查部位。
2、检查要全面、防止漏诊
3、肌电图检查要定性,定量并重:定性的方法比较简单,定量的方法繁费时,但较客观,
正确应根据检查目的选择使用,相互补充。
4、要正确分析检查结果:肌电图检查结果的分析应综合各项结果作出全面分析、根据各类
疾病的肌电图特征进行判断。
正常肌电图
一、电静息:神经支配正常的肌肉,在完全松弛状态下,运动单位不活动故无动作电位出现,
肌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
二、插入电位:当针电极刚插入松弛的肌肉时,由于对神经分支或肌肉纤维产生一瞬间的机
械刺激,因而在肌电图上出现一簇突然爆发的动作电位。
三、终板嗓音与负性神经纤维电位
四、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单个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其传出神经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的电活动
之总称。运动单位是肌肉活动的最小的单位,由一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一群肌肉纤维组成,它包含四个成分:脊髓前角细胞、轴突、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纤维。
平均时限6-12毫秒,波幅0.3-4毫伏,多相波小于20%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是指运动单位电位变化的总时间。
(1)正常人不同年龄,不同肌肉运动单位时限不同
(2)低温,缺氧可增加运动单位时限
(3)肌肉疲劳时限缩短
五、干扰相:当肌肉作最大收缩时,肌电图上出现大量的运动单位互相重叠,使个别的动作
电位波形不易区分,称为干扰相。
影响波型的因素:不同收缩程度的放电波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检者的合作程度,如受检者未用最大力量收缩肌肉,则不能获得干扰相。有时受检者因精神紧张,常呈阵发性发放电位,出现生理性震颤。
异常肌电图
一、肌肉放松时的异常:
1、插入电位延长:可诱发纤颤,正相波,束颤波,插入电位延长指针极插入、挪动,扣击
时骤然出现电位排放,针极挪动停止后电位并不立即消失。
2、纤颤电位:在失神经支配的单条肌纤维,自发性收缩产生的电位,即使在肌肉松弛状态,
仍可以产生一种肉眼看不见的不自主收缩,在肌电图上表现为纤颤电位。如失神经损害疾病是全身性的,纤颤电位的出现常是弥漫性的;如是周围神经发生损害,纤颤电位就仅见于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
3、正相失神经电位(正锐波):肌肉失神经支配时出现的另一种自发电位,极易清楚辨认,
如单独发现,无临床意义。
4、束颤电位:是指一群肌纤维的自发性收缩,临床上肉眼常可见有肌束颤动,在肌松弛状
态下出现的电位,但不能单独以束颤电位确定病理状态的存在。
(1)单纯束颤电位:是属良性束颤
(2)复合束颤电位:属于病理性的
5、群放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呈群发性集团放电,反复有节律的出现,其特点为节律性、阵
发性放电。
6、肌强直电位:一种频率较高,以插入电位延长的特殊形式。出现于肌强直疾病。
二、轻收缩时的异常:
1、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电压改变:>5mv为巨大电位
2、多相波的改变:≥5相;1.5mv;5~20ms
(1)短棘多相波电位:见于肌源性疾病。
(2)群多相波电位: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及陈旧性神经损伤时。
3、运动单位电位同步:常见于前角细胞受损。
三、重收缩时的异常:
1、完全无动作电位
2、运动单位数量减少:根据病损程度不同表现为混合相、单纯相或单-混、混-干相。
3、病理干扰相:肌电图上表现为浓密、碎琐的电位,扬声器上出现碎裂的高调音,称为病
理干扰相。
四、肌肉运动单位的疲劳(wanning)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传导速度(NCV)是指冲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神经的距离,是测定神经传导性的一种检查法,以米/秒表示,分MCV 和SCV,CV测定可以帮助周围神经病变部位的精确定位。
NCV=(S1-S2)/(T1-T2)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有:
(1)纤维直径粗,CV增快
(2)不同部位的CV,上肢快,下肢慢
(3)温度对CV有明显影响,体温每变化1℃,CV相应变化5%,即2.4米/秒。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神经外伤、神经再生、压迫性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如感染性多发神经炎、遗传性神经病、脱髓鞘病)。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时传导速度正常,但如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传导速度可不等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速正常。肌源性疾病,传导速度正常。
人体主要检查神经的刺激记录位置如下:
上肢神经:正中神经
尺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