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同步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同步训练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学,兴学校,及近代学制产生)
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水平低)
5、()之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态,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西周)
6、古代教育准确地说是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7、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痒、学”都是指(学校名称)
8、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序的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全民化)
9、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标准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放从事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是(《学记》)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现体在(理想国)
11、主张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的人是(夸美纽斯)
12、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的是(赫尔巴特)
13、()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普通教育学)
14、英国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
15、古代()以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为教育目的。
(斯巴达)
16、我国自()时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代)
17、()的教学法称之为“精神产婆术。
(苏格拉底)
18、教育学研究对象是()。
(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
19、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的第一本著作是(教育学)。
20、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的”三中心”思想的人是(杜威)。
二、填空题
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经历了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2.制度化教育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
4.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库姆斯、伊里奇)等人
5.(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
6.14世纪以后爆发的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7.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①教育水平低;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8.我国古代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9.明代后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是(八股文)
10.婆罗门教把人分成由高到低四等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低种姓
的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11.古代(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12.在西欧封建社会早期,教会控制下的教育设施主要有三种(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3.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4.(《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15.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为(定义);第三步为(助产术)。
16.(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思想
17.首次提出“学年制”思想的是(夸美纽斯)
18.(卢梭)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9.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20.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
三、简答题
1.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答:《学记》中的教学思想表现在:(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扯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要提供现成的答案。
(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2.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其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变化表现为:(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乌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3.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没有对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教育工作者意义重大。
从理论功能上讲,它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它有助于树立科学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实践难以取得成效。
(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温故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都是他总结经验后提出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政治)
2.()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及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
(初等)
4.()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把简单劳动力变成复杂劳动力,把体力劳动者变
成脑力劳动者。
(教育)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资本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起作用,这就是(人力资本)
6.()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入”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舒尔茨)
7.学校文化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思想观念是(价值)
8.()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
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关系)。
10.()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教育)
1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或观念文化)。
12.通过计算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13.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成分。
(认知)
14.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教育与文化相互制约)。
不正确的是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封闭的循环关系。
15.()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信息技术)
16.一个国家设立教育制度、公民接受教育,基本上是由()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
17.下列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同步)
18.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它转化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19.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人口年龄结构)。
20.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
二、填空题
1.教育的领导权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4.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
5.教育的先进与否和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和实际水平)决定的。
6.教育结构通常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的组合和比例构成。
7.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8.现代生产中,劳动者素质的优势,技术人员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
9.人力资本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人力资本)。
10.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各种亚文化。
11.(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
1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13.(科技)和(教育)在现今世界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1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解为以下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15.学校物质文化包含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总体结构布局、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设施等。
16.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古代教育以(人文)教育为特征,现代教育则以(科技)教育为特征。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学中引入了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18.物质资料的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物质基础,这是决定教育(规模)的前提。
19.(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0.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
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生。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体系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简述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答:(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了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内发论者的是(荀子)
2.“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
”这是表达了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观点。
(外铄论)
3.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4.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下列关于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
(遗传素质能预定人的发展)正确的是(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等,遗传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7.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做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论证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个体发展的成熟程度)
8.()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
9.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是(),这也是教育的理想。
(进行个性教育)
10.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阶段是(少年期)
11.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性机能成熟)
12.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的因素是人的(机体成熟程度)
13.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4.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15.科学地说,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6.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这种看法属于(内发论)
17.下列不属于遗传素质内容的是(道德品质)。
属于的是(机体结构、感官、神经系统)18.下列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无积极和消极之分)。
正确的是(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条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影响)
19.一般来说,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2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二、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2.多因素交互作用论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外部环境)是发展的客观条件。
3.在教育教学中有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4.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即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5.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7.夸大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8.个人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心理活动)、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9.(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和尊重。
10.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
11.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2.环境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3.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排列及其活动的差异)
14.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既有即时价值,又有延时价值。
1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6.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17.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1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1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20.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
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答: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
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5.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
答:教育能使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主要通过:(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2.()的教育目的论者主张,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
(存在主义)
3.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
4.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的关系。
(普遍和特殊)
6.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是在说(教学目标)
7.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9.不属于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者的是(洪堡),属于的(卢梭、康德、福禄倍尔)10.“四有、两爱、两精神”是在()中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1.美育的最高层次任务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1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
15.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规定的教育方针)
16.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
(共产主义)
17.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
18.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
19.属于社会本位论者是(涂尔干)
2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德育)
二、填空题
1.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教育目的具有(抽象性)(理想性)和(终极性)三个特征。
2.教育目的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教育目的的层次分三方面:①(教育目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与教学目标)5.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因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级别而变化。
6.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7.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
8.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
9.(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而(卢梭)心中的理想则是培养自然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人。
10.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有(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11.(社会本位)论者主张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首要因素,(个人)是次要因素。
12.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由(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1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4.(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15.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17.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
18.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即(教育目的)。
19.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20.“忠君、尊礼、尚公、尚武、尚实”是(清末新学制改革之后)时期的教育目的。
三、简答题
1.普通中学智育有哪些要求?
答:(1)帮助学生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2.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目的与目标之间根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3.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答: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的属于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2.个别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生理缺陷,属于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3.()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受教育权)
4.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5.自然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