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2)(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一、课标要求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地球的运动》是七上第一章第二节,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这些知识后而编排的,这样由浅到深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球的运动是研究地球由于运动而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变化等相关知识,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为以后学习世界的气候奠定知识基础。

此外,学习本节能让学生完整认识地球,提高学生的综合整体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地球运动比较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所以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积极思维、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2.本节主要内容:本节主要内容为两大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

这两大部分下分别包含旋转周期,旋绕中心,方向以及引起的地理现象四小部分内容。

3.重难点分析: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这些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

2.地球的运动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3.这节内容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地理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

4.这节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学生动手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学生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年龄小,以感性认识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运用信息及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尚待提高,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点拨。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地球的自转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

(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案新人教版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地球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基础,因而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处理,一是有意识地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化处理,回避了一些难懂的概念。

二是教师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等,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归纳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说出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二分二至点太阳照射情况,四季变化现象。

【教学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每天我们的地球在自己运动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进行转动,这就叫做公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公转。

二、展示交流,质疑三、精讲点拨1、首先,我们还是要来了解一下这种运动的方向。

大家知道地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吗?(教师演示)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我们应当在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的主体的同时更应注意到教师仍然是教的主体,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忙者。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角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下教师是和学生一齐调查探究的实践者,是学生的指导者;课上教师是主持人把一个个环节串连成线,是点拨者,帮忙学生把一个个重点、难点击破。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根据我们刚刚分析的自转方向在填图册第11页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吧
独立自主完成表格
观看视频,画出方向。
环节三
随着地球周而复始的运转,我们地球上也能够看到地球自转带来的现象。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段分析出地球自转的三个影响。并填写到填图册第11页右下角表格中。
1、昼夜交替
2、太阳的东升西落
3、时间差异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这些现象为什么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系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题目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
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节课主要讲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分别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内容。本节内容可以解释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并且对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分析
展示中国地图和西北地区范围轮廓图等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列举相关数据以及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通过视频播放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精品教案

《地球的运动》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动画演示与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2、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1、多媒体课件;2、地球仪若干;3、手电筒若干。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师:本节课一共有3个内容,分别讲的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和地球的2种旋转——自转和地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内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师: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喜欢看XXX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XXX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研究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师:板图讲解分歧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透露表现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工夫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生:会商、回答。

(4)昼夜的形成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征象发生?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何?如果地球仪是透亮的,结果怎样?生:答略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力目标: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目标:(1)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中,领悟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合作探究[板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展示] 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 [教师] 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提问]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球的自转;因为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述] 这和我们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公路两侧的树木向后跑的道理是一样的。

[提问]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演示] 出示一个较大的玻璃地球仪。

(还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 [演示] 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1)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知识点二: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2.五带的名称:①、②、③、④⑤。

3.看P14图1.9识记五带的分界线及X围: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4.各带的气候特征:热带:;寒带:;温带:。

5.各带产生的现象:
热带:;寒带:;温带:既无
又无。

(二)合作探究
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昼长时间最的一天。

6.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春、秋分日时,全球任何地方都是12小时昼,12小时夜,即平分。

7.每年12月22日前后至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6
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8.每年6月22日前后至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到了
12月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的一天。

活动四: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
(1)写出ABCDE所代表的五带名称:
A、
B、
C、
D、
E、
(2)在图中纬线上填出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并给对应的
纬度加上正确的纬度符号。

(3)在图上()中填上“有”或“无”,以表示该带有或无该种现象。

(三)我的收获(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四)巩固提升
1.同学们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服装,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
2.下列节日中,某某地区黑夜最长的是()
A.六一国际儿童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二)

第二课时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课标分析概念体系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地球的自转 1.14昼与夜1.16演示地球自转 1.17时间的差异读图分析说明,演示,归纳据1.16小组内演示地球自转读图1.14昼与夜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读1.17归纳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

地球的公转 1.18地球公转图1.19地球上的五带图 1.20地球公转演示图读图分析说明,演示,归纳读1.18用地理现象季节的变化说明地球的公转。

用1.20演示地球的公转,明确产生的现象。

读1.19明确地球上的五带形成原因,划分依据,界限,特殊现象现象等。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

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确立依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四季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七年级学生空想象能力比较差,理解地球公转的内容难度较大。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情分析学生总体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本节地球公转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较难理解,七年级学生空想象能力比较差,理解地球公转的内容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课程:[导入]提问:地球公转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分别是什么?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学生一一回答)[活动]学生读P11第二段课文和图1.19,回答教师导课提出的问题。

(产生四季变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19,并讨论交流,完成下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总结]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视频,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科目讲课班级教课内容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目标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理设计者讲课者第一课七年级讲课时间课时数时本节教材研究的内容是地球的实质属性——地球运动。

包含地球自转,以及由此惹起的日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地球公转以及由此惹起的四时交替,五带的区分。

本节教材知识点多,难点多,并且都是要点内容。

经过前方的学习,学生初步成立起了地球的静态角度的知识,地球的形状, 大小,经纬度。

本节教材波及到的地理现象,拥有动向变化的特色,这给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带来必定的困难。

幸亏教材中好多内容是学生平时能察看和体验获得的自然现象,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课文。

知识与技术: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成立地球自转的空间看法,认识地球自转的特色(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经过演示、察看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日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别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日夜更替、时间差别。

重、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别难点教课过程时教课教师活动学生设计间教课内容环节活动企图安排发问、直奔主思设疑导入[ 设问 ] 请问我们每日都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什么考、题激趣原由?回答明确 1. 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分析学习目标识记明确学习 2.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说基本运动规律,学习目标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日夜更替。

3.初步建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看法,逐渐养成脚踏实地、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文达成以下问题)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太阳每日东升西落,日夜也随着交替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合作研究活动一:阅读课本P11 图 1.14 “昼与夜”、演示地球的自转,察看后达成以下问题:1、何为昼半球?何为夜半球?为何会分为昼、夜半球?(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日,大家此刻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课标内容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课标分解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一】作者:张秀娟单位:济南市历城区教学研究室目标与策略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

过程与方法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事先在地球仪上贴好A(0°,0°)、B(0°,90°W)、C(0°,180°)三点〕,一个手电筒。

讲台上摆放大地球仪和手电筒。

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维互动,学习新课授课流程如下:演示与记录→观察与发现→追问与探索→收获与分享三、课外实践,布置作业1.观察一天中某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记录下来,分析原因。

2.观察每天中午某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试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两个课外作业的设计,既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实践,由地球自转的学习过渡到地球公转的学习,又和新课标的活动建议进行了密切结合。

四、配乐朗诵,结束新课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课主要运用演示探究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直观教具,采取小组学习形式,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演示、观察、讨论、探究、交流,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其多种感官,通过参与活动得出结论。

本设计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记结论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此得来的知识才印象深刻,回味弥久。

【教学设计二】作者:徐秀玲单位: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目标与策略根据上述课标分解,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情选择合理的学习探究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如图所示:重点与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地理:七年级上册《1.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

地理:七年级上册《1.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

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生:答略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1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南半球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第二节内容是《地球的运动》。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抽象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模拟法: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讲解和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2.准备地球仪,用于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呈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意义。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名师教案2 (新版)新人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名师教案2 (新版)新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名师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讲授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活动1 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2.1(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2.1(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方案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日月星辰每天东方升起,西方落下。那么,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呢?
既然是地在转,是地球在运动,那么谁能说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呢?
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地转。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方案2:毛泽东在诗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既然“坐地”又怎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地球的运动。
总结提升
定义
方向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公转
教学反思
自主探究合作展示
一、地球的自转
1.阅读课本或观察多媒课件等,完成下表:
自转
定义
方向
周期
地球绕______的旋转运动
自__向____
约____小时或____天
2.观察图1.14昼和夜,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__________,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______,出现了昼和夜。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____________现象。
让有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到大宾馆去调查总服务台墙面上悬挂的许多表示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展示地球公转图示,观察,回答:
(1)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3、运用地球自转知识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从而养成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重点
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和公转的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可以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尝试解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学生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运动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例如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种植、建筑设计等。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地球运动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教学挂图、模型、平板电脑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PPT、视频、图片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运动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我深感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并不容易。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时,常常混淆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更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地球仪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④艺术性呈现:采用色彩鲜艳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以图形和箭头表示地球的运动方向,使板书更具视觉冲击力。同时,在板书中穿插一些趣味性图案,如地球仪、太阳、月亮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于地球运动这样的抽象概念,仍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球运动有一定的了解,如太阳东升西落、季节变化等,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地球运动。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模型、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直观的教具,如地球仪,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原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地球运动的立体概念。

教学资源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交替)。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

四季变化模拟实验材料。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交替。

实验探究法:进行四季变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地球的哪些运动?这些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问题导入: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这些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出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 地球的自转简述地球自转的定义,强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昼夜交替,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自转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如时区差异。

2. 地球的公转简述地球公转的定义,强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轨道特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公转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强调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或四季变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结构图示例:```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模拟实验│└──自转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地球的公转│├──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公转动画展示│└──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理现象总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组讨论:地理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

第二节地球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运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地球运动的概念:第二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三部分简述了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这部分内容是为下一节地球的公转运动的铺垫,也是为高中地理的地球运动鉴定了基础。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轴、方向和周期等基本特点。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培养学生立体空间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昼夜交替现象。

3、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解释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

二、学生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大,因为学生思维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对形成空间抽象思维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

学生只能借助自然现象解释地理意义和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作出归纳。

三、教学方法演示、阶梯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我们这里现在是白天而美国是夜晚?(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承转,关于地球运动人类历史上认识有一个过程:有”地心说”和”日心说”,是“天动”还是“地动”?展示视频地心说和日心说视频.。

学生阅读老师讲述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堂。

教学新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过度:地球的运动有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今天先学习地球的自传运动。

那什么是地球的自传运动?展示视频(观察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问:1、什么叫地球的自传运动?生:地球环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2.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2.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
活动1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3“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让学生合作完成地球公转实验,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