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如何看待楚霸王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
悬赏征求
封城邑
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
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德,名词作动词,做好事。
垓下之围
乌江自刎
垓下之围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 溃围而出 • 斩将刈旗
乌江自刎
• 乌江拒渡 • 赠马亭长 • 慷慨赠头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乌江 自刎
多愁 惊、起、饮、歌、 动作、语言
易中天: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
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 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 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 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 力和审美价值。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 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 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 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 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 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 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 家王朝。
司马迁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 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 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 著。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 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 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 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 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 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 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 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 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1、欲称霸却不识人才《管子》说:“为天地而战,必先为民而战。
”。
项羽喜欢展示个人勇气,但他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在中国,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而蜀国有这样的天赋,这导致了蜀国在三国中的第一次灭绝。
这与诸葛亮的劣等人才培养有很大关系,最终导致了“蜀无大将,廖华成为先行者”的悲惨局面。
因此,刘邦说:“项羽有一个不能使用的辅导员范增,这就是他被我抓获的原因。
”。
一个不懂人才的领导者注定会有很长的职业生涯,不会变得更强大。
2、性残暴却妇人之仁项羽残忍凶残,但到了关键时刻,他无法在“红门宴”上杀死刘邦,刘邦可以逃脱。
这就等于让老虎回到山上,给未来留下了隐患,最后把自己埋在了刘邦的手中。
3、富气势却小肚鸡肠项羽身高八英尺,能扛三脚架。
他有“把山从世界上拔出来”的气势。
然而,在打败秦朝后,他不愿意为跟随他的兄弟们任命许多职位。
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他的士气低落,民心涣散,河水一天比一天倒下。
4、有雄才却目光狭隘项羽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好衣服走路一样。
”。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走路一样,毫无意义。
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只是想把它展示给别人,这表明他要么缺乏自信,要么虚荣。
缺乏自信是缺乏水平的表现。
虚荣是缺乏实用主义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表现是狭隘的,站不高,看不远。
5、重情义却疏于践行“你怎么了?”别胡霸王的经典历史镜头至今仍让许多人感到遗憾。
战士在战斗中牺牲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就必须做好保护工作,做好护花使者,相互思念。
项羽可以带玉玉登上停泊在岸边的小船逃走,但此时,他只想着自己,不认为身边有一个女人需要他的保护。
如果你不能在行动中爱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那么之前的爱和关心应该是欺骗别人的伎俩。
6、讲面子却流于形式琰战失败后,吴江阁主建议项羽东渡,以便东山再起。
但项羽以“没脸见江东老人”为由拒绝,在吴江自杀。
真的不是一个大块头能把脸弯到这样的程度。
《项羽之死》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史记》。
2、分析故事情节,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1、《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二、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要求: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一)确认书下注解所在的重点词句;(二)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项羽之死知识点
项羽之死知识点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威震天下。
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和戏剧性,死因也一直备受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项羽之死的知识点。
一、背景项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广泛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他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秦朝,使秦国灭亡。
然而,他却最终失败了,被刘邦打败,自杀身亡。
项羽之死成为历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事件。
二、自刎还是被杀有关项羽死因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他是自刎还是被刘邦杀害。
据历史记载,项羽在围困垓下时,曾自己切断了腿筋,以示决心。
而在刘邦围攻彭城的时候,项羽也没有逃跑的意图,反而坚持死守。
这表明项羽在生死面前显露出坚毅的态度。
有些人认为,项羽的死因应该是自刎,这也符合他一贯的勇敢和倔强的性格。
然而,也有人持异议,认为刘邦杀害了项羽,因为他害怕项羽活下去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
关于死因的真相,至今仍有争论,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三、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个情绪化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他在楚汉战争中一度处于下风时,他开始变得愤怒和不信任。
他于公元前207年兴兵攻秦的时候,长达三个月未胜而回,这对他的士气和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而刘邦则趁机发动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项羽在失败后,心灰意冷,加上刘邦势力不断壮大,迫使他做出最后决定。
他的性格也成为他步入败局的重要原因。
四、项羽的遗产项羽之死并没有终结他的影响力。
相反,他的形象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英雄。
项羽的勇猛与顽强精神在民间广为传诵。
他的临终豪言壮语“不老者,岂可饶乎!”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的故事也被流传下来,成为文学作品和戏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项羽的遗产深入人心,激励着后代。
五、历史解读历史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关于项羽的死因也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观点是,项羽之所以失败和自杀,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统治者,他只是一个以武力取得胜利的军事家。
他没有政治家的智慧和眼光,不懂得巩固自己的权威,因此最终失败。
另一种观点是,项羽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对楚国和楚王的忠诚无可挑剔。
历史趣谈汉王刘邦为什么一定要杀楚霸王项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汉王刘邦为什么一定要杀楚霸王项羽
导语:刘邦和项羽曾经情同手足,那么到了最后的时刻,刘邦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项羽呢?刘邦和项羽曾一起拥立楚王,挽救楚国于危亡之际,他们虽然有
刘邦和项羽曾经情同手足,那么到了最后的时刻,刘邦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项羽呢?
刘邦和项羽曾一起拥立楚王,挽救楚国于危亡之际,他们虽然有着很大的年龄差距,但是他们却志同道合,因而义结金兰,成了莫逆之交。
但是对于权力的追逐使得他们渐行渐远,最终背道而驰。
刘邦与项羽相比,刘邦更像一个能成大事的人。
因为刘邦比项羽更无情,无情是成为一个帝王的首要条件。
也就是因为项羽比刘邦多情,不能当机立断,他才会逐渐走上了一条绝路。
另外,项羽虽然曾对刘邦留情,但让刘邦元气大伤的事情也没少做。
在战场之上,稍不留神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在一决生死的过程中,项羽又怎会真的就这么放过刘邦呢。
也许刘邦对项羽赶尽杀绝也是吸取了项羽的心慈手软的教训,他知道,如果给了项羽一丝喘息的机会,那么下次任人鱼肉的就是自己了。
毕竟,吴王夫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倘若在最后,刘邦放过了项羽,那么依照项羽的实力,很可能就会东山再起,刘邦的帝位将会如坐针毡,永远都不会安稳。
就像死人的嘴巴是最牢靠的,也只有项羽变成尸体,才能让刘邦高枕无忧。
再者说,就算刘邦有心放项羽一马,他身边的那些谋臣武将也绝对不会答应的。
所以,项羽既然战败了,那么他的死就是注定的。
汉朝刘邦属什么样的生肖
刘邦在历史上是公元前256年出生的,于公元前195年去世。
刘邦生活常识分享。
项羽自刎的故事
项羽自刎的故事项羽,战国末年的豪杰,楚国的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经力挽狂澜,一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人物。
然而,最终他却选择了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项羽自刎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感慨万分。
项羽自刎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当时项羽已经失去了楚国的江山,被刘邦打败,只剩下了最后的一点余地。
在这个时候,项羽已经身败名裂,孤立无援。
他的心中满是对曾经的辉煌和失落的痛苦,他不愿意成为刘邦的俘虏,更不愿意成为他的附庸。
在这种绝境之下,项羽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自刎。
他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成为他人的囚徒。
这一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项羽自刎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思考。
有人认为,项羽的自刎是一种英雄的表现,是对自己一生的尊严和对失败的回应。
他选择了自己的死亡,而不是屈服于他人,这种气魄和胆识,令人敬佩。
然而,也有人认为,项羽的自刎是一种逃避和软弱,他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和挫折,选择了逃避现实,这种行为并不值得赞扬。
无论如何评价,项羽自刎的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应该勇敢面对,不要逃避,更不要选择自毁。
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
项羽自刎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不要轻易放弃。
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项羽自刎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叹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他们的生死成败构成了历史的篇章。
项羽自刎,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为了后人思考的对象。
总之,项羽自刎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
无论如何评价,这段历史都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一段永恒的传说。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对于他的评价也因时代、文化、政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勇敢、坚毅、有魄力的将领,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贾谊:贾谊在《过秦论》中对项羽进行了赞扬,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将领,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策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 班固:班固在《汉书》中对项羽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将领,在战争中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失败。
4. 曹操: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对项羽进行了赞扬,认为他是一个有勇气、有魄力的将领,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李世民: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对项羽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是一个残暴、自私的将领,在战争中采取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总的来说,项羽的评价因时代、文化、政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摘要】生死选择是每个人生命中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
在电影《项羽之死》中,项羽选择了自刎,而刘邦选择了活下去。
项羽选择自尽的原因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失败,而刘邦选择活下去是因为他希望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好的未来。
生死选择的背后意义在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择取的态度。
生与死的抉择则体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人生的无常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两位角色不同的生死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局,生死选择的结果也体现了每个人选择的不同价值观。
电影《项羽之死》通过生死选择,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珍贵。
通过对生与死的选择和体验,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不忘初心,坚持自我,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生死选择、项羽、刘邦、自刎、活下去、背后意义、抉择、不同结果、价值、启示1. 引言1.1 生死选择的重要性生死选择的重要性体现在人们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所做出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的命运。
生死选择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行为,更是一种道德和人性的体现。
当一个人面临生死选择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决断和责任感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或死的选择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信念和态度的坚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在人生道路上,每一个生死选择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和价值观。
生死选择的重要性在于它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促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定地选择生存下去,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生死选择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体现和延续。
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生死选择的题材常常被用来探讨人性的善恶、勇气和悲壮,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生死选择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人类文明和道德的启示和提升。
1.2 《项羽之死》简介《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人物项羽的结局。
项羽作为当时的霸主,曾经凭借着雄才大略和勇猛无双的军事才能,一度统一了中国各大诸侯国,建立了西楚霸业。
肝胆欲碎:项羽惨遭分尸,刘邦竟如此对待项羽遗体!
肝胆欲碎:项⽻惨遭分⼫,刘邦竟如此对待项⽻遗体!⽆论《史记》还是《汉书》,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以司马迁记述为主,记述说有个乌江亭长备船⽽待,劝项⽻过江东。
这么多年以来,由于戏剧、评书等民间叙事的渲染,好像让我们后⼈觉得:项⽻⼀下⼦就率领残余骑兵跑到了乌江边上,最后也⾃刎在乌江岸边。
实际上,只要细读史书,包括《史记》中《⾼祖本纪》、《樊郦滕灌列传》,以及《⾼祖功⾂侯者年表》,都明确记载说“灌婴追杀项⽻东城”。
即使司马迁在《项⽻本纪》中⽂学描述了项⽻与乌江亭长对话的悲壮之后,还是以“太史公⽈”语⽓,称项⽻“⾝死东城”。
到后来班固纂修《汉书》,写项⽻败亡这段,基本照抄《史记》,都是说项⽻⾝死东城。
项⽻古书中的“乌江”,指长江⾃芜湖以下斜北⾏的那⼀段。
如果我们今天实地考察,从东城到长江边,最近距离也有⼆百多华⾥。
⽽且,附近多为⼭地和丘陵,如此冈峦起伏之地,⾝边兵⼒寡弱,⾝后有数千汉军骑兵追杀,项⽻再英雄,也不可能最后能跑到乌江边上。
所以,项⽻和乌江亭长见⾯后,拒绝回江东的桥段,第⼀可能是司马迁的⽂学渲染,第⼆就可能是项⽻在东城附近接见乌江亭长。
因为,从垓下跑到东城县城还有可能,跑到乌江边上绝对不可能!既然表⽰了⾃⼰⽆颜再见江东⽗⽼,那就只能死战明志。
项⽻命令⼿下皆下马步⾏,持短兵与汉军接战。
在最后史诗般壮烈的战⽃中,战神项⽻以⼤⽆畏的勇⽓和⾼超绝伦的武功,依旧⼿杀汉军数百⼈。
战⾄最后,项王⾝上受创⼗余处,⾎流如注。
此时,他看到了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还笑着朝这个背主贼⼈打招呼:“这位,原来是我⽼朋友吧?”吕马童原本是项⽻⼿下,后来投降汉军。
此时,他内⼼怀惭,不敢正⾯直视项⽻,就背过脸去,忙向汉将王翳说:“此项王也!”吕马童项⽻笑⾔:“我听说汉军对我的脑袋悬赏很⾼,得我头者,赏万⾦,⾢万户,好吧,现在,我把这个⼤⼈情给你吧!”⾔毕,项⽻横刃,⾃刎⽽死。
虎躯巍巍,轰然倒地。
王翳赶忙下马,割取项王⾸级。
其余汉军,争先过来分割项⽻⼤英雄的⼫体。
项羽之死
楚汉相争巨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心涣散。
章邯见大势已去,率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项羽却在西进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绳池东)下令将这二十万降卒全部坑杀。
这时,另一路起义军汉高祖乘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在巨鹿,关中空虚,占领了咸阳。
项羽大为不满,率军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陜西临潼东北)。
当时项羽军四十万,汉高祖军不足十万,双方力量悬殊。
汉高祖自度力量不敌项羽,便采纳张良计策,拉拢项羽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
鸿门宴上,觥筹交错中闪烁著刀光剑影。
项羽的谋士范增几次举起所带玉块,暗示项羽杀死汉高祖,项羽却优柔寡斯,被汉高祖借故逃脱。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
项羽依靠强大兵力,暂时压制汉高祖。
引兵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挟其军事上的余威,以诸侯上将军自居,发号施令。
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同时又割地封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
封汉高祖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汉高祖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
结果养虎贻患,导致汉军势力日后卷土重来。
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
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汉高祖便乘隙东进。
公元前二0八年八月,汉军从汉中潜出故道,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
接著,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之际,一举攻入楚都彭城,羽急忙率三万精兵还救彭城。
此时,汉高祖仗恃兵多将广,麻痹轻敌。
项羽军则收复失地心切,斗志旺盛。
三万楚军在项羽率领下,出山东经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趋萧(今江苏箫县西北),直抵彭城汉军侧背。
战斗从拂晓开始,楚军勇猛顽强,边打边冲。
到了午时,已将汉军打得大败。
楚军追到彭城东北的泗水,汉军纷纷落水,死者十余万。
汉军向南方山地溃逃,楚军追击至灵壁(在今安徽省)以东的睢水上,又歼灭数十万人。
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是什么
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是什么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古今以来,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英雄人物可以说是历史前进的开路先锋。
刘邦与项羽就是死对头。
刘邦对项羽之死是怎么想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与刘邦的追兵周旋,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和县境内),正好看见岸边有条船,船夫自报名号,是项羽治下的乌江亭长,早就在岸边等候,要载项羽过江。
这本来是好事,结果他的一番话把项羽推上了死路。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
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意思不难理解: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也有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满可以成为一方之主,大王赶紧上船,让我载你渡江。
现在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便汉军追到,他们也没法渡江。
这是一个规划,一个很完美的规划。
既解决了项羽眼前脱身的问题,也对项羽今后的道路做出了安排。
可谓周到之至。
然而项羽对这个规划的反应却很冷淡,他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这是老天要让我亡,我就是渡过江去还有啥用?当初我带了江东八千子弟去打天下,现在却一个人不剩,即便江东父老兄弟仍然拥戴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对他们?即便他们什么都不说,我怎么能做到问心无愧呢?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这番感慨也很突然,因为项羽本意是想过江,《史记》说得很清楚:“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而且在事实上,项羽如果真不想过江的话,也就没必要颠颠地跑到乌江边上去了,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项羽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原因就在于乌江亭长这番话。
他伤到了项羽的痛处。
首先,他伤了项羽的自尊心。
什么叫“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明显降低了项羽的身份,而且让项羽想到了自己现在的落拓。
那项羽是什么人啊,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号令诸侯,莫敢不从,是当个几十万人的草头王就能满足的吗?吃不上白面窝头也不错,合着我项羽就这点出息呗?第二,他让项羽感到惭愧。
楚霸王项羽死后被分尸
[键入文字]
楚霸王项羽死后被分尸
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情的皇帝,他的遭遇一直惹人心疼。
据传他死后曾被分尸,这位他悲情人生又加重了一笔描述。
公元前202 年,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四面楚歌,不愿被俘最终选择在乌江边自刎。
一代风云人物生命就此结束,令人唏嘘。
然,项王自刎后,尸体惨遭分尸,却令人更为心疼。
霸王别姬
当时,项王驻扎在垓下,兵力少,粮食尽,汉军及各路诸侯的军队把他们层层围住,四面响起楚歌声,项王大惊,以为楚国已全部被占领,于是起来饮酒浇愁。
项王看着眼前心爱的虞姬,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不禁悲从中来作诗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声慷慨悲凉,左右将士一个个涕泣嘘唏,他们明白这歌声代表着项王的将在今夜走到生命的尽头。
乌江自刎
项羽画像
歌毕,项王上马突围,决定在死前再带着将士们痛痛快快打一仗。
最后这一仗,项羽带着身边仅有的28 个人大战追兵几千人,几个回合下来,追兵死亡近百人,而项王人数仅损失2 人。
这样的战绩证明了项羽的作战天赋有多强,正如他自己所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然,现实不是拍电影,项王虽战绩显赫,今夜却注定穷途末路,于是,项王谢绝了乌江亭长载他过江的建议,只把心爱的乌骓马送上船离开。
说到乌骓马,民间传说当时乌骓回顾项王,恋恋不欲上船,霸王见马留连不舍,遂涕泣不能言。
众军士只好牵马上船,乌骓长嘶数声,往大江波心一跃,后不知所往。
随后,项王和将士们手持短兵接战,项羽一人独杀汉军数百人,身上伤达十余处。
1。
高二项羽之死知识点
高二项羽之死知识点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与刘邦共同完成了推翻秦朝的大业。
然而,在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争夺中,项羽最终以失败告终,下面将为您介绍高二历史课程中关于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介绍项羽之死发生于公元前202年,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转折点。
当时,秦朝被推翻,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进入了秦汉之际。
二、项羽的军事才能1. 战争策略:项羽善于运用变化多端的战术,以出人意料的进攻方式使刘邦疲于应对。
2. 骁勇善战:项羽在战场上展现出极高的勇气和战斗力,往往能够奋力冲锋,打破敌军的防线。
3. 彻底毁灭敌军:项羽在军事行动中非常果断,他倾向于完全消灭敌军,而非仅仅取得战略地位。
三、刘邦与项羽的争夺1. 刘邦的崛起:刘邦在战国末年起义,经过多次战胜了项羽的势力,逐渐崛起成为霸主。
2. 鸿门宴:鸿门宴是刘邦与项羽之间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刘邦趁项羽酒醉之际逃脱,最终反击并最终战胜了项羽。
四、项羽之死1. 归顺楚王:鸿门宴之后,项羽被迫归顺楚王,但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尊重。
2. 淮阴之战:项羽在淮阴之战中遭遇重创,最终败北。
3. 自刎:在战败之后,面临被追捕的命运,项羽选择自刎,以示抗争到底的决心。
五、项羽之死对历史的影响1. 划分秦汉时期:项羽之死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秦朝的灭亡与秦汉之际的到来。
2. 启示性意义:项羽的失败告诉我们,军事才能固然重要,但政治智慧和稳定的内政同样重要。
六、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1. 对战国时期的研究:项羽之死为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影响中国历史发展:项羽一生经历了从奴隶到军事将领的转变,他的故事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中社会变迁的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总结:高二项羽之死的知识点可以以项羽的军事才能、刘邦与项羽的争斗、项羽之死以及对历史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项羽虽然失败,但他在战争中所展现的决心和才能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该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英雄,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他在这个时期上演了一幕震惊世界的壮烈景象——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是指项羽在垓下战役中被汉军围困而自刎的事件。
这件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文化史上的传奇故事,因此被广泛地传颂。
下面,我们来对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垓下战役垓下战役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一场决战。
这场战役的发生背景是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盟友吕雉,但在攻打的过程中,刘邦率军相继支援吕雉,形成了三军混战的局面。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先后攻下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和都城豫章,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汉军大举进攻,项羽军劣势越来越大。
最终,项羽被汉军困在垓下,陷入绝境。
二、项羽之死过程由于战败的局势不可逆转,项羽与手下的将领商量后,决定自杀。
项羽用他的宝剑自刎,而他身边的数个将领也跟随着他一起自杀,这一幕被后人称为“破釜沉舟”。
三、关于破釜沉舟的解释项羽之死发生在战争中,除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指为了赢得全胜而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
项羽和他的部下在战败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这代表了他们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四、项羽之死对历史的影响由于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的发生,刘邦开始正式统治中国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也宣告了项羽的失败,结束了项羽所建立的西楚霸业,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天下开启了序幕。
此外,项羽之死还影响了中国文化中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学、戏曲、历史等。
项羽的传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话故事,被后人广泛地传颂。
总的来说,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项羽之死》是一部描述中国历史上著名将领项羽的末路的作品。
项羽是楚汉战争中的主要人物,他身世低微,但勇猛无畏,征战沙场。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这个故事来看,可以探讨生与死的选择。
生与死的选择与个人意志有关。
在《项羽之死》中,项羽一直坚信自己天命所归,勇力绝伦,可以再次反败为胜。
他不愿认输,拒绝向刘邦投降,选择自杀。
这个选择体现了项羽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对尊严的追求。
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变成刘邦的俘虏。
生与死的选择反映了个人对命运和归属感的诉求。
生与死的选择与对未来的判断有关。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被刘邦逼入绝境。
他认为自己的形势已经无法挽回,未来也没有了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
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和死亡看作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他选择了一个早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生与死的选择体现了对未来前景的悲观和绝望。
生与死的选择与对责任和担当的认识有关。
在《项羽之死》中,项羽被刘邦逼至绝境时,他选择先杀妻子、儿女,再自杀。
项羽深知自己的失败和死亡会对亲人造成伤害和困扰,他选择将妻子、儿女安置好后,再选择了自杀。
这个选择体现了项羽对家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生与死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家人和身边人的利益。
从《项羽之死》这个故事来看,生与死的选择是个人意志、对未来前景的判断和对责任和担当的认识相结合的结果。
生与死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家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价值取向。
无论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项王之死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汉相争,烽火连天,战鼓擂擂。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雄姿英发,威震四海。
刘邦,虽无项羽之勇,然智谋过人,善于用人。
二者相争,天下为之震动。
是时,项羽据有江东之地,势力日盛。
刘邦则据有中原,欲一统天下。
项羽知刘邦志在必得,遂决意与之决战。
于是,两军对垒,剑拔弩张,一场生死决战即将展开。
项羽与刘邦,皆英雄豪杰,各怀壮志。
项羽勇猛无比,每战必身先士卒,威震敌军。
刘邦则善于谋略,知人善任,故能屡败项羽。
二者相争,各有胜负。
是年,项羽与刘邦决战于垓下。
项羽知刘邦势大,不敢轻敌,遂设下陷阱,欲一举击败刘邦。
刘邦闻之,亦不敢怠慢,遣精兵良将,严阵以待。
决战之日,乌云密布,狂风骤起。
项羽率领精锐之师,冲锋陷阵,勇不可挡。
刘邦亦指挥大军,奋力抵抗。
两军激战,杀声震天,血流成河。
项羽勇猛无比,连斩数将,威震敌军。
然刘邦智谋过人,调兵遣将,渐占上风。
项羽见状,心中焦急,遂亲率精锐,欲一举击溃刘邦。
项羽奋勇当先,连破数道防线。
然刘邦军队士气旺盛,死战不退。
项羽虽勇,亦难独木难支。
战至午后,项羽力竭,被困垓下。
此时,刘邦乘胜追击,大军压境。
项羽知事已至此,遂召集部下,诀别之际,慷慨陈词。
项羽曰:“吾乃西楚霸王,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今日被困垓下,非吾之过,乃天命也。
吾将英勇就义,以谢天下。
”言罢,项羽挥剑自刎,壮烈牺牲。
其时,天下为之哀恸,百姓为之感动。
项羽之死,成为千古绝唱,流传后世。
项羽既死,刘邦遂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而项羽之死,亦成为后世英雄豪杰所敬仰之楷模。
然项羽之死,亦令人感叹英雄末路,世事无常。
自古英雄多磨难,自古美人叹终身。
项王之死,虽悲壮,然亦彰显英雄本色。
今人读史,当以项羽为鉴,奋发向前,勇往直前,方不辜负英雄之名。
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是什么
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是什么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古今以来,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英雄人物可以说是历史前进的开路先锋。
刘邦与项羽就是死对头。
刘邦对项羽之死是怎么想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刘邦对项羽之死的看法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八骑,与刘邦的追兵周旋,最后来到了乌江边上(今安徽和县境内),正好看见岸边有条船,船夫自报名号,是项羽治下的乌江亭长,早就在岸边等候,要载项羽过江。
这本来是好事,结果他的一番话把项羽推上了死路。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说的。
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意思不难理解: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也有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满可以成为一方之主,大王赶紧上船,让我载你渡江。
现在这里只有我这一条船,即便汉军追到,他们也没法渡江。
这是一个规划,一个很完美的规划。
既解决了项羽眼前脱身的问题,也对项羽今后的道路做出了安排。
可谓周到之至。
然而项羽对这个规划的反应却很冷淡,他笑着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这是老天要让我亡,我就是渡过江去还有啥用?当初我带了江东八千子弟去打天下,现在却一个人不剩,即便江东父老兄弟仍然拥戴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对他们?即便他们什么都不说,我怎么能做到问心无愧呢?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这番感慨也很突然,因为项羽本意是想过江,《史记》说得很清楚:“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而且在事实上,项羽如果真不想过江的话,也就没必要颠颠地跑到乌江边上去了,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项羽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原因就在于乌江亭长这番话。
他伤到了项羽的痛处。
首先,他伤了项羽的自尊心。
什么叫“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这明显降低了项羽的身份,而且让项羽想到了自己现在的落拓。
项羽之死分析
课前探究:讲述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 (四)
最要面子的最后选择----<无颜见江东父老>. 注: 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最后舍命厮杀,冲出一 条血路。突围到乌江边,身边只剩下二十几名骑兵。 乌江亭长撑来一只小船接应,劝项羽东渡.项羽苦笑 道:‚想当初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驰 骋天下。而今一败涂地,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我 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啊‛。仰天长叹‚天亡我,非 战之罪也!‛最后拔剑自刎。 最著名的凭悼-----<东山再起> 注:后人在项羽 自刎处建一亭,名乌江亭。唐诗人杜牧游此地凭吊 感慨。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不足为耻 。
司马迁点评项羽
问题:
司马迁认为是什么导致了 项羽的悲剧?(从他的点评中 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自矜功伐
这是一种性格的悲剧。
性格之于命运
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
智慧都更有力量。
——英〃狄更斯
世出名门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 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 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 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课前探究:讲述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三) 最惨烈的一场大决战-------<逐鹿中原>注:汉王刘邦亲率 大军与楚霸王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史称‚成皋之 战‛,是楚汉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史称‚逐鹿中原‛。 最悲怆的歌声-----<四面楚歌>注:项羽困于垓下,兵少食 尽,汉军围之数重。一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乃大 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此乃张良瓦 解楚军之计.。 最英雄气短的悲歌-----<霸王别姬>注:项羽闻四面楚歌, 披衣而起,独饮帐中。乃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 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后人 称《垓下歌》。虞姬起舞和之,曰:‚汉兵已略地,四方 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左 右皆泣,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抱尸痛哭。
项羽之死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之死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其死亡也是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项羽之死虽然惋惜,令人感叹,但是无论对于他自己,还是对于中国历史,这一事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项羽之死对项羽的评价”。
首先,项羽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有着非凡的魅力和才华,也有着弓马娴熟的武艺,他被誉为“百战之师”,凭借这些才能
和优势他逐渐崛起,带领着黄巾军、楚汉联军等不同阶层的群众反抗了秦朝的腐败统治。
但是,项羽的才华也许在政治上并没有展示出来,反而在项梁、刘邦等人的算计之下,他受到了失败的打击。
其次,项羽为了自己或者家族的利益,将战争带向了升华,他也许本意是想成为真正的皇帝,但是恰恰相反,他让自己的大好前途付诸东流,让一代英豪成为了悲剧人物,因此,有人说项羽是一个人亡国破的冤大头。
最后,项羽之死对于整个中国历史也有着重大意义。
项羽是一个抗争者,他代表了一种勇气、正义、革命的精神,同时也是一个君主,他的失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和思想。
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看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而是需要放在一个全局的历史背景下来评价。
总之,项羽的死亡不仅令人惋惜,也让人对其进行了各种评价和探讨。
无论如何,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勇气,在他的死亡之后,他也让后人看到了中国封建制度和睚眦必报的局面。
因此,我们应该从项羽的死亡中吸取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如何看待楚霸王项羽之死刘邦和项羽是响当当的任务,这两个人一生都在争天下,项羽时候,刘邦是不是会很高兴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刘邦如何看待项羽之死,欢迎阅读!你真以为项羽起初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勇有谋吗?虽然历史留给我们的是项羽,西楚霸王的美名以及和虞姬的动人爱情。
但纵观项羽一生的成长,只能用一个勇猛来说明,别的智谋、治世统统都都与他没有太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也说说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性格。
项羽在被追赶至乌江临死之时,吟了首诗,这首诗也是项羽对自己的评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得出来,项羽至死都把自己的失败,归罪于时运不佳。
有人也说,项羽是因为把已经到达“鸿门宴”放走了。
这更是笑谈。
这也是包括我们现代人的通病,总是把成功的原因归功于个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环境。
项羽真正失败的原因,还是个人的性格决定的。
首先是爱虚慕,讲派头。
大家可能听说过“锦衣夜行”这个成语吧,那就是项羽说的,基本的意思是,如果打了胜仗不回到家乡炫耀一下,就如同穿了好看的衣服在晚上走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劝他在打下秦地后,可以秦地之肥沃,而称霸,他却时常有东归之意。
后来在打下了秦地后,烧杀抢无一不做,大大的伤了秦人的心。
也就是这一个性格,以至于打下了城池,没人守。
因为都回老家显摆去了。
其次是项羽的残暴,大家更是清楚不过了,项羽初起兵时,就是屠城。
也因为屠城,至使很快攻下了许多城池,多数开门投诚者,都是为了百姓不受屠杀或是个人怕死而无奈投诚的。
项羽如果是一个让人敬佩,自愿跟随的将领,那么部下田荣就不会因为奖赏不公,而反叛于他。
在田荣反叛失败后,项羽尽屠田荣部下及老幼。
更是人心不在,伤至最深。
后来在乌江边上,将士们为了得到一些赏赐,更是把项羽砍杀成了肉泥,拿些肉去领赏。
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也造就命运。
如何评价鸿门宴里的项羽和刘邦项羽具有审美价值而刘邦具有实用价值。
《鸿门宴》里,项羽自大无比(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粗疏轻敌(喂,项将军,你家项伯已经在月黑风高之夜到你对手那里走了一遭,泄露了军机,你不仅毫不提防,还被已经跟刘邦结为亲家的项伯一句话搞定,人刘邦听说自己谋士张良说到跟项伯有故时候,那个表面不动声色,那个老谋深算地刨根问底,你难道就不会有一丝丝的不祥之感?),分不清敌我(樊哙怒闯军帐,项羽竟然连称“壮士”)。
人们难免不觉得这是个傻逼,如果没有前面四十万对十万的兵力比较。
但我觉得如果仅从《鸿门宴》看项羽,就对这个人太不公平了。
且不说这个人巨鹿之战后一战成名,是多么的骁勇善战,就单看《项羽之死》里,这个人物就够我们品赏的了。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想到是骓马,想到的是虞姬,真可谓一个敢爱敢恨敢表达的人。
刘邦在绝望逃亡之时,想到的只有自己,为了方便逃跑三番五次把自己孩子扔了,得亏夏侯婴在后面给他收拾残局。
到了乌江之时,项羽把自己心爱的宝马赠送给了乌江亭长,在被追至绝境,还成全了自己曾经的故人马童,把自己的首级献了出来让马童和王翳两人回去领赏,这种死,死得大气磅礴,死得节操满满,死得大义凛然,死得惊心动魄。
而刘邦呢,自己的老爹要被项羽煮了的时候,竟然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尽管这话是在深知项羽底线的前提下说出的,但无论如何我作为一个磊落之人是无法想象的。
记得曾经我有私事想和没有特殊情况很难请假的单位请假,我一朋友告诉我说,你就告诉领导,你爸要做手术了。
我说我宁可不请了,我也说不出这种对我父亲不利的话。
项羽是个多情的英雄,而刘邦只是个无情的小人。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呢?他压根就没打算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因为项羽是一个尊义之人,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他和刘邦的对决,要么靠战争,要么一对一单挑,这种情况下的胜利,才符合项羽的道义准则。
什么?把刘邦请来吃饭喝酒,趁其不意滥下毒手杀死刘邦?这是下三滥的做法!项羽的道义准则让他脑子里根本就没有这根筋。
什么?口口声声要煮了刘邦他老爸?sorry,哪怕刘邦亲口授权,臣妾真的做不到啊!《鸿门宴》里他一次被项伯说服(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一次被樊哙说服(此亡秦之续耳,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都是出于“义”。
其实项家人就是有义之人,包括项伯想带张良远走高飞,张良拒绝时,在项伯面前找的借口都是“亡去不义",(你看这个张良,了不得,深解项家人性格啊)这和他们的贵族出身是有密切关系。
而刘邦是谁?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刘邦就是个出身低贱的老流氓。
项羽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他的悲壮自刎,更体现在他的英雄气概。
刘邦在偷窥秦皇帝时候说:大丈夫当如是。
而项羽偷窥秦始皇时说的却是:彼可取而代之。
一个是小人物的辛酸艳羡,一个是大丈夫的宏图壮志,谁更有英雄潜质,一目了然。
刘邦应该是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出身低微,成为英雄成就功业对他来说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他想不想?想。
他能不能?他以为他不能。
所以这种人在面临一些事情上就会变得毫无底线,不择手段。
对于这类人,我实在无法苟同。
项羽在历史上败给了刘邦是青年热血输给了老谋深算。
世界上就是总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小人得志,但如果因此我们就变成了小人,就去做不义之事,我们还怎么对得起做人一遭的那点子情怀?项羽之死解析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项羽是武将世家,祖上是楚国大将项燕,他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天赋过人。
少时书剑都没学成,他叔父项梁责备他,他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体现项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战,前两战体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天才和英勇气概,而垓下一战则造就了千古悲情的西楚霸王。
巨鹿之战,项羽杀掉主将宋义,率五万义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烧掉营垒,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表与秦军决战之心。
一到巨鹿就包围王离,九战九胜,大败秦军三十余万,斩苏角,擒王离,逼涉间自尽。
此一战一举扭转天下局势。
当时各路诸侯大军已经到了巨鹿城下,但是畏惧秦军都不出战,只是作壁上观,看到楚军骁勇果敢,无不以一当十,呼声震天,使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只是最后才追杀了一些秦军的残兵败将。
完胜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诸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那时的项羽真是意气风发啊。
再说彭城之战。
刘项兄弟反目,刘邦借项羽杀主之罪名率五十六万联军攻占楚都彭城,闻讯后项羽又一次展现了他他的军事天才,他亲率三万精兵回救彭城,晨时开始进攻,中午即大破联军,将刘邦所部挤压于谷水、泅水之地。
联军自相践踏,被楚军斩杀10余万人,联军余部溃退,项羽又追至睢水,再歼联军10余万人,联军尸体塞满河道,睢水为之不流,楚军将联军重重包围,因风沙骤起刘邦乘才得以逃脱,其父及妻吕雉却被楚军俘获。
以后项羽缺乏战略和政治头脑就显现出来了,约刘邦单挑决天下,然后又放了太公吕后,与刘邦和议,划界鸿沟。
项羽依约东归。
刘邦却听从张良、陈平之劝,越过鸿沟,追项羽于阳夏,并邀韩信、彭越共40万大军与10万楚军决战于垓下,结果项羽中韩信的十面埋伏,被围垓下,夜闻四面楚歌,此时的项羽真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面对美人虞姬,思念骏马骓,有了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歌毕,虞姬为了能让项羽成功突围,拔剑自刎。
项羽骑着他的乌骓马,乘夜率800骑突围南逃。
天亮以后,汉军有所察觉,刘邦派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走到阴陵迷失道路,陷入大泽。
到了东城,仅剩28骑。
面对汉军,项羽自知难逃厄运,激发了项羽举世的英勇,他对28骑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他又对属下说:“吾为公取彼一将”,项羽大喝上前,所向披靡,果然斩一汉将,他们突围出去后,杨喜追项羽,项羽嗔目大喝,杨喜人马俱惊,后退数里。
后来项羽再次为汉军包围,项羽率军再次杀入汉军,再斩一都尉,杀百余人,又突围逃到乌江。
这时乌江亭长备好渡船催他渡江了,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把将乌骓马送与亭长,令部下下马和汉军肉搏,项羽又杀敌数百,身重十数伤,看见汉将吕马童,对其说:“你是我的旧部,我听说刘邦悬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头,我就送你个人情吧。
”于是自刎而死,年仅31岁。
汉军抢夺项羽尸体自相残杀者数十人,最后王翳等五人分了项羽的尸体,都被封侯。
项羽英勇无敌,战术指挥上的造诣也是很强的,如果作为一个将军,如果生在汉武之时,想必起所建功业也可以与卫青,霍去病相媲美。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他刚愎自用,在战略上短视和,在政治上幼稚,却做在了统帅的位置,与老谋深算的刘邦争天下,注定会是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