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巴布剂研究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黄连解毒巴布剂的研制与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黄连解毒巴布剂的研制与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粘结力
成型 L A 分
2 2 2 3 3 3 犯 43 35
2 3 1 3 1 2 47 43 41
: : : : : :
44 44 43
G二 ] 3 1
2 3 43 铭 40
从表中可以直观看出影响黄连解毒巴 布剂最为 明显的是 A( 阿拉伯树胶粉) ,其次为 B( 明胶) 、 C( 甘油) 。它的最佳配比为 A , 玩C , ,即阿拉伯树
2 5 2 W h 2 o
黄连解毒巴布剂的研制与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马云淑,刘月圆乙
( 云南中医学院中药系,云南昆明
摘 要: 实 验采用” ( 3 4 )正交试验法对黄 连解毒巴 布剂的基质进行筛选。 结果认为A , B 2 q为 最佳配比即
阿宁 创白 树胶粉:明胶:甘油=1 : 0 . 1 : 2 , 提取物含量为3 0 %;同时观察了本制剂透皮吸收与氮酮的促透皮吸收作 用,采用改良F 二 扩散池, 选择小聚碱为指标。结果表明:小聚碱可缓慢透过小鼠皮肤;1 %氮酮使小壁碱的 体外透皮速率及透过量有显著性增加,3 %、 5 %有极显著性增加 关键词:黄连解毒汤;巴布剂;透皮吸收;小栗碱;氮酮
作者简介:马云淑 ( 1 9 6 6 一) ,女,云南文山人 ,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新制剂研究
万方数据
2 0 0 2 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2 5卷
脱落 由难 到 易分 为 1 0至 1分 )为指 标 ,结 果 见
表2 。 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见表 3
表2 正交实验安排与结果
实验号 A B C D
( 3 )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与结果: 根据因素水平 表, 利用L 9( 护 )正交表进行试验, 将调合好的混 合物摊涂于背衬上, 室温放置2 4 h 观察,以粘结力 ( 帖敷于手背以一定力度剥离,将其难易程度由粘

关节炎巴布剂

关节炎巴布剂

关节炎巴布剂定性鉴别研究摘要:目的建立关节炎巴布剂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

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 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 鉴别大黄; 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水(12:6:4:3:0.6)为展开剂, 鉴别黄柏;结果大黄、黄柏的定性鉴别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供试品色谱中斑点的位置及颜色与对照品总体上一致。

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关节炎巴布剂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用于控制其质量。

关键词:关节炎巴布剂剂;定性鉴别;薄层色谱法关节炎巴布剂由大黄、黄柏、补骨脂、红花、骨碎补、黄芪、等药物组成,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祛风止痛、祛寒逐湿的功效,广泛地用于骨伤科疾病,治疗跌打肿痛、扭挫伤、风湿痹痛、神经痛、风湿关节痛、肩颈痛、肌肉痛等症疗效确切。

为了更好地控制其质量,保证临床疗效,本实验采用TLC 法对其进行了定性鉴别研究,建立了制剂中大黄、黄柏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

1 仪器与试剂HHS双列二孔电热恒温水浴锅(山东医疗器械厂);KS-150E超声震荡仪(宁波海曙科生超声设备有限公司);JA电子分析天平(MINQIAO);WFH三用紫外分光仪(上海精密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大黄、黄柏对照药材或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关节炎巴布剂由制剂室提供;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鉴别2.1 大黄的TLC 鉴别取本品6 贴,除去盖衬,剪碎,置圆底烧瓶中,加20%硫酸-氯仿(1:5)混合液100ml,加热回流30min,加入100ml 1%氢氧化钠水溶液萃取,加盐酸(1mol/L)调pH 至2~3,用三氯甲烷萃取2 次,每次20ml,合并三氯甲烷,蒸干,残渣加甲醇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用同样方法,提取3个批次。

另取大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再取大黄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除大黄外的其余成分按制备工艺制成缺大黄的阴性对照溶液。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巴布剂概念以及中药巴布剂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巴布剂以及中药巴布剂巴布剂概念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

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水刺布),膏体,防粘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其载药量大,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好,耐老化,可以反复揭贴,随时终止给药,剂量准确,血药浓度平衡无峰谷现象,可减少毒副作用,在工业生产中无有机溶剂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中药巴布剂,是指在巴布剂加工过程中所选用的药物必须是中药成份,如超微粉碎的中药粉体,水提取或乙醇提取的中药浸膏,经浸泡后的中药药泥,以上中药剂型和巴布剂基质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工而成的巴布剂,简称中药巴布剂。

我们再总结一下中国传统贴膏包括近年一些医药科技公司所推出的系列膏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黑膏药该剂型就是将中药材用植物油在高温情况下进行煎熬,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加入铅丹,至“滴水成珠”状,然后再降温,滩涂在棉布或牛皮纸上,使用时必须用文火加热,该剂型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民间到正规制药厂该工艺和剂型还在使用,但是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该剂型逐渐被淘汰,其不足有以下几点:一,重金属超标,铅丹本身有毒。

二,高温加工破坏药物有效成份三,遇热流油污染严重。

四,工艺和技术很难达到国家GMP标准。

二,橡皮膏贴剂该剂型就是选用化工合成胶体,将中药粉或西药粉和胶体混合后,涂在棉布或弹力布上,再附一层瓦楞膜或防粘纸。

由于该剂型本身工艺的限制,只能起到暂时止痛的目的。

现在也在被淘汰。

其不足可归纳一下几点;一,由于选用化工胶作为基质,虽然通过打孔来解决透气差的问题但是过敏率还是很高。

二,药物含量低,涂层只有0.1mm,大多只靠添加西药止痛成份来暂时的起到止痛效果。

三,胶体分子结构紧密,将药物包裹在内,药物有效成份根本无法渗透,只能起到封闭的作用。

四,采用汽油等作为溶剂,加工即危险又有污染。

复方秦艽巴布剂的制剂工艺

复方秦艽巴布剂的制剂工艺

摘要目的:复方秦艽巴布剂是由红花、秦艽、元胡、牛膝等十二味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之功效。

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等中医痹症范畴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课题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将传统经典药方制成满足临床用药的新剂型,并对该巴布剂的临床前药学部分进行系统研究。

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查川芎等药材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均匀试验法筛选川芎等药材提取挥发油后药渣的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均匀试验法以醇浸出物为指标筛选秦艽等药材水提工艺条件;采用均匀试验法考查辅料种类、用量,筛选基质最佳配比。

质量标准研究时,用薄层色谱法对该制剂中所有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元胡中延胡索乙素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筛选出川芎等药材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为:加水8倍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h,挥发油另器保存,收集第一次提取液,药渣加水8倍量,提取1h,提取液与第一次提取液合并。

秦艽等药材最优水提工艺条件为:加水14倍量,提取两次,每次2h,提取液与川芎等药材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真空干燥。

优化后基质的最佳配比为:聚丙烯酸钠:甘油:硫酸铝钾:明胶:依地酸二钠=1:17:0.25:17:0.01。

建立该制剂中五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了延胡索乙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结果延胡索乙素进样量在范围0.03476~0.3476µg 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均回收率为99.09%,RSD值为1.45%。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可行。

成品质量可控,制剂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复方秦艽巴布剂;制备工艺;质量标准AbstractObjective T he cataplasma of Compound Gentiana macrophylla is compound preparation,made from Flos Carthami, Radix Gentianaen Macrophyllae, Rhizoma Corydalis, 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etc medicinal material , which has the effect of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and activating meridians to stop pain.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heumatic fever, multiple nerve root inflammation, multiple sclerosis, sciatica, frozen shoulder, 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gout and other areas of medicine arthralgia, it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s. The subject, puting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guidance, would make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into the new form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carry out the pre-clinical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systematically.Methods:To examin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Chuanxiong’s essential oil by single-factor test method; optimizing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Chuanxiong’s gruffs which h as been extracted the essential oil and putting the alcohol extract as indicator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remanent material adopting homogeneous design. investigating the excipients type and dosage and optimizing the best ratio of substrate with same method. In the study of quality standards ,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in the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used in quantitative estimation.Results:the optimizing extraction process of Chuanxiong’s essential oils were: using water 10 times, steam distilling for 6h, saving the volatile oil in the other device and collecting the first extract, and extracting dregs for 1h with water 8 times, admixing the extract. The best extraction process of remanent materials: adding water 14 times, extracting for 2h every time,twice, admixing all extracts , vacuum drying. Optimized the best ratio of substrate: sodium polyacrylate:glycerin: Potassium aluminum sulfate: gelatin: EDTA = 1:17:0.25:17:0.01.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identific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TLC and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by HPLC.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cess is reasonable, stable and practical. The quality of finished product can be controlled and the stability of preparation is satisfactory.Keywords:Compound Gentiana Babu;Process;the quality standard独创性说明及版权授权书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巴布剂综述

巴布剂综述

巴布剂概述巴布剂(拉丁学名为Cataplasma)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属经皮给药剂型,是对传统外用贴剂(Patch Technology) 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药外用贴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具有稳定性高、无致敏性、载药量大,黏性保持时间长,可反复粘,释药效率高等优点。

因为从目前来看,人们用药的途径主要以口服和注射为主,其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的干扰,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给药,还可引起疼痛,依从性差,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从而便应运而生了第三代剂型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巴布剂便是这一剂型研究的产物之一。

上世纪60~70 年代,欧洲、日本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巴布剂的概念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图克服传统外用贴剂的种种弊端。

最终日本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宣称已研制出了巴布剂并且进行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 年代成功打入欧美市场,目前其产品已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普遍使用。

我国对巴布剂的研制起步较晚,基础很薄弱,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对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

1999 年雷允上集团的复方紫荆消伤膏是国内第一个药准字的巴布剂外用膏药,从此, 在我国药典上开启了巴布剂药膏的先例。

巴布剂组成巴布剂的外观与橡胶硬膏相近,主要由3部分组成:①衬层,又称支持层或底材,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布、无纺布等。

②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具有适宜的黏附性,能黏附于皮肤上,以达到治疗目的。

③保护膜,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酯等。

基质是巴布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分为:①粘合剂: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3 大类,是巴布剂能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的有明胶、淀粉、琼脂、甘露聚糖等,也可用以上物质的金属盐和以上物质与有机或无机交联剂的交联产品,其用量为0. 5 %~50 %(重量百分比,下同) ,最好为5 %~25 %。

巴布剂成型性研究

巴布剂成型性研究

处方ⅡA:将酒石酸溶解于水中(测PH),再 将plasdoneK90溶于水中备用。将甘羟铝溶入甘油 中,混合均匀,再加入NP-700混匀。搅拌水相 10min后,再将甘油相倒入开始搅拌。以后同ⅠA。
处方ⅡB:将甘羟铝溶入甘油中,混合均匀, 再加入NP-700混匀油相。将酒石酸溶解于水中( 测PH),再将plasdoneK-90溶于水中为水相。搅拌 油相10min后,再将水相倒入开始搅拌。以后同 ⅠA。
•处方的制备工艺对巴布剂成型性有很大的影响。在此 引入部分数据对巴布剂的成型性进行分析。 a)EDTA对巴布剂交联速度的影响
处方Ⅰ加入EDTA使得巴布剂膏体中Al3+的浓度在一定时 间内降低,使得交联速度减慢。EDTA螯合Al3+的反应是可 逆的,膏体形成后EDTA将Al3+逐渐释放出来从而使胶强度 逐渐增加。而处方Ⅱ不加EDTA的巴布剂膏体胶强度上升 很快且不稳定,在一小时左右就已经达到很高的胶强度, 最后因为内聚力过大而不粘无纺布,导致膏体不能涂布。 处方ⅡC的工艺是将水相和油相先搅拌10min后再加入甘羟 铝继续搅拌,在此工艺下甘羟铝加入之初就开始交联,外 部形成粘稠的胶体但是内部还有一部分粉末没有全部溶解, 相当于减少了甘羟铝的浓度,胶强度反而不迅速升高。最 终稳定后胶强度也很低。所以在制备巴布剂膏体时要根据 主药的成分适当增加或减少EDTA的量,以便达到合适涂 布的胶强度。
…・gf
velocity
5mm/sec
1 2 mm
3 0 mm
GEL
1 0 mm
sensory axis Curd tension meter
胶强度测定示意图
实验过程
按照处方制备基质
工艺 处方ⅠA:将甘羟铝、EDTA溶入甘油中,混合均匀。 再加入NP-700混匀备用。(油相)(搅前制备) 将酒石酸溶解于水中(测PH),再将 plasdoneK-90 溶解于水中备用。(水相) 先将水相加入搅拌锅,搅拌10min,再倒入油相开始搅 拌,搅拌时间1.5h。并于搅拌开始后0.5h,1.0h和1.5h 取样测定胶强度。 处方ⅠB:将甘羟铝、EDTA溶入甘油中,混合均匀。再 加入NP-700混匀备用。(油相)(搅前制备) 将酒石酸溶解于水中(测PH),再将plasdoneK-90溶 解于水中备用。(水相) 先将油相倒入搅拌锅,搅拌10min,再倒入水相开始搅 拌。其后同ⅠA。

浅谈骨伤科中药巴布剂的研发

浅谈骨伤科中药巴布剂的研发
中 死亡 6例 。
肽 、 列 腺 素 等 生 物 活性 介 质 , 起 变 态 反 应 。② 中 药 注 射 剂 中 除 了 药 前 引
用 成 分 , 能 残 留 未 除 尽 杂 质 ; 剂 时 添 加 的 辅 助 剂 , 增 溶 剂 、 定 剂 可 制 如 稳
等 ; 物 本 身 或 药 物 联 合 用 药 的 分 解 还 原 、 解 聚 合 反 应 物 等 , 可 能 药 分 都 在 12例 敏 性 休 克 报 道 中 , 涉 及 中 药 注 射 剂 3 共 成 为 过 敏 原 而 致 机 体 过 敏 。有 文 献 认 为 : 方 丹 参 注射 液 致 过 敏 反 应 复 的 发 生 机 制 虽 尚 无定 论 , 一 般 认 为 其 中 含 有 的 鞣 质 是 产 生 过 敏 反 应 但
21 一般情况 .
12例 过 敏 性 休 克 报 道 中 , 龄 最 小 为 4岁 , 大 为 8 3 年 最 7
中药成分复杂 , 类繁多 , 为蛋白质 、 肽 、 种 多 多 多糖 、 类 、 类 等 大 分 子 甙 酯
物 质 。 既 有 免 疫 原性 , 有 免疫 反 应性 。 进 入 体 内使 释 放 出组 胺 、 激 又 缓
[ ] 吴根 生 , 2 曹永 松 .3例 复方 丹 参注 射液 致过 敏 性休 克文 献分 析 5
[] 中 国 药 房 ,07 1( )42 J. 20 ,8 6 :6 [] 陆敏仪 , 梅, 3 李 周崇 煜 . 国静 脉 注 射 剂 中微 粒 的 污 染 原 因 及 控 制 我 措 施 [] 中成 药 ,0 12 ( )26 J. 20 ,3 3 :1
参 考 文 献
[ ] 陈 吉生 . 感 染 药 所 致 过 敏 性 休 克 分 析 [] 中 国 医 院 用 药 评 价 与 1 抗 J.

巴布剂(类似于膏药)

巴布剂(类似于膏药)

三、基质粘度对吸收的影响
基质的粘度要适宜,过强的 粘性会导致药物无法在贴敷 部位游离使药物过强地与之 结合而残留于某个部位,以 至无法渗透到深层,粘度过 强还将造成揭贴时拉扯汗毛 ,造成患处的疼痛及不适感 。
四、过敏等不良反应对吸收的影响
凝胶膏剂选用水溶性高 分子材料取代传统膏药 中的橡胶、氧化锌及松 香等易过敏物质,从而 大大降低了由于过敏给 患者带来的表皮伤害及 不适感。
巴布剂实例
散结消瘤巴布剂
【用法用量】 1、先将要贴部位用温毛巾涂擦,晾干后再行贴敷。 2、揭去药贴上的保护膜,取一片钕铁硼永磁合 金体,臵于药贴相关位臵,直接贴敷。 3、以手掌轻揉贴药部位,增加牢固度。关节活 动部位可借助胶布、护膝、护肘等保护药贴以防 脱落。 4、每贴可使用72小时
使用注意事项
皮肤 亲和 力更 密切
基质成分不同



药物包容大
强渗透、控 缓释效果好

巴布剂的 特点

药物亲和力强
无毒、无刺激、 不过敏



粘度可控且适中, 可以反复揭贴
低温加工、 保护药物 的有效成 份
巴布剂的吸收
即便基剂不完全渗透到皮肤内,或者 实际上基剂本身不做药物渗透皮肤, 但基剂对药物的渗透速度和渗透量是 有影响的。根据药物和基剂的组合, 渗透速度和渗透量会有很大的差异, 凝胶膏剂(巴布膏剂)的药物与基剂 的组合较传统贴膏更科学和合理。
配方及配比: 明胶 2g Carborite7S 0.4g 羧甲基纤维素钠 4g Ca(OH)2 0.24g 聚乙烯吡咯烷酮 6g 丙二醇 20ml D—山梨醇 38g 高岭土 4g 蒸馏水 60ml 薄荷脑 8g 甘油 8ml 柠檬酸(10%) 0.5ml 聚乙二醇—200 1g 盐酸西替利嗪 0.6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确定的是定性指标,如颜色、气味等,可把各号样品试验结果按规定指标及其重要程度相互比较,把最好的试验结果定为100分,其它样品酌情扣分处理。③如果试验结果为越小越好,可用减法转化分数。若为结果越大越好(如有效成分含量)则可用加法,例如所有样品中测得最高含量为45μg,则用Y′1

=55+Y

1

的公式计算,即(55+45)=100分。以此

类推,其余各样品综合评分均小于100分。以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在中药提取工艺规范化,即GEP实施中数理统计学的运用,都是一些普及的内容,但却显示了较之比较试验法更优越、更科学之处。只有充分而灵活地运用数理统计学于中药提取工艺设计之中,才能实现GEP所期待的目标,

才能奠定好中药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参考文献][1] 史道华.中药现代化的几个关键问题及其对策[J].中草药,2004,35(9):961.

[2] 孙成逊.中药提取过程标准化(GEP)与药品质量的关

系[J].中成药,2006,23(2):276.

[3] 平其能.现代药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152231.[4] 刘婉如,庞善起,张千里,等.关于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的比较[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14(2):41246.

[5] 唐红芳,毛丽珍,徐世芳.正交试验法研究三七提取工艺[J].中草药,2001,32(1):26228.

[6] 王鹏,王玉珠,沈建民.均匀设计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6(4):2972306.[7] 曾诠,易登录,吴洪元,等.用均匀设计法优选侧柏叶中槲皮苷的提取纯化工艺[J].中草药,1998,29(12):

8052807.[8] 孙振球.医药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12186.[9] 赵应征,鲁翠涛,梅兴国.常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优选实验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

6242626.[10] 李矗,唐丽琴,刘圣,等.混合指标的正交设计法优选麦冬、枇杷叶的复方提取工艺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03,7(4):2452248.

中药巴布剂研究思路与方法刘淑芝3,郭春燕,金日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巴布剂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结合作者的实验研究与体会,对基质处方设计思路,基质原料选择方法,基质配方研究,以及基质的成型工艺,制剂的成型工艺,影响成型工艺的因素进行讨论。结果:形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药巴布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制备工艺[中图分类号] R283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29903(2007)0520062203

1 概述巴布剂是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基质材料组成的外用贴膏剂[1]。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由于相关的文献资料缺乏交流,巴布剂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究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收稿日期] 2006208215[通讯作者] 3刘淑芝,Tel:(010)84043227(1)基质因素:巴布剂基质所用主要原料均为高分子聚合物,其中主要原料国内同类品种缺少药用规格。(2)设备因素:巴布剂所用设备国内尚无定型产品

,

因而,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3)国内贴膏剂市场活跃,虽然存在过敏性,刺激性问题,但疗效确切,仍然被广泛使用。使这一剂型虽引进多年却无大的发展[2]。巴布剂普遍受到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巴布剂的基质配方、制备工艺、透皮吸收,以及

・26・

第13卷第5期2007年5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ExperimentalTraditionalMedicalFormulaeVol.13,No.5May,200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设备和品种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 中药巴布剂的特点巴布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3]。具有如下特点:保湿性强,与皮肤的相容性、亲和性、透气性好,贴着舒适。载药量大。适合中药用药量大的特点。耐老化、可以反复揭帖,随时中止给药,用药安全。刺激性、过敏性小,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方便治疗。无有机溶媒污染,符合环保要求。3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研究思路探讨中药巴布剂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是膏体粘弹性。目前,有的品种仍然存在粘弹性不够,稳定性差,制剂经长时间放置后,膏体因失水而硬化,或因贴敷时吸收皮肤汗液而失去粘性。分析原因,主要与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有关。下面就个人的研究体会做初步探讨。311 基质原料选择 巴布剂基质原料的选择,是巴布剂基质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实验表明:原料的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产地,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均对巴布剂基质的成型影响很大[4]。因此,原材料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巴布剂产品的质量。在巴布剂的基质配方中,大量使用高分子聚合物,聚合物分子量对成型后基质的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分子量大,基质的刚性较强,但黏附性差,分子量过小,则基质过软,赋型性不好。所以,选择原料要注意品种,也要明确规格。如:聚丙烯酸钠有分子量的问题,聚乙烯醇有醇解度的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钠有粘度、醚化度的区别,要通过实验研究,选出最佳的规格,有些时候不是一种规格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多种规格配合使用,才能收到满意效果。312 基质配方研究 基质处方研究是巴布剂研究的基础,是巴布剂研究的核心内容。当然,前提是要有优质的原料。只有配方合理,才能发挥原料的优势,配方不当,则制备不出好的基质膏体。巴布剂基质是由粘性剂、保湿剂、骨架材料、交联剂等物质组成,各成分性质不同,在基质中的作用不同,决定了加入量的差异[5]。因此,各种物质的合理配伍、配比,是制成优良基质的关键。从近几年文献报道看,基质配方研究主要围绕着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的配比展开,也有对填充剂,交联剂的选择研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基质配方研究要恰当选择评价指标和实验方法,从外在的物理性状到内在的对药物的释放特性,综合评价,所选择的配方配比才能科学合理。目前多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或均匀设计法,以膏体的粘着性能为评价指标,进行基质配方配比的筛选,用体外透皮实验来筛选合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并揭示其透皮特性[6,7]。313 制备工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巴布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主要包括:基质的成型工艺和制剂的成型工艺。中药巴布剂的制备工艺还包括了药材的提取、纯化,制成一定稠度的浸膏,以便用于中药巴布剂的制备。哪一个工艺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产品质量。31311 基质的成型工艺 基质作为药物的载体,在外用贴膏剂中至关重要。影响基质优劣的因素除原料的影响、配方、配比的影响以外,制备工艺亦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它包括各种原料间的组合,组分间的添加顺序,各种成分的添加方式,机械强度的影响以及膏体炼和温度、时间的影响等等[8]。31312 制剂的成型工艺 中药用于临床多以复方的形式,中药外用贴膏剂又以大复方居多,药味多、成分复杂,提取方法各异。中药浸膏、中药中挥发性成分等对成型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基质成型后,

制剂的成型也不容忽视。影响中药巴布剂制剂成型工艺因素包括:①中药粉末或提取物与基质的添加顺序。②基质与药物合理的比例关系。③不同药物成分的成胶条件。④中药提取物的性状等等。31313 影响成型工艺的因素①膏体含水量对成型的影响:水作为巴布剂的湿润剂在制剂中起着介质的作用,高分子材料通过水溶胀,溶解,并产生粘性。但含水太高或太低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中药巴布剂的含水率以30~60%较适宜[8]。具体含水量视巴布剂的制备方

法、成胶条件而定。②膏体含药量对成型的影响: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一般很难提纯,多以稠浸膏形式入药。中药巴布剂最适宜的载药量需通过实验确定,含药太高,赋型性差,影响制剂的成型和稳定性。含药太低,造成基质浪费且成本提高。笔者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含药量(指中药稠膏)以不高于30%为宜。③搅拌速度和时间对成型的影响:在基质和制剂的成型工艺中,通过搅拌炼和的方式使膏体均匀混合并成胶,搅拌速度、时间对膏体影响较大。速度・36・

第13卷第5期2007年5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ExperimentalTraditionalMedicalFormulaeVol.13,No.5May,200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太快,时间太长,一方面会带进大量气泡,同时,长时间搅拌,由于持续的剪切力会破坏膏体形成的氢键而使粘度下降。速度太慢,膏体不易混合均匀。一般在20~40min即可,可以根据药料量来决定。④搅拌炼和温度对成型的影响:搅拌炼和的温度对成型影响较大,温度高,膏体形变较快,容易混合均匀,但会使膏体粘性下降。一般膏体搅拌时的温度以不高于50℃为佳。⑤各组分添加顺序对成型的影响:巴布剂基质组成中,有合成的或半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亦有作为稀释剂的无机物,其理化性质的不同需要合理的添加顺序,否则,直接影响巴布剂膏体的状态。有研究认为添加顺序应先将其它赋性剂、稀释剂混合后,再加粘性剂。基质制成后,再加中药提取物,挥发性成分最后加。⑥工艺条件对膏体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巴布剂基质组成中,有多种高分子物质,它们在水中溶胀,溶解,并形成高粘度凝胶,稳态下呈半固体状态,但在膏体制备过程中,需以搅拌炼和方式施以外力,以使膏体变形,流动达到各组分均匀分布,这就涉及到所使用的机械能及力学性质对流变性的影响。在搅拌炼和过程中,搅拌时间,温度,速度都是影响基质膏体粘弹性的因素,而膏体的粘弹性恰是巴布剂的重要的物理特性,笔者采用流变仪测定巴布剂膏体的流变学特性,通过试验探索其变化规律及剪切力对膏体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测得不同频数下的复黏度η3,复弹性G3,弹性模量,粘性模量G″及损失因子tgα。从而证明,所优选出的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条件,对膏体流变学特性无明显影响。在设定的工艺条件下不影响粘弹性。提示了合理的制备工艺应该对制剂的粘弹性不产生影响。⑦制备方法:巴布剂组方较复杂,不同产品有不同配方,自然有不同制法。在近几年的专利和各种杂志报道的文献中,公开了一些基质配方和制备工艺,从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配方有不同的制法,因此,巴布剂至今尚无统一的制法。但工艺流程大致相近。巴布剂的制备工艺与贴剂类似:按基质配方先配制基质,然后将中药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溶解或均匀分散在配制好的基质中,涂布在衬布上,再覆盖防黏层。有的涂在防黏层上。再覆盖衬布。4 中药巴布剂的质量和剂型评价中药巴布剂是外用贴剂,它首先应当能贴敷。只有膏体与皮肤有良好的密着性和黏附性,并具有药物释放和透皮吸收性能,才能使药效得以发挥。因此,经皮给药的剂型特点要求它贴敷性好,保湿性强,对皮肤无刺激性、过敏性,安全有效。要满足临床需要,除了对剂型进行系统评价,还需建立质量评价系统。5 中药巴布剂发展前景展望随着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日益深入,辅料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中药巴布剂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制剂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基质原料的国产化,到生产设备的研制和改造,都有长足进步。收到可喜成绩。新设备,新产品不断问市,我们高兴地看到,中药巴布剂作为经皮给药剂型正在得到广大医患人员的认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中药巴布剂的研究开发热已经形成,它潜在的巨大市场将被开发,它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限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