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当我死时》word教案 (2).doc

合集下载

《当我死时》教案新部编本 北师大版

《当我死时》教案新部编本 北师大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当我死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选择朗读、比较、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5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课题: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

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作者作品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2.朗读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第一篇:《当我死时》教案范文《当我死时》教案语文组:彭忠德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三、学情分析诗歌是高度浓缩简洁的文学,再加之很多学生难以体会诗人情怀,故不能够正确理解诗歌。

同时,也加深了教者教授的难度。

本诗侧重于通过朗读来促进文本情感的把握和体味。

三、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朗读,借助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哀愁沉重的氛围。

)播放诗歌朗读,让学生回答朗读内容(即《乡愁》),随后让学生简要品析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并由此进入诗人余光中的介绍。

二、课前检测1、诗人余光中简介(借助学法)余光中,1928年生,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著有诗集:《钟乳石》《五行无阻》等;散文集:《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擅长写思国怀乡的作品,是海外游子的代言人。

因所作《乡愁》家喻户晓,故而有“乡愁诗人”之称。

2、初读诗歌,识记文中生字词。

头颅坦然安魂曲滔滔瞭望未餍饕餮鹧鸪三、朗读诗歌(自由读)1、再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流利、有节奏朗读。

2、听读诗歌要求:注意节奏与停顿;体会情感与思想。

3、再读诗歌要求:正确、有节奏、有感情。

四、品析诗歌1、找出文中有过渡作用的两行诗句,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2、划分层次,体会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当我死时—满足地想):安眠之乐第二部分(从前………—代替回乡):思念之苦①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文中如何体现?明确:“望透黑夜”体现诗人思念之切;“十七年未餍”体现诗人思念时间之长;“饕餮地图”体现诗人对祖国思念之深。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10分钟)
1.请大家阅读另一首待定的诗歌,并将其与《当我死时》进行比较,找出两首诗歌在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
2.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比较探究,并准备分享你们的发现。
3.各组进行分享,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
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你们在比较探究中发现的异同点,并尝试解释这些异同点的意义。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理解并背诵《当我死时》这首诗歌,分析其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2.阅读并分析另一首待定的诗歌,理解其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3.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的深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本单元的两首诗歌分别是《当我死时》和另一首待定的诗歌。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1)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复杂情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引导性问题进行辅助。
(2)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特点难以把握,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3)比较探究两首诗歌的异同:学生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可能难以找到两首诗歌的共性和差异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提供有效的比较角度。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当我死时》教案鄢陵县马栏镇第四初级中学杨红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坚强伟大。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

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三、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关于作者: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歌。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1)

3《诗歌三首》《一条大河》教案课前预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三首诗。

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

相关课程标准: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的解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播放《长江之歌》《黄河颂》歌曲,学生欣赏。

最好能有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以学生对几首歌的感悟为话题引入课堂。

自由发言,以爱国方面为主。

二、走近作者: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

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

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

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

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

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

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走近文本:以诗歌朗诵训练为主: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

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阶段评价:1、小组互评、大组评价、老师评价。

2、选出比较优秀的阅读进行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1、作者介绍。

2、个别学生背诵。

二、解析《当我死时》,齐诵。

思考下列问题: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明确:满足的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一.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瞭望liào 餍yàn 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 gū屏障p íng气魄pò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扮演bàn 气概gài 荡涤dàng dí灌溉gài 磅礴páng bó羡慕xiàn简陋lòu 铆mǎo 偌大ruò惬意qiè戛然jiá蓦地mò哼唱hēng 摇曳yè潸然shān 浸淫j ìn yín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词语坦然:心地平静。

瞭望:远远地望。

纵容:本意指对错误言行放纵、容忍。

本文指自由而宽容。

餍:吃饱、满足。

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

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气魄: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精神。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体魄:体格和精力。

屏障:像屏风一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比喻规模、声势壮阔。

气概:面临重大问题时显示的精神状态。

荡涤:洗涤,也作涤荡。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角逐:武力较量,引申为竞争、竞赛。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火候:(烧火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比喻最佳时机。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缠绵:婉转动人。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4.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 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七年级语文下册比较研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_2112

七年级语文下册比较研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_2112

《当我死时》《当我死时》是一首现代诗,主要是通过对“当我死时”的想象描写,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怀念。

“语言明快清新,形象鲜活,意想独特,构思巧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2、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用诗人的“乡愁”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读诗的方法:三步读:1、初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

2、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

3、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听读诗歌: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四、初读诗歌:1、注意读好断句,积累字词(见课件)。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

五、再读诗歌:1、自由朗读这首诗,品味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

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②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③诗中有两行起过渡作用,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六、诵读诗歌:1、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

《当我死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由老师深情朗读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师生共同欣赏引出本文作者二.走近作者1.点名介绍余光中2.教师做补充(课件展示)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四.走进诗歌师朗读:“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师:当我死时,愿望是什么?生: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师板书:葬我)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庞大的身躯,能够躺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这里的长江黄河是自然地理现象吗?生低声讨论:不是,这里指的是祖国。

师:指的是祖国,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象征的手法。

师朗读:“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我愿葬在祖国的土地上,感受祖国的呼吸。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师:美是什么词?生:形容词师:那母亲呢?生:名词。

(沉默片刻)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师:这里用母亲形容的是什么?生:祖国师:如果让你换一个形容词来代替“母亲“,哪个词合适?生:慈爱、仁爱、温柔。

师: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要表达什么?生:对母亲的赞美。

师:那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生:抒情的,热爱的,赞美的。

师朗读:“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这里作者由睡觉联想到安魂曲,那“安魂曲”实际上指的是?生:长江、黄河的滔滔水声。

师:是的,安魂曲指的是长江、黄河的涛声。

部编本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当我死时》说课稿(大赛一等奖)

部编本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当我死时》说课稿(大赛一等奖)

《当我死时》说课稿一、说教材《当我死时》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篇比较探究课文,该单元以“千古涛声”为主题展开。

《当我死时》是一首富含情感的诗歌。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

全诗字数不多,但情感强烈。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同时根据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诗作内容。

2、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领会诗人深沉而哀伤的恋家思国之情。

3、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其中寄托着的深情。

(二)过程与方法:粗读诗句知内容——细读诗章悟深意——诵读诗作融情感——比读诗篇寻异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渴望统一的愿望。

因为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诗人真诚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中的意象,感受其中深刻的蕴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余光中老先生曾说:“一首诗是要读出来,它的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

”所以本堂课上我将读贯穿本堂课的全过程,同时我引导所有孩子来当一次演奏家,让余老的这首诗作的生命更精彩。

演奏由四个乐章组成:粗读诗句知内容——细读诗章悟深意——诵读诗作融情感——比读诗篇寻异同。

通过这一设计,努力开设一堂科学的朗读赏析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朗读品味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搜集了相关的视频、音频,创设良好的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八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由央视《大家》栏目中关于余光中的介绍导入。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当我死时》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当我死时》word教案 (2).doc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
选择
朗读、比较、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 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 正满足?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七、当堂训练:朗读背诵全文
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例句,引导学生归类举例,查找问题的实质所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2.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
3.作者在诗中用了“死”和“满足”,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一.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瞭望liào 餍yàn 饕餮tāo tiâ鹧鸪zhâ gū屏障píng 气魄pî巅diān 澎湃pãng pài 狂澜lán 扮演bàn气概gài 荡涤dàng dí灌溉gài 磅礴páng bï羡慕xiàn简陋lîu 铆mǎo 偌大ruî惬意qiâ戛然jiá蓦地mî哼唱hēng 摇曳yâ潸然shān 浸淫jìn y ín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词语坦然:心地平静。

瞭望:远远地望。

纵容:本意指对错误言行放纵、容忍。

本文指自由而宽容。

餍:吃饱、满足。

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

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气魄: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精神。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体魄:体格和精力。

屏障:像屏风一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比喻规模、声势壮阔。

气概:面临重大问题时显示的精神状态。

荡涤:洗涤,也作涤荡。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角逐:武力较量,引申为竞争、竞赛。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火候:(烧火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比喻最佳时机。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缠绵:婉转动人。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4.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比较研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比较研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是一首现代诗,主要是通过对“当我死时”的想象描写,
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怀念。

“语言明快清新,形象鲜活,意想独特,构思巧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2、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用诗人的“乡愁”导课。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读诗的方法:
三步读:
1、初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

2、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

3、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听读诗歌:
要求:
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歌两首当我死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诗歌两首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当我死时》是一首现代诗,主要是通过对“当我死时”的想象描写,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怀念.“语言明快清新,形象鲜活,意想独特,构思巧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2、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1、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2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用诗人的“乡愁”导课.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二、读诗的方法:三步读:1、初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2、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3、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体会作者的情感.三、听读诗歌:要求: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四、初读诗歌:1、注意读好断句,积累字词(见课件).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五、再读诗歌:1、自由朗读这首诗,品味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②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③诗中有两行起过渡作用,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六、诵读诗歌:1、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示:可以从诵读的语速、语调和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2、齐读诗歌.七、拓展延伸:1、海峡浅浅,乡愁浓浓.乡愁是对家的向往,对根的期盼,是游子心中扯不断的情思.假如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来到你面前,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2、朗读《乡愁》再次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八、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这首诗.2、课后读背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略.。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诗歌三首当我死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诗歌三首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评价任务: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

2.爱国思乡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3.通感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

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己试着读一读全诗2、选择自己读的好的句子读给同位听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4、齐读应该使用的语调: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慈爱、伟大、无私、高尚……)2、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作者是用味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进而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思念之情。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当我死时》word教案 (2)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当我死时》word教案 (2)
2.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
3.作者在诗中用了“死”和“满足”,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 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 正满足?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七、当堂训练:朗读背诵全文
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例句,引导学生归类举例,查找问题的实质所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课题
当我死时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 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二人合作学习,交流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听朗读,要求:
(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3.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到位的分析理解人物细节所折射出的特点 。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1).doc

3《诗歌三首》《一条大河》教案课前预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三首诗。

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

相关课程标准: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的解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播放《长江之歌》《黄河颂》歌曲,学生欣赏。

最好能有自己的感悟。

一、导入:以学生对几首歌的感悟为话题引入课堂。

自由发言,以爱国方面为主。

二、走近作者: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

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

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

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

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

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

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

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走近文本:以诗歌朗诵训练为主: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

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阶段评价:1、小组互评、大组评价、老师评价。

2、选出比较优秀的阅读进行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1、作者介绍。

2、个别学生背诵。

二、解析《当我死时》,齐诵。

思考下列问题: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明确:满足的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2诗歌三首》word教案 (3).doc

第一单元《诗歌三首》【教学目标】自学目标: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互学目标:赏析优美的文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合目标: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热爱生命吗?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热爱生命,作为中学生怎样做才算热爱生命?认真学习,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总之,只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不感到空虚无聊,自己的生命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运河与扬子江》,(板书:课题、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作者。

【作者简介】(幻灯片2)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

女。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

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

建国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

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

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自主学习】(幻灯片3)一、认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识记生字词。

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注意:在读课文的同时,一定要拿起笔来认真标记生字词,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方。

1.学生正字音。

2.学生纷纷说出朗读时注意的事项:语调、语音、停顿、节奏、感情把握……达成共识。

3.《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运河与扬子江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互学探究】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找出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并用横线标出和这个词语相关的最富哲理的一句话。

(板书)奋斗——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2.运河与扬子江这两种事物,在作者拟人化处理下有了怎样的区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河我的生命是人们给我的。

江何苦奋斗?我为的是要造命呀!3.运河对自己的生命的形成持什么态度?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态度:心足而又快乐!理由:我不是与你一样地活着吗?4.运河与扬子江对于生命的看法是什么,其不同之处是什么?(幻灯片4)看法:河——不奋斗也一样有生命的存在。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预习积累: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乡愁》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板书: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

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

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

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板书课题)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汇报成果。
质疑、解疑。
独立练习。
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2.朗读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屏幕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补充强调要点,与学生互通有无。
解说题目,激发情感,引导学生打好 感情基础。
用练习册检 测预习
指导朗读
指导有困难的后进生,理清文章脉络,自主思考问题实质
提出问题并提示、
感知、 明确
看屏幕,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展示资料,齐读“走近作者”。
理解题目内涵,从文题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用资料了解作者
自读自悟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问题。
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二人合作学习,交流回答。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听朗读,要求:
(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3.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五、检查先学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把该词语读一遍。
头颅(lú)未餍(yàn)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gū)
(2 )课文品读。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 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 正满足?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七、当堂训练:朗读背诵全文
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例句,引导学生归类举例,查找问题的实质所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作者作品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 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到位的分析理解人物细节所折射出的特点 。
补充更正并板书。
点拨、明确。
督导检测。
先自主学习:动嘴动笔,动脑思考,然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老师板示的问题。
根据老师的提示,在自己勾画的句段中寻 求最符合问题的答案,品味细节。
人人动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三人评价补充后。
课题
当我死时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 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
选择
朗读、比较、合作探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总数
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通过一些词,句子等)
3.作者在诗中用了“死”和“满足”,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