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有效课堂教学的一剂良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有效教学一剂不变的良方

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袁东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四十分钟要质量,那么进入一篇新课文的教学,从哪儿入手,在什么起点上教;学生基本学情如何,他们需要什么等等,教师要做到了然于胸,而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往往能有效解决地为学而教的问题。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公开课、观摩课根本看不见预习的踪影,赛课让学生预习,教者也仅称“熟悉学生”,我们的常态课则常常出现下面的症状:症状一:“请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把课文读几遍。”

诊断分析:预习完全放在课外。由于学生个性不同,学习能力、态度、品质与习惯不同,一般很难预习到位。常常是少部分学生达到了要求,而绝大部分学生仅仅应付一下。

症状二:“现在,请预习课文,完成预习要求:1、读读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2、大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3、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诊断分析:课中预习短平快,要求提得多,时间给得少,节奏走得快,学生的预习成了走马观花。总是牵着学生走,剥夺学生预习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走一步,老师查一步,使学生的“预习”名存实亡;忽视预习形式的活泼多样,忽视氛围的营造与学生的合作。

症状三:“好,昨天,老师布置预习课文,现在请某某向大家汇报汇报。”

诊断分析:总以优生预习效果取代全班学生预习水平,不能面向全体,把“教”定位在那一小部分学生阅读发展的起点上,使教学一开始就人为地造成两级分化现象。

从诊断分析来看,上面种种预习症状的出现,注重的只是老师的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其实,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不仅是教学艺术,也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下面是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方面开出的一剂良方:

一、教给“预习”的方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取得好的预习效果,必须掌握有效的预习的方法。“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自由轻声读,默读等形式帮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增强听课的目的性。

在预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季

羡林老先生写的《夹竹桃》一文,文中开篇的话“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并在重点词“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下面用“—”标出。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一篇文章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给予及时的指导。

在读文的过程中,可边读边想,把自己读文的见解、引发的联想或是疑问,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例如《古诗两首》中“要留清白在人间”和“只流清气满乾坤”为什么“留”和“流”不一样呢?是搞错了吗?还是有其他含义呢?就可以在这两字旁边批注:为什么不同呢?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鼓励学生:批得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得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你们的自主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二、扩大“预习”的面

初读一篇新课文,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僻词时,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词,一定要结合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日常用语可让学生到翻阅有关资料。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踉跄”一词什么意思,学生不理解,可以指导学生去翻阅词典,了解它的意思,感受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洪教头不可一世却又不堪一击的样子,让人感受到洪教头的骄横和林冲的退让。这样一来不仅理解了生词,也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更明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一些历史体裁的课文,如《三打白骨精》《负荆请罪》更应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了解其背景,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其实查的过程,便是学生动手动脑理解的过程。例如教学《石灰吟》前,由于现在的学生对石灰了解很少,而不了解石灰就无法走进文本,无法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更无法很好地感受诗人崇高的人格。于是,让学生课前收集石灰的资料,了解石灰的用途,已是打开文本的钥匙了。勤查工具书能促进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学文打下基础。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起初,可提示学生思的方向。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可提示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能不能用自己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还是在向读者揭示一种道理?这是预习中让学生获得对文章整体印象的最关键的一步。随着预习的逐步深入,鼓励学生扩大思的范围,给学生充分的

时间,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去感受,敢于发表独到见解,使学生养成自主求知的习惯。

预习的中心环节是议,它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信息反馈阶段。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出示预习的要求是:

1、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从每幅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

2、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些画面的特点?

3、对于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4、可以用那几个词来贴切地概述烟台的海冬季的特点?学生经过自己的初步学习,把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拿到小组上自由发言,与同学交流、研讨,通过争议弄清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纠正错误的想法,从而,更多地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培养情感。这样教者就很好地了解学生自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所以说,开放式的预习能给学生更大的阅读空间,更好地把阅读与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提高“预习”的质

1、求活年级段的不同,预习的内容不同;学生的个体不同,预习的处理方式方法也不同。例如预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对阅读能力教差的学生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反复练读;(2)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书中新词的意思。对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1)归纳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能感动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这样有针对性地指导能使学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了一刀切。平时既要重视课内预习,又要重视课外预习,同时要重视课内外结合预习;既要针对不同教材和文类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品质、习惯和能力以及合理下达到预习任务,同时要科学选择或安排预习时间。学生应以独立预习为主,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仅预习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延伸课外。

2、务实由于预习以学生独立研读材料为主,加之不少放在课外,有时极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不能使每个学生形成相应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起点。怎样尽量避免这种问题呢?一是以课外预习代替课内预习,而将课外预习的重点放在可控性强的和学生兴趣浓的或课内预习不能获得的内容方面,但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度重视课内外结合,使优势互补。二是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教,多下功夫抓好课内预习。其中关键是不能与学生争时间,要有求实态度,尊重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安全的阅读环境。如在教学作文时,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要求学生回去买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各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更激起了习作的兴趣。作好准备工作之后,上课时的交流就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唱主角了,而是成了学生们交流的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