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抒情手法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 臆。“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 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 民歌· 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 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 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李白 《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 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 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 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 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直接议论和抒情,表达了积 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 国建功的思想,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抒情,即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 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008山东卷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 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 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 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 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 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 (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 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
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区别
一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区别(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2、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止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二语文中经常出现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方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鉴赏考核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调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那些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诗歌的表达技巧例析之表达方式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
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因为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 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 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 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 日处境越凄凉。
赋比兴
• 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丰富 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是我国最早的 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 事,是直接叙事写景的方法;比是打比方,是比 喻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是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这三种对后世诗歌创作 的影响很大,后世出现的多种表现手法都可以看 作是赋比兴的发展和综合运用。
陇西行四首(其二)
练
陈陶 习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请赏析诗中虚实结合手法。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 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 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 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
• 引用和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 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 扬州慢 》姜夔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
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 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 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古典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诗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诗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叙述、描述、议论、抒情这四种表达方式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一抒情方式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借事、和托物三类。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借景抒情:(也称景中寓情,以景结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以乐写乐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
“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2、以哀写哀:比如: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解释下列诗句的大意,体会其结构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 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5、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 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 主人下马客在船 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 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
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 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 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 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 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用事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3、 陶者 对比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 一声长叹。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表达方式 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共有四种1、记叙说明: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说明: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说明: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方法1、比喻说明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说明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说明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有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按顺序,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渠道多角度描摹。
①、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再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用的特殊表现手法。
从近年的考查题型看,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四大角度命题: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下面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做一个梳理,以便考生有系统直观的了解。
一、表达方式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其中以描写和抒情为主。
1.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
具体有:(1)动静结合,即景物、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特殊的情趣,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2)虚实结合,指用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3)白描,即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4)細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加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作者对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怀,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如“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改)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 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 籍《秋思》)
(1)因事缘情(用现实之事): ①叙事性作品:如《兵车行》《石壕吏》 ②抒情性作品:用行为举止(多为细节) 来抒情。
3、借事抒情(用现实之事或历史典故)
例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例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例1:“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晏殊《清平 乐》)
——以哀景写哀情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例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 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例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 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 谢浑《谢亭送别》)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 一是触景生情, 二是以景结情, 三是缘情布景, 四是寓情于景, 五是景略情在, 六是情景交融。
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 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 吾乡。”(王禹偁《村行》)
①触景生情(景→情): 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 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 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 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1)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 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 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 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 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本形式:①触景生情(景→情):②以景结情(情→景):③缘情布景: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⑤景略情在:(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③以乐景衬哀情④以哀景写乐情2、借物抒情(1)定义及举例(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三)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1、点染2、曲直3、隐显4、移情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一)基本概念:(二)考试重心(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①相反相成(4)“虚”与联想、想象2、动静结合(1)基本概念(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8、疏密9、诗中有画:二、议论三、记叙第二节: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十、列锦(一)定义(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
2、简远美。
3、含蓄美。
十一、迭字第三节表现手法一、象征:(一)定义(二)条件与特征(三)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一)定义及举例(二)联想、想象与夸张(三)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四)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三、抑扬(一)概念:(二)分类1、欲扬先抑2、欲抑先扬(三)相关范畴——褒贬1、似贬实褒2、似褒实贬四、衬托(二)分类: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结合文本简析是如何运用
答 题
这种手法的。
模 式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Biblioteka 象、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以及作者
表达的情感。
随堂练习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木兰诗》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 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 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 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借事抒情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 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 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七.描写角度 层次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或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色彩的角度:色彩的对比、映衬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咏梅》
物 言 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 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 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 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一、四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记叙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
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
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
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
只可惜项羽自杀了。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
“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
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
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
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
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
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润在。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薄雾之中,无不染上离情别绪。
诗人在尾联爆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改含蓄,直抒胸臆,又用一个“比”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使情与景妙合无缝。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描写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表现手法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情练习:说说下列诗词是属于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情之难抒,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自然“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凉风、闻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诗人的率真,诗风的明朗。
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
不过,诗人要写的并非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点评]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描写:用形象性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环境、和场面做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说说下列诗歌属于哪种描写方式?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后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光物态弄春晖”。
从整体入手,实写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
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
虚写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渲染、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先声夺人、以小见大、映衬烘托用典、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说说下列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寒山●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
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
[点评]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
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杂诗无名氏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无定河”和“赫连台”这两个地名,以其所处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古来战争的联想,就构成一个特殊境界,有助于诗句的抒情。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李白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
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