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
古建常識:斗拱(鋪作)【圖文】
古建常識:斗拱(鋪作)【圖文】山西陵川二仙庙(宋构)正殿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斗栱示意图斗拱在宋代被称为铺作,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为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拱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一组斗栱又可与另一组斗栱组合,层层迭迭,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
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
斗拱在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是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檩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后来斗拱逐渐变为装饰,成为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是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是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
斗拱的分类:头拱的分类很多,形制复杂一按其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二还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斗辅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辅作)、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
其中,尤以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
到清代斗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因此,根据“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的特点,“每可籍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
斗拱主要构件名称斗拱主要构件名称华拱四跳华拱两跳转角辅作、補间铺作、柱头铺作铺作即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斗拱整理
内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五、斗拱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许多资料都难以考证。大约是西周时期出现斗拱,东周时期的建筑瓦屋日趋广泛、斗拱流行。“斗拱”就是承托在横梁和立柱间的过渡部分,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木构架上,分散屋顶的剪应力,同时也能使屋顶的出槽较大,以保护台基。在商代妇好偶方彝上可以见到斗拱的雏形。完整的斗拱形象出现在战国时代。在辉县赵固发现的“刻纹铜鉴的图案中”,中心的建筑物所竖的16个立柱,顶部都有二倍于柱径的宽大部分,应是斗拱的写照。
昂,即斗拱中向外伸挑出的斜向承托构件,一昂为悬杆,以斗栱为支点来承担前檐载荷,其前端支撑屋檐重量,后尾压在大梁下起平衡作用,使出檐更深远,受力更合理。昂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檐的高度,由于斗栱出跳级数的增加,建筑物的高度也随之增加,建筑物的比例会再次失去平衡。人们势必要寻找出跳多但不增加建筑物高度的办法,这样昂就产生了。
二、斗拱的产生
三、斗拱的作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辽、金的建筑就实物而言,至少在斗拱的尺寸上沿袭了唐风。独乐寺观音阁、县木塔、国寺大殿等建筑,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达一比二之多。建筑风格也以沿袭唐制为要。
宋朝则不然,这是个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的朝代,它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灵魂,绝不是辽金燕云边壤之流可望其项背的。上至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到各级官吏和地主士绅,宋朝构成了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或阶层。宋朝的审美趣味讲求“无我之境”即客观、蓄、外露情感和思想。他们不从现实生活中而从诗词书画中寻求诗意,趣味优雅纤细,但并不与魏晋南北朝的厌倦出世、飘逸不群同类。他们是认真的,以有史以来最为严谨的态度在探讨艺术直至每一个细节。他们大多是心境祥和,不愤世妒俗,在词曲、画及建筑等许多艺术领域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筑的整体直至细节也因此获得严谨、入的理性思考。斗拱在技巧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极为复杂与精美。为了建筑的外形美观,斗拱在尺寸上减小了,数量上却增加了。在柱与柱之间还增加了一攒“平身科”,即补间铺作。建筑的屋身变高,屋顶变陡,中景不再充满斗拱,而是由屋顶、屋身根据合理比例构成的。斗拱既是柱檐之间传递力的关节,也是檐下的一种点缀。江苏吴县玄妙观三清殿是南宋淳熙六年的木构古建筑,其檐下的斗拱迥异于唐风,呈现精妙温雅的气质,纵然脂粉味重些,却依旧别有一番风致,不失华夏千年文化的体面。宋代斗拱及建筑的秀美,均是一种实实在在,经得起考究、推敲的精美。然而斗拱至宋起,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雄壮而纤巧,由真结构而渐次甚至于增加了掺假成分。宋初斗拱渐见减缩,至北宋末,比例更见缩小仅及柱高的七分之二。到了南宋的苏州三清殿,斗拱的比例又更小了一些。这样尺度的斗拱隐于陡檐之下显得分量得体,大小适宜,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感。
最详细地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斗拱结构—我国建筑特有结构ppt课件
斗拱的概述
•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 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接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 其分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 柱上。普通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留念性的建筑物,才有 斗拱的安顿。抖拱使人产生一种奥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 觉得。
• 在美学和构造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 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 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雕著一个立双 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 徵桔祥如意。
一块像挽起的弓 弓形短木叫拱
一块像盛米的斗 方形木块叫斗
斗 + 拱 = 斗拱
斗拱的作用
三、它构 造精巧,造形 美观,如盆景, 似花兰,又是 很好的装饰性 构件。
单位:“朵 〞
斗拱:可以鉴别建筑朝代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 代不同,每可借其构造演化之序, 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 拱之认识,实为研讨中国建筑者 所必具之根底知识。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
先秦——唐:无木建筑存世
火烧阿房宫
唐〔618——90年〕 宋〔 960—1279 〕
元〔1206—8〕 明〔8—1644〕 清〔1616—1911〕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斗拱
翼角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斗拱
翼角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以下图为 山西平顺 天台庵正殿
上图为 山西芮城 广仁王庙正殿
上图为 日本奈良 唐招提寺金堂
斗拱 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
宋式铺作⽃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形⽊构件(⽃、升)、⼸形⽊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构件(昂)等组成。
⽃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
铺作的名称栱端卷杀构造栱在铺作中的分布知识点2:⽃需要清楚栌⽃构造宋《营造法式》中各类⽃的构造宋式⽃栱昂尖构造上昂构造知识点4:附属构件宋制耍头与衬⽅头构造宋代铺作——组合与分布知识点1:铺作组合-简单⽃栱组合需要清楚单栱只替与重栱只替构造卷头造插昂造铺作分布与开间间⼴的关系四铺作插昂柱头铺作构造柱头铺作构造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柱头铺作构造转⾓铺作构造清式⽃栱各类升件构造知识点3:翘清式⽃栱翘、昂构造详见图知识点5:栱需要清楚清式⽃栱横栱构造知识点6:⽃栱附件需要清楚清式⽃栱-⽃栱附件(1)耍头⽊ 其为平⾝科⽃栱在昂之上的纵向联系构件,耍头从厢栱中⼼线外出3⽃⼝定位,端头砍制成蚂蚱头,后尾若在菊花头之上,砍制为六分头,若在翘头之上砍制为⿇叶头。
耍头⽊为⾜材构件,断⾯尺⼨为1⽃⼝×2⽃⼝。
(2)撑头⽊,它是平⾝科⽃栱最上⼀层的纵向联系构件,前部不出头,后部做成⿇叶头。
撑头⽊为⾜材构件,断⾯尺⼨为1⽃⼝×2⽃⼝。
清式⽃栱常见附件单翘单昂各构件尺⼨权衡表宋、清⽃栱构件名称对照江南⽃栱《营造法原》中将⽃栱称作牌科,主要分布在檐⼝柱头,是从⽊构架⾄屋⾯⽊基层的过渡性构件。
牌科⽃栱基本构成组成知识点1:⽃与升(6)代梁科,它是设置在随梁枋上的⽃栱,相当于北⽅官式建筑中的隔架科,多为⽃三升栱和⽃六升栱,具有承重与观赏的双重功能。
丁字牌科与⼗字牌科构造琵琶科构造。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斗拱名称:“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单杪单昂五铺作: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分类: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几张简图让你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与斗栱
几张简图让你看懂中国古建筑的梁架与斗栱梁架分件示意图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经典三维细部详图区分宋清斗拱(上)
经典三维细部详图区分宋清斗拱(上)哲匠之家中国古建筑木作技术专业培训班篇末:报名倒计时!斗栱按照时代可分为:宋式斗栱和清式斗栱由于技术的传承和长期发展演变,宋式斗栱和清式斗栱它们的形状和名称都有区别的:1宋式和明清对比——模数变化1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按《营造法式》一至八等材的具体尺寸,列出上图比例图形,我们可知厚是材的三分之二,符合三分法/黄金分割;栔与材之和即足材长,等于以材为边正方形的对角线之长(材×√2),也就是“方五斜七”。
简简单单的一个图形,对称、方圆、三分法、勾股弦率等美学元素都可以找到,即使你不去找它已经在那里。
2清式斗拱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模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
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翘昂的卯口宽度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叫做“斗口”。
清代单材高度比为14:10,足材20:10。
斗口制为宋制“分值”的十倍。
斗拱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
由宋制和清制相比,可以看出用材普遍减小。
随着历史的发展,斗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3《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
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
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向(内外)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
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一层称一跳;挑向室外的称外跳,挑向室内的称里跳。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
4清式斗拱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
清式每一组斗拱称一攒,每个瓜拱上都用万拱,如宋式全计心造。
斗拱整理
三、斗拱的作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宋式补间铺作斗拱构造示意
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角科)1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角科)1从这回开始,我来图解七踩重昂角科斗拱。
在图解角科斗拱的过程中,向朋友们展示斗拱在特定的大木建筑中的具体表现的形式和关联,由单一的斗拱件、枋件所形成的系统和工艺装配过程,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不同的体验。
明清式斗拱第一层的大斗,是通过斗拴安放在平板枋上的(宋式称平板枋为普柏枋),这回就从大木建筑单檐廡殿平板枋的一个角上,开始我们的斗拱安装之旅。
首先拿进来的第一个件是重昂角科的大斗。
从图上我们看到的大斗与平身科和柱头科斗拱的大斗相比,它少了两个斗耳,具体的作用在下面将看到。
现在我还不能就把它安放就位,还得拿进相邻相关的件。
看上图,在大斗的两边,我拿进了两个形状像山字形的板子,这个《营造法式》中叫拱眼壁,在一般的斗拱介绍中很少能提到它,它在廡殿的装配中是不可少的,也是要先于各科斗拱的大斗先放在平板枋上。
从这个视角就好理解这个顺序关系了。
角科、平身科、柱头科的大斗都要压在拱眼壁板之上,这就是我们大斗上凹槽的作用,正心瓜拱、槽升子上的槽,都是为拱挡板预留的。
把相邻的拱挡板放好,我们就位各科的大斗。
一层就放好了。
下面我们拿进角科斗拱第二层的第一个拱件——正心瓜拱,安放在山面,坐在大斗之上,拱一侧的开槽管住拱眼壁板。
从图上看,角科的正心瓜拱与平身科和柱头科的不同;它一半是正心瓜拱形状与尺寸,另一半是单才瓜拱的形状与尺寸,中间还有一道斜槽,这就是角科。
正心瓜拱就位后,我们拿进角科第二层的第二个件——山面的翘;它压住檐面的正心瓜拱,一边开槽与拱眼壁板配合。
角科的翘于正心瓜拱具有同样的角科特征——一边是翘的形状与尺寸,一边是单才瓜拱的形状尺寸,中间有斜槽。
把翘安放到位,我们看到翘和正心瓜拱的两个斜槽共同组成了一个斜直槽,这个斜直槽是和第二层的第三个件——斜头翘配合的,我们这就拿进斜头翘。
咱们翻过来看看斜头翘下面的形状。
X形的开槽正好扣住正心瓜拱和翘。
这一层的斗件安装的是:正心瓜拱和翘靠拱眼壁板一边装槽升子,另一边装十八斗,用斗栓连接。
中国古建筑——斗拱
中国古建筑——斗拱
中国古建筑 -- 斗拱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据为己有,斗拱规定民间不得用。
紫禁城四座角楼九梁八柱七十二条脊,轮廓优雅,造型独特,玲珑绚丽,翘起的檐角层层叠叠,斗拱在顶与柱之间传递着皇家的尊严和秀美。
传说是营造者偶然受到蝈蝈笼子结构的启发而设计的。
几种不同时代的斗拱
唐、五代(上)、宋、辽(中)、金、元(下)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
过去人们一
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
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古建筑的斗拱、斗口与模数,你会算了吗10张图表看懂斗拱模数
古建筑的⽃拱、⽃⼝与模数,你会算了吗10张图表看懂⽃拱模数获取⽂物保护⼯程专业⼈员资格考试最新信息⼩测试1.《营造法式》规定拱的基本类型包括哪五种:2. 宋代⼤⽊作梁类型包括哪四种:答案在⽂末题⽬只是针对⼤纲内容的知识性测试,不代表考试难度和题型。
在之前的推送中,为⼤家介绍过了⽃拱和榫卯的发展历程、宋式清式和南⽅建筑⽃拱的区别和⽃拱的组成等问题,本期推送就为⼤家介绍⽃拱的模数与⽃⼝制。
清式⽃拱平⾝科各部位名称01⽃拱与材分⽃⼝模数制是宋代材分模数制基础上发展⽽来的,⽃⼝虽然指⽃上的栱的厚度,但并不具有“⾯积”单位性质,不直接表达材料截⾯、截⾯规模,即必须引⼊另⼀套体系——材分制。
清代⼯程做法以材厚为基准单材:厚10分,⾼14分(厚⾼⽐1:1· 4)⾜材:厚10分,⾼20分(厚⾼⽐1:2 )⼀般认为宋代《营造法式》的⾜材⼴ = 单材⼴ + 栔⼴ = 21(分)。
⽽清代⽃⼝材分制中的单材⼴(⾼)减去⼀分,使⾜材厚⾼⽐为整数,便于估算。
⽃⼝以 5 分( 0·05尺)进率递增;(清营造尺 = 0·32 ⽶)⽃⼝材分制并没有说明各类材的适⽤范围。
使⽤中,⼀、⼆、三等材未见使⽤过。
城楼等⾼⼤建筑物,⽤四、五等材,⼀般重要建筑多为七、⼋等材,如太和殿仅⽤七等材,⼤部分建筑多⽤九等材。
⼗⼀等材⽤于藻井等内装修。
福州华林寺⼤殿⽃拱02⽃拱与⽃⼝平⾝科⽃栱正⽴⾯清《⼯程做法》以平⾝科的⽃⼝(⼝数、⼝分)为基本模度⼯程做法中,依所处位置,⽃栱可分为平⾝科、柱头科、⾓科各个由翘或昂出踩的⽃栱中,可以没有翘,但必须要有昂。
翘昂⽃科应⽤最⼴,⼀般都有⽠拱、万拱依出踩多少⼜进⼀步分为:⽃⼝单昂、⽃⼝重昂、单翘单昂、单翘重昂、重翘重昂,踩数也从3踩到9踩不等,少数牌楼⽃栱也有11踩的。
在得出⽃栱的尺⼨后,就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的⽃栱攒数计算开间尺⼨和屋顶举折尺⼨⼯程做法对梁柱等各个构件尺⼨的规定也以⽃⼝为单位计算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建筑开间尺⼨各式建筑屋顶举折尺⼨例如:九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科,⽃⼝⼆⼨五分⼤⽊作法的檐柱⾼檐柱净⾼ = 定⾼ –⽃科⾼ - 平板枋⾼即:檐柱净⾼ = 0· 25 * 70 – 0·25* 11·2 - 0·25* 2 = 14·2 (尺)或 70 –11·2 – 2 = 56·8 ⽃⼝0· 25* 56·8 = 14· 2 (尺)故宫武英殿平⾝科⽃拱03内檐⽃拱在⼀些⾼⼤多层的建筑或⾼等级建筑中,内檐也常常⽤到⽃栱如只安装迎⾯半攒的内⾥品字科⽃栱因端头不做昂嘴,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得名另外,还可见到置于梁和随梁间的隔架科⽃栱隔架科即在荷花墩和内檐雀替之间⽤⽃栱承托形成⼯字型的稳定构造奉先殿内檐⽃栱。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柱头科)1
中国古建筑三维图解之斗拱(柱头科)1这回说七踩重昂斗拱的柱头科,上图是其在明、清式大木建筑中的位置实图,下面我就用我的虚拟模型进行图形分解。
七踩重昂柱头科斗拱第一层,大斗。
大斗。
清式斗拱中也叫坐斗,宋式称栌斗。
它与平身科斗拱中的大斗相比,纵向山面开口宽了,为两斗口。
(这主要是源于柱头是大木建筑中的主要支撑,与平身科斗拱不同的是,斗拱的纵向支撑件需逐渐加宽)大斗安放在平板枋的柱头之上。
第二层,在大斗的檐面,安放着正心瓜拱。
这个正心瓜拱与平身科的相同,只是开口宽了,为1.6斗口。
在大斗的山面,安放着翘。
与平身科相比,这个翘明显粗壮,它宽2斗口。
在我们这攒斗拱中,您将看到山面件逐渐加宽的过程。
在正心瓜拱两端上加槽升子,在翘的两端上加筒子十八斗。
槽升子与平身科斗拱个相同,筒子十八斗室平身科斗拱十八斗的加长型。
十八斗源于宋式交互斗,槽升子源于宋式齐心斗。
第三层檐面并列着三个拱件,中间是正心万拱,两边是单才瓜拱。
柱头科的正心万拱、单才瓜拱与平身科的两个同名拱件的区别就是加宽了中间的开口,其它相同。
第三层的山面安放头昂。
宽2.7斗。
图中的昂怎么看着有点别扭?先别装上。
噢,对了,在写这篇博文时,我在开头贴了故宫午门柱头斗拱的照片作为开篇图片。
对比一看,我当初用清式规矩做的模型从外形上,差别较大,所以又重新考察勘定,费了几天的工夫,重做了明式的昂嘴,以合图象之形,以示图形详解之义。
下图为明式式样。
这层正心万拱两边装槽升子,单才瓜拱两边装三才升,头昂的前后装筒子十八斗。
第三层就到这儿,接着该开始第四层了。
由于是想到哪写到哪,我觉着不应该光说柱头科这一科斗拱。
赵广超先生的《不只中国木建筑》书中说:“斗拱的英译是托架系统(Bracket System),到十分贴切。
”在做模型时,我对此似曾有所领悟。
所以想从第四层开始,先把和柱头科斗拱在同一层和相邻的平身科斗拱的联系一起共同展现,使朋友们看时能有自己的体会。
这一回就说到这吧,下回从第四层说起。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接上回,我们来说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
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
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
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
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单独介绍。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
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我们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
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
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在这一层正心万拱上的两个槽升子和第二层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绍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
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
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
施之于拱两头。
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
、、、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顺桁斗”。
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骑互斗”。
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四层有五个拱件,九个斗件,和一个斗拱附属件-正心枋。
在这一层中,第一次出现了枋件正心枋,它被安放在斗拱檐面的正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
————————————————————————————————作者:————————————————————————————————日期:
最详细的唐宋、明清斗拱结构详细图示
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
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
“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
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
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
单杪单昂五铺作:
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
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
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
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
〖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
分类:
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一斗二升对麻叶和一斗三升等简单的,翘昂式的,品字的(每昂),还有一种溜金斗拱,是清皇宫,祭坛等重要地方才可用。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一般称“X翘X昂X踩”。
翘相当于宋式的杪(华拱出跳数),昂同,踩基本是出跳数乘二加一(里外同时出跳)。
踩,翘、昂每支出一层,在里面和外面各加一排栱,叫【一踩】。
单翘单昂五踩:注意其中的假昂
五踩重翘品字斗拱:
其余几种手头没有图片。
溜金斗拱我在先农坛仔细看过,外侧与翘昂的一样,内层如同一个很长的昂尾,顶在金檩下面,其实整个昂是一个折形木,不像唐宋那种直昂承力起杠杆作用,难怪学者说其结构不合理。
明清斗拱实物,北京基本满街都是。
东南大学建筑系制作的模型
宋式分解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