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征
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精选模板

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浅谈新时期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及教育改造对策我国监狱是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教育,并将其改造成为新人的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罪犯与外界虽然有一墙之隔,但是他们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法律教育、形势教育、书信往来、亲属会见等渠道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而且对国家政策也有一定了解。
他们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活跃的,他们在对待自己的服刑改造、监狱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上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发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在这种情况下,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教育改造罪犯的时候只要分析掌握罪犯的心理、行为特征,就能够有效地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教育改造。
一、心理、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是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的心理现象的总和。
认识和掌握罪犯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改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了罪犯心理活动的规律,改造工作就可以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
经过调查分析,新时期罪犯在心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无畏悲观心理。
服刑改造,是对犯罪行为的惩治。
罪犯由于失去了自由,丧失了政治权利,在法律上处于被监管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刚入监的罪犯都有疑惧心理,但是从现在入监的罪犯来看,他们都比较“沉着”,甚至有些罪犯说:“早就知道会挨的。
”真正是“有备而来”。
部分罪犯入狱后,对改造失去信心,对今后生活失去希望,性格呆板,行为机械,有严重的混刑期思想,少数罪犯产生轻生厌世思想。
2、埋怨恐惧心理。
罪犯因罪行败露被判处刑罚后,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给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反而埋怨自己的手段不高明,埋怨自己“命不好”,特别是那些贪污、受贿的罪犯,说什么:“我才得这点,算什么?得大钱的人多得很,为什么他们又不挨?”,有的则说:“我的钱是问别人借的。
认定犯罪的四个要素

认定犯罪的四个要素认定犯罪的四个要素是指构成犯罪的四个要素,即犯罪的对象、行为、主体和结果。
只有四个要素全部具备,才能构成犯罪。
如何把握认定犯罪的四个要素,是司法实践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四个要素的概念、特征、证明、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 犯罪的对象犯罪的对象是指刑法规定中所保护的社会利益。
它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管理秩序等多种社会利益。
犯罪的对象往往是人类文明、法律与政治所推崇的价值体现,不同种类的犯罪有着各自不同的对象。
需要依据刑法明文规定,如:故意伤害罪的对象是人身权利;盗窃罪的对象是财产权利;危险驾驶罪的对象是交通秩序等。
犯罪的对象通常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社会性和法益性。
社会性表明犯罪的对象不仅是个别人的私人利益,而是包括整个社会公共利益。
法益性表明犯罪的对象要经过法律规定才能司法保护,并不是任何利益都能纳入犯罪的对象。
在认定犯罪对象时,可以从犯罪的规定、立案的职责、公共情感等方面综合考虑,但不应简单以人的意愿或看法来认定犯罪对象。
二. 犯罪的行为犯罪的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是引起对犯罪的刑事追究的前置条件。
犯罪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即客观行为和主观行为。
客观行为通常指直接犯罪行为,是最容易获得证据的部分。
主观行为则更加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需要通过推定、逆推等方式进行证明。
主观方面包括的行为有: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故意-过失犯罪等。
在认定犯罪的行为上,主要应根据行为的违法事实,包括作为客观要素的具体的事实举证及法官的意见调取、采证、证据鉴定等方式及时进行。
三. 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特定主体,主要分为三类: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自然人才会担负刑事责任。
犯罪的主体通常具有两个特征: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行为能力通常指犯罪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实施行为的能力。
有些行为能力受到年龄、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如未成年人、醉酒者、精神失常者等。
犯罪嫌疑人心理

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十分复杂的心理交锋,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如何不被发现是主要的心理状态。
被立案或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主要的心理状态转化成惊恐、畏罪或侥幸,并由此产生对抗审讯的种种表现,随着审讯工作的进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也随之产生变化。
这是人的本能的必然反映。
讯问人员要做好审讯工作,必须要重视研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只有了解和把握好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使犯罪嫌疑人认罪。
一、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一般心理表现。
1、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由于罪恶感的压力和法律的威慑力量对其心理刺激而形成的,一种害怕罪行被揭露从而受到法律处罚的心理。
有畏罪心理的犯罪嫌疑人,主要顾虑是害怕罪行被揭露后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贪污受贿犯罪嫌疑人来说,其畏罪心理还有担心其罪行败露后由此产生损害个人名誉、地位、前途或牵连家属子女等。
从而对审讯采取抗拒态度。
抗拒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投石问路,试探摸底。
二是假装老实,蒙混过关。
三是避实就虚,避重就轻。
四是寻找空隙,狡猾抵赖。
五是编造口供,以假乱真。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常常贯穿于审讯的全过程。
审讯开始因为畏罪,犯罪嫌疑人对抗审讯,拒不认罪;当意识到我们掌握了其犯罪的证据时,又可能避重就轻,但因顾虑被严惩而出现反复。
对此,审讯人员要给其讲明政策,让其正确对待犯罪事实;同时给其指明出路,让其知道我们会依法处理。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希望因某种原因,如领导出面讲情,能够侥幸不受刑事追究或重罪轻判的一种心理状态。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盲目地认为可以逃避罪责,在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侥幸心理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盲目自信,犯罪嫌疑人主观臆断,自认为犯罪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攻守同盟牢固,轻看我们的办案能力,认为审讯人员不掌握他们的犯罪证据,因而在审讯中对抗审讯的盲目性较大,拒供提不出有利根据,狡辩找不出正当理由,难以自圆其说,漏洞百出,情绪起伏不定;另一类是建立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的侥幸心理。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1. 引言在犯罪嫌疑人案件中,对嫌疑人的社会表现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通过详细描述嫌疑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良好表现,为其辩护提供有力证据。
2. 嫌疑人家庭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嫌疑人的家庭背景。
据调查显示,嫌疑人出生于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
他的父母关系融洽,长期以来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父母经济条件优越,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3. 教育背景嫌疑人在教育方面也有出色表现。
他就读于一所知名大学,并获得了优秀的学业成绩。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并担任过学生会干部职务。
这些经历培养了他良好的组织能力、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社会活动参与嫌疑人在社会活动中也积极参与,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他经常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还参与了一些公益项目,关注环保、教育和健康等领域的问题,并积极倡导社会公正和平等。
5. 工作表现嫌疑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一致好评。
他专业能力突出,工作勤奋认真,并以高效率和创新精神著称。
他还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在解决问题时展现出卓越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6. 社交关系嫌疑人拥有广泛的社交关系,并与各个群体保持良好互动。
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帮助朋友解决问题。
他对待朋友真诚友善,并经常组织聚会和活动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7. 公众评价除了上述方面,嫌疑人还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好评。
他在社交媒体上积极传播正能量,鼓励他人追求理想和梦想。
他的言行举止得到了网友的一致赞赏,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公众人物。
8. 社会荣誉嫌疑人还获得了一些社会荣誉和奖项的认可。
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并获得过行业内的殊荣。
这些荣誉证明了嫌疑人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取得的杰出成就。
9.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嫌疑人在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表现、社交关系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王东飞教学目标:1、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3、教学难点、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学过程:(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
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
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
”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苏某在工厂浴室洗完澡后,忘记把自己的进口名牌手表带走。
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手表已经不见了。
经向当时一起洗澡的林某了解,证实手表被本厂朱某拾获。
苏某要求朱某归还拾到的手表,朱某却说:“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经本单位领导调解夫效,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院经过调查,认为朱某拾获手表据为己有的情况属实,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提问: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犯罪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并为犯罪预防、犯罪心理疾病的治疗以及法律实践等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分析。
一、罪犯的心理特征1. 自利心强:罪犯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利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利益,他们会冒险并不择手段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种自利心的强烈驱使下,他们常常不顾他人的利益,从而犯下各种犯罪行为。
2. 缺乏同理心:罪犯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理解和同情,无视他人的权益。
他们常常具有冷酷无情的心态,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无动于衷,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将别人当成犯罪的对象。
3. 冲动和欲望无法抑制:罪犯通常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欲望和冲动往往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他们常常不能有效地分辨是非与后果,难以抵制外界的负面诱惑。
4. 自卑感和挫折感:一些罪犯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自卑和挫折,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无法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感,他们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虚幻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二、罪犯的行为模式1. 犯罪动机:罪犯的行为往往存在明确的动机,比如金钱、报复、满足某种欲望或谋取权力等。
根据犯罪动机的不同,罪犯会选择不同的犯罪方式和对象。
2. 犯罪计划和准备:罪犯在犯罪之前通常会有一定的计划和准备,他们会选择最佳的犯罪时机和地点,并寻找可行的犯罪手段和工具。
这种计划和准备的过程显示了罪犯的谨慎和理性。
3. 犯罪手段和技巧:罪犯在犯罪过程中会运用一系列手段和技巧,以避免被发现和逃避法律制裁。
他们可能利用科技手段、心理欺骗或暴力威胁等方式来实施犯罪行为。
4. 潜逃和保护自己:在犯罪得手后,罪犯通常会采取相应的躲避和保护措施,以免被抓捕。
他们可能会改变住址、伪造身份或使用假名,以此来迷惑警方和摆脱追捕。
叙述犯罪事实的七要素

叙述犯罪事实的七要素犯罪事实是指犯罪行为的实际情况和发生的具体细节。
为了确保法律的公正公平,犯罪事实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一般来说,犯罪事实要素包括违法行为、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接下来我将详细叙述这七个要素。
首先,违法行为是犯罪事实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行为。
例如,杀人、抢劫、诈骗等。
违法行为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侵犯,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主体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团体、组织等。
个人主体可能是成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等。
团体主体则是指由多个人组成的共同犯罪团伙。
组织主体则是指以非个人形式存在的机构或组织。
第三,客体是指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
客体可以是人、财物或其他利益。
例如,被盗窃的财物、受到伤害的人等。
客体的类型和性质各不相同,但都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对象。
第四,主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的主观态度和动机。
这包括犯罪意识、犯罪故意、过失等。
主观方面的证据通常包括对犯罪嫌疑人的问询、证人证言以及相关的书面记录等。
第五,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情境。
这包括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况等。
客观方面的证据通常包括监控录像、现场勘查记录、鉴定结果等。
第六,发生的时间是指犯罪行为所发生的具体时间节点。
这通常是从犯罪行为的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
准确把握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可以帮助法律机构更好地了解案件的实际情况,并作出公正的判断。
最后,地点是指犯罪行为所发生的具体地点。
地点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警方准确掌握案件的线索和真相。
地点证据通常包括现场照片、遗留物、指纹等。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痕迹 的分析步骤 和方法
朱 峰
( 淮安市公安局清浦分局刑警大队, 江苏 淮安 2 2 3 0 0 1 ) 摘 要: 根据人 的行 为活动 , 可以分析 判断行 为人 的心理 活动及其 个性特点 , 分析判断 当时的情境条件 , 分析判 断他所 生活的环境和 经历 , 从而从 已知 追溯未知 , 描述刻画 出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心理面貌和特点 , 谈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 : 犯罪心理; 分析方法; 识别 广义 的现场痕迹是指 由于犯罪行 为引发的一切 变化而遗 留下 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精神病人发病期间犯罪 ;二是在高度兴奋 、 紧 来 的印象或形象 , 既包括犯罪活 动留下来 的的印象 , 即大脑 中留存 张 、 恐惧之时 , 此 时的高级神经活动处 于紊乱状态之 中。 这种分析有 的记忆方面 的无形的痕迹 , 又包括犯罪活动遗 留下来 的的某种形象 助 于我们了解作案者精神是否正常 , 是初犯还是累犯 。 痕迹。根据行为与心理及影 响 、 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 2 : 2 从犯罪 心理 痕迹表征 的异 常性 与有形痕迹 的对应性识 别犯 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 , 行为是心理 活动的外化 , 其 实质是行为人 的 罪伪装 行为动机 、 个 性特点 、 情绪状态 、 知识 、 经验 、 习惯等构成的主体状况 犯罪 人的犯罪心理 活动是 内在 的 、 隐蔽的 , 受其犯 罪心理 活动 暴露的。心理学理论 与特定情况相互作 用的结果 ,是心理活动 的产 物和心理状态 的反 支配的犯罪行为及其 所赞成 的结果是外在 的 、 映。同时 , 它还一定程度地反映着行为人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影响 认 为“ 有储 内 , 必有储 外” 。犯罪人心理活动特点必然在犯罪行为 中 个性形成的因素 。 因此 , 根据人 的行为活动 , 可 以分析判 断行为人 的 暴露出来 , 表现在客观存在的物质痕迹之 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现 心理活动及其 个性特点 , 分析判断 当时的情境条件 , 分析 判断他所 实中普遍存在着 , 它来源于现实 , 同时对 现实行 为有反作用 , 当它作 生活 的环境 和经历 , 从 而从已知追溯未知 , 描述刻画 出行 为人的心 用于现实活动 中时 , 无论怎样伪 装 , 总会 以一定 的形式 留下一定 的 理 活 动 及 其 心理 面貌 和特 点 。 痕迹。由于犯罪人实施的犯罪行 为是有 意识的 , 是直接受个体 的需 1犯 罪 心 理 痕 迹 研 究 的步 骤 要、 动机所支配控制 的, 犯罪人心理活 动的特点必然会在 犯罪活 动 根据心理的实质及心理与行 为的关系 , 我们不难获得犯罪现场 中表露 出来 , 凝结在外显 的行为之 中, 或固定在某些 客观现象 的因 心理痕迹 分析 的基本 途径 :犯罪 心理痕迹——犯罪行 为活动—— 果制约之中。它能表示物质痕迹的关键 内容 , 帮助 人们 寻找那些 消 犯罪心 理活动及其状 态—— 犯罪人 的主体 状况及现场 情境——犯 失在 时间和空 间的事 物和现象 , 提示犯 罪行 为的发生, 发展和变 化 犯 罪人 总是 表现出各种各样程度不 同 罪人基本情况及基本索 隋。 根据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利用 的这一思路 的过程 。犯罪行 为实施 以后 , 在行为上表 现出违反本身正常活动规律 的 和模式 , 侦查 实践 中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研究利用的步骤及要求如 的反常心理和反常行 为 , 下: 充分发现和收集犯罪现场遗 留的各种心理痕迹 。把对现场痕迹 行 为特征 , 在 实施 犯罪行为的 同时或之后 , 犯 罪人总是竭尽 全力对 伪装行为 , 往往在现场上会 留下 与事物发生 、 发展一 物证 的分析 、 判断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 判 断充 分结合起来 , 对现 现场进行破坏 、 场要作全 面客观 的记录 , 不能忽视和放弃任何 当时认为不重要的迹 般规律不相符的反常痕迹 。 2 . 3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分析被 审讯 人的心理痕 象。 2 犯 罪 心 理痕 迹 的分 析 方 法 迹人 的气质和性格都是个性特 征中稳定 的心理因素 ,不同气质 、 性 2 . 1 从 犯 罪 物 质 痕 迹分 析 心 理 痕 迹 格的人 , 对抗审讯 的方式也会不同。 属 于胆汁质气质 和情绪型 、 外 向 急躁 、 易怒 、 好 冲动 , 不 善于控制 自己的情绪 , 抗拒 审讯 物质痕迹是犯 罪心 理痕迹的载体 , 没有物质痕迹 , 犯罪 现场心 型性格 的人 , 理痕迹就无从谈起 。只有细致全面地进行现场勘查 , 才 能更全面 客 的自信心很强 。在审讯 中好顶牛 , 蛮不讲理 , 硬顶硬抗 。对于这种硬 顶硬抗 的犯 罪嫌疑人 , 应 采取“ 以柔克刚” 的感化策略或 “ 激将法 ” , 观地分析 、 刻 画犯 罪 心 理 痕迹 。 2 . 1 . 1 从现场遗 留物分析犯罪心 理痕迹。现场增加 的物质就 是 促使其感情冲动 , 干扰其思维 , 使其理智下降 , 供述中可能出现矛盾 然后利用其供述 中的矛盾和漏 洞 , 进行说理批驳 , 或在关键 现场 的遗 留物 。由于遗 留物 的种类很多 , 侦查人员可以根据遗留物 和漏洞 。 的位置 、 关系、 标记特点 等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 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 之处使用证据 , 瓦解其抗拒审讯 的信心 , 破 坏其心理 防御体系 。 属于 外向型性 格的犯罪 嫌疑人 , 认识 、 情感发生得 过程 中的心理状态 、 遗 留物 品的心理原 因 , 从 而识 别犯罪嫌疑人 的 多血质气质和情绪 型 、 职业 、 习惯 、 年龄 、 生理特点等 。 如现场遗留物较少 , 侵 害 目标 比较明 快 , 反应灵 活易变 , 能说会道 , 巧言善辩 , 侥幸心理严重 。审讯 中 , 对 确, 而 所留痕迹对侦查人员几乎 没有价值 , 这 反映出犯罪嫌 疑人动 于审讯人员发 出的信息反应 敏感 ,一般不采取 正面硬顶硬 抗的方 往往采取 编造谎言和无理狡辩的方式对抗审讯 。对于这类人 审 作熟练 , 作 案时心理状态起伏 不大 , 推 断犯罪 嫌疑人可能有 前科 或 法 , 内部人 、 知情人。 反之 , 现场遗 留物 多 , 痕迹 昆 乱, 则反映犯罪嫌疑人 讯中可采用“ 迂 回式” 、 “ 跳跃式” 的发问方式 , 不给其编造谎 言 的机 避开其防御体 系 ; 或 出其不意地使 用证 据 , 戳穿其谎言 。粘液 质 内心紧张 , 心理波动大 , 情绪不稳定 , 从而推断犯罪嫌疑人可能不熟 会 , 悉现场情 况或是初犯 。 和理智 型 、 内向型性 格的犯罪嫌 疑人 , 认识 、 情感 发生得慢 且不 外 对外界 的刺激反应速度慢 。其反审讯 的防御心理体 系都是经 过 2 . 1 . 2从现场损失物的损失情况反 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迹 ,推 断 露 ,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 动机和 目的。如现场损失物是贵重物品 , 而一般 深思熟虑后形成 的, 较为稳 固, 不易攻破。审讯 中常装聋作哑 , 一问 人不 知道所 藏之地 ,但犯罪行为直 接指向的就是该物 品的存放 之 三不知 , 以沉默或编好 的 口供应付审讯 。 对于这种人 , 要施加一定的 处, 其 它地方几乎没动 , 可推断为 内盗 ; 从 现场仅造 成凌乱和破坏 而 心理 压力 , 促使其 神经 紧张 , 打破其按 部就 班 、 步步为 营的 防御 体 并无物 品损失的情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 推断犯罪嫌疑人是恶意报 系, 促使其在供述 中出现矛盾 , 及时予 以揭露 , 迫使其供述。抑郁质 认 识、 情感发生得慢 , 沉默忧郁 、 孤僻 , 复; 从现场损 失物的体积 、 数量 、 重量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 可推 断作 和内向型性格的犯罪嫌疑人 , 案人数 、 有无预谋 、 是否备有运输工具 。 顾虑重重 。对于这类人在适 当给予心理压力后还要 多做感化 、 开导 2 . 1 . 3 从 现场 物质痕迹 的总体情 况进行分析 。作案人 在整个犯 工作 , 指明出路 , 并用事 实和政策打消其幻想 , 促使其下决心交待问 罪过程 中的心理活动 , 也有着连续性和统一性 。这种分析主要看从 题 。 现场提取 的物质痕迹 的总体数量 、 种类 、 分 布状况 以及痕迹 与痕迹 之间 、 痕迹与犯罪行为 、 痕迹与犯罪结果之 间有无 必然 的联 系 。例 如, 如果现场提取的物质痕迹多 、 杂、 乱, 且 相互 之间无必 然联 系 , 出 现这种情况除犯罪行为人故意制造假象外 , 说 明犯罪行为人作案时 大脑处 于失控状态 。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 的大脑处 于失控状 态 , 一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引言在犯罪嫌疑人的案件中,常常会有一些人对其平时的社会表现产生质疑。
然而,事实往往比表面看到的更加复杂。
本文将通过详细介绍犯罪嫌疑人在社会上表现较好的证明,以全面、详尽和深入的方式解答这个问题。
1. 学业成绩优秀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犯罪嫌疑人在学校中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来证明他们平时社会表现较好。
例如,他们可能获得了高分或者荣誉称号,并且在各类竞赛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这些成就不仅仅是对学术能力的肯定,也反映了他们努力工作和自律的态度。
2. 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其次,犯罪嫌疑人可能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可能参加过各种志愿者项目,如帮助贫困家庭、老年人或残障人士。
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证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是有价值观和同情心的。
3. 与家人和朋友的良好关系犯罪嫌疑人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也是证明他们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重要证据。
例如,他们可能与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或朋友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经常参加家庭聚会或社交活动。
这种亲密关系表明他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尊重和支持他人的态度。
4. 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另外,犯罪嫌疑人在职业发展上可能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工作中表现出色。
他们可能获得过晋升、奖励或者被同事和上级赞扬。
这些肯定不仅仅意味着他们在专业领域有出色的能力,也反映了他们有条理、负责任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5. 参与公益事业此外,犯罪嫌疑人可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可能捐款、捐物或者参加公益活动,如救助流浪动物、保护环境等。
这种行为显示出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改善社会问题的愿望。
6. 社交活动和爱好最后,犯罪嫌疑人可能在社交活动和个人爱好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
他们可能经常参加各种聚会、活动或者俱乐部,并且在这些场合中展现出友善、开朗和合群的特质。
此外,他们还可能有自己的爱好,如音乐、运动或艺术等,并在这些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在研究罪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对于预防犯罪、改善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一、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揭示罪犯行为的原因与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类罪犯,如连环杀手、性犯罪者、金融犯罪者等。
二、罪犯的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特征:罪犯通常具有自我中心、冲动、暴力倾向等人格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他们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易于陷入犯罪行为。
2.心理健康问题:犯罪行为与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等会增加犯罪的风险。
3.社会环境因素:罪犯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其心理特征有影响。
例如,缺乏家庭支持、生活困境、社会压力等因素会增加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三、罪犯的行为模式罪犯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冷静型:部分罪犯在犯罪前会进行精心策划和计划,冷静而沉着,很少留下痕迹,这使得侦破工作更加困难。
2.冲动型:另一些罪犯则是冲动型的,他们缺乏计划性,冲动驱使他们犯罪。
这类罪犯通常会在犯罪现场留下明显的痕迹,侦破相对容易。
3.连环作案型:少部分罪犯在犯罪后会继续多次作案,形成连环作案模式。
这些罪犯通常会改变手法和作案手段,逃避警方追捕。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1.连环杀手A:连环杀手A曾在数个城市作案,手法残忍凶狠。
经心理评估,发现他具有自恋、冷漠等人格特征。
他的行为模式是高度计划化和冷静型。
2.金融犯罪者B:金融犯罪者B曾涉嫌多起金融诈骗案件。
调查发现,他有着极强的欺骗能力和洞察力,同时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的行为模式是冷静型和连环作案型。
3.缺乏家庭教育的小偷C:小偷C在社会底层长大,家庭教育缺失。
他在犯罪前往往情绪激动,缺乏计划性和冷静思考。
犯罪嫌疑人的常见心理分析

犯罪嫌疑人的常见心理分析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了解和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迅速突破全案就会更难。
因此,就需要检察人员依照政策与法律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心理战斗。
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被关押之后的犯罪嫌疑人,更要慎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危及前途命运的特殊环境中,心理成份更加复杂、多变。
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恐惧心理。
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生理异常。
当嫌疑人第一次被关押时,会使其心理失去平衡或精神恍惚,两眼发呆,疑神疑鬼,坐卧不宁或全心颤栗,极端恐惧,血压增高,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二是语言反常。
审讯时,语言闪烁或语无伦次,所问非所答,甚至说一些让人费解的话,或抱头不语,或时而痛哭。
三是精神反常。
被抓获后,惊慌失措,思绪万千,不食不眠。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系青少年犯和偶犯、从犯或胁从犯。
对于这类犯罪嫌疑人,只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极易攻破。
第二,悔恨心理。
其主要表现:被关押后,时而对天长叹,或默默无语,时而顿足撞脑,或悲痛欲绝。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数属于初犯和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以及过失犯罪者,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偏颇,行为放任的青少年。
犯罪被关押,等其冷静下来之后,如梦初醒,悔恨莫及。
如某甲得知酒后将其好友用刀砍伤致死的消息之后,悲声大放,撞墙欲死。
第三,戒备心理。
其主要表现:在审讯中,自知有罪,但不肯主动交待;对办案人员的言语行动特别警觉和戒备,致使办案难度大,多次提讯,效果不佳。
这类人多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政法内部人员违法犯罪者。
因为他们本身懂法,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在提讯中,往往以记不清、没看见、不知道为由来软抵硬抗。
这类人的心理复杂、多变、疑虑甚多。
往往会出现想交待而又怕交待,想老实而又怕老实,欲言又止等,表面镇静内心空虚。
这类心理的人,只有采取深入调研,外围取证,用强有力的证据证实其犯罪,才能促其就范。
如一名犯罪嫌疑人,在证据未出示前,该人心存侥幸,一副官相,毫不在乎。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与行为。
而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了解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预防犯罪的发生,以及有效地进行犯罪心理矫治。
1. 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犯罪罪犯通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首先,他们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意味着他们对于冲动和欲望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诱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其次,犯罪罪犯普遍具有较高的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可能表现为暴力行为,或者其他形式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再次,犯罪罪犯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2. 犯罪罪犯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罪犯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犯罪动机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金钱是一个常见的犯罪动机。
因为金钱的诱惑,一些人会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比如抢劫、诈骗等。
其次,权力和欲望也是一些罪犯进行犯罪的动机。
他们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取权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再次,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是一些罪犯犯罪动机的来源。
比如,对于一些受过创伤的人或心理问题突出的人来说,犯罪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方式。
3.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的应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动机对于制定合适的犯罪矫治措施非常重要。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评估罪犯的心理特征,为矫治人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了解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和自我中心主义等心理特征,矫治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罪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变不良的心理倾向。
其次,心理学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罪犯的犯罪动机,为矫治人员提供指导,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罪犯摆脱犯罪的动力。
最后,心理学可以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罪犯解决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密不可分。
解读职务犯罪审讯中嫌疑人身体语言

解读职务犯罪审讯中嫌疑人身体语言在职务犯罪审讯中,嫌疑人的身体语言往往能够透露出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情绪状态。
审讯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嫌疑人的身体语言来辅助判断其是否说实话,是否存在欺骗行为。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身体语言信号,并探讨与职务犯罪审讯相关的案例。
一、眼神和眼动眼神是人们交流中最常用的一种非语言表达方式。
在审讯中,观察嫌疑人的眼神和眼动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1. 目光逃避:嫌疑人在回答问题时,如果眼神不稳定,频繁地避开审讯人员的目光,可能表示其在欺骗或隐瞒真相。
这是一种常见的欺骗行为。
2. 直视眼神:有些嫌疑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会刻意直视审讯人员的眼睛,试图通过此举传递出自己的信心和真诚。
不过,有些人对直视眼神的展示并不自然,这需要审讯人员综合判断。
3. 东张西望:嫌疑人可能会在审讯过程中四处张望,试图找到其他线索或者寻找逃避的机会。
这种行为可能表示其对审讯不配合或者存在不安的情绪。
二、身体姿势和动作嫌疑人的身体姿势和动作也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1. 手部动作:当嫌疑人在回答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手部动作。
例如,用手指尖轻轻敲击桌面,揉搓手掌等。
这种行为可能暗示嫌疑人感到紧张、焦虑或不安。
2. 身体僵硬:一些嫌疑人可能在审讯中身体变得僵硬,缩成一团,面部表情凝固。
这通常暗示着他们对审讯感到恐惧、紧张或不安。
3. 坐姿和姿态:嫌疑人的坐姿和姿态也能透露出信息。
例如,嫌疑人的身体前倾可能表明其关注审讯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案件有重要的信息。
而背部向后倾可能表示其对审讯不感兴趣或者不配合。
三、微笑和面部表情微笑和面部表情可以显示出嫌疑人的情绪状态和自信程度。
1. 假笑:嫌疑人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出现明显的假笑或者不自然的笑容,可能表示其在试图掩饰真相。
这种情况下,审讯人员需要进一步深挖。
2. 面部表情的突然变化:当嫌疑人在回答问题时,如果面部表情突然发生变化,可能表示其悔意或者内心的矛盾。
犯罪嫌疑人立功表现有哪些?

Always have hope for life, and face difficulties and tribulations with a smil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犯罪嫌疑人立功表现有哪些?导读:犯罪嫌疑人立功表现有: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协助司法机关缉捕罪犯、及时报告犯罪行为等,对于犯罪嫌疑人在执刑的过程中,如果存在上述表现的,是可以认定为立功的,并且是可以获得减刑处理的。
一、犯罪嫌疑人立功表现有哪些?1、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
犯罪人之间往往互相了解各自的犯罪行为,犯罪人在归案以后,不仅交代自己的罪行,而且揭发检举他人的犯罪行为,因此是一种立功表现。
2、提供重要线索,指犯罪人提供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各种犯罪线索,例如证明犯罪行为的重要事实或有关证人等。
除上述刑法列举的两种立功表现以外,下述情形也应视为立功:(1)协助司法机关缉捕其他罪犯。
犯罪人协助司法机关缉捕在逃的罪犯,可以节省司法成本。
因此,这种行为应视为立功表现。
应当指出,犯罪人协助司法机关缉捕的其他罪犯,既可以是与其无关的,也可以是其同案犯。
只要确实协助司法机关捕获罪犯,就应视为立功表现。
(2)犯罪人在羁押期间,遇有其他在押犯自杀、脱逃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监视行为的,及时向看守人员报告。
(3)遇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奋不顾身加以排除等等。
二、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怎么处罚?根据《刑法》第68条的规定,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应按以下不同情形分别予以从宽处罚:1、犯罪分子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里所说的“一般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并查证属实的他人罪行属于一般罪行;犯罪分子提供重要线索并据以侦破的案件属于一般案件等等。
2、犯罪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里所说的“重大立功”,是指经犯罪分子揭发并查证属实的他人罪行属于重大罪行;犯罪分子提供重要线索并据以侦破了重大案件,等等。
对于犯罪嫌疑人存在立功等情况的,是需要由司法机关对相关立功的情况进行认定,特别是符合减刑的标准的,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的刑期进行缩减,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向监狱申请减刑处理,具体情况结合实际而定,避免法律适用错误。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介绍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表现是评判其品行和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意味着其在日常生活中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
个人品质的展现引言个人品质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准则的重要指标之一。
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往往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
诚实守信1.坦诚面对错误和责任。
2.不隐瞒真相,主动提供相关信息。
3.信守承诺,言出必行。
公正正直1.不偏袒个人或特定群体。
2.具备公正的评判能力,不轻易歪曲事实。
3.诚实、正直地对待他人。
有责任感1.认真履行个人职责,不推卸责任。
2.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社交关系与亲和力引言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往往能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
良好人际关系1.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2.善于沟通和表达,能够有效解决冲突。
3.对他人懂得尊重和关心。
具备团队精神1.擅于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2.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良好的合作。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主动参加社交聚会和社区活动。
2.对社区、学校或工作单位具有一定影响力。
3.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公民义务与社会责任感引言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在于其对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和履行。
积极遵守法律法规1.遵守交通规则,不违反道德底线。
2.尊重法律程序,不从事非法活动。
3.守信用,不欺诈他人。
爱护环境和社会资源1.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可持续发展。
2.敬爱公共财物,不浪费资源。
3.关心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1.参与志愿者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2.遵循职业道德,对工作负责。
3.维护社会秩序,不参与暴力和破坏行为。
总结犯罪嫌疑人平时社会表现较好的证明包括个人品质的展现、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亲和力以及对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感的履行。
刑事案件中的嫌疑人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嫌疑人心理分析在刑事案件中,嫌疑人的心理分析是破案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嫌疑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可以为案件破获和司法公正提供有力依据。
嫌疑人作为案件的主要对象之一,其内心情感、动机和行为表现都会对案件的进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刑事案件中嫌疑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案件调查和司法审判的影响。
一、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在刑事案件中,嫌疑人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境。
面对警方或调查人员的盘问和审讯,嫌疑人可能产生各种心理反应。
首先,嫌疑人可能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涉及罪行,面临着被指控并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
其次,嫌疑人可能会出现愤怒和敌对情绪,试图抵触或反抗法律机构的调查和追捕。
此外,嫌疑人还可能产生恐惧和绝望情绪,他们对于可能面临的刑罚和社会声誉受损感到害怕和挣扎。
对于特定类型的犯罪案件,例如连环杀人案,嫌疑人还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其心理状态更为复杂和扭曲。
二、嫌疑人的动机分析了解嫌疑人的动机对于案件调查和破获至关重要。
嫌疑人从事犯罪行为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
一些嫌疑人可能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例如贪污腐败、抢劫盗窃等。
这些嫌疑人可能因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满足,而选择违法犯罪行为。
另一些嫌疑人则可能出于情感上的动因,例如由于报复心理、嫉妒或者仇恨而犯罪。
还有一些嫌疑人由于自身心理问题,可能出于满足自我需求或者在心理上获得满足而进行犯罪。
通过深入分析嫌疑人的动机,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件的发生原因和嫌疑人的心理需求。
三、嫌疑人的行为表现分析嫌疑人在案件中的行为表现也是刑事案件调查的重要线索。
根据嫌疑人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推断其心理状态和动机。
例如,在某些案件中,嫌疑人可能会出现逃亡行为,试图规避法律的追捕和惩罚。
他们可能会改变住址和身份,使用假名,或请求帮助以逃避警方的追捕。
此外,在一些案件中,嫌疑人可能会尝试销毁证据或伪造事实,企图转移调查的焦点或者误导警方。
关于犯罪嫌疑情况说明

关于犯罪嫌疑情况说明犯罪嫌疑是指在一定条件和证据的基础上,对被犯罪嫌疑人的可能犯罪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怀疑。
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嫌疑程度不同,对其采取的法律措施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犯罪嫌疑情况的准确了解和详细说明是司法部门、公安机关等执法机构进行案件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犯罪嫌疑的界定犯罪嫌疑不同于犯罪事实,它并非是对嫌疑人的定性的确凿证据,而是对可能犯罪行为的怀疑或推测。
犯罪嫌疑的界定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事实证据:对于涉嫌犯罪的个案,需要收集、分析并评估相关的事实证据。
这些证据可能包括目击证人的陈述、物证、笔录等。
通过对这些证据的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出嫌疑人是否涉嫌项犯罪。
3.嫌疑人的背景:了解嫌疑人的个人背景和社会关系,可以为界定犯罪嫌疑提供重要线索。
嫌疑人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交圈层等都可以作为犯罪嫌疑的指导依据。
二、犯罪嫌疑的侦查过程在犯罪嫌疑界定之后,警方和司法机关将进入侦查阶段,详细调查和收集进一步证据以确认嫌疑。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录取陈述:警方会询问和录取犯罪嫌疑人的陈述。
通过嫌疑人的供述,其行为动机、涉案细节等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2.调查证人:警方会采访目击证人或涉案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并获得证人陈述或证据。
3.收集物证:警方会认真搜集和鉴定与案件相关的物证,如血迹、指纹、DNA等。
这些物证可以为案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4.网络调查: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警方还会对嫌疑人及其涉案活动在互联网上的记录进行调查。
这些记录可以为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5.心理分析:在侦查过程中,心理分析师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评估,从而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潜在行为动机。
三、犯罪嫌疑的处理程序一旦犯罪嫌疑确认,相关的法律程序将被启动。
这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刑事立案:公安机关在完成初步侦查之后,将确认是否构成犯罪事实,并依法立案。
2.预审阶段:由检察机关对案件进行预审,检察官会审核起诉申请材料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审查案件的证据、程序和法律适用等。
简述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简述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并因此而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行为具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特征。
本文将重点探讨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1. 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社会恐慌等后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违法性:犯罪行为违反法律的规定,涉及到法律的界限和底线。
犯罪行为通常是明令禁止的,违反了法律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限制。
3. 主体性:犯罪行为是由有具体主体实施的,即犯罪行为必须由人来实施,而不能由自然力量或非人力量来完成。
人作为犯罪行为的主体,具有主观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 外部行为:犯罪行为是指人的意识和行为在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即人的行为对外界具有可见性和可感知性。
外部行为是犯罪行为客观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5. 可公开性:犯罪行为是可以被社会公众所知晓的行为,即犯罪行为的事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被公开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犯罪行为的公开性有助于社会舆论监督和法律制裁的实施。
6. 可证明性:犯罪行为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证据来证明的行为,即犯罪行为需要有一定的证据支持才能被认定。
证据的确凿性和充分性对于犯罪行为的定性和定罪具有重要意义。
7. 社会背景:犯罪行为往往与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联,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因素。
社会背景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和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8. 民事侵权行为:犯罪行为通常涉及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等。
犯罪行为与民事侵权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犯罪行为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法律制裁性。
总结起来,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包括社会危害性、违法性、主体性、外部行为、可公开性、可证明性、社会背景和民事侵权行为等。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客观实质,为法律制裁和社会预防提供了依据。
对于犯罪行为的客观特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打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犯罪嫌疑人是什么意思

犯罪嫌疑人是什么意思犯罪嫌疑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与被告人相对,又称为嫌疑人。
如果你对这个词语还不熟悉,我就举个例子给你听吧!某甲向警察报案说:“昨晚9点左右,某乙来我家偷东西。
”警察接到报案后,来到某乙家,发现某乙已死亡,经鉴定死因系他杀。
根据某甲的陈述,警察认定某乙是凶手,于是对某乙展开调查。
在此过程中,警察听到某乙母亲反映:她儿子早上去上班时,某甲正好外出,大约5分钟后,某乙回到家里,神色慌张。
警察询问得知,某甲平常做生意,每天下午5点至6点回家,一般不在家里吃饭。
警察觉得某甲和某乙母亲所说的情况有些可疑,就展开了调查。
结果发现,某甲和某乙父亲一起去外地做生意,但是,几个月都没有回家,具体做什么生意无从得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凡需要逮捕、拘留、执行刑罚或者对他人进行侦查、拘留、逮捕的,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依法执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零七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发布通缉令,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由此可见,如果某甲没有按时回家,没有向家里说明情况,而是直接到某乙家偷东西,那么,即使警察最终把某乙抓住了,那么某甲也可能被以“遗弃罪”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某甲的父亲也是本案的重要嫌疑人之一。
他作为某乙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监管应该更加严格才是,但是,这并不代表某甲不会遭遇到某乙的行为。
因此,在某甲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某甲犯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遗弃罪,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由此可见,即使某甲最终没有遭遇到某乙的侵害,但是,由于某甲的父亲没有履行自己的抚养义务,同样可能构成犯罪。
其次,在审判过程中,只有证明某甲是否存在犯罪嫌疑,才能将其定罪量刑。
由此可见,只有当某甲符合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并且证明了某甲是犯罪嫌疑人之后,才能将其定罪量刑。
犯罪嫌疑人的定义是什么

犯罪嫌疑⼈的定义是什么犯罪嫌疑⼈就是没有犯罪的但是有嫌疑的⼈,只要还是犯罪嫌疑⼈就是没有罪名的,所以不要看到犯罪嫌疑⼈就觉得是犯⼈⼀样的,那么犯罪嫌疑⼈的基本解释是如何的呢。
店铺⼩编通过你的问题带来了以下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犯罪嫌疑⼈的定义是什么犯罪嫌疑⼈,⼜称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受到刑事追诉的⼈,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
犯罪嫌疑⼈和罪犯不同,依⽆罪推定的原则,除⾮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犯罪嫌疑⼈是⽆罪的。
犯罪嫌疑⼈诉讼权利犯罪嫌疑⼈及其法定代理⼈有权要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侦查机关负责⼊、案件侦查⼈员、鉴定⼈、翻译⼈员回避。
犯罪嫌疑⼈具有的法律权利:1、获得法律帮助的权利犯罪嫌疑⼈在被侦查机关第⼀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
2、委托辩护⼈的权利公诉案件⾃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起,犯罪嫌疑⼈有权委托辩护⼈。
⼈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起,告知犯罪嫌疑⼈有权委托辩护⼈。
3、申请回避的权利对检察⼈员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检察⼈员接受当事⼈及其委托的⼈的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及其委托的⼈的,犯罪嫌疑⼈有权要求其回避。
4、使⽤本民族语⾔⽂字进⾏诉讼的权利5、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被羁押的犯罪嫌疑⼈及其法定代理⼈、近亲属和聘请的律师有权申请取保候审。
6、对与本案⽆关的问题的讯问,有拒绝回答的权利7、要求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犯罪嫌疑⼈及其法定代理⼈、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对于⼈民检察院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8、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权利对⽤作证据的鉴定结论,犯罪嫌疑⼈可以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9、对⼈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申诉的权利犯罪嫌疑⼈对⼈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可向⼈民检察院申诉。
10、核对笔录的权利讯问笔录应当交犯罪嫌疑⼈核对,如果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犯罪嫌疑⼈可以提出补充或者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征主讲人:安福元通过人的行为表征来洞察其内心秘密,早已被人所使用。
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及其他许多专业人员都已认识到通过分析评断人的行为来做出诊断的价值。
连产品推销员、小商小贩,也已通过观察顾客的行为表征,来分析他们认购的心理,并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讯问领域内,我国先秦时期就提出“以五声听狱讼”,后来,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还用法律将其作为审案的方法规定下来。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五听”是具有心理学根据的,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断案的依据,则是不科学的。
历史上运用“五听”的案例:古代官吏郑子产一次在去上朝的路上,忽听一妇人在其夫坟前哭泣,于是他叫轿夫停下,仔细倾听,然后差人将妇人叫来盘问,妇人果然承认她就是杀夫凶手。
后来,人们问子产为何如此神奇,子产说道,正常人如果家人生病,其心理状况的变化过程是: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
而妇人在哭中不哀而惧,其中必定有诈。
可见,五听的方法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是观察必须深入细致,二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来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
主观臆断与实事求是之间往往只是一线之差。
因为人的心理活动,虽然都会在人的外部表露出来,有些表征能被人的肉眼所察觉,然而人的某种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表征;相同的行为表征,也会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源于不同的心理活动。
所以被测人在讯问中的行为表征来判断其是否撒谎,把它当作如何讯问的依据还是可取的。
长期以来,许多侦讯人员几乎完全依赖于被测人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有些侦讯人员只是通过“直觉”判断被测人是否诚实,也有不少侦讯人员在实践中积累了评断被测人行为表征的经验,但对被测人在讯问中行为表征特征的系统研究比较薄弱,尚无有价值的成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不敢太多涉足这个敏感的禁区。
同时,也与我国心理学研究刚刚起步有关,人们还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和适用的研究方法所致。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上个世纪随着神经生理科学、现代心理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测谎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撒谎的原因和表现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并把这些成果应用到刑事侦查中,尤其是应用到侦查讯问中,而且写进刑事讯问的教科书里。
为填补国内理论研究的这块空白,将美国学者弗雷德·E·英博等著的《审讯与供述》和另两位美国学者阿瑟·S·奥布里和鲁道夫·R·坎普托的《刑事讯问》中有关这方面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了下列内容。
应该指出,尽管行为表征的评断在识别诚实者和说谎者时很有帮助,但是不能认为它们对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决定意义。
对人类行为的任何“诊断”均如此。
甚至当某些行为表征在侦讯人员看来非常明确时,其价值也仅仅是判断被测人诚实与否的倾向性依据。
因此,侦讯人员只能把它们作为决定如何讯问的根据,而不能作为认定被测人有罪无罪的根据。
此外,侦讯人员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行为表征,而应把被测人的所有行为表征综合起来加以评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言反应的评断语言反应包括声音语言和作为替代语言的动作,例如用点头表示“是”或用摇头表示“不是”。
此外,语言反应的范畴还包括诸如语调、说话速度、音高和吐字清晰度等语音特征。
细心的人不仅能听出语言反应的意义,而且能听出与这反应相关联的节奏、字词和强调之处。
语言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和讯问实践都表明,被测人在讯问中说真话和说假话的语言反应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提问做出语言反应所间隔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对提问立即做出回答是诚实的一个标志,而延迟的回答则表明有欺骗的可能性。
因为一个简单、直接、明确的问题并不需要在做出回答前有很多考虑,而延迟回答常常反映出在试图编造一个假的回答。
(二)是否直接从正面回答提问当直接问及犯罪本身时,被测人诸如“是我?我一整天都在家中”“我为什么要偷钱?我不缺钱”等回答就不是正面的回答。
这些回答属于躲避性的,而且常常是虚假的,是被测人企图用一种与问题目标无关的评论来回避正题的作法。
(三)记忆力的好坏有些被测人在做出否定回之前略有迟疑地说,“让我现在想想”,其目的是求得时间来考虑如何有效地说谎或回忆以前的陈述,装成对问题认真思考的样子来掩饰实质上的有罪反应。
诚实的被测人无须对回答深思熟虑。
他实际上只有一种回答,而且无论提问怎样重复,这回答也是基本相同的。
诚实的被测人不需要依靠好的记忆力来做出回答,而说谎的人在回答时容易出漏洞,必须小心翼翼地防止做出前后矛盾的陈述。
也有些被测人为保持所编的“故事”前后一致而形成的思想负担有时会使其产生思维障碍,以至于使他根本无法回答问题,完全失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还有一些说谎的被测人有时在对查询性问题或对其说谎的直接指责时,会假装记不起来了,通过使用这种策略,说谎的被测人努力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不去冒险直接说谎。
另外,有些说谎的被测人可能表现得似乎其记忆力极佳,甚至对一些无关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四)表现过于谦恭被测人表现得过于谦恭,甚至达到一再尊称侦讯人员为“长官”的程度,这可能表明该被测人想讨好侦讯人员以获得其信任。
这种被测人在听到对其的指控之后会说“队长,我知道您为我好,但我确实没干”,“我明白您的意思”,等等。
这种话表明该被测人可能在就查问的问题说谎。
一个诚实的被测人没有必要使用这种带有歉意的语言,更没有必要解释说自己听懂了侦讯人员的指控。
相反,诚实的被测人可能会对指控做出烈的反应,或者直接否认,或者用语言表明自己的愤怒。
一个被测人如果“向上帝发誓”,或者“向毛主席保证”,或者要用其他形式的宣誓来支持其回答的话,那么他很可能讲的不是真话。
与此相反,诚实的被测人对自己陈述的可信性充满信心,他们不需要这种宣誓。
但是,侦讯人员必须牢记,具有某些文化传统的人可能习惯宣誓或使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这种被测人的宣誓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在说谎。
(五)回答的用语是否简洁明快诚实的被测人会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因为他们不害怕落入什么圈套。
他们知道自己讲的是实话,没有理由去装饰或延缓回答。
他们敢于直截了当地指出侦讯人员对其怀疑是错误的。
而且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困难来回答那些突然提出的无关问题,还会及时纠正侦讯人员在一些无关细节上出现的错误。
而说谎者往往不会这样做。
(六)回答问题的清晰程度诚实的被测人不仅回答问题直截了当,而且其讲话也比较清楚。
而说谎者则常常说话含糊不清或声音很小,以至于不容易被听清。
也许他们希望因自己说话声音小而使对方不太确切地理解自己的含义,如果对方以后提出其回答虚假时,他们可以否认曾说过这样的话,或者声称自己没有听清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说谎者可能用极快的速度说话,或者可能在其声音的语调或音调上变化不定。
同样,语言反应中伴随着不自然的干笑或假笑,也是掩盖谎言的一种常用伎俩。
(七)对刺激性词汇反应不一样诚实者不怕使用那些刺耳且明确的词汇,如盗窃、强奸、杀人、刺伤和抢劫,等,但是说谎者则往往回避这种词汇,以便减轻自己的有罪感。
甚至当使用刺激性不太强的词汇时,说谎者的语调也会显得很微弱,而诚实者的语调则是强有力的。
二、非语言反应的评断非语言反应包括身体动作和位置变换,姿势和手式,面部表情和目光交流。
非语言行为的内在动机是减轻焦虑和不安。
无论通过松弛行为,还是通过转移行为,所有伴随着欺骗反应的非语言行为都出自于一个有罪被测人缓解焦虑不安心情的努力。
(一)与侦讯人员目光接触的程度非语言行为表征中最重要的传递信号之一是被测人的目光与侦讯人员的目光保持接触的程度。
说谎的被测人一般都不直视侦讯人员,他们看着地板,看着旁边,或看着天花板,把目光注视在侦讯人员以外的地方。
这样会使被测人感到不安的心情有所减轻,而且看着天花板或地板时说谎比较容易。
于是,他们或者用一些替代动作来避免与侦讯人员的目光接触,或者过分地以一种挑战的方式注视着侦讯人员,“瞪着眼睛说瞎话”。
诚实的被测人则与此不同,他们的目光或行动中没有戒备意识,他们可以轻松地保持与侦讯人员的目光接触。
尽管他们有可能心存担忧或恐惧,但他们并不会表现出对其回答的,可信性的担心。
虽然精神集中,但他们轻松随便的态度并未完全被约束住。
他们无须准备,因为他们的回答是真实的。
总而言之,一个不敢与侦讯人员的目光接触的被测人可能是不诚实的。
但是,应该考虑到眼睛伤残,目光无力,自卑情绪或情绪波动的可能性,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躲避目光接触。
此外,有些文化或宗教习惯认为目光直视一位“当权人物”是不恭敬的行为。
由此可见,侦讯人员应了解有关被测人的背景情况,以便查明各种使被测人不敢进行目光接触但并非不诚实的原因。
为了有效地从目光接触中识别是否诚实,侦讯人员不能挑战地要求被测人看着自己的眼睛。
许多说谎的被测人都会接受这一挑战,并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他们甚至会在整个讯问过程中一直盯着侦讯人员。
这样一来,这一挑战和应战就会破坏了表现出更多的有意义的行为表征的机会,甚至会使继续讯问失败。
侦讯人员不要目不转睛地盯着被测人,而应有点漫不经心地观察对方的眼睛及其他行为表征,避免使被测人感到极不自在。
随意地扫一两眼被测人的眼睛,然后很快地与被测人的目光接触一下,就足以查明对方是否有意回避自己的目光。
这是一种有效地观察被测人眼睛活动情况的方法,而且不会使对方意识到侦讯人员在研究其行为。
否则,被测人会变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侦讯人员失去观察的良好机会。
(二)面部生理现象被测人的说谎行为,甚至说谎的念头都会在中脑区域造成直接的功能紊乱,而在他的面部发生生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外在表征:1、出汗异常。
人体功能活动量比正常状态的异常增加时,会引起神经高度紧张,大量的出汗便是其标志之一。
在正常温度下,人是不会出汗的,讯问过程中,如果被测人身体的若干部位出汗过多,这就是他说谎或企图说谎的最基本的标志。
最应该注意的部位是双眼之间或上嘴唇,汗珠会最早在这些部位出现,并且变得清晰可见,前额的汗珠则先在发际线下出现,然后扩散到整个脸部,手掌出汗的速度也较快,此外,腋窝也是出汗较多的部位。
讯问中,如果发现被测人出汗过多,侦讯人员就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应向被测人指明这种情况,同时指出这是他紧张、不安、说谎的可靠标志,这是证明他说谎事实的“证据”。
当然,对侦讯人员来说,不能把上述推断当成逻辑上的必然结论,因为出汗可能只是高度激动的标志。
然而,从被测人角度看,却很难对出汗过多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侦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暗示被测人,“出汗是由于说谎所引起的”,并且能令其信服。
2、脸部、颈部的皮肤过分苍白或发红。
脸色苍白惨淡通常是说谎的反应。
皮肤的正常颜色是取决供应给表皮层、次真皮层细胞和外表皮细胞的钾、纳离子之间的灵敏的化学平衡。
在撒谎的刺激之下,这两种化学物质的平衡状态被打乱,二者之间交换电解质的速率大大增快,在比正常速率快得多的情况下,纳离子迅速消失,于是脸色变成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