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需讲2017

合集下载

以高考真题详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共57页)

以高考真题详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共57页)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高考真题详解一、渲染杳杳寒山道(唐)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生卒年不详,唐贞观时代的诗僧。

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

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

⑵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⑶淅淅: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

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注释1.【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达的感情,要结合句子语境准确理解。

“淹留野寺出”是说在野寺逗留了很长时间,“淹留”指久留,或逗留;联系题目,逗留时间长是因为与朋友不忍分别,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解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首先,要明确点染的艺术手法特点。

点,点明感情,染,以景物描写渲染;其次,从诗中找到运用了此手法的句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从“送君多暮情”看,开篇点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暮情”,是伤离别;从“淹留野寺出,向背(正面和背面)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完整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8题(6分)得分情况:全市均分为3.08分,此题得0分的比例为1.72%,1分的为2.90%,2分的为21.86 %,3分的为39.80 %,满分的仅占0.89%。

三分及以下的占了66.28%!三、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四、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分)(1)【审清题干】(解读核心信息)题干信息我的解读分析颔联明确答题区域,紧扣颔联分析说明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答题方向(表达技巧),“哪些”说明至少应该有两种分值3分一种修辞手法1.5分,且要明确答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2)【审读文本】(确定答题要点)落日鸟边下: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日落”“鸟飞”皆是动景。

2017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1)

2017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1)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
问、反问、铺排、通感、列锦。
《插秧歌》
比喻。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 化板 滞为飞动,形象生动地暗示了天气的恶劣和农事的繁 忙紧张,表现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插秧歌》
比喻。
(明手法)
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
《乞食》
• 用了漂母救助韩信的典故。 • 主人的礼待与厚赠,让诗人感愧不已。诗人借韩
信与漂母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语言平 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 难,诗人的感恩图报,已经超越了事情的本身,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关术语: 叙









抒 情
正面 侧面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12.铺排(赋):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 用典、比兴、想象、联想、重章 叠句、铺陈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 衬托。 • 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
、“珍”馐值万钱,极言酒菜酒器之豪奢 ,却不能食,反衬出诗人内心苦闷至极, 愤懑难解的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中用典表现手法撷谈

高考诗歌鉴赏中用典表现手法撷谈

高考诗歌鉴赏中用典表现手法撷谈作者:欧阳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2期用典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

用典是指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含蓄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近几年,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全国卷和各省试题对用典的考查屡有出现,如何有效应对对此知识点的考查,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明确考查方式用典考查的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

主观题有三种方式:1.辨明用典手法。

即能够从诗歌中辨明运用了用典这一表现手法,如2014年重庆卷“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整首散曲,考生一般都能发现“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中的“王谢堂前”“乌衣巷”运用了典故。

2.指出典故出处。

这种考查形式,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如江西卷要求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2013年)、“‘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014年),这三个典故均出自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3.分析用典意图。

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明确用典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分析,如2013年新课标I卷要求分析“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2015年山东卷要求分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16年全国I卷回答“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客观题,是2017年出现的新题型,如新课标Ⅱ卷第14题“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要求五选二,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考生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

二、熟悉用典形式古代诗歌的用典形式,主要有四种:明用典故,指“借其意而明用之”,读者一看便知这是用典。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用廉颇的典故;2016年江苏卷“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明用任公子的典故。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中考题型: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

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

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

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2017届古诗修辞上课

2017届古诗修辞上课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分析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对比,借代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比喻 比喻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八)反问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 史之必然。
(九)反复
• 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 3.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 作用: • 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
用典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 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 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 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 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 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 将军李陵的典故
(三)借代
作用: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引人联想。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 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
借代
•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 (或物)的名称 •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 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 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诗歌鉴赏 之表现手法(54张)

诗歌鉴赏  之表现手法(54张)
诗歌鉴赏
题型三
知识讲解
表现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 1.(2017·浙江高考)这首诗的对比手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 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 2.(2016·天津高考)请结合诗句说明 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 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 3.(2015·安徽高考)本诗最后两句情 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 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 衬托、渲染、用典、比 赏析。 4.(2015·天津高考)结合诗句说明颈 兴等。 特别说明:在前面“题 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型二 表达方式”中讲 5.(2014·重庆高考)作者描写燕子, 到的“借景抒情”“托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物言志”“正侧结合” 6.(2013·四川高考)“佳节久从愁里 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 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 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用 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 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 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 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这一歌曲名也是运用 典故的范例。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 “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 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 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 人。”(《汉书· 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 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 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 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嘉 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 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

现代诗歌的写作基础知识2017

现代诗歌的写作基础知识2017

三一文库()〔现代诗歌的写作基础知识2017〕现代诗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现代诗歌的写作基础知识2017,欢迎阅读。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歌特点: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又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三年级语文单元八教案: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三年级语文单元八教案: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三年级语文单元八教案: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以音、韵、意、象、情、境等方式表现出人性的感悟和生命的内涵,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何鉴赏和理解诗词,掌握其表现手法,就成为了需要我们多加学习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诗歌音韵的表现手法中华古代诗词在音韵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

一、是运用押韵手法,使整篇诗句听起来和谐。

二、是创造四声平仄的韵律节奏,使句子不仅要押韵,而且要符合音乐美学的要求。

三、是利用反复、留韵、抑扬等手法,突出句子的主题和情感。

这些手法在展示意境、强化情感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诗歌意象的表现手法意象是诗歌表达作者情感、抒发主题的一种方式。

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具体的意象描绘,表现出人物、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现象和事物,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尽显作者满怀思念之情,把爱情与风景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表达主题、描绘意境以及传达思想的一个关键点。

通过情感的表达,作者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

情感的表达手法有多种,例如比喻、拟人、借景、渲染等,通过具体的手法刻画出诗歌中的情感主题,令读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

四、诗歌表现手法的综合应用不同的诗人在创作中遵循的表现手法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来说,对于一篇成功的诗歌来说,需要通过音韵、意象、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应用来完成。

只有在整体上把握好这些表现手法,才能形成一篇精美的诗篇,达到艺术的完美。

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环,对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诗词表现手法的讲解和运用,从中挖掘和发掘诗歌的无穷魅力。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理解: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分析:通过陶者(烧瓦工人)和富家的强烈鲜明 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古代诗歌阅读
第三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 合概念,他是指使诗歌形象更 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 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 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表达方式
表 达
修辞手法
技 巧
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描写
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 说明了什么?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第四句 “疑有碧桃千树花”一个“疑”字, 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 (通感),别具一格。
借景抒情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 厚的离别情意。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 乐景写哀情。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一、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点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算是贬抑,对事物举行否定、贬低;“扬”算是褒扬,对事物举行确信、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具方面,另一具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个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别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定的联系,但经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观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

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群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举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不的事物突出要紧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别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算是打比方;“兴”,算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办法技巧】1.解题思路(1)要了解要紧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仔细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所以,关于有点诗歌要经过背景材料才干读知道诗的主旨。

(4)观赏诗歌别能离开诗歌整体。

所以别要忘了最终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啥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么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歌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教案的开头部分应该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为学生构建一个宏观的诗歌知识框架。

可以从诗歌的起源、发展、流派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案应详细阐述本次课程的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一部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对比、反复等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

每一种手法都应该配以具体的诗句例子,并分析这些手法是如何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

在讲解了表现手法之后,教案需要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诗歌赏析中去。

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识别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案还应该包含诗歌赏析的标准和步骤。

这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赏析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

通过这些标准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案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活动,如创作自己的诗歌、收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教案的结尾部分应该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可以是通过小测验、课堂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2017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2017

训练1、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释: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 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 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此诗。
解析:《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
•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 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
似。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抱膝坐在灯前, 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 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深 坐”“说着远行人”等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答诗题歌用流了虚程实:结合①的指手法出。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 有影子与他相伴是②实对写,手而法三四进两行句 阐“家释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 想象家里虚的实人结或合许③,像相指我辅这出相样成作深,夜突者坐出的着表,现感在了情谈诗论人着孤我寂这之个感“,远思行家人之”情是。虚写。
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是虚写。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
家之情。
7
阐释概念:虚、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物与想象的景、事、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三2017年11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显隐,实际上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所谓“隐”即隐晦曲折,指的是含蓄隐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所谓“显”,即显豁,指的是率直浅切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一般说来,中国的古典文论称誉含蓄手法者多,但也有许多作家刻意追求直白显豁的风格,甚至形成一些文学集团和风格流派,如中唐时代的新乐府诗派,宋代苏舜钦和梅尧臣追求的苏梅体等。

下面分别加以述论:含蓄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诗歌创作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

诗歌的含蓄实际上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故意说得隐约含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阮籍的《咏怀》诗等;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印象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已无穷,如钱起的《湘灵鼓瑟》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又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采用的印象连缀方式等,使读者从诗人有限的描叙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一、含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以及追求的具体内涵,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陈风·株林》以隐约朦胧的方式达到尖锐嘲弄的目的,可以说是开了含蓄朦胧手法的先河。

但在先秦至六朝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隐以复义为工”,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早提到“含蓄”一词的似在唐代,如杜甫《课伐木》:“舍西崖峤壮,雷雨蔚含蓄”;韩愈:“森沉固含蓄,本似储阴奸”(《题炭崖谷湫祠堂》)等,但这些均是描摹物体的形态内涵,与这里说的诗歌表现手段无关。

“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思、气多含蓄曰思”。

2017高考语文意象意境类诗歌几点表述规律课件

2017高考语文意象意境类诗歌几点表述规律课件
本诗中孤桐具有怎样的特点?简析本诗的表 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 枝繁叶茂、孤单矗立,高大挺拔、直冲云霄、 扎根土地,越长根越壮,越曝晒叶越繁盛。
• 托物言志,借写孤桐来表达自已的人生追求, 虽然孤独但正直向上,坚强不屈,扎实虚心, 老当益壮,表达了作者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 献身的精神。
(四)写景特点类(诗中赏画 )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写景的角度;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静关系 ; 四是景与情的关系。
2005春季北京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香魂,追旅思,夜夜 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淮上与友人别
主如 人 何扬
子(江郑1头)谷杨什柳么春形,象;
公 鉴杨 花 愁 杀 渡 江 人。
的 赏数 声(风2笛)离形亭象晚的,基本特征;
形 诗君 向 潇 湘 我 向 秦。
象中
(3)形象的意义。 结合抒“杨花”这一意象的特点,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明确:杨花纷繁杂乱,更添离人剪不断理还乱的
离愁别绪;杨花飘泊不定,勾起离人无尽的天涯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答题要点:描写视角:远近高低俯仰(视觉 听觉味觉);画面色彩;动静关系;总说物象 组合成一幅怎样的画面;点明情与景的关系。 是粗笔勾画还是细致描绘是大处着眼还是小处 落笔。
这首诗首句写远景,阳光普照,远山明丽,粗笔勾画, 次句写近景写感受春风和煦,百花初放,芳草如茵, 香气扑鼻,第三句写动景,泥融土湿,燕子飞翔,衔 泥筑巢,第四句写静景,日丽沙暖,鸳鸯静睡,动静 相宜相应成趣;色彩鲜明,有红的日,绿的草、黑的 燕、五彩的鸳鸯,画面和谐,选取了最具初春特点的 景物,构成一幅完整初春景物图,渲染出浓浓的春意, 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 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 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诗歌中的点面结合写景: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描写雪景,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 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 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 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 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托物言志,是抒情方式,是作者通过对 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 愿望、理想、喜好(言志)。如郑板桥的《竹
【点面结合】
何为“点”?何为“面”?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 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 “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 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语义双关: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匹,既指布匹,同是双关着匹配。 此诗中说女子本欲和男子永结同心,不 料男子负心,留给她一缕织不成的乱丝, 表达了对负心汉的谴责。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 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以抒 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 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所托之物:诗人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 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 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上阙为下阙作伏笔, 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 句照应,反过来“当年”句为“心在天山” 埋下伏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 照应;同时“关河梦”为“身老苍州”设 下伏笔,这一结构的安排目的在于构成对 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托物言志一般在咏物诗中出 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试都是 这种手法。 托物言志:郑板桥的《竹 石》 、于谦《石灰吟》郑思肖 《画竹》 。 借物抒怀:骆宾王 《咏鹅》、 贺知章《咏柳》
比较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异同
象征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 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 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 坚强。象征义一般是大家公认的。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同: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 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 的某种情感。
例如: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过尽千帆皆不是。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双关
•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词 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 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 双关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 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
伏笔照应 伏笔照应即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是指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 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 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 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 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 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 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这样使 诗歌结构前呼后应,起承转合浑然一体。
以小见大 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以小物写大 主题,以小情节写大内容,以有限空 间写无限空间。所谓“一滴水能折射 出太阳的光辉”。明代周履靖在《骚 坛秘语》中说:“凡作绝句,如临窗 观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题广者 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近 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谐音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无题》)丝即思,思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渭城曲》)柳即留,留恋,显示作者对朋 友留恋之情。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深烛:音谐深嘱,此处用的是谐音双关 的修辞手法,写女子“深嘱”情郎。伊:人 称代词,“你”。莫围棋,即莫违期,不要 负约。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 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 照应三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 说“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 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 答案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 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 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尾联写诗人 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 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 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 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 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 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首尾 呼应,结构圆合。
异: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写作手法,是以物喻人,可以喻自 已(如郑板桥的《竹石》 、于谦《石灰吟》、郑 思肖《画竹》 )也可以喻他人 ,如曾巩的《咏 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 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 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 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白杨礼赞》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有何效果?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 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三、四两句刻画了 一个寒江独钓的渔 翁形象:在漫天大 雪,几乎没有任何 生命的地方,有一 条孤单的小船,船 上有位渔翁,身披 蓑衣,独自在大雪 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可见: •“千山”“万径”是 “面”, •“孤舟蓑笠翁”是“点”。
白描 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 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 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 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 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 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 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通过母亲为要出远门的儿子一针一线 缝制衣服的生活细节,赞颂了伟大而永恒的 母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从其表现手法看, 是典型的以小见大。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诗人并没有直接题咏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 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 写起,来围绕赤壁之战抒发议论,这是以小见 大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 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 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 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 危 。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张 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请具体分析。
答案 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 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 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 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 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 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鉴赏诗歌手法
借代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 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 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 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 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 “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 气变化,引出下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