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态观念的变迁
日本生态动画的发展与反思——以宫崎骏动画生态观转变为例
叛, 既勇敢 又懦怯 , 既保守 又好新 。 ① 作为 单一 民族而久居岛 国 日本的大和民族 , 由
2 3 O 2 D J j 年 第4 期
{ i r 阉啦带
艺廊 回声l N E W S W O R L D
败 了,最终 只能对 幽灵公主说 :我们还活 着。 在结尾 , 宫崎骏仍然留了一线生柳r 一
就 是 日本 人 所 一 直 坚 守 的崇 尚 自然 的 生 活态度。 对 大 自然 的敬 畏 在 日本 文 化 中 处
的变 化 。 同样 是 有 关 人 类 和 自然 关 系 的 生
播就是其中一个重点。 日本作为全球动画 产业的领头羊 , 关注 与研究其生态动画发
态主题 , 《 风之谷 》 里 的主人公娜乌西卡
多元化 。 而 中 国 动漫 主要 针 对 的是 初 中 以 下年龄段的儿童 , 故 事 内容 略显 “ 幼 稚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宫崎骏在 《 幽灵公 主 》 中探讨对环境 的破 坏和人是否能够与 自然真正和平共处等问
麒麟神死 了 , 大 地 回春 , 开始了新的萌芽 。
持之 下 , 经济迅猛 发展 , 仅用 了二 十年经
济 实 力 就 再 次 回 到世 界 强 国之 列 。 然而 日 本 经 济 的崛 起 与 其 在 国 际上 的 文 化 影 响
广, 题材丰 富 , 画风唯美精致 , 文化背景 的
本 人 更 加 深 刻 地 体 会 到 生 态 破 坏 所 造 成
纵观全球动漫产业 , 如今全世界播放 的动画作品有 6 0 %以上来 自日本 , 日本早 已成为 了名副其实的动画帝国 , 动漫也成 为了 日本 的民族文化 。 作 为 日本最主要 的
日本里山的环境伦理及其生态批评意义
日本里山的环境伦理及其生态批评意义作者:杨晓辉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日本里山作为生态系统受到人类影响的地理空间,具有自然、风土人情和本地乡土文化相统一的特色。
里山的环境伦理,是把自然看作“人类介入的自然”“文化的自然”,可以视为人类价值观问题,而不必局限在生态系统和环境领域来审视。
“里山”理念运用于生态批评中,既可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也可以避免自然中心主义。
[关键词]里山;环境伦理;森林哲学;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生态批评逐步从对欧美作品的译介转向本土化研究。
日本学者曾提出“交感”“表象”“风景论”“他者”等生态批评关键词,但这些概念多源自欧美。
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里山”理念运用于生态批评中,或可为学界提供研究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新视角。
一、“里山”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里山”(satoyama)概念出自日文,意指生态系统受到人类影响的地理空间,其含义与“深山”相反,最早以“里山方”出现在1661年出版的《“山方”逸话》中。
①1759年《木曾山杂话》出版,书中首次出现“里山”一词。
②在日本近世,③“里山”意指传统意义上的农用薪炭,后被作为地方性用语在部分地域使用,主要指临近村落的山林。
二战以后,“里山”一词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政策领域。
例如,1947年12月成立的经济安定本部资源委员会在推进内地林业开发时使用了“里山”概念,1949年该委员会又提出有必要快速开发内地森林,以保护有限的国土资源,防止里山被荒废,保障经济重建所需的建筑材料和生活材料的供给。
④1987年,“里山”一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上,《广辞苑》等词典将其解释为“村落周边与人类生活相关联的山及森林”。
⑤2001年日本环境省提出要“调查、分析日本的里地里山”,⑥2004年自然环境局推出的《里地里山手册》明确指出:“所谓里地里山,是指位于奥山与都市之间,由村落及环绕村落的二次林、混杂在其中的农地、蓄水池、草原等构成的地域概念。
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
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一、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一)颁布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
日本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生态农业发展经历了强调农产品(加工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保全,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日本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颁布很多政策、法规,并不断进行完善。
如,1992年6月10日,日本政府在颁布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的方向中提出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并把它作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
其基本内容是农业不仅应稳定地提供农产品,还应与环境相协调,为保护国土作贡献。
日本将环境保护型农业定义为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注意与生产相协调,通过精心耕作,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减轻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
此后,日本政府相继颁布了四部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即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
其中, 1999年7月12日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是在对1961年实施的农业基本法进行评估后,制定的具有新理念的政策法规,该法规的核心在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振兴,确保食物的稳定供给,发挥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它是21世纪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方针。
(二)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为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投资,政府通过在全国以鼓励发展/环保型农户0为载体,从贷款、税收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支持。
对拥有013km2以上的耕地,年收入50万日元以上的农户,经本人申请,并附环保型农业生产实施方案,报农林水产县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再报农林水产省审定,将合格的申请者确定为环保型农户,对这些农户银行可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可达12年。
在购置农业基本建设设施上,政府或农业协会可提供50%的资金扶持,第一年在税收上可减免7%)30%,以后的2到3年内还可酌情减免税收。
[2](三)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高新农业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
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第一,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日本的传统建筑,如寺庙、庭院等,都在设计中完美
地融合了自然元素,尤其是木结构建筑的使用,使得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更为完美,建筑带
来的破坏性也更小。
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也有着相似的传统,但现代建筑却
大量地使用混凝土、玻璃等材质,忽略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也更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对自然进行更加尊重的设计思路。
第二,注重利用环境进行节能。
在日本,建筑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通风、日光采光等方式,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减小了对环境的侵蚀。
中国的现代建筑大多在建筑中加入了空调、保温材质等设施,不但花费巨大,影响建筑的协调性,还比较耗能、环境不够友好。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利用环境进行节能的技术,使得建筑的节能效果更加明
显。
第三,强调适合性的设计。
日本建筑文化重视适合性的设计,将建筑的功能、空间、
设计与生活方式进行融合,尽量减少浪费,达到最大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而在中国,大多
数的建筑项目更注重设计的美学感,在建筑空间中大量添加物品,导致环境的压力增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适合性的设计,考虑建筑的功能与环保的效益。
最后,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对中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而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和人的保护与使用,创造
一个美丽、舒适、高效、环保的建筑环境,为人类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推动中国的建筑
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从生态消费看日本的环保型农业政策
环保 型农 业政策 所关 注 的对 象
带来 了环境污染 和农 产 品安 全等 一 《 道府 县 环 境保 全 型 农 业 推进 基 不 仅仅 是农 业 , 是食 品 、 业 、 都 而 农 农
系列 问题 。 面对来 自资 源 、 环境 的压 本 方 针 》 1 9 ,9 4年 农 林 水 产 省 设 立 村 ,发展 目标也 由单 纯追求 规模 扩 力, 从保 护环境 的大局 出发 , 日本 从 了环保 型农业 推进 本部 ,并制 定 了 大 和效率 提高转 变为 重视农 业 的多 2 0世 纪 7 O代 开始 倡 导发 展循 环 型 《 环境 保 全 型 农业 推 进 基 本 方案 》 功能 性和 自然循 环功 能 的维 持与促 ,
发展循 环型农 业 日本在 发展 现代 品 、 农业 、 村 政策 方 向》 农 中首 次 提 此 作 为 享受 政 府 补 贴 、 策性 贷 款 政 农业 的过程 中 ,曾因过 分强调 提高 出环保 型农 业 的概念 ,并将 其作 为 等 各项 支持 措施 的必要 条件 。
土地 生 产力 , 度 依 赖化 肥 、 药 , 农 政改 革 的新 目标 。19 过 农 9 3年制定 了
世鹰 壤业 Wo dAr uue l gcIr it
2 1.( 32 00 总 7 ) 4
从生态消费看 日本的 环保 型农 业政策
张 术 环
摘 要 : 平 的 消 费原 则 、 公 健康 文 明 的 消 费行 为 、 理 的 消 费结 构 、 度 的 消 费规 模 是 生 合 适 态 消 费的基 本要 求。 生 态消 费理 念是 日本循环 型 农业 理念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态 消 费 生 的 实践 促进 日本 环境 保 全型 ( 简称 环保 型 ) 农业 政 策 出台 , 态消 费的结 构要 求是 日本 生 有 机农 业 快速发 展 的动 力 , 态消 费的公 平原 则是 日本 农协 环保 活动 的推 动 力 。 生 生产决 定消 费 ,消 费又是 经济 功 能 ,通 过精心 耕作 .合理 使用 化 面 的优 惠政 策 ;肥 料 管理 法卜 《
211022473_日本电影中的自然建构与伦理审视——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电影的伦理表达是以人类理性的共识为底线与基础的,但在不同社会语境中却存在着具体的伦理价值差异。
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人们都难以为伦理价值提供绝对统一的标准,而电影叙事的独特性在于能够为特殊伦理情境中的人们做出人性的合理解释。
日本电影注重描绘自然,并执着于在特殊的伦理情境中刻画出情感的偏离,人物形象的设置时常边缘而又弱势,但其影像的笔法又常常表达出人道的关怀。
日本电影在描绘自然情境时呈现出的治愈美感与其通过自然感悟生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自然能够带来的关怀与治愈在电影中被反复确认。
生态女性主义所主张的环境伦理同样强调自然对于人类的作用以及感性关怀的重要性,是对传统伦理学的一种承接,既承认理性原则是文明秩序建构的基础,但也认为传统伦理学中“关怀的道德情感一直被忽视”[1],而理性需要感性作为补充。
日本电影中展现出的自然关怀诉求与生态女性主义所主张的环境伦理形成同构,电影真实的幻觉构建起了一个个特殊的伦理情境,使得观者在情感的体验与感知中产生深切的共情与关怀。
一、自然关怀与环境伦理的同构当前在全球电影创作中,生态主题日益凸显,这与现实社会逐渐形成的生态意识密切相关,也侧面反映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严峻性。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工业,电影的生态视野不应局限于对环保意识的简单提倡,还要涉及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究。
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仍然要回溯到压迫性的父权框架、过度膨胀的资本与技术,甚至是始终无法彻底解决的战争等问题之中。
生态女性主义在此背景下所主张的环境伦理是一种关怀伦理,它提倡以更为包容的感性力量来改善人类的思维方式。
正如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凯伦·沃伦所言:“我将环境伦理描述为一种伦理,而不是关于环境的伦理,定义环境伦理为一种接受非人类动物和/或自然的道德可考量性的伦理。
”[2]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只有关于服从道德律令的人,我们才能够肯定他的存在形成世界的最后目的”,而“绝对理性的道德律令”已透露出非人道的危险。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引言宫崎骏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动画导演和制片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动画世界而闻名。
然而,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为观众们带来乐趣和美的享受,更是包含着他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动画电影中,生态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描绘和人物塑造,向观众传达出对自然保护和环境问题的重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来探讨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一部分:自然界的美与生态平衡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中,自然界的美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他通过绚丽多彩的画面、活泼生动的动物形象和恢弘壮丽的自然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在《千与千寻的神隐》中,宫崎骏以神秘的千寻为主角,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精灵和神奇的世界。
片中的自然景观和灵动的精灵形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在《龙猫》中,宫崎骏用童真的视角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把主要角色设定为可爱的龙猫和两个孩子,展示了大自然和人类之间互相依赖的生态平衡关系。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生态破坏然而,在宫崎骏的电影中,他并不只是单纯地强调自然之美,他也警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风之谷》中,他以柯尔拉山谷为背景,揭示了人类的战争和工业化对自然界的威胁。
他通过描绘武器的破坏力和废墟景象,传达出对人类无止境的贪欲所带来的后果的警示。
《红猪》中,宫崎骏通过描述一个石油公司对农田的侵占和开发,表达了他对现代化背后潜在的生态破坏的担忧。
他用人物的遭遇和自然景观的变化,向观众们展示了人类盲目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三部分: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生态教育与环境保护。
宫崎骏的电影中,他通过营造一系列与自然相关的故事情节,向观众们传达出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的重要性。
在《天空之城》中,他以浮空岛为背景,通过荒地复育和飞行岛的概念,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日本国家公园的生态规划理念、管理体制及其借鉴
日本国家公园的生态规划理念、管理体制及其借鉴作者:赵人镜尚琴琴李雄来源:《中国城市林业》2018年第04期摘要:日本是亚洲最早建立国家公园的国家。
作为自然公园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日本的国家公园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对具有特色的自然风景资源进行谨慎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
文章分析我国国家公园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后,参考日本国家公园的发展规划特点及保障管理体制,提出日本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验启示,管理机制,生态规划,国家公园,日本1 自然公园体系下的国家公园日本的公园分为3类:城市公园、自然公园和其他公园[1]。
自然公园体系是由政府指定并分级管理的自然风景地,这些自然风景地因包含重要的原始森林和海洋湖泊等自然景观而作为国家自然风景的代表。
自然公园体系根据自然风景地的典型性、原始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分为3类。
分别依据《自然公园法》条例,由相应部门指定并管辖(表1)。
其中国立公园作为自然公园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类,不仅代表日本典型资源特征,更具有世界意义。
如尾濑国立公园,其地域范围涵盖了日本典型的高山湿原生态系统,拥有抛水林(湿原中沿河流分布的带状树林)、池塘等特殊景观,并有一些珍贵植物,如水芭蕉、水苔等珍贵的湿原植物群落[2]。
尾濑国立公园在日本自然保护运动中具有代表性意义。
2 国立公园发展及生态理念演变从游山玩水的传统习俗发展到国立公园建设制度化、体系化,目前,日本共设立34个国立公园,如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小笠原国立公园、尾濑国立公园等。
随着日本国立公园的发展,其管理建设逐步从民间团体走向政府机构。
在国立公园的规划中,生态环境问题正式被纳入政府干预范畴。
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以生态旅游为依托大兴土木建设度假村。
1992年,日本开始重新审视国家公园发展,愈加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并签署《生物多样性条约》,从最初以“自然”为特色开发旅游转变为以保护“自然风景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同时科学合理进行生态游憩。
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
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日本乡村振兴过程中,在价值观层面所取得的突破,并以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乡村振兴不仅涉及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关键的是要在价值观层面实现突破,以引导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作为日本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其在价值观层面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乡村振兴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指出价值观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接着,通过梳理能登里山里海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分析其在价值观层面所取得的突破,包括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发扬、对现代价值观的引入与融合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这些价值观层面的突破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未来日本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能登里山里海地区的概况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部,北临日本海,南部则与富山县相邻。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是日本乡村振兴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
该地区的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这种地形多样性为农业、林业和渔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能登里山里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
这里的居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厚的地方情感,维护着这片土地的独特性和活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这个地区也面临着人口外流、产业结构单一化和传统文化流失等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能登里山里海地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在价值观层面进行突破。
他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通过这些努力,能登里山里海地区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更在价值观层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价值观层面的突破在日本的乡村振兴中,价值观层面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
论电影《哪啊哪啊神去村》所蕴含的环境伦理学思想
|RADIO &TV JOURNAL 2020.10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起源的核心所在,与时代的演变一脉相通,共同推动民族的发展,影响着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各方各面。
其中,电影亦是如此。
电影中的艺术价值及鲜明特点与其所包含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日本受季风气候及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种动植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由岛国本身“森林文化”生发出来的对生态自然的热爱深深根植于国民心中,进而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基于万物有灵的基础自然理念,形成了对于以植物为代表的自然崇敬的生态观念。
在日本民族的眼中,树木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他任何生命所无法相提并论的,他们以山川草木为神,认为人是依靠树木的恩惠生活在世界上的,或以为神灵附体于树木并支配着山川草木等自然物,形成自然崇拜的观念,这也与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中对人类与环境应如何相处的思考不谋而合。
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影片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人向环境取予的平等成本支付法则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改编自其同名小说,以作者三浦紫苑祖父曾从事林务工作的美杉村为原型,向观众讲述的是一个都市青年平野勇气“由城入乡”来到“神去村”完成为期一年的林业培训课程,在严苛环境的不断打磨下,经过山村人民的热心帮助,这个高考落榜被大城市“摒弃”的男孩,融入了这个环境,实现了个人价值。
这种青春、励志和告别迷茫的半治愈类型电影,可以说是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一大特色,故事往往聚焦于青年人专注某项事业,在平淡的生活、平凡的工作中找寻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并从中迸发出现代社会所匮乏的精神。
影片中神去村的林木由家族先人百年前种下,历经几代人的精心培育成为良木,而后伐下售卖,再经由木材商、建筑商之手,成为城市房屋中的一部分。
“在存在世界里,物质、能量以及多元交换为动态生成的基本方式,但其交换必须遵循公正法则,这一法则落实在人类利用自然和对待环境的行动中,就是消费者买单,破坏者恢复。
日本的生态建设
日本:建立“绿色新政”日本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日本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效卓著,在经济上,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日本通过环境立法和政府重视,为后来开展全面而系统的环境教育打开了局面。
日本通过持续、务实、有效的环境教育,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培养了人们保护环境的习惯。
特别是通过环境教育,使各行各业的人们掌握了保护生态的科学知识和责任意识,因此,研究日本环境教育的发展对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战后,日本利用短短二十年时间快速从战争的废墟中壮大起来,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得益于日本的工业发展,特别是化学工业的发展。
但这也造成了日本严重的污染,出现了许多公害问题。
特别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水俣病”、“痛痛病”、“四日市哮喘病”、“米糠油事件”四大公害事件为标志,意味着日本公害教育时期的到来。
在这一时期,日本在中小学开展以公害教育为主的环境教育,其教学目的在“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身边环境的主动关系意识,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提高学生参与环境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亲身的体验能够感受和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
”首次在教科书中使用“公害”一词,拉开了日本环境教育的序幕。
公害事件也促成了日本一系列环境法律的出台和政府机构的设置,如迫于公害事件的压力,日本国会第一时间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紧接着通产省设置了公害科,厚生省设置了公害部,显示了日本政府应对公害事件的决心。
特别是1970年,日本国会重新修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这一年被称为“公害年”。
这些法律的颁布和政府机构的设置,为环境教育的有效、持续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加深,环境理念也从最初被动的公害教育转变为主动的环境教育。
归其原因,一是四大公害产生的恶劣影响逐渐消除,公害问题淡化。
二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别是家庭汽车的尾气排放也逐渐成为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们从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变为环境污染的施于者,反对公害的戗伐之声变为注重环保的内心自省。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导致 了人性的扭 曲,从而使各种生态危机
得 以爆发。 三是 “ 稳态 ”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可能成为人类摆脱 自然生态危机 的根 本出
路 。四是我们必须学会 用自然意识 改造传
统 的文化观念 ,用自然 和文化改造传统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 , 用“ 控制 自然的
观念 ”来逐渐 克服 由于科学技术在运用不
而生发 的 “ 自然危机 生产关 系说 ”
二战以后 ,由于 日本政府采取 了优先
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重化 学工业的经济战略 ,
域 ,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较为系统并完善
地评析 了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各学派的 思想 ,但 对这些思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这一概念。 阿
内容 摘 耍 :“ 生 态 学马 克 思 主 义 ”是 2 0 世纪5 0年 代 以 来 出现 的试 图 用马 克 思
主 义 的观 点 来 分 析 当代 生 态 问 题 、 探 讨 解 决 生 态危机 途 径 的 一 种 思 想 流 派 ,
生的认识论所 认为的 “ 认识 自然的 目的就 是为了控制 自然和奴役 自然”的观点是极 其粗 糙的 ,由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 作为 自为存在的 自然 ,因而我们越是想取
就 了一部辉煌 的人类历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人 与 自然相
互作用 的过程 中 ,作 为认识 主体 的人类对
来 , 日本 学界 从 不 同 的 视 角 对 此 进 行 了深入 的 研 究 ,取得 了丰 硕 的成 果 。 本 文 在 这 些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从 六 个 方 面 对 日本 生 态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自然观 进 行 了研 究 : 由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关 系的 批 判 而 生 发 的 “自然 危 机 生 产 关 系
日本文化中顺应自然之万物有灵观念的美学启示
日本文化中顺应自然之万物有灵观念的美学启示作者:刘美娇来源:《人间》2016年第18期摘要:日本著名的学者梅原猛曾经在《共生和循环的哲学》一书中提到:“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了解该国家的宗教意涵。
”可见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这种宗教信仰,以至于人生态度,产生了日本在观看事物角度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枯山水庭园,是完全异于西方甚至东方其他国家的庭院设计,从一种空无,或者无生命的大小石头所组成的空间概念,演绎成或山或水的空寂形式,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再者,“旬”的观念,在日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无一不在,从材质、图案、用色无一不遵循自然的时序,也因而四季流转的视觉意象,总是那么细致地体现在了日本的许多生活方面。
本文以尊重自然之美为切入点,研究和式美学理念的和,静,清,寂静的艺术美学冥想。
关键词:宗教文化;自然观;素寂之美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59-01纵观日文化脉络,神道教可说是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成为神道。
基本上神道乃起源于日本史前时代的信仰和习惯,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拜,也因为此信仰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形态与审美观念。
所谓的神道,即是多神之道,所以按照神道的理念,亦即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流水或山岚等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因而崇尚自然的人生观,也衍生出顺应自然、接受自然、配合自然的时序的人生哲学,即使不完美,也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或者是千载难逢的契机。
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着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所以日本会配合自然的时序,更改生活中的物件,如器物、图案,以维持生活与自然脉动合一的情趣与质感。
同样地,日本人从自然中了解生命的无常与运作的轨迹,从中感受自然的灭绝之美与物哀之情,所以自然的时序总是牵动着日本人的纤细心思,因此日本人从“崩坏”与“新鲜”的对比中,了解物哀与无常的道理,在建筑空间中障子与柱子的横木会随着时间而腐朽,然而障子的纸张可以重新贴换,所以以鲜明的障子观看户外自然的流转,是一种与自然共融的生活方式。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
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作者:戴建忠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途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从1956年6月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以来,日本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对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进行了研究:由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危机生产关系说”、由对机械自然观的批判而生发的“自然有机论”思想、由对生态价值主体的探讨而生发的“自然环境伦理”思想、由对“循环”和“共生”的关注而生发的自然民生思想、由对权力变迁的文化体认而生发的自然民主思想和由对自然敬畏的深刻体悟而生发的自然生命思想。
关键词: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引言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的生态问题、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在这一领域,国内学者的研究虽然较为系统并完善地评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各学派的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自然取向的研究却十分匮乏。
在百度栏搜索,没有一篇论文是研究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本文不吝赐教,打算在传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日本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思想,以期拓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深度。
1956年6月,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
阿格尔指出,在文献互译学上,英语中的“The Ecological Marxism”可以被理解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联合出版集团出版的霍克海默尔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1947)中就已出现。
“生态史观森林思想”与当代日本的东西方观
“生态史观森林思想”与当代日本的东西方观作者:王向远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年第05期摘要在当代日本的东方学(东洋学)思想建构中,出现了一股生态学层面的东西方文明比较论的思潮,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最先把地理、风土、环境、生态与“比较文明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东洋—中洋—西洋”的世界三分法,进而把东洋最东端的日本和西洋最西端的西欧划归为两个对称的“第一世界”,其他则被划归“第二世界”,以此来取代以往的“东方—西方”世界观,凸显日本文明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随后,安田喜宪、岸根卓郎从“环境考古学”及“森林文明”论的角度,以喜马拉雅山为坐标划分“东方—西方”,强调日本文明的卓越特性与优越位置,梅原猛则从哲学宗教及“森林思想”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结论。
关键词日本“东洋学”; 东洋—中洋—西洋; 生态史观; 森林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界对战前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东洋学”思想及“亚细亚主义”做了一定意义上的清算反省。
大部分学者尤其是学院派的学者,仍然一如既往地从事文献学、实证性的个案问题的研究并生产相关的知识,而在思想生产力上则相对贫弱。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则接受了东方学中的“东方—西方”的思考基础,发挥东方学特有的不分学科的或跨学科的方法优势,承续和辻哲郎《风土论》以“风土”来论述世界文化的思路,引进环境科学、生态学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文明的生态史观”“环境考古学”“森林文明”等概念范畴,对东西方文明问题做出了新的思考与论述。
其中梅棹忠夫开其端绪,安田喜宪、根岸卓郎、梅原猛等人继其后,20世纪后半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想言论传统,也是日本当代东方学思想中最为活跃的一脉。
一、“文明的生态史观”与“东洋—中洋—西洋”论在世界东方学即日本东方学思想史上,如果用“认同—辨异”的功能论来衡量的话,那么战后日本思想家梅棹忠夫(1920—2010)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无疑属于“辨异”的,那就是对近代思想家冈仓天心的亚洲认同理论有意识地加以反拨。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共生的观念。
这种观念源于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他们对自然界的深入了解。
从神话和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和思考。
在日本民间故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念常常得到体现。
比如,有一则名叫《精灵系列故事》的日本传说,讲述了一个小孩和小动物之间的友谊和互助。
在这个故事中,小孩能够听懂小动物的语言,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信任和保护的关系。
这个故事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即人应该尊重动物和自然,并与它们和平相处。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山神和神树的故事。
在日本的山岳地区,有一种信仰认为山上有神灵居住,而这些神灵会保护并赐福给附近的人们。
根据这种观念,在日本的一些山区,人们会在山脚下建立神社,并认为山脚下的神社与山上的神树是相通的。
这种信仰承载了人们对山水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除了故事中的描绘,日本人在生活中也积极践行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比如,在农业方面,日本人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日本的农田中,人们会合理地利用不同的地势与水源,通过建造水利设施,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并改善土壤质量。
这种农业方式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日本人还注重生态平衡的维护。
在日本的渔业中,人们采用了一种叫做“渔民保护区”的制度。
这个制度规定了一些海洋区域是禁止捕捞的,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渔民们自觉遵守这个制度,使得捕鱼活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需求达到了一种平衡。
总的来说,日本民间故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是源于日本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人们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了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并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平相处。
这种观念不仅在故事中存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也得到了实践。
日本人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积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种观念的传承与践行,使得日本成为了一个自然与人类共存的典范。
日本文学批评的生态建构——《从文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指南》述评
著述评论日本文学批评的生态建构——《从文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指南》述评林娟芳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危机也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
文学是反映生活和时代变迁的重要媒介,从审美的角度反映生态问题的生态文学成为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之一。
生态文学的繁盛促进了生态批评的发展,生态批评包含着缓解世界生态危机的学术使命和伦理关怀,有机勾连了文学的审美批评和社会现实。
日本文学自古就有自然书写的传统,《万叶集》《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文学经典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理,近现代文学中或描写人与自然共生,或关注日本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的学术概念才进入日本学术语境。
得益于日本文学的自然书写传统和众多学者对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关怀和积极思考,近年来这个年轻的文学批评流派不断发展和完善。
2014年,日本文学·环境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学会策划出版了《从文学思考环境——生态批评指南》(以下简称《生态批评指南》)一书,目的是总结日本生态批评学科20年的发展成果,旨在唤起更多人了解生态批评。
①作者简介:林娟芳,福建社会科学院海峡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081著述评论一、知识生产、批评实践和价值反思生态批评的学术概念发端于美国,若以日本文学·环境学会的成立作为观察日本生态批评的切入点,日本学界的生态批评发展迄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主要以日本学界的美国文学研究者翻译介绍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和生态文学作品为主。
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左右。
这一阶段主要借鉴欧美的生态批评理论,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日本国内外生态文学相关文本进行阐释。
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有重合之处,大约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至今。
这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同学科的众多学者介入生态批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日本生态批评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生态观念的变迁
1、日本自然生态观的变迁
日本对于生态的观念跟中国有所不同,前后经过了很多的变迁。
我们首先了解日本生物和生态圈概念,然后探讨如何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
我们生态主要有三个手法:第一个是biotop;第二个是潜在生息图;第三的生态网络的规划手法。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生态观念的变迁:日本的生态自然观主要经历了若干阶段的改变,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包括了:
? 1930年代,日本开始设立国家自然公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怎么去保护自然。
? 1970年代,日本进入开发高潮,原生自然环境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和保护对象。
? 1980年代,农村自然环境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它与人关系密切,称为身边的自然。
? 1990年代,1992年召开生态全球会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开始渗透到各个角落。
? 最新的变迁,重点考虑可持续发展,日本出现了“里山模式”
最初国立公园有3个,为雾岛(火山)、云仙(火山)、濑户内(内海岛),现在有32所。
中村佐助先生在1976年提出了“照叶树林文化论”,照叶是常绿的叶子,而从图中可以看见,图中黑色部分就是照叶分布的区域,而仅从日本国内看,照叶区域内主要是一些田野,另外味增、茶叶和丝绸等产业也会出现在上述区域,考虑这些区域的重要性,社会各界都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意愿。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1973年,日本环境厅对植被生长的自然环境价值进行了评价划分,一共划分成十个等级(见PPT第7页),从1到10代表价值由低到高,而我们通常将农村划分在第二到第七这样一个区域内,从这个评价表可以发现农村的绿化价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但这不影响农村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