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学模式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2047ae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9.png)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李振春;印兴耀;孙成禹;曹丹平;黄建平;宋建国【摘要】依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胜利油田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制度完善建立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教育的实践平台和培养基地,形成了面向应用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计划;实践教育;培养模式【作者】李振春;印兴耀;孙成禹;曹丹平;黄建平;宋建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一、研究意义与目标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石油行业需要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石油关键技术的卓越石油工程师。
学校将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通过试点力求实现石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为此,结合国家、行业和学校的需求,探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目标:将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进行推广,每年可以为约150 名学生实习提供载体,保持和加强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优势和石油特色,促进该专业本科教学的建设、改革和发展。
《地震勘探原理(卓越班)》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原理(卓越班)》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0e959d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6.png)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班的必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2.设计思路:该课程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研讨应用实例,探究技术方法的时效性,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了解地震勘探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地震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分析、基础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导论。
上述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课。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地震勘探实践、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构成了完整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
- 1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培养,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献身海洋地球科学事业的坚强信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并具特色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海洋地球科学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具体目标如下:⑴掌握(海洋)地震勘探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⑵掌握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与技术;⑶能够根据地质任务需求,独立设计野外施工方案。
⑷针对具体的野外施工方案,能够进行优化,提出最佳施工方法。
三、学习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⑴多看、多听、多问、多写;⑵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⑶重视课下实践,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技术方法的调研。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1292e8704a1b0717ed5dd3a.png)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郭仕群(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包括更改传统授课章节顺序;强化抗震概念设计;强化实践,增设课程设计;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9)03-0175-0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和精英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我国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教育部也相应地在部分高校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该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为切实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内力强、适应企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它综合性、应用性很强,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先修课程非常多。
优秀的工程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结构抗震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中,同时还应了解国内外工程结构抗震新进展、新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指导思想,工程结构抗震课程目前在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32学时,而该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却涵盖“地震基本知识与抗震设防”“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抗震概念设计”“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等十部分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较为仓促。
同时由于先修课程多,并且学生学习过程的不连贯,部分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遗忘或掌握不扎实,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某些课程内容听不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0c24e8f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e.png)
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 项目背景与意义。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2920356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1.png)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和传播规律。
2.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1.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讲解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和传播规律,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如何被地面上的地震仪接收。
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和地震波的衍射等,以及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如地震折射法、地震反射法和地震tomography等。
3.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教授如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提取地下地质信息,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勘探的应用和效果。
3.实验法:安排地震波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增强对地震勘探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正规出版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震勘探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地震波传播、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剖面图的图像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震勘探知识。
煤田地质与勘探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煤田地质与勘探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cfbba4f804d2b160b4ec0e6.png)
化 实 践教 学 的 各种 资 源 ,在 不 断加 强 理 论 教 学 的 同 时 ,强 化 实
践教 学环节 ,并制定 了相关 的政策措 施 。2 0 0 5 年 学校 出台的
《 河 南理 工 大 学 关 于 进 一 步 改进 和 加 强 本 科 教学 工 作 的若 干 意
见 》中明确提 出: “ 进一步加强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室
建 设 ;规 划 建 设 一 批 综 合 性 、设 计 性 、创 新 性 、开 放 性 实 验 室 ;研 制 开 发 一 批 综 合性 、设计 性 和 创 新 性 实验 项 目 ;建 立 实 验 设施 与优 质 资 源 共 享 系统 ;建立 一 批 示 范 性 实 践教 学 基 地 和 基础 课程 实验 教 学 示 范 中 心 ;强化 生 产 实 习 、毕 业设 计 等 实 践 教学 环 节 ;加强 学生 创 新能 力和 实验 设 计能 力 的培 养 ”。 在 学 校 一 系 列 教 学政 策 的 引领 下 ,煤 田 地质 与勘 探 实 验 中
8 2
肛簟
2 0 1 4 年 ・ 第9 期
煤 田地质与勘探实验 教学模式 改革与创新
◇河南理 工 大学 资源环境 学院 刘 高峰 张子戌
本 文简述 了河 南省 煤 田地质 与勘探 实验教 学示范 中心 的 发展 历程 ,阐述 了实验教 学的定位和理 念。 示范 中心根据培 养 目标 ,合理构建 了 “ 理 一实”一体 化实践教 学模 式 ,建 立 了 “ 专业 基础 课 程一 专 业技 能课 程一 现代 地 学信 息 技术课 程一 应用创新课 程程一 集 中实践性 环节一 毕 业设 计”教 学体 系。 中心 实验教 学模 式的建立 与实 施 ,优化 了学生 的知 识结
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方案的构想
![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方案的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227ddc3c43323968011c929d.png)
关键词 : 工科 高校 ; 地矿类专业 ; 卓越工程师; 实施方案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0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9 — 0 1 3 5 — 0 2
一
3 . 沟 通 与交 流 能 力 : 具 有 良好 的语 言 功 底 和较 强 的文 字表 达 能力 , 具 有一 定人 际交 往 和与他 人 沟通 的能力 ; 具 有 较 好 的组 织管 理能 力 、 较 强 的交流 沟通 、 环 境适 应 和团 队合 作 的能力 ,能在工程领域和其他学科项 目中与他人建立 良
的重要作用 , 积极响应教育部“ 卓越计划” , 认 真学 习领会 教育部“ 卓越计划” 文件精神 , 参 加 了 教育 部 组 织 的 “ 卓 越 计划” 研讨 会 , 成立 了“ 卓 越计 划 ” 领导 小 组 、 工作 小 组 和咨 询专家组。目前学校已被教育部确定为“ 卓越计划“ 的试点 高校。学校把实施“ 卓越计划” 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 教学改革工程 ,依托我校与煤炭企业合作紧密 的采矿工 程、 安全工程 、 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 进一步推动 与企业在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技术创新等方 面的深度合 作 。依据“ 卓越计划” 培养模式、 培养标准 、 培养方案三个方 面对原 有 的教 学体 系进行 改 革 , 以推 动 校企 合 作 培养 卓 越
力 以及 运 用 技术 手 段 分析 解 决工 程 实 际 问题 能力 的 培养 ; 构 建专 业课 程平 台 , 强化 学 生工 程设 计 、 技术 改造 与创 新 的 初 步能 力 以及 职业 发展 学 习能力 。在 培养 方案 设 计 中 , 体 现 了 以下特 点 : 一 是加 强 实践 教学 环节 ,突 出实践 能 力培 养; 二是 优 化课 程 设 置 , 避 免课 程 或 教 学 内容 的重 复设 置 , 实 现课 程与课 程 之 间 、 理 论教 学 与实践 教 学之 间 、 企业 学 习 与校 内学 习 之 间各 教 学环 节设 计上 的无 缝对 接 ;三是 加强 学生 职业 道德 、 社会 责任 感 和环境 保 护意识 的培 养和 教育 。 本科专业按 “ 3 + 1 ” 模式组织教学 , 即学校培养 阶段分 导航 。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16e6bcbe1e650e53ea9914.png)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作者:郑明燕,段隆臣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5期郑明燕,段隆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培养目标、基本思路、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勘查技术与工程;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47-03卓越工程师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2011 年9 月,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本文将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多年积淀的专业发展基础,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目标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特色,秉承“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从学校自身的优势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制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勘查技术与工程(钻探钻井)专业能力,具有经济管理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师。
并为培养从事钻探钻井工程项目设计与开发的设计型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地质钻探、油气钻井、地热开发及新能源钻探等领域内的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科技开发、新技术开发及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高层建筑基础、路基桥梁基础、水电坝基基础等的勘察、施工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等地质工程工作。
二、基本思路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本专业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以“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品牌专业为试点,充分利用行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与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专用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浅谈地震勘探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
![浅谈地震勘探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c0fab1e518964bce847c1a.png)
浅谈地震勘探课程本科生教学方法作者:邹冠贵来源:《科技视界》 2012年第31期邹冠贵(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100083)【摘要】地震勘探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知识交叉、知识块独立的特征,被认为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本文通过分析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地震勘探课程的特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地震勘探课程的本科生教学方法:不仅重视传统上的直接式教学方法,并融合开发式的教学方法,给出部分例子,从课堂效果的无形调控角度出发,提出了该课程成绩应由出勤、课堂、平时作业、实习四部分组成,并增加平时作业、实习部分的成绩比例。
【关键词】地震勘探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指标Teaching Method of 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for UndergraduateZOU Guan-gui(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 〈Beijing〉, National Key Lab of Coal Resource and Safety Mining,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The princip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s is considered adifficult program, as its knowledge covers wide range, shows independently knowledge block featur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 a new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result is given: the course should not only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direct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integrate open teaching methods, such examples is shown. From the angle of the invisible control on class effect, the course grade is consisting of the course attendance, classroom, homework and practice; especially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homework job and practice.【Key words】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course;Teaching method;Assessment indicators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地质学也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地震勘探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浅析
![地震勘探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aebd5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6.png)
关键词:地震勘探;一体化教学;实践课程;新工科因此,在国内高校争先开设东南沿海新校区的大环境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入新疆油城建设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油田一线的地域优势和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进一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的充分融合,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西部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1-2]。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地球内部构造识别、自然资源勘探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目前寻找油气最主要的手段,地震勘探发现了国内外90%以上的油气田,因此成为国内外石油院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最核心的课程之一。
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通过地震勘探课程的讲授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内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充分发挥地处油田一线的地理优势,加强与油田的深度融合,通过完善课程教学环节,推动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逐步形成了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环节一体化、校企合作一体化以及专业和思政一体化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
(一)三大环节一体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地震勘探本科课程主要以室内理论授课和野外实习相结合。
地震勘探课程的相关实习通常集中于野外地震采集部分,而地震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两大环节往往缺少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大多数高校都忽略了对学生的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将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室内处理和地质解释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限制了学生对于地震勘探课程的全面理解和认知。
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校区针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充分覆盖“地震勘探采集、处理和解释”各环节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在本科阶段开设“地震勘探原理(64课时)”“地震资料数字处理(64课时)”和“地震资料解释(32课时)”三门理论课程,分别对应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环节。
课程组协同授课优化《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课程组协同授课优化《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5cd384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d.png)
课程组协同授课优化《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探索刘淑芬张姣(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本文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设实践,探索学科领域内多方向教师协同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各方向教师教学优势,强化各部分之间的融合,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构建精细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本文强调建立教学团队和提升教学品质的重要性,探索构建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化教学模式,配套“线上+线下”多样化课程资源,实现学生由被动适应接受到主动能力提升、教师由注重知识讲授到工程能力传授的转变。
关键词:课程组协同授课地震勘探原理层次化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P63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3(a)-0250-04工科类院校教育将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取向[1],在国内大众化教育、国际石油行业对实践、创新专业人才需求倾向背景下,原有专业课传统教学方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体现在课程知识理论内容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实践环节少、学生热情低等,仅凭一张考卷判定学生对专业课程掌握程度难以全面检验教学效果。
东北石油大学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石油高校,其主干专业课课程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到其在石油高校质量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课程为例,对主干专业课程授课模式、教学内容细化、考核方式、课程资源配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1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问题1.1教学内容的广博性要求主讲教师具备全面的知识背景与技术能力《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人工地震勘探是煤田勘探、盐岩矿床、金属矿床,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内的必备技术。
该课程内容涵盖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工作方法、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共4部分,配套实验项目包括地震子波数值模拟、地震时距曲线数值模拟、地震波速度谱制作、层位标定及解释、野外地震生产实习等,课程容量大[2]。
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案(一)
![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ebf7b4b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3.png)
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在煤炭行业中,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案是实施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实施背景、工作原理、实施计划步骤、适用范围、创新要点、预期效果、达到收益、优缺点以及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详细总结。
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存在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案的实施成为必要的举措,旨在提高煤炭开采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二、工作原理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案主要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获取煤层的地质信息和物理参数。
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煤层的开采条件和开采方案进行优化和设计。
三、实施计划步骤1. 煤田地质调查:对煤田的地质构造、岩性、煤层分布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获取煤层的地质信息。
2.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电磁、重力、磁力等勘探方法,获取煤层的物理参数,如厚度、含煤率、构造等。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拟煤层的开采条件和开采方案。
4. 优化设计与方案评估:根据模拟结果,对煤层的开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方案评估和经济效益分析。
5. 实施与监控:根据优化设计的方案,实施煤层的开采工作,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四、适用范围煤田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案适用于各类煤田的开采工作,包括深部煤层、薄煤层、倾斜煤层等。
同时,该方案也适用于不同开采方式,如露天开采、井下开采等。
五、创新要点1.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获取煤层的详细地质和物理参数。
2. 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拟煤层的开采条件和开采方案。
3. 结合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性,优化设计煤层的开采方案。
《重磁电勘探实践大纲卓越班》课程教学大纲
![《重磁电勘探实践大纲卓越班》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fad0a7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7.png)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知识实践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班的必修课。
设计学时2周,包含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电法勘探实习三个部分。
地球物理勘探的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地球物理勘探中所使用的三种重要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以及电法勘探仪器的使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解释。
本门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能基本掌握三种勘探中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班的重要专业教学实践环节。
是在所学重、磁、电勘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际仪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重力实践部分包括重力仪的使用和相关工作参数的选择,重力仪性能试验方法,重力基点网的建立和联测技术,重力外业观测方法和技术,重力观测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重力数据的改算及重力异常计算方法等。
- 1 -磁法实践部分包括磁力仪的使用,测区、测网和工作比例尺的选择及测网的布设,磁测精度的确定,野外磁测数据测量,磁测资料的整理与处理过程,磁测资料的解释及成果报告编写电法实践部分包括高密度电法仪器和探地雷达的使用,高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对电测异常进行初步分析和简单的地质解释。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重磁电勘探、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引力场论、计算方法、基础地质学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相结合,提高学生重力、磁法以及电法勘探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1)具有使用重力仪、磁力仪、电法仪以及探地雷达进行野外观测、处理和解释以及正反演计算的基本能力。
(2)具有利用勘探仪器进行资源、矿产、工程地质勘探的能力,能够开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解释和分析,并会撰写勘探成果报告。
面向“卓越计划”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改革
![面向“卓越计划”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153adc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4.png)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石油行业需要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石油关键技术的卓越石油工程师。
我校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结合国家、行业和学校的需求,对探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的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资源勘查、工程勘查、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调查与勘探、工程勘查、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于2010年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试点建设行列,同时依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共建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更好地提高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水平、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1]。
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课程现状分析“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这门课依据当今油气勘探方法的技术特点,介绍地震资料在油气勘探和开发阶段的应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储集层的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等,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基础、弹性波动力学、信号分析、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岩石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
该课程知识点分散、知识覆盖面宽,前续课程众多,多学科交叉,上述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学生的数理基础、编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对理论知识单纯的死记硬背,面对实际问题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取传统授课方式,以传授理论为主,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培养的学生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适应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而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特点不契合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课程教学方案探讨
![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课程教学方案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a3c7ec60722192e4436f608.png)
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课程教学方案探讨勘探地震学是煤炭类高校地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方案基本照搬石油类高校地震勘探课程内容,并不完全适应煤炭行业地震勘探生产现状。
为适应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的课程教学,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践三个环节进行讨论,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补充传统地震勘探课程内容,增加煤炭行业特有的矿井巷道中槽波地震勘探内容,探索更适应煤岩行业地震勘探的本科教学模式和方法。
煤炭;地震勘探;教学;实验;实践一、引言勘探地震学是煤炭高校地质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综合性强,包含了地质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概念抽象化、公式复杂化、应用具体化的特点,学习该课程具有一定难度。
目前地震勘探教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辅导书,内容主要是针对石油系统。
石油行业地震勘探只能在地面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反射波或折射波进行构造探测,而煤炭行业地震数据采集方式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在地面进行地震勘探,也可以在煤矿井下巷道中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槽波进行煤层厚度或者构造探测。
可见,煤炭类高校不能完全照搬石油高校地震勘探教学模式。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勘探地震学课程设定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三是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设定(一)课程教学安排及授课方式勘探地震学主要讲授利用震源激发地震波,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进行构造探测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该课程实践性强,在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应用广泛。
由于本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学科,一般安排到基础课都讲授完的大三阶段来开设,否则很多理论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
此外,该课程最好放到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之后,学生经过野外露头考察地层及构造,认识到要想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必须借助其他专业知识。
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探测。
勘探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和特征。
“卓越计划”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探索
![“卓越计划”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46cca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5.png)
“卓越计划”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探索
刘增辉;高召宁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中旬》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为探讨如何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引入《煤矿开采学》
的课堂教学中,将国家政策、行业标准、煤炭企业的设计图纸和资料引入教学活动,
通过考试、三维计算机模型和课程设计来考核《煤矿开采学》的具体课堂教学效果。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刘增辉;高召宁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
【相关文献】
1.“卓越计划”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探索
2.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与探索
3.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教学实践与探索
4.“卓越计划”背景下如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项目式”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5.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与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0fdf4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3.png)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以及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性。
2.解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
3.分析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4.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介绍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传播特性。
2.地震数据采集:讲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3.地震数据处理:介绍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4.地震勘探应用:探讨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勘探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和方法。
4.实验法:安排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配置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所需的计算机、软件等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4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教学大纲
![4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fad044069eae009581becac.png)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专业名称与代码:勘查技术与工程080104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纪守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之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岩心钻探、油气钻井、水文地热钻井、新能源资源等勘查及工程勘查等单位从事各类设计、施工、评价、管理、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地质学基础、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子技术、金属材料与加工、钻探工艺学、钻探设备、钻井液与完井液、测试技术与钻井仪表、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能源勘查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石油地质学、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金属材料及金属工艺、液压传动、钻探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和钻井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牢固树立钻探钻井系统概念,掌握钻探机械、钻杆柱、钻探泥浆、岩石破碎与钻头、钻探数据检测和钻探工艺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岩心钻探、石油钻井、水文水井与地热钻井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能力;4、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资源的相关勘查钻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钻探、钻井工程新技术、新装备及其发展动态;5、了解国家有关矿产资源、石油开采、地下水(气)资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石油地质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液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金属材料与加工、机械设计、钻探工艺学(岩心钻探学)、钻井与完井工程、钻探设备、钻井液与完井液、金刚石工具设计与制造、定向钻进技术、测井原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卓越计划”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学模式
作者:杨双安
来源:《大学教育》2015年第08期
[摘要]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求物探专业与相关的地质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理论方面,提高编制工程设计、野外数据采集、室内处理及解释技术的能力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
鉴于此,把本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动手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煤田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工程设计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46-02
“煤炭黄金十年”大大地推动煤炭地质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普及推广,为煤矿开采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勘探手段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1]同时也推动了煤田地震勘探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煤与煤层气工程先后增加了煤田地震勘探教学内容或煤田三维地震勘探课程。
[2]受“卓越计划”启发,就传统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细化专业理论教学,掌握知识点
针对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教学,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深刻理解观测系统概念、设计相关参数及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
其二,理解地面的观测方式与地下勘探的反射点对应关系,掌握利用综合平面图示法绘制观测系统图的要领,目的是对已知的观测系统参数通过图示的方法表达观测系统中炮点、检波点和排列的所有道,并确定满覆盖次数起止位置,会计算满覆盖次数的范围。
其三,设计的观测系统在生产中如何实施。
(一)勘探深度与勘探的排列长度之间的关系
勘探排列长度与勘探深度一般是0.5~1.5倍的关系,视具体情况而定,主要依据以下计算公式来确定排列的参数。
设激发点移动道数为r,覆盖次数为n,仪器接收道数为N,S为与观测系统有关的常数,单边激发S=1,双边激发S=2;则有
r=NS / 2n
这里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双边激发就是一个排列不动的情况下先后分别在两端激发;
2.中间激发时S=2;仪器接收道数为N,与排列长度有关,排列长度≈目的层埋深;
3.煤田二维地震勘探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一般覆盖次数n=12次;
4.煤田地震勘探目的层比较浅,故道距一般采用10米。
(二)地面观测点与地下勘探目的层反射点之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地震勘探就是在地面进行人工炸药激发地震波向地下传播,遇界面反射回地表,检波器接受到信号传输仪器记录下来。
那么地面观测点与地下界面的反射点之间的关系就是观测系统。
综合平面图是反映观测系统关系的表达方式。
综合平面图示法是沿测线标出若干炮点和第一个排列的检波点。
将检波点投影到过炮点的45度线上,过任一个检波点做垂线,垂线相交的炮线条数,即该CDP点的叠加次数。
[3]
概念比较抽象,采用综合平面图示法画出相应的地下反射点就一目了然了。
偏移距为0,采集道为12道3次覆盖观测系统图如图1所示。
第一个反射点与地面测点横向位置一致,地面测点间距就是道距10米,而地下反射点CDP间距是5米。
从图1不难看出,测线50米处是满3次覆盖起点,放6炮所观测满3次覆盖的范围是75米。
通过观测系统的制作可以了解到反射点CDP间距是5米,是接收道距10米的一半。
■
图1 12道3次覆盖观测系统图
(三)观测系统在工程勘探中的移动方式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是按放炮的顺序,对于一个固定的观测系统排列,简单理解看似整体搬家一样,炮和排列的相对位置不变,而实际施工起来为了省时省力,施工采用滚动的方式,放完一炮,相应下一炮的接收排列往施工前方滚动,收起后面不用的地震道,增加前面的备用道。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把知识点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对二维地震勘探由观测系统设计到工程实施过程的了解。
二、勘探工程观测系统设计
通过对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学习,学生们基本上理解和掌握了观测系统设计的概念、参数和步骤。
如果不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的地质问题,就难以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所以理论学习结束后应布置课程设计一次,让同学们针对煤矿生产需求做一个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的观测系统设计,让他们知道学有所用之道。
实例:某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埋深500米,煤厚6米)突然缺失,无法继续进行生产,请问采用什么技术手段解决这一地质问题?请提供可行性方案。
课程设计初步方案:生产矿井煤层突然缺失初步判断为前方出现断层(断距应大于6米)导致煤层缺失,如何判断断层性质、断距大小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应为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因为目前地震勘探主要就是解决地质构造问题。
那么根据已知煤层埋深可以分析判断以下观测系统参数:
1.根据目的层埋深可以判断排列长度是500米左右,由于煤层埋深浅,一般采用道距10米,满覆盖次12次就可以解决地质构造问题,那么根据炮间距与覆盖次数的计算关系式,初步确定排列长度为480米比较适宜。
2.在地层倾角不大或是单斜地层时,最好采用单边下倾激发,这里S=1。
3.如果要确定地下煤层缺失区构造,至少地面要勘探1000米(满12次覆盖),并且测线布置方向垂直构造走向。
4.采用综合平面图示法画出观测系统图可知这次地震勘探施工参数如下:加上附加段测线长度为1580米,偏移距为0,道距10米,48道采集道,总计地震生产物理点51个,测点159个。
总之,通过理论学习,了解观测系统设计是二维地震勘探工程观测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覆盖次数、接收道数的多少决定炮点移动道数的多少,即决定炮间距,同时也决定地震勘探的工作量的大小;掌握综合平面图示法,可以位置画出观测系统图,可直观地看出目的层界面上地震观测次数,并可判断满覆盖次数的起止和范围及观测系统生产实施过程的滚动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实施,应试教学过渡为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模式,不仅了解了二维地震勘探原理、概念、基本的观测系统设计参数、计算公式及能解决什么样的地质问题,而且了解了针对煤矿生产遇到的具体问题,采用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如何设计制作观测系统,并能够应用于生产的。
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煤田地震勘探的兴趣及创新能力,增强了为勘探服务的信念。
[ 注释 ]
[1] 杨双安.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物探与化探,2004(28):51-52.
[2] 云美厚.“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整合教学尝试[J].中国地质教育,2013(87):44-46.
[3] 张胜业,潘玉玲.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57-68.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