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电影传播实践及审美路径

合集下载

家国情怀微电影项目背景

家国情怀微电影项目背景

家国情怀微电影项目背景(原创版)目录1.项目背景介绍2.项目目标与意义3.项目内容与特点4.项目实施与成果正文家国情怀微电影项目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背景下,微电影作为一种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家国情怀微电影项目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微电影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传播正能量。

本项目旨在通过微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引导广大观众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家国精神。

以此为契机,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强化家国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项目内容与特点家国情怀微电影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题材选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故事、英模人物为题材,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元素,弘扬民族精神。

2.创意策划:通过巧妙的剧情设置、生动的表现手法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将家国情怀融入微电影作品,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制作水准:注重微电影的制作质量,邀请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等参与创作,确保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精良的制作水准。

4.传播渠道:利用网络、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家国情怀微电影作品,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项目实施与成果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组建专业的创作团队,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执行。

2.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实施与发展。

4.定期举办作品展映、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创作经验的交流与分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传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传播作者:杨明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7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更加多元化,而在国家全新发展环境下,越来越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作品主要类型之一,其灵活充满想象力的创作形式与我国灿烂传统文化有很高契合度,20世纪中期,我国《大闹天宫》等优秀动画作品就是以传统文化为灵感。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电影的结合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传播要点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产动画电影;传播2019年暑期,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爆了国内影视市场,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这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神话故事为蓝本,结合现代技术和理念而创作的国产电影作品,正是依靠着国人熟悉的文化元素和恰到好处的创新,才收获了成功。

该电影的成功,对逐渐成长起来的国产动画电影行业来说意义重大,也给相关从业者指明了一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电影的创作道路。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电影结合的优势(一)创作元素丰富且充满想象力我国民族多样化且历史悠久,五千年发展史中沉淀下来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无论是色彩、音乐、故事,还是自然形象、人文形象,都具有趣味性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而动画这种媒体形式,其在艺术形式、形象设计、动态表现、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利用色彩和线条就可以描绘出引人入胜的情节。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动画电影有很高的创作契合度,丰富的文化元素都可以作为动画电影元素,而大量传统文化故事也是当代动画电影创作灵感来源[1]。

(二)观众文化认可度更高很明显,当代国产动画电影主要观众群体为中国人,而每个国家民族的观众在欣赏电影、电视时,都更容易被自己所熟知和认可的画面及内容所吸引。

例如,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主人公为蓝本创作的,齐天大圣这个广受中国人认可的文化形象对国内观众有天然吸引力。

微电影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微电影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号)
作者简介:徐 莹 , 浙江理 工 大学 史量 才新 闻与传播 学院 副教 授 , 苏 州大 学戏剧
与影 视 学博 士研 究生 。 2 0 1 3年 5月 1 8日, 由 中央新影 集 团 、 中国 网络 电视 台联 合推 出 的 中国第 一 个 微 电影
互 联 网专业 视 频平 台—— 央视 微 电影频 道 正式上 线 , 并先后 推 出《 复 活 的情韵— — 唐代 诗
词故事》 1 0 8 部系列 、 《 大 国廉政》 系列 、 《 中华孝道》 系列、 《 天下公仆》 系列 、 《 美丽中国》 系
列等 数百部 微 电影作 品 。让我 们 看到 了“ 以 央视 微 电影 频 道 为代 表 的主 流媒 体 已经肩 负
起 了文化 传承 创新 的使命 , 在 微 电影创 作 的道路 上 , 正不遗 余力 地朝 着 产业 化 、 品牌 化 、 精 致化 的方 向迈进 ” 。 ① 作 为 一 种 颇受 欢 迎 的 网络 声像 艺术 形 态 , 微 电影 正 处 于 艺术 生 命 的 黄金 时代 。它 正在 中 国文化 的传 承与传 播上 大展 拳脚 , 绽 放其 绚丽 动人 的艺术 风姿 。
基金项目:浙 江省 哲 学社 会科 学规 划 重点课 题 “ 微 电影 的 艺术特 点与 多元价 值研 究” ( 1 5 N D J C 0 2 5 Z ) ; 浙江省 文化厅 2 0 1 4 -2 0 1 5年度 厅 级 文化
科研 项 目“ 微 电影 多元 价值 及 可持 续发展研 究” ( 浙 文产 [ 2 0 1 5 ] l 2
《 再 见》 在首 届南 方微 电 影 大赛 中脱 颖 而 出 , 获 得 铜 奖 。该 片 在 惠 州西 子 湖 畔 、 今 日惠 州

中学生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中学生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中学生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触逐渐减少,这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学生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能够培养人的情操、修养和创新能力。

因此,中学生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传承与创新实践中来。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为了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中学生首先需要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等方面的了解。

通过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也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为后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除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中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这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观看传统戏曲、舞蹈等演出,参加传统文化节庆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和创造力。

四、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中,中学生应该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是活的,它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中学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如舞台剧、微电影、音乐作品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其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吸引力。

《微电影拍摄》课程思政案例

《微电影拍摄》课程思政案例

《微电影拍摄》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名称:《微电影拍摄》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微电影的创作技巧和拍摄技术,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思政元素:在微电影创作中,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内容:
项目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
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创作一部微电影。

要求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思政元素: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将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识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项目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
任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一部微电影。

要求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方面,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展现其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思政元素: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项目三:社会责任感微电影
任务:以社会责任感为主题,创作一部微电影。

要求选取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呼吁大家关注并积极参与解决这个问题。

思政元素: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将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总结:本课程思政案例将《微电影拍摄》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微电影创作技巧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文/蒋鑫鑫(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无数先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

高校的教育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理论输出的有效主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去,不仅仅对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使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除此之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课堂,可以丰富高校教育内容,还能使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气和文化骨气,让高校教育尤其是是德育内容涉猎广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途径提高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中最深层、最持久的根基。

[1]一个国家的实力既包括国防科技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教育等软实力。

中国能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仅源于我国有强硬的硬实力,还源于我国有庞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为我国新时代文化的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具有作为精神支撑的时代价值。

党中央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嵌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科学规范地遵循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原则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

[2]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方能看到远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课堂,既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文明的进程道路以及中国古代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留下了内涵丰富且覆盖面广的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纳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价值遵循和理论指导。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卫国的责任担当,“名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求学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电影拍摄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电影拍摄方案

二、中国传统文化之 励志故事
《亡羊补牢 》《愚公移山 》《张良拜师》《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水滴石穿》《孔融让梨》
《黄香温席》 《孟母三迁》《铁杵磨针》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凿壁借光》 《闻鸡起舞》
《程门立雪》
三、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礼仪
《用膳礼仪》《行走之礼》《见面之礼》《入座之礼》 《家居礼仪》
“最佳表演奖”、《最佳上镜奖》3个奖项颁发证书及奖品。
演员招募进行中… 主角就是您 !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电影剧组
4、《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学瑰宝,很多国学文化继承和发扬了古圣 先贤的智慧和美德,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礼仪规范,在新的历史时期仍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5、《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电影》是在“一带一路”国际战略思想指导之下应运而生的项目,影片 的拍摄将会涉及到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真正意义上的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传递世界; 同样影片目前已受到诸多国际国内电影节的关注和邀请。
拍摄计划
一、中国传统文化 之《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啮指痛心》 《芦衣顺母》《百里负米 》《亲尝汤药 》 《卖身葬父》《扇枕温衾》 《刻木事亲 》《行佣供母 》《埋儿奉母 》《拾葚异器》《涌泉跃鲤》 《怀橘遗亲》《哭竹生笋 》《闻雷泣墓》 《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扼虎救父》《尝粪忧心 》 《乳姑不怠 》《弃官寻母 》《亲涤溺器》
观赏性的影视手段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屏幕上,传递跨越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微电影》将面向全国少年儿童进行角色征集选拔,一方面让少年儿童通过 参与拍摄得到成长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少年儿童亲身演艺,还原国学典故,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 美德和国学文化,实现寓教于乐宣传教育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下的微电影创作教育实践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下的微电影创作教育实践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下的微电影创作教育实践研究作者:费鹏程来源:《商情》2020年第17期【摘要】近年出现的一批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选题的原创性微电影,获得了观众与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

高校微电影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荣发展后迎来了短暂的“蛰伏期”。

现今高校微电影创作逐渐进入了一个突出“娱乐”特点忽略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误区。

在高校微电影教育实践中,新媒体时代发展衍生出“碎片化”获取方式影响了审美变化。

同时,受到高科技的发展的影响和资本运作等软硬件条件的限制,高校微电影创作显露出许多短板和不足。

高校师生在微电影创作教育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的资源优势来实践创新,从而推动高校微电影教育实践的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微电影资本一、审美的转变-微电影创作艺术特点1.微电影的定义微电影,顾名思义是“微型电影”、“微影视”、“短电影”。

他隶属于电影艺术的范畴但区别于传统的电影艺术,同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需具备电影艺术的所有要素,可充分利用电影藝术的视觉传播优势,也可以规避电影创作的短板,微电影的兴起作为互联网繁荣发展的缩影,为当下视觉传播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2.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手机等移动平台网民用户的迅猛增长推动了短视频的快速崛起。

据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上网的比例达99.1%。

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像如电视的传播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下滑,各大视频网站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微电影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技术壁垒越来越低,拍摄的门槛快速被推平,不需要固定的团队,不需要专业的导演,人人都是制片人,人人都可当明星。

中华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与传播策略

中华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与传播策略

中华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与传播策略中华文化是中国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电影的呈现与传播,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本文将探讨中华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与传播策略。

一、选择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题材中国电影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一部分电影选择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题材,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英雄》、《卧虎藏龙》等电影以武侠为背景,呈现中国武术、剑术等传统文化元素。

而《红楼梦》、《茶馆》等电影则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选择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题材,电影能够传递更真实、更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

二、有效利用中华文化符号电影中的符号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能够隐喻和强调电影的主题和情绪。

在中国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符号的运用。

比如红色的中国结、中国画的意象、传统的服饰等等,这些符号能够通过影像语言直接触动观众的情感和认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有效利用中华文化符号,电影能够打造出更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视觉效果。

三、弘扬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如孝道、忠诚、友情等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在电影中,通过展现主人公的行为和抉择,可以传递这些传统价值观。

比如《活着》这部电影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通过主人公的坚持与奋斗,表达了对家庭、对生活的珍视与执着。

这样的电影不仅可以让观众体验到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伟大,也能够引发观众对自己身处之地的思考。

四、创新和现代元素的融合中国电影的发展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充满创意和现代元素的作品。

这些电影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而又富有现代感的作品。

比如《喜剧之王》、《功夫》等电影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些电影不仅在呈现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达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产品,也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全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研究一、引言短视频在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处境1. 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很难静下心来去细读、细品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和形式相对陈旧和单一,难以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程度不够。

2. 短视频的兴起短视频作为一种富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因其便捷和易于传播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短视频平台的火爆使得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和接触新事物的主要途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整合1. 创意制作通过在短视频创作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传统文化与时下流行元素相结合。

例如,通过改编古代戏曲、神话故事等,制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短视频作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2. 知识普及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让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例如,制作“百科式”短视频,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等,让观众能够从短视频中获得足够的知识。

3. 故事传承通过制作有趣的短视频故事,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传说,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通过短视频讲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作品中的精彩故事片段,使观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而有意愿去深入阅读原著。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效果1. 提升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创意制作和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以微电影为依托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以微电影为依托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以微电影为依托推动中国文化传播以微电影为依托推动中国文化传播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作为一种短视频形式的电影作品,微电影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微电影通过小巧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剪辑方式、精良的制作水准,传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当下,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APP、社交媒体等渠道观看微电影,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以微电影为依托,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将能够更好地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同时也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软实力。

首先,微电影作为一种短视频形式的电影,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更能迎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在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往往时间不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短小、有精神内核的作品。

而微电影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整地展现一个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时,微电影的短小形式也更便于分享和传播。

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将自己喜爱的微电影分享给朋友,从而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微电影不仅能够满足年轻人对于短暂娱乐的需求,还可以更便捷地传播中国文化。

其次,微电影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多样、情感真实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微电影以小白居士、青春片等题材为主,将一些真实的生活故事搬上荧幕。

这些微电影通过小巧的故事情节、真实的演绎方式,表达出了青年一代普遍关注的话题,如家庭关系、爱情、友情、人生选择等。

这些话题是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微电影这种形式进行传播,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还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微电影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形式,通过精良的制作水准,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制作技艺方面的高水平。

微电影制作中融入了先进的拍摄技术、后期制作和特效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不仅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也展示了中国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实力以及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播的方向与过程:中国微电影十年之问题、根源与挑战

文化传播的方向与过程:中国微电影十年之问题、根源与挑战

文化传播的方向与过程:中国微电影十年之问题、根源与挑战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微电影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3)1.2 中国微电影市场的兴起 (5)二、中国微电影的问题分析 (6)2.1 内容创作的问题 (7)2.1.1 过度商业化 (8)2.1.2 缺乏原创性 (9)2.1.3 文化内涵不足 (10)2.2 技术制作的问题 (11)2.2.1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12)2.2.2 制作周期短、成本控制难 (13)2.3 发行与推广的问题 (14)2.3.1 发行渠道有限 (15)2.3.2 宣传力度不足 (16)三、中国微电影问题的根源探究 (17)3.1 政策环境的影响 (18)3.2 市场竞争的压力 (20)3.3 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21)四、中国微电影面临的挑战 (22)4.1 技术创新的挑战 (24)4.2 内容创新的挑战 (25)4.3 市场拓展的挑战 (26)五、结论与展望 (27)5.1 对中国微电影未来发展的展望 (28)5.2 对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从业者的建议 (30)一、内容综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微电影十年间在文化传播方向、过程、问题、根源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崛起,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媒介,其在社会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微电影在这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传播方向:中国微电影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政策、社会文化以及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其传播方向主要集中在反映社会现实、弘扬民族文化、传递正能量等方面。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电影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从传统的电视、电影院拓展到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其传播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发展过程: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在起步阶段,微电影主要以短片、实验电影等形式存在,其创作和制作相对简单。

随着市场的发展,微电影逐渐走向专业化、商业化,其创作团队、制作成本、拍摄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你好,微电影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你好,微电影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你好,微电影全国通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电影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制作流程。

2. 培养学生欣赏微电影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作创作一部微电影。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电影的基本概念与类型2. 微电影的制作流程3. 微电影的剧本创作4. 微电影的拍摄与剪辑技巧5. 微电影的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微电影的基本概念、制作流程、剧本创作、拍摄与剪辑技巧。

2. 教学难点:剧本创作、拍摄与剪辑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微电影案例、拍摄器材(如手机、相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微电影剧本素材、拍摄器材(如手机、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部微电影,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微电影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制作流程。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微电影的基本概念、类型、制作流程,让学生了解微电影的创作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一部微电影的剧本、拍摄与剪辑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微电影的创作方法。

4.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部微电影剧本,并进行拍摄与剪辑。

5.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创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提高创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微电影的基本概念与类型2. 微电影的制作流程3. 微电影的剧本创作4. 微电影的拍摄与剪辑技巧5. 微电影的欣赏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创作一部微电影剧本,要求主题积极向上,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2. 根据剧本进行拍摄与剪辑,注意运用所学的拍摄与剪辑技巧。

3. 完成作业后,进行自评、互评,总结创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过程是否顺畅,学生是否掌握了微电影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方法。

网络微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创新模式分析

网络微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创新模式分析

第17期网络微电影是基于移动媒体终端和算法推送技术产生的短视频,其不同于完整的叙事性网络大电影,但在文本和镜头叙事方面与抖音、快手平台上的一般性短视频相比又更为丰富。

网络微电影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短视频推送平台快速兴起的一种全新媒介产物,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影响大、传播快等鲜明特点,深受各阶层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喜爱。

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网络微电影作为网络时代的新业态具有独特而深刻的优势。

一、网络微电影与中华文化内涵的内在契合关于复兴传统文化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

”[1]而新近伴随移动互联网兴起的网络微电影则成为了一个巧妙的切入口。

从目前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网络微电影的全新创作运营模式,与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传播的本质特征有很高的契合度。

从另一个层面讲,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自信力也正是浸透于此。

中华文化精神的实质是在生生不息与兼容并蓄两者之上,如今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构建起的网络空间则给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在广阔的信息空间内,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呈现为一种同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思想相一致的主体形态。

网络微电影创作自由度极高、创作门槛较低的制作运营方式,与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内在需求呈现出较高的适配性。

因此,网络微电影创作在中华文化圈内的成熟与繁荣,或将成为一种趋势,把网络微电影这种全新的创作运营模式和民族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则会产生长久而绵延的生命力,这也是两者之间共同的诉求。

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互联网媒介中寻找自己的载体,而网络微电影也需要在中华传统文化根源上寻找自己的归宿。

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与形式、题材与手法之间的关系,而更多的是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和从前诸多现象一样,从媒介发展历史的潮流中产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紧密结合,最终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文化共同体。

传统文化与影视创作相结合的途径探析

传统文化与影视创作相结合的途径探析

传统文化与影视创作相结合的途径探析传统文化与影视创作相结合的途径探析一、改变传播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宣传传统文化之所以逐渐走向衰落,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当前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其文化形态是以碎片化、快餐式的群众文化为主导。

传统文化虽然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但其内容和形式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开展,无法满足群众的欣赏需求。

单纯的人际传播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文化传播语境。

所以改变传播方式,借助强势的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介,改变其传播内容,才能获得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才有可能重新获得开展的时机。

河北省的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资源。

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前列。

但是由于观念的保守、人才的缺乏、制度的落后,许多传统文化处于濒临消亡的困境。

比方曾经辉煌一时的唐山皮影,剧团数量急剧减少,皮影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且以老年人居多,后继无人、惨淡经营。

河北梆子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荣,成为备受冷落的艺术。

相反,河南省的豫剧借助电视节目,依然被群众所喜爱,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有一些青少年也参加到豫剧的学习和创作之中。

效果最好的是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以真人模仿秀和竞赛的方式,加上超强的嘉宾阵容和高水平的表演,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让传统戏曲重新回到群众的视野,尤其是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广泛关注。

河北卫视的文化类栏目?中华好诗词?也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认可,进一步宣传了中国传统诗词的独特魅力,既获得了良好的文化宣传效果,也获得了较高的商业价值,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双赢。

当今时代是一个传播为王的时代,任何文化资源都要借助于强势的影视和网络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和开展。

影视文化是当前最具传播效力的优势文化,无论是西方兴旺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都将影视文化产业作为本国文化开展的核心。

中国处于经济开展的上升期,经济的快速开展需要文化快速开展相匹配,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富强。

河北省的经济近年来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而文化却相对落后,影响了整体的开展优势。

微电影传播模式与地方戏曲发展途径分析

微电影传播模式与地方戏曲发展途径分析

微电影传播模式与地方戏曲发展途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微电影传播模式与地方戏曲发展途径展开分析。

在介绍了微电影和地方戏曲的背景信息,并说明了本研究的意义。

在分别对微电影传播模式和地方戏曲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微电影在地方戏曲传播中的运用以及地方戏曲发展的新途径。

结合微电影与地方戏曲的结合成效评价,指出了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微电影在地方戏曲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助力,促进地方戏曲与现代传播方式的深度结合和融合,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微电影、传播模式、地方戏曲、发展途径、结合、传播、作用、发展展望、新途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微电影传播模式与地方戏曲发展途径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微电影传播模式及地方戏曲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探讨如何利用微电影这种现代传播方式,对地方戏曲进行传播和推广,从而激发观众对地方戏曲的兴趣,促进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旨在对微电影与地方戏曲的结合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地方戏曲发展的新途径,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通过对微电影和地方戏曲的结合成效进行评价,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微电影这一传播工具,推动地方戏曲的现代化转型和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地方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微电影传播模式分析1. 网络传播: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高速发展,微电影通过各种平台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进行在线发布,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

2. 院线放映:部分优秀的微电影也会选择在影院进行放映,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提升影片的知名度和观影体验。

3. 参赛比赛:一些微电影制作比赛如“微电影节”等活动也是推动微电影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比赛形式能够激励更多人参与制作,扩大微电影的影响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文字、语言等形式,而更多地借助于视觉、图像等可视化方式来展现和传承。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视觉化传播成为一种流行的传播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有“汉字之美、诗词之雅、绘画之神、舞蹈之韵”的美誉,通过可视化传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深入人心、更广泛传播。

目前在可视化传播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现状,分析影响其可视化传播的因素,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传播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在不同传播平台上的呈现形式。

2. 探讨“可视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探索如何通过视觉化的传播形式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内涵。

3. 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可视化传播中的现状,分析不同形式的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4. 研究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因素,包括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5. 探讨可视化传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分析可视化传播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研究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俗文化传承与微电影创作互动

民俗文化传承与微电影创作互动

民俗文化传承与微电影创作互动从民间信仰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再到民间技艺、民间习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历史悠久,闽南民俗文化更是摇曳多姿。

区域色彩浓厚的闽南民俗文化口耳相传、世代沿袭,形态十分丰富多样,是闽南人的重要精神家园。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大量式微,全球化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导致文化同质化和同一性增强,于是,便于观赏和留存的差异化影像日益成了人类动荡生活和变化行为的重要物证。

而介于电影和电视剧之间,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平台”等“短、平、快”特点和优势的微电影,理所当然成为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传播炙手可热的新宠。

一、多元文化与影像书写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即生活!民俗文化,既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过往,又张扬了一个城市的灵魂。

譬如享誉全球的泉州元宵花灯节中的花灯,其最初形态是长安街的十里街灯,经由最早入闽的唐朝将军带到泉州,用来对天子表示敬意,后来逐渐传承演变,最终成为人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庆团圆道吉祥的极其重要的习俗和活动。

花灯制作工艺繁复精细,有针刺无骨(代表人物蔡炳汉)、刻纸料丝(代表人物李亮宝)等,添灯(方言中“灯”同“丁”谐音)进财,祈福生子,这些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使得“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也极好地塑造了泉州这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成了这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享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等美誉的泉州既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和核心区,也是闽南民俗文化的富集区。

借助当地俗语、歌谣、讲古、戏曲等载体得以留存的闽南民俗文化具有十分典型的口头传播特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民俗文化遗产的视像化传承迫在眉睫任务繁重。

近几年来数字化和信息化平台的持续拓展,快速便捷的网络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赏方式和习惯,作为媒介融合新形态的微电影进入人们视野,轻易赚足众人眼球,网络“微时代”的开启进一步开拓了微电影传播的新局面,同时也为民俗文化遗产的视像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电影传播实践及审美路径作者:袁小轩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24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如此恢宏的主旋律是否适宜于灌输至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之中,上升至国家文化层次的主旋律与大众文化是否能找到燃点?在官方话语权和电影资本市场的驱动之外,会否存在一个公共的电影民间话语领域,如果存在,会是一种怎样的审美路径?在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抵抗个体意识的碎片化和伦理道德的危机,数千年沉淀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能否召唤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精神?一、官退与民进如果说,主旋律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类话语源头,那后者更多地体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

对于“读图时代”的网民而言,价值观的塑造更多是伴随着影像的传递而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价值观塑造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主旋律向来是政治符号和国家资本的合奏,也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中的重要场域,它一向体现了国家意志与权力对于文化的决制力,而同时存在的短板就是民间话语权的缺失。

长期以来,以主旋律为要求的“国家文化”与民众欢迎的“大众文化”交集甚少,在人物形象塑造政治符号化的同时是对娱乐性诉求的漠视,大众审美喜好被政治话语移置,尽管对主旋律的定义一直以来也处于变化之中,但主旋律影片与官方意识形态高度同质同构的特点一直没有变过,从而使其与以生活、消遣、娱乐为特征的市民文化呈现了明显的断裂与隔阂。

虽然近年来,有着众多明星齐聚的电影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的可看性和观赏性,但在传人记事的题材类型中,主旋律一直将市民的观影趣味和接受心理置于“主题”之后,正面角色通常背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恢宏使命,“小我”的现实价值被“大我”的抽象意义所掩盖,与典型的市民生活趣味距离较远,受众对影片角色的心理反馈往往是可敬而不可近。

微电影在这点上似乎尤为因时顺势,走出了传统主旋律的宏大叙事,聚焦百姓伦常日用,创作者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隐藏在现代消费美学的视觉传达中,其春风化雨的移情作用远胜于被动的政治规训。

与广告资本结合的影视精英在这股力量中是最为显性的存在。

2011年,卡迪拉克凭借《一触即发》开启了微电影营销的新模式后,之后众多品牌对微电影青睐有加,不过后者摈弃了前者类似西方大片似的叙事路子,而纷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故事文本。

譬如,以诚信与责任为影片主题的《郑棒棒的故事》《钥匙阿姨》《保洁叔的真实故事》《守望》;以仁爱孝悌为主题的《这一年只为这一刻》《弹指间心无间》《致父亲》《遗笑而过》《爱不停炖》;以礼义廉耻为主题的《把乐对回家2013》《赢家》;再如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田埂上的梦》《感动生命》系列、《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

上述微电影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品牌资金介入微电影的制作,这种“不差钱”的模式往往带来“好导演 + 好演员”的组合而输出上乘作品。

此外,一些行业领军人物的积极助推也能带来正能量聚集的磁石效应,一个代表性的实例便是由白羽总策划的“大雨”系列微电影。

2012年夏天,北京因大雨而陷入全城水涝危机,“大雨”系列微电影便是10个普通的北京居民演绎的10个真实故事,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担当便是一个民族面对天灾时的精神缩影。

上述两类微电影作者如果归类为精英群体,那么还有一类具有“草根”标签的民间制作群体,同样作为主旋律的创作和传播者,这一群体水平良莠不齐,能有好作品流传的虽然暂不出名,但却多是影视专业出身,比如已经成功闯出名头的筷子兄弟,也有一些正走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比如微电影《交易》《来信》《51把钥匙》的导演王岽鉴等。

但不论上述哪一类,都因远离体制的驱动和去官方的话语形式而架构了微电影的民间话语体系,也在实践上体现了主旋律的官退与民进。

二、审美与伦理就微电影的实践来说,主旋律的官退与民进主要表现在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宏大命题的隐退,而同时在故事内容中普遍突出日用伦常的德性审美——即个体的伦理道德意识。

伦理关乎社会公共理性和行为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定,其对个体的要求是“自觉自己支配自己,是绝对的自律”[1],它由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而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具有人类的共通性的同时也存在民族的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观。

当下在网络上能收获口碑与点击量的,多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审美与伦理合一,并以其照亮生活,这是体现在当下中国微电影中最显性的审美特点。

“在儒家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初始的、基础的伦理共同体,社会伦理关系就是以此为中心构建起来的。

”[2]所以,中国社会的秩序起点是“亲亲”,这也是儒家首倡亲亲之道的原因,而且也反映在众多国产微电影当中。

在以团圆为主题的春节、中秋节或者感恩为主题的父亲节、母亲节这样的日子里,往往是这类微电影井喷的时间段。

九阳品牌的微电影《最好的回味》于2014年春节期间推出,该片主题指向“色难”,从而将孝道推向了一个伦理道德要求的高点。

因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父母的孝敬,不能说养好了就行,如果不能做到恭敬,那与在家圈养动物有何区别?①同样在2014年春节,尼康品牌推出的微电影《这一年用心拍张全家福》不仅聚焦了当下空巢老人的亲情空白,片中反映的两代人之间观念差别更具现实反思性,SKⅡ化妆品牌推出的另一部微电影《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亦是对准了这一代际难题,在当下的社会现状中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对长辈的尽孝及对晚辈的宽容,是这两部微电影给出的答案。

小熊电器推出的《爱不停炖》则是将镜头对准了职场伦理与家庭伦理无法兼顾的困境,我们看到,这种现代版的忠孝两难最终化解依旧是依赖于一种民族德性的养成与实施。

②所以,微电影的表达看似远离意识形态,实则却又接近意识形态的核心——直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

随着中国近年来加速融入现代化进程,“人”不论作为群体还是个体在这个进程中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困境和困惑,其中一个明显缺陷就是人越来越难以为人。

因为现代社会强调的不是德性,而是科技与理性,现代化是科技主義主宰历史并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过于重视科技的工具理性而轻视了道德价值,所以,现代化进程中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排斥道德与精神的冲突比比皆是,也因此有了发展商的强拆、疯狂的街头碰瓷、扶与不扶的舆论激辩、无人救助的“小悦悦”事件等等。

这些社会怪相隐含着一个诘问:如果都成了金钱与物欲的精神奴隶,那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进步在哪里?而在中国微电影的实践中,那些来自民间的影像陈述毫不避讳这个时代的精神缺陷,因此,中国微电影的最大审美就在于此:以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精神来平衡现代化进程中的功利心理,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缺陷中寻求道德的良药。

康德早就认可了审美对伦理生活的介入作用,所以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

观看微电影所贯穿的审美过程隐含了自我的塑造、个人行为的价值取向等内容的统一,这也就是微电影的审美意义所在。

如果艺术作品无法促发适当的道德反馈,那就是审美的缺陷[3],所以,作为艺术作品的微电影,是先以审美的方式挖掘人的真情实感,再行建立伦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这样就用打动情感的方式给抽象的道德伦理规范予以了真实的基础。

以“微”为前缀的微电影并非拘囿于“微时长、微投资、微周期”,而是指“微”方式,这一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分享,且尤其倚重微博进行“网络立体”的人际传播,因为微博“胜过任何旧媒介、新媒介、或新型媒介……它可以送给特定的群体,也可以只送给一个人……是有史以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最好的结合”。

[4]梳理一下微电影对于社会道德的影响或建设路径:个人通过网络搜索、视频网站排名或社交媒体推荐观看影片,观影后或收获于内心、或在视频网站跟帖抒发观后感、或在社交媒体进行评论或转发,影响他人收看并继续反馈和推广,以此形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对于被传播者而言,这种分享的结果则无疑是将道德观念的塑造统一于审美过程之中。

三、集体无意识与精神乌托邦微电影善于将“小人物”的命运置于“大时代”的背景观照之下,虽然,来自于民间的影像陈述毫不避讳这个时代的精神缺陷显示了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取向,但其积极乐观的落笔态度却又显示了这个民族自信的精神世界,不可否认,在一个价值观参差混杂、多维易变的社会转型年代,存在于民族无意识中的优秀文化或许才更能体现出一种更为清晰与自信的指向。

在艺术作品中,“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体现,而其中的“道”就是集体无意识下的精神取向。

不论是精英出品还是草根书写,文以载道几乎成了民间微电影话语中的共同旨归,而“道”又不约而同指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传统文化构成了集体无意识的表象。

集体无意识虽然作为一种人类意识中的“先验”存在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但民族文化却可视为能“提纯”为先验的形而下之物或经由先验演绎的具象①,所以,集体无意识既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精神及经验遗存,也是由文明的积淀所导致。

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论断:“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所以,当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微电影创作主体面对各种可以激活集体无意识的社会情景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向民族文化的根基中寻求情与理的论辩,从而也有了将观众引入意识形态领域的可能。

比如在“郑棒棒”的经历中圈出诚信与责任;在《赢家》的故事文本中批判见利忘义;在《爱不停炖》的父女互动中思考工作和生活中“忠”与“孝”的两难。

巴赞与克拉考尔都极为重视电影对现实的关切,前者曾发问:“请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步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5];后者认为:“一部影片是否发挥了电影手段的可能性,应以他深入我们眼前世界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

”[6]如果面对现实的良心是电影人不可或缺的素质,那么,来自民间话语立场的微电影人更多了一份自信的态度。

所以,我们在《把乐带回家》中看到嗜血的地产资本在和谐互助的正义前奔溃;在《爱不停炖》中看到职场冷酷在亲情伦理中融化;在《致父亲》中看到功利迷失中的孝心回归;在《这一年用心拍张全家福》中看到了用爱去跨越一切障碍。

所以,在很多微电影中,与其说看到的是社会问题,毋宁说是体味到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智慧、与德行,这既是问题与答案的在民间影像中的统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的反应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

[7]如果说,这个电影诞生没多久的理论已经离被商业驱动下的电影相去甚远,但我们却在微电影诞生不久又再次体会到了这个理论的深厚根基。

代表着民间话语的微电影虽然远离了官方的话语体系,但是有一部分却与品牌资本存在着较为紧密的结合,所以微电影自从出身就一直依赖“广告”进而标签化且遭到学术性歧视,这里需要厘清的是,难道内含广告的微电影就无法塑造人文价值或精神、亦或对伦理道德层面的主张?事实并非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