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讲义
国家司法考试精选讲义 刑事诉讼法 客观(违法性)构成要件:违法性阻却事由

国家司法考试精选讲义——刑事诉讼法(5)第三节客观(违法性)构成要件:违法性阻却事由违法性的实质: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客观的违法性与主观的违法性;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
违法阻却事由的根据(本质):以法益衡量为基础的综合说——利益阙如的原理和优越的利益的原理。
一、正当防卫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一)一般正当防卫1.正当防卫的条件(1)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第一,不法性:包括犯罪行为与其他一般违法行为;不法侵害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紧迫性,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对未达到法定年龄、不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侵害,允许实行正当防卫,但应当尽量限制在必要的场合。
【真题对应21】(2008年试卷二第93、94题)甲手持匕首寻找抢劫目标时,突遇精神病人丙持刀袭击。
丙追赶甲至一死胡同,甲迫于无奈,与丙搏斗,将其打成重伤。
此后,甲继续寻找目标,见到丁后便实施暴力,用匕首将其刺成重伤,使之丧失反抗能力,此时甲的朋友乙驾车正好经过此地,见状后下车和甲一起取走丁的财物(约2万元),然后逃跑,丁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请回答93-94题。
(93)关于甲将精神病人丙打成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对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进行正当防卫B.甲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因为"不法"必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而精神病人没有责任能力,其客观侵害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故只能进行紧急避险C.甲的行为属于自救行为,因为甲当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救济自己的法益D.甲的行为既不是正当防卫,也不是紧急避险,因为甲当时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精神病人丙的行为客观上阻止了甲的不法行为,甲不得针对丙再进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参考答案:A第二,侵害性:只有当行为威胁法益时,才能对之进行正当防卫。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全书 核心讲义(第十三章 第二审程序)【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第二审程序考查小贴士1.本章平均每年考查2分,主要考查内容有:上诉与抗诉、审判原则、审理后的处理等。
考生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内容:(1)上诉与抗诉:在考查上诉与抗诉时,主要涉及二者的主体、提起方式和期限。
另外,还常常会考查二者的异同。
(2)二审特有的审判原则:针对上诉不加刑原则常常考查其具体内涵、例外以及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体现,此外,还会结合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这一知识点进行考查。
关于全面审判原则,主要会考查其含义和要求,还有可能会结合附带民事诉讼进行考查。
(3)审理后的处理:对上诉、抗诉案件审理后的处理这一考点,常常会考查维持原判、改判、发回重审的具体适用:尤其需要注意“应当”和“可以”的区分。
2.本章近5年的已考考点与已考法条归纳总结: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程序,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针对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
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判时的程序。
二审程序并不是每一个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
一个案件是否经过第二审程序,关键在于上诉权人是否提起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是否提起抗诉。
不能将第二审程序理解为对同一案件进行第二次审理的程序。
对同一案件进行第二次审理,可以是第二审程序,也可以是第一审程序或者审判监督程序。
一、第二审程序的启动上诉和抗诉是引起第二审程序发生的两种不同诉讼机制。
1.提起主体(1)上诉人①独立的上诉权人a.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独立的上诉权。
b.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附带民事部分有独立的上诉权。
②非独立的上诉权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a.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8条,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没有上诉权,但为了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其对一审判决(不包括裁定)的请求抗诉权。
b.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是否提出上诉,以其在上诉期满前最后一次的意思表示为准。
(2)抗诉机关对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地方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重要知识点】司法考试刑诉讲义:我国刑事审判模式

【重要知识点】司法考试刑诉讲义: 我国刑事审判模式司法考试刑诉讲义:我国刑事审判模式我国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刑事审判模式体现出超职权主义的特点。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纠问式诉讼模式, 司法程序缺乏民主性和当事人缺乏主体地位已成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受苏联影响, 基本上以苏联的模式构建了我国的刑事审判制度, 而苏联的审判模式则与职权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1979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超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庭前审查为实体性审查。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 全案移送案卷和证据。
负责案件审判的法官不仅阅卷, 还要预先讯问被告人, 询问证人、鉴定人, 而且必要时进行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一系列补充收集证据、审查核实证据的活动。
2.法官完全主导和控制法庭审判程序, 审判程序以法官积极主动的证据调查为中心。
法庭调查以法官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和出示证据、宣读作为证据的文书为主。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 合议庭认为案件证据不充分, 或者发现新的事实, 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也可以自行调查。
3.被告人诉讼地位弱化, 辩护权受到抑制。
被告人实际上成为法官的审问对象, 负有回答法官提问、配合法庭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义务, 辩护律师的作用受限, 辩护权受到抑制。
4.控审不分, 法官协助检察官行使控诉职能。
由于法官积极履行查明案件事实并提供相应证据的职责, 特别是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开庭的前提是法官认为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因此, 一旦决定开庭审判, 法官便更多地充当了第二公诉人的角色, 履行证实犯罪的控诉职能。
法官与检察官实质上站在同一方共同对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传统的超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如庭前审查为实体审查, 混淆了庭前审查和法庭审判的任务, 造成了法官先人为主、先定后审的现象, 使开庭审判成为走过场;法官控审职能不分, 使得辩护权萎缩, 审判的公正价值受到损害。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全书 核心讲义(第十四章 死刑复核程序)【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死刑复核程序考查小贴士1.本章平均每年考查大约1分,主要考查内容是死刑复核的程序和死刑缓期执行的限制减刑程序,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死刑复核:对死刑复核的考查,常常会结合对被告人的讯问、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等进行考查;此外,还需要注意最高院复核时对一人有两罪以上被判处死刑的数罪并罚案件和共同案件中部分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案件的处理。
(2)死刑缓期执行的限制减刑:针对此知识点,主要考查限制减刑的程序、发回重审和改判的适用等。
2.本章近5年的已考考点与已考法条归纳总结: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审核准所进行的特别审判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适用对象的单一性。
该程序只适用于死刑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
第二,对于死刑案件的不可缺性。
死刑案件必须经过核准程序。
第三,诉讼程序的特定性。
它是死刑案件的终结程序,死刑案件除了经过一审、二审程序之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除外),经核准后才能生效交付执行。
第四,程序启动的主动性。
与其他审判程序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不同,死刑复核程序无须告诉而自动启动,经法院逐级上报,无任何附加条件。
第五,死刑复核权的专属性。
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对死缓案件具有核准权。
需要说明的是,死刑复核程序与二审终审制度并不冲突,它只是一种特殊情况,是对死刑案件的特别审核监督程序,其性质介于正规的审判程序与行政性的核准程序之间。
是一种既有“审”又有“核”的准司法程序。
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正案,取消了授权省级高级人民法院行使部分死刑案件核准权的条文,新规定已于2007年1月1日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1月1日起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
1.报请核准的情形(1)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未上诉、人民检察院未抗诉的,在上诉、抗诉期满后10日内报请高级人民法院复核。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法条串讲班第一章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讲义

第一章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一、专门机关(一)专门机关的性质、组织体系、职权第3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审讯),由公安机关负责。
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
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相关法条:公安机关职权及上下级关系(领导关系):《公安部规定》第3条、第7条;检察院职权及上下级关系(领导关系):《高检规则》第5条、第6条、第7条;法院职权及上下级关系(监督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第1条、第8条、第9条、第10条;《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19条、第22条。
(二)其他侦查机关的范围及职权第4条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例如,行使逮捕的执行权)第290条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考点提示】1.公安机关:行政机关,组织体系,领导关系。
负责侦查普通刑事案件。
2.人民检察院: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包括专门检察院),领导关系。
负责自侦案件。
3.法院: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包括专门法院),监督关系。
4.国家安全机关: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
5.军队保卫部门: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
6.监狱: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
7.社区矫正机构(司法行政机关):执行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
【例题·单选题】关于监狱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2-23)A.监狱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犯罪,由监狱进行侦查B.罪犯在监狱内犯罪并被发现判决时所没有发现的罪行,应由监狱一并侦查C.被判处有期徒刑罪犯的暂予监外执行均应当由监狱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部门批准D.被判处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应当由监狱提出建议书,并报法院审核裁定『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监狱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全书 核心讲义(第七章 强制措施)【圣才出品】

第七章强制措施考查小贴士1.本章每年平均考查4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五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情形、程序、变更与解除以及各措施之间的区分对比。
考生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拘传:对拘传的考查主要涉及拘传的适用对象和条件,需要特别注意拘传的时间限制。
此外,还会将拘传与传唤混合在一起出题,考生应注意二者的区别。
(2)取保候审:针对取保候审的考查,通常会从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有权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的人、保证人的责任以及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等方面出题;此考点不仅会体现在选择题中,也是案例分析题中屡次考查的知识点。
(3)监视居住:对监视居住的考查,除了会涉及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条件以及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等方面,还会将其与取保候审、逮捕结合在一起出题,考查它们之间的区分与联系。
另外,需要注意指定监视居住的适用及程序规定,这也是考查的重点。
(4)拘留:对此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涉及拘留的适用对象、情形,拘留后的处理以及羁押的期限:此外,时常会考查拘留后可以不通知的情形。
考生对此知识点应予以重视。
(5)逮捕:针对逮捕的考查,常常会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结合在一起出比较综合的选择题,考查各个强制措施之间的联系。
另外,还时常考查逮捕的变更与解除,可能会从“应当变更”与“可以变更”的不同情形出题。
2.本章近5年的已考考点与已考法条归纳总结:一、强制措施概述1.强制措施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方法。
(2)特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适用主体是公安机关(包括其他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采取强制措施。
②适用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不得适用。
③适用内容是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不包括对物的强制处分和对隐私权的干预。
④强制措施的性质是预防性措施,非惩戒性措施。
刑事诉讼法讲义完整版

刑事诉讼法讲义(2006)卫跃宁著第一编刑事诉讼法概述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与特征我国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等)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
刑事诉讼的特征:(1)刑事诉讼是公、检、法(含国家安全机关等)的一种专门活动;(2)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一种活动;(3)刑事诉讼是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4)刑事诉讼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渊源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单指刑事诉讼法典,广义的刑事诉讼法指一切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渊源有以下几种:(1)宪法。
(2)刑事诉讼法典。
(3)有关的法律。
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中有关刑事诉讼的规定。
(4)有关的法律解释。
(5)有关的行政法规、规定。
(6)有关的国际条约。
三、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1.刑法是实体法,刑诉法是程序法。
2.程序法为实现实体法而存在,程序法本身又具有独立的品格。
3.刑法与刑诉法都以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限制国家公权为目的。
刑法是从静态上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刑诉法是从动态上对国家刑罚权进行程序上的限制。
4.刑法与刑诉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刑事法的整体内容。
四、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1.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条规定,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可以作以下理解:(1)保证刑法正确实施;(2)惩罚犯罪,保护人民;(3)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4)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根据是宪法。
2.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可以作以下理解:(1)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首要任务或曰具体任务、直接任务);(2)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重要任务);(3)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本任务)。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全书 核心讲义(第五章 辩护与代理)【圣才出品】

第五章辩护与代理考查小贴士1.本章平均每年考查约2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辩护人的地位、资格、诉讼权利以及辩护的种类、拒绝辩护的处理以及诉讼代理人的权利和诉讼权利等。
考生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1)辩护人的地位:针对辩护人地位的考查,常常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的法律地位的区别。
(2)辩护人的资格:对辩护人资格的考查,通常会从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考查,尤其需要注意不得被委托担任辩护人的范围。
此外,还会结合诉讼代理人的资格考查二者的异同。
(3)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对此考点的考查,往往会涉及辩护律师在不同诉讼阶段享有的不同诉讼权利,还需注意律师与其他非律师辩护人的诉讼权利的异同。
(4)拒绝辩护:关于拒绝辩护,通常会考查犯罪嫌疑人、被告拒绝律师为其辩护时的处理。
(5)诉讼代理人:针对诉讼代理人的考查,往往会结合辩护人、法定代理人的知识点考查三者的异同。
2.本章近5年的已考考点与已考法条归纳总结:辩护权是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专属诉讼权利,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中,居于核心地位。
根据“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宪法原则,刑事诉讼所给予的保障就是,辩护权是一项不附有任何先决条件,没有“但书”限制的权利。
辩护权的行使方式有两种:一是自行辩护,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进行辩护;二是通过辩护人进行辩护,即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辩护人或者在必要时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进行辩护。
刑事辩护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关于辩护权、辩护种类、辩护方式、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规则的总称。
刑事代理制度,是法律关于刑事诉讼中代理权、代理人的范围、代理的种类和方式、代理人的职责、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规范的总称。
本部分的考查重点有4个:刑事诉讼辩护人的资格、辩护人的诉讼权利、法律援助辩护的有关内容以及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其中,辩护人的诉讼权利是本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重点把握。
司法考试复习资料-刑诉教材精讲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管辖基本要求:了解或者理解:管辖、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的概念、划分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的依据和原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立案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专门管辖和特殊情况管辖的规定。
第一节管辖概述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管辖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问题;另一个是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各级法院、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问题。
管辖是进行刑事诉讼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刑事诉讼管辖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相比较,更具有复杂性。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管辖仅涉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的分工,而刑事诉讼不但有公诉和自诉的划分,而且占刑事案件绝大多数的公诉案件,只有经过侦查或者调查才能进行起诉和审判。
因此,刑事管辖不仅涉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受理刑事案件的分工,还涉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立案管辖问题,以及公检法机关与监察机关的职权划分。
明确刑事案件的管辖的意义有:有利于公、检、法机关明确自己的权力与职责,使刑事诉讼得以顺利开展和运行,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应有的作用,及时有效地惩罚犯罪,保证各类案件都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可以防止诉讼拖延和互相推诿,防止因管辖不明而使案件迟迟得不到处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利于单位和公民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报案、控告和举报,避免或减少移送环节,便于公、检、法机关调查取证,也便于公民参加诉讼。
管辖分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两大类。
在审判管辖中,又分普通法院的审判管辖和专门法院的审判管辖等。
在理解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的关系时应当注意: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的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是重合的,即同时发生的。
对于公诉案件,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立案管辖和人民法院的审判管辖,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有先有后,发生在不同的诉讼阶段。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高频考点讲义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高频考点讲义(三)十三、刑事附带民事的补偿范围与补偿责任人的范围补偿责任人的范围具体有:(1)刑事被告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一路致害人;(3)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4)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5)一路犯法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6)被告人被取保候审时的保证人。
(7)其他另外,刑事附带民事的补偿范围只能是物质损失,且是直接损失,包括:已经蒙受的实际损失;必然蒙受的损失。
题2一、关于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7,69)A.犯法分子非法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蒙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B.因财物被犯法分子损坏而蒙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C.依法裁决后,查明被告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当裁定中止或终结执行D.被告人已经补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答案】BCD【解题思路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因人身权利受到犯法侵犯而蒙受物质损失或财物被犯法分子损坏而蒙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依法裁决后,查明被告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当裁定中止或终结执行。
第四条规定:被告人已经补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因此BCD 三项正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五条规定:“犯法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蒙受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
被追缴、退赔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通过追缴或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可见,犯法分子非法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蒙受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责令退赔。
2023年司法考试刑诉法讲义侦查

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行侦查。但是,不得诱使别人犯罪,不得采用也许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行控制下交付。
4.技侦证据的调查与合用
依照本节规定采用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假如使用该证据也许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也许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用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算。
3.人民检察院备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在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对讯问过程实行全程录音、录像,并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3、人民检察院备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在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对讯问过程实行全程录音、录像,并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二)询问证人、被害人
1、询问地点:现场、证人所在单位、住处、证人提出的地点、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运用职权实行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涉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导致严重后果的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报复陷害等案件。
(八)通缉
1.通缉的条件:(1)应当逮捕;(2)假如在逃
2、各级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以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过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
2、在检察院自侦案件中,搜查结束后,搜查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检察长报告,及时补办有关手续。
(五)查封、扣押、查询、冻结
查封、扣押:
1、与案件无关的财物、文献,不得查封、扣押。
2、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文献,要妥善保管或者封存,不得使用、调换或者损毁。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全书 核心讲义(第九章 立 案)【圣才出品】

第九章立案考查小贴士1.本章平均每年约考查1分,主要考查内容是立案的材料来源、条件、程序和立案监督。
考生尤其需要注意以下知识点:(1)立案的材料来源:针对立案材料来源的考查,主要涉及报案、控告和举报的区别,往往会在一道题中综合考查考生对报案、控告和举报的主体、内容的把握。
(2)立案的程序:对立案程序的考查,可能会从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处理以及控告人的救济等方面来命题。
(3)立案监督:针对此知识点常常考查检察院在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时的处理方式,另外,还会涉及对不予立案决定的救济途径。
2.本章近5年的已考考点与已考法条归纳总结: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自己发现的案件材料和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职能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立案解决的是案件能否进入到刑事诉讼程序的问题,是刑事诉讼诉讼开始的标志,是启动刑事诉讼的开端程序。
作为刑事诉讼的必经诉讼阶段,立案主要包括立案的受理与审查、有权机关作出立案或不立案的决定以及立案监督等内容。
理解小贴士▲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六机关规定》仅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进行立案监督。
《高检规则》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以及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立案等监督问题作出了规定。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1.材料来源(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自行发现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
(2)单位或者个人的报案或者举报。
(3)被害人的报案或者控告。
(4)犯罪人的自首。
(5)其他途径,包括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群众的扭送、党的纪检部门查处后移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等。
2.报案、控告和举报(1)概念报案是指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发生而向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报告的行为;举报是指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发现的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揭发、报告的行为。
控告是指由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被害人就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提出的行为(2)比较详见下表:报案、控告和举报(表-44)报案、控告和举报区别(表-45)二、立案的条件1.公诉案件的立案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0条的规定,公诉案件的立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认为有犯罪事实即事实条件。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复习全书 核心讲义(第十章 侦 查)【圣才出品】

第十章侦查考查小贴士1.本章平均每年考查9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对证人的询问,检查、搜查、扣押等程序,补充侦查,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程序以及对侦查违法行为的救济途径。
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讯问犯罪嫌疑人:对此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会从讯问的地点和方式两个角度出题,此外还可能会与强制措施相结合加以考查。
(2)询问证人:对证人的询问的考查通常涉及询问的地点,此外还需要注意询问证人与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地点的区别,二者常常会在同一题中考查。
(3)勘验、检查、搜查:对于勘验、检查与搜查,通常会结合起来考查,三者的异同往往是出题的重点。
(4)辨认:对辨认通常会从辨认的原则、程序、要求等角度考查。
(5)技术侦查:对技术侦查的考查,主要涉及技术侦查的适用主体、案件范围和适用措施,此考点不仅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还常常是案例题的考查重点。
(6)补充侦查:针对补充侦查,往往会考查不同阶段的补充侦查的方式和限制。
此外还需要注意补充侦查后的处理。
2.本章近5年的已考考点与已考法条归纳总结一、侦查行为侦查行为,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各种专门调查活动。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行为有以下8种。
1.讯问犯罪嫌疑人(1)讯问主体和人数①讯问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②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2)讯问地点①未羁押的a.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b.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②已羁押的a.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
b.《高检规则》第196条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后,检察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填写提讯、提解证,在看守所讯问室进行。
c.因侦查工作需要,需要提押嫌疑人出所辨认或追缴犯罪有关财物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提押,并应当由2名以上司法警察押解。
司法考试复习资料-刑诉教材精讲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回避基本要求:了解或者理解:回避的种类、回避的适用人员、回避的理由、回避的决定机关或人员。
熟悉并能够运用:《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对回避的规定。
第一节概述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在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时,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制度。
法律关于回避的概念、回避的人员范围、回避的理由、回避的种类、回避的申请与决定等具体程序的规定,构成了完整的回避制度。
实行回避制度在刑事诉讼的发展史中始终存在,当代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
诉讼理论中的自然公正法则要求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作为当事人的案件的裁判者,否则由他主持进行的诉讼活动不具备法律效力。
回避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保障诉讼的公正性,确保法官、陪审员在诉讼中保持中立的地位,使当事人受到公正对待,获得公正审判。
如果没有对回避制度的贯彻或者贯彻不彻底,刑事诉讼的公正性从诉讼的开始就可能走向歧途。
我国的回避制度不仅适用于审判人员,而且也适用于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等。
上述人员在审判、起诉、侦查等各个诉讼阶段如果存在妨碍诉讼公正进行的法定情形,均不得主持或者参与诉讼。
实行回避制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防止有关人员因同案件具有特定的关系而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徇私舞弊,甚至贪赃枉法,从而保障客观公正地处理案件。
第二、增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等对有关办案人员和某些诉讼参与人的信任感,消除疑虑,进而防止或者减少不必要的上诉、申诉,提高诉讼效率和效益,维护司法机关和有关人员的威信。
第三、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依法对有关办案人员和某些诉讼参与人有条件地进行选择,可以增加案件办理的透明度,加强群众对有关人员尤其是办案人员的监督,体现刑事诉讼制度的民主性。
第四、回避制度的实施,对与案件或者案件当事人等存在法定关系的司法人员也是一种必要的保护,可以解除他们不必要的思想顾虑,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名师讲义 经济犯罪

国家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名师讲义(6)第六章经济犯罪(分则第三章)第一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一、重点罪名⒈合同诈骗罪(个人,5千;单位5万),与诈骗罪的区别: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利用签订、履行合同(书面或口头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⒉非法经营罪(非法经营额5万以上,违法所得1-2万以上):法定:①非法买卖专营专卖品(香烟、食盐);②经营许可证、批文、原产地证明;③非法金融业务;④非法资金结算业务。
“其他非法经营行为”:(1)非法买卖外汇的;(2)擅自经营“跨境”电信业务的;(3)非法传销的;(4)(违反出版行政许可制)非法出版物的;(5)非法生产瘦肉精等在饲料中禁用药品,或者生产、销售添加有该类药品的饲料的。
(6)非法发行彩票的。
⒊强迫交易罪,与敲诈勒索罪•抢劫罪区别:(1)经营者;(2)与商品、服务价格相差不大的财物。
刑法第224条,第225条非法经营→地位及其的类型。
二、普通罪名⑴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⑵虚假广告罪(违法所得10万以上);⑶串通投标罪→A投标者串通B投标者与招标者串通→对合行为→必要共犯→正条行为是共犯形式的犯罪;⑷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律师所•会计所等中介组织的人员→受贿处5年以上→第229条加重犯。
第二节危害税收征管罪一、重点罪名⒈偷税罪:(1)虚假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纳税数额较大且10%以上(2)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区别:是否直接“抵扣”增值税。
(3)使用假冒军车号牌,偷逃购置税、使用税等“税款”的,以偷税罪定罪处罚。
修正案七的变化:初犯有条件不罚“有第一款(偷税)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⒉骗取出口退税罪:⑴与骗取出口退税的区别(第204条第2款)→假报出口骗汇的“税款”是否本单位(本人)原先缴纳的;如果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取假报出口的欺骗方法,骗回所缴纳的税款的,是偷税罪;骗取税款超过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是骗取出口退税罪,兼有两种情形的数罪并罚。
国家司法考试精选讲义 刑事诉讼法 普通罪名

国家司法考试精选讲义——刑事诉讼法(30)第二节普通罪名一、过失致人重伤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猥亵儿童罪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三款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三、强迫职工劳动罪第二百四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方法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四、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第二百四十四条之一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五、非法搜查罪第二百四十五条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六、非法侵入住宅罪吸收犯: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后,进行盗窃、强奸、杀人等犯罪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只是为了实现某一犯罪目的,也可以说是实施其他犯罪的必经步骤。
因此,只应按照行为人旨在实施的主要罪行定罪量刑,不按数罪并罚处理。
七、虐待被监管人罪第二百四十八条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八、侵犯通信自由罪第二百五十二条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九、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第二百五十三条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