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2三、结论书写形式和举例根据神经传导和针电极肌电图结果,区分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常见的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的书写形式包括如下几项。
(一)神经源性损害1.广泛神经源性损害(提示前角细胞损害的可能):向临床医生提示前角细胞病变(如ALS)的可能。
前角细胞病变在针电极肌电图上应表现为广泛分布的损害,但是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并非一定是前角细胞病变。
例如颈神经根、胸神经根和腰骶神经根同时存在病变时也可表现为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
下面列举了1例典型的病例。
例1 男,56岁,因“双上肢无力1年,加重伴双下肢无力6个月”入院。
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左手力弱、持物不稳,逐渐加重,出现两手肌肉萎缩。
症状无波动性,双上肢肉跳。
6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下肢轻度力弱,行走变慢。
病程中无肢体麻木。
最近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既往体健,吸烟饮酒史10余年。
体检:意识清楚,语言流利,脑神经检查除舌肌略萎缩余无特殊。
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Ⅲ级,握力差,双手肌肉可见萎缩,以大小鱼际肌和第一骨间肌为著。
双下肢肌力Ⅳ级。
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ki征(+)。
临床诊断:四肢无力原因待诊,运动神经元病可能性大。
肌电图检测结果:(1)运动NCS:见表1;(2)感觉NCS:见表2:(3)F波:出现率为0。
(4)针电极肌电图:见表3。
结论:肌电图提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提示前角细胞病变可能性大或符合。
表1 例1运动NCS结果注:↓:降低:a括号内表示该检查结果正常或为衰减百分率,表2、4、5、8、10~13、15~19同。
表2 例1感觉NCS结果表3 例1针电极肌电图检测结果注:↑:增加:a括号内表示该检查结果增高或增宽的百分率,表6、7、9、14同。
临床诊断)。
2、左上肢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损害):典型病例列举如下。
例2 男,39岁,左上肢麻木2周。
左手肌力正常,无肉跳。
既往体健。
体检:意思清楚,语言流利,脑神经正常。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基本知识
肌电图临床应用及基本知识尽管“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制定了《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详细规定了常用的肌电图检查项目的规范检测” ,但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至今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未显现出来。
临床工作十多年以来,从接触到使用肌电图以后,感觉她和TCD一样,其临床意义真的很神奇:一、神经科有助诊作用的疾病范围较大——(1)、单神经受累如:正中、尺、桡、腓神经等;(2)、周围神经病变如G-B-S、面瘫、糖尿病神经损害、酒中毒、药物神经损害等;(3)、神经肌肉接头病如MG、L-E-S等;(4)、脊髓病变如MND、脊灰炎等;(5)、遗传及变性、肌肉疾病如DMD、C-M-T 病、MS、肌病等等。
二、骨科某些疾病的确诊需要肌电图的鼎力支持,如单神经嵌压、骨折神经断裂与否、颈腰椎病变范围等。
三、皮肤科及免疫风湿科的某些疾病如皮肌炎、结缔组织病的助诊、治疗效果与预后评判,更需要肌电图的帮助。
四、诱发电位对眼科、耳鼻喉科应用价值不可或缺。
五、儿科、肿瘤科、放疗科的一部分疾病也少不了肌电图的检查。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是神经科疾病诊断、预后判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但我发现园中好像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以下是整理的肌电图应用的总结,请大家指正。
肌电图检查病人准备:①了解病史和检查目的,确定检查的肌肉及步骤和项目。
②根据病情检查需要取合适的卧位或坐位。
③向病人讲清检查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合作。
检查程序:肌电图检查无固定的程序,依各个病例的具体情况而异。
做肌电图之前应认真采集病史,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提出临床诊断的初步意见及希望肌电图解决的问题。
肌电检查者尚需熟悉神经肌肉解剖生理,能确定各肌内的部位、并了解其神经支配。
在检查前根据其病史和体征,制定一个初步检查计划。
一般地说,希望肌电检查时能确定哪块肌肉有异常电位,此肌肉属于哪条神经支配?异常肌电图的性质如何?为此,必须在选定的肌肉上,至少做如下几项观察:①插人电位;②自发电位;③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
神经指南: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修订版概论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项技术。
狭义肌电图通常指运用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记录肌肉静息和随意收缩的各种电特性。
广义肌电图除了神经传导检测(nerve conduction study,NCS)和常规同芯圆针电极肌电图(needle electromyography,EMG)之外,还包括电生理检测的其他项目,例如重复神经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F波、H反射、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 electromyography,SFEMG)、运动单位计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巨肌电图(macro-EMG)、运动诱发试验等。
一、肌电图检查的适应证1.脊髓前角细胞和(或)脑干运动核及其以下部位的定位诊断和鉴别,包括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
2.可助于肌肉注射肉毒毒素部位的选择。
二、肌电图检查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1.保证电源稳定和电线完整,遵守仪器使用的安全要求,专业人员定期检查设备,以防漏电,如出现电源破损或机器外壳漏电现象应及时停止操作。
2.做肌电图检查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并充分对受检者解释并取得配合。
3.保持肢体(尤其是末端)温度,天气寒冷可局部加温,保证肢体末端温度维持在32℃。
4.不要将刺激电极置于心脏区域,非诱发电位检查项目时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和地线置于肢体同一侧,以减少通过躯体的泄漏电流。
5.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避免进行NCS。
6.植入心律转复设备或除颤器的患者,应咨询心脏专科医生,刺激器应远离植入设备15cm以上,接好地线,刺激电流时限限制在0.2ms内。
7.意识障碍患者或有精神症状患者进行检测时应咨询相关专科医生检查的必要性,并避免意外损伤。
肌电图的原理及应用
肌电图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肌电图肌电图(Electromyogram,简称EMG)是记录肌肉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
它通过采集肌肉收缩产生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成可视化的波形。
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肌肉功能异常以及相关的神经疾病。
2. 肌电图的原理肌电图的原理基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生理活动。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中的神经冲动会引发肌纤维的膜电位变化,即产生肌电信号。
这些肌电信号通过电极采集并放大,最后转换成肌电图。
2.1 肌电信号的采集肌电信号的采集需要使用肌电电极,通常分为表面电极和插入电极两种。
表面电极通过贴在皮肤上收集肌电信号,适用于浅表肌肉的检测;插入电极则需要插入到肌肉组织内部,适用于深层肌肉的检测。
2.2 肌电信号的放大采集到的肌电信号通常非常微弱,需要经过放大才能被准确地记录和分析。
放大器可以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成适合于测量和分析的幅度。
2.3 肌电信号的转换放大后的肌电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或数据记录仪中。
这样,肌电图就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3. 肌电图的应用肌电图在医学和生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临床医学肌电图在临床医学中用于评估肌肉功能和神经疾病的诊断。
例如,对于患有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患者,肌电图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和疾病的进展。
3.2 运动科学肌电图被广泛应用于运动科学领域。
通过对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肌肉的疲劳程度、运动姿势的正确性以及改进运动技术的方法。
3.3 生物反馈治疗肌电图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监测和反馈肌肉活动,帮助患者学会控制肌肉的紧张程度和放松技巧。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减缓焦虑、缓解头痛和治疗运动障碍等领域。
3.4 运动康复肌电图在运动康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监测受伤运动员康复过程中的肌肉活动情况,可以评估康复进展并设计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生 电位差,井沿肌纤维扩散 ,这种扩散 的负电位称为动作 电
位。
3神 经损 伤后 插 入 电位 的 时 限 明 显延 长 ,可 达 数 秒 甚 或 数 分 钟 ,且 出 现 连 续 排 放 的 正相 峰形 电位 。 这 种 情 况 见 于损 伤 后 8 ~1 4天 ,
也见于神 经再生期 。肌 肉放松时,肌 电图上本应表现为 电静 息,但神经损伤后却 出现多种 自发电位 :纤颤电位 、正尖波 、
针极肌电图检查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二、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 (二)正相电位(正锐波)
为一起始较快,紧随一较慢的逐渐衰减的 负后波呈v字形。时限为10~20ms,电压 50~2000μ V。一般在神经损伤后5天出现。 扬声器上出现粗钝的“砰砰”声。
二、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 (三)束颤电位
系一自发的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宽、电压 高,此为单个或多个运动单位所属肌纤维 兴奋后自发性收缩,临床上肉眼可见肌束 颤动。
二、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 出现各种自发电位
(—)纤颤电位
为失神经单个肌纤维“自发性”活动所产生的动 作电位,波形为单相或双相,少数三相,双相多 见。起始常为正相,随后继以负相。电压一般为 25~300 μV,也有1000μV者;频率2~30Hz/s; 时限0.5~2ms,偶见5ms。扬声器上出现不规则 的嗒嗒声,如雨点落在橡皮地上的音响,电位密 度增多时,似 “卜卜”声。一般在肌肉失神经支 配15~21天出现。
异常肌电图
• (三)肌强直电位 针极插人或挪动时的瞬间所猝发的高频放电,其波幅和频 率先大后小逐渐衰减。扬声器上可闻及轰炸机俯冲或摩托 车发动机样特征性的声音。 (四)肌强直样电位 针极插入后猝发的一系列高频电位波形和频率未见递增递 减,而是电位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或呈节律出现。移动 针电极时可诱发;呈节律出现时,可见该组电位波幅递增 或递减,扬声器上出现摩托车马达声。
• 机理:神经受损时或神经功能在恢复过程 中,神经纤维束中各纤维的损害或恢复的 程度不一,因而使同一运动单位中神经冲 动的传导速度与引起肌纤维收缩的时间先 后不一,使各肌纤维不能同时活动而使动 作电位呈现多相。
二、放松时的异常肌电图
• (四)运动单位电位的异常
系正常的动作电位在肌肉松弛状态时呈自 发性地爆发。有时一簇簇地呈类似束颤电 位的形式.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 源自痉挛性瘫痪、神经干被压及面肌痉挛等。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分析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可以辅助其他检查结果提高综合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情 况。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分析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者的生存质量。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肌肉疾病。
检测标准:参考 国际肌电图协会 的指南和规范
检测流程:预约、 登记、检查、报 告等
准备:确保环境安静温度适宜患者体位舒适 记录:使用适当的电极和导联记录肌肉的电活动 刺激:对肌肉进行适当的刺激观察电活动的变化 分析:对记录的电活动进行分析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检测结果 检测前向患者解释检测过程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在患肢进行检测以免干扰结果 检测时应保持安静避免干扰检测设备
汇报人:
通过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分析医学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进医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全球医学 研究的进步。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分析的发展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医学技术的 进步和发展。
通过肌电图的动 态监测可以及时 发现病情变化调 整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肌电图规范化检 测和临床分析有 助于判断病情的 严重程度为医生 制定治疗方案提 供参考。
肌电图规范化检 测和临床分析有 助于发现潜在的 并发症及时采取 措施进行治疗避 免病情恶化。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分析有助于提高医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肌电图检测能够评估肌肉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通过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可以监测肌肉疾病的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liliuyi
一、同芯针电极肌电图
⑶MUAP的改变:肌源性损害表现为时限缩短、
波幅降低和多相波百分比增多;神经源性改
变表现为MUAP时限宽.波幅升高.多相波増
多⑷募集电位: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高波
幅的单纯相或混合相;而肌源性损害表现
为低波幅的干扰相即病理干扰相。在神经
源性疾病的早期,可仅出现自发电位和募
集电位的异常,无MUAP的改变。募集电位
3.异常判断:⑴各波潜伏期延
长;⑵双侧潜伏期差值增加;⑶未引
出波形。
六、RNS测定 1.方法:电极的放置同运动传导检 测,即超强重复刺激周围神经,在相应的 肌肉上记录CMAP。 2.常用的神经:⑴面神经:刺激 部位为耳前,记录部位为眼轮匝眼。⑵腋 神经:刺激部位为Erb点,记录部位为三 角肌。⑶尺神经:刺激部位为腕部,记录 部位为小指展肌。⑷副神经:刺激部位为 胸锁乳突肌后缘,记录部位为斜方肌。
六、RNS测定 3.刺激频率:⑴低频RNS:频率 ≤5Hz,持续时间3s。⑵高频RNS:频率 ≥10Hz,持续时间3~20s。可用易化的 方法取代高频RNS。 4.RNS正常值及异常判断标准: ⑴低频RNS:在记录的稳定的动作电位序 列中,计算第4或第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 的百分比(大多数仪器可自动测算)。 波幅下降10%~15%以上为低频RNS波幅递 减。
第二部分 检查技术 一、同芯针电极肌电图
受试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尽量保持
放松状态。检查者将针电极插入被检肌
肉,观察肌肉放松状态、轻度随意收缩
状态和大力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一、同芯针电极肌电图 1.肌肉放松状态下的电活动:⑴插入电 位:是针电极插入肌肉时对肌纤维或神经 末梢的机械刺激产生的成簇的、伴有清脆 声音、持续时间300ms左右的电位,针电极 一旦停止移动,插入电位即消失。⑵终板 区的电活动:包括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 前者波幅为10~50μV,时限为1~2ms;后 者波幅为100~200μV,时限为3~4ms。终 板区电活动的声音似贝壳摩擦的杂音。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一、肌电图: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其静息状态、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时募集状态。
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1、正常肌电图(1)插入电活动:针电极在插入肌肉时,可机械地刺激或损伤肌纤维,而产生各种大小不同形态不同的短暂的电位,这就是插入电活动。
持续时间是几百毫秒,(如果针电极不活动,静息状态下,正常肌肉不会有活动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
)(2)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肌肉轻度收缩状态下记录的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所兴奋的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M UP) 。
(3)波形多为2 — 3相,5相以上为多相。
多相波一般不超过15%,时限常在5 —15ms之间;波幅多在100至数千微伏之间。
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正常值(波幅、时限、位相)(4)大力时募集状态:当肌肉大力量收缩时,许多运动单位很快的发放冲动,由于许多不同的运动单位同时兴奋,因此不能辨认各个单独的MUP。
2、异常肌电图(1)插入活动的异常:①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
②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正锐波、束颤电位、肌强直样放电(复合性重复放电) 、肌纤维颤搐③肌强直放电。
(2)异常MUP①短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小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
常见于肌肉疾病和神经肌肉传递性疾病。
②长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大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
这些ML P的波幅增高,时限的增宽,并伴有募集不良,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病变,或神经损伤后的再支配等。
③多相电位其数目增多,可见于肌病,也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变。
(3)异常募集形式募集形式决定于用力时发放的MU数量以及MU发放的频率,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MU 减少,病人客观上很用力,但MU也是减少型。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肌电图检查是神经电生理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它依据神经系统解剖学定位原则,对周围运动和感觉障碍进行定位、定性,判断神经损伤的类型(脱髓鞘或轴索变性),辅助临床明确病变部位,发现临床下病变,鉴别中枢和周围病变,判断病变累及范围,从而为临床提供详细的客观证据。
肌电图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神经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等项目。
对肌肉的检测可用于区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并可进行新生电位和功能的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
一、肌电图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康复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内分泌科、手足外科、儿科、肛肠科等,以及法医鉴定事项。
二、肌电图应用范围包括:1、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2、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
3、肌源性疾病(肌纤维):各类型的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强直性综合征、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其他疾病的肌病等。
4、周围神经疾病:颈腰椎病、脊柱病(累及神经根及脊髓)、各种周围神经损伤、病毒感染、肿物压迫等。
格林巴利综合症、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肘管综合症。
5、神经丛疾病:臂丛神经损伤、上下臂丛神经麻痹综合症、腰骶丛、马尾神经损伤。
6、脊髓疾病: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病变、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侧索硬化病、脊髓空洞及各种外伤、炎症、肿块压迫等病变、截瘫损害功能的评定。
7、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8、脑干病变: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功能检测,了解脑干部位神经传导功能,判断视交叉部及交叉前后部位和听觉通道的疾病。
9、皮层功能检测。
了解皮层功能的态、体感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检等。
三、应有肌电图普通针极肌电图用于:1、区别神经源性、肌源性和废用性肌萎缩,在神经源性肌萎缩中,与神经传导速度相结合检查可对脊髓前角、神经根、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神经根的定位提供帮助。
肌电图基础与临床应用
V TP
右 腕 小 70 1.8 4.5μ 尺 部 指 m/s ms v 神 经
(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常用可以测定的感觉神经包括:正中神经、 尺神经、桡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胫 神经.
技术难度较大,可以测定的感觉神经包括: 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股外侧 皮神经、隐神经、足掌内侧神经、足掌外侧 神经.
同心针肌电图(EMG)
(一)插入电位 可很快消失,也
可长达2-3ms。 插入电位延长在神经源 性或肌病中多为正锐或 纤颤样.在 肌强直病中 为波幅和频率不断变化 的. 插入减小在低钾性 周期性麻痹中见.消失在 肌肉完全萎缩时见。
同心针肌电图(EMG)
(二)自发电位 :针在肌肉中不动时自发出现。 ①终板电位 在正常人终板部位可见,必须与病
岁后显著下降. 温度:影响传导速度最主要的物理因素,温度高,传导速度快. 性别:大部分研究认为,性别和传导速度无关,部分研究认为女
性运动传导速度慢于男性,感觉传导速度快于男性,但SNAP波 幅高于男性.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通过测定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感觉和运动神 经病变、病变的范围,并可以协助判定轴索 损害和脱髓鞘病变。
神经电生理诊断
脑电图和脑磁图反映脑部电活动 肌电图用于检查周围神经和肌肉 诱发电位可检查中枢也可检查周围神经系统
肌电图诊断的目的
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定 位诊断存在困难,可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 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和后膜)和肌肉。
(2)嵌压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感觉纤维传导受 累.早于运动纤维,更早于EMG改变。最常见的是 腕管综合征和肘管综合征。
肌电图的检测与应用
近端神经的检测-- H反射
刺激点 神经干 记录点 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 机理 电刺激诱发的脊髓单突触反射 观察指标: 潜 伏 期 <35ms 两侧潜伏期差 <1.2ms
H
周围神经疾病基本病理过程
WAllerian变性 轴突变性 神经元变性 节段性脱髓鞘
重复频率刺激检查
分类
按感觉 刺激的形式分 类
按刺激后诱发电位的 潜伏期长短分类 按记录电极距诱发电 位神经发生起源的远 近分类
VEP 按诱发电位起源分类
BAEP
视觉诱发电位 VEP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EP 三叉神经、脊髓传导速度、 阴茎背神经
短潜伏期 <10ms 中潜伏期 10-50ms 长潜伏期 >50ms 短潜伏期----多起源于皮层下(BAEP) 长潜伏期-----多起源于大脑皮层 (P300)
插入电 活动
自发电 活动
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异常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波幅的改变 偏离正常值的20% 神经源性损害:神经支配比例增大 时限延长、电压增高、多相波增多 肌源性损害: 神经支配的比例减低 时限缩短、电压降低、多相波增多
重收缩时募集电位的异常改变
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 严重的神经肌肉病变 神经失用、癔症性瘫痪
长期饮酒、糖尿病---GBS
临床康复但电生理改变不全恢复 小儿麻痹后,轴索性损害GBS
阅读方法
目的性强的 直接锁定你要的神经
看损伤的部位、程度、 轴索或髓鞘为主
直接锁定你要的肌肉
确定有无神经原性或肌 源性损害 肌源性损害,一块肌肉就 可以帮你诊断
肌电图怎么检查
肌电图怎么检查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用于检测肌肉电活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检查原理、检查步骤、应用领域以及注意事项。
一、肌电图检查原理肌电图检查利用电极记录肌肉产生的电信号,进而评估肌肉活动的功能状态。
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时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极传导到肌电图仪器上,并被转换为曲线图形展示。
肌电图曲线反映了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可以判断肌肉的功能状态及存在的异常问题。
二、肌电图检查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患者需要穿着舒适的衣物,并保证肌肉完好无损,不受任何影响。
2. 仪器连接:将肌电图电极粘贴在检测部位的肌肉上,确保电极与肌肉充分接触且粘贴牢固。
3. 信号录制:启动肌电图仪器,开始录制肌肉的电信号。
在检测过程中,患者需保持放松,遵循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示,如进行特定肌肉的收缩动作。
4. 数据分析:通过肌电图仪器的软件系统对录制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肌电图曲线。
医生或技术人员根据曲线的形态、波幅、时程等指标进行初步判断。
三、肌电图检查应用领域1. 神经肌肉疾病诊断:肌电图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性肌肉疾病,如周围神经病变、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观察曲线变化,可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反应等指标,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运动损伤康复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帮助评估运动损伤的康复过程,判断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监测肌肉活动的变化,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和指导,促进康复效果的提升。
3. 运动员体能评估:肌电图检查可对运动员的肌肉活动进行客观评估,了解肌肉活动的稳定性、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这对训练调整和提升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肌电图检查注意事项1. 遵医嘱:检查前需提前咨询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查。
2. 放松状态: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按医生或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肌肉动作。
3. 不适反应:在检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肌肉抽搐、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需及时告知医生或技术人员。
肌电图及其临床应用1
不能绝对化,脱髓鞘时也可波幅降低(部分纤维传导阻 滞及相位抵消);轴突变性也可传导速度减慢(快传导 纤维累及明显)。一般来讲,波幅降低<50%,速度减 慢至正常低限的80-90%以下,提示脱髓鞘。波幅降低 >50%后,传导速度下降到正常低限的70-80%,仍提 示为轴突变性
❖ 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的病变 ❖ 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 ❖ 深部肌肉萎缩或轻瘫
❖ 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运动 功能障碍): 神经源性损害 肌源性损害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 协助补充临床定位 肱二头肌、三角肌—C5、6 肱二头肌、大小鱼际肌—C6、7 胫前肌、腓肠肌—L5 H-反射—L5、S1
❖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 肌炎的活动期和恢复期 神经源性损害的进展
❖疗效判断客观指标 CTS术后传导速度明显改善 MG病人用药后RNS恢复正常等
神经传导
目的和临床价值:
❖ 确定神经病变的程度和分布 弥漫性多发性神经病 局灶性病变 神经病变或损伤的程度
❖ 鉴别周围神经病的主要类型 脱髓鞘 轴突变性
针极肌电图
正常EMG
❖插入电位 针插入肌肉时引起一阵短暂的电位 发放
❖自发电位 肌肉安静下的电活动——终板活动 终板噪音 终板棘波
❖运动单位电位(MUP) 产生机理
❖运动单位电位(MUP):观测指标
✓时限:反映一个MUAP所有的肌纤维同步放电的 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波幅:由针尖附近的少数肌纤维决定的,受肌 纤维大小和密度的影响
➢波幅:
反映的是所测神经纤维或肌纤维兴奋的数量, 以及兴奋同步的程度(时限依赖型的相位抵消)
➢波形和时限:
也反映所测神经纤维兴奋的数量和兴奋同步的程 度,同步化程度越低,波幅越小,时限越宽,波 形越扭曲,即波形离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图的检查及临床应用
肌电图检查是神经电生理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它依据神经系统解剖学定位原则,对周围运动和感觉障碍进行定位、定性,判断神经损伤的类型(脱髓鞘或轴索变性),辅助临床明确病变部位,发现临床下病变,鉴别中枢和周围病变,判断病变累及范围,从而为临床提供详细的客观证据。
肌电图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针极肌电图、神经电图、诱发电位检测等项目。
对肌肉的检测可用于区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并可进行新生电位和功能的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
一、肌电图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康复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内分泌科、手足外科、儿科、肛肠科等,以及法医鉴定事项。
二、肌电图应用范围包括:
1、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2、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症。
3、肌源性疾病(肌纤维):各类型的慢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强直性综合征、先天性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其他疾病的肌病等。
4、周围神经疾病:颈腰椎病、脊柱病(累及神经根及脊髓)、各种周围神经损伤、病毒感染、肿物压迫等。
格林巴利综合症、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症、肘管综合症。
5、神经丛疾病:臂丛神经损伤、上下臂丛神经麻痹综合症、腰骶丛、马尾神经损伤。
6、脊髓疾病:下运动神经元(前角细胞)病变、小儿麻痹后遗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脊肌侧索硬化病、脊髓空洞及各种外伤、炎症、肿块压迫等病变、截瘫损害功能的评定。
7、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8、脑干病变: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功能检测,了解脑干部位神经传导功能,判断视交叉部及交叉前后部位和听觉通道的疾病。
9、皮层功能检测。
了解皮层功能的态、体感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检等。
三、应有肌电图普通针极肌电图用于:
1、区别神经源性、肌源性和废用性肌萎缩,在神经源性肌萎缩中,与神经传导速度相结合检查可对脊髓前角、神经根、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神经根的定位提供帮助。
2、辅助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评价,为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观察神经再生进程,可作为神经吻合移植术后的客观观察指标。
3、研究肌肉的运动功能,如便秘病人盆底括约肌的功能。
四、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对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以及结合肌电图将神经损伤分度,从而用于估计其预后;对神经损害可提示主要病理改变(脱髓或轴索变性);对单神经嵌压征的早期诊断更具特别意义,如腕管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五、特殊检查:H反射、F波、瞬目反射、重复神经电刺激等项目。
H反射、F波可以反映近端的神经功能,补充常规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不足,为神经
根损伤的灵敏指标。
新开展的瞬目反射检查对三叉神经、面神经和脑干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临床常应用于三叉神经损害、Bell麻痹、听神经瘤等;重复神经电刺激专用于判断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特异性电生理检查。
六、诱发电位检测包括: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用于判断后颅窝肿瘤压迫性疾病;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干血管病变及脑死亡;判断传导性、耳蜗内或耳蜗后耳聋。
2、视觉诱发电位:用于早期发现视觉通路病变,如多发性硬化、青光眼、视神经炎、帕金森氏病、糖尿病等视路病变,早期无临床症状,即可发现异常;定位诊断需结合视网膜电图;估计预后及评定疗效。
3、体感诱发电位:可用于高位周围感觉神经的病损;脊髓与脑干病损;诱发电位在神经ICU中对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后估计有意义,不受意识影响;并可应用于术中监护;可作为脑死亡的一种补充检查。
(专业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